华北电力大学“两门课”通过河北省教委评估

华北电力大学“两门课”通过河北省教委评估

一、华北电力大学“两课”通过河北省教委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峰[1](2020)在《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的系统分析,可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以体育地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从时空尺度上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可视化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我国共有275所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80个城市。(2)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且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为离散型分布且较为均衡,而在市级尺度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且较为集中。进一步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性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等分析方法,得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也与空间尺度有关。随着尺度从区域、省级到市级逐渐递减,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地理集中程度逐渐增强、均衡程度则逐渐降低,尤其在市级尺度上呈现出的不均衡特征更加明显。(3)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设有26个高水平运动项目,不同项目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招收田径、足篮排、游泳、乒羽网和健美操项目的高校大于20所,而新型、民族类项目开设的高校则不足5所,包括棋牌、手球、垒球、攀岩、柔道、赛艇、橄榄球、摔跤和沙滩排球共9项,占到总项目数的35%。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在市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高校资源丰富的个别城市,绝大多数的城市开展的运动项目类型则较少,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极不均衡的格局。(4)从1986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已有30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大致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和稳定发展四个重要阶段。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布在不同阶段均表现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聚集型分布的特征,且聚集程度随不同发展阶段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区域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产生了较明显的发展方向性,而在全国尺度上仅在1995年调整阶段的分布方向性较为明显。(5)运用不平衡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均为不均衡分布,且不均衡性在不同时空尺度的特征不尽相同。在时间尺度上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向后推移,不均衡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不均衡性的响应程度也不相同。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在市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最为明显,发展不均衡程度较高。(6)通过绘制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布图,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京津冀、上海-南京、武汉和西安地区为核心的四个高密度区域,而西部地区整体的分布密度都非常低,低密度分布区为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以及中、高密度区的外围区域。(7)选取近几年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足球项目为例,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2018年我国共有154所普通院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8个城市。高水平足球队总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和局部集聚特征,空间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明显,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和西安四个高密度分布区,西部和西南地区整体分布密度较低。同时,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类型,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为离散型分布,而在市级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8)从2005年至2018年间,我国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院校数量稳步增长,高丰富度分布区由北京、上海、江苏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逐渐扩大到陕西、山东、湖北及东部沿海一带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为聚集性特征,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增长”的态势。通过对15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的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依赖程度逐渐增强且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四个时期的Global Moran’s I指数均为正数,Moran’s I散点图呈“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地区稳定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低-低”集聚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地区。本论文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过程,期望可以促进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均衡、和谐的发展,从而为科学制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袁杰[2](2020)在《北京市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 ——基于国际学校高中生的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教育国际化趋势也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而且高中生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以北京市国际学校高中生为调查对象,收集有关学生留学意愿、原因等相关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是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体验不同文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对于出国留学后的生活学生主要担心的问题是语言和文化差异等;留学机构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肆意夸大自身实力等几个方面。在整体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北京市高中生出国留学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落实国家现有政策、完善立法;其次,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几个方面加强留学安全风险预警和防护;其三,持续推进我国教育发展,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其四,促进和完善国际学校的发展;其五,进一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最后,要让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留学观,正视出国留学的利弊,为自己选择合适的求学道路。

赵晓兰[3](2020)在《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政府规制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培训市场应社会需求而生,是国家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政府规制范围既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又可以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更好的规制,要明确基础教育培训市场政府规制方向,动态调整政府规制策略,强化政府规制实效性。以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为研究对象,以政府规制相关理论为基础,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走访之后,试图从该市场中涉及到的三重委托代理关系入手,使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当前政府规制策略及实效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及市场一般规律作出理性判断,从而得出:1)在现行规制政策之下,参培公众的教育培训成本增加;2)地方规制机构和利益集团之间产生规制俘获现象;3)严苛的市场准入促使基础教育培训机构转型升级,迅速涌现出大批线上教育机构;4)线下“黑作坊”教育机构再现;5)公办校外教育部门改革步子迟缓,这些始料未及的市场失灵现象进一步给政府规制提出挑战。对此,从三个层面提出政府规制改进策略:立足公众利益,提高规制效率;加强顶层设计及央地联动,加快引导公办校外教育机构改革;创新规制方法,实施动态规制。以期为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政府规制实践提供新思路。图13幅;表26个;参72篇。

