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鳖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石双[1](2019)在《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环境因子和经济效益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中华鳖为我国珍贵的特种水产品,因其风味独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本论文比较了高密度养殖(高密度无水生植物)、低密度养殖(低密度有水生植物)、莲-鳖套养(在莲藕塘中套养中华鳖)和菱-鳖套养(养鳖池塘中种植菱)四种中华鳖池塘养殖模式的水质指标、浮游动植物和经济效益等,以期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为中华鳖池塘养殖提供数据支持。从水质指标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可知,高密度养殖模式DO、NH4+、NO2-、TN、TP、CODMN、Chla、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均显着高于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SD显着低于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P<0.05)。四种模式共记录浮游植物9门77属,共同的优势种为微囊藻、平裂藻、隐藻、小环藻和栅藻。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四种养殖模式之间互相差异不显着(P>0.05),大小依次为: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高密度养殖>菱-鳖套养,四种养殖模式全为α-中污染;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示Pielou指数(J)且之间互相差异不显着(P>0.05),大小顺序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莲-鳖套养>高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菱-鳖套养为中营养,其他都是贫营养;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示高密度养殖、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与莲-鳖套养差异显着(P<0.05)。顺序依次为: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高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莲-鳖套养为清洁型;菱-鳖套养、高密度养殖和低密度养殖为寡污型,且程度递减。四种模式共记录枝角类6属7种,哲水蚤3属3种,剑水蚤6属6种,共同优势种为毛饰拟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显示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和菱-鳖套养与低密度养殖差异显着(P<0.05),四种养殖模式都为α-中污染型,低密度养殖污染相对较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示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与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显着(P<0.05),顺序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莲-鳖套养>高密度养殖,四种养殖模式Pielou均匀度指数都为贫营养;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示四种模式差异不显着(P>0.05),顺序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菱-鳖套养>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四种养殖模式丰富度指数均为α-中污染型。不同养殖模式下中华鳖的经济效益依次为: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菱-鳖套养>低密度养殖,产投比正好相反,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莲-鳖套养>高密度养殖。
尹梦雅[2](2018)在《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流行性调查及病原菌的致病性、耐药性研究》文中提出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是一种具有重要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两栖动物。中华鳖作为我国名优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高密度、控温人工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细菌性疾病给我国中华鳖养殖业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2015年,湖北地区若干中华鳖养殖场暴发群体死亡,发病高峰期死亡率可达100%。本研究针对湖北发生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的主养地区进行流行病情况调查,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对中华鳖的致病力和耐药性,分析不同菌株的耐药差异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对湖北中华鳖主养地区的暴发性死亡症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得知:该病主要发生于高温季节,暴发高峰期为6-8月,水温28-32℃发病严重,集中于温室养殖和温室转移至露天池塘的200 g以上成鳖,连续多年发病。病鳖浮于水面或趴于岸边,行动迟缓,少食少动,体表灰白色,有出血点,背腹甲出现溃疡状小坑。该病潜伏期长,死亡率高,病情难以控制,易造成大面积感染发病。病原检测未发现寄生虫和病毒,细菌性病原检出率最高的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和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气温波动,水质恶化,种质退化,养殖管理不当等因素均易引发鳖感染致病。2.病原菌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从病鳖体内分离得到3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观察菌落表型特征,采用传统生理生化鉴定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分离菌的属种。用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通过系统发育学分析,探讨其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传统鉴定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一致,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与相似菌的相应基因同源性均达到了99%以上,鉴定分离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摩氏摩根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人工回归感染证实其对健康中华鳖有致病性,发病症状与群体死亡的鳖相似,取其病变组织分离到相同病原菌。