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杂介质结构中折射界面的哈格多恩原理波前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蒋海昆,魏芸芸,孙昭杰[1](2021)在《2020年1月19日伽师6.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文中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20年1月19日伽师MS6.4主震、前震和部分M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本次伽师6.4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伽师6.4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初步结果显示,利用CAP方法得到6.4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190°,倾角32°,滑动角31°;节面Ⅱ,走向74°,倾角73°,滑动角118°,震源深度为12.1km,表明其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而5.4级前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事件,震源深度为17.1km,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83°,倾角78°,滑动角173°;节面Ⅱ,走向174°,倾角83°,滑动角12°。根据重新定位结果,结合震源区附近构造地质背景推断,5.4级前震的发震构造为NNW向高倾角走滑断裂L0,其可能为1997—1998年伽师震群NNW向发震构造体系的分支断裂。由于绝大多数余震分布在L0断裂东侧,判断L0及相关断层对余震分布可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根据主震的位置和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震源区断裂的产状特征推测,伽师6.4级主震的发震构造为SN向的缓倾角破裂,其滑动可能主要集中在柯坪塔格推覆构造滑脱面附近的区域,但伽师6.4级地震可能引起了柯坪塔格推覆构造多条断裂同时活动。
王艺豪[2](2021)在《近地表地震波速度反演、成像与时间域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根据岩石物理特性的不同,对地下构造进行研究。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波在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其传播路径、震动强度和波形数据发生的特征性改变,可以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在油气、矿藏等资源的开采中,地震勘探方法作为最重要的勘探方法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勘探作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构造环境以及逐步增长的成像精度和处理效率的需求。近地表区域地形起伏明显、结构复杂、岩性变化大,给数据处理、深层构造成像、储层预测和地质问题解释带来了极大地困难。高精度近地表速度模型为地震数据处理提供了更准确的静校正值,同时也为深部的速度建模奠定了基础。偏移是勘探地震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速度分析得到精确的偏移速度是叠前时间偏移能够正确成像的前提。本论文主要对地震勘探中近地表区域的速度反演和成像以及深部速度分析问题展开研究:1、折射波走时偏移成像折射波走时偏移是一种利用折射波走时和上覆层速度信息对地下折射层进行高效、准确成像的方法,可以用于解决速度反演时模型分辨率较低、层位构造不清晰的问题。该方法首先采用射线追踪法对波前走时场进行重建,然后利用哈格多恩(Hagedoorn)成像条件计算得到高速折射层的精确形状。本论文对影响该方法成像精度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数据中,通过提供更加准确的长波长静校正值,提高叠加剖面中反射层位的连续性。为适应更加复杂的构造情况,本论文进一步将该方法拓展到三维空间,根据实际三维观测系统提出新的成像条件,高效并准确的得到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的三维折射层构造。2、折射波走时偏移成像与速度反演准确的折射层信息对进一步提高速度建模的分辨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速度建模时,为了保证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往往会加入正则化项约束,从而产生一个平滑的模型。当近地表结构中包含高速的基岩和覆盖在基岩上的低速风化层时,传统的地震波速度建模方法,如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无法对尖锐的分界面进行高精度成像。本论文结合折射波走时偏移方法对折射层精确成像的能力,提出了折射波走时偏移与速度联合反演方法。该方法将偏移得到的折射层转化为反演目标函数中正则化项的不连续性,对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反演进行约束。在反演迭代过程中,折射层的位置形状和速度模型会同步进行更新。本论文进一步将该方法拓展到多层介质情况,在多层构造中实现对所有层位的精确成像和高分辨率速度建模。3、弹性波波形反演的方法与应用走时成像方法可以高效地建立相对宏观的速度模型,对于更加精细的构造,如低速层或小散射体等,需要进一步利用波形反演方法来提高模型分辨率。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FWI)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地球的地震特征参数的数据拟合反演方法,利用包括振幅、相位、频率的全部地震波信息对地下结构进行高精度成像。全波形反演对初始模型的精度要求较高,特别是在构造复杂地区以及缺少低频地震波资料时,极易发生周期跳跃现象。本论文旨在对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山(Mount St.Helens,MSH)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碎屑用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方法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该地区近地表区域构造复杂,且缺少低频数据,给全波形反演方法的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逐步提高速度模型的分辨率的工作流程。