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肠癌病人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林翠[1](2020)在《输血对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结直肠癌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后,对患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白介素6(IL-6)、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 IL-2R)、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并分析在结直肠癌手术围术期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直肠癌、结肠癌ASAI~II级患者共计64例,分为输异体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组(Ⅰ组,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300~450 ml)、未输血组(Ⅱ组)各32例。所有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输血前、术后1、3、7d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IAP、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s IL-2R、IL-6,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4+/CD8+比值及CD56+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手术情况均无显着性差异的(P>0.05)。2.两个组患者输血前的T细胞及其亚群和NK细胞数量均较麻醉诱导前有所下降,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1d,两个组的CD3+、CD4+数量均较麻醉诱导前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CD3+、CD4+、CD4+/CD8+及CD56+各指标均有明显恢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第1、3、7d,IAP和IL-6、s IL-2R的数量均较麻醉诱导前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较轻的抑制作用,患者术后恢复快。因此在当今血液匮乏的时期尽量做到能不输血则不输,把有限的血液资源用到真正需要它的患者身上,让临床用血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图11幅;表12个;参91篇。
王冀宁[2](2019)在《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与手术治疗乳腺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前后的指标进行对比,以分析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2.评估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并分析伽马刀和手术治疗乳腺癌肝转移在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方法1.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共39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接受手术患者12例,接受伽马刀治疗患者27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中CD 3+T细胞、CD 4+T细胞、CD 8+T细胞、NK细胞的表达水平及CD 4+/CD 8+,检测红细胞免疫学指标RBC-C3bRR、RBC-ICR、TER。2.伽马刀治疗组患者采用高分次、短疗程、不同剂量线环绕靶目标,层层递增的模式,照射治疗1次/天,5次/周,2-3周内完成治疗计划。若肝转移病灶数量1个,50%剂量线处4-5Gy/次,40-85Gy/10-17次。若病灶数量2-4个,50%剂量线处3-4Gy,30-68Gy/10-17次。手术治疗组患者接受同一手术组医师施行的乳腺癌肝转移切除术。3.采用RECIST标准评价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近期疗效。4.分析伽马刀治疗与手术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采用QOL-C30标准评价伽马刀与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结果1.对伽马刀治疗组与手术组治疗前后患者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CD 4+/CD 8+、NK的表达水平以及红细胞免疫指标RBC-C3bRR、RBC-ICR、TER的统计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免疫学指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手术组上述免疫学指标与手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而伽马刀治疗后患者CD 3+、CD 4+、CD 8+、CD 4+/CD 8+、NK、RBC-C3bRR、TER均有显着升高,RBC-ICR显着下降(CD 3+:t=-3.078,P=0.005;CD4+:t=-4.746,P=0.000、CD 8+:t=-2.188,P=0.038、CD 4+/CD 8+:t=-2.647,P=0.014、NK:t=-6.899,P=0.000;RBC-C3bRR:t=-17.296,P=0.000;RBC-ICR:t=18.825,P=0.000;TER:t=-77.587,P=0.000;)。2.伽马刀治疗后疗效评价指标显示:完全缓解(CR)2例(5.41%),部分缓解(PR)12例(32.43%),疾病稳定(SD)9例(24.32%),疾病进展(PD)3例(8.11%),客观缓解率(ORR)达37.84%(14/27),疾病控制率(DCR)达62.16%(23/27)。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LQ-C30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并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而治疗后,伽马刀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手术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伽马刀治疗后,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CD 4+/CD8+、NK的表达水平升高,红细胞免疫指标RBC-C3bRR、TER表达水平升高,RBC-ICR表达水平下降。乳腺癌肝转移疗效确切,对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图2幅;表7个;参87篇。
王玉侠[3](2011)在《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及其抗氧化功能、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为恶性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后的康复期,通过非药物疗法进行康复锻炼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为自控锻炼对癌症患者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提供资料。研究对象与方法:1受试对象:以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新入校学员新入学员4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名,平均年龄为59.82±7.97(42岁~71岁);女性23名,平均年龄为55.78±5.42(48岁~66岁),平均癌龄为1.50±0.77年。实验至12周时,由于病情等原因,有3例患者缺失,2例患者病逝,共有35名受试者参加测试。