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40例热性惊厥小儿脑电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芦庆花[1](2021)在《51例以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临床与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热性惊厥与癫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相当数量的热性惊厥起病的患儿可能转化为癫痫,单纯性热性惊厥、复杂性热性惊厥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发展为癫痫,但是复杂性热性惊厥发展为癫痫的概率更高。但癫痫与热性惊厥的预后相差很大,对家庭的精神及经济负担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和影响。基因检测是近几年研究热性惊厥与癫痫关系的热点问题,高通量基因测序为癫痫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对癫痫的发生、演变、治疗及预后提供更有力的诊治思路,为进一步明确癫痫的病因、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指导预后提供更多依据。因此我们对以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的临床表型及相关致病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这些基因在热性惊厥起病的癫痫儿童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进而指导治疗及预后。研究目的 总结分析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临床表现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探讨这些基因在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寻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中可能引起癫痫的致病基因,从而为热性惊厥起病的癫痫儿童提供诊断依据,指导治疗和预后。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51例以热性惊厥起病的癫痫患儿的临床详细信息(性别、年龄、家族史、首次发作类型及年龄、再次发作间隔时间、发作次数、出生发育史等),根据有无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分为家族史阳性组(28例)和家族史阴性组(23例)。在征得患儿父母同意及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患儿自身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采集,血量为2-4毫升,并放置于冰箱中,在4℃环境下实现冷藏保存。送基因公司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筛查,对发现的突变位点,通过采第一代稳定性测序法(Sanger)进行验证。结果 1.51例癫痫患儿中有7例发现阳性致病基因,发作形式中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0例,复杂性部分性发作10例,单纯性部分性发作6例,强直发作5例,眼睑肌阵挛发作4例,肌阵挛发作3例,失神发作2例,肌阵挛失神发作2例,行为终止发作2例,失张力发作1例,过度运动1例。发作形式同时存在2种以上的患儿有9例,其中6例患儿检测到阳性致病基因。2.51例热性惊厥起病癫痫患儿中,有7例患儿共检测出8个与临床表型高度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其中首次发作类型为单纯性热性惊厥者6例,复杂性热性惊厥者1例。8个与临床表型高度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中,有5个突变来源于母亲,3个突变为自发突变。有1例在同一基因上有2个突变位点,为CACNA1H(c.2061delC,p.P689Qfs*4)、CACNA1H(c.5407C>T,p.R1803C)2个位点突变,分别为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1例为S CN1A(c.4252-4A>G),为剪切突变,该位点HGMD数据库已报道过,与Dravet综合征有关,ACMG指南判定为致病变异;1例为GABRB3(c.5 G>A,p.W2X),为无义突变,该位点HGMD数据库已报道过,与癫痫性脑病、早发型有关,ACMG指南判定为疑似致病变异;1例为SCN1B(c.133C>T,p.R45C),为错义突变;1 例为CHD2(c.4036G>T,p.V1346L),为错义突变;1例为SPTAN(c.3101A>G,p.N1034S),为错义突变;1例为SCN1B(c.491G>C,p.R164T),为错义突变。ACMG指南均判定为意义未明。3.发现22例患儿共有26个可疑基因变异:ATP1A2、SCN9A、CACNA1H、T SC2、BSN、KCNT1、GRIN2A、HDAC4、KCNH5、DEPDC5、TSC2、KC NQ2、ALG13、ZEB2、RYR3、KCNMA1、ARHGEF9、FLNA、NID2、AA RS、DEPDC5、TSCN9A、SCN2A、GABRD、HCN1、PRRT2,包括 31 个可疑基因变异位点,17个来自父亲,14个来自母亲,有4个位点TSC2(p.T1330M,c.3989C>T)、TSCN9A(p.V1034I,c.3100G>A)、SCN2A(p.M1128T,c.3383T>C)、PRRT2(p.P216H,c.647C>A),文献数据库中有该位点报道,其中TSCN9A、PRRT2位于突变热点区域,但文献库中报道的相同位置的突变引起的氨基酸变化却不同。4.患儿1有一个大样本数据支持易感位点ATP7A,既往研究报道与癫痫相关。5.该研究中发现无意义突变88个。6.