王秀强[4](2018)在《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传承自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受到西方大学体育发展模式和体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依附性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显着特点;但同时也受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体育文化又具有“内生性”特征。大学体育文化内在制约着大学体育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起源于“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实用主义目的,在西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指引下,大学体育主动斩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的功利性目标。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大学体育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追根溯源,主要是关系到大学体育战略目标的大学体育理念的缺乏和大学体育文化自觉的缺失。因此,唤醒大学体育的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体育文化,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工程。本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所国内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大学的体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进行大学体育文化的要素分析,确立代表性体育人物及思想、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等五要素作为研究的横轴;其次对中国大学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分期研究,将中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初期、“文革”、复苏、新发展时期等六个历史阶段,确立研究的纵轴。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以大学体育文化五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究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背景、特征与发展规律;梳理出比较清晰的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概貌;并从百年大学体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历史经验和规律。在百年大学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现状,运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首先进行了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之后进行了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包括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家和体育家的体育思想传承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主线。大师的体育思想一直伴随着强国强种的民族思想,而且一直伴随中西方体育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纵观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健身强国,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主题。2.中国大学体育制度深受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大学体育制度设计;回顾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朝末期的借鉴摸索、民国时期的深入发展、建国初期的苏联模式、“文革”时期的破坏停滞、新时期的学习欧美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大学体育制度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即政府层面主导,大学负责具体实施。3.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内涵上经历了“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的发展历程;形式上表现了“课外—课内—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价值功能上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的认识提升;发展上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且表现出钟摆式演变特征。4.大学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制度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保障;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动力之源。大学体育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层面所包含的体育文化要素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学体育文化系统。5.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历经清末的发端、民国的发展、新中国的新生、“文革”时期的挫折、改革开放的重生、新时期的发展与繁荣六个发展时期。百年大学体育思想也经历了由机体活动能力发展观到身体、心理发展观,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发展观,最后转变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到如今,体育人文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6.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在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基础上,从战略的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提出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从大学体育文化各层面切入,明晰目标定位,健全决策机制,最大化发挥体育学科育人优势,跨学科合作、培养少而精的体育专业人才、凝练科研方向。7.总结百年大学体育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供从国家到大学各层面的体育文化发展以借鉴。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代表性体育人物的思想是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大学也因此成为整个中国体育教育的思想高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民族复兴”的主题,大学体育人应有引领中国体育思想的主动性意识,传承发展,注重战略,以助力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李雪丽[5](2017)在《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能否培育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事关高等教育的办学性质和发展方向,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存亡,因此,中央和社会各界都对该项事业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研究多有不足,相应培育实践缺乏时效,学界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尚未进行专题研究。基于上述背景,笔者选择研究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问题这一课题。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结合当前学界相关研究,从当代国家教育方针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界定本文核心概念“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的内涵。主要包括:大学生意识形态认识醒察能力、意识形态辨别选择能力、意识形态内化自省能力、意识形态自我践行能力、意识形态传播维护能力五大方面。基于关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现状的调研数据,结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现状以及培育工作开展现状,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面临的需求。总结了国外有关培育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的基本经验,分析了其对当代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思路,包括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指导思想、培育目标、培育原则、培育路径及培育着力点。

