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第19卷)标题索引

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第19卷)标题索引

一、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第19卷)文题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臻[1](2019)在《元代法制史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其疆域囊括宇内之广,民族之多,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均属罕见。因而其制度设计、统治方式等,既有对传统中原王朝的继承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到本文所要论及的元代法制史问题上,元代的法律在吸收传统汉法的基础上,结合统治者自身蒙古族的法律制度设计,甚至借监某些色目人的法律制度设计(如回回法),形成独具特色的元朝法律体系。对元代法制史的研究,学界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浅到深逐步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对元代法制史研究还相对薄弱的时候[1],

陈佳丽[2](2018)在《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文中指出知识是时间延续的问题,它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进行传承;知识的流通并非单向度传递,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知识拥有不同的面貌,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媒介都可能为知识传承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或许能为看待历史提供新的思考与视野。通过媒介,能将此处与彼处相连接形成社会,将过往与当下相连接形成延续。于是媒介如何将新知识传递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便被赋予了新意义。熟悉并认同陌生的知识或许是关于传播的问题。西方卫生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社会变革使它上升至关乎社会文明、国家兴盛、种族存亡的层面,进而完成由外来知识到常识准则的演变。从卫生史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多关注卫生的政治性,或卫生是非对错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如若将西方卫生知识放置到传播过程中去探讨,便会发现其他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有悖于传统知识体系的西方卫生知识传入时,媒介扮演了什么角色?时人因何理由、经由何种媒介接受了这种陌生的知识?其中是否存在争论?知识的传播者如何使它被信任?本文的主旨便是讨论近代中国媒介环境的变化与西方卫生知识生产流通之间的关系。全文按时间顺序铺成,以不同的媒介环境为分期,探寻每个社会阶段媒介对西方卫生知识传播产生的影响。将西方卫生知识的传播过程放在政治变革和技术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去看待,阐述新知识经过何种媒介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进而探究媒介与知识、媒介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根据媒介学理论对媒介的解释,每一章节阐述不同的媒介形态对知识的影响。具体分为译着对明清时期西方卫生知识输入的作用、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的建立、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的塑造、新式出版环境对西方卫生知识的普及四个阶段。依托史料,从媒介环境的视野揭示作为外来知识的西方卫生知识逐步成为国人常识的过程。通过具体论述可以发现,不同的媒介形态呈现出西方卫生知识不同的面貌,它表现为处方和就医环境、政治观点、新政实践、行为准则……耶稣会士翻译的译着使知识局限在特定阶层,内容以西方古典医学知识为基础;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使知识摆脱空间限制和阶层局限流传开来,内容集中在用水、环境与防疫方面;现代报刊呈现了知识精英将西方卫生与民族、文明、国家相关联的过程,传统知识改造与西方知识认同同步;教科书等出版物和视觉媒介将知识精英与政府机构挑选的知识普及给民众,最终成为国民认知的现代卫生常识。总体而言,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带来新的环境。将媒介的政治经济属性与知识的社会属性相连接,便会发现不同知识间此消彼长。当媒介史、知识史与社会变革等时空背景在一起时,媒介形态演变与叠加所带来的变化,使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更为清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媒介史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生产流通的过程。第一,通过对大量报刊、书籍等史料的爬梳,展现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实际上是知识、媒介、社会等因素多重交织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选择、融合、遗失的相互关系;第二,从媒介与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看待历史情景中的媒介实践,丰富健康传播史相关研究。

邱玏[3](2011)在《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古籍,是1911年以前的以纸为主要载体抄写或印刷的中国古代医学图书。这些汗牛充栋的古籍文献,不仅忠实地见证了历代医药学家防病治病的精湛医术和方药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的伟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所蕴藏保存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医药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英译,指的是对中医古籍文本直接进行的英语翻译,包括全译、节译,而不涉及间接的宣传和介绍;历史,则侧重于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一.研究内容本文综合运用问题史学、文献学、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方法等,首先按照中医古籍英译各时期的特点,划出中医古籍英译的4个历史分期。然后,通过对每一时期出现的中医古籍英译作品的翻阅,以时间为经、译本为纬,力图在东西、古今古籍英译的描述对比中,提炼、归纳每一时期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特点,初步形成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脉络;在中医对外交流和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展示其对中医古籍英译方法的影响;在古今中外不同译者的对比中,展示其英译思想的特色和异同,形成一部纵横交错、层次丰富的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中医古籍英译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中医对外交流的开展提供历史借鉴,促进中医古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世界医学的共同发展。二.研究意义中医古籍,伴随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和革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这些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中医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原本,是任何现代着作都无可替代的。