有6例患儿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1.以热性惊厥起病癫痫患儿,发作形式多样,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最常见,同时存在多种发作形式者,基因检测阳性率更高。2.检测到SCN1A基因剪切突变(c.4252-4A>G)、GABRB3基因无义突变(c.5G>A,p.W2X),进一步支持这两个基因位点与热性惊厥起病的癫痫的相关性。3.检测到SCN1B基因错义突变(c.133C>T,p.R45C)、(c.491G>C,p.R 164T),CACNA1H基因移码突变(c.2061delC,p.P689Qfs*4)、错义突变(c.5407C>T,p.R1803C),CHD2基因错义突变(c.4036G>T,p.V 1346L),这4个位点既往未报道过,对扩充热性惊厥起病癫痫患儿的基因谱具有一定的意义;4.检测到基因SPTAN1、ATP7A,既往未报道过,可能与热性惊厥起病的癫痫有关,需更多临床数据证明;5.受检者临床表型高度相关的8个基因变异位点均在家族史阴性组检出,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向莉[2](2021)在《小儿热性惊厥脑电图特征与预后关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FS)是小儿时期发热状态下出现的惊厥发作,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多数患儿病程呈良性经过。少数反复惊厥发作患儿可出现脑损伤,从而影响其认知、学习和记忆等功能,有的甚至发展成癫痫。本课题主要研究热性惊厥患儿的视频脑电图(VEEG)特征与患儿热性惊厥复发、继发癫痫等预后的关系,从而明确VEEG在热性惊厥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沈阳市儿童医院神经科住院诊治的热性惊厥患儿650例,收集热性惊厥病患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I级亲属家族史、惊厥类型、惊厥持续时间、惊厥频率、临床分型等。所有儿童均在病程满1周时接受视频脑电图检查,采用美国Cadwell Easy III视频脑电图仪,描记时间23小时,至少包括1个较为完整的睡眠周期。根据VEEG结果分为脑电图正常组和脑电图异常组;脑电图异常组又分为非特异性异常组(局限或弥漫性慢波)及特异性异常组即痫样放电(IEDs)包括尖波、棘波、尖-慢波、棘-慢波;按放电部位又分为顶枕叶、额颞叶、广泛性放电3组。对入选的650例热性惊厥患儿于首诊后1年、2年、3年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热性惊厥复发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癫痫发生情况等。未在规定时间复诊的患儿,3次电话询问无人接听或患儿家长拒绝复诊视为失访。运用Excel表格录入系统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SPS21.0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成功完成随访的热性惊厥患儿586例,失访的热性惊厥患儿64例,失访率为9.85%。在完成随访的586例热性惊厥患儿中,男321例(54.78%),女265例(45.22%),男女比例为:1.2:1.0;年龄范围3个月6岁,其中≤3岁302例(51.54%),>3岁284例(48.46%),平均年龄(4.30±1.80)岁;首次发作384例,反复发作202例;有FS家族史者219例(37.37%),癫痫家族史者45例(7.68%),同时有FS和癫痫家族史者3例(0.52%);单纯型热性惊厥(SFS)320例(54.61%),复杂型热性惊厥(CFS)266例(54.39%)。2.视频脑电图特征在586例FS患儿视频脑电图结果中,脑电图正常组398例(67.92%),包含界限性改变;脑电图异常组188例,异常率为32.08%,其中单纯型热性惊厥脑电图异常66例(20.63%),复杂型热性惊厥脑电图异常122例(45.86%)。脑电图异常组可分为非特异性异常组和特异性异常组,非特异性异常组136例(23.21%),表现为广泛性或局部慢波。特异性异常组52例(8.87%),表现为广泛性棘慢波发放、枕区、额区及颞区痫样放电。其中,按不同放电部位收集到顶枕叶放电组10例(19.23%)、额颞叶放电组17例(32.69%)、广泛性放电组25例(48.07%),随访3年,视频脑电图仍存在异常115例,异常率19.62%。(1)VEEG正常组与异常组3年内FS复发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比较视频脑电图异常组3年内的FS复发次数明显频于视频脑电图正常组(P<0.05);视频脑电图正常组每次惊厥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短于视频脑电图异常组(P<0.05)。(2)单纯型与复杂型热性惊厥随访前后VEEG结果比较在单纯型热性惊厥320例患儿中,随访前VEEG异常66例(20.63%),随访3年后VEEG异常40例(12.50%);复杂型热性惊厥266例患儿中,随访前视频脑电图异常122例(45.86%),随访后视频脑电图异常75例(28.20%)。根据单纯型及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在随访前后VEEG异常率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EEG正常组与异常组患儿FS复发与继发癫痫的比较随访398例视频脑电图正常组患儿3年,其中有109例(27.39%)患儿发生FS复发,8例(2.01%)患儿继发癫痫;对188例视频脑电图异常组患儿随访3年,85例(45.21%)患儿发生FS复发,其中27例(14.36%)患儿继发癫痫。比较视频脑电图正常组和异常组FS复发率和癫痫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特异性异常组与非特异性异常组患儿FS复发及癫痫比较188例视频脑电图异常中,特异性异常组52例,非特异性异常组136例。在52例特异性异常组中,其中25例发生热性惊厥复发(48.07%),18例发展为癫痫(34.62%);136例非特异性异常组中,有60例发生热性惊厥复发(44.17%),9例发展为癫痫(6.62%)。