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ORCES ON A NEAR-WALL CIRCULAR CYLINDER(论文文献综述)
熊友明,张壮壮,高云,彭庚,刘黎明,杨斌[1](2021)在《表面粗糙度对近壁圆柱体涡激振动响应影响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对近壁圆柱体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对不同粗糙度下近壁圆柱体的振动幅值、振动频率、锁定区间、升力系数、拖曳力系数、斯脱哈尔数以及振动轨迹等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基于近壁圆柱体振动幅值以及振动频率变化趋势,可以将整个折合速度区间依次划分为三个区间:初始分支、锁定区间以及解锁区间。随着粗糙度的上升,近壁圆柱体横向振幅最大值呈上升趋势,锁定区间宽度逐渐变窄,拖曳力系数均值呈下降趋势。锁定区间里,较大的横向振幅使得壁面效应大幅增加,进一步导致升力系数均值明显大于0。
夏维学[2](2020)在《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多相流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是指具有一定速度和倾角的圆柱体砰击液面进入水域多自由度运动的过程,是在非常短时间内涉及介质突变和结构响应,以及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强耦合的复杂多相流动问题。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形成与经典的垂直入水截然不同的入水流动现象,入水空泡演化、流场特征、水动力特性和运动特性等均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此外,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问题的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如船舶砰击、鱼雷空投和运载器入水回收等,因此开展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的多相流动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多相流动特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基于高速摄像技术,建立了具备定点释放、相机触发等功能的自动时序控制实验系统,开展了不同倾角和水平速度的圆柱体入水实验。提出了基于灰度梯度的边缘模型和复杂多相流动干扰的圆柱体边缘形态识别方法,结合临界容差五次样条法的离散数据处理技术,获得了圆柱体的运动特性。基于大涡模拟控制方程、多相流模型和重叠网格技术,同时考虑静水和波浪环境,建立了圆柱体入水气液界面追踪和运动体轨迹与姿态捕捉的模拟方法,将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开展带倾角圆柱体垂直入水实验研究,得到了入水空泡生成、发展、分离、闭合和溃灭的演化现象,分析了空泡演化过程的流场结构及流动机理。研究了初始喷溅与圆柱体入水参数的关系,获得了圆柱体入水初始喷溅速度预测经验公式。开展带倾角圆柱体垂直入水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入水空泡闭合时间随弗劳德数线性增加的变化规律;分析空泡分离对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发现了空泡分离发生的头空泡闭合时,作用在圆柱体上的瞬时冲击载荷在特定情况下比入水砰击更大。基于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运动参数耦合圆柱体入水多相流动特性研究。发现了入水空泡壁面运动与空泡演化规律的关系,建立了基于空泡壁面运动定量划分空泡演化各阶段的方法。获得了初始倾角和水平速度对圆柱体入水空泡非对称演化、水动力特性和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喷溅穹顶在压差作用下自中部向泡内凹陷形成供气通道,空泡闭合后的上半空泡影响,甚至支配尾空泡演化。升力系数平均增长率随初始攻角增加而线性减小,且空泡闭合前的升力系数平均增长率的衰减速率比空泡闭合后快;不同初始倾角圆柱体的阻力系数随入水时间增加而增加,且攻角绝对值越大的圆柱体阻力系数增长越快。发现了多运动参数耦合圆柱体入水空泡闭合时间随弗劳德数线性增加。获得了入水轨迹的迂回方向与初始参数之间关系,建立了圆柱体沿非迂回轨迹运动的临界参数在初始参数空间的预测模型。开展了圆柱体在不同水域环境条件下入水多相流动特性的研究,获得了迎流速度和波浪参数对圆柱体入水空泡瞬态结构、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圆柱体在不同迎流速度和波浪速度条件下入水空泡演化过程和水动力特性非常相似。空泡闭合时间随弗劳德数增加呈分段线性增加的变化规律,但空泡闭合点深度相同。在浪长高比小于20的环境条件下,圆柱体经相同波面位置入水的空泡演化过程和水动力变化规律相同;而波浪长高比大于40的波浪对圆柱体入水空泡的影响可以忽略。升力系数和力矩系数在圆柱体从迎流侧壁面砰击空泡壁面运动至波峰位置的过程快速衰减,且波浪速度越大衰减越剧烈。
翟田磊[3](2021)在《分离板对三维圆柱涡激振动抑制的数值预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圆柱体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工程界中,在海洋工程中应用也十分广泛,如海洋平台的支撑立柱、浮式风机的立柱、海洋立管等均为圆柱体结构。当流体流过圆柱体结构时,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圆柱体后方会产生周期性交替发放的旋涡,周期的旋涡脱落诱发作用在圆柱体上周期性变化的流体力。当旋涡脱落频率接近结构的固有频率时,一方面周期性的流体力使圆柱体产生共振,另一方面,圆柱体周期性振动会将旋涡脱落频率锁定,引起结构剧烈的横向振动,这种旋涡脱落引起的流体与结构相互耦合的现象被称作涡激振动(VIV),会引发结构物的破坏,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因此VIV的抑制方法研究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通过在圆柱尾流背压区设计刚性分离板的方法来研究圆柱体VIV抑制问题,采用分离涡湍流模型(DES)开展分离板对圆柱体涡激振动抑制规律的数值预报研究,并对不同类型的DES湍流模型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从双向流固耦合(FSI)进行切入,探究FSI全耦合算法,研究双向流固耦合的数值实现方法和双向流固耦合作用下圆柱体涡激振动(VIV)问题的数值预报技术。基于尾流振子模型和结构动力学原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 CFX,在ANSYS Workbench中建立单圆柱体涡激振动的双向耦合数值模型。本文应用DES湍流模型开展了亚临界雷诺数区内分离板对圆柱体横流向涡激振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首先成功模拟出低质量阻尼比时单圆柱体振动的三个振幅响应分支及对应不同的尾涡脱落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约化速度下附加刚性分离板圆柱体的振动响应,发现圆柱体的振动响应分为“涡激振动抑制区域”和“驰振区域”两个区间,探索了不同约化速度下分离板对振动圆柱体的振幅、流体力和旋涡发放频率以及尾涡脱落模式的影响,揭示了分离板对圆柱体涡激振动的抑制机理和产生驰振的主要因素。