它们像一颗颗镶嵌在中医发展历程中的珍珠,蕴藏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它们又是荟萃我国古代百科知识的灿烂文化精品,是中国文化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医古籍创立了与西方医学迥然异趣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正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对于当今的西方医学来说,是个很好的补充和启迪。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整理,可以为当今中医古籍英译提供鲜活的历史范本,更好地指导当今中医古籍英译工作,提高英译的质量,从而有力推动中医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对外传播以及世界医学的共同进步;同时,可以为当今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弥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薄弱和不足,更加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三.中医古籍英译发展历程从1736年第一部中医古籍英译着作诞生以来,中医古籍英译已走过了200余年的历程,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1.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为中医古籍英译的起步阶段,处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历史时期。此阶段诞生了4部中医古籍英译本:《中华帝国全志》英译本之《脉诀》《本草纲目》和道家养生着作,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翻译的《补注洗冤录集证》以及英国传教士德贞翻译的《医林改错》脏腑部分和中医导引气功着作。英译者全部为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他们在传播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同时,也热爱中国文化。古籍类别集中在中医本草、脉学、脏腑、养生学着作等,多为介绍性翻译,且呈现两种互相矛盾的翻译结果:一方面,译者对中医学的理解有限,不乏穿凿、省略或错译的情况,或完全从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的角度解构中医理论;另一方面,尊重中医文化的独特性所在,促使中医思维方式为西方人接受。从译法来看,多节译或编译,异化和归化法并存,其中异化法的使用,对于大部分中医文化负载词,均保留音译之法或汉字字形,在此基础上,灵活结合意译、直译和释译之法,保留拉丁化译法。2.1900年至1950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缓慢发展阶段,处于西医强烈冲击中医、中医科学化盛行的时代。此阶段主要诞生了3部较有影响的中医古籍英译着作:英国药学家伊博恩英译的《本草纲目》和《救荒本草》、美国医史学家威斯英译的《黄帝内经·素问》前34章。这个时期的中医古籍英译多为西方医药学研究者、中国学者共同参与,但以西方研究者为主;所选古籍集中在中医本草、理论奠基着作等,为满足当时中药科学研究和解决战荒的需要,或出于对医学史研究的兴趣,古籍版本的选择较随意。此时,一方面,西方药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得中医古籍着作的原貌以及医学、文化内涵并未得到全面的体现,另一方面,从医学史的角度,对中医经典文献加以译介,大量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对中医古籍文本的深入研究表明:再现古籍医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意识已初见端倪,中医古籍英译缓慢向前发展;从译法来看,多节译,采用夹注和脚注补充翻译,以归化法为主,大量地借用西医学术语表达中医学概念,保留拉丁化译法。3.1951年至1991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初探阶段,处于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时期,以针灸为先导而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针灸热”,推动了中医的普及和发展。此阶段总共出现了《内经》(2部)、《难经》、《伤寒论》(4部)、《洗冤集录》、《医学源流论》、《濒湖脉学》、《金针》等7种11部中医古籍英译本。此时期,英译的人群从国外转向国内,出现了中国人独立英译中医古籍的情况,所选古籍多集中在中医理论奠基着作以及针灸、脉学、个人专着等临证着作,多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与医史文献研究的需要,并开始从文献学和医史学的角度精选古籍版本。此时期,中医古籍的医学理论、临床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日渐被人们所重视,英译时或着重挖掘古籍文字背后的医学理论,紧密联系现代临床,或结合医史文献学方法,深入再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多体现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从译法来看,初步出现了个人翻译理论的总结,如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提出了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来翻译中医的翻译理论,加拿大人吕聪明博士提出了“忠实于原文,并着眼于中医古籍医学价值的挖掘”的翻译理论等;多归化和异化译法并存,但呈现转向异化法的趋势,WHO《针灸经穴命名国际标准》出台后,多遵循其标准,除药物名外,基本终止拉丁化译法。4.1992年至今的近20年时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争鸣阶段,此时,中国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着提升。中医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阶段共出现了30余部中医古籍英译着作,国内外译者共同投入,热情高涨,国内译者成为了翻译的主力军;古籍种类已全面增加,除《内》、《难》、《伤寒》等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外,已扩展到针灸、脉学、妇科、眼科等临证专科着作及医家个人着作,译者多从学术研究等角度,严肃认真选择古籍版本;此时多将古籍着作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来译介,或着重体现它的医学价值,或对西方学习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进行普及和介绍,或全面再现它的文化、历史、哲学方面的价值,翻译结果已趋多样化。从译法来看,多呈现英译理论争鸣的局面,争鸣的焦点表现在以魏逎杰为代表的魏氏直译法,遭到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反对;他“以原文为导向”的翻译理论与班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形成了中医翻译的两大流派,此时期多以异化法为主,译者多重视中医的文化独立性和完整性,拉丁化译法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对。四.中医古籍英译脉络分析通过中医古籍英译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一些历史发展脉络:从英译的人群来看,经历了从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西方科学工作者和中国学者合作——西方学者为主,中方学者为辅——中方学者为主的这样—个发展过程;从英译的古籍内容来看,经历了从中医本草、解剖、脉学、养生着作——中医经典和本草学着作——中医经典着作为主——古籍种类全面拓宽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英译的目的来看,经历了从普及和介绍中医——医学史和药学研究——深入医学内涵——全面再现古籍医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英译的方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特点:1.