特异性异常组与非特异性异常组FS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癫痫发生率差异有显着性(P<0.05)。(5)不同放电部位与癫痫转归关系比较对52例不同放电部位视频脑电图异常患儿进行随访,其中共有18例患儿出现癫痫;在25例广泛性放电组中,其中4例发展为癫痫(16.00%);17例额颞叶放电组中,11例发展为癫痫(64.70%);10例顶枕叶放电组中,3例发展为癫痫(30.00%);额颞叶区放电后期发展为癫痫的风险明显高于顶枕叶区和广泛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视频脑电图异常患儿较视频脑电图正常患儿惊厥复发次数频,惊厥持续时间长。2.相比随访前,随访后单纯型热性惊厥与复杂型热性惊厥两组视频脑电图异常率均有下降趋势。3.视频脑电图异常的患儿后期出现热性惊厥复发和继发癫痫可能性更大。4.脑电图特异性异常患儿继发癫痫的风险显着大于非特异性异常患儿,特异性异常脑电图患儿预后较差。5.额颞叶区放电是热性惊厥患儿后期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
卜絮尧[3](2021)在《小儿热性惊厥Na+、Ca2+、葡萄糖、乳酸浓度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热性惊厥是儿童急诊科室中最为常见的危急重症[1]。惊厥的发作会将机体置于应激状态,易伴有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的发生。本课题主要研究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气化验指标,并研究异常者所伴随的临床特点。使临床医生能够在早期识别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气变化规律及其相关临床特点,早期积极治疗,避免继发性脑损伤,对改善热性惊厥的预后有深远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1日期间于沈阳市儿童医院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热性惊厥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78例(命名为热性惊厥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随发热表现的患儿269例(命名为对照组)。年龄均在6个月~5岁间。两组患儿均于入院后未予特殊治疗前采集静脉血液标本,应用Beckman AU5800血气分析仪行血气分析,检测其中Na+、K+、Cl-、Ca2+、PH、HCO3-、BE、血糖及乳酸水平。将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化验指标,根据化验数值进一步分为正常组、升高组和降低组。分析各组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年龄、24小时内惊厥发作次数、单次惊厥持续的时间、惊厥发作时的体温以及视频脑电图结果。所得数值以((?)±s)及M(P25,P75)表示,应用SPSS22.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s确切概率法,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探索小儿热性惊厥血气结果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特点间的关系。结果1.两组间关于血气结果中K+、Cl-、PH、HCO3-及BE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于Na+、Ca2+、血糖及乳酸浓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热性惊厥组血液中Na+、Ca2+浓度低于对照组,血葡萄糖及乳酸浓度高于对照组。2.FS组患儿血液标本中所得Na+浓度分布于127.2mmol/L~146.2mmol/L之间,其中血钠降低组46例,占12.17%;血钠正常组332例,占87.83%。血气中钠离子浓度正常或者降低与患儿年龄、24小时惊厥次数、惊厥持续时间、视频脑电图结果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惊厥时体温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3岁、24小时惊厥超过1次、惊厥持续时间≥10min的病例中容易伴有钠离子浓度的降低;血钠浓度降低者容易伴随视频脑电图结果的异常。3.FS组患儿血液标本中所得Ca2+浓度分布1.03mmol/L~1.272mmol/L之间,其中血钙降低组96例,占25.40%;血钙正常组282例,占74.60%。血气中Ca2+浓度的正常或降低与患儿年龄、惊厥持续时间、视频脑电图结果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24小时惊厥次数、惊厥时体温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3岁、惊厥持续时间≥10min的病例中容易伴有钙离子浓度的降低;血钙浓度降低者容易伴随视频脑电图结果的异常。4.FS组患儿血葡萄糖浓度分布于3.3mmol/L~9.3mmol/L之间,其中血糖降低组9例,占2.38%;血糖正常组172例,占比45.50%;血糖升高组197例,占52.12%。血糖浓度的改变与其年龄、24小时惊厥次数、惊厥持续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惊厥时体温、视频脑电图结果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3岁、24小时内惊厥发作1次、惊厥持续时间<10min的病例中容易伴有血气中血糖浓度的升高。5.FS组患儿血液标本中所得乳酸浓度分布于1.1mmol/L~4.7mmol/L之间,其中血乳酸正常组70例,占18.52%;血乳酸升高组308例,占81.48%。