首先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以及早到波波形反演方法建立初始的纵波速度(Compressional Wave Speed,Vp)模型,应用多道面波分析方法(Multi-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MASW)建立初始横波速度(Shear Wave Speed,Vs)模型。在反演过程中,先从包络反演开始,然后再进行波形反演。最终弹性波全波形反演得到的Vp和Vs模型中都包含与相邻的露头信息高度相似的高分辨率构造特征,证明了反演结果的准确性。4、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拾取准确的近地表速度为深部速度建模研究提供了基础。偏移是对地下倾斜层位进行正确归位的方法,可以解决叠加剖面中存在的绕射波收敛差、回转波归位不准确的问题。偏移速度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偏移的成像质量。如何得到准确的偏移速度场,是勘探地震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传统的偏移速度分析包括速度谱生成和交互式的人工速度拾取,这一步骤通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对拾取人员的水平要求较高,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本文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U-Net网络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拾取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将处理后的基于常速度偏移的叠前时间偏移剖面作为输入,均方根速度场作为输出,通过较少的样本学习,得到高精度的偏移速度。将该方法在实际数据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网络可以快速并准确的计算出时间域偏移速度场。
田晓峰,熊伟,王夫运,徐朝繁,段永红,嘉世旭[3](2020)在《京津地区顺义—塘沽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的走时成像结果及其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构造特征》文中提出在大中型城市汇集的城市群及其邻近区域,利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方法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对于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城市韧性、构建城市减灾参考模型和防范地震及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文中运用正则化层析反演方法,对穿越京津地区的高分辨折射地震剖面进行走时成像,构建了控制京津地区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京津地区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近地表速度低至1. 6km/s,结晶基底最浅埋深位于北京凹陷(约2km),最深位于武清凹陷(约8km),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结晶基底埋深与结构性质主要受新生代期间的断陷沉降作用影响。文中还利用成像结果的速度差和地震记录的横向变化,对速度差异较大的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构造单元主控断裂的成像结果及其在上地壳的展布特征,为活断层探测中利用地震折射成像方法判定断层形态提供了参考。
刘何雁[4](2019)在《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电影的发明是从纪录电影开始的,一部影视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包含纪录影像在内的影视艺术发展史。技术是带有双面性的,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作用必然是双重的。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技术使用,可以在逼真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准确认知,提高认知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审美意象,扩展审美空间,提升审美境界,使人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如果应用得不好,则容易在逼真的外衣下制造假象,或流于自然主义的纪录,或技术主义的炫耀使用,则会抑制审美意象的形成,使人作茧自缚。影视技术具有逼真纪录、揭示和再现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这种优势在通向更高艺术境界的道路上不应该成为前进的障碍与桎梏。当下,人成为主体并日益以图像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影视技术的首要功能在于纪录和揭示,然后才是基于此之上艺术想象力的放飞。本文基于对影视技术发展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考察,结合纪实美学,提出了“影像茧房”的概念。具体路径是:首先,在实践上,“影像茧房”概念的形成得益于VR纪录片创作中周围沉浸式的视觉感受;在理论上,结合技术哲学、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层层推进和展开,在“人—技术—世界”关系的梳理中,根据唐·伊德提到的“技术蚕茧”,结合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推导出“影像茧房”的概念。在“人-影像-世界”的关系中,“影像茧房”是居间的中介技术系统,“影像茧房”作为中介体现了两个向度: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自然向人的生成”,影视技术正是沿着人的延伸、具身、仿生、人性化、以人为尺度、全感官的参与、物质现实的复原等几个维度发展的。其次,本文从“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规律性”,“‘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具体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认为“影像茧房”是“完整电影”与时俱进的技术性呈现。它既是传播内容,也是传播渠道,还是传播终端;既是实体的,又是虚拟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体现了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影像茧房”的内核和基础就是纪录片影像,它以具身的方式进行高效准确的社会认知,纪录片得以成为人类生存之镜,纪实“影像茧房”也成为人们舒适栖息的小生境。最后,本文从视听意象的审美境界入手,解析了纪录片存在的矛盾与伦理困境,批判技术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纪实影像能够深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影像茧房”作为人与世界双向互动的中介,消融了二元对立,呈现出主客一体,天人合一,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美丽景象。
