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怀牛膝“下行”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何钰怡[1](2021)在《香港《国医杂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国医杂志》1930年创刊于香港,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方特色,也是中国近代重要中医药期刊,研究《国医杂志》旨在探究中医药在近代香港生存与发展状况、创刊的社会历史背景、废止中医案对香港中医界的影响及其反应,以及杂志的特点与贡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香港《国医杂志》主要学术内容与医家学术思想,探讨近代香港医界关注的热点,揭示杂志的特点与贡献。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杂志栏目、刊文进行量化考察。借助图表法筛选栏目类别,突显研究重点。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如文献学、统计学、历史学、中医学、期刊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对《国医杂志》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1.首次全面研究香港《国医杂志》,发现《国医杂志》共刊出38期。现存杂志22期(缺5-8期)、国医纪念特刊号1期,均为何佩瑜任总编辑时出版。《国医杂志》每期平均设置12个栏目,“论说”“学说”“会务情形”为重点栏目,“医案”“专着”“讲义”“医药界消息”“专载”“小说”“杂着”为主要栏目。《国医杂志》总刊文量663篇。2.突破《国医杂志》原栏目框架,将所刊文章分为6类并统计文章数:医界言论73篇、学术研究254篇、学会事务128篇、医药消息51篇、公务文书53篇、涉医文学104篇。学术研究细分为“理论探讨”“临证各科”“温病时疫”“药学研究”“医案医话”“科普常识”6类。3.编辑“香港《国医杂志》目录总表”,该表含有文章题名、作者、所刊栏目与期数。据该表可查到《国医杂志》所刊每篇文章。绘制含有病者、主病、主证、方药及其所刊期数的“香港《国医杂志》医案信息表”,据该表可查阅《国医杂志》所刊每则医案。4.统计发现《国医杂志》共刊医案63则:何佩瑜35则、陈济民12则、卢觉非10则、张锡纯5则、张春江1则。重点分析何佩瑜医案的特点与诊治特色:何氏医案具有“同一诊中病证复杂”“同一案中病情多变”“屡经他医误治,病情加重”“急危重症,证候复杂”“病家依从性差,或家属隐瞒病情以致疾病加重”的特点,以及“中医为主,西医为辅”“遵仲景,旁各家,灵活运用经方、时方”“创制新方,适应临床”的诊治特色。这些医案是研究近代香港中医临床经验与辨证用药特色,以及客观评价临证水平的珍贵资料。5.研究发现《国医杂志》重点关注7项社会话题:声援《中医条例》的制定与公布,为中央国医馆争取权益;抵制南京国民政府“医校称社案”与反对中央国医馆的妥协,反省中医界存在的“自视太高,傲睨侪辈”“宗派不同,互相歧视”的弊端;反对中央国医馆统一中医病名“必依傍西医之病名”的主张,提议以中医的标准定病名,以西医病名作补充;抵制港英当局撤销华人在家治痘条例,呼吁保留华人在家治痘的权益;救助上海兵灾难民与为华北水灾筹募,宣传普及战时防毒救伤的基本常识;关注医事纠纷,声援被诬陷的中医;为探讨中医的未来与走向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结论:迄今为止,学界对近代中医药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期刊的整体研究、地域性期刊普查与研究、单种期刊研究、专题研究、期刊的保护与开发利用5方面。学界尚未对香港《国医杂志》作全面深入研究,对“废止中医案”对近代香港中医界影响以及港英政府有关中医政策的研究甚少触及,对《国医杂志》所刊香港中医的证治经验与学术思想的研究亦未展开。创办中医药期刊是医界有识之士在谋求中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废止中医案”触发了近代中医药期刊的日见创办,而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创办为扞卫中医的生存与展示中医的疗效,提供了舆论阵地与凝聚中医力量的平台。因而,近代中医药期刊是研究中医抗争史、近代中医生存状况与近代医家学术经验不可或缺的史料。《国医杂志》是尢列、何佩瑜等人创办,中华国医学会承办,以“发扬中国医学,整理固有,增进新知,医学范围以外文字概不刊入”为办刊宗旨,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方特色、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近代重要中医药期刊。《国医杂志》践行本刊宗旨,积极整理与研究中医学术,吸纳西学以补中医之不足,把研究中医学术与谋求中医发展相结合,促进中医界的自省与自救。《国医杂志》关注医学社会问题,是内地与香港两地医学信息接收与学术交流平台,是争取在港中医与在港华人权益的舆论阵地,是慈善赈灾与战时防毒救伤的慈善组织,是联系内地与在港中医、凝聚中医各界力量的重要纽带。《国医杂志》所刊中西医结合医案有牵强附会之嫌,一些方药,也已不适于现今使用;认为天花非传染病、以及主张抛弃阴阳五行的观点,是不当的。所刊涉医文学极具可读性,能让读者于晦涩难懂的医学言论中找到一丝趣味,展现医家专业素养之外的别样风采与唤醒当代中医发扬祖国医学的决心,虽非本文研究重点,亦值得关注与深入研究。
史敏[2](2021)在《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生物制剂是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单用生物制剂的疗效无法充分满足临床需求,而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被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疗效确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着、安全性良好,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一方面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对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温肾蠲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2019.12-2020.12于我院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列,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对照组采用单用阿达木单抗,两组均于达到ASAS40时进行阿达木单抗减量,观察0、4、8、12、16周时患者的脊柱活动度、匹兹堡睡眠治疗指数、有效性指标(ASDAS、BASDI、BASFI、ASAS、中医证候评分),及安全性指标。2.网络药理学:通过搜索TCMSP数据库及相关文献,获取温肾蠲痹汤化学成分,通过SwissADME筛选有效化学成分,STITCH数据库得到该方化合物靶点;通过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筛选温肾蠲痹汤作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核心靶点;运用STRING 11.0在线数据库分析核心靶点之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过Metascape分析核心靶点之间GO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结果:1.临床研究:1.1入组基线:两组患者入组时的年龄、性别、病程、ESR、CRP、脊柱活动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ASDAS、BASDI、BASFI、中医证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ASAS40达标时间(即减药时间)及ASAS70达标率:实验组8周时ASAS40达标的总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6),实验组16周时ASAS70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0)。