血乳酸值正常或升高与患儿年龄、惊厥时体温、视频脑电图结果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24小时惊厥次数、惊厥持续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3岁、惊厥时体温≥38.5℃的病例中容易伴有乳酸浓度的升高;乳酸浓度升高者容易伴随视频脑电图结果的异常。结论1.小儿热性惊厥易伴有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表现为血中Na+、Ca2+浓度的降低以及血葡萄糖、乳酸浓度的升高,尤其以年龄≤3岁的婴幼儿多见。2.热性惊厥患儿中,惊厥持续时间≥10min者易伴有血钠及血钙浓度的降低,惊厥持续时间<10min者易伴有血糖浓度的升高;24小时惊厥超过1次者易伴有血钠浓度降低,24小时惊厥仅1次者易伴有血糖浓度升高;惊厥时体温≥38.5℃者易伴有乳酸浓度的升高。3.热性惊厥患儿中,血Na+、Ca2+浓度降低以及血乳酸浓度升高者,其视频脑电图结果发生异常的几率偏高。
练芮含[4](2021)在《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比较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描述本地区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热性惊厥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首次热性惊厥发作住院的6个月至6岁的107例热性惊厥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期体检的107例健康儿童和同期就诊的107例发热无惊厥患儿为次要研究对象。调查纳入病例的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出生特征、母孕期疾病、惊厥发作特征、维生素D补充情况、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等。比较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热性惊厥患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1.热惊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30.28±9.72 ng/m L)低于健康组(35.82±8.45 ng/m L)(P<0.05),但与发热组(31.16±7.64 ng/m 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热惊组维生素D缺乏率为10.3%,不足率为38.3%,充足率为51.4%,与健康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热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年龄段各不相同,且年龄越大维生素D水平越低(P<0.05);学龄前儿童与婴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27.35±6.54 ng/m L)低于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31.59±10.61 ng/m L),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5.出生后规律补充维生素D到半岁、抽血前1月规律补充维生素D、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的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均高于生后未能规律补充维生素D到半岁、抽血前1月未能规律补充维生素D和未能完成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的热性惊厥患儿,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有过敏体质的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26.13±7.80 ng/m L)低于无过敏体质的热性惊厥患儿(31.42±9.92 ng/m L),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出生后规律补充维生素D到半岁和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是影响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8.ROC曲线分析血清维生素D为34.245 ng/m L时,预测热性惊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7%和60.7%(P<0.05)。结论:1.本地区热性惊厥患儿的平均血清维生素D水平处于充足范围的下限,与发热无惊厥患儿无明显差异,但均低于健康儿童。2.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因临床分型不同而不同,合并过敏体质时明显减低,因此大年龄段热惊患儿、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及有过敏体质的热惊患儿尤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3.出生后规律补充VD到半岁、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有利于提高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