方跃龙[5](2015)在《含水合物松散沉积物的二维超声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新型高效清洁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超声波的独特优势,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声学特性是水合物的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将层析成像技术引入水合物的声学测试中,利用弯曲元测试技术动态实时探测水合物生成情况,获取了含水合物沉积物二维声速剖面图像。结合时域反射技术所获取的水合物饱和度数据,对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沉积层二维声速剖面的变化予以分析,从而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勘探和资源评价提供一些基础的地球物理参数。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分析了声波在沉积层内的传播形式,排出了偏振等现象对接受信号的影响。讨论了传统FIR滤波器和新型自适应滤波器的适用范围,设计自适应干扰抵消器,对声波信号进行消噪滤波处理,结合傅立叶-小波变换法获取了声波的首波信息。同时进行了弯曲元测试系统和时域反射系统的标定工作,实现了实验数据的预处理。本文运用直射线追踪法构建了走时和射线路径,实现了现超声层析成像的正演;运用基于改进的SIRT算法的迭代重建法完成了层析成像反演,重建了含水合物松散沉积层的二维声学剖面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超声层析成像技术获取的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二维声速剖面结构能够准确反应不同时刻沉积物中含水合物饱和度及沉积物中水合物的分布情况,并且纵横波速度剖面结构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同时本文也结合常用的水合物声速预测模型,针对实验数据,对声速与水合物饱和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赵俊猛,徐强,段永红,裴顺平,刘宏兵[6](2008)在《青藏高原北缘基底结构的有限差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横跨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沿剖面进行了10次各2吨级TNT炸药的人工地震探测工作.本文利用沿剖面的Pg震相,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基底顶界面埋深及盖层的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基底结构形态与速度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及盖层速度分布相对平稳,表现出整体变形特征,但在库车与轮台之间,盆地的基底埋深及速度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深度差约2 km,速度差高达0.5 km/s.这种明显的、系统的速度差异,加之其它地质学与深部地球物理学证据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可能由构造特点不同的东西两个部分构成;阿尔金造山带的基底埋深与盖层速度分布变化较大,与造山带的强烈构造变形相联系;在阿尔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接触部位基底及盖层介质均表现为高速异常,可能与深部高密度物质沿断裂向地壳内部迁移有关;柴达木盆地的基底与盖层呈"U"形分布,表现出强烈的内部变形特征.
徐朝繁,沈繁銮,牟光迅,嘉世旭,李春军,李红勇[7](2008)在《琼东北及雷州半岛深地震测深剖面Pg波资料处理结果——用地震波前成像和射线数分布分析法》文中指出本文用地震波前成像和射线数分布分析法对上世纪80年代在琼东北及雷州半岛地区完成的三条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的Pg波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了三条测线下方的上地壳顶部P波速度结构及基底的空间展布形态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表现出较复杂的上部地壳结构特征,浅部P波速度结构的高、低速区域分别与地质构造上的一些凸起和凹陷相对应,用射线数分布分析法所显示的基底结构及形态特征与地震剖面穿过区域的地质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测线穿过的一些断裂下方P波速度结构表现为强烈的横向非均匀性.
徐朝繁,段永红,田晓峰,潘纪顺,张建狮,胡修奇[8](2007)在《新疆伽师强震群区基底界面结构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用射线分布分析法对伽师强震群区的高分辨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得到了伽师强震群区更完整的基底界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伽师强震群区地壳上部存在两个明显的结构界面:第一个界面的结构连续、完整,其埋深变化不大,在2.6~3.3km之间,为一向天山方向逐渐抬升、近平直的倾斜界面;第二个界面的埋深变化较大,在8.5~11.8km之间,为古老的塔里木盆地结晶基底.在约37km桩号附近结晶基底有近2.5km的深度突变,推断可能是伽师强震群区超基底断裂所致.以该断裂为界,结晶基底分为西南、东北两段.每段内界面的埋深变化不大,西南段的埋深约11.5km,东北段的埋深约为8.5~9.0km,该段在从西南向东北整体抬升的背景上略有上隆,反映出在塔里木地块西北缘特殊的构造环境下上部地壳的变形特征.