病种分别为乳腺癌17例,消化系统癌14例,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患者9例(包括卵巢癌2例、肺癌3例、甲状腺癌2例、肉瘤1例、前列腺癌1例、),所有受试对象均通过癌症病史及一般性健康检查,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经临床诊断确诊,并经手术+化疗常规治疗后,由医生综合病史资料、运动适宜性和体格检查的总体情况签署医学批准书,接受有指导的自控锻炼。2锻炼方案:受试者结束手术结合放化疗常规治疗后,在专门人员指导下,首先进行3周的自控锻炼学习,然后进行24周的自控锻炼,平均每天锻炼时间2小时,平均锻炼频率为每周5天。3跟踪随访:通过预约定点公园有计划对受试者进行锻炼指导和医务监督。同时不定期电话、家访、E-mail等通讯方式进行追踪随访。4指标测试:于实验第0周、12周、24周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患者外周血红细胞CD35、CD58平均荧光强度、淋巴细胞CD3+、NK细胞(CD3-/CD16+CD56+)、NKT细胞(CD3+/CD16+CD56+)分子表达、腺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红细胞抗氧化酶SOD活性、DTNB法测红细胞GSH-Px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血浆MDA含量、酶联免疫法测血清β-内啡肽及IL-2含量等指标,并且对实验期间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CD58分子表达的影响与实验第0周比较,实验第12周、24周不同性别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实验第0周比较,患者红细胞CD35荧光强度第12周明显升高(P<0.01);第24周较第12周表现为明显下降(P<0.01),但仍显着高于实验第0周(P<0.01)。第12周红细胞CD58荧光强度较第0周显着下降(P<0.01);第24周明显高于实验第12周(P<0.01),回升到实验第0周水平(P>0.05)。2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自控锻炼12周后,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E-SOD活性显着高于实验第0周(P<0.01),第24周较第12周明显下降(P<0.01),但仍略高于实验第0周,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自控锻炼干预后,患者E-GSH-Px活性较第0周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E-GSH-Px活性继续保持升高的趋势,然而与实验第0周、第12周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第0周比较,实验第12、24周,肿瘤患者血浆MD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P<0.01),实验第24周与第12周无明显差异(P>0.05)。3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第12周CD3+淋巴细胞较第0周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实验进行至第24周时,CD3+淋巴细胞较实验第12周持续升高(P>0.05),明显高于实验第0周(P<0.01);与实验第0周比较,实验第12周CD3-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实验第24周,CD3-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不仅明显高于实验第0周(P<0.01),还显着高于实验第12周(P<0.05)。实验第12周患者外周血CD3+CD16+CD56+NKT表达明显高于第0周(P<0.05),第24周较第12周呈下降趋势(P>0.05),但仍略高于第0周(P>0.05)。4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内啡肽及IL-2的影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含量实验第12周较第0周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第24周较实验第12周显着降低(P<0.01),并且较实验第0周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2水平随着自控锻炼的持续进行呈升高趋势,然而与实验第0周比较,无论是实验第12周,还是实验至24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 24周自控锻炼能够提高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相对数量,为红细胞发挥其免疫粘附功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然而对红细胞CD58表达无明显影响。2 24周自控锻炼能够改善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提高红细胞抗氧化功能;降低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减少氧化应激对机体造成的过氧化损伤,对于维持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3 24周自控锻炼能够明显提高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NK、NKT细胞相对含量,有利于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调控及免疫杀伤作用。4 24周自控锻炼对于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和IL-2水平无明显影响。
张海琴[4](2009)在《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查阅理论文献及进行大样本的调查研究,总结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特征;应用活血化瘀方剂桂枝茯苓胶囊对CPID模型大鼠进行实验研究,试以阐明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对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调节机理,从而为进一步揭示CPID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为中医药治疗CPID的作用机理奠定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1、理论和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和经典着作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的相关内容,论述CPID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方法。2、临床研究:通过填写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调查表方式进行大样本证候规律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3、实验研究: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加机械损伤造模法建立CPID大鼠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和少腹逐瘀胶囊、金刚藤胶囊组。应用光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3+、CD4+、CD8+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ion T cell,Treg)数量百分比及CD4+T/CD8+T细胞比值;应用红细胞免疫花环试验检测大鼠血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1、理论研究认为CPID以“血瘀”为基本病机,活血化瘀法应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治法。2、调查分析得出CPID的五大证型: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寒湿瘀滞证、气虚血瘀证。各证型的百分比分别为:31.3%、23.8%、19.7%、14.6%、10.6%。湿热瘀结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小腹灼痛、脉弦滑、月经量多、经血鲜红或深红;主成分2:舌苔腻;主成分3:白带气臭;主成分4:舌质红。