韩潇[5](2021)在《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及相关基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热性惊厥(F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基因结果,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对热性惊厥的遗传分子生物学基础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及早区别单纯性热性惊厥、复杂性热性惊厥、癫痫,在疾病早期为患者选择和制定更为合适的预防与治疗策略,控制复杂性热性惊厥患者的惊厥发作,降低癫痫发生率,避免癫痫发作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明确诊断FS的患儿393例,对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以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我院明确诊断FS且自愿签署基因检测同意书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热性惊厥热点基因检测。结果:393例FS患儿中,男性268人,女性125人,发病年龄以12月龄后者居多,以汉族为主。72.01%发生于发热24小时内,惊厥发作时体温多在38.1℃之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单纯性FS与复杂性FS在惊厥发作时的体温无明显差异,两者在初发年龄、发作持续时间、家族史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电图、头颅核磁结果是否正常在性别、初发年龄、抽搐时体温及临床类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抽搐时体温、单次热程中发作次数、抽搐持续时间、家族史、临床类型与FS复发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6个月、抽搐时体温>38.5℃、有家族史、复杂性FS可能是造成热性惊厥儿童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收集我中心完善热性惊厥热点基因检测的FS患儿的基因报告,共发现31种突变基因,其中基因突变与受检者临床表型高度相关或突变为疑似致病性变异的基因有4种:SCN3A、SCN9A、KCNMA1、ADGRV1。结论:热性惊厥是临床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应从患儿发病年龄、发热体温、抽搐持续时间、家族史等方面全面评估。年龄、抽搐时体温、FS家族史、复杂性FS均可能成为FS复发的危险因素。FS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受多种易感基因影响,且与癫痫致病基因有重叠。
唐迪莹[6](2021)在《热性惊厥患儿视频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特点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选取沈阳市儿童医院诊断为热性惊厥(FS)并接受临床住院治疗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热性惊厥患儿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与患儿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有助于临床医师识别有哪些临床特点的患儿,需尽早行视频脑电图检查,如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存在异常者,需定期复查,合并癫痫者应早期治疗,这对FS患儿改善预后有深远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于沈阳市儿童医院内五科住院治疗的热性惊厥患儿共452例,年龄范围6个月~6岁。回顾性分析患儿病史包括:性别、发病年龄(首次及本次)、季节、胎龄、生产方式、出生体重、生长发育、热性惊厥家族史、癫痫家族史、发作前热程、发作时体温、发作状态、发作类型、惊厥持续时间、是否为首次发作、24小时内发作次数,所有入组患儿在病程满一周行视频脑电图检查,根据脑电图结果分为正常组、非特异性异常组(如局限性或弥漫性慢波)和特异性异常组(如尖波、棘波、尖一慢波、棘一慢波、高峰节律紊乱等),并于一个月后对结果异常患儿进行复查。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对患儿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与其临床表现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52例热性惊厥患儿中,惊厥发作年龄中位数为31个月;除外46例对首发年龄描述不清者,首次发病年龄在1岁~3岁有274例,占67.49%;男性:女性(1.72:1);冬春季节发病263例,占64.78%,发病率较高;伴有热性惊厥家族史有72例(15.9%);伴有癫痫家族史共10例(2.21%)。惊厥发作前热程在24小时内者362例(80.09%),24小时以上者90例(19.91%);发作时平均体温中大于等于38.5℃有364例(80.53%),低于38.5℃有88例(19.47%)。清醒时发作394例(87.17%),睡眠中发作有58例(12.83%)。全面性发作共393例(86.95%),部分性发作共59例(13.05%)。惊厥持续时间在5分钟之内有334例(73.89%),5分钟以上有118例(26.11%),其中惊厥持续状态的有2例(0.44%);首次发作277例(61.3%),反复发作有175例(38.7%);24小时内发作次数1次有401例(88.72%),2次以上有51例(11.28%)。2.452例热性惊厥患儿的视频脑电图结果,分成3组,正常脑电图组共391例(86.50%),非特异性异常脑电图组和异常脑电图组,分别有19例(4.20%),42例(9.30%)。3组间患儿的临床特点比较,在性别、胎龄、生产方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年龄阶段、是否存在发育落后方面比较,发现在年龄3岁以上、存在生长发育落后的患儿,视频脑电图结果出现异常的概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家族史比较中,伴有热性惊厥家族史的患儿,视频脑电图结果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癫痫家族史对视频脑电图结果异常的概率差异有显着性(P<0.001)。