1.3脊柱活动度:两组患者的Schober试验、指地距离、枕墙距离、脊柱侧弯度在16周内均存在显着时间效应(P<0.05),16周内实验组患者的胸廓扩张度的时间效应较对照组显着(P=0.001,P=0.204);不同观察节点的两组之间的体格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两组患者的PSQI在16周内均有显着时间效应(P<0.001,P<0.001);12周、16周时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P=0.002)。1.5有效性指标:两组患者的ASDAS-CRP、ASDAS-ESR、BASDAI、BASFI评分在16周内有显着时间效应(P<0.001);不同观察节点的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1.6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着时间效应(P<0.001,P<0.001);16周时实验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6);实验组12周、16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4,P=0.006)。对照组16周内“夜尿频多”积分的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326),两组内其余中医证候的条目得分,其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4周、8周、12周、16周的腰膝酸软、畏寒喜暖的改善程度,及8周、12周、16周时夜尿频多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1.7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l.000)。1.8塞来昔布使用剂量:两组平均塞来昔布使用剂量无明显差异(P=0.381)。1.9复发率: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112)。2.网络药理学:温肾蠲痹汤有效成分主要有p-谷留醇、槲皮素、山柰酚等,温肾蠲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核心靶点主要有GAPDH、HSPA4、HSPA8、ACTB、EEF2、EEF1A1,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病毒致癌、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蛋白聚糖在癌症中的作用、神经营养蛋白。结论:1.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AS肾虚督寒证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降低疾病活动度,安全性良好,且较单用阿达木单抗而言,ASAS40达标更快、ASAS70达标率更高、不增加塞来昔布使用量及减药后复发率。2.温肾蠲痹汤可能通过调节GAPDH、HSPA4、ACTB等基因的表达,影响病毒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蛋白聚糖及神经营养蛋白等信号通路,从而对AS的治疗产生一定临床疗效。
刘珺,范春香,梁琦,王博,颜琼枝,韩天雄[3](2021)在《颜乾麟运用“引火归元”治疗疑难病症经验撷粹》文中研究表明颜乾麟教授指出引火归元之"火"乃"相火",本质为虚火。此"虚火"乃阳气不足,龙雷之火失守,火不归元所致。虚阳上浮临床表现虽繁杂,但有共同的病症特征。在治疗上应治病求本,谨守病机,遵循"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的原则,对疑难病症有较好疗效。附验案3则以佐证。
缪曦迪,秦雍,吴荣祖[4](2020)在《温阳固本,化气生津议——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文中研究表明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治近年来多从津液亏损、气血虚少、阴虚致燥、瘀血致燥、燥毒内盛、肝肾阴虚、津枯液涸入手,辨证分型不离阴亏虚,燥邪盛,津不足等,从肝肾、从脾胃、从瘀、从内燥等范畴治疗多有疗效,但有疗效不显者,凡阳气虚衰气化不利气不布津或阴寒阻滞气机失畅或水液不行津不上承或中焦脾土阳虚不伏火或元阳不足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外或水火不济,火不归元或命门虚损,相火不潜,日久煎熬阴津致龙雷之火上燔而出现阴燥证,宜温阳固本,化气生津让机体阴阳和合,恢复平衡,取得疗效,为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张在俸[5](2020)在《从络论治踝关节骨折术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借鉴治疗络病的方法,使用益气续骨合剂联合下肢通络方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中后期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的疗效。方法:将90例踝关节骨折术后2周后门诊复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空白组各30例。三组病例均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此外,观察组采用口服益气续骨合剂联合下肢通络方颗粒,对照组采用口服益气续骨合剂,空白组除了踝关节功能锻炼外不服用任何药物。所有纳入病例按设计要求观察2周(14天),分别观察记录三组患者治疗第1、4、7、10、14天后的疼痛、肿胀、踝关节AOFAS评分情况,并比较三组治疗疗效。结果:(1)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患侧分布、健侧周径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肿胀值、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三组患者治疗第4、7、10、14天与治疗前的VAS疼痛评分、肿胀值、AOFAS踝-后足评分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组间比较:第4、7天,三组VAS疼痛评分、肿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天,观察组VAS疼痛评分、肿胀值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第14天,观察组VAS疼痛评分、肿胀值、AOFAS踝-后足评分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对照组优于空白组。(5)治疗总体疗效评价:观察组优11例,良9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71.43%,有效率96.43%;对照组优6例,良11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56.67%,有效率90%;空白组优6例,良8例,可10例,差5例,优良率48.28%,有效率82.76%。三组病例组间经秩和检验,观察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对照组与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踝关节功能锻炼的基础上,三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后期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而使用益气续骨合剂联合下肢通络方治疗,可以更快地缓解踝关节疼痛,加快肿胀消退,改善踝关节活动功能;说明运用络病的治疗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中后期症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运用推广。