刘保金,赵成斌,田勤俭,刘尧兴,酆少英[9](2007)在《地震勘探资料揭示郑州老鸦陈断层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断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是城市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查明郑州老鸦陈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活动性,2006年底,在郑州市北郊横跨老鸦陈断层进行了不同探测深度的浅层地震勘探,通过采用爆破震源和可控震源相结合、不同观测系统参数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获得了探测深度30—6000m范围内的地下结构与构造图像。结果表明,老鸦陈断层为一条倾向NE、走向NW的正断层,该断层错断了新第三纪(N)以前的地层,在Q+N地层内部没有发现断层引起的地层错断现象。
潘纪顺[10](2007)在《二维变尺度非线性地震速度成像及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地壳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回顾了地震层析成像和地球物理反演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全局优化算法和局部线性化反演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将两类方法相结合可能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然后着重介绍了混合反演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利用遗传算法和单纯形法相结合,得到一种高效、健全的非线性走时反演方法,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并对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介绍。本文第二章介绍了遗传算法和单纯形方法的背景知识,详细阐述了基于变尺度混合反演算法的速度成像的基本原理:正问题采用有限差分波前走时计算,反问题采用遗传算法和单纯形相混合的反演方法,其成像策略是变尺度逐步逼近。具体成像过程是,把速度场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尺度,定义网格节点上的速度作为待反演参数,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速度模型参数化,首先由遗传算法在较大的尺度范围内全局寻优,经过充分的演化后,将其符合终止条件的最佳个体提供给单纯形方法作为初始值,然后由单纯形方法进行快速局部寻优,这样结合的目的在于既降低计算成本,又避免陷入样本函数的局部极小值。然后,逐步减小空间尺度范围,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满足终止判别标准。本文第三章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函数试验,将遗传算法、单纯形方法以及两者相混合方法的寻优能力做了对比,进一步阐述了全局寻优方法、局部线性化方法以及混合反演算法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低速异常体、高速异常体、梯度变化体、向斜、背斜、直立断层等速度模型的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变尺度混合反演算法的速度成像方法是有效的。利用对低速异常体数值模拟的观测走时加上5%和10%水平的随机噪声,然后进行速度成像的抗噪声试验,其结果表明5%的随机噪声对成像结果几乎没有影响,10%的随机噪声对成像结果影响不大,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速度成像方法的健全性。本文第四章应用基于变尺度混合反演算法的速度成像方法对阿尼玛卿缝合带及其两侧的上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成像,并将成像结果与他人的结果做了相应的对比。成像结果表明,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呈现一个横向宽度大于20km的低速度带的特征;研究区浅地表(2km以上)速度横向变化不大,2km以下速度横向变化剧烈,260~280km桩号之间呈现一个低速带,280~290km桩号之间,速度值突然抬升,290~300km桩号之间又出现一个规模较小的低速条带,300~310km桩号之间速度急剧升高,310km桩号已北的西秦岭褶皱带内,按照速度特征大体分为两段,340km桩号为速度分界线,以南为高速,以北为低速。库赛湖—玛沁断裂穿过283km桩号附近,速度从低速剧变为高速,基底深度由深突然变浅;在320~330km桩号之间,速度横向变化亦较大,基底深度从2.2km突然加深至4.5km,此处是武都—迭部断裂的体现;340km桩号是低速与高速的分界线,是舟曲—两当断裂的反映。本文第五章利用Zelt的Rayinvr软件包对阿尼玛卿缝合带及其两侧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对Zelt的Rayinvr软件包的使用技巧进行了探讨。能够处理首波是Zelt的Rayinvr软件包的一个特点,可以将Pg波震相视作来自基底以上的回折波和来自基底界面的首波,进行有关基底的速度和界面深度的同时成像。结果表明,在阿尼玛卿缝合带内基底界面剧烈下凹,最深达5.47km;阿尼玛卿缝合带两侧相对而言,西秦岭褶皱带的基底埋深较松潘—甘孜微块体浅,在缝合带南侧的松潘—甘孜微块体内,基底埋深在3.5kin左右,基底界面在松潘—甘孜微块体也呈一定的下凹形态,在桩号170~250kin之间,基底下凹深度达4.0km;从阿尼玛卿缝合带过渡到西秦岭褶皱带,基底界面急剧变浅至1.8km,继而又急剧变深至4.7kin的深度,之后变得平坦。在使用Zelt的Rayinvr反演程序时,可以试验不同的反演方案,探寻不同的反演参数的效果,最好的方案是找到合适的参数,进行速度和深度的同时反演,其次是先速度后深度的反演方案。获得了关于阿尼玛卿缝合带及其两侧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的一些重要认识: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在深度20-45公里范围,存在贯穿整个中下地壳的低速构造,相同深度速度低于两侧约0.2~0.3km/s,这种低速构造的分布自上而下逐步减小的趋势。阿尼玛卿缝合带两侧的南北地壳结构存在明显区别,南侧的复杂程度明显高于北侧。整个地壳厚度沿测线横向变化不大,大约48~51km,阿尼玛卿缝合带略有增厚。松潘—甘孜地块有向西秦岭褶皱带下地壳俯冲的迹象。研究揭示的地球动力学含义是,研究区的构造背景以走滑、水平错断为主,下地壳物质有侧向流动的可能性。最后在第六章中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二、复杂介质结构中折射界面的哈格多恩原理波前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杂介质结构中折射界面的哈格多恩原理波前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1月19日伽师6.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地震矩心深度与序列震源机制解 |