气滞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痛经、舌质瘀点瘀斑、小腹胀痛或刺痛;主成分2:脉弦涩、乳房胀痛或刺痛;主成分3:喜叹息。肾虚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面淡而晦黯、脉沉涩、肌肤甲错、腰膝酸软;主成分2:小腹酸痛;主成分3:舌质黯红。寒湿瘀滞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形寒肢冷、月经量少、脉紧涩;主成分2:小腹冷痛;主成分3:大便溏泄。气虚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体倦乏力、小腹隐痛、经血质稀;主成分2:脉弦涩无力。结果表明,各证型均有血瘀病机表现,说明“血瘀”为本病基本病机。3、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桂枝茯苓胶囊、少腹逐瘀胶囊及以清热解毒法为主的金刚藤胶囊对CPID模型大鼠均有明显疗效。子宫组织光镜观察,炎性细胞减少,炎性浸润减轻。各给药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CD3+、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及CD4+T/CD8+T细胞比值明显升高,CD8+T细胞数量百分比明显降低,趋向于正常。中、高剂量桂枝茯苓胶囊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CD4+CD25+Treg数量百分比,趋向于正常。T细胞亚群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5+Treg与CD4+T呈负相关,与CD4+T/CD8+T细胞比值呈负相关。桂枝茯苓胶囊及少腹逐瘀胶囊能调节异常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使RBC-C3bRR水平升高,RBC-ICR降低,恢复正常免疫功能。结论:理论文献研究及临床调查分析表明CPID的病机以“血瘀”为主,因此活血化瘀法是基本治法。实验研究证明,CPID模型大鼠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或低下,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方剂通过调控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CPID的目的,此是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的机制之一。
高昱[5](2008)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及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胃肠道肿瘤患者带瘤状态下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状态,动态了解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以及免疫全套、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变化,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及患者免疫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拟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检测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5天血红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及IgG、IgA、IgM、C3、C4、外周血淋巴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统计术前免疫情况低下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并与术前免疫功能正常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与术前免疫指标(免疫全套、外周血淋巴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下同)与营养指标(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下同)的比较;手术时间≤2小时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指标及营养指标下降幅度与手术时间>2小时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比较;胃肠道良性肿瘤患者术后与术前免疫、营养指标的比较;手术时间≤2小时的胃肠道良性肿瘤患者的免疫指标及营养指标下降幅度与手术时间≤2小时胃肠道良性肿瘤患者相关指标比较。结果:1、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免疫功能低下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多于术前免疫功能正常组(P<0.05)。2、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第3天免疫、营养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5天开始恢复,但未达到术前水平(P<0.05)。3、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时间>2h组与手术时间≤2h组对比,术后第3天免疫、营养指标较术前的降幅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延长可加重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2、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延长可导致术后营养状况下降。3、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延长或许可通过加重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下降而增加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查占山[6](2006)在《红细胞在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大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比较大肠癌患者和正常成人红细胞免疫调控能力的变化,探讨红细胞在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及异体红细胞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正常成人和大肠癌患者全血常规分离淋巴细胞和红细胞,以S180作为激活抗原,以自体血浆作为反应基质,37℃孵育1小时,观察淋巴细胞免疫活化指标。单抗阻断红细胞CD35、CD58和DARC和淋巴细胞CD2分子,EDTA破坏血浆补体,观察红细胞免疫调控能力的变化。结果 在S180激活情况下,健康成人和大肠癌患者红细胞组CD25表达量和IL-8、TNF-α分泌量明显高于无红细胞组,但大肠癌患者红细胞的免疫调控能力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封闭红细胞CD35、EDTA破坏血浆补体、封闭红细胞DARC后,淋巴细胞CD25表达量和IL-8、TNF-α分泌量明显减少,而封闭红细胞CD58和淋巴细胞CD2后CD25表达量明显增多;正常异体红细胞能促进患者淋巴细胞CD25表达,同时吸附IL-8、TNF-α的分泌。结论在抗原激活情况下,红细胞对自体淋巴细胞有着正向调控作用;红细胞表面分子CD35、DARC和血浆补体在淋巴细胞共刺激激活过程中发挥正向调控作用,而红细胞CD58、淋巴细胞CD2则可能发挥负向调控作用;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调控能力较健康成人明显减弱,正常异体红细胞能够促进大肠癌患者淋巴细胞活化,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发挥双重调控。
