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住房供给结构与需求状况研究

嘉兴市住房供给结构与需求状况研究

一、嘉兴市住房供应结构与需求状况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宝华[1](2020)在《市民化进程中改善农民工住房状况的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释放。大量廉价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本进一步向城市聚集,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队伍。随着城市人口显着增加,城市结构体系的持续优化。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和非农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渴望成为城市的一份子,向往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住房保障。渴望实现“住有所居”,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同时,“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心。农民工在城市住房问题也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民生问题,住房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载体,是农民工扎根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民工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我国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进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住房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市民化推进的进度,而且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最根本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但是受制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城农民工难以直接完成“身份”的蜕变,仍面临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的排斥。农民工在城市购房艰难,难以真正实现市民化。因此,必须加快排除一系列束缚农民工落户城市的障碍,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住房保障体系改革,使农民工群体尽快融入城市,这样才能使农民工真正体会到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住房保障理论、中国共产党住房保障理论以及习近平新型城镇化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取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跨学科分析的方法。以市民化为背景,结合农民工城市住房的现状和问题,从政府、社会、农民工层面深入分析问题,阐释市民化进程中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原则,探讨市民化进程中改善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原则与对策。主要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农民工层面提出对策建议:政府层面:加大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支持力度,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积极构建以国家信用为保障的住房信贷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包容性的城市化治理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妥善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有机结合农民工城市住房政策。社会层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城市住房供给,改变对农民工的看法,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农民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合作共治解决农民工住房难题;企业与政府合作,探索有效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新路径。农民工层面:提升就业能力,夯实农民工经济基础,提高住房可支付能力;拓展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拓宽就业渠道平台。

田园[2](2020)在《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的房地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而崛起,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我国近年来的商品住宅价格迅速上涨。基于此,中央自2016年末开始,反复强调“房住不炒”的原则,明确了当前中国楼市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强大的经济区之一,长三角地区较早地开始了房地产的商业化,并且发展较全国其他地区更加成熟。同时,也是外界质疑房地产泡沫的重点关注地区之一。因此,探究长三角地区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政府更有效地调节商品住宅市场,对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长三角地区27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2005年-2018年14年的面板数据做了实证分析。首先运用Arcgis技术对长三角地区商品住宅价格进行了空间分异的表征研究,得到了长三角地区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分布特征:总体上东部、南部高,西部,北部低,并且在价格连续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从时空变化上来看,高值中心有从东部向西部扩散和转移的趋势,西部地区的商品住宅价格逐渐变高。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商品住宅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关系,于是本文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出发,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通过直接效应影响本地商品住宅价格的有土地价格,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镇化率。通过间接效应来看,其他地区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以及人口数量对本地的商品住宅价格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来影响本地的商品住宅价格。良好有序的商品住宅市场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公众满意度,也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商品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建议政府以区域政策协调促进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优化房地产市场需求结构,鼓励合理购房需求,控制房产投机需求;加快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康琬超[3](2020)在《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品住宅价格作为房地产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窗口,其价格的合理性一直是社会的焦点,合理的商品住宅价格体现了住房市场的健康良好发展,这对于研究房地产市场、地区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都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框架,构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探讨62个城市商品住宅价格是否合理,对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定义上,构建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理论框架,构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为了研究商品住宅合理价格的科学性,选取62个大中小城市对商品住宅合理性进行测度,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Hausman检验,得到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从而得到各城市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通过偏离度,得到价格合理波动区间。研究成果如下:(1)本论文在阅读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界定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概念。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是供求平衡、居民理性消费和有正确的购买商品住宅的消费观念,不存在供不应求,不存在投机炒房,在此基础上研究商品住宅价格是这个地区的众数价格,随市场动态变化,应与地区经济水平、人口、居民收入和银行支持力度相协调,这时的商品住宅价格是合理的,并在假设前提的基础上,构建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理论框架。(2)在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得到地区经济水平、人口、居民收入和银行支持力度是影响商品住宅合理性的主要因素,从这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面板数据构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并根据国内外经济预警研究,规定合理的偏离区间,分为商品住宅价格合理、商品住宅价格基本合理和商品住宅价格不合理。(3)运用构建的商品住宅价格模型,计算出20092018年62个城市的商品住宅合理价格和合理波动区间,得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随着地区经济水平、人口、居民收入和银行支持力度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使各个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合理性也在不断的变化,同一城市在不同年份商品住宅价格的合理性可能差别巨大,同一年不同城市住宅价格合理性也不同,需要政府对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有正确的认识,并因城施策,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反应。