3 序列重新定位结果 |
4结论与讨论 |
(2)近地表地震波速度反演、成像与时间域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1 折射波走时成像方法 |
1.2.2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
1.2.3 弹性波波形速度反演 |
1.2.4 叠前时间偏移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折射波走时偏移成像 |
2.1 引言 |
2.2 折射波走时偏移成像基本理论 |
2.2.1 波前走时场计算 |
2.2.2 二维折射波走时偏移成像 |
2.2.3 三维折射波走时偏移成像 |
2.3 理论模型测试 |
2.3.1 二维理论模型测试 |
2.3.2 三维理论模型测试 |
2.4 大庆地区二维实际地震资料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折射波走时偏移成像与速度反演 |
3.1 引言 |
3.2 折射波走时偏移成像与速度反演基本理论 |
3.2.1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
3.2.2 折射波走时偏移成像与速度反演 |
3.2.3 应用于多层介质的折射波走时偏移成像与速度反演 |
3.3 理论模型测试 |
3.3.1 梯度速度模型测试 |
3.3.2 速度倒转模型测试 |
3.4 土耳其地区实际地震资料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弹性波波形反演的方法与应用 |
4.1 引言 |
4.2 速度建模方法原理 |
4.2.1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
4.2.2 早到波波形反演 |
4.2.3 多道面波分析 |
4.2.4 弹性波全波形反演 |
4.3 圣海伦斯山地区近地表成像 |
4.3.1 圣海伦斯山地区地质背景 |
4.3.2 地震数据采集及预处理过程 |
4.3.3 纵波速度建模 |
4.3.4 横波速度建模 |
4.3.5 弹性波全波形反演速度建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叠前时间偏移的速度场拾取 |
5.1 引言 |
5.2 方法原理 |
5.2.1 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 |
5.2.2 人工智能网络U-Net |
5.3 基于人工智能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拾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京津地区顺义—塘沽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的走时成像结果及其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测线位置与地质概况 |
2 成像方法与过程 |
2.1 成像方法 |
2.2 震相分析 |
2.3 初始模型的选取 |
2.4 正、反演参数及反演过程 |
2.5 多尺度检测板分辨率测试 |
2.6 成像结果分析 |
3 断层的解释和讨论 |
3.1 速度差分析揭示的断裂形态特征 |
3.2 Pg波震相的横向变化约束断裂位置 |
4 讨论 |
5 主要结论与认识 |
(4)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技术的概念 |
二、影视技术的概念 |
三、“影像茧房”的概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文献综述 |
二、直接相关文献综述 |
三、间接相关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框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难点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影像茧房”的理论来源及纪实美学的支撑 |
第一节 技术哲学视阈下的技术与影视技术 |
一、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启示 |
二、卡普的“器官投影说”及启示 |
三、唐·伊德的技术具身理论及启示 |
第二节 技术、身体与知觉 |
一、诗性智慧与具身认知思维 |
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及启示 |
三、格式塔心理学及启示 |
第三节 纪实美学理论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
一、“完整电影”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
二、“物质现实的复原”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
三、技术复制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
第四节 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学视角下的透视 |
一、技术美学对技术的透视 |
二、技术艺术学对影视技术的透视 |
三、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和相异性 |
第二章 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其规律性 |