於仁俊[6](2020)在《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以尤松鑫教授门诊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医案为切入点,通过研读病案与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尤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与诊疗思路,进而总结尤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尤松鑫教授自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门诊经治的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医案,将筛选整理后的115例医案中1258诊次资料按照制定的数据规范标准建立数据库。并从临床实际出发,借助多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库内医案的症状、苔脉、病机、治法、中药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挖掘。最后结合导师指导与个人领悟体会,客观系统地总结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共选取115例医案,合计1258诊次;男性患者80例,合计879诊次;女性患者35例,合计379诊次。患者平均年龄为42.68岁,平均就诊诊次为10.94次。(2)症状分布:共涉及症状名称224种,出现频次≥6次的症状有102种,分布于内、妇、肛肠、皮肤、耳鼻喉与眼科6个科别;按症状频次降序排列的前10种症状名称依次为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牙龈出血、痞满、大便频数及胃脘不适,即本课题研究统计得出的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症状。(3)舌苔脉象分布:共涉及舌苔分布22项,频率>10%的舌苔为苔薄白、苔薄腻、苔薄黄;涉及脉象种类10种,脉细与脉弦出现频次最多。(4)病机分布:共涉及病机表述75种,出现频次≥20次的病机描述有20种;按病机频次降序排列的前20种病机名称依次为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肝经郁热、肝胃郁热、肝胆湿热、肾虚肝旺、肝郁脾虚、湿热困脾、湿热内蕴、心肾不足、肝胃不和、脾虚肝旺、肝络失养、肝家怫郁、脾虚湿阻、气阴两亏、肾虚湿热。(5)治法分布:共涉及治法表述91种,出现频次≥35次的治法描述有20种;按治法频次降序排列的前20种治法名称依次为调肝、清和、清肝、清热、养血、培脾、益肾、利湿、和胃、滋肾、补肝、解郁、健脾、化湿、运脾、养肝、泄热、和络、清胆、疏肝。(6)常用药物分布:共涉及中药280味,出现频次>90次的中药有40味,使用频率达71.00%,将其归纳为常用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2味中药依次是甘草、茯苓、陈皮、黄芩、法半夏、麦芽、枳壳、白芍、茵陈、竹茹、青蒿、夏枯草,出现频次均在400次以上,将其总结为核心药物。(7)关联规则分布:分别统计与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6种症状,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肝郁脾虚、脾虚肝旺7种病机,以及调肝、清和、清肝、清热、养血、培脾、益肾7种治法关联程度最高的前12味中药。并对所有处方涉及的280味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进行统计,得出药物组合26组,药物配伍组方16组。(8)药物因子分布:采取因子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对医案所涉及280味中药内出现频次>60次的60味中药进行分析,提取出9个中药组方配伍。(9)药物系统R型聚类:借助SPSS 26.0分析系统,对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所有中药进行系统R型聚类,对比参照后取出现频次>60次的60味中药进行分析,得出核心药对20组,核心药物组合7类。研究结论:(1)尤松鑫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症状和苔脉分别为: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牙龈出血、痞满、大便频数及胃脘不适;苔薄白、薄腻及薄黄;脉细、弦及细弦。(2)尤松鑫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致病外因在于湿热疫毒,致病内因在于正气不充;病变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兼杂之证;病理因素多以湿热、气滞、血虚、阴亏为要,痰浊、瘀血为标;常见的病机改变有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及湿热内蕴等;其中肝肾亏虚,湿热未尽是疾病持续进展的关键病机。(3)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常用的治法为:清热利湿,益肾养肝,理气培脾,化痰除瘀等。其中清热药常选用黄芩,青蒿,夏枯草,青黛,牡丹皮,生地黄,栀子等;利水渗湿药常选用茯苓,茵陈,滑石,薏苡仁,泽泻,茯神,地肤子,黑大豆,海金沙等;补虚药常选用白芍,当归,白术,山药,党参,楮实子等;理气药常选用陈皮,枳壳,青皮等;化痰药常选用法半夏,竹茹等;活血化瘀药常选用郁金,怀牛膝,泽兰等。(4)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常用方剂为:蒿芩清胆汤、兰豆枫楮汤、左归丸、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清脾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枇杷清肺饮、四物汤、滋水清肝饮、二陈平胃散、痛泻要方、地黄饮子等,临证时尤教授随证灵活组方化裁,真正做到师其方而不泥其药。(5)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思想有:调肝必兼利胆,治肝莫忘实脾,胆病需顾理胃,涵木滋水共进的治疗原则。以及清利湿热,祛邪先行;燮理气血,培本为要;除瘀消痰,推陈致新的诊疗思路。
连颖妍[7](2018)在《民国时期中文期刊的中风病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民国时期的中医,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改变、新式中医教育模式的诞生、医学期刊的出现、针灸的复兴、西方思维的冲击、战争的威胁和破坏等多个因素影响,令他们无论在对疾病的理解、诊治方法,以至医学理论和技术的交流等都有明显的改变,形成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中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阶段。中风病的诊治历代医家研究甚多,在民国时期的中医对中风病各个范畴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改变,但与现今的中风病诊治比较却有不少差异,这些理论、技术、思维如何演变是极具研究意义的范畴。可惜因为战乱等原因影响下,令这个时代不少的文献资料散佚,又或分散于各地,令民国时期的中风病文献研究相对缺乏。目的:通过蒐集民国时期,即1911-1949年,于医学期刊中其间所发表的与中风病相关的医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民国时期中医诊治中风病的情况,就该时期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的讨论、研究及实践情况进行分类整理,系统全面地呈现当时各医家或医学流派的理论特色,并分析其对中医发展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主要分为电子文献数据及纸质文献数据两大来源。