张祯[4](2020)在《浙江省新市民缴存住房公积金意愿及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不广和精准性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新市民逐渐成为城市新兴阶层,如何建立覆盖新市民的更公平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迫在眉睫。为深入掌握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和住房公积金缴存需求,为住房公积金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浙江省新市民为研究对象,从未缴存新市民对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意愿和缴存方式选择的微观视角出发,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异质性分析,探究影响新市民缴存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群体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未缴存新市民的缴存意愿显着影响因素有流动方式、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性质、是否了解公积金相关政策、两年内是否有购房计划、所在城市商品住宅均价和所在城市是否有限购或限售政策,且不同房价水平下各指标因素对新市民是否愿意缴存的影响差异明显;自愿缴存机制下未缴存但愿意缴存的新市民,其缴存方式选择的显着影响因素有婚姻状况、工作性质、所在城市是否允许个人自愿缴存、所在城市是否有限购或限售政策和是否有金融资产,且各指标因素对不同流动方式、年龄、性别特征的新市民群体意愿选择自愿缴存方式的影响差异明显。此外,为解决浙江省住房公积金运行现存资金运行压力大、覆盖范围有限、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国内外住房公积金的研究,提出住房公积金如何支持新市民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建议,为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吴胜先[5](2020)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财政依赖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相关文献和政策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近20年来中国土地财政问题中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现象进行研究。选择长三角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在理论分析方面主要回答土地财政的概念、构成、制度根源、收支管理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在土地财政的规模和结构、土地财政依赖现象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土地财政依赖现象的风险三个方面则是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所得结论有:(1)土地财政指的是在分税制、政府治理模式、土地出让制度等制度影响下,由土地出让收入、土地税收收入和土地抵押贷款等构成的,由地方政府自行征收并主要支出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型投资活动的一种中国式财政收支活动;(2)研究期内尤其是2009年开始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财政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价格不断提高,大口径统计下的土地出让收入、土地税收收入和土地抵押贷款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财政依赖现象盛行于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城市群之间的土地财政依赖度相互作用明显。土地财政依赖重心向经济较落后地区移动,与核心功能区的地理重心不一致。并且地方资本竞争是土地财政依赖度产生和发展的核心因素,其他因素对土地财政依赖度的作用具有时间、地域特殊性;(4)土地财政依赖风险评估表现为土地财政依赖风险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最后,对土地财政依赖现象的解决给出了与制度根源、影响因素等分析结果相对应的总体对策建议:(1)财政分权体制的改革应该调整中央地方财权关系,协调利益分配格局;(2)政府治理结构的改革应该改进官员绩效评价机制,促进地方政府转型;(3)土地出让等制度的改革应落实收入预算管理,调整收益分配政策。两点地域性政策建议:(1)加快推进房产税制立法,稳定地方政府土地税收收入来源;(2)完善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实现同地同价同权。

谷甜甜[6](2019)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研究 ——基于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的分析》文中认为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水”病盛行,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水危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作为内涝重发区,老旧小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主要组成部分,其海绵化改造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为此,国家开始大力推行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并将居民参与作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新途径。然而,现阶段居民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中的“无意参与”、“无力参与”、“无路参与”、“无序参与”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老旧小区治理水平,甚至引发了较多投诉事件。尽管国内外学者均在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居民参与和参与式治理上有较多研究成果,但鲜见参与式治理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的应用,对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的定量分析较少,缺乏居民参与治理水平的评价方法,少有对居民参与治理机理的分析,未见该领域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的研究,且缺少引导居民参与治理的对策。因此,本研究将参与式治理引入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过程中,按照“剖析内涵-划分居民参与治理模式-评价居民参与治理水平-分析居民参与治理形成机理-仿真居民参与治理动态过程”的思路,对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按照以下步骤展开:(1)全面剖析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内涵。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走访等方法,深入探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内涵和居民参与治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界定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概念,分析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主体、客体和过程等基本要素,梳理居民参与治理在国内外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的应用,从赋权、参与、协作、网络和效度等五个方面总结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框架,推动参与式治理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2)系统划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类型。基于扎根理论构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行为识别框架,识别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居民常采取的参与治理行为并利用PROMETHEE II方法对这些行为的参与水平进行排序。而后,基于教育心理学领域参与框架确定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概念框架,建立基于层次聚类分析-K均值聚类分析法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分类计算模型,对长三角地区五个试点海绵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得到控制型参与治理模式、告知型参与治理模式、非参与型参与治理模式、态度消极型参与治理模式、配合型参与治理模式、意愿微弱型参与治理模式和完全型参与治理模式等七类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此部分研究有助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客观分析居民参与治理情况,丰富参与框架的相关研究。