第一节 从纪录片史看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 |
一、影视技术对早期纪实美学的直接推动 |
二、影视技术对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直接推动 |
三、影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纪实风格多样化的推动 |
第二节 从影视媒介史看影视技术的促进作用 |
一、摄影技术与精确写真 |
二、电影技术与照相的外延 |
三、电视技术及数字化趋势 |
第三节 从影视技术的规律性看“影像茧房”的必然性 |
一、跨时空的具身认知 |
二、全感官的具身认知 |
三、重量和质量的具身认知 |
第三章 “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 |
第一节 “影像茧房”的分层结构 |
一、外部结构:人—影像—世界 |
二、内部分层:意义链的延伸 |
三、影像茧房的中心:受众 |
第二节 纪录片影像与社会认知 |
一、生存之镜:纪录片的社会认知 |
二、微相学:形神兼备的直观 |
三、VR全景纪录片与虚拟认知 |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真的解构与反证 |
一、数字技术对真实的挑战与解构 |
二、解构的反证:拼贴与蒙太奇 |
三、真实的过程、后台及注脚 |
第四章 前沿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 |
第一节 前期拍摄技术的应用 |
一、镜头:电影眼睛 |
二、视角:时空的改变 |
三、运动:辅助设备的使用 |
第二节 后期制作技术的应用 |
一、非线编技术与非线性思维 |
二、动画CG对情景再现的推动 |
三、媒资系统对文献纪录片的推动 |
第三节 影视传播技术的应用 |
一、媒介融合下的多渠道传播 |
二、媒介融合下的多屏幕收看 |
三、媒介融合下的网络化生存与传播 |
第五章 作茧自缚与化茧为蝶 |
第一节 镜子到艺术:诗意的提升 |
一、视听意象:官止神行 |
二、审美思辨与朴素之美 |
三、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
第二节 纪录片的矛盾与伦理困境 |
一、真实与伦理的矛盾 |
二、真实与审美的矛盾 |
三、真实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
第三节 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
一、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 |
二、技术代码与编码 |
三、危险与拯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含水合物松散沉积物的二维超声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 课题的创新点 |
1.4 课题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天然气水合物声学测试技术概述 |
2.1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波探测技术 |
2.2 天然气水合物声学测试技术 |
2.2.1 传统超声测量技术与共振柱测试技术 |
2.2.2 弯曲元技术 |
2.2.3 弯曲元探针的标定 |
2.3 天然气水合物声学实验装置 |
2.4 小结 |
第3章 声学测试实验的数据预处理 |
3.1 有限元分析法 |
3.1.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3.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3.1.3 仿真结果分析 |
3.2 声波信号的消噪技术 |
3.2.1 FIR滤波器的设计 |
3.2.2 自适应干扰抵消器的设计 |
3.2.3 利用傅立叶-小波分析法进行可靠性分析 |
3.3 时域反射技术测试系统及其调试 |
3.3.1 时域反射技术测试系统的基本原理 |
3.3.2 时域反射技术测试探针的标定 |
3.4 小结 |
第4章 超声层析成像技术 |
4.1 概述 |
4.1.1 层析成像的理论基础 |
4.1.2 超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处理步骤 |
4.2 层析成像的射线追踪法 |
4.2.1 层析成像的射线理论 |
4.2.2 直射线追踪法的应用 |
4.2.3 像元及模型的构造 |
4.3 层析成像技术的反演实现 |
4.3.1 反演算法的介绍 |
4.3.2 迭代重建类算法 |
4.3.3 SIRT算法的实现步骤 |
4.4 小结 |
第5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装置 |
5.1.1 高压反应釜及温压控制系统 |
5.1.2 声学测试系统 |
5.1.3 时域反射测试系统 |
5.2 实验步骤与实验数据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流程 |
5.2.3 实验数据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温压与饱和度分析 |
5.3.2 沉积物中声速与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 |
5.3.3 声学速度剖面结构图像的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6)青藏高原北缘基底结构的有限差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观测系统与数据采集 |
2 结果与动力学分析 |
2.1 塔里木盆地基底与盖层的结构特点及动力学分析 |
2.2 阿尔金造山带基底与盖层的结构特点及动力学分析 |
2.3 柴达木盆地基底与盖层的结构特点及动力学分析 |
3 结论及讨论 |
(7)琼东北及雷州半岛深地震测深剖面Pg波资料处理结果——用地震波前成像和射线数分布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剖面的位置和Pg波资料 |
2 资料处理方法 |
2.1 速度结构的地震波前成像 |
2.2 射线数分布分析法 |
3 Pg波资料处理结果 |
4 分析和讨论 |
5 结 论 |
(8)新疆伽师强震群区基底界面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地震剖面的位置及观测系统特点 |
2 资料处理及结果 |
3 分析和讨论 |