3组患儿的临床发作特点比较,在反复发作、部分性发作、惊厥发作持续时间≥15min的病例中比较,视频脑电图结果异常率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1);发作时体温低于38.5℃、24小时内发作超过1次对视频脑电图结果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作前热程及发作状态对视频脑电图结果异常的概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非特异性异常组及异常脑电图组患儿一个月后复查,73.68%存在非特异性异常放电的患儿复查后正常,异常脑电图检查结果的患儿仅有30.95%复查正常,异常脑电图组复查后仍为异常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特异性异常脑电图组,两组之间比较复查结果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1.热性惊厥患儿的首次发病年龄多在幼儿时期,以男性居多,冬春季发病多见,可伴有热性惊厥家族史或癫痫家族史。惊厥发作的特点:惊厥前热程在24小时内居多、发作时平均体温多≥38.5℃、常在清醒时发作、全面性发作居多、惊厥持续时间在5分钟之内多见、24小时内发作次数1次者居多。2.热性惊厥患儿中,发病年龄3岁以上、惊厥时体温低于38.5℃、部分性发作、有癫痫家族史、反复发作、24小时内发作超过1次、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及生长发育出现落后的,具有上述临床特点的患儿视频脑电图结果常存在异常。3.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为非特异性异常脑电图组的患儿病程一个月后复查结果预后比异常脑电图组的患儿预后较好,对于一个月后视频脑电图复查结果仍为异常脑电图结果的患儿需要重新评估患儿病情,并且需长期监测,定期随访。
李文倩,苏兰妹,郎永翠,张光明[7](2020)在《287例热性惊厥患儿的脑电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S)患儿的脑电图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航空总医院2016~2019年进行脑电图检查的287例FS患儿的2 h高清视频脑电图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76例(61.3%),女111例(38.7%)。高发年龄为1~3岁。正常脑电图164例,正常率为57.1%,异常脑电图74例,异常率为25.8%,界线性脑电图49例,界线率为17.1%。FS患儿74例异常脑电图中,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为额区放电18例,颞区放电4例,枕区放电19例,Rolandic区放电13例,广泛脑区放电20例。结论:脑电图对评价FS后的患儿是否持续存在脑波异常及脑功能损害有临床指导意义。
肖冠华,吴娜[8](2020)在《不同部位脑电图异常的热性惊厥患儿对后期癫痫发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不同部位脑电图异常的热性惊厥患儿对后期癫痫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脑电图检查结果将分为脑电图正常组(63例)、脑电图异常组(37例)。分析脑电图异常组患儿中不同部位的脑电图异常率以及患儿后期出现癫痫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脑电图异常患儿有37例(37.00%),其中局灶性异常患儿16例(43.24%),弥漫性异常患儿21例(56.76%);局灶性异常患儿中顶枕叶区异常患儿有7例(18.92%),额颞叶区异常患儿有9例(24.32%)。额颞叶区异常和顶枕叶区异常患儿的异常率均显着低于弥漫性异常率(χ2=9.374,χ2=11.293,均P <0.05)。共有12例(12.00%)患儿出现后期癫痫,均来自于脑电图异常组,其中有7例(77.78%)患儿为额颞叶区脑电图异常患儿,3例(14.29%)患儿为弥漫性脑电图异常患儿,有2例(28.57%)患儿为顶枕叶区脑电图异常患儿,其中弥漫性异常患儿的后期癫痫发生率显着低于额颞叶区异常患儿(χ2=11.203,P <0.05)。结论:热性惊厥患儿当中额颞叶区出现脑电图异常的患儿后期更容易出现癫痫,参考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马小龙[9](2020)在《儿童热性惊厥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儿童热性惊厥(FS)的基本特征、单纯性与复杂性FS的区别、FS的复发因素家庭急救,以便为预防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居住在宁夏及周边地区符合条件的462例FS住院患儿资料,记录性别、年龄、民族、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发病季节、发作前发热时间、发作时体温、首次惊厥持续时间、家族FS史、家族癫痫病史、围产期脑缺氧史、出生胎龄、出生方式、院前家庭急救,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2例FS儿童年龄最小5月,最大70月,平均(24.0±13.74)月。其中婴儿68例(14.7%),幼儿298例(64.5%),学龄前儿童96例(20.8%)。男性333例,占72.1%,女性129例,占27.9%,男女比例为2.58:1;汉族360例(77.9%)、回族88例(19.0%)、蒙古族8例(1.7%)、满族5例(1.1%)、土家族1例(0.2%);首次惊厥发作于春季103例(22.3%),于夏季发作151例(32.7%),于秋季发作97例(21%),于冬季发作111例(24%);有380例为顺产娩出,占82.3%,有82例剖宫产娩出,占17.7%。