经历了异化和归化并存——归化为主——异化和归化并存——异化为主的这样一个曲线发展过程;2.经历了无英译理论——探索英译理论——争鸣英译理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3.经历了节译编译为主——全译为主这样一个发展过程;4.经历了保留拉丁化译法——终止和反对拉丁化译法这样一个发五.几点建议通过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医古籍英译目前正处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好时机,应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加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建设,汲取中医古籍英译的历史经验,探索和规范适应中医古籍本身的英译理论,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内涵、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的全面对外传播,重视西方人的接受过程和程度。从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中医古籍英译应首先加强中医古籍文献和传统文化的研究;2.中医古籍英译应结合目前开展的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促进双方的交流和互动;3.分层次和阶段加强中医古籍的对外翻译;4.中医古籍英译语料库建设应全面推广;5.发挥中西方人员的优势,形成中西方合作的翻译模式。六.结论本文通过系统回顾中医古籍英译历史,梳理中医古籍英译发展脉络,并初步提出中医古籍英译的建设性意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各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因素对中医学的兴衰存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导致了中医古籍英译的人群、结果、古籍种类、方法等的不断变化;2.不同译者的知识背景、国籍等对译者的翻译目的、取向和内容等影响较大;3.中医古籍英译基本呈现曲线向前发展的趋势,目前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正逐步走向高潮;4.应以异化为主的方法,尊重中医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英译时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医特色;以归化为主的方法,注重欧美人的接受过程和接受程度,英译时遣词造句尊重欧美人的表达习惯;5.探索和规范适合中医古籍英译的翻译理论、方式和途径,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本研究的创新点表现在:1.首次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做系统性研究中医古籍英译已经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研究,概括来说,有对某一时段中医古籍英译情况和历史的回顾和梳理,有对专书翻译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有对相同古籍、不同译本的比较,有对古籍翻译理论的摸索和探讨。然而,迄今为止,系统论述中医古籍英译的历史,梳理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发展脉络的专文和专着还未出现。本研究立足更加可靠丰富的历史文本,首次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做较为系统性研究,如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梳理发展脉络,阐释其特点及贡献,是中医对外交流史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2.资料更加丰富和完整本研究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电子数据库作后盾,并且国外大学馆际互借的途径和国内文献传递途径也已打通,克服了早期资料和国外资料难以查找的困难。相对于以往的研究,资料将更加可靠、真实、丰富和完整。例如,通过上海复旦大学高曦副教授的帮助,疏通了国外图书馆馆际互借功能,并通过其在哈佛大学访学时获取的信息,获得了英国汉学家德贞的着作和论文,多为国内难得的第一手文献;通过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和馆藏记录,获得了《补注洗冤录集证》的两个珍贵的英译本;通过北京大学“早期英文图书在线”及“十八世纪作品在线”数据库,获得了《中华帝国全志》两个英译本的电子文本等。3.纠正前人研究中沿袭的错误本研究通过翻阅真实可靠的译本,纠正了前人研究中涉及英译史实的诸多错误。如: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德贞翻译了一部中医养生着作。前人研究多认为是《遵生八笺》或《万寿仙书气功图谱》的英译本,通过阅读后发现,该译本主要涉及了《遵生八笺》、《福寿丹书》、《服气祛病图说》、《卫生易筋经》4部中医气功导引古籍的英译;又如20世纪20、30年代,英国药学家伊博恩英译了两部中医本草学着作《本草纲目》和《救荒本草》,以往多认为两部译作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原着的精髓,通过翻阅后发现,这两部着作更多的是从西方药理学和现代植物学的角度对中药作鉴定和分析,原着的医学理论已经荡然无存。4.提出个人建设性意见本研究将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发展脉络的梳理置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中医对外交流的历史大背景下,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所得结果更为真实而立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建设性意见,对于推动中医古籍英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魏民[4](2010)在《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具有报道性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系列期刊,共18个分册(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两个分册的英文版),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系列杂志,在国内的医学领域,为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等,该系列刊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质疑。所以,该系列的大部分刊物已经转变为一次文献,但仍有少部分刊物继续坚持原有办刊宗旨与方向,继续出版文摘类期刊。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本系列刊物做全面、深入地分析,获得对其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研究适合中医检索类刊物的发展模式。方法:通过电话咨询、发放调查问卷、直接去杂志社访谈、网上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的发展及生存现状进行调研。1出版情况调研分析调研国内医学文摘系列杂志创办、发展的状况,分析各种影响期刊发展的因素。2典型分析选择2-3种有代表性的刊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栏目设置、内容收录、广告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选择发展较好、转为一次文献的期刊和停刊杂志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4文摘刊物与全文数据库相关关系的探讨分析有代表意义的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对文摘刊物的冲击;以及对文摘刊物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的分析。