3.1 与哈格多恩折射波前成像结果的比较 |
3.2 基底界面结构特征 |
3.3 伽师强震群区的断裂构造 |
4 结论 |
(9)地震勘探资料揭示郑州老鸦陈断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测区地质构造和已有工作概况 |
2 浅层地震勘探的工作方法 |
2.1 测线位置 |
2.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
2.2.1 数据采集方法 |
2.2.2 数据处理方法 |
3 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
3.1 古荥ZP2测线的剖面特征 |
3.2 古荥QP2测线的剖面特征 |
4 讨论与结论 |
(10)二维变尺度非线性地震速度成像及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地壳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基于变尺度混合反演算法的地震速度成像方法 |
2.1 正问题——有限差分波前走时计算 |
2.1.1 设计局部计算方法 |
2.1.2 设计动态规划方法 |
2.1.3 有限差分波前计算的几个数值模拟例子 |
2.2 反问题——多尺度混合反演方法 |
2.2.1 速度模型参数化 |
2.2.2 失配函数的构制 |
2.2.3 反演过程 |
2.2.3.1 遗传算法 |
2.2.3.2 单纯形搜索法 |
2.2.3.3 多尺度混合反演算法 |
2.2.3.4 迭代终止条件 |
2.2.3.5 模型空间尺度的划分 |
2.3 速度成像的主要步骤 |
2.4 分辨问题 |
第三章 测试函数及数值模拟试验 |
3.1 测试函数试验 |
3.2 数值模拟试验 |
3.3 方法的抗噪声试验(健全性) |
3.4 采用与不采用多尺度混合算法的比较 |
3.5 小结 |
第四章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上地壳速度结构层析成像 |
4.1 前言 |
4.2 数据采集与Pg震相特征 |
4.2.1 剖面位置 |
4.2.2 观测系统 |
4.2.3 Pg波数据的采集 |
4.2.4 Pg震相数据特征 |
4.3 利用多尺度混合反演方法对阿尼玛卿基底速度结构层析成像 |
4.4 多尺度混合方法反演结果与其它方法反演结果的对比 |
4.5 小结 |
第五章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及两侧二维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
5.1 前言 |
5.2 射线反演方法原理 |
5.2.1 速度模型参数化 |
5.2.2 射线追踪 |
5.2.3 射线步长 |
5.2.4 射线组概念与射线离源角确定 |
5.2.5 光滑层边界模拟 |
5.2.6 反演 |
5.3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及两侧上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
5.3.1 初始模型为弯曲基底界面的反演 |
5.3.2 初始模型为平界面的射线反演 |
5.3.3 射线反演方法所得上地壳速度结构结果与其它方法所得结果的对比 |
5.3.4 关于Pg资料获得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上地壳速度结构的结论 |
5.4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中下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
5.4.1 马尔康-碌曲-古浪人工地震测深剖面概况 |
5.4.2 剖面图显示的主要震相 |
5.4.3 中下地壳速度结构反演 |
5.5 关于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二维地壳结构的主要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四、复杂介质结构中折射界面的哈格多恩原理波前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1月19日伽师6.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J]. 李金,蒋海昆,魏芸芸,孙昭杰. 地震地质, 2021(02)
- [2]近地表地震波速度反演、成像与时间域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 王艺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京津地区顺义—塘沽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的走时成像结果及其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构造特征[J]. 田晓峰,熊伟,王夫运,徐朝繁,段永红,嘉世旭. 地震地质, 2020(02)
- [4]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D]. 刘何雁.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5]含水合物松散沉积物的二维超声成像技术研究[D]. 方跃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6]青藏高原北缘基底结构的有限差分研究[J]. 赵俊猛,徐强,段永红,裴顺平,刘宏兵.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04)
- [7]琼东北及雷州半岛深地震测深剖面Pg波资料处理结果——用地震波前成像和射线数分布分析法[J]. 徐朝繁,沈繁銮,牟光迅,嘉世旭,李春军,李红勇.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03)
- [8]新疆伽师强震群区基底界面结构特征[J]. 徐朝繁,段永红,田晓峰,潘纪顺,张建狮,胡修奇. 地震学报, 2007(05)
- [9]地震勘探资料揭示郑州老鸦陈断层特征[J]. 刘保金,赵成斌,田勤俭,刘尧兴,酆少英. 震灾防御技术, 2007(03)
- [10]二维变尺度非线性地震速度成像及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地壳结构研究[D]. 潘纪顺.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