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雪地区道岔的融雪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徐平,邸瑞锋,卢明书,张瑞英[1](2020)在《城市轨道车辆空调融雪装置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轨道车辆空调对于列车运行安全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降雪降霜时,或在低温、高海拔、冰雪环境下运营时,空调机组新风口会积雪或结冰,车内新风减少或无新风,造成车内憋闷。该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城市轨道车辆空调机组的融雪装置,该融雪装置安装于空调机组新风口,可实现新风口自动融雪,防止新风口冰堵。
黄译锐[2](2020)在《基于过滤算法的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的分析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铁路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铁路运输的安全至关重要。道岔作为铁路系统的一种关键设备,道岔的安全转换是保障自动化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每到冬季下雪的时节,雪会堆积在道岔附近,当融化的雪水因严寒冰冻在道岔周围时,会直接导致道岔无法正常转换,而传统的道岔除雪方法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工作效率低,人身安全也根本无法完全得到保障。因此,研究设计出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的道岔融雪控制系统势在必行。本文设计了一种可根据轨温以及积雪情况自动控制的道岔融雪控制管理系统。首先,本文通过对比现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自动道岔融雪控制系统并对其功能特征加以分析,完成了道岔融雪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设计,以及根据其工作流程将整个融雪系统分为信息采集管理子系统与数据监控子系统。其中信息采集管理子系统包含了雪深传感器信息采集模块,轨温传感器信息采集模块以及图像信息采集模块三个部分。雪深信息采集模块使用SHM30雪深传感器根据激光测距的物理学原理对雪深的一系列数据进行采集。轨温信息采集模块采用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B20对轨温进行实时采集。其次,采用数据过滤算法对采集到的雪深数据、轨温数据等进行过滤,在对采集到的雪深及轨温等数据异常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决策方法构建数据过滤的模型,采用阈值检验来实现对数据的过滤,生成过滤算法。该算法对每分钟采集的多条监测数据按设定的过滤规则进行过滤,排除异常值,得到该分钟的有效值,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准确性。最后,通过对系统进行结构设计和功能需求分析,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设计了程序面板与用户界面,实现了道岔融雪控制系统所需的相关功能。通过对运行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该融雪系统能够基本实现根据数据监测情况进行自动加热道岔,清除积雪,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道岔的转换控制不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使加热时间从原来的一整天减少至几个小时,从而减少了加热元件的损耗,提高了加热系统的利用率,为未来我国高速铁路全自动道岔融雪加热控制系统开发和优化提供参考与建议。
李来成[3](2020)在《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客流波动规律与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交通拥堵在我国变得日益严重,发展轨道交通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伴随着城市轨道网络规模的扩大,城市轨道的运营与管理也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客流是城市轨道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雨雪天气会使城市轨道客流产生波动,进而影响到城市轨道客流预测的准确度以及城市轨道运营安全。通过对客流波动规律的研究,解析不同雨雪等级下的客流波动规律及客流波动持续时长,提出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雨雪天气下城市轨道客流预测模型,应用可拓物元法建立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运营风险评价模型,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九期移动平均法计算客流基准值,引入客流偏差率的概念以量化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客流波动,并以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博物馆站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的客流为例,分析不同等级雨雪天气下的分时客流波动以及全日客流波动,并分析工作日及休息日、平高峰等因素对客流波动的影响以及各类客流波动结果产生的原因。