透过检索《全国报刊索引》中的《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以及《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并查阅《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收录的期刊及各地图书馆馆藏的实体期刊等,搜寻在题名中包含“中风”、“脑贫血”、“脑充血”、“脑溢血”、“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脑冲血”等关键词的期刊论文,筛选当中有关中风病的文献纳入研究,就该时期对中风病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认识,以及当时发表的病案等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以研究民国期间中风病中医诊治的阶段特色,发掘被遗忘的诊治观点,阐述该时期对中医诊治中风病的发展。成果:透过本研究,搜寻到1911年至1949年各类期刊文献共829篇,排除了与中风病无关的论文322篇,共纳入本次研究论文共507篇。当中以“中风”为关键词搜寻文献题名,共搜寻到646篇文献,排除了与中风病不相关的文献294篇,共纳入352篇,在已排除的294篇之中,讨论伤寒中风的文献有31篇。以“脑贫血”为关键词搜寻文献题名,共搜寻到26篇文献,排除了与中风病不相关的文献2篇,共纳入24篇。以“脑栓塞”为关键词搜寻文献题名,共搜寻到8篇文献,排除了与中风病不相关的文献5篇,共纳入3篇。以“脑冲血”为关键词搜寻文献题名,共搜寻到10篇文献,排除了与中风病不相关的文献3篇,共纳入7篇。以“脑出血”为关键词搜寻文献题名,共搜寻到35篇文献,排除了与中风病不相关的文献1篇,共纳入34篇。以“脑充血”为关键词搜寻文献题名,共搜寻到58篇文献,排除了与中风病不相关的文献10篇,共纳入48篇。以“脑溢血”为关键词搜寻文献题名,共搜寻到46篇文献,排除了与中风病不相关的文献7篇,共纳入39篇。当中,已搜寻期刊共170份,其中来自中国内地期刊共161份,新加坡期刊2份,日本期刊4份,马来西亚2份,台湾期刊1份。结论:经过整理分析,归纳出民国时期与中风病有关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法、组方用药、针灸、病案等的内容,阐述该时期诊治中风病各个范畴的特色。民国时期论及中风病的诊断病名包括“中风”、“脑贫血”、“脑充血”、“脑溢血”、“脑出血”、“脑栓塞”、“脑冲血”等,其中以“中风”为主要常用名称。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理解主要分为外风论、内因论、中西汇通论等三大流派,外风论认为中风是由于风邪直中人体而引起;内因论则认为中风是由于体内火热、痰湿、气虚等内因导致肝风内动,上扰心神而成;中西汇通论医家则结合当时西方医学理论,指出中风乃血冲脑脉神经而成,指出由于各种因素,例如高血压,使血冲脑经,导致脑出血而成中风。由于对当时西方医学理论的认识,医家对人体的生理、解剖有更多的认识,认识到左右脑分别支配对侧肢体、语言功能多由左脑控制、高血压可引致中风等医学概念。治疗上,从外风立论的治法主要以疏风为主,常用方为小续命汤及侯氏黑散;内因立论者则主要以清火热、祛痰湿、补虚为主要治法,常用方包括补阳还五汤;中西汇通论医家则提出以潜阳镇逆,化痰泄浊为主要治法。然而,不同流派的医家对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当中,尤其是反对外风论的文献较为多见。中西汇通论医家认为治疗外风的走窜药会加重血冲脑经,使病情加重。而这理论体系也流传到现代,指导对中风病的治疗。同时,由于受西方医学的影响,新的治法如于头部置冰囊、灌肠、电疗等亦相继出现。针灸治疗方面,受承淡安的影响,于1930年后相继复兴,对治疗原则,取穴等,有更多的讨论,并多以艾灸结合针刺疗法,一般报道起效快,效果显着。
李慧娟[8](2017)在《祛寒强督散蜡疗外治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临床目前对其尚无根治办法,口服药物具有一定毒副作用,生物制剂价格昂贵,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本研究充分应用中医理论,遵靶向治疗原则,采用疗效可靠、安全系数大且简便易行的中医药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本课题通过祛寒强督散蜡疗外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证),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将40例符合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20人。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予口服柳氮磺砒啶肠溶片,1次1g,1天2次;治疗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蜡药疗,即祛寒强督散(肉桂粉20g,生艾叶粉10g,延胡索粉30g,续断粉30g,怀牛膝粉20g,川牛膝粉20g,半夏粉20g,莪术粉20g,威灵仙粉20g,独活粉20g,细辛粉10g,防己粉20g,川芎粉20g,当归粉20g,丹皮粉15g)外敷,联合蜡疗外用,每次30分钟,隔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治疗8周记录患者的脊柱痛VAS评分、功能活动指数、炎性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中医各症状体征评分和患者一般生命征、血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检查。治疗结束后,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治疗前后祛寒强督散蜡疗的疗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40例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证)患者,治疗2周脊柱痛VAS评分、功能活动(总评分、枕墙距)、中医症状体征总评分,两组组内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腰椎侧弯度、C-反应蛋白、中医症状体征(腰骶脊背痛、晨僵、腰膝酸软)治疗组组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脊柱痛VAS评分、功能活动总评分、C-反应蛋白、中医症状体征(腰骶脊背痛、晨僵),两组组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侧弯度、腰椎前屈度、枕墙距、腰膝酸软治疗组组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痛VAS评分、C-反应蛋白,两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8周,脊柱痛VAS评分、功能活动、C-反应蛋白、中医症状体征(腰骶脊背痛、晨僵、腰膝酸软)两组组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痛VAS评分、C-反应蛋白、腰骶脊背痛、肢体困重,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祛寒强督散蜡疗外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治疗2周即可明显改善腰骶脊背疼痛、晨僵、腰膝酸软不适,改善功能活动及C-反应蛋白;对于脊柱痛VAS评分、C-反应蛋白、腰骶脊背疼痛及肢体困重的改善,治疗8周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对功能活动的改善,加用蜡药疗干预者,功能活动改善早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且疗效显着。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面,祛寒强督散蜡疗外用治疗8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研究结论: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基础上结合祛寒强督散蜡疗外用与单纯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证)均有效,且结合祛寒强督散蜡疗外用治疗组优于单纯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对照组。