按出生时间分为早产儿、足月儿、过期产儿,分别为11例、451例、0例,分别占总数2.4%、97.6%、0%;462例FS中上呼吸道感染有286例,占61.9%,支气管肺炎69例,占14.9%,急性腹泻病40例,占8.7%,手足口病28例,占6.1%,急性支气管炎27例,占5.8%,幼儿急疹7例,占1.5%,麻疹4例,占0.9%;皮肤感染1例,占0.2%;单纯性热性惊厥344例,占74.46%,复杂性热性惊厥118例,占25.54%。SFS与CFS在首次惊厥持续时间及家族FS史上存在差异。462例中无复发的热性惊厥患儿有329例,占71.2%,有复发热性惊厥患儿有133例,占28.8%。本项研究中133例复发型热性惊厥患儿中,1年内复发的有92例,占69.2%,1-2年内复发的有31例,占23.3%,大于2年复发的有10例,占7.5%。单因素分析FS复发因素中首次发病年龄≤12月、首次发作时体温≤38.5℃、发作前发热时间≤24h、FS家族史、围产期脑缺氧史、剖宫产娩出、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有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因素中发病年龄≤1岁、发作前发热时间≤24h、有家族FS史是F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例能正确进行院前急救的FS患儿中,首次发作有12人(14.81%),我院行院前急救宣教出院后再次惊厥有53人(65.43%),非我院FS院前急救宣教后再次惊厥有16人(19.75%);正确FS院前急救能有效缩短患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经FS正确的院前急救宣教的患儿较其他患儿,能更加科学的进行院前急救。大部分热性惊厥患儿在院外发作,而抽搐过程中患儿处于缺氧状态,若不能及时科学合理进行处理,可能导致患儿因缺氧时间长导致脑损害发生。结论:儿童FS好发于幼儿,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夏季;儿童SFS与CFS在首次惊厥持续时间及家族FS上存在差异;儿童FS复发因素有:有FS家族史及颅脑影像学提示异常;恰当的FS院前急救宣教能帮助家属正确进行院前急救,且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能减少患儿首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可能减少缺氧对小儿脑损害。
杜宝媛[10](2019)在《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黄河三门峡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98例热性惊厥患儿,均行常规脑电图监测、视频脑电图监测,比较常规脑电图监测、视频脑电图监测热性惊厥患儿脑电图正常率、异常率,统计视频脑电图监测临床特点。结果:视频脑电图监测脑电图正常率66.67%低于常规脑电图监测的77.78%,且脑电图异常率33.33%高于常规脑电图监测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性别之间视频脑电图监测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3岁、体温> 38.5°C、监测时间2 h、监测时间12 h、持续时间> 10 min、发作次数> 3次视频脑电图监测异常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脑电图监测应用于小儿热性惊厥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且年龄≤3岁、体温> 38.5°C、监测时间2 h和12 h、持续时间> 10 min、发作次数> 3次视频脑电图监测异常率较高,可结合患儿年龄、体温、发作次数等临床特点,适当延长监测时间,及时明确患儿脑电图异常情况,指导临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促使患儿恢复。
二、240例热性惊厥小儿脑电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0例热性惊厥小儿脑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51例以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临床与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小儿热性惊厥脑电图特征与预后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语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小儿热性惊厥脑电图改变与预后的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小儿热性惊厥Na+、Ca2+、葡萄糖、乳酸浓度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综述 关于热性惊厥研究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4)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选择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2.2 诊断标准 |
2.2.3 标本的采集和测定 |
2.2.4 统计学方法 |
2.2.5 质量控制 |
2.2.6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热惊组、健康组和发热组的比较 |
3.1.1 三组儿童性别、年龄比较 |
3.1.2 三组儿童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比较 |
3.1.3 三组儿童的血清维生素D程度比较 |
3.2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比较 |
3.2.1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比较 |