(3)定量评价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整理参与水平评价的指标,构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初步指标体系,再根据相关专家访谈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筛选,确定最终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而后,构建基于ANP-PROMETHEE II的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模型,以长三角地区五个试点海绵城市为例,计算五个城市综合居民参与治理水平并进行对比,量化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此部分研究有助于判断居民参与治理绩效,创新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估方法。(4)深入探究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形成机理。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心理学领域常见的行为理论进行梳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分析的研究框架,利用SEM对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部分假设。在此基础上,基于社会实践理论等理论构建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理论框架,利用无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探索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的显着影响因素。此部分研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形成机理,丰富计划行为理论、社会实践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理论的应用研究。(5)动态仿真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过程。根据基于MAB-SD的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研究思路,首先探究基于MAB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演化系统,确定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之间存在17条演化路径。其次,选择离散选择模型构建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倾向测算模型,利用前述调研数据构建基于SD的七类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倾向模型。而后,通过AnyLogic仿真软件设计基于MAB-SD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平台,利用调研数据设置模型的初始输入变量,分析该情景下居民参与治理水平,并进行单因素、两因素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最后,结合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提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提升的对策。此部分研究有助于揭示居民参与治理的演化规律,推动计算实验技术在居民参与领域的应用,并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提升提供方向。

罗吉[7](2020)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社会保障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得以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在种类、数量、质量、自由选择程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广博、资源与人口分布分散、受地形、气候和自然环境影响大、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特点,导致其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更为碎片化、小众化与原子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福利层面对这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大规模集中式的公共服务需求相对较少,而更多体现为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零散需求。正是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这些特征,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规模效应小,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等固有缺陷。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与小众化的公共需求,首先应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回应主体的比较优势对其进行分工与合作,分析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情况,并探索怎样建立一个完备而尽善其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一是农村公共服务应该怎样进行分类,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以及应该怎样进行分工,三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是否存在矫正机制。本文以长尾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和基本判断,探究供给主体效率影响供需失衡的机制。本文针对这种失衡提出以不同回应主体分工为基础的满足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的农村“长尾”公共需求失衡矫正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将农村公共需求置于“嵌入”的经济社会制度与发展进程中,分析其未来的趋势及其回应完善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等核心概念为研究起点,首先分析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现状和特征。然后基于不同需求回应主体在治理效率上的差异,分析这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总体性原因(包括需求的离散化、政府财政限制、政府理性选择偏差、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供给“市场”缺失等),特别是针对有代表性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例如教育、养老、医疗等)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揭示出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路径。再次,本文通过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等指标体系,对这种失衡的严重性程度进行实证测算。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而提出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对不同供给主体进行合理有序分工。最后,本文提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对这种网络化平台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运营机制阐述。本文主要创新在于,首先,本文创造性地将“长尾理论”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公共服务中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需求进行“头部”和“长尾”分类与区分。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特征进行数理证明与实证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长尾理论幂律分布的运用前沿,也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异质性分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长尾需求的聚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回应主体进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行性分析,基于长尾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偏好、回应主体的福利水平和供给不同公共物品的外溢性大小构建“长尾均衡”与“头部均衡”比较静态和动态均衡模型。其次,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专项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动态失衡的经济与社会因素,并检验这种失衡是否存在时序与空间上的自我矫正机制。另外,考虑到“长尾公共需求”与“头部公共需求”的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似不相关模型(SUR)对“头部”与“长尾”的互动与耦合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更好地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长尾需求”理论体系。此外,本文通过比较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回应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上的分工、各自特点和优势,对基于异质性偏好农村公共服务的长尾分工机制进行主体匹配度回应与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满足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的矫正机制,本文构建“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实证研究其在供给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中的比较优势与运营机理,为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伟大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新的理论视角与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其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新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薛晓婧[8](2019)在《社会诉求与政府的回应性 ——基于浙江省“送医下基层”的今昔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送医下基层”作为政府回应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诉求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本研究希望透过对这种差异性成因的研究,探索影响政府回应有效性的因素,以期能够一方面在理论上补充目前学界对政府回应客体关注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助力政府回应有效性的提高。