吴迪[9](2017)在《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与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明清时期是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新安医家医着繁富,流派纷呈,融汇贯通,对医理医术往来创新与发挥。其中“富堨王氏内科”,即新安王氏内科医学流派,闻名遐迩,学术影响悠远,对中医临床各类病证的治疗有独到见解。本课题通过文献整理与病案资料探析,选取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临床病案,首次系统地对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与经验进行剖析,窥探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临床诊疗的学术渊源、辨治思路、特色治法与用药风格,从而彰显新安王氏内科卓越的医技医术,对继承和宏扬新安医学、丰富和充实中医理论及临床发挥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2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痹证病因病名的源流与发展、代表性新安医家对痹证理论的发挥及其对新安王氏内科临证思路的影响,重点整理新安王氏着作及辨治痹证的临床医案,提炼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法方药的运用,结合计算机技术展示新安王氏内科医家的用药特色和诊疗优势。3方法1.主要运用查阅专着法、文献检索法系统地收集整理与新安医家治疗痹证内容相关的文献,梳理代表性新安医家对痹证理论和治法的认识及其对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的影响。2.对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论治痹证的专着进行整理、筛选,结合中医辨证和临床病案进行归纳,总结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与特色经验。3.运用统计分析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采用计算机挖掘技术标准化地处理临床痹证病案的数据,客观直观地展现王氏内科辨治特色。4结果新安王氏四位医家在临证辨病思路与特色经验上同中有异又一脉相承,在辨治痹证方面,以各自不同而又融汇新知的风格共同铸就了新安王氏内科独特的诊疗优势,足飨后医之鉴。王仲奇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立症经典,谨察病机;认为经络有别,脏虚有源;脚气为痹,乃湿邪下注。在特色经验方面治以宣湿通隧,兼取阳明;强肾坚髓,养阴益精。王任之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审症求因,分经论治;认为营卫不和,不仁不用;久痹痰瘀痹阻,气血交阻。在特色经验方面治以调和营卫,宣络蠲痹;益气活血,祛痰逐瘀;温肾通阳,治标求本。王乐匋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认为痹证因肝肾精亏,风湿入络;湿邪内郁,络气失和;在特色经验方面治以固肾柔肝,以通为补;疏风逐湿,和络止痹。王键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中西合参,分期分型论治;认为痹证可因毒邪内郁,挟痰挟瘀所致;在特色经验方面法综三家,善用经方,巧用虫类;治以健脾祛湿,化瘀解毒。5结论新安王氏内科世医相袭已有七代,一脉相承,博古通今,推陈出新,既通经典奥义,又独具一格,流派特色鲜明,在现代科研手段、先进实验技术的推动力下,“新安王氏医学”充分结合了传统中医传承模式与现代人才培养体系,有力体现了中医的薪火相传,不断拓广了“新安王氏医学”的学术内涵,为医学流派的学术传承与发展工作做出了典型示范。本课题通过对新安王氏内科四位代表性医家临证专着与医案的推敲分析,总结其辨治痹证独特的诊疗思路、特色治验和常规用药,对临床诊病和中医科研有重要的参考与推动作用。
李杰辉[10](2016)在《以黄煌教授医案为主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对象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可以看作治疗血痹的专方。历代文献均有记载,现代应用广泛,但记录较散在,且缺乏从方证角度去研究的文献。另外,黄煌教授在方证应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故本研究将重点以黄煌教授医案为载体进行整理,以进一步揭示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证。方法:通过对黄芪桂枝五物汤历代文献的收集整理,揭示黄芪桂枝五物汤证传统的病因、病机、治法及加减规律。重点在于对黄煌教授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医案进行分析,将医案按现代医学诊断、体型体貌、症状、舌脉、化验检查以及病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录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对于方证研究的重点内容,如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规范,采用频次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成表格,并结合黄煌教授临床经验,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以归纳出黄芪桂枝五物汤使用的方证指征、疾病谱、体质状态,将其张仲景的经典方证作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并非本质差别。同时,本研究补充了伤寒舌脉指征的不足。结果:1.通过文献统计与分析,对不同时代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应用进行归纳分析;2.通过以黄煌教授医案为主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研究,归纳出较为完善而规范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3.对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使用的相关问题,如桂、芍、姜的使用,剂量、加减法和方证鉴别等进行了探讨。结论:1.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的病机为:气虚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气血不通。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理功效:(1)免疫调节;(2)改善微循环;(3)促进神经修复;(4)抗心肌缺血;(5)减轻关节炎。3.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疾病谱: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应用,黄煌教授以本方治疗神经系统、骨科疾病、循环系统及内分泌和代谢疾病为主,而文献研究则补充其在妇产科的应用。具体疾病而言,则以肢体麻木、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腿痛、汗多、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产后风、产后腰腿痛、痛经、月经后期等疾病多见。4.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典型方证:(1)肢体麻木疼痛,汗多,疲倦乏力,容易下肢浮肿;(2)腰背酸痛,容易头晕眼花、心慌;(3)舌质偏淡而暗或暗红;脉多呈虚像,以脉弱、脉缓、脉沉、脉弦为主。5.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质:(1)该体质类型常见于中老年人;(2)面色黄暗或暗红;(3)体胖、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容易出汗甚至动辄汗出;(4)食欲好,饥饿时容易心慌手抖;(5)易肢麻身痛,易疲乏气短,常头晕眼花,尤其是运动明显,甚至出现胸闷胸痛;(6)腹软,腹部饱满,少见压痛;(7)容易出现下肢浮肿、麻木,甚至冰凉。6.黄芪桂枝五物汤剂型与剂量:临床应用以采用汤剂为主,常用剂量为:生黄芪30g桂(桂枝、肉桂)15g芍药(赤芍、白芍)15g干姜10g红枣20g。7.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加减法:最常见的加味药为葛根、川芎、怀牛膝;最常见的合方为四味健步汤、桂枝茯苓丸。