3.2.2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出生特征的比较 |
3.2.3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母孕期疾病的比较 |
3.2.4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惊厥发作特点的比较 |
3.2.5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其他血液指标的比较和相关性 |
3.2.6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维生素D补充情况的比较 |
3.2.7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吸烟暴露史的比较 |
3.2.8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过敏体质的比较 |
3.3 热惊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血清维生素D水平相关研究因素及赋值 |
3.3.2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
3.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 血清维生素D水平预测热性惊厥 |
第四章 讨论 |
4.1 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现况 |
4.2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一般因素 |
4.2.2 临床特点及分型 |
4.2.3 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代谢 |
4.2.4 日晒及日常摄入维生素D制剂 |
4.2.5 过敏体质 |
4.3 热性惊厥患儿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课题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热性惊厥患儿资料收集表 |
综述 维生素D在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与课题 |
三、发明专利 |
致谢 |
(5)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及相关基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热性惊厥相关基因分析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基因检测流程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热性惊厥发病机制及相关热点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热性惊厥患儿视频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综述 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8)不同部位脑电图异常的热性惊厥患儿对后期癫痫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热性惊厥患儿脑电图异常率: |
2.2 不同部位脑电图异常患儿癫痫发生率的比较: |
3 讨论 |
(9)儿童热性惊厥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常规脑电图监测、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 |
2.2 视频脑电图监测特点 |
3 讨论 |
四、240例热性惊厥小儿脑电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51例以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临床与基因分析[D]. 芦庆花. 山东大学, 2021(09)
- [2]小儿热性惊厥脑电图特征与预后关系分析[D]. 向莉.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3]小儿热性惊厥Na+、Ca2+、葡萄糖、乳酸浓度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D]. 卜絮尧.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4]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D]. 练芮含.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及相关基因分析研究[D]. 韩潇.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热性惊厥患儿视频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特点的分析[D]. 唐迪莹.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7]287例热性惊厥患儿的脑电图分析[J]. 李文倩,苏兰妹,郎永翠,张光明.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0(04)
- [8]不同部位脑电图异常的热性惊厥患儿对后期癫痫发生的影响[J]. 肖冠华,吴娜. 河北医学, 2020(05)
- [9]儿童热性惊厥临床回顾性分析[D]. 马小龙.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10]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价值[J]. 杜宝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