秦如冰[4](2020)在《基于浸没边界法的程序开发与验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钠冷快堆(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SFR)作为第四代反应堆系统的重要堆型之一,使用非能动停堆组件保证安全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共识。然而,在对非能动停堆组件落棒停堆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时。由于复杂几何、存在孔隙结构以及运动边界等问题的存在,传统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程序所使用的结构化网格或非结构化网格构建方法在解决该类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本文基于浸没边界法开发了相应的求解程序,该法无需构建复杂的贴体网格,而是采用简单的笛卡尔网格,通过插值计算的方式纳入边界条件,适合上述复杂工况的模拟过程。并对程序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分别模拟了在二维固定圆柱绕流下的稳态流动、不稳定流动,以及二维振荡圆柱不稳定流动,得到涡旋特征参数、阻力系数、升力系数、斯特劳哈尔数,以及涡脱落情况等数值模拟结果,并将其与已有文献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求解器具有良好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高雷诺数流动,采用RANS-k Epsilon模型进行求解,并为每个浸没边界节点引入样本点,得到样本点的yplus值,根据yplus值通过壁面函数计算近壁面处的切向速度以及壁面剪切应力。并通过改变无量纲参数半径雷诺数(0)(6)和圆柱高与半径的比值(/(6)表征圆柱轴向流动现象,其中0)((6)的变化范围为2600~92310,/(6的变化范围为3.77~850,涵盖工况较广。对不同湍流工况进行模拟计算,将得到的摩擦系数与DNS模拟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使用本程序计算圆柱轴向流动的三维湍流工况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基于以上验证,对液体悬浮式非能动停堆组件进行建模,并对非能动棒部分进行初步模拟,得到速度分布。本文旨在开发可应用于模拟非能动停堆组件落棒停堆过程的CFD求解器,对于分析这一水力现象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孔腾腾[5](2020)在《实尺寸钻井隔水管及其附属管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海洋已逐渐取代陆地成为石油资源的主要勘探开发区。隔水管作为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的关键设备,可能在洋流作用下因产生涡激振动而受到破坏,影响正常的钻井工作甚至带来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本文以正服役于南海油气开发工程的某实尺寸钻井隔水管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包含多尺寸、不规则排布附属管的多圆柱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讨论了在不同来流攻角、约化速度和圆心间距下附属管对其绕流和涡激振动特征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对开源软件OpenFOAM嵌入多圆柱同步运动求解模块,得到了适用于求解多圆柱涡激振动的求解器,并与之前学者单圆柱和双圆柱绕流及涡激振动的数值和实验结果做对比,验证了本文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可靠性。2.对实尺寸钻井隔水管系统的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在不同来流攻角和典型约化速度下附属管对主管的升阻力系数、泄涡频率和流场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除极个别工况外附属管均能降低主管上的平均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幅值,但作用效果与来流攻角和约化速度均密切相关。3.对实尺寸钻井隔水管系统的涡激振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在不同来流攻角和典型约化速度下附属管对隔水管系统的振幅、振动频率、运动轨迹和流场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除极个别工况外附属管均能使隔水管系统的涡激振动幅值减小,对隔水管系统的涡激振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效果与来流攻角和约化速度均密切相关,来流攻角为210°和330°时最显着。涡激振动幅值较大时功率谱有峰值较大的唯一主频且振动频率接近隔水管系统的固有频率。多根附属管的不规则排布使实尺寸钻井隔水管系统的涡激振动运动轨迹更为复杂多变,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如雨滴形、倾斜倒立雨滴形、倾斜“8”字形和扁平椭圆形等。4.将原实尺寸钻井隔水管系统中的压井管线和增压管线每相隔120°均匀布置在主管周围,与相邻液压管线和化学管线的相对位置不变。对重新布置后的隔水管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在不同来流攻角和圆心间距下附属管对隔水管系统绕流和涡激振动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除极个别工况外重新布置后附属管均能降低主管上的平均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幅值,但作用效果与来流攻角和圆心间距密切相关,圆心间距比为0.98和1.18时比原隔水管系统效果更显着。重新布置后附属管均能使隔水管系统的涡激振动幅值显着减小,对隔水管系统的涡激振动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作用效果与来流攻角和圆心间距均密切相关,圆心间距比为1.18时作用效果整体上与原隔水管系统相似。5.隔水管系统升力系数幅值和涡激振动幅值显着减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两侧的附属管将主管分离的剪切层限制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使其不能自由泄放,脱落的漩涡与附属管的泄涡相互作用而迅速消散,近尾流区不能形成明显的离散漩涡,从而有效抑制了隔水管系统的漩涡泄放。