宋俊成[6](2015)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以学科政策内容分析为视角》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国家政策性安排与自身发展规律辩证统—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走向成熟和繁荣。本研究正是从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展开系统研究,一方面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空间,丰富和完善学科建设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学科建设与学科政策之间的张力,提高政策内容的针对性,为科学指导学科建设活动,提供政策制定理论依据与合理建议。本研究依据教育政策学、学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资料分析法、政策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展开研究。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科建设、学科政策等概念的科学界定基础上,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际和理论研究现状,构建了其学科建设内容要素的结构体系。同时,依据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结构性标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内容进行结构化分类。进而按照学科组织建设、学科知识建设、学科活动建设三个大方面,具体包括学科体制、师资、经费、专业、课程、教材以及学科规划、实施与评价等九个子系统,共计三十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具体要素,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展开整体性研究,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学科建设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历史背景依据:阐述了学科建设各要素的演进过程与时代特征:分析了其学科政策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本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主张和价值取向,其学科政策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威价值观和国家法定意图的可操作性表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越是激烈,经济建设越是快速,文化发展越是多样,越是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凸显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而学科建设越是快速发展,越需要学科政策的规范、约束和指导。本研究从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准确把握学科建设与学科政策的辩证关系。并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社会历史依据、总结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分析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科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认为要解决学科建设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党的政治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与意识,坚持内涵发展的路径与方向,把握并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依靠学科政策保障并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学科建设的各方面要素协调发展,建立“教、科、研、服”协同发展机制。如此才能实现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

蒋宏宇[7](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教育部[8](2013)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高[201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评议意见,经研究,现将2012

甄佩佩[9](2012)在《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大众化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作为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近年来,河北省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已有14所高校举办了37个合作项目。本文对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首先在解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根据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产生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其次,从办学结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办学质量等方面对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办学结构以专科层次为主,集中于信息技术、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类,在地级市有一定的分布;.办学模式呈多样化;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外部管理和联合管理委员会机制下的内部管理;办学质量较高。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合作层次偏低,专业分布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差;参与合作的外方主体单一,合作的组织机构项目偏多,机构较少,松散型、嫁接型交流多,融合型的合作少;外部管理存在“重审批,轻管理”和多头管理现象,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内部管理缺少自主权,受制于合作中方主体高校,外方参与管理力度差;外方合作者和外籍教师的质量层次不齐;针对河北实际的质量评估机制不健全,办学质量有待提高。所以,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应提高合作层次,以提升办学水平,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加强办学模式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扩展合作主体的范围,设置多种形式的组织机构,构建以融合型为主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完善办学管理体制,为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与完善监管体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陈慧青[10](2009)在《中国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布局结构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高校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高校布局结构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它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的纽带,影响着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论文以高校布局结构变革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高校布局的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遵循高校布局结构为何变革、如何变革以及变革什么的逻辑主线,采用文献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系统论、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和高等教育变革等理论的观照下,对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形成机理、空间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论文主要涉及四块内容:一是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历史回顾,重点探讨高校布局结构在不同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变革历程,并将建国后高校近60年的演变史总结为“两程四段”的过程,“两程”以改革开放为界,“四段”分别是建国初期(1949~1965)、“文革”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初期(1977~1991)和改革开放中后期(1992~)。高校布局结构在每个阶段变化的内容、特点与表现各不相同。二是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机理分析,通过对高校布局结构变革主体的力量变化、实现方式以及形成机制等问题的探讨,指出高校布局结构变革在国家、社会和高校三大主体相互作用的动力下,在实施手段或方式的措施保障以及作为约束条件的系统环境的变化中最终得以实现。三是从空间演变的角度审视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研究指出高校布局结构在宏观空间、中观空间和微观空间上的演变规律。从宏观上看,高校布局结构的四个演变阶段实质上是一个空间重构、空间断裂、空间延伸和空间整合的过程;从中观上看,高校布局结构的变革与城市的关系表现为集聚——扩散——再集聚的过程;从微观上看,高校与城市的空间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密切。四是从空间形态上总结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规律,通过“共时态”分析,指出高校布局结构分为六种空间模式,并对集中分布与分散分布两种经典模式的表现形态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共同作用、历史惯性的路径依赖、高校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外部效应的客观需要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华北电力大学“两课”通过河北省教委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北电力大学“两课”通过河北省教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1.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
        1.2.3 体育地理学学科范畴及研究概况
        1.2.4 体育地理学的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专家访谈法
        2.3.3 数理统计法
        2.3.4 GIS及其空间分析方法
        2.3.5 地统计学分析方法
    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阶段划分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和均衡性特征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的收集
        3.1.2 绘制地理分布图
        3.1.3 分析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现状
        3.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分布类型
        3.2.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分析
        3.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特征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收集与统计
        4.1.2 绘制运动项目的地理分布图
    4.2 研究结果
        4.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数量统计