此外,提出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客流波动持续时长的量化方法,并通过曲线拟合的方式建立降水量与客流波动以及客流波动持续时长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降雨会对城市轨道客流产生负面影响,但降雪会对城市轨道客流产生正向影响,降雪对城市轨道客流的影响时间及影响大小远大于降雨情况,且降雪对城市轨道客流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然后在雨雪天气下城市轨道客流波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客流预测模型。以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全线客流为例进行客流预测,以平均绝对误差(MRE)、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平均相对误差(MRE)作为预测模型的评价指标,与经典的SARIMA预测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客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最后通过分析城市轨道运营风险的因素构成以及各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运营风险评价体系,引入三角模糊数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可拓物元法建立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运营风险评价模型。并以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博物馆站降雨日为例,对站点运营风险进行评价,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靠性。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与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鹿文钊[4](2019)在《京沪高铁北段应急处置数据统计及其敏感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铁运营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对于“四纵四横”规划线路中技术水平最高,资本投入最大的京沪高铁而言,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论文以京沪高铁北京南站至德州东站区段(简称京沪高铁北段)为例,统计分析了该区段应急处置的相关数据。主要内容包括:(1)阐述了国内外利用数据分析提高铁路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应用现状。(2)分析了京沪高铁北段非正常情况,包括京沪高铁的技术设备特点、非正常情况的界定和特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非正常情况对京沪高铁北段的影响。(3)对2016年全年京沪高铁北段的应急处置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不同设备故障发生的频率、设备故障数量随季节变化的情况、一天内哪些时段是非正常情况发生的高峰期等数据,找出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分析结果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阐述。(4)通过对非正常情况的月均影响时间敏感性分析,发现车辆设备故障是非正常情况的月均影响时间中最敏感的因素。结合分析结果,提出通过建立应急处置系统和完善车辆设备故障应急预案来降低非正常情况对列车运行秩序的影响。
张道勤[5](2019)在《以集通线为例的道岔智能融雪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存在严重的冬季积雪问题,尤其是集通铁路线所在的内蒙古高原腹地,冬季地面经常形成较厚的积雪。自然降雪加上风吹雪(白毛风)肆虐经常导致铁路道岔运转失灵、不能密贴和与道床冻结在一起等故障,成为了铁路系统冬季面临的主要设备问题之一。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受内蒙古地区日益发达的工农业、采矿业、旅游业的影响,使得集通线具有快速增长的客货运量。但与日益增长的运量不匹配的是,集通线依然使用的是相对原始的作业人员上道扫雪和人工喷洒融雪剂的方式进行道岔除雪,存在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弊端,寻求一种具有高自动化、高效率的道岔融雪系统十分必要。综合比较来说,电加热融雪系统施工工程量较小,且后期维护保养成本较低。符合铁路设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使用需求。所以集通线选用电加热式的道岔融雪方式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和设计。