本研究聚焦于不同回应客体为回应有效性带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浙江省嘉兴、余姚和杭州三座城市在民国、毛泽东时代和2013年之后“送医下基层”实践的对比研究表明,政府对“需要”和“需求”的回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影响政府回应子目标的实现及其与总目标的协调,并塑造出不同类型的政府-社会关系。民国时期的卫生状况和卫生管理实践展现了中国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对卫生事业进行管理的尝试,描述了“送医下基层”产生的背景。民国之后,“送医下基层”的出现及其带来的变化,体现了政府回应社会的必要性。对于毛泽东时代的“送医下基层”来说,一方面,由于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以及政府对“多、快、好、省”地建立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的期待,政府回应的客体被严格地限定在了“生存型需要”上面;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主要是医疗卫生资源的短缺、经济水平的低下以及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为政府在政策上对群众的“需求”进行引导铺设了较好的现实条件,这一时期的“送医”行动在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及其与维护国家安全这个总目标上效果较好,但同时,也由于对生存型需要的回应,政府和社会关系被逐渐塑造成了求存型政府和群众社会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地方政府有了较大的自由度,2013年后浙江省内三个城市的“送医下基层”呈现出了不同的样态。在这一时期,嘉兴市由于只有民意收集机制,缺少民意处理机制,因而在“送医下基层”过程中并没有区分清楚“需求”和“需要”,对它们进行了混合回应,以至于其回应客体逐渐演变成了只有“需求”。这就使得政府-社会关系逐渐被塑造成了安抚型政府和私民社会的关系,同时政府尽管通过“送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但是在协调服务可及性与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即“送医”子目标和总目标上表现不佳。而余姚由于在“送医”之前建立了行政吸纳性的协商参与机制,不但能够收集民意,同时能够对民意进行处理,因而在“送医下基层”的过程中能够较为准确地回应居民的“发展型需要”,从而能够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同时协调其与分级诊疗的关系,并为形成较为良性的政府-社会关系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余姚市未能成功地对“需求”进行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送医”的效果,也使得它的政府-社会关系降格为准服务型政府和准公民社会的关系。对于杭州市的“送医下基层”(“健康意识下基层”)来说,其回应客体的识别机制与毛泽东时代在本质上类似,所以其回应客体自然也落在了“生存型需要”上,由此尽管杭州市能够通过这项举措提高居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但是在协调其与缓解由于人民健康水平下降带来的人力资本短缺或质量下降以及由于医疗卫生费用上涨带来的财政负担之间的张力这个总目标上表现不佳,同时,也使得政府-社会关系逐渐演变为了求存型政府与群众社会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回应不一定是社会问题的终点,回应本身也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政府对不同客体的回应会对回应效力产生不同的影响。政府能否识别并回应“需要”是决定政府回应是否有效的关键,因为当政府将客体界定在“需要”上时,它起码可以实现政府回应子目标及其与总目标之间的协调。其中,对“发展型需要”的回应将影响政府回应结果的适应性,因为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安排以及由此培养出的公民文化能够较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的趋势。而能否对“需求”进行成功地引导将决定政府回应效力的强度,因为当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被用于满足无限的需求时,政府很难协调其行动的子目标和总目标,容易因小失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安抚型政府与私民社会的关系也不利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张海晓[9](2019)在《基于期权调整利差法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PPP模式在政策的支持下迅速得到发展,其作为一种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而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类基础设施项目中,如道路、供暖、水务等。PPP模式不仅缓解了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难问题,而且还减轻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的质量。但是作为融资模式,考虑到PPP项目从建设期到最后的运营期,持续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慢,不利于吸引投资者尤其是社会资本投资。传统的银行贷款由于贷款期限无法匹配项目的运营期,也已无法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2016年发改委发布相关通知,提出了PPP项目与资本市场深度发展相融合,“财政与金融的有效联姻”成为PPP项目融资的重要引擎和推力,政策上的利好,也加快了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进程。而有效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顺利推进PPP项目落地,一个关键环节就是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价值评估,也就是对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的价值评估。公允的价值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发行及市场交易都是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参考。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针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基础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研究。而就现有的研究来说,大多集中于产品定价上,对基础资产的估值研究较少,且已有的研究中方法大多采用静态现金流法,静态利差法等,也有采用期权调整利差法进行估值研究的,但是相对较少。对利率的估计也大多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取固定收益率,而国内目前的证券化产品基本为浮动利率,因此该方法在应用上存在很大局限性,不符合市场真实状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期权调整利差法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法来估计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价值,也即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的价值。利率分析采用CIR单因素模型,构建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描述收益率曲线;现金流是基于历史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进行预测,并加入可能产生的违约风险因素,对其进行调整;而利差值一般采用类似产品的各级票面利率加权平均与基准利率的差值进行计算;最后构建出适合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价值评估模型,并借助国内首单燃气--嘉兴天然气收费收益权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模型的应用分析。以期寻求更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评估出标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为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价值评估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静[10](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嘉兴市住房供应结构与需求状况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嘉兴市住房供应结构与需求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市民化进程中改善农民工住房状况的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农民工
        二、农民工市民化
        三、农民工住房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住房保障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住房保障理论
        三、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
第三章 杭州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制约因素
    第一节 杭州市农民工住房现状
        一、住房来源单一