        4.2.2 区域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3 省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4 市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5 重点发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情况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
    5.1 数据与方法
        5.1.1 研究思路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3 数据分析方法
    5.2 研究结果
        5.2.1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特征
        5.2.2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类型
        5.2.3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时空分布的均衡性
        5.2.4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核密度分布的变化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6.1 数据与方法
        6.1.1 数据和分布图绘制
        6.1.2 分析方法
    6.2 研究结果
        6.2.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
        6.2.2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时空分布动态过程
        6.2.3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自相关性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北京市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 ——基于国际学校高中生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调研的问题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概念的界定
第2章 北京市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及分析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对象
        2.1.2 收集资料的方法及步骤
        2.1.3 问卷工具及设计
    2.2 问卷分析
        2.2.1 基本信息
        2.2.2 出国留学的意愿选择
        2.2.3 留学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2.4 留学的优势与困扰
        2.2.5 北京市留学中介机构现状
        2.2.6 问卷总结
    2.3 访谈分析
        2.3.1 选择出国留学的原因
        2.3.2 选择留学国家的影响因素
        2.3.3 选择留学目的学校和专业的影响因素
        2.3.4 出国留学的收获
        2.3.5 留学过程中的问题
        2.3.6 对留学中介机构的看法
        2.3.7 访谈总结
    本章总结
第3章 北京市高中生出国留学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出国留学相关问题
        3.1.1 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1.2 非京籍学生外语能力较弱
        3.1.3 北京市留学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低
        3.1.4 我国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3.2 留学相关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出国留学人员自身能力不足
        3.2.2 出国留学中介市场不完善
        3.2.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3.2.4 学生竞争压力大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策与建议
    4.1 落实相关政策
        4.1.1 落实国家现有政策
        4.1.2 落实留学安全风险防护措施
    4.2 完善相关立法并加大惩处力度
    4.3 推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4.4 促进和完善国际学校发展
    4.5 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
    4.6 树立正确的留学观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北京市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
    附件2 北京市高中生出国留学访谈提纲学生卷
    附件3 克朗巴哈系数信度分析表
致谢

(3)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技术路线图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基础教育培训市场
        2.1.2 政府规制
    2.2 规制的正当性
        2.2.1 公共利益规制理论
        2.2.2 规制俘获理论
    2.3 政府规制实施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2.3.1 公众与政府
        2.3.2 利益集团与规制机构
        2.3.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2.3.4 被规制机构与地方政府
第3章 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及其政府规制进路
    3.1 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发展情况
        3.1.1 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
        3.1.2 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3.2 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政府规制进路
        3.2.1 政府规制历史演进
        3.2.2 政府规制现状
第4章 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政府规制调查
    4.1 公众和规制机构层面调查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工具
        4.1.3 小样本调查
        4.1.4 正式调查
        4.1.5 调查统计分析
    4.2 中央和地方层面的调查
        4.2.1 调查对象
        4.2.2 对地方规制政策的收集分析
    4.3 地方规制机构和基础教育培训机构层面的调查
        4.3.1 调查对象
        4.3.2 对公办校外教育机构的调查
        4.3.3 对民办基础教育培训机构的调查
第5章 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政府规制分析
    5.1 公众和规制机构层面
        5.1.1 价格规制失灵
        5.1.2 质量规制待加强
        5.1.3 信息规制不到位
    5.2 中央和地方规制机构层面
        5.2.1 异质性地方新政
        5.2.2 地方政府的选择性规制问题
    5.3 地方规制机构和被规制者层面
        5.3.1 线上教育规制政策待完善
        5.3.2 政府规制政策滞后实践
第6章 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政府规制策略研究
    6.1 立足公众利益,提高规制效率
        6.1.1 减少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6.1.2 完善质量规制措施
        6.1.3 提高政府对行业信息的敏感度
    6.2 加强央地联动,加快机构改革
        6.2.1 加强顶层设计
        6.2.2 加强央地联动
        6.2.3 加快引导公办校外教育机构改革
    6.3 实行创新和动态规制
        6.3.1 适当减低准入门槛
        6.3.2 创新规制方法
        6.3.3 实施动态规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参培机构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机构访谈提纲
附录C 表1基础教育培训市场政府规制政策汇总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大学体育文化概述
        1.3.2 战略与战略管理
        1.3.3 研究相关理论视角
    1.4 研究对象、分期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分期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说明
        1.6.1 时间范围
        1.6.2 空间范围
        1.6.3 研究指标
第2章 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2.1.1 “武”的演变历程
        2.1.2 儒、道、释的体育精神
    2.2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
        2.2.1 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示范与推动
        2.2.2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
    2.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
        2.3.1 清朝末期: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端
        2.3.2 民国时期:中西体育的冲突与融合
        2.3.3 新中国初期:毛主席题词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2.3.4 “文革”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挫折与教训
        2.3.5 复苏时期:扬州会议重新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2.3.6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3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
    3.1 体育人物及思想的整体研究思路
    3.2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萌芽
        3.2.1 维新派体育思想
        3.2.2 “新政”时期体育思想
        3.2.3 军国民体育思想
    3.3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发展