二、怀牛膝“下行”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怀牛膝“下行”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香港《国医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近代中医药期刊研究概况 |
1.1 整体近代中医药期刊研究 |
1.2 地方性近代中医药期刊研究 |
1.3 单种近代中医药期刊研究 |
1.4 近代中医药期刊专题性研究 |
1.5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
1.6 香港近代中医药期刊研究 |
第二章 香港《国医杂志》基本概况 |
2.1 创刊缘起 |
2.2 办刊宗旨 |
2.3 发起人 |
2.4 承办机构 |
2.5 发行概况 |
2.6 版式结构 |
2.7 栏目设置 |
2.7.1 总体情况 |
2.7.2 具体栏目 |
2.8 刊文类型 |
第三章 香港《国医杂志》医学理论与临证经验 |
3.1 内容概要 |
3.1.1 理论探讨 |
3.1.2 临证各科 |
3.1.3 温病时疫 |
3.1.4 药学研究 |
3.1.5 医案医话 |
3.1.6 科普常识 |
3.2 医案评析与学术特色研究 |
3.2.1 何佩瑜《治南阳学斋医案》 |
3.2.2 陈济民《血证随笔录》 |
3.2.3 卢觉非《觉觉医庐医案》《觉觉医庐医话》 |
3.2.4 张锡纯《志诚堂医案》 |
3.2.5 张春江《春江验案》 |
3.2.6 小结 |
第四章 香港《国医杂志》关注的社会话题 |
4.1 《中医条例》的制定与公布 |
4.2 医校称社案 |
4.3 统一病名案 |
4.4 洁净局撤销华人在家治痘条例 |
4.5 慈善赈灾与战时防毒救伤 |
4.6 医事纠纷 |
4.7 中医界的自省与自救 |
第五章 香港《国医杂志》的特点与贡献 |
5.1 《国医杂志》的特点 |
5.1.1 触觉敏锐,追踪医界热点,引导各界舆论 |
5.1.2 营造友好的编读往来互动平台,促进中医学术交流 |
5.1.3 专业性与趣味性并存,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能满足受众需求 |
5.1.4 严格的审稿机制,编辑的高学术水平,确保了刊物质量 |
5.1.5 恪遵办刊宗旨,为医界同人指明学术路径 |
5.2 《国医杂志》的贡献 |
5.2.1 注重经典理论,探讨临证经验,发扬中医学术 |
5.2.2 衷中参西,增进新知,谋求中医发展 |
5.2.3 转载政令,关注热点,凝聚中医各界力量 |
5.2.4 作诗赋词,写序发文,传扬中医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治进展 |
1.1 中医病名 |
1.2 古代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证型 |
1.5 中医治疗 |
2.强直性脊柱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 |
2.2 西医治疗 |
3.中药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meta分析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3 疗程及观察项目 |
2.4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ASAS40达标时间、ASAS70达标率比较 |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观测指标比较 |
3.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性指标比较 |
3.5 实验组与对照组药物安全性分析 |
3.6 实验组与对照组塞来昔布使用剂量比较 |
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减量后复发情况 |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 |
1.资料与方法 |
1.1 药物化学成分筛选及相关靶点获取 |
1.2 药物-化学成分-靶点的网络调控图构建 |
1.3 疾病靶点获取 |
1.4 核心靶点筛选及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构建 |
1.5 GO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2.研究结果 |
2.1 温肾蠲痹汤中有效化学成分及相关预测靶点 |
2.2 药物-化学成分-靶点的网络调控图构建 |
2.3 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靶点 |
2.4 核心靶点筛选及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构建 |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立题依据 |
1.1 证型选择 |
1.2 温肾蠲痹汤组方解析 |
1.3 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现状 |
2.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2.1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
2.2 网络药理学结果的讨论 |
3.优点与不足 |
3.1 优点 |
3.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颜乾麟运用“引火归元”治疗疑难病症经验撷粹(论文提纲范文)
1 龙雷“相火”,乃为虚火 |
2 本为阳虚,病在肾脾 |
3 表现繁杂,有症可循 |
4 治病求本,热因热用 |
5 验案举隅 |
5.1 顽固性老年性高血压 |
5.2 顽固性口腔溃疡 |
5.3 2型糖尿病口干尿频 |
(4)温阳固本,化气生津议——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案举例 |
2 思考阐发 |
3 小结 |
(5)从络论治踝关节骨折术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及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 具体治疗方法及过程 |
2.1 基本治疗:踝关节功能锻炼[2、3]: |
2.2 观察组:益气续骨合剂联合下肢通络方 |
2.3 对照组:益气续骨合剂 |
2.4 空白组:单纯踝关节功能锻炼 |
3 临床观察指标 |
3.1 VAS疼痛评分 |
3.2 踝关节肿胀值 |
3.3 AOFAS踝-后足评分 |
3.4 总体治疗疗效判定 |
3.5 安全性指标检测及质量监控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5.1.1 三组患者性别比较分析 |
5.1.2 三组患者年龄比较分析 |
5.1.3 三组患者病程比较分析 |
5.1.4 三组患者患侧分布情况比较分析 |
5.1.5 三组患者健侧周径比较 |
5.2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5.2.1 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析 |
5.2.2 三组患者肿胀情况比较 |
5.2.3 三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情况比较 |