        二、居住区位分散
        三、居住环境简陋
    第二节 杭州市住房保障政策
        一、经济适用房政策及实施现状
        二、公共租赁房政策及实施现状
        三、廉租房政策及实施现状
    第三节 杭州市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农民工层面
第四章 典型地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实践及启示
    第一节 典型城市农民工住房政策与实践
        一、湖州模式
        二、上海模式
        三、重庆模式
        四、嘉兴模式
    第二节 对已有农民工住房政策的评价
        一、政策目标的合理性
        二、政策的可持续性
        三、政策的科学性
        四、政策的可执行性
    第三节 典型地区做法对杭州市改善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启示
        一、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二、多渠道、多形式扩大供应
        三、分层次、分步骤渐进解决
        四、多部门、多途径综合发力
第五章 市民化进程中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原则和对策
    第一节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原则
        一、弹性原则
        二、差异性原则
        三、可持续性原则
    第二节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支持力度
        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城市住房供给
        三、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

(2)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空间分异相关研究
        1.2.2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内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房地产价格决定理论
        2.1.2 地租地价理论
        2.1.3 空间布局理论
    2.2 内涵界定
        2.2.1 商品住宅
        2.2.2 价格空间分异
        2.2.3 空间分异与商品住宅市场的关系
    2.3 影响商品住宅价格的主要因素
        2.3.1 人均GDP
        2.3.2 人均可支配收入
        2.3.3 人口数量
        2.3.4 恩格尔系数
        2.3.5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
        2.3.6 土地价格
        2.3.7 城镇化率
第3章 长三角城市群商品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2 长三角地区商品住宅价格整体趋势分析
    3.3 商品住宅价格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插值分析
        3.3.1 全局空间自相关
        3.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3.3.3 空间数据结构分析
        3.3.4 空间插值分析
    3.4 实证结论分析
        3.4.1 长三角地区商品住宅价格总体趋势
        3.4.2 长三角地区商品住宅价格的集聚类型
        3.4.3 长三角地区商品住宅价格插值分析
第4章 长三角城市群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4.1.1 空间计量模型
        4.1.2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4.2 长三角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4.3 空间计量实证模型的选择及回归结果分析
        4.3.1 实证模型的选择
        4.3.2 实证结果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长三角城市群商品房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总体特征
        5.1.2 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商品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5.2 对策建议
        5.2.1 以区域政策协调促进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
        5.2.2 优化房地产市场需求结构
        5.2.3 加快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

(3)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不足之处
2 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研究
    2.1 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概念界定
    2.2 住宅合理价格的理论基础
    2.3 构建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理论框架
3 构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
    3.1 影响商品住宅价格的因素及指标
    3.2 构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
4 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处理
    4.3 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测算
    4.4 测算结果分析
5 规范房地产市场,稳定商品住宅价格的对策建议
    5.1 合理引导住房主体需求
    5.2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5.3 保证政策弹性
    5.4 完善相关金融政策
    5.5 深化税收改革
致谢
参考文献

(4)浙江省新市民缴存住房公积金意愿及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
    1.4 基本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住房公积金
        2.1.2 新市民群体
    2.2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保障理论
        2.2.2 强制储蓄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互助理论
    2.3 国外住房金融体系相关研究
        2.3.1 住房金融体系内涵与评价研究
        2.3.2 典型住房金融体系案例研究
    2.4 国内住房公积金制度相关研究
        2.4.1 新市民住房问题与住房公积金研究
        2.4.2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影响研究
        2.4.3 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江省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现状
    3.1 浙江省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概况
    3.2 浙江省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情况
    3.3 以新市民为视角的住房公积金运行现存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1 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4.1.1 影响因素指标选择
        4.1.2 研究假设
    4.2 计量模型选择与构建
        4.2.1 回归模型构建
        4.2.2 回归变量解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市民缴存住房公积金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2 样本统计性描述分析
    5.3 新市民缴存住房公积金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回归
    5.4 不同房价水平城市下的异质性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愿缴存机制下新市民缴存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2 样本统计性描述分析
    6.3 新市民缴存住房公积金方式影响因素实证回归
    6.4 不同新市民群体特征下的异质性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建议
        7.2.1 基于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完善建议
        7.2.2 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财政依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和方法
        1.2.1 理论基础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财产税改革研究
    2.2 土地财政行为的相关研究
        2.2.1 土地财政的概念和构成
        2.2.2 土地财政的制度起源
        2.2.3 土地财政的收支管理
        2.2.4 土地财政的运行机制
    2.3 文献述评
3 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财政规模和结构变化
    3.1 数据和研究期
        3.1.1 数据来源和处理
        3.1.2 研究期选择
    3.2 研究结果
        3.2.1 国有建设用地出让收入与出让单价
        3.2.2 土地税收收入
        3.2.3 土地抵押收入
        3.2.4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方式
        3.2.5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类型
        3.2.6 招拍挂出让情况
    3.3 研究发现和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财政依赖现象的演变和影响因素分析