目前道岔融雪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以采用隔离继电器来控制加热原件的方式为主,在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低温情况下设备自动开启,造成能源浪费;系统启停频繁,缩短了加热元件的使用寿命;采集到降雪信号系统才能开启,缺乏有效的降雪预防机制;温度控制模块精度较低,误差大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结合集通线实际做了细致的需求分析,将自动化控制、实时监控以及信息采集作为研究重点,通过运用PID控制方法实现道岔融雪的智能化、高效化、节能化。根据系统的工作流程将道岔融雪系统分为了四个层级,对设计并实现各层级和模块的方法进行了论述。系统可以根据气象站的天气预测信息和现场的实际气象条件提前做出判断,使系统始终在准备状态,根据不同的天气状况快速准确的投入到融雪工作中;整个控制系统采用了PID控制作为系统的核心控制逻辑,温度控制PID算法设计保证了系统快速、稳定的运行;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执行机构——智能加热模块方面,采用周波发生器控制可控硅通断频率来实现对加热元器件的加热效率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准确,反应迅速,节能的目的,同时也还能减少频繁启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考虑到集通铁路当前的道岔融雪要求,该系统的负载能力可以满足使用需求,而且提供了可扩展空间。
王振波,贺玉芹,魏国栋[6](2018)在《道岔融雪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文中研究表明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铁路沿线普遍使用的道岔融雪设备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指导。
雷洁[7](2017)在《复杂气候环境下道岔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川藏线复杂气候环境下道岔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在该研究中,对目前青藏线使用道岔进行了充分调研,对道岔线型、无缝道岔结构、尖轨服役寿命延长优化、轮轨关系优化、嵌入式高锰钢辙叉、弹性垫层耐候性、岔区轨道刚度均匀化、道岔防腐蚀研究、垫板与岔枕联结的紧固机构优化、螺栓防松结构等进行了研究设计,以达到道岔服役寿命延长的目的。并对高锰钢低温冲击性、弹性垫层耐候性、道岔防腐蚀进行了研究试验。针对道岔区空间有限部位,开发了新型窄型扣件。在弹条的设计过程中,运用ANSYS软件对弹条的强度、弹程进行了检算,对弹条的结构进行了多次优化,提高了设计的理论水平。在弹条的试制过程中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多次结构优化改进,对各种材质进行了试验对比,以达到最优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及试验,能提高对高寒、复杂气候环境地区道岔的理论研究,为后续川藏线道岔的设计生产做好充足的技术储备。
汤建国[8](2016)在《青藏铁路格拉段电务设备维护管理创新》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简称青藏铁路格拉段)通车运营十年以来,电务专业维护管理人员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运用"科技、人文、创新、行动"的理念,将通信信号领先技术与格拉段运用实际有机结合,在维护管理方式、技术安全装备、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实现了通信信号设备运用安全、优质的目标,为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幸福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
贺清[9](2016)在《一种新型铁路道岔融雪系统配置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道岔融雪系统对于列车运行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铁路线路现在普遍安装使用的电加热道岔融雪设备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本文以电磁感应加热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型道岔融雪系统的配置方案。并对系统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简化控制模式,优化控制功能,减少室外轨旁设备的设置安装,消除故障隐患,以实现道岔融雪的高效化、节能化和自动化。
李晓兵[10](2015)在《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鉴于寒冷及严寒地区铁路线路上积雪干扰道岔的正常转换,影响正常的行车安全;研究既有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目前国内外铁路车站内各种道岔除雪方式优缺点,对道岔除雪的3种方式从经济性、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道岔风力自动除雪系统为铁路编组站内适合的道岔除雪方式。