摩氏摩根氏菌LD50为2.3×107 CFU/mL,是三株分离菌中最低的,混合菌液致死率最高。上述结果表明此株弗氏柠檬酸杆菌、摩氏摩根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病原菌,混合感染致病。3.病原菌的耐药性研究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K-B)检测分离出的3株细菌耐药性,实验选取23种常用抗生素进行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对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等17种药物高度耐药;摩氏摩根氏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对克林霉素等17种药物高度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1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比较分析发现,3株分离菌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利福平、亚胺培南以及氨苄西林表现为高度耐药;对头孢类药物(头孢他啶、头孢曲松)表现为高度敏感;对其它类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不同分离菌株耐药趋势有差异,这主要与药物自身特性、用药时间及菌株耐药机制不同等因素相关。生产上可选用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类药物进行疾病治疗,并通过加强养殖管理,定时消毒清塘,把控水温水质,达到此类疾病防控目的。
裘一冰,陆若辉[3](2016)在《太阳能热水工程在生态养鳖上的应用》文中提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太阳能集热系统,能降低温室养鳖业的能耗和废物排放量,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废气排放,减少烟尘排放,并可在3年内基本收回建设成本。
肖凤芳,李伟,朱新平,赵建,洪孝友,朱阿莉,史燕,黄启成[4](2014)在《中华鳖3个养殖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运用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采用体质量和6个形态性状为指标对中华鳖3个养殖群体(黄河,洞庭,绿卡)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个群体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影响3个群体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其中黄河群体的主要形态性状为背甲长和体高,洞庭群体的主要形态性状为背甲长、背甲宽和体高,而绿卡群体的主要形态性状为腹甲长和腹甲宽。3个群体的回归方程分别为:黄河y=-801.208+75.656x1+84.630x5,洞庭y=-504.672+57.146x1+44.990x2-35.820x5,绿卡y=-591.999+53.211x3+48.537x4。相关指数均大于0.85,说明影响3个群体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已经找出,且方程拟合度良好。研究表明,影响3个群体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群体的选择相应的性状才能达到更理想的选育效果。
王秀菊[5](2007)在《中华鳖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从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出发,采用传统的自然养鳖与现代的工厂化恒温养鳖相结合的办法,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通过采用投放无疫病苗种、造仿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全过程的水质管理和日常生产管理工作等系统预防技术措施,研究探索了一整套较完善的无公害中华鳖养殖技术,实现保持生态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试验中采用自繁鳖苗,稚鳖孵化过程中通过合理地控制温度和湿度,使温度恒定在30±1℃,湿度恒定在80%,沙的含水量保持在5~8%,孵化期由自然条件下的60~70d,国内人工孵化的50d,缩短为41d左右,提高孵化率由自然条件下的40~50%提高到95%以上。养殖试验中采用两头加温法,即早春和晚秋两季加温养殖稚、幼鳖的办法,延长稚、幼鳖的生长期,通过调节饵料、水质、温度、湿度保证鳖健康生长,育肥育壮稚、幼鳖,提高稚鳖成活率,缩短养成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由3~6g的稚鳖到仿生商品鳖(500g/只以上)约需2年左右的时间,具体过程分为温室控温养殖和室外常温养殖两个阶段:温室控温养殖——出壳稚鳖由9月初开始加温至11月初、经过越冬期、第二年春天加温饲养到次年6月自然水温达到25℃左右,幼鳖平均规格达到100g/只以上,分池放养到自然界露天池饲养,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室外常温养殖——幼鳖由温室移入露天自然池中饲养,经第二年夏季饲养、越冬到第三年10月前后,中秋节以前选择晴天无风的日子排干池水捕大留小,商品鳖起捕上市。幼鳖达到商品鳖规格(500g/只以上),平均规格503g/只,其中最大者可达700g以上。幼鳖饲养成活率85%以上,平均单产2.15kg/m2。本文同时针对当前中华鳖养殖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多年来养殖生产经验,提出了当前无公害中华鳖养殖操作规程,为全面推行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养殖模式,为高效绿色水产养殖业提供一条有效途径,为中华鳖养殖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开辟新路。
叶华慧,章艳,骆天勇[6](2006)在《浅析浙江省中华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为爬行纲、龟鳖目、鳖科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物种。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中华鳖养殖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大宗进出口敏感物种。通过对浙江省中华鳖养殖、进出口情况调查,了解其省内经营利用及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万光,屈文俊,蔡冰[7](2006)在《豫西地区甲鱼养殖业发展对策》文中指出
陈万光[8](2006)在《浅议养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养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鳖价格持续下跌,养鳖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依据目前形势,提出了一些发展养鳖业的基本对策。
黄丽英,何中央,丁诗华,张海琪[9](2005)在《中华鳖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从形态特征、养殖性能、细胞水平、同工酶和DNA分子水平介绍了中华鳖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目前中华鳖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中华鳖种质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对策.