    4.1 方法、数据和研究期
        4.1.1 研究方法和模型
        4.1.2 数据来源和处理
        4.1.3 研究期选择
    4.2 研究结果
        4.2.1 时间变化结果
        4.2.2 空间格局分布
        4.2.3 内部差异性结果
        4.2.4 方向分布结果
        4.2.5 因子探测结果
    4.3 研究发现和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财政依赖现象的风险评估
    5.1 研究方法和数据
        5.1.1 风险测算方法及步骤
        5.1.2 数据来源和处理
    5.2 研究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总体性结论
        6.1.2 地域性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总体性政策建议
        6.2.2 地域性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6.3.1 从宏观视角拓宽对城市群之间的比较研究
        6.3.2 从中观视角深入对土地财政转型的路径研究
        6.3.3 从微观视角细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6)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研究 ——基于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水”病盛行
        1.1.2 国家大力推行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
        1.1.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过程中的问题
        1.1.4 居民参与作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新途径
        1.1.5 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代表性较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内涵剖析
    2.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内涵
        2.1.1 老旧小区的概念
        2.1.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概念
        2.1.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规划
        2.1.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常见技术
    2.2 居民参与治理的内涵
        2.2.1 居民参与的概念
        2.2.2 参与式治理的概念
        2.2.3 居民参与治理的概念
        2.2.4 居民参与治理的方式
    2.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内涵
        2.3.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概念
        2.3.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基本要素
        2.3.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实践
        2.3.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分类
    3.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行为识别
        3.1.1 行为参与相关研究
        3.1.2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识别框架
        3.1.3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资料搜集
        3.1.4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识别结果
    3.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行为度量
        3.2.1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度量方法
        3.2.2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相关度量数据收集
        3.2.3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度量结果
    3.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分类模型构建
        3.3.1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研究框架
        3.3.2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指标梳理
        3.3.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问卷设计
        3.3.4 基于聚类分析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分类计算模型
    3.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实证分析
        3.4.1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数据收集
        3.4.2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问卷分析
        3.4.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数据分析
        3.4.4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定量评价
    4.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内涵
        4.1.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评价
        4.1.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作用
        4.1.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内容
        4.1.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过程
    4.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的优化
        4.2.3 居民参与治理水平最终评价指标体系
    4.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4.3.1 评价常用方法的比较
        4.3.2 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模型的提出
        4.3.3 基于ANP-PROMETHEE II的评价模型
    4.4 长三角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实证分析
        4.4.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数据收集
        4.4.2 基于ANP的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3 基于PROMETHEE II的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排序
        4.4.4 长三角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形成机理
    5.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分析模型构建
        5.1.1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研究理论框架
        5.1.2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相关研究假设
        5.1.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验证问卷设计
        5.1.4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验证方法
    5.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实证分析
        5.2.1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相关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
        5.2.2 调研数据信度、效度和相关分析
        5.2.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的验证
        5.2.4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检验结果分析
    5.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3.1 参与模式影响因素梳理
        5.3.2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预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
        5.3.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5.3.4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5.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1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调研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
        5.4.2 调研数据信度、效度和相关分析
        5.4.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假设验证
        5.4.4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研究