5医学文摘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对中医文摘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18个分册的生存状况:①转为一次文献:从2006年开始,先后共计有10种杂志转为一次文献,同时变更了刊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5月,《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更名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8月,《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更名为《内科》。2009年更名的共有8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更名为《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更名为《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更名为《中国癌症防治》,《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更名为《中国肿瘤外科杂志》。②停刊及休刊:《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于2002年停刊;《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于2009年休刊1年。③保持原有办刊形式:2009年,《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仍有6种期刊继续编辑、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期刊转型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文摘型18种期刊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研究文献海量增加,仅凭几十页或上百页的纸质期刊已无法收录承载。再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越来越全,医疗科研人员更习惯用网络搜寻信息。因此认为,医学文摘类期刊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所以,本系列多数期刊已改为一次性文献,这样,不仅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广告的投放也将十分有益。(3)中医文摘特殊性分析: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文摘类期刊,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有利因素和条件前所未有,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在这些地区,文摘类杂志还起着图书馆的作用。自1792年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问世以来,传统医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医学学术传播、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当年的发行量,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赖程度,也表明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可以继续办下去,但要向全(收录信息文献全)、便(检索应用方便)、快(出版周期短)方向发展,向国内外传递我国最新的中医药研究信息,及时报道国内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技术,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服务,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服务。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全国医学类检索期刊进行全面、系统、严谨的调研。2.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3.对我国中医领域中发展文摘刊物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创新点:通过本次研究,探讨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作为检索类刊物可以与中医药类一次文献竞争的对策。

蔡桂生[5](2008)在《刑事一体化的知识生产——《刑事法评论》前20卷之研究》文中指出《刑事法评论》已经出版到第22卷了,写作本文之时正值第21卷的出版期间,故我仅对前20卷加以研究,也图一个整20的纪念。我将前20卷《刑事法评论》堆积在案头,已经超过半米高了,她象征着十年的学术积淀。这蔚然壮观的场景,使我甚为快意。正如集邮者希望搜集到全套票一样,在这种追求完整性的心态中,能整体地看到这20卷着实让我领略到了一种体系性的学术推进,不仅厚重,而且超脱。这个氛围,

蔡桂生[6](2008)在《刑事一体化的知识生产——《刑事法评论》前20卷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刑事法评论》已经出版到第22卷了,写作本文之时正值第21卷的出版期间,故我仅对前20卷加以研究,也图一个整20的纪念。我将前20卷《刑事法评论》堆积在案头,已经超过半米高了,她象征着十年的学术积淀。这蔚然壮观的场景,使我甚为快意。正如集邮者希望搜集到全套票一样,在这种追求完整性的心态中,能整体地看到这20卷着实让我领略到了一种体系性的学术推进,不仅厚重,而且超脱。这个氛围,

井晓梅[7](2007)在《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到20世纪末,在数量上我国已迈入了期刊大国的行列。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在国际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国际科技期刊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科技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从客观上要求我国的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化发展。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包括:编委会国际化、被学科相关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语言载体国际化等10项。其中,被学科相关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是期刊国际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生物医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生物医学期刊相应地已成为自然科学期刊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一类期刊,这类期刊的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编辑出版的《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 IM)及其联机版数据库MEDLINE。截止2006年版的IM已收录全世界85个国家的4965种生物医学期刊,其中,收录我国97种生物医学期刊,这在数量上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相差甚远。目的:一般认为,被IM收录的期刊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都要优于未被IM收录的期刊,但两者是否真的存在差异?尚缺乏数据上的依据。本课题利用CJCR中的评价指标对IM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及未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此来探讨两者在期刊质量上的差异。如果在期刊质量上两者无显着差异,那么,又是哪些因素影响期刊入选IM呢?