许培权,王凤超,李同度[7](2005)在《大肠癌患者红细胞免疫的变化及其与氧自由基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在手术前后体内红细胞免疫的变化,探讨氧自由基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2例无其它合并症并在临床上未见有远处转移的大肠癌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同时选择1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用酵母花环和肿瘤花环的免疫方法测定健康人、术前、术后两周的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手术前后用生化方法间接检测每个患者血清中氧自由基的水平,即检测血清中总的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检测每个术后标本肿瘤组织和相应的正常肠粘膜组织中的SOD的活力及MDA的含量。结果①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是低下的,术后明显回升。②患者血清中的氧自由基水平是升高的,术后明显降低。③肿瘤组织中的氧自由基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肠粘膜组织。④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与血清中的MDA成负相关。结论大肠癌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氧自由基并将其导入患者体内,破坏患者机体氧自由基的代谢平衡,从而引起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
王程[8](2005)在《活血化瘀法对小鼠大肠癌肝转移及红细胞免疫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下,选用桂枝茯苓丸、丹参汤活血化瘀2个不同作用力度和层次的方剂,通过观察其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及缺陷两种状态下大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的作用,初步阐明活血化瘀方药对大肠癌脾移植肝转移的影响是抑制还是促进,并探讨其作用与红细胞免疫的关系。 方法: 1.活血化瘀方药的制备选择活血化瘀的桂枝茯苓丸(桂枝9g、赤芍9g、丹皮9g、桃仁9g、茯苓9g)和养血活血的丹参汤(丹参30g)。实验时换算成小鼠每日等效剂量。 2.模型制作及分组 断奶1周的BALB/c纯系健康小鼠96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Ⅰ、Ⅱ组2大组,Ⅰ组给予正常饲料,Ⅱ组给予低硒饲料以构建红细胞免疫缺陷模型,共饲养10周。10周后每大组(即Ⅰ、Ⅱ组)各48只小鼠组内又随机分4小组,每组12只小鼠。Ⅰ组均为红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小鼠:①正常对照组,②病理对照A组(仅接种瘤细胞),③桂枝茯苓丸A组及④丹参汤A组均接种瘤细胞+活血化瘀法处理;Ⅱ组为红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组:⑤红
王学良[9](2004)在《抵当汤对小鼠结肠癌细胞脾种植肝转移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下,应用经典活血化瘀代表方抵当汤对结肠癌细胞脾移植肝转移小鼠模型进行干预,观察抵当汤对小鼠模型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对核因子-κ B(NF-κ B)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探讨了活血化瘀方药对肿瘤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代表方抵当汤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模型组、抵当汤组和丹参组动物实行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脾种植肝转移的手术,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然后抵当汤组小鼠用抵当汤灌胃,丹参组用丹参饮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2周后处死动物,运用免疫组化SP法和二步法染色及病理学HE染色对实验动物的肝脏细胞学和形态学的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1、三组接种肿瘤细胞的动物与正常对照组动物的肝重和瘤结节数目均有显着性差异(肝重P<0.01,瘤结节数目P<0.01),表明手术接种肿瘤细胞后发生了明显的肿瘤转移。抵当汤组动物和丹参组动物的肝重与模型组动物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抵当汤组P<0.05,丹参组P<0.01);二者的瘤结节数目与模型组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抵当汤组P<0.05,丹参组P<0.01)。而模型组动物与丹参组动物的肝重和瘤结节数目均无显着性差异(肝重0.75<P<1.00瘤结节数0.75<P<1.00)。表明抵当汤可明显抑制肝脏内转移瘤重量和数目。2、镜下观察,模型组动物肝脏见聚积成团的癌细胞,伴有较大的癌结节形成,正常肝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正常肝细胞被大面积排列不规则的梭形肿瘤细胞取代,肿瘤细胞呈低分化腺癌特征;抵当汤组小鼠正常肝组织内零星可见较小的癌细胞团,大部分肝组织健存,破坏范围较小;丹参组小鼠肝组织破坏程度较模型组轻而较抵当汤组重,癌细胞团的面积较模型组小而较抵当汤组大。表明抵当汤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在肝脏内的浸润和转移的程度。3、三组接种肿瘤细胞的动物肝脏内EGFR阳性率组间有显着性差异(x2=4.119,P<0.05)。模型组与丹参组EGFR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x2=0.952,P>0.1),模型组与抵当汤组EGFR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x2=4.073,P<0.05),抵当汤组与正常组EGFR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XZ=5.282,P<0.01)。丹参组与抵当汤组EGFR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X“月.1 73P>.1)。表明抵当汤可以明显抑制动物肝脏内EGFR的表达。4、三组接种肿瘤细胞的动物肝脏内NF一KB的阳性率组间有显着性差异(xZ一6.362,P<0.05),抵当汤组与模型组间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xZ=6.390,P<0.05),抵当汤组与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x胜7.173,P<0.01)抵当汤组和丹参组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xZ一1.173,P>.1),表明抵当汤可以明显抑制动物肝脏内NF一KB的表达。 结论:抵当汤对肿瘤转移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F一KB和EGFR有关。
林森[10](2004)在《红细胞成分输血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EⅡAF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因出血多种原因常伴有贫血表现,许多患者需要输血治疗。但自从1973年Opelz G发现有输血史的患者肾移植成活率增加,提示输血可以抑制患者免疫功能以后,不少学者相继报告异体输血可导致肿瘤转移、复发,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降低,感染并发症增加等。输血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开始为人们所了解和承认。怎样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治疗,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一个问题。目前认为血液中引起免疫机能障碍的成分主要存在于血浆、白细胞及其产物之中,对于确实需要输血的肿瘤患者,一般采取红细胞成分输血以求减少对肿瘤患者免疫机能的抑制作用。但至今国内外尚缺乏有关红细胞成分输血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系统研究。红细胞作为一种非专职性天然免疫细胞,具有能识别、黏附、杀伤抗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调控适应性免疫等作用,近来红细胞免疫黏附活性变化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引起人们广泛注目。为了探讨红细胞成分输血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以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EIIAF,erythrocyte innate immune adhesion function)为主要指标观察:1.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EIIAF及其调节因子与健康对照的比较,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对EIIAF及其调节因子的体外影响。2.同种异体