5.2.4 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5.3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中、西医对踝关节骨折术后的认识 |
6.2 踝关节骨折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及危害 |
6.3 导师郭英教授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和络病理论的认识 |
6.4 下肢通络方组成药物的药理分析 |
6.5 课题研究统计结果综合分析 |
6.5.1 VAS疼痛评分分析 |
6.5.2 踝关节肿胀值分析 |
6.5.3 踝关节AOFAS踝-后足评分分析 |
6.5.4 总体疗效分析 |
7 结论 |
8 不足与展望 |
文献参考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踝关节骨折术后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从络论治骨伤科疾病的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 技术路线 |
附表2 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参与临床科研知情同意书 |
附表3 病例观察表 |
附表4 VAS疼痛评分表 |
附表5 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 |
附表6 踝关节功能锻炼示意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6)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慢性乙型肝炎理论研究综述 |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及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1.3 辨证施治探讨 |
1.4 中医药临床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2.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诊断方法 |
2.4 诊疗进展 |
第二章 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医案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医案来源 |
1.2 医案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医案收集与整理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录入信息和数据库建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统计结果 |
3.2 频数分析统计结果 |
3.3 关联规则统计结果 |
3.4 基于因子分析的组方配伍结果 |
3.5 基于药物系统R型聚类的组方配伍结果 |
第三章 医案研究结果归纳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布 |
2. 症状分布 |
2.1 不寐 |
2.2 小便黄 |
2.3 右胁疼痛 |
2.4 疲乏 |
2.5 食欲不振、痞满、胃脘不适、牙龈出血 |
2.6 大便溏、大便频数 |
3. 舌苔脉象分布 |
3.1 舌苔 |
3.2 脉象 |
4. 病机分布 |
5. 治法分布 |
6. 药物分布 |
6.1 补虚药 |
6.2 利水渗湿药 |
6.3 清热药 |
6.4 理气药 |
6.5 化痰药 |
6.6 消食药 |
7. 关联规则结果 |
7.1 症状-中药 |
7.2 病机-中药 |
7.3 治法-中药 |
7.4 中药-中药 |
8. 药物因子分析 |
9. 药物系统R型聚类 |
9.1 核心药对结果 |
9.2 核心药物组合结果 |
10. 学术思想总结及典型医案举隅 |
第四章 研究成果及问题展望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民国时期中文期刊的中风病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一、古代有关中风病的论述 |
二、中风病的治疗研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文献状态 第二章 文献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文献收集结果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病名 |
一、中风 |
二、伤寒中风与金匮中风 |
三、真中与类中 |
四、西医病名的汇聚:脑出血、脑充血、脑贫血 |
第二节 机理、病因病机 |
第三节 治法方药 |
第四节 针灸 |
一、针刺 |
二、灸法 |
三、针灸病案分析 |
四、民国时期针灸的复兴 |
第五节 民国治疗中风名家研究 |
一、张山雷 |
二、王清任 |
三、费赞臣 |
四、张锡纯 |
第六节 民国时期中风病特色疗法 |
第七节 西方医学的冲击 |
一、解剖 |
二、中西医理汇聚 |
三、高血压 |
第八节 中风病的预防与预后 |
一、中风病的预防 |
二、高血压的防治及预后 |
三、其他 |
第九节 民国年代期刊特色 |
一、投稿形式 |
二、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
三、医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
(8)祛寒强督散蜡疗外治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
1 历史沿革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
1 强直性脊柱炎(大偻)中医病名源流 |
2 大偻的病因病机 |
3 大偻的中医分型 |
4 大偻的治疗现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价标准 |
7 数据统计 |
研究结果 |
1 基线分析 |
2. 疗效分析 |
讨论 |
1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治现状 |
2 中医外治法的临床研究意义及蜡疗应用基础 |
3 祛寒强督散的临床应用分析 |
4 导师临床治疗AS(寒湿证)的临床经验 |
5 结果分析 |
6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与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痹证概述及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论治痹证思想 |
1 痹证概述 |
1.1 痹证病名的沿革 |
1.2 痹证的内涵及外延 |
1.3 痹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
2 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论治痹证思想 |
2.1 孙一奎辨治痹证 |
2.2 叶桂辨治痹证 |
2.3 程国彭辨治痹证 |
2.4 程文囿辨治痹证 |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的思路与特色 |
1 王仲奇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
1.1 立症经典,谨察病机 |
1.2 经络有别,脏虚有源 |
1.3 脚气为痹,湿邪下注 |
2 王仲奇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
2.1 宣湿通遂,兼取阳明 |
2.2 强肾坚髓,养阴益精 |
2.3 验案举例 |
3 王任之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
3.1 审症求因,分经论治 |
3.2 营卫不和,不仁不用 |
3.3 久痹痰瘀,气血交阻 |
4 王任之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