    6.1 基于MAB-SD的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研究思路
        6.1.1 基于MAB-SD的计算实验
        6.1.2 居民参与治理仿真要素分析
        6.1.3 居民参与治理仿真思路
    6.2 基于MAB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演化系统
        6.2.1 居民参与治理网络假设
        6.2.2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策略分析
        6.2.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决策路径模型
    6.3 基于SD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倾向模型
        6.3.1 基于SD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倾向系统分析
        6.3.2 基于SD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倾向模型构建
    6.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实证分析
        6.4.1 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平台
        6.4.2 动态仿真相关输入变量调查与设置
        6.4.3 居民参与治理仿真结果与分析
        6.4.4 居民参与治理敏感性因素分析
    6.5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的提升对策
        6.5.1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社区场域
        6.5.2 营造参与氛围,培育居民惯习
        6.5.3 健全参与制度,增加社会资本
        6.5.4 树立居民信心,强化心理资本
        6.5.5 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认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行为度量调查问卷
    附录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度量专家访谈大纲
    附录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调研问卷
    附录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体系专家访谈大纲
    附录5 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的关系及重要性调研问卷
    附录6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预调研问卷
    附录7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最终调研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学术成果清单

(7)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
        1.3.2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特点与问题
        1.3.3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均衡研究
        1.3.4 农村公共需求供给主体研究
        1.3.5 社会组织的特点及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1.3.6 现有研究的水平与发展趋势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与核心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述评
        2.1.1 “长尾”理论
        2.1.2 机制设计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2.2 核心概念与模型设定
        2.2.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
        2.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与失衡
        2.2.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
第三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其供需失衡的特征
    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需求侧属性
    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1 服务类型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2 财政支出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3 社会组织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特征
        3.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时序分布特征
        3.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满足成本特征
第四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4.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需求侧整体性原因
    4.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供给侧整体性原因
        4.2.1 政府财政限制
        4.2.2 政府理性选择偏差
        4.2.3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4.2.4“长尾”供给“市场”缺失
    4.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4.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4.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化原因: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4.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4.7 小结
第五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
    5.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方法
    5.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5.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5.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5.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5.6 小结
第六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
    6.1 基本机制设定
        6.1.1 承诺机制设计
        6.1.2 政府监管机制
    6.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激励相容与信息效率机制
    6.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区间设计
    6.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格罗夫斯-克拉克矫正机制
    6.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纳什均衡矫正机制
    6.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动态调整机制
    6.7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机制
第七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实践运用:“互联网+社会组织”
    7.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网络外部性
    7.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
        7.2.1 “互联网+”与网络经济的特征
        7.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实践机制
    7.3 案例研究京东公益基金会互联网平台
结语 效率-公平互补的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社会诉求与政府的回应性 ——基于浙江省“送医下基层”的今昔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政府回应的概念及发展脉络
        1.3.2 政府回应效力诸影响因素之分析
        1.3.3 有关医疗资源分配与“送医下基层”的研究文献
        1.3.4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1.4 研究方法
        1.4.1 案例比较
        1.4.2 聚类分析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结构
2. 本文的主要概念与分析框架
    2.1 “送医下基层”概念与实践
    2.2 政府回应的客体
        2.2.1 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概念辨析
        2.2.2 本文中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评价
    2.3 政府回应的效力评价
    2.4 本文的分析框架
3. 民国时期浙江省“送医下基层”: 基本状况与结果之分析
    3.1 民国时期浙江的卫生状况: 以嘉兴、余姚、杭州为例
    3.2 民国政府卫生管理和“送医下基层”的情况及结果
4. 毛泽东时代浙江省“送医下基层”: 基本实践与结果之分析
    4.1 毛泽东时代浙江省“送医下基层”的背景
    4.2 “送医下基层”的具体措施
        4.2.1 嘉兴市的情况
        4.2.2 余姚市的情况
        4.2.3 杭州市的情况
    4.3 “送医下基层”的效果评价
        4.3.1 数据上的成功
        4.3.2 行政政治化的成功是成功吗?