二、降雪地区道岔的融雪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雪地区道岔的融雪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轨道车辆空调融雪装置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行业应用 |
2 设计方案 |
2.1 乌鲁木齐气候条件 |
2.2 设计指标 |
2.3 设计计算(融雪装置功率) |
2.4 结构方案 |
2.5 电气控制 |
3 试验验证 |
3.1 功能验证 |
3.2 安全验证 |
4 应用案例 |
5 结束语 |
(2)基于过滤算法的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道岔融雪控制系统设计 |
2.1 系统方案设计 |
2.2 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的结构 |
2.3 供电方式 |
2.4 融雪系统控制模式 |
2.5 车站控制终端 |
2.5.1 工作原理 |
2.5.2 车站控制端的组成 |
2.5.3 应急开关说明 |
2.6 轨旁电气控制柜 |
2.6.1 电气控制柜组成 |
2.6.2 工作原理 |
2.6.3 电气控制柜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采集子系统的设计 |
3.1 雪深传感器模块 |
3.1.1 雪深传感器 |
3.1.2 基本原理与安装 |
3.1.3 雪深数据采集 |
3.1.4 雪深传感器的维护 |
3.2 轨温传感器模块 |
3.2.1 总体结构 |
3.2.2 轨温传感器的安装 |
3.2.3 轨温数据采集 |
3.2.4 轨温传感器的维护 |
3.3 图像采集模块 |
3.3.1 基本原理 |
3.3.2 图像采集 |
3.3.3 摄像头的维护 |
3.4 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过滤算法设计 |
4.1 数据分类 |
4.2 数据过滤规则 |
4.2.1 过滤规则描述 |
4.2.2 关键阈值选取 |
4.3 过滤算法模型 |
4.4 过滤算法实现 |
4.4.1 雪深测量结果与数据分析 |
4.4.2 轨温测量结果与数据分析 |
4.5 数据过滤性能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道岔融雪系统的分析 |
5.1 系统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
5.2 远程控制中心与车站控制终端的通信实现 |
5.2.1 远程控制中心与车站控制终端通信协议 |
5.2.2 远程控制中心端实现 |
5.2.3 车站控制终端实现 |
5.3 道岔融雪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 |
5.4 系统融雪效果分析 |
5.4.1 道岔融雪效果 |
5.4.2 系统参数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客流波动规律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客流波动规律研究现状 |
1.2.2 城市轨道客流预测研究现状 |
1.2.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雨雪天气下城市轨道客流波动规律 |
2.1 基础数据概述及预处理 |
2.1.1 轨道客流数据概述及预处理 |
2.1.2 天气数据概述及预处理 |
2.1.3 客流基准值与客流偏差率 |
2.2 雨雪天气下全日客流波动研究 |
2.2.1 雨雪天气下客流波动全局性分析 |
2.2.2 雨雪天气下全日客流波动相关性分析 |
2.2.3 雨雪天气下客流偏差率模型拟合分析 |
2.3 雨雪天气下分时客流波动研究 |
2.4 雨雪天气下降水后续客流波动分析 |
2.4.1 雨雪天气下降水后续客流波动全局性分析 |
2.4.2 雨雪天气下客流波动持续时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雨雪天气下城市轨道客流预测 |
3.1 城市轨道客流预测方法研究 |
3.2 LSTM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3.2.1 RNN循环神经网络 |
3.2.2 LSTM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3.2.3 LSTM神经网络的计算流程 |
3.3 基于WI-LSTM的雨雪天气下城市轨道客流预测 |
3.3.1 数据准备 |
3.3.2 WI-LSTM客流预测模型参数构建与模型训练 |
3.3.3 预测结果分析 |
3.3.4 不同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运营风险评价 |
4.1 城市轨道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构成 |
4.2 雨雪天气下城市轨道运营风险体系构建 |
4.2.1 雨雪天气下城市轨道运营风险耦合分析 |
4.2.2 雨雪天气下城市轨道运营风险体系构建 |
4.3 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运营风险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基于可拓物元法的雨雪天气下城市轨道运营风险评价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特征日期降水分时客流波动规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京沪高铁北段应急处置数据统计及其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京沪高铁北段非正常情况概况分析 |