迟庆海[6](2020)在《振荡流中弹性支撑圆柱体涡激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立管作为深海石油生产系统中连接海底和海洋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安全性需要充分保证。在海流作用下,立管两侧容易发生涡脱落,由于非对称性,圆柱体将受到侧向力,导致立管在横流和顺流两个方向产生涡激振动(VIV)。涡脱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现象,当涡脱落频率和立管振动频率锁定时,涡激振动会被放大,从而加剧立管的疲劳破坏。立管破坏引发的油气资源泄漏,可能会造成严重危害。在实际海洋环境下,波浪和顶端平台的运动会导致立管与流体之间产生相对振荡流,该振荡流可以影响立管的涡激振动,所以采用定常流等传统来流研究涡激振动无法反应实际海况下立管的涡激振动特征。另外,考虑到洋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开展定常流和振荡流叠加下立管涡激振动特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振荡流中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定常雷诺平均N-S方程,结合剪切应力传输(SST)k-ω湍流模型,建立了二维数值模型。首先通过数值和实验结果的比较,对定常流和振荡流中圆柱体横流涡激振动的数值模型和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然后基于Fluent软件对振荡流以及定常流和振荡流叠加下圆柱体的横流涡激振动特性展开数值研究,并对圆柱体的位移、频率、响应幅值、流体力和涡脱落特征等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基于所建立的圆柱体涡激振动二维数值模型,对网格敏感性、湍流模型和流场特性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第一层网格高度值为0.001D、近壁面网格节点数为200可以保证计算的精度和效率;SST k-ω湍流模型对流场动态变化的捕捉和呈现效果比RNG k-?湍流模型更准确;本文所提出的两种振荡流网格实现方法具有可行性。(2)对KC数为25、50和75,折合速度Ur从2至18的振荡流中弹性支撑圆柱体横流涡激振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振荡流能激发圆柱体的多模态振动,且KC数越大多模态特性越明显;处于锁定区间时,主导模态的幅值明显高于其他模态;随着KC数的增大,锁定区间和对应最大幅值的Ur数有变大趋势;在流速方向改变后,圆柱体已脱落的漩涡会随着流体从圆柱体的上下两侧交替经过,增加圆柱体的横向流体力。(3)对KC数为25,流速比a为0.2、0.4、0.6和0.8,折合速度Ur从2至25的定常流和振荡流叠加下弹性支撑圆柱体的横流涡激振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叠加流能激发圆柱体的多模态振动,且多模态特性受定常流和振荡流所占比重的影响;当a=0.4和0.6时,圆柱体的锁定区间明显增大;锁定区间结束后,圆柱体的平均幅值比似乎随着流速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圆柱体的受力和位移曲线中均出现“拍频现象”。叠加流中圆柱体在同一周期出现了不同的涡脱落模态和数量,而且当振荡流占主导时,会有上半周期脱落的涡再次经过圆柱体,使圆柱体的受力和位移突然增大,这种情况会增加圆柱体工况的偶然性,对实际的工程应用是不利的。
王谦[7](2020)在《导流条安放角对管道双车车间断面螺旋流流速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运输的能源损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都是社会关注的重要交通问题,而传统的运输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技术的出现为物流运输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道缝隙螺旋流水力特性研究”(51109155)、“管道列车水力输送能耗研究”(51179116)”和“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下的同心环状缝隙螺旋流水力特性研究”(2015011067)”,以导流条安放角为主要控制变量,采用理论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导流条安放角条件下管道双车车间断面的螺旋流流速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轴向流速方面:不同导流条安放角条件下,车间各断面的轴向流速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均呈现扩散-收缩-再扩散的分布规律;圆管中间半径测环上,顺水流方向轴向流速整体增加,分布趋于均匀化的变化,并且轴向流速值的范围更加集中,其中紧贴管道后车支撑体的断面上轴向流速值极差大;相同导流条安放角条件下,沿程车间各断面的轴向流速在各个流速区间中增加,并且趋于均匀化;半径为18mm以内的测环,轴向流速总体保持小幅度波动,半径大于18mm以外的测环,随极轴角度的增加呈波峰波谷交替出现且峰值逐渐下降趋于平缓的变化。(2)周向流速方面:对于同一断面而言,随着导流条安放角的增加,周向流速逐渐向正方向增加,周向流速的强度也在逐渐增加,增幅将近1m/s左右,导流条安放角的增大促进了车间断面周向流速的发展;不同导流条安放角下,车间各断面的周向流速百分比柱状堆积图呈阶梯状分布,导流条安放角的增加与周向流速增加呈正比关系,导流条安放角越大,周向流速在高流速区间分布所占比例越大;相同极轴角度下断面1#(紧贴管道后车支撑体)~断面3#(距管道后车支撑体75cm)中,周向流速随测环半径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长至波峰然后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且随着导流条安放角的增加,周向流速的变化范围整体增加;沿程各个测环上的周向流速极差逐渐减小,周向流速趋于均匀化并且保持曲线波峰-波谷交替出现。