本文对此也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上述研究给以进入IM为发展目标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办刊者提供数据和资料,以使我国更多的生物医学期刊被IM收录。方法:用随机数字方法挑取研究所需的期刊,以CJCR中的期刊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等)作为比较指标,将比较指标的数据输入到Excel中,处理完后导入到统计软件包SPSS12.0中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IM收录的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的比较中,主要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在各年度的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总被引频次仅在某年度的比较中有差异、基金论文比则在各年度的比较中均有差异;IM收录的我国医科大学学报的比较中,仅平均引文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IM收录的我国13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比较显示:除被引半衰期、他引率及国际论文比外其它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JCR是一种新颖独特的专用于中国科技期刊分析与评价的科学计量工具,它在沿用JCR的许多国际通用期刊评价指标的同时又推出了一些中国的特色指标,因此,以它作为统计源得出的结果应该说是客观的。IM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和末收录的生物医学期刊在期刊总体质量上无统计学差异;生物医学期刊被IM收录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IM能否收录与期刊语种、学科范围、国际性及主办单位等其它因素相关。

段咏慧[8](2005)在《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之日渐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网络时代已经并将继续对期刊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技期刊已经从传统的纸媒发展为数字化期刊,其形式从最初的软盘、CD-ROM形式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网络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医学期刊网络的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全球的生物医学期刊纷纷上网,提供了比传统纸本杂志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智能的服务,如成立于1995年的英国医学杂志(BMJ)网站已成为生物医学网站的典范。而我国的生物医学科技期刊网络化刚刚起步,作为网络化重要内容的网站建设也是如此。 目前,此类的研究文献较少,而且多集中于网络化前景的展望和网络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少数报道了成功的案例,但对现有的生物医学期刊网站现状

徐斯琳[9](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女西医研究(1919-1937)》文中认为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教育、西式观念的传入、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女西医开始出现。女西医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女性团体,充分展现了其为社会所接纳的历史过程,在社会舆论以及女子自身意识提升的背景之下,女西医的规模在五四运动后进一步扩大。女西医通过在国内医学校就读或者出国留学掌握了现代化的医学知识,成长为了具备专业知识的职业女性。女西医在执业过程中也遇到不少的优势和障碍,最后,女西医凭借社会交往以及社会活动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民国时期女西医群体的形成,一方面表现为开始形成鲜明的社会形象和自我意识,包括男女平等观点、团体的职业化,外部对女西医的认同等。另一方面,虽然女西医在五四运动后已经成为受人尊重、为人钦羡的一种女性职业,但性别问题所带来的职业障碍和困惑,包括观念、婚姻、工作中的差别待遇,实际上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职业女性所面临的长期的、永恒的话题。

唐国昌[10](2019)在《元代司法中经学适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汉后,经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及思想价值的主体,往往因时代而异,其的影响及于包括司法在内社会的方方面面。整体而言,经学在宋元之际虽历经空前严峻的考验,却能浴火重生,而得以重新复兴,且并未偏离原有的发展主线,与宋、金等经学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以现在的眼光审视,经学在宋、明之间的延续性大于中断性。这在司法实践中有着较为清晰而具体的体现。元代司法实践中对经学适用的实质是对经学官方正统地位的承认与巩固,经学也借助权力的威势渗透到司法之中,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元代司法仍然是以经学为载体的传统中国的法律思想价值为指导进行的;“反汉化”的政治势力贯穿于有元一代,却并未能动摇经学在司法中的地位。这从侧面反映着以经学为核心的汉文明的巨大包容性和生命力,也反映着历史发展趋势的不可逆性。具体言之,有元一代,司法中一般并不直接适用经学内容原文,而是间接地引用经学思想原则、精神,或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入唐、宋、金等前朝已被高度经义化的法典中的相关条文,通过先例将相关经学内容或义理、经义化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先例,在后案中直接引用该先例,而不再引用前朝的法律条文或经文(有时也可在司法裁决中直接引用)。经学在元代司法中,不仅作为立法及司法的逻辑起点、法理基础、推理依据和价值支撑,而且在裁判具体司法案例、创造先例、统一法律体系时具有重要的“宪法”性作用。其本身虽不是法律规定,却具有社会一致公认的、至高的法律效力,影响着整个司法适用的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性和政策性功能,即“提供原则性指引或裁判功能”、“扩充语义射程功能”、“解释功能”、“纠正失范的法律规则功能”、“政策性功能”5大功能。从经学在司法中的适用来看,元代经学与唐、宋等前朝一脉相承的,尤其以南宋以来的经学(理学为其表现形式)影响为深。在元代没有制定统一成文法典的情况下,又在此大背景下建立起迥乎前代、异于近代西方的独具特色的判例法体系,经学内容或原则客观上成为了法律适用的基本依据。元代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等经学法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中国传统儒家经学伦理道德由此便深深植根于元代司法中,即经学深深影响着从受理、审判,到裁决、量刑等整个司法过程,具体司法适用类型包括“作为前提假设”、“构造法律事实”、“作为裁判规范依据”、“法律论证的起点”、“权衡量刑”5种。总体而言,经学对元代司法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这表现为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官员对具体案件裁决的说理事由须符合经学所确立的伦理道德、并要受到伦理道德实质性评价和约束。同时,介于案件事实和判决结果之间的整个逻辑推理过程,也必须以经学的内容、思想或原则作为依据;再者,要求裁决结果并不仅仅是针对具体案件当事人,更在于以此教化民众弃恶从善、弃旧从新,发明民众仁义礼智信美好品行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另外,在裁判具体司法案件没有“先例”或法律依据时,便要借助经学之力填补该漏洞;最后,在涉及宗教、民族因素等领域,经学的巨大包容性在此时便发挥了效用,有助元代司法体系的有机统一。