2.1 京沪高铁北段技术设备特点 |
2.1.1 京沪高铁北段概况 |
2.1.2 京沪高铁北段运输组织特点 |
2.2 京沪高铁北段非正常情况界定及特点 |
2.2.1 非正常情况的界定 |
2.2.2 京沪高铁北段非正常情况特点 |
2.3 非正常情况对京沪高铁北段的影响分析 |
2.3.1 研究非正常情况分类的意义 |
2.3.2 不同种类非正常情况的影响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京沪高铁北段应急处置数据统计分析及应用 |
3.1 设备故障数据统计分析 |
3.1.1 电务设备故障统计分析 |
3.1.2 电务设备故障分析结果应用 |
3.1.3 车辆设备故障统计分析 |
3.1.4 车辆设备故障分析结果应用 |
3.2 非正常情况发生月份统计分析 |
3.2.1 非正常情况发生月份数据统计 |
3.2.2 非正常情况发生月份数据分析 |
3.2.3 非正常情况发生月份分析结果应用 |
3.3 非正常情况发生时间统计分析 |
3.3.1 非正常情况发生时间数据统计 |
3.3.2 非正常情况发生高峰时间分析 |
3.3.3 非正常情况发生时间分析结果应用 |
第4章 非正常情况影响时间敏感性分析及应用 |
4.1 敏感性分析概况 |
4.1.1 敏感性分析的定义和作用 |
4.1.2 敏感性分析分类及优缺点分析 |
4.1.3 敏感性分析的步骤 |
4.2 敏感性分析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
4.2.1 敏感性分析在生态领域的应用实例 |
4.2.2 敏感性分析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例 |
4.2.3 敏感性分析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实例 |
4.2.4 敏感性分析在铁路运输领域可能的应用 |
4.3 非正常情况影响时间敏感性分析 |
4.3.1 非正常情况影响时间敏感性分析思路 |
4.3.2 非正常情况影响时间敏感性分析计算过程 |
4.4 敏感性分析结果应用 |
4.4.1 应急处置系统组成 |
4.4.2 车辆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以集通线为例的道岔智能融雪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不同的道岔融雪方式在国内外的研究和运用 |
1.2.1 国外道岔融雪方式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融雪方式运用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2 集通线现状及道岔融雪系统需求分析 |
2.1 集通线现状分析 |
2.2 集通线运量分析 |
2.3 集通线沿线自然条件 |
2.4 集通线设备养护及主要除雪方式 |
2.5 集通线道岔融雪系统的选型 |
2.6 集通线融雪系统需求分析 |
2.6.1 道岔融雪系统的设计原则 |
2.6.2 系统基本需求 |
2.6.3 环境适应性需求 |
2.6.4 控制方式及安全需求 |
2.6.5 数据监控及存储需求 |
2.6.6 PLC控制柜设计原则 |
2.7 气象、环境信息采集模块需求分析 |
2.7.1 稳定性 |
2.7.2 实时性 |
2.7.3 准确性 |
2.7.4 扩展性 |
2.8 本章小结 |
3 集通线道岔智能融雪系统的整体结构 |
3.1 系统概述 |
3.1.1 系统介绍 |
3.1.2 主要用途及适用范围 |
3.2 系统结构 |
3.3 主要组成部分 |
3.4 系统控制方式 |
3.4.1 控制方式概述 |
3.4.2 PLC控制自动模式 |
3.4.3 PLC控制手动模式 |
3.4.4 人工应急手动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核心控制逻辑及工作原理 |
4.1 PID工作原理 |
4.2 系统核心控制逻辑 |
4.3 PID控制的实现 |
4.4 温度控制PID算法参数整定 |
4.4.1 PID参数整定 |
4.4.2 下位机系统构建 |
4.5 加热控制工作原理 |
4.6 本章小结 |
5 集通铁路道岔智能融雪系统设计 |
5.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2 控制中心系统设计 |
5.2.1 控制中心概述 |
5.2.2 控制中心终端配置 |
5.2.3 控制中心软件功能设计 |
5.3 车站控制终端设计 |
5.3.1 车站控制终端概述 |
5.3.2 车站控制终端配置 |
5.3.3 车站控制终端软件功能设计 |
5.4 PLC控制柜与车站控制终端的通信方式 |
5.5 底层元器件选型 |
5.5.1 雨雪信号采集模块选型 |
5.5.2 轨道温度信号采集模块选型 |
5.5.3 雪深信号采集模块选型 |
5.5.4 加热元器件选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PID计算模块程序 |
(6)道岔融雪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道岔融雪设备基本情况 |
2道岔融雪设备使用中的问题 |
2.1加热元件安装问题 |
2.2加热条烧损 |
2.3融雪控制柜问题 |
2.4隔离变压器箱问题 |
3道岔融雪设备维护方案 |
3.1加热元件维护 |
3.2融雪控制柜与隔离变压箱维护 |
4结束语 |
(7)复杂气候环境下道岔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复杂气候环境下道岔结构服役现状及结构特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复杂气候环境下道岔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