二、大肠癌病人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病人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输血对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手术情况 |
1.2.2 两组患者围术期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变化 |
1.2.3 两组患者围术期IAP数量变化 |
1.2.4 IL-6、s IL-2R变化 |
1.3 讨论 |
1.3.1 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
1.3.2 NK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
1.3.3 输血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输血相关的主要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
2.1 输血相关知识 |
2.2 免疫学相关知识 |
2.3 溶血性输血反应 |
2.3.1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
2.3.2 迟发性溶血输血反应 |
2.4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
2.4.1 输血后发热性反应 |
2.4.2 输血后变态反应 |
2.4.3 输血相关性免疫调节(TRIM) |
2.5 血液储备引发的输血反应 |
2.6 肿瘤免疫学相关知识 |
2.6.1 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
2.6.2 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
2.6.3 肿瘤的免疫逃逸 |
2.7 异体输血与肿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资料采集 |
1.2.2 临床病例治疗(伽马刀治疗组) |
1.2.3 临床病例治疗(手术治疗组) |
1.2.4 检测指标 |
1.2.5 免疫学指标检测方法 |
1.2.6 疗效判定 |
1.2.7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
1.3.2 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评估 |
1.3.3 伽马刀与手术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
1.3.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对比 |
1.4 讨论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现状 |
2.1.1 乳腺癌肝转移的特点 |
2.1.2 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 |
2.2 伽马刀发展简史及治疗现状 |
2.2.1 胸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应用 |
2.2.2 腹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应用 |
2.2.3 盆腔恶性肿瘤的治疗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选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 |
5 实验流程图 |
第一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和CD58表达的影 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 |
2.2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 及CD58 免疫分子的影响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CD58 定量比较 |
2.4 实验不同阶段患者红细胞CD35、CD58 相关性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血样采集及预处理 |
1.4 指标检测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 SOD、GSH-Px 活性及血浆 MDA 含量的影响 |
2.2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红细胞SOD 活性比较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GSH-Px 活性比较 |
2.4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MDA 含量比较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面分子表达的 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 |
1.2 主要试剂 |
1.3 血样采集及预处理 |
1.4 指标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CD3~+、NK 及NKT 细胞数量的影响 |
2.2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淋巴细胞比较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16~+CD56~+NK 细胞比较 |
2.4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16~+CD5~6+NKT 细胞比较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 β-内啡肽及 IL-2 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血样采集及预处理 |
1.4 指标检测及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 及IL-2 含量的影响 |
2.2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 含量比较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IL-2 含量比较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的局限性 |
展望 |
文献综述:运动与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及其抗氧化功能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
(4)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和文献研究 |
1 古代医学文献的相关认识 |
1.1 病名、症状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治疗 |
2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2.3 周期治疗 |
2.4 古方验方 |
2.5 用药途径 |
2.6 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 |
3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
3.1 瘀血概念及其辨证特点 |
3.2 活血化瘀治法的发展 |
3.3 活血化瘀法的分类及应用 |
3.4 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准备及方法 |
1.2 资料来源 |
1.3 慢性盆腔炎病例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一般情况 |
2.2 症状出现率与严重程度 |
2.3 证候规律特征 |
2.4 主成分分析与传统辨证方法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中医证候规范体系的研究 |