        3.3.1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发展的背景
        3.3.2 大学校长体育思想
        3.3.3 体育家群体体育思想
    3.4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转向
        3.4.1 对资产阶级体育观的批判
        3.4.2 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4.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3.5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复苏
        3.5.1 体质教育思想的局限
        3.5.2 学校体育思想的争鸣
    3.6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繁荣
        3.6.1 “健康第一”思想
        3.6.2 “终身体育”思想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的传承
    4.1 大学体育制度的发端
        4.1.1 大学体育制度发端的背景
        4.1.2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1.3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1.4 区域体育组织的初现
    4.2 大学体育制度的定型
        4.2.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2.2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2.3 学校体育制度的今昔对比
        4.2.4 校际体育组织
    4.3 大学体育制度的转型
        4.3.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3.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4 大学体育制度的复兴
        4.4.1 政府关于大学体育制度建设
        4.4.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行为文化的传承
    5.1 大学体育教学的传承
        5.1.1 大学体育课程的开端
        5.1.2 专业体育教育的开端
        5.1.3 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
        5.1.4 体育教学改革成为潮流
        5.1.5 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5.1.6 小结
    5.2 大学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传承
        5.2.1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开端
        5.2.2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发展
        5.2.3 新中国初期的课外活动和竞赛
        5.2.4 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合法化
        5.2.5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要素的互动
        5.2.6 小结
第6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传承
    6.1 体育场地设施的初步建设
    6.2 室内体育场馆建设的勃兴
    6.3 体育场馆设施的蓬勃发展
        6.3.1 体育场馆建设特点
        6.3.2 存在的问题
        6.3.3 体育场馆设施的前景
    6.4 体育场馆建设的文化性特征
        6.4.1 大型室内综合场馆成为主流
        6.4.2 新世纪体育场馆特征与趋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研究
    7.1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要素
        7.1.1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构建
        7.1.2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主体要素
        7.1.3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客体要素
        7.1.4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中介要素
    7.2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
        7.2.1 指导思想
        7.2.2 发展现状
        7.2.3 战略目标
        7.2.4 战略重点
        7.2.5 战略路径
    7.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
        7.3.1 健全大学体育战略决策机制
        7.3.2 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7.3.3 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7.3.4 百年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7.3.5 百年大学体育学科能力建设
        7.3.6 体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互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5)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意识形态问题非常重要
        1.1.2 党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
        1.1.3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存在一定问题
        1.1.4 学界研究与实践有待深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实践层面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4.3 交叉研究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大学生应具备的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
    2.1 界定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的主要依据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
        2.1.2 我国教育方针及政策要求
        2.1.3 大学生所面临的时代要求
        2.1.4 大学生身心素质及发展规律
    2.2 我国大学生应具备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的内涵
        2.2.1 大学生意识形态认识醒察能力
        2.2.2 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选择能力
        2.2.3 大学生意识形态内化自省能力
        2.2.4 大学生意识形态自我践行能力
        2.2.5 大学生意识形态传播维护能力
第3章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现状
    3.1 调研设计及实施
        3.1.1 调研问卷设计
        3.1.2 调研样本选择
        3.1.3 调研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2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水平现状
        3.2.1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水平总况
        3.2.2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相关分析
    3.3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工作现状
        3.3.1 我国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工作的认同度
        3.3.2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主要路径的现状
    3.4 我国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工作的需求现状
        3.4.1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途径需求
        3.4.2 我国大学生参与意识形态斗争渠道需求
        3.4.3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需求
    3.5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大学生认识醒察能力急需加强
        3.5.2 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3.5.3 培育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3.5.4 实践途径有待丰富
        3.5.5 微观环境有待优化
第4章 国外培育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培育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的基本经验
        4.1.1 培育理念
        4.1.2 培育内容
        4.1.3 保障举措
        4.1.4 培育路径
        4.1.5 培育载体
    4.2 国外培育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2.1 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工作
        4.2.2 以政治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4.2.3 以本国文化传统为依托
        4.2.4 专门课程与通识课程相结合
        4.2.5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4.2.6 注重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功能
        4.2.7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5章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工作基本思路
    5.1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
        5.1.1 意识形态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举措