然而,因在“唐宋变革”以后,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元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在司法领域中对经学(理学)进行极度强化和形式化,使得经学难以适应新时期司法发展的需要,同时某些经学内容或思想的原则性指导造成了司法秩序的混乱,如:“矜老”与“恤幼”的对立、“好生之德”与“伦理纲常”的冲突、“赦”与公平正义法律秩序的冲突、“复仇”与“禁止复仇”的冲突等问题的产生;再加上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经学被视为实现特定统治目标的工具,并在理学化之后,其价值便更加被漠视,变得僵化而缺乏活力。从以上经学在元代司法中的适用来看,经学因具有博大精深且统一思想、伦理道德、价值等体系,再加上其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可以为之提供明确而统一、并能很容易被官民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思想价值基础,便顺应了元代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官员在司法实践中的需要。元代继承了前朝一以贯之的“经义决狱”的精神,“附会汉法”,“酌古准今”以求“情理法相协”为经学在司法中发挥作用的核心指导原则,构建起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非成文法下的判例法体系。在司法中,经学具有衡量定罪量刑限度、统一和稳定法律秩序、明刑弼教、教化百姓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因被形式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第19卷)文题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第19卷)文题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元代法制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元代法制史进行总体研究和论述的成果综述
二、元朝法律体系构建、法典编纂进程的回顾及综述
三、关於元代司法机构、司法制度等问题的回顾及综述
四、元代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他涉法研究的回顾与综述

(2)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媒介与知识
        1.1.2 理解媒介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卫生含义内涵研究
        1.2.2 关于卫生叙事方式研究
        1.2.3 关于卫生传播媒介研究
        1.2.4 关于卫生研究路径研究
        1.2.5 结论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3.1 研究限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视角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明清译着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入华
    2.1 偏隅一方的知识
        2.1.1 中国传统卫生知识
        2.1.2 西方卫生知识演变
    2.2 暗流涌动的知识
        2.2.1 耶稣会士:译着传教
        2.2.2 中国文人:不变应之
    2.3 小结
3 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建立(1840-1898)
    3.1 本章概说
    3.2 建立知识的机构
        3.2.1 医院诊所:新空间新体验
        3.2.2 书馆学会:新机构新启蒙
    3.3 迁移知识的报馆
        3.3.1 外文报刊:引入新知的模板
        3.3.2 中文报刊:传播新知的效仿
    3.4 小结
4 现代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之塑造(1898-1911)
    4.1 本章概说
    4.2 再造知识的报刊
        4.2.1 报刊之新景象
        4.2.2 报刊中的卫生
        4.2.3 知识之新呈现
    4.3 小结
5 媒介新环境与现代卫生知识之普及(1911-1937)
    5.1 本章概说
    5.2 出版界:卫生知识的销售
        5.2.1 教科书:普及卫生常识
        5.2.2 .卫生广告:萌生知识经济
    5.3 学术界:卫生知识的分类
        5.3.1 学科教学:改变课程设置
        5.3.2 专业期刊:提升学术意识
        5.3.3 工具丛书:重建卫生图谱
    5.4 读者与民众:卫生知识的获得
        5.4.1 可视可听:卫生的形象化
        5.4.2 信任与否:遗失传统卫生
    5.5 小结
6 结论
    6.1 转型呈现:知识、社会、媒介多重交织的过程
    6.2 卫生释义:选择、融合、遗失相互作用的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874年-1907年[上海]《万国公报》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二 1876年-1892年《格致汇编》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三 1864 年-1885年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四 1904年-1919年《东方杂志》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五 其他报刊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六 1903年-1911年《北洋官报》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目录

(3)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界定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问题史学研究方法
        1.3.2 文献学方法
        1.3.3 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方法
    1.4 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研究的现代意义
        1.4.1 中医古籍的学术地位、临床价值和文化内涵
        1.4.2 对世界医学的启示和推动
        1.4.3 对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借鉴和参考
        1.4.4 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中医古籍英译史实研究综述
        2.1.1 古代和近代中医古籍英译史实研究
        2.1.2 现当代中医古籍英译史实研究
        2.1.3 结论
    2.2 国内中医古籍英译理论研究综述
        2.2.1 主要英译研究方法
        2.2.2 主要英译理论研究
        2.2.3 主要英译译法研究
        2.2.4 结论
3 中医古籍英译的起步阶段(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3.1 历史背景
        3.1.1 西学东渐与医学传教
        3.1.2 西方汉学研究
        3.1.3 中医西传
    3.2 《中华帝国全志》英译本的医药部分——中医古籍英译之最早者
        3.2.1 《脉诀》的英译
        3.2.2 《本草纲目》的节译
        3.2.3 不知名的养生着作
        3.2.4 结论
    3.3 翟理斯和《补注洗冤录集证》英译本
        3.3.1 关于翟理斯
        3.3.2 译本的缺点
        3.3.3 主要英译方法和特点
        3.3.4 结论
    3.4 德贞与《医林改错》和中医导引气功着作英译本
        3.4.1 关于德贞
        3.4.2 《医林改错》节译本
        3.4.3 中医导引气功着作英译本
        3.4.4 结论
    3.5 小结
4 中医古籍英译的缓慢发展阶段(1900年至1950年)
    4.1 历史背景
    4.2 伊博恩和《本草纲目》、《救荒本草》英译本