3.2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3.3 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分布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条件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器械和材料 |
1.5 主要试剂 |
1.6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混合细菌悬液制备 |
2.2 造模方法 |
2.3 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取材方法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3.2 各组大鼠脾脏CD3~+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
3.3 各组大鼠脾脏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
3.4 各组大鼠脾脏CD8~+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
3.5 各组大鼠脾脏CD4~+T/CD8~+T细胞比值比较 |
3.6 各组大鼠脾脏CD4~+CD25~+TREG数量百分比比较 |
3.7 各组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8 各组大鼠血RBC-C3BRR及RBC-ICR比较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的立论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4.3 活血化瘀法对慢性盆腔炎的免疫调节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临床工作总结 |
(5)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及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缩略词简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6)红细胞在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大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红细胞调控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实验体系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红细胞在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初探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大肠癌患者红细胞调控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异体红细胞对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附录 |
(8)活血化瘀法对小鼠大肠癌肝转移及红细胞免疫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1.大肠癌的治疗现状 |
2.活血化瘀方药抗肿瘤转移的依据 |
3.红细胞免疫与肿瘤转移 |
4.活血化瘀法与肿瘤转移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
1.4 活血化瘀方药的制备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冻存、培养传代与CT-26细胞悬液的制备 |
2.2 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及动物分组 |
2.3 切片的制备 |
2.4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2.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肿瘤转移情况 |
3.红细胞免疫检测指标 |
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讨论 |
1.动物模型的复制 |
2.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肿瘤转移 |
3.活血化瘀方药与肿瘤转移 |
4.活血化瘀方药对转移瘤端粒酶及癌基因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简略词表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第一军医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9)抵当汤对小鼠结肠癌细胞脾种植肝转移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简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致谢 |
(10)红细胞成分输血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EⅡAF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正文 |
第一部分 消化道肿瘤患者红细胞促进EIIAF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异体红细胞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EIIAF体外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红细胞成分输血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EIIAF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致谢 |
附: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学位论文及答辩情况表 |
四、大肠癌病人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输血对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D]. 林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体部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D]. 王冀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 [3]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D]. 王玉侠.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4]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D]. 张海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11)
- [5]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及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D]. 高昱. 中南大学, 2008(01)
- [6]红细胞在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大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D]. 查占山. 第二军医大学, 2006(09)
- [7]大肠癌患者红细胞免疫的变化及其与氧自由基的相关性[J]. 许培权,王凤超,李同度. 实用全科医学, 2005(04)
- [8]活血化瘀法对小鼠大肠癌肝转移及红细胞免疫关系的实验研究[D]. 王程.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 [9]抵当汤对小鼠结肠癌细胞脾种植肝转移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学良. 第一军医大学, 2004(04)
- [10]红细胞成分输血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EⅡAF的实验研究[D]. 林森. 山东大学,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