(3)径向流速方面:沿水流方向径向流速120°旋转对称分布逐渐明显,在距管道后车支撑体75cm的3#断面与距管道后车支撑体112.5cm处的4#断面中最明显,靠近管道后车支撑体断面与靠近管道前车支撑体的断面分布比较紊乱;与周向流速分布百分比柱状堆积图呈阶梯状增长的趋势不同,径向流速阶梯式增长趋势不明显,正值径向流速沿水流方向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即车间断面径向水流由指向圆心方向发展居主导后逐渐转变为远离圆心方向发展居主导形式;导流条安放角增加时,随极轴角度的增加,径向流速的波峰和波谷在不同极轴上存在有整体偏移,偏移的极轴角度在30°左右。(4)水流流量增加后,车间各断面的轴向流速得到促进,流速值范围扩大,并且不同极轴上测点轴向流速的变化幅度增加,波峰和波谷更加明显,随着导流条安放角的增加,轴向流速变化速率更大;圆管中流量的增加使得车间各断面的“流速缺口”更加明显,且沿着水流方向的“流速缺口”也在沿着正方向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度大致为120°;流量的增加促使距管道后车支撑体75cm~150cm的断面中的轴向流速曲线随极轴角度的增加而出现WV相连波峰波谷交替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了管道螺旋流理论研究,并且对于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高垚[8](2020)在《非均匀周期性脉动干扰下海洋立管水动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立管作为海面平台与海底生产系统之间的重要纽带,是海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件,其动态绕流特性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均匀来流下海洋立管的流激振动问题,而忽略了非均匀周期脉动流体的干扰作用。但海洋中流体流动更多的是以复杂的非线性流动形式出现,如剪切流、振荡流以及海洋内波、漩涡等非均匀来流。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很少,但是它们又是海洋工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海洋立管为研究背景,采用高保真的数值模拟手段,对非均匀周期性脉动干扰下的立管(圆柱)动态绕流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Incompact3d高性能三维并行计算构架,研究了基于浸入边界的高保真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其空间离散采用六阶紧致差分格式,时间推进采用二阶Adams-Bashforth格式。为满足不可压缩条件,用分步投影法求解压力泊松方程,并借助快速傅里叶变换在谱空间实现快速求解。对于流固耦合边界,采用直接浸入边界法(IBM)进行有效处理。并通过经典的圆柱绕流数值算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2)研究了高雷诺数下,单圆柱绕流、串联双圆柱绕流以及复杂翼面结构绕流的三维高保真的流动模拟,并对绕流流动特点和升阻力曲线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不同间距下串联双圆柱绕流流动特性和受力变化进行了研究,证实了临界间距的存在。(3)由上游圆形前缘和尖锐后缘组成的翼面结构的正弦周期性摆动而产生非均匀周期性脉动流场干扰,对其形成的尾迹干扰流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翼面结构不同摆动频率和摆动幅值对下游尾流场中立管受力特性的影响,同时还对翼面结构和立管之间的不同间距和立管在Y方向上的摆放位置对其受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间距由S/D=5增加到S/D=8的过程中,下游圆柱所受平均阻力系数变化较为明显由-0.25增至0.5;而翼面结构的摆动频率对下游立管升力的波动摆动幅值影响较大,随着频率的增加波动幅值会突降为之前的1/2左右;对于下游立管在Y方向的摆放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侧对称位置上。立管所受的平均阻力大小近似,方向相同,但是平均升力则是大小近似,方向却正好相反。
刘佳俊[9](2020)在《基于振荡射流的冲击射流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冲击射流可以在冲击区域内极大提高传热速率,已被广泛用于燃气轮机,飞机除冰和冶金等各种应用场景中。但是,使用传统的直射流冲击时,由于射流的冲击区域有限,其效率并不高。振荡射流是一种新型的射流,它利用流体振荡器产生时间上连续但空间上沿横向振荡的射流,可以大大扩展冲击射流的空间范围,并提高传热效率。本文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通过实验研究了振荡射流的流动特性,以及将其对圆柱面进行冲击时的流场特征。首先,针对自由振荡射流进行了Stereo-PIV实验,研究了其流场的三维特征。在振荡射流的横截面上发现了一对反向旋转的涡随着射流的发展而变化。然后将振荡射流对圆柱进行冲击,获得不同工况下射流与圆柱面相互作用下的流场。在低雷诺数3.3×10 3下,振荡射流的振荡角为30°;在高雷诺数10×103下,振荡射流的振荡角扩大到80°。同时进行了直射流冲击实验与振荡射流对比,发现直射流冲击在圆柱约5%的部分,而振荡射流冲击能覆盖近50%的圆柱的范围。相比于直射流,振荡射流的冲击速度更大,引起湍流度的增加,强化了冲击。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型主-从式振荡射流发生器,能够自主调节射流的振荡角度,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并通过对不同大小圆柱的冲击实验进行了验证。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时,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基于流场中若干个位置的信号进行采样,由于振荡射流的不稳定性,无法得到有效的相位信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应用了相位平均,本征正交分解等技术,提出了将POD时间参数用于周期性振荡射流的相位识别方法,实现了对流场特征的识别。