        4.2.1 关于伊博恩
        4.2.2 《本草纲目》英译本
        4.2.3 《救荒本草》英译本
        4.2.4 结论
    4.3 威斯和《黄帝内经》英译本
        4.3.1 英译背景
        4.3.2 英译内容
        4.3.3 主要英译方法和特色
        4.3.4 译本错误
        4.3.5 结论
    4.4 小结
5 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初探阶段(1951年至1991年)
    5.1 历史背景
    5.2 《内经》、《难经》英译本
        5.2.1 吕聪明的《黄帝内经·灵枢》和《内难全集》英译本
        5.2.2 文树德与《难经》英译本
        5.2.3 结论
    5.3 《伤寒论》英译本
        5.3.1 许鸿源译本
        5.3.2 罗希文译本
        5.3.3 其他译本
        5.3.4 结论
    5.4 麦克奈特与《洗冤集录》英译本
        5.4.1 英译背景
        5.4.2 译本内容
        5.4.3 主要英译方法和特点
        5.4.4 结论
    5.5 其他
        5.5.1 《金匮要略》英译本
        5.5.2 《医学源流论》英译本
        5.5.3 《濒湖脉学》英译本
        5.5.4 《针灸大成》英译本
    5.6 小结
6 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争鸣阶段(1992年至今)
    6.1 历史背景
    6.2 《黄帝内经》英译本
        6.2.1 Mao shing Ni本
        6.2.2 漫画本
        6.2.3 吴氏父子本
        6.2.4 朱明本
        6.2.5 吴景暖本
        6.2.6 文树德本
        6.2.7 李照国本
        6.2.8 罗希文本
        6.2.9 结论
    6.3 《伤寒论》英译本
        6.3.1 关于魏逎杰
        6.3.2 译本主要内容和特点
        6.3.3 魏氏翻译思想和主要争鸣
    6.4 采用魏氏术语的中医古籍英译本
    6.5 罗希文和《本草纲目》英译本
    6.6 文树德和《银海精微》英译本
    6.7 其他
    6.8 小结
7 讨论
    7.1 中医古籍英译发展特点分析
    7.2 中医古籍英译发展脉络分析
    7.3 几点建议
        7.3.1 中医古籍英译应首先加强中医古籍整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7.3.2 中医古籍英译应结合目前开展的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促进双方的交流和互动
        7.3.3 分层次和阶段加强中医古籍的对外翻译
        7.3.4 中医古籍英译语料库建设应全面推广
        7.3.5 发挥中西方人员的优势,形成中西方合作的翻译形式
8 结论
    创新点分析
        1. 首次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做系统性研究
        2. 资料更加丰富和完整
        3. 纠正前人研究中沿袭的错误
        4. 提出个人建设性意见
9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4)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1 与学科发展同步
    1.1.2 维持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1.1.3 适应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发展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刊物调研
    1.3.2 办刊情况
    1.3.3 典型案例分析
    1.3.4 文摘与文献数据库的关系的探讨
    1.3.5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方向的研究
1.4 技术路线
    1.4.1 电话咨询
    1.4.2 问卷调查
    1.4.3 去杂志社访谈
    1.4.4 网上文献数据库调查
    1.4.5 会议座谈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专家咨询法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1 国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1.1 美国《化学文摘》的发展概况
    2.1.2 日本《医学中央杂志》的发展概况
2.2 国内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2.1 国内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研究情况
    2.2.2 《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发展概况
2.3 对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综合评述 3 调研方法实施情况
3.1 刊物基本信息收集及整理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3.3 直接去杂志社访谈
3.4 对文献数据库进行调查
3.5 会议座谈 4 研究工作主要结果
4.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历史
    4.1.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名称
    4.1.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创刊年,见表9
    4.1.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主管单位及主办单位
    4.1.4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语种
4.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现状
    4.2.1 已经更名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计10种
    4.2.2 2002年停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4.2.3 2009年休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4.2.4 2009年继续保留《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名的杂志有6种
4.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入选全文数据库情况
4.4 调查问卷回复情况
4.5 典型案例分析
    4.5.1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4.5.2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4.5.3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4.5.4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4.5.5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4.5.6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4.5.7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4.6. 对文献数据库的初步调查
4.7. 会议座谈 5 对策研究
5.1.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现存状况分析
5.2.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发展方向探讨
    5.2.1 在内容上力求"全、便、快"
    5.2.2 加强人才管理与开发,提高期刊质量
    5.2.3 加强网站建设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读者意见调查表