2.1 道岔线型设计 |
2.1.1 道岔设计参数 |
2.1.2 道岔线型设计 |
2.2 无缝道岔结构设计 |
2.2.1 道岔温度力计算 |
2.2.2 无缝线路道岔抵御温度力型式 |
2.2.3 无缝线路道岔抵御温度力设计 |
2.2.4 方案选取 |
2.3 尖轨服役寿命延长优化设计 |
2.4 轮轨关系优化设计 |
2.5 固定型辙叉设计 |
2.5.1 川藏线道岔固定型辙叉设计 |
2.5.2 高锰钢辙叉低温冲击性能试验 |
2.6 道岔区系统刚度的设计 |
2.6.1 道岔区系统刚度分析 |
2.6.2 扣件弹性垫层刚度的确定 |
2.7 弹性垫层耐候性设计 |
2.7.1 弹性垫层材质的选取 |
2.7.2 聚氨酯类弹性体材料的分类 |
2.7.3 新型热固型聚氨酯弹性体及应用 |
2.8 道岔融雪装置设计 |
2.9 无缝线路道岔铺设轨温的影响 |
2.10 滑床板结构设计 |
2.11 道岔防腐蚀研究 |
2.12 垫板与岔枕联结的紧固机构优化设计 |
2.13 螺栓防松结构研究 |
2.14 道岔远程监测系统 |
第3章 道岔用窄型扣件的研究 |
3.1 扣件发展及现状 |
3.1.1 国外扣件发展及现状 |
3.1.2 国内扣件发展及现状 |
3.2 窄型扣件的研究 |
3.2.1 窄型扣件研究目的 |
3.2.2 窄型扣件设计原则 |
3.2.3 窄型扣件结构设计 |
3.2.4 弹条式扣件的安装使用 |
3.2.5 新型窄型弹条材料选择 |
3.3 新型窄型弹条受力分析 |
3.3.1 新型窄型弹条建模 |
3.3.2 新型窄型弹条ANSYS分析计算结果 |
3.3.3 疲劳计算 |
第4章 新型窄型弹条试制、试验及优化改进 |
4.1 新型窄型弹条试制 |
4.2 新型窄型弹条试制及优化过程 |
4.2.1 试制及优化过程 |
4.3 新型窄型弹条设计定型 |
4.3.1 新型窄型弹条尺寸定型 |
4.3.2 新型窄型弹条受力分析 |
4.3.3 新型窄型弹条疲劳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履历 |
(10)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既有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既有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现状 |
2. 2 既有道岔除雪系统存在问题 |
3 国内外道岔除雪方式概况 |
3. 1 国外应用情况( 图2 ~ 图7) |
3. 2 国内应用情况( 图8 ~ 图12) |
4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方案 |
4.1道岔风力除雪方案 |
4. 1. 1 道岔吹雪用风量确定 |
4. 1. 2 方案比选 |
4. 1. 2. 1 风源系统 |
( 1) 利旧方案( 表2、图14) |
( 2) 新建方案( 图15) |
( 3) 方案比较 |
4.1.2.2输送系统 |
4. 1. 2. 3 末端执行装置 |
( 1) 自动除雪 |
1道岔风嘴及风通道 |
2道岔开口感应元件 |
( 2) 人工辅助除雪 |
(3)方案比较 |
1运营成本 |
2工程投资( 表4) |
3安全性 |
4综合比选(表5、表6) |
4. 2 道岔电加热融雪方案 |
4.3方案比较及推荐意见 |
4.3.1运营成本(表7) |
4. 3. 2 工程投资比较( 表8) |
4. 3. 3 使用效果 |
4. 3. 4 方案推荐意见 |
5 结语 |
四、降雪地区道岔的融雪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轨道车辆空调融雪装置设计及应用研究[J]. 徐平,邸瑞锋,卢明书,张瑞英. 电子质量, 2020(09)
- [2]基于过滤算法的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 黄译锐.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3]雨雪天气下的城市轨道客流波动规律与预测[D]. 李来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京沪高铁北段应急处置数据统计及其敏感性分析[D]. 鹿文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5]以集通线为例的道岔智能融雪系统研究与设计[D]. 张道勤.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6]道岔融雪设备的管理与维护[J]. 王振波,贺玉芹,魏国栋. 铁道通信信号, 2018(08)
- [7]复杂气候环境下道岔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 雷洁.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8]青藏铁路格拉段电务设备维护管理创新[A]. 汤建国. 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十周年通信信号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6
- [9]一种新型铁路道岔融雪系统配置方案的研究[J]. 贺清.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6(03)
- [10]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系统设计[J]. 李晓兵. 铁道标准设计,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