强轲[10](2020)在《航空发动机轴间轴承内油-气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某型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在对轴间轴承润滑过程中存在滑油泄漏的问题,本文开展对该型航空发动机轴间轴承及集油结构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研究。采用多相流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利用轴承供油结构的周期性特征,建立了均油结构、集油结构和轴间轴承等三部分的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模型,滑油-空气两相流采用VOF模型计算,得到了集油结构和轴承中两相流场与滑油分布,分析滑油运动规律并找到了滑油泄漏的原因。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集油效率和改善轴承润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均油结构和集油结构的计算结果显示,在收集器上周向分布的11个径向油孔间滑油分布不均,但流动具有相似性。在集油结构中滑油和空气形成对转流动以及涡环,滑油泄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滑油油柱冲击保持架壁面后飞溅形成的油滴颗粒被旋涡带入油坝与收集器之间的狭缝,进而被甩出到轴承腔,导致集油效率降低。计算结果表明集油效率与滑油流量无关。对轴间轴承润滑的两相流数值计算采用了滑移网格技术。滑油在轴间轴承内形成复杂的旋涡。兼做集油结构的轴承保持架使较多滑油被挡住而先留在内圈,并受离心力和滚动体壁面的切向摩擦力作用而流向外圈。滚动体与保持架前横梁之间的间隙处是滑油的流动盲区。采用工程方法计算了轴间轴承的生热量和强迫对流换热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滚动体与保持架横粱之间的摩擦生热量最高。最后综合轴间轴承的流场计算结果和热分析工程计算结果提出了轴间轴承的温度场数值计算方案。
二、FORCES ON A NEAR-WALL CIRCULAR CYLIND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ORCES ON A NEAR-WALL CIRCULAR CYLINDER(论文提纲范文)
(1)表面粗糙度对近壁圆柱体涡激振动响应影响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描述 |
2 控制方程以及数值方法 |
2.1 控制方程 |
2.2 数值方法 |
3 分析与讨论 |
3.1 网格独立性研究以及数值模型验证 |
3.2 响应幅值以及响应频率分析 |
3.3 流体力系数和斯脱哈尔数分析 |
3.4 振动轨迹分析 |
4 结 论 |
(2)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多相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入水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入水实验研究现状 |
1.2.2 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3 入水多自由度运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 |
2.1 引言 |
2.2 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实验方法 |
2.2.1 实验系统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模型 |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2.3.1 图像处理 |
2.3.2 质心位置提取原理 |
2.3.3 边缘检测 |
2.3.4 修正折射影响 |
2.3.5 水动力计算 |
2.3.6 实验和理论的误差分析 |
2.4 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数值模拟方法 |
2.4.1 基本控制方程 |
2.4.2 VOF多相流模型 |
2.4.3 湍流模型 |
2.4.4 重叠网格技术 |
2.4.5 计算模型及其网格划分 |
2.5 方法验证 |
2.5.1 网格无关性验证 |
2.5.2 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相互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倾角圆柱体垂直入水多相流动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带倾角圆柱体垂直入水空泡流动特性 |
3.2.1 入水空泡演化过程 |
3.2.2 圆柱体初始倾角对入水空泡演化的影响 |
3.3 带倾角圆柱体垂直入水流体动力特性 |
3.3.1 圆柱体入水运动特性研究 |
3.3.2 水动力特性研究 |
3.4 圆柱体参数对入水多相流动的影响 |
3.4.1 圆柱体壁面润湿性对入水多相流动的影响 |
3.4.2 圆柱体直径对入水多相流动的影响 |
3.4.3 圆柱体速度对入水多相流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运动参数耦合圆柱体入水多相流动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空泡壁面运动与空泡演化关系研究 |
4.2.1 表面闭合空泡壁面运动特性 |
4.2.2 仅发生深闭合的空泡壁面运动特性 |
4.2.3 多运动参数耦合圆柱体入水空泡壁面运动特性 |
4.3 多运动参数耦合圆柱体入水空泡演化规律研究 |
4.3.1 入水空泡演化过程 |
4.3.2 圆柱体初始水平速度对入水空泡的影响 |
4.3.3 圆柱体初始倾角对入水空泡的影响 |
4.4 多运动参数耦合圆柱体入水运动及流体动力特性研究 |
4.4.1 圆柱体运动特性研究 |
4.4.2 圆柱体水动力特性研究 |
4.5 圆柱体入水沿非迂回轨迹运动的临界参数研究 |
4.5.1 入水圆柱体壁面压力分布 |
4.5.2 不同初始参数圆柱体入水轨迹特性 |
4.5.3 临界入水参数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境因素对圆柱体入水多相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数值模拟方法及验证 |
5.3 水平迎流对圆柱体入水多相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
5.4 圆柱体砰击波浪液面入水多相流动特性研究 |
5.4.1 圆柱体砰击不同波面位置入水多相流动特性 |
5.4.2 底面升角对圆柱体入水多相流动特性的影响 |
5.5 波浪参数对圆柱体入水过程的影响研究 |
5.5.1 波浪长高比对圆柱体入水的影响 |
5.5.2 波浪速度对圆柱体入水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分离板对三维圆柱涡激振动抑制的数值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涡激振动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涡激振动实验研究 |
1.2.2 涡激振动数值模拟 |
1.3 涡激振动抑制方法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1 抑制方法 |