4.1 调和营卫,宣络蠲痹 |
4.2 益气活血,祛痰逐瘀 |
4.3 温肾通阳,治标求本 |
4.4 验案举例 |
5 王乐匋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
5.1 肝肾精亏,风湿入络 |
5.2 湿邪内郁,络气失和 |
6 王乐匋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
6.1 固肾柔肝,以通为补 |
6.2 疏风逐湿,和络止痹 |
6.3 验案举例 |
7 王键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
7.1 中西合参,分期分型 |
7.2 毒邪内郁,挟痰挟瘀 |
8 王键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
8.1 法综三家,一脉相承 |
8.2 善用经方,巧用虫类 |
8.3 健脾祛湿,化瘀解毒 |
8.4 验案举例 |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用药规律的数据分析 |
1 处方资料与统计方法 |
1.1 处方资料 |
1.2 统计方法 |
2 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的用药频次分析 |
3 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
3.1 王仲奇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
3.2 王任之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
3.3 王乐匋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
3.4 王键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
4 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
4.1 王仲奇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
4.2 王任之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
4.3 王乐匋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
4.4 王键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以黄煌教授医案为主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方证研究概述 |
1.1 方证相应源流及发展 |
1.2 方证相应的内涵 |
第二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相关文献概述 |
2.1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应用的源流 |
2.2 黄芪桂枝五物汤古代应用经验 |
2.3 黄芪桂枝五物汤现代临床应用 |
2.3.1 病因病机分析 |
2.3.2 体质特性 |
2.3.3 疾病谱 |
2.3.4 主症及舌脉 |
2.4 黄芪桂枝五物汤现代药理及实验研究 |
2.4.1 免疫调节 |
2.4.2 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2.4.3 促进神经修复 |
2.4.4 抗心肌缺血 |
2.4.5 对关节炎作用 |
第三章 黄煌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经验总结 |
3.1 资料收集 |
3.2 资料整理 |
3.3 一般资料统计 |
3.4 黄煌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的经验 |
3.4.1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疾病谱 |
3.4.2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症状统计 |
3.4.3 处方研究 |
3.5 黄煌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的经验 |
3.5.1 黄煌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疾病谱 |
3.5.2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症状统计 |
3.5.3 主要症状统计 |
3.5.4 舌脉统计 |
3.5.5 处方研究 |
3.5.6 剂型、剂数与服法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关于血痹 |
4.2 “尊荣人”与黄芪体质 |
4.3 理论核心——“方-病-人”三角 |
4.4 桂、芍、姜的使用问题 |
4.4.1 关于桂枝与肉桂 |
4.4.2 关于赤芍与白芍 |
4.4.3 关于生姜与干姜 |
4.5 何以倍生姜去甘草? |
4.6 量效关系 |
4.7 黄煌教授补充了经典方证的舌脉不足 |
4.8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分析 |
4.9 类方比较 |
4.9.1 玉屏风散 |
4.9.2 防己黄芪汤 |
4.9.3 黄芪建中汤 |
4.9.4 桂枝加黄芪汤 |
第五章 结论 |
5.1 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的病机 |
5.2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理功效 |
5.3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疾病谱 |
5.4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典型方证 |
5.5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质 |
5.6 黄芪桂枝五物汤剂型与剂量 |
5.7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加减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怀牛膝“下行”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港《国医杂志》研究[D]. 何钰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初探[D]. 史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颜乾麟运用“引火归元”治疗疑难病症经验撷粹[J]. 刘珺,范春香,梁琦,王博,颜琼枝,韩天雄. 江苏中医药, 2021(03)
- [4]温阳固本,化气生津议——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治[J]. 缪曦迪,秦雍,吴荣祖.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05)
- [5]从络论治踝关节骨折术后的临床观察[D]. 张在俸.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研究[D]. 於仁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民国时期中文期刊的中风病文献研究[D]. 连颖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祛寒强督散蜡疗外治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证)的临床观察[D]. 李慧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与特色研究[D]. 吴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以黄煌教授医案为主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研究[D]. 李杰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