陈凡,叶晓勇[10](2003)在《养鳖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文中指出 自80年代末,湖南省水产研究所“利用地热水养鳖技术”和杭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工厂化快速养鳖技术”的研究成功,打破了鳖冬眠的习性,使人工控温养鳖技术得到突破,随后养鳖业异军突起,成为水产养殖中品种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
二、养鳖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鳖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环境因子和经济效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华鳖概况 |
1.1.1 中华鳖习性 |
1.1.2 中华鳖的食用价值 |
1.1.3 中华鳖的药用价值 |
1.2 中华鳖养殖概况 |
1.2.1 国内外中华鳖养殖现状 |
1.2.2 温室高密度养殖模式 |
1.2.3 高密度养殖模式 |
1.2.4 低密度养殖模式 |
1.2.5 菱-鳖套养模式 |
1.2.6 莲-鳖套养模式 |
1.3 中华鳖养殖水环境因子评价 |
1.3.1 理化指标及富营养评价 |
1.3.2 浮游植物评价 |
1.3.3 浮游动物评价 |
1.4 中华鳖养殖经济效益 |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华鳖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条件 |
2.1.2 鳖种投放 |
2.1.3 饲养管理 |
2.1.4 日常管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四种模式鳖生长性能的比较 |
2.2.2 四种模式经济效益的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质指标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
3.1.2 氨氮的测定 |
3.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
3.1.4 TN、TP的测定 |
3.1.5 COD_(Mn)的测定 |
3.1.6 叶绿素a的测定 |
3.1.7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质指标分析 |
3.2.2 富营养程度评价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浮游动植物及多样性比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采样时间和地点 |
4.1.2 浮游植物采样与鉴定方法 |
4.1.3 浮游动物采样与鉴定方法 |
4.1.4 浮游动植物多样性指数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
4.2.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
4.2.3 浮游植物优势种分析 |
4.2.4 浮游动物优势种分析 |
4.2.5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4.2.6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流行性调查及病原菌的致病性、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华鳖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产业概况 |
1.1 中华鳖的生物学特征 |
1.2 中华鳖养殖产业概况 |
2 中华鳖病研究进展 |
2.1 中华鳖病特点 |
2.2 中华鳖常见疾病种类 |
2.2.1 细菌性疾病 |
2.2.2 真菌性疾病 |
2.2.3 病毒性疾病 |
2.2.4 寄生虫疾病 |
2.2.5 非生物性疾病 |
3 中华鳖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
3.1 生态防治 |
3.1.1 水质管理 |
3.1.2 密度调控 |
3.1.3 饲料与投喂 |
3.1.4 生态养殖 |
3.2 药物防治 |
3.2.1 常用药物 |
3.2.2 中药 |
3.3 免疫防治 |
4 中华鳖源3种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
4.1 弗氏柠檬酸杆菌 |
4.2 摩氏摩根氏菌 |
4.3 肺炎克雷伯氏菌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流行病学资料的获取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鳖表观症状 |
2.2 病程 |
2.3 流行规律 |
2.4 发病原因 |
2.4.1 病原 |
2.4.2 其他原因 |
3 讨论 |
3.1 病原的探讨 |
3.2 发病因素的探讨 |
3.3 预防措施 |
4 小结 |
第三章 中华鳖3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用鳖 |
1.2 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1.3 病原菌的分离 |
1.4 病原菌的鉴定 |
1.4.1 形态观察 |
1.4.2 生化鉴定 |
1.4.3 16SrDNA片段扩增及序列分析 |
1.5 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鉴定结果 |
2.1.1 形态特征 |
2.1.2 生理生化特性 |
2.1.3 PCR鉴定结果 |
2.2 人工回归感染结果 |
3 讨论 |
3.1 细菌鉴定方法与结果分析 |
3.2 病原菌致病性结果分析 |
4 小结 |