1.3.2 被动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湍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
2.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简述 |
2.1.1 直接数值模拟方法 |
2.1.2 非直接数值模拟方法 |
2.2 分离涡模型(DES)的讨论 |
2.2.1 基于S-A模型的DES分析 |
2.2.2 基于RANS类型的DES讨论 |
2.3 湍流方程的求解方法 |
2.3.1 数值求解方法 |
2.3.2 时间离散 |
2.3.3 数值求解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流体结构相互作用数值方法与实现 |
3.1 流固耦合分类 |
3.2 圆柱体涡激振动计算模型的简化 |
3.2.1 谐波模型 |
3.2.2 尾流振子模型 |
3.2.3 涡激振动数值预报中的无量纲参数 |
3.3 结构运动控制方程的数值求解 |
3.4 双向耦合时涡激振动数值预报的实现 |
3.4.1 流固耦合的求解 |
3.4.2 涡激振动耦合数值求解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值预报方法验证与分析 |
4.1 刚性圆柱绕流的计算能力分析 |
4.1.1 数值离散模型 |
4.1.2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 结构离散对单自由度圆柱振动的影响分析 |
4.2.1 圆柱体数值离散模型 |
4.2.2 结构网格离散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 |
4.3 双向耦合时单自由度振动圆柱体的数值验证 |
4.3.1 振子模型 |
4.3.2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离板对圆柱体涡激振动抑制规律数值研究 |
5.1 单自由度单圆柱体振动的数值预报 |
5.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5.1.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5.1.3 计算工况 |
5.2 不同约化速度下圆柱体单自由度振动规律 |
5.2.1 不同约化速度下的振幅与频率响应 |
5.2.2 流体力以及与位移的相位差 |
5.2.3 尾涡脱落模式 |
5.3 分离板对单自由度振动圆柱的抑制规律研究 |
5.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5.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5.3.3 计算工况 |
5.4 分离板对振动圆柱振幅和流体力参数的影响规律 |
5.4.1 分离板对圆柱体振幅的影响 |
5.4.2 分离板对圆柱体旋涡发放频率的影响 |
5.4.3 分离板对振动圆柱流体力与相位差的影响 |
5.5 分离板对振动圆柱体尾涡脱落模式的影响 |
5.5.1 涡激振动区域的尾涡脱落模式 |
5.5.2 驰振区域的尾涡脱落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浸没边界法的程序开发与验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 |
1.2.2 国内外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
1.2.3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基于浸没边界法的程序开发 |
2.1 浸没边界法及其分类 |
2.1.1 连续力法 |
2.1.2 离散力法 |
2.2 浸没边界处理 |
2.2.1 网格类型划分 |
2.2.2 边界条件处理 |
2.2.3 泊松方程 |
2.2.4 通量修正 |
2.2.5 力和力矩的计算 |
2.3 湍流模型 |
2.3.1 RANS模型 |
2.3.2 k-?模型 |
2.3.3 壁面函数 |
2.4 有限体积法 |
2.4.1 输运方程的离散 |
2.4.2 边界条件的处理 |
2.5 程序求解实现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程序验证分析-二维层流工况 |
3.1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3.2 比较参数与工况汇总 |
3.3 二维稳态流动-固定圆柱 |
3.4 二维不稳定流动-固定圆柱 |
3.5 二维不稳定流动-振荡圆柱 |
3.6 网格敏感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程序验证分析-三维湍流工况 |
4.1 圆柱轴向流动的量纲分析 |
4.2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4.3 DNS比较验证与分析 |
4.3.1 DNS模拟介绍 |
4.3.2 模拟结果验证分析 |
4.4 实验比较验证与分析(一) |
4.4.1 实验介绍 |
4.4.2 模拟结果验证分析 |
4.5 实验比较验证与分析(二) |
4.5.1 实验介绍 |
4.5.2 模拟结果验证分析 |
4.6 圆柱轴向流动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能动停堆组件初步模拟 |
5.1 液体悬浮式非能动停堆组件建模 |
5.2 非能动棒建模与简化 |
5.3 计算域与模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与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实尺寸钻井隔水管及其附属管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隔水管绕流和涡激振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圆柱绕流研究现状 |
1.2.2 涡激振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介绍及验证 |
2.1 流场模拟方法 |
2.1.1 基本控制方程 |
2.1.2 湍流模型 |
2.1.3 边界条件 |
2.1.4 数值离散方法 |
2.1.5 速度压力耦合 |
2.2 Open FOAM中流固耦合方法 |
2.2.1 动力学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 |
2.2.2 动网格求解器 |
2.2.3 涡激振动流固耦合方法 |
2.3 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法验证 |
2.3.1 单圆柱绕流和涡激振动 |
2.3.2 双圆柱绕流和涡激振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尺寸钻井隔水管及其附属管的绕流数值模拟 |
3.1 问题描述 |
3.2 单圆柱的流体动力学特征 |
3.3 不同雷诺数和来流攻角下主管上的流体动力学特征 |