附录3:《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和文献回顾
正文
    第一部分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研究
        1 INDEX MEDICUS 简介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1.1 统计INDEX MEDICUS 2000~2006 年收录学科和地理分布的资料来源
        2.1.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2.1.3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2.1.4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2.2 方法
        3 结果
        3.1 INDEX MEDICUS 2000~2006 年收录期刊的学科和地理分布情况
        3.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结果
        3.3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结果
        3.4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
        4.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
        4.3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对比分析
        4.4 结论
    第二部分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与入选 INDEX MEDICU
        1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
        1.1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趋势
        1.2 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
        2 入选 INDEX MEDICUS 对生物医学期刊发展的影响
        3 INDEX MDEICUS 的选刊标准及方法
        4 入选 INDEX MEDICUS 的影响因素
        5 入选INDEX MEDICUS 的对策和措施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1.英文缩略词表
    2.综述
致谢
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9)民国时期上海女西医研究(1919-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与时段界定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上海女西医的养成
    第一节 女性学习西医的缘起
        一、五四之前女性学医的概况
        二、五四之后社会舆论对女性学医的倡导
        三、女性学医的原因
    第二节 上海女西医的养成途径
        一、国内医学校
        二、出国留学
    第三节 女性西医的数量与科室选择
        一、女性西医的数量
        二、选择科室的情况
第二章 上海女西医的执业活动
    第一节 助产士的“专业化”与女西医的定义
        一、产婆、助产士与产科医生
        二、女西医的定义与政府认证
    第二节 女西医的执业方式
        一、执业途径与场所
        二、职称与收入
    第三节 女西医执业的身份认同
        一、医治之场景
        二、医疗纠纷案
第三章 上海女西医的社会网络
    第一节 上海女西医的社会交往
        一、家庭情谊
        二、地缘情谊
        三、同学情谊
        四、同业情谊
    第二节 上海女西医的社会活动
        一、妇女解放运动
        二、公共卫生活动
        三、社会公益活动
结语
    一、女西医的自我意识与社会形象
    二、女西医的执业障碍
附录 1919-1937年间上海女西医基本情况表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元代司法中经学适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目的、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元代法律史研究动态
        2. 元代经学在司法中适用问题研究情况
    (三) 本文使用主要史料说明
        1. 《枕碧楼丛书·刑统赋疏》简述
        2. 《通制条格》简述
        3. 《至正条格》简述
        4. 《元典章》简述
        5. 《永乐大典》中元代司法案例简述
        6. 《元史·刑法志》简述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经学在元代司法适用中的功能
    (一) 提供原则性指引或裁判功能
    (二) 扩充语义射程功能
    (三) 解释功能
    (四) 纠正失范的法律规则功能
    (五) 政策性功能
三、经学在元代司法适用中的类型
    (一) 作为前提假设
    (二) 构造法律事实
    (三) 作为裁判规范依据
    (四) 法律论证的起点
    (五) 权衡量刑
四、经学对元代司法的影响
    (一) 经学打破宗教与世俗间司法界限
    (二) 经学消融民族间的法律壁垒
    (三) 填补漏洞
    (四) 有助司法体系的有机统一
五、经学在元代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难以适应新时期司法发展的需要
    (二) 原则性指导易造成司法秩序的混乱
        1. “矜老”与“恤幼”的对立
        2. “好生之德”与“伦理纲常”的冲突
        3. “赦”与公平正义法律秩序的冲突
        4. “复仇”与“禁止复仇”的冲突
    (三) 经学工具功能凸显,漠视价值
    (四) 经学僵化而缺乏活力
六、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第19卷)文题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元代法制史研究综述[J]. 陈佳臻.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9(00)
  • [2]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D]. 陈佳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3]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D]. 邱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4]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D]. 魏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2)
  • [5]刑事一体化的知识生产——《刑事法评论》前20卷之研究[J]. 蔡桂生. 刑事法评论, 2008(01)
  • [6]刑事一体化的知识生产——《刑事法评论》前20卷之研究[J]. 蔡桂生. 刑事法评论, 2008(01)
  • [7]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D]. 井晓梅.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3)
  • [8]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D]. 段咏慧.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 [9]民国时期上海女西医研究(1919-1937)[D]. 徐斯琳. 暨南大学, 2020(04)
  • [10]元代司法中经学适用问题研究[D]. 唐国昌.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第19卷)标题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