第四章 分离菌的耐药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细菌生长曲线的制作 |
1.3 药敏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株分离菌的生长曲线 |
2.2 药敏结果总体分析 |
2.3 药敏结果差异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太阳能热水工程在生态养鳖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材料 |
1. 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能源消耗 |
2. 2 废弃物排放量 |
3 小结与讨论 |
(4)中华鳖3个养殖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黄河尧洞庭和绿卡的各性状表型参数统计量 |
1.2 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
1.3 黄河尧洞庭和绿卡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
1.4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2 讨论 |
2.1 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的确定 |
2.2 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中负值的解释 |
2.3 不同地理群体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形态数据测量 |
3.3 数据处理 |
作者贡献 |
(5)中华鳖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中华鳖的种类及地理分布 |
1.2 中华鳖的栖息环境及特性 |
1.3 中华鳖的经济价值 |
1.3.1 食用价值 |
1.3.2 药用价值 |
1.3.3 科普与科研价值 |
1.4 中华鳖养殖的起源、历史 |
1.4.1 国外发展概况 |
1.4.2 国内发展概况 |
1.5 中华鳖健康养殖现状 |
1.6 中华鳖健康养殖发展前景 |
2 亲鳖培育及产卵孵化试验技术 |
2.1 试验条件 |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2.1 亲鳖的选择、放养 |
2.2.1.1 亲鳖的选择 |
2.2.1.2 亲鳖的放养密度与搭配 |
2.2.2 亲鳖的产前培育 |
2.2.2.1 投饲 |
2.2.2.2 水质调节 |
2.2.2.3 改善底质 |
2.2.2.4 日常管理 |
2.2.3 亲鳖的产中培育 |
2.2.3.1 投饲 |
2.2.3.2 日常管理 |
2.2.4 鳖的人工孵化试验 |
2.2.4.1 采卵及质量鉴定 |
2.2.4.2 产卵场管理 |
2.2.4.3 孵化 |
2.2.4.4 稚鳖的人工诱发出壳 |
2.2.5 亲鳖的产后培育 |
2.2.5.1 清塘 |
2.2.5.2 水质 |
2.2.5.3 饵料 |
2.2.6 亲鳖的越冬期管理 |
2.2.6.1 越冬鳖的生理与越冬环境的特点 |
2.2.6.2 越冬期亲鳖的管理措施 |
2.2.7 疾病防治 |
2.2.7.1 生态预防 |
2.2.7.2 生物预防 |
2.2.7.3 药物预防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产卵量与产卵时间的关系 |
2.3.2 亲鳖规格与卵的关系 |
2.3.3 出壳稚鳖体重与甲长、甲阔的关系 |
2.3.4 孵化期和孵化率 |
3 稚鳖、幼鳖的控温无公害养殖技术 |
3.1 稚鳖的控温无公害养殖 |
3.1.1 试验条件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清池消毒 |
3.1.2.2 铺沙和饲料台 |
3.1.2.3 稚鳖的放养 |
3.1.2.4 投饵 |
3.1.2.5 温度控制 |
3.1.2.6 水质调节 |
3.1.2.7 水深 |
3.1.2.8 空气湿度调节 |
3.1.2.9 巡塘 |
3.1.2.10 检测生长情况 |
3.1.2.11 封闭式管理 |
3.1.2.12 疾病预防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幼鳖的恒温无公害养殖 |
3.2.1 试验条件 |
3.2.2 试验方法 |
3.2.2.1 分池与幼鳖放养 |
3.2.2.2 投饵 |
3.2.2.3 日常管理 |
3.2.2.4 室内越冬管理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稚、幼鳖饲养结果与讨论 |
4 幼鳖、成鳖到商品鳖的无公害常温养殖技术 |
4.1 试验条件 |
4.2 试验方法 |
4.2.1 清塘、消毒 |
4.2.2 放养 |
4.2.3 投饲 |
4.2.4 水质管理 |
4.2.4.1 水位控制 |
4.2.4.2 水质净化 |
4.2.5 改善底质 |
4.2.6 日常管理 |
4.2.6.1 保持环境安静 |
4.2.6.2 巡塘 |
4.2.6.3 建立养殖管理日志 |
4.2.6.4 定期检测水质 |
4.2.7 幼鳖、成鳖的越冬期管理 |
4.3 饲养结果与讨论 |
4.4 经济效益分析 |
4.4.1 生产成本 |
4.4.2 利润 |
5 中华鳖的庭院无公害养殖模式 |
5.1 养殖条件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
5.2.2 放苗 |
5.2.3 投饵 |
5.2.4 水位水质调节 |
5.2.5 温度 |
5.2.6 疾病预防 |
5.2.7 操作管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经济效益分析 |
5.4.1 成本 |
5.4.2 收入 |
5.4.3 利润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所完成的成果、论文、着作 |
致谢 |