3.3.1 升阻力系数 |
3.3.2 泄涡频率 |
3.3.3 流场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尺寸钻井隔水管及其附属管的涡激振动数值模拟 |
4.1 问题描述 |
4.2 不同雷诺数和来流攻角下隔水管系统涡激振动特征 |
4.2.1 涡激振动幅值 |
4.2.2 涡激振动频率 |
4.2.3 运动轨迹 |
4.2.4 流场结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新布置附属管后隔水管系统的绕流和涡激振动数值模拟 |
5.1 问题描述 |
5.2 不同圆心间距和来流攻角下主管上的流体动力学特征 |
5.2.1 升阻力系数 |
5.2.2 泄涡频率 |
5.2.3 流场结构 |
5.3 不同圆心间距和来流攻角下隔水管系统涡激振动特征 |
5.3.1 涡激振动幅值 |
5.3.2 涡激振动频率 |
5.3.3 流场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振荡流中弹性支撑圆柱体涡激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圆柱体涡激振动的实验研究 |
1.2.2 圆柱体涡激振动的数值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圆柱体涡激振动的基本参数和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主要相关参数 |
2.2.1 与结构相关的主要参数 |
2.2.2 与流体相关的主要参数 |
2.2.3 与耦合运动相关的主要参数 |
2.3 湍流模拟方法 |
2.3.1 湍流模拟的主要方法 |
2.3.2 Reynolds平均的N-S方程组 |
2.3.3 Reynolds平均的主要湍流模型 |
2.3.4 RNG k-ε模型和SST k-ω模型 |
2.4 圆柱体涡激振动的运动方程 |
2.5 动网格 |
2.5.1 动网格简介 |
2.5.2 动网格守恒方程 |
2.5.3 动网格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值模型的相关验证分析 |
3.1 引言 |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 网格敏感性验证 |
3.3.1 近壁面网格节点数的选取 |
3.3.2 边界层厚度的选取 |
3.4 湍流模型验证 |
3.4.1 响应幅值 |
3.4.2 频率比 |
3.4.3 涡脱落和流体力 |
3.5 振荡流的流场特性验证 |
3.5.1 振荡流有效性验证 |
3.5.2 流场特性比较 |
3.5.3 定常流叠加振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KC数振荡流中弹性支撑圆柱体横流涡激振动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圆柱体横向位移和振动频率 |
4.2.1 圆柱体的横向位移曲线 |
4.2.2 圆柱体的振动频率 |
4.3 圆柱体的幅值和频率比 |
4.3.1 不同KC数下圆柱体的幅值比 |
4.3.2 圆柱体的激发模态和频率比 |
4.3.3 力分析 |
4.4 涡脱落和流体力 |
4.4.1 U_r=5时的涡脱落和流体力 |
4.4.2 U_r=15时的涡脱落和流体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定常流和振荡流叠加下弹性支撑圆柱体横流涡激振动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叠加流中圆柱体的横向位移和振动频率 |
5.2.1 叠加流中圆柱体的横向位移曲线 |
5.2.2 叠加流中圆柱体的振动频率 |
5.3 叠加流下圆柱体的平均幅值 |
5.3.1 不同流速比下圆柱体的平均幅值 |
5.3.2 各流速比下的平均幅值和对应流速 |
5.3.3 力分析 |
5.4 涡脱落和流体力 |
5.4.1 α=0.2时的涡脱落和流体力 |
5.4.2 α=0.4和0.6时的涡脱落和流体力 |
5.4.3 α=0.8时的涡脱落和流体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7)导流条安放角对管道双车车间断面螺旋流流速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管道水力输送研究进展 |
1.2.2 螺旋流研究进展 |
1.2.3 圆柱绕流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系统设计 |
2.1 管道车结构 |
2.2 试验测试系统 |
2.3 试验方案 |
2.3.1 试验工况设计 |
2.3.2 试验数据处理 |
第3章 管道双车车间断面螺旋流速度特性研究 |
3.1 螺旋流轴向速度分布特征 |
3.1.1 螺旋流轴向流速整体分布特征 |
3.1.2 螺旋流轴向流速局部分布特征 |
3.2 螺旋流径向速度分布特征 |
3.2.1 螺旋流径向流速整体分布特征 |
3.2.2 螺旋流径向流速局部特征 |
3.3 螺旋流周向速度分布特征 |
3.3.1 螺旋流周向流速整体分布特征 |
3.3.2 螺旋流周向流速局部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非均匀周期性脉动干扰下海洋立管水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海洋立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计算流体动力学 |
1.4.1 雷诺平均法(RANS) |
1.4.1.1 雷诺应力模型 |
1.4.1.2 涡粘模型 |
1.4.2 大涡模拟 |
1.4.3 直接数值模拟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控制方程与数值算法 |
2.1 引言 |
2.2 控制方程 |
2.2.1 时间离散 |
2.2.2 对流项和粘性项的空间离散 |
2.2.2.1 谱方法和伪谱方法 |
2.2.2.2 有限差分方法 |
2.2.2.3 边界条件的处理 |
2.2.3 压力项的空间离散 |
2.3 直接力浸入边界方法 |
2.4 升力阻力的求解 |
2.5 Incompact3d框架 |
2.5.1 代码结构 |
2.5.2 代码的并行策略 |
2.6 单方向网格拉伸 |
2.7 代码运行环境 |
2.8 代码后处理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钝体绕流动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单圆柱绕流数值模拟 |
3.2.1 模拟参数设置 |
3.2.2 模拟结果分析 |
3.3 串联双圆柱绕流数值模拟 |
3.3.1 模拟参数设置 |
3.3.2 模拟结果分析 |
3.4 翼面结构数值模拟 |
3.4.1 翼面结构和模拟参数设置 |
3.4.2 模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周期性脉动干扰下海洋立管水动力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周期性摆动翼面结构的动态绕流 |