        5.1.2 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双重性质和功能
        5.1.3 政党居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统帅地位
        5.1.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容
        5.1.5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途径
        5.1.6 灌输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
    5.2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工作的目标
        5.2.1 总目标
        5.2.2 现实目标
    5.3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5.3.1 方向性原则
        5.3.2 协同性原则
        5.3.3 系统性原则
        5.3.4 生活化原则
        5.3.5 渗透性原则
        5.3.6 差异性原则
    5.4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主要路径
        5.4.1 学校教育
        5.4.2 家庭教育
        5.4.3 社会教育
        5.4.4 大学生自我教育
    5.5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培育工作的着力点
        5.5.1 着力实现培育工作的理论创新
        5.5.2 着力提升意识形态培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5.5.3 着力拓宽培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5.5.4 着力优化培育工作的网络环境
        5.5.5 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理想信念
        5.5.6 着力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以学科政策内容分析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学科政策研究概况
        1.2.2 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现状
        1.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趋势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2.1.1 学科学相关理论
        2.1.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2.1.3 教育政策学相关理论
    2.2 重要概念界定与辨析
        2.2.1 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2.2.2 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2.2.3 学科政策和学科政策内容分析
        2.2.4 学科建设与学科政策辩证关系
    2.3 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的确定
        2.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内容的构成要素
        2.3.2 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具体结构性标准
        2.3.3 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步骤与文本选择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建设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制建设
        3.1.1 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机构设置与职能
        3.1.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管理体制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师资建设
        3.2.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的职业要求
        3.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职业培训
        3.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的待遇
        3.2.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的“双肩挑”管理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费建设
        3.3.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经费投入
        3.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费的分配及使用
        3.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建设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
        4.1.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要求
        4.1.3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与就业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建设
        4.2.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目标
        4.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4.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
        4.2.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管理与考核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建设
        4.3.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的组织机构设置
        4.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建设原则与目标
        4.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材管理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建设
    5.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划
        5.1.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目标规划
        5.1.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设置
        5.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
    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的组织实施
        5.2.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活动的实施主体
        5.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活动的实施客体
        5.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活动的实施环境
    5.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
        5.3.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组织机构
        5.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目标与任务
        5.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5.3.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结果利用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发展对策
    6.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
        6.1.1 依靠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6.1.2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6.1.3 服务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6.1.4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特殊规律
        6.1.5 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为重要保障
        6.1.6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
        6.1.7 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
    6.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6.2.1 学科组织方面建设亟待优化与调控
        6.2.2 学科知识方面建设需要规范与深化
        6.2.3 学科活动方面建设有待督导与提升
    6.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6.3.1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的理念与意识
        6.3.2 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发展的路径与趋势
        6.3.3 把握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
        6.3.4 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内容要素均衡发展
        6.3.5 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保障并优化学科发展环境
        6.3.6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与基础理论研究
        6.3.7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科、研、服”协同发展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统计表