(6)浅析浙江省中华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鳖养殖概况 |
1.1 国内外养殖发展概况 |
1.2 浙江省养殖发展概况 |
2 浙江省中华鳖贸易情况 |
2.1 销售情况 |
2.2 进出口贸易情况 |
3 中华鳖养殖、贸易存在的问题 |
3.1 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1 滥用药物 |
3.1.2 DNA危机 |
3.2 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
3.2.1 重量不重质, 增产不增收 |
3.2.2 进口种源带来外来物种入侵 |
3.2.3 中华鳖产业科技含量低 |
4 建议与对策 |
4.1 进一步加强中华鳖产业发展的扶持与指导工作 |
4.2 加强鳖蛋进口管理, 防止生态危害 |
4.3 强化中华鳖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 |
4.4 利用高科技, 发展中华鳖的精深加工产品 |
4.5 拓宽、规范市场, 搞好服务、促进发展 |
4.6 重视中华鳖的DNA工程研究及产业化技术开发 |
(7)豫西地区甲鱼养殖业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豫西地区甲鱼养殖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2 豫西地区甲鱼养殖业的基本发展对策 |
2.1 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日常管理 |
2.2 控制成本,挖潜增效 |
2.3 提高养殖技术和生产经营水平 |
2.4 建立绿色养殖基地,提倡无公害养鳖 |
2.5 扩大成鳖养殖,增加加工增值能力 |
2.6 强化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协调能力 |
2.7 准确预测市场,及时调整养殖结构,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
(8)浅议养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风险意识, 加强日常管理 |
2 降低养殖成本, 挖掘增收潜力 |
3 掌握养殖技术, 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
4 建立绿色基地, 提倡无公害养鳖 |
5 扩大成鳖养殖, 增强加工增值能力 |
6 强化行政领导, 增加协调能力 |
7 依靠信息技术, 拓展中华鳖市场空间 |
8 准确预测市场,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
(9)中华鳖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鳖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
1.1 从形态特征研究中华鳖的种质 |
1.2 从养殖生产性能角度评估中华鳖的种质 |
1.3 从细胞水平研究中华鳖的种质 |
1.4 从生化水平研究中华鳖的种质 |
1.5 从DNA分子水平研究中华鳖的种质 |
2 中华鳖种质资源研究的薄弱环节 |
3 中华鳖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
3.1 开展中华鳖主要养殖品种的遗传背景研究 |
3.2 加快推进中华鳖优良性状的选育进程 |
3.3 加大生物技术在中华鳖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3.4 提高保护中华鳖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
四、养鳖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环境因子和经济效益比较[D]. 石双. 扬州大学, 2019(02)
- [2]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流行性调查及病原菌的致病性、耐药性研究[D]. 尹梦雅.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3]太阳能热水工程在生态养鳖上的应用[J]. 裘一冰,陆若辉. 浙江农业科学, 2016(03)
- [4]中华鳖3个养殖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J]. 肖凤芳,李伟,朱新平,赵建,洪孝友,朱阿莉,史燕,黄启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4(06)
- [5]中华鳖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D]. 王秀菊.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3)
- [6]浅析浙江省中华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叶华慧,章艳,骆天勇. 华东森林经理, 2006(02)
- [7]豫西地区甲鱼养殖业发展对策[J]. 陈万光,屈文俊,蔡冰. 河南水产, 2006(02)
- [8]浅议养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J]. 陈万光. 安徽农业科学, 2006(09)
- [9]中华鳖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J]. 黄丽英,何中央,丁诗华,张海琪.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5(02)
- [10]养鳖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陈凡,叶晓勇. 养殖与饲料,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