5. 2013年后浙江省“送医下基层”: 主要实践与结果之分析
    5.1 “送医下基层”的背景:改革开放后浙江省基层卫生工作的变化
    5.2 嘉兴市“医疗服务下基层”的基本情况
        5.2.1 嘉兴市的基本情况
        5.2.2 嘉兴市“医疗服务下基层”的具体措施
        5.2.3 嘉兴市“医疗服务下基层”的实施效果
        5.2.4 嘉兴市“送医”的问题: 为何行政有效,治理却无效呢?
    5.3 余姚市“医疗卫生服务下基层”
        5.3.1 余姚市“医疗卫生服务下基层”的措施与结果
        5.3.2 余姚“送医”得失: “行政吸纳”型“需要”识别与“需求”引导形式化
    5.4 杭州市“健康观念下基层”的情况
        5.4.1 Y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的实施情况
        5.4.2 “行政吸纳”能否满足劣势群体的需要?
6. 三个时期“送医下基层”之比较与相关建议
    6.1 嘉兴、余姚和杭州三个时期“送医下基层”的比较与讨论
        6.1.1 识别和回应“需要”是决定“送医”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6.1.2 回应“发展型需要”影响了“送医”的适应性
        6.1.3 能否引导“需求”影响了“送医”效力的强度
    6.2 以“需要”校正“送医下基层”的政策设计
7. 结语
    7.1 基本观点与结论
    7.2 研究的理论意涵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9)基于期权调整利差法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PPP融资模式的研究
        1.2.2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1.2.3 PPP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及其价值评估相关理论
    2.1 PPP项目的概念
    2.2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分类
    2.3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分析
        2.3.1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业务流程
        2.3.2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2.3.3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2.3.4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状况
    2.4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价值评估方法
        2.4.1 成本法
        2.4.2 市场法
        2.4.3 收益法
3 基于期权调整利差法的价值评估模型构建
    3.1 基础模型分析
    3.2 价值评估模型构建
    3.3 利率期限结构分析
        3.3.1 利率期限结构的概念
        3.3.2 CIR模型构建利率期限结构
        3.3.3 利率期限结构的路径模拟
    3.4 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分析
    3.5 违约风险分析
    3.6 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引入
4 案例应用
    4.1 案例选择
    4.2 项目概况
        4.2.1 产品结构
        4.2.2 相关交易人
        4.2.3 基础资产
        4.2.4 信用增级措施
    4.3 价值估算
        4.3.1 评估基准日的确定
        4.3.2 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预测
        4.3.3 利率期限结构
        4.3.4 利差的确定
        4.3.5 价值评估分析
    4.4 案例启示
5 对策建议
    5.1 对第三方机构的建议
    5.2 对原始权益人的建议
    5.3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CIR模型参数估计的MATLAB程序
附录二 :利率路径模拟的MATLAB程序
致谢

(10)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嘉兴市住房供应结构与需求状况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市民化进程中改善农民工住房状况的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D]. 陈宝华. 江苏大学, 2020(05)
  • [2]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D]. 田园.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3]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D]. 康琬超.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浙江省新市民缴存住房公积金意愿及制度改革研究[D]. 张祯.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5]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财政依赖现象研究[D]. 吴胜先.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6]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研究 ——基于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的分析[D]. 谷甜甜. 东南大学, 2019(11)
  • [7]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D]. 罗吉. 广西大学, 2020(06)
  • [8]社会诉求与政府的回应性 ——基于浙江省“送医下基层”的今昔比较研究[D]. 薛晓婧. 浙江大学, 2019(01)
  • [9]基于期权调整利差法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价值评估研究[D]. 张海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嘉兴市住房供给结构与需求状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