附录B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学时表
附录C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表
附录D 1950-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大纲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9)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历史研究法
    1.4.4 统计分析法
    1.4.5 调查研究法 第2章 中外合作办学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外合作办学
    2.1.2 优质教育资源
2.2 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基础
    2.2.1 系统的开放性
    2.2.2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
2.3 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解析
    2.3.1 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
    2.3.2 中外合作办学的经济动因分析
    2.3.3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治动因分析
    2.3.4 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动因分析
2.4 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发展
    2.4.1 中外合作办学起步阶段(1978年—1994年)
    2.4.2 中外合作办学调整阶段(1995年—2002年)
    2.4.3 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3.2 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3.2.1 办学结构
    3.2.2 办学模式
    3.2.3 管理体制
    3.2.4 办学质量
3.3 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3.3.1 办学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3.3.2 办学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3.3.3 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3.3.4 办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对策建议
4.1 调整办学结构,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合理布局和发展
    4.1.1 提高合作层次,提升合作水平
    4.1.2 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
    4.1.3 调节区域结构,平衡区域分布
4.2 构建以融合型为主,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4.2.1 扩展合作对象的范围实现合作主体多元化
    4.2.2 增设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实现组织模式的多元化
    4.2.3 构建以融合型为主,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4.3 改善管理体制,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制度保障
    4.3.1 完善政策法规,实现"审批与管理"并重
    4.3.2 加强联合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实现中外双方共同管理
4.4 建立与完善合作办学监管体制和质量保障机制
    4.4.1 严格对合作者的资质认证,创建国外高校资质信息查询平台
    4.4.2 建立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外籍教师的资质认证和管理
    4.4.3 完善质量评估体制,加强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监管
    4.4.4 加强合作办学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控制—化解"风险防范机制
4.5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输出河北省优势教育资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国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第一章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系统论的指导思想
        一、系统、结构与功能
        二、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高校布局结构的特征
    第二节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一、教育系统外各因素对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影响
        二、教育系统内各因素对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影响
    第三节 高等教育变革的理论
        一、社会变迁研究概要
        二、高等教育变革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理论意蕴
第二章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高校布局结构的变革
        一、建国后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
        二、建国后高校布局结构演变的历程
        三、建国后高校布局结构变化的总结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今高校布局结构的变革
        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布局结构演变的历程
        三、改革开放后高校布局结构变化的总结
第三章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主体的力量变化
        一、计划经济时期各主体的角色地位
        二、市场经济时期各主体的角色变化
    第二节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实现方式
        一、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主要方式
        二、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方式选择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形成机制
        一、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动力源泉
        二、手段或方式的实施——措施保障
        三、系统环境的变化——约束条件
第四章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规律性认识(上):空间演变
    第一节 高校布局结构的空间意蕴
        一、关于空间
        二、高校布局结构的空间意蕴
    第二节 高校布局结构的宏观空间演变
        一、空间重构
        二、空间断裂
        三、空间延伸
        四、空间整合
    第三节 高校布局结构的中(微)观空间演变
        一、中观空间演变过程
        二、微观空间结构演化
第五章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规律性认识(下):空间形态
    第一节 高校布局结构的空间模式
        一、均匀分布与随机分布
        二、集中分布与分散分布
        三、条状分布与块状分布
    第二节 集中与分散模式的表现形态
        一、高校布局结构的宏观区位
        二、高校布局结构的中观区位
        三、高校布局结构的微观区位
    第三节 集中与分散模式的形成原因
        一、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共同作用
        二、历史惯性的路径依赖
        三、高校发展的内在诉求
        四、外部效应的客观需要
结语
    一、高校布局结构的多维性
    二、一个审视高校布局结构演变的新视角
    三、一种解释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理论架构
    四、空间模式:高校布局结构的新诠释
    五、高校布局结构发展展望
附录
    附录一: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
    附录二: 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附录三: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
    附录四: 普通高校历年合并情况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变动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华北电力大学“两课”通过河北省教委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 赵建峰. 山西大学, 2020(12)
  • [2]北京市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 ——基于国际学校高中生的分析[D]. 袁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7)
  • [3]河北省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政府规制研究[D]. 赵晓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秀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践行能力问题研究[D]. 李雪丽.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以学科政策内容分析为视角[D]. 宋俊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7]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8]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3(Z2)
  • [9]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 甄佩佩.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7)
  • [10]中国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研究[D]. 陈慧青. 厦门大学, 2009(12)

标签:;  ;  ;  ;  

华北电力大学“两门课”通过河北省教委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