4.2.1 模拟参数设置 |
4.2.2 模拟结果分析 |
4.3 周期性脉动尾流场中不同因素对立管水动力特性的影响 |
4.3.1 模拟参数设置 |
4.3.2 水平间距的影响 |
4.3.3 摆动频率的影响 |
4.3.4 摆动幅值的影响 |
4.3.5 立管纵向位置的影响 |
4.3.6 雷诺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
(9)基于振荡射流的冲击射流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冲击射流研究现状 |
1.2.2 振荡射流研究现状 |
1.3 本文目标和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实验测量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 |
2.1 流场实验测量技术 |
2.1.1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
2.1.2 体视粒子图像测试技术 |
2.2 数据处理方法 |
2.2.1 相位平均分析 |
2.2.2 本征正交分解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振荡射流的三维流动特性 |
3.1 实验测量系统 |
3.1.1 实验装置 |
3.1.2 粒子图像测速实验 |
3.1.3 体视粒子图像测速实验 |
3.2 相位平均方法 |
3.3 时间平均流场 |
3.4 相位平均流场 |
3.4.1 近射流出口平面的相位平均流场 |
3.4.2 远端平面的相位平均流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荡射流冲击大圆柱流动特性 |
4.1 实验设置 |
4.2 粒子图像测速实验 |
4.3 直射流冲击 |
4.4 振荡射流冲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调角度振荡射流 |
5.1 新型可调角度振荡射流发生器 |
5.2 可调角度振荡射流的流动特性 |
5.2.1 实验设置 |
5.2.2 流场分析 |
5.3 可调角度振荡射流冲击圆柱实验 |
5.3.1 冲击大圆柱 |
5.3.2 冲击小圆柱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航空发动机轴间轴承内油-气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滑油系统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环形空间内的流场研究 |
1.3.2.集油结构内的优化研究 |
1.3.3.滚动轴承内的流动研究 |
1.3.4.滚动轴承内的生热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4.1.研究内容 |
1.4.2.研究方案 |
第2章 数值计算理论 |
2.1 连续介质流动模型 |
2.2 湍流模型与近壁区处理 |
2.3 流体体积(VOF)模型 |
2.4 滑移网格模型 |
2.5 周期性流动 |
第3章 均油结构内的滑油流动计算 |
3.1 均油结构计算域 |
3.2 计算网格与边界条件 |
3.3 离散格式 |
3.4 计算工况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3.5.1.定性分析 |
3.5.2.定量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油结构的集油效率计算 |
4.1 集油结构计算域 |
4.2 计算网格与边界条件 |
4.3 离散格式 |
4.4 计算工况 |
4.5 集油效率的定义 |
4.6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6.1.集油结构内部流动 |
4.6.2.集油结构内滑油分布 |
4.6.3.集油结构性能与结构改进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轴间轴承内的滑油流动计算 |
5.1 轴间轴承计算域 |
5.2 滚子简单运动分析 |
5.3 计算网格与边界条件 |
5.4 离散格式 |
5.5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5.1.流动机理分析 |
5.5.2.轴间轴承内滑油分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轴间轴承内的热分析工程计算 |
6.1 动态分析 |
6.2 生热分析与计算 |
6.2.1.生热方式分析 |
6.2.2.生热量计算 |
6.3 传热分析与计算 |
6.3.1.传热方式分析 |
6.3.2.换热系数计算 |
6.4 轴间轴承内温度场的数值计算方案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Ⅰ 轴间轴承内生热工程计算程序 |
附录Ⅱ 轴间轴承内换热系数计算程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四、FORCES ON A NEAR-WALL CIRCULAR CYLINDER(论文参考文献)
- [1]表面粗糙度对近壁圆柱体涡激振动响应影响的数值研究[J]. 熊友明,张壮壮,高云,彭庚,刘黎明,杨斌. 振动与冲击, 2021
- [2]圆柱体入水复合运动多相流动特性研究[D]. 夏维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分离板对三维圆柱涡激振动抑制的数值预报研究[D]. 翟田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基于浸没边界法的程序开发与验证分析[D]. 秦如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实尺寸钻井隔水管及其附属管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研究[D]. 孔腾腾.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振荡流中弹性支撑圆柱体涡激振动特性研究[D]. 迟庆海.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7]导流条安放角对管道双车车间断面螺旋流流速特性的影响研究[D]. 王谦.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8]非均匀周期性脉动干扰下海洋立管水动力特性研究[D]. 高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9]基于振荡射流的冲击射流实验研究[D]. 刘佳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航空发动机轴间轴承内油-气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 强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