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中抗菌物质分析

益生菌中抗菌物质分析

一、微生态制剂中抑菌物质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20)在《藏灵菇源乳酸菌与鸡源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严重,细菌耐药和药物残留问题给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益生菌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抗生素替代品,具有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病原菌感染等作用。藏灵菇是西藏地区特有的一种多种菌相复合体,其富含的乳酸菌具有抗菌、抗感染、抗氧化活性等功能。芽孢杆菌可以分泌消化酶、提供营养物质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且具有耐热和耐酸等抗逆性优点。本试验分别从藏灵菇和鸡粪便中分离筛选生物活性优良的乳酸菌和产酶能力优良的芽孢杆菌,将筛选的活性乳酸菌与产酶芽孢杆菌进行复合制剂的研制,优化发酵条件,通过动物应用评价试验探讨该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藏灵菇源乳酸菌分离鉴定与生物学评价为筛选出生物活性优良的乳酸菌,本试验以藏灵菇为筛选菌种来源。通过平板培养方法分离筛选到11株乳酸菌。通过耐热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0℃热处理10 min后,有6株乳酸菌存活率高于50%。经16S r DNA鉴定,均为屎肠球菌。通过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p H=3的人工胃液培养4 h后,Y1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为52.56%。不同菌株表面疏水性与自聚合能力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与病原菌共凝集能力,各菌株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Y1表面疏水性最高,为57.77%。Y1自聚合能力为35.95%。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Y1的抑菌活性高于其它菌株。上述试验表明Y1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下一步复合制剂的制备提供应用基础。2.鸡源芽孢杆菌筛选鉴定与生物学评价为筛选出产酶性能优良的芽孢杆菌,本试验从鸡粪中初筛出20株芽孢杆菌,通过产蛋白酶和产淀粉酶试验,筛选出3株产酶能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的R5、R12、R16。经16S r DNA鉴定,3株菌均为解淀粉芽孢杆菌。通过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85℃、90℃、95℃热处理10 min的条件下,R12的存活率均显着高于R5和R16(P<0.05)。在p H=3的人工胃液培养4 h后,R12的存活率最高,为51.49%。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R12的抑菌活性最高。上述试验表明R12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有利于下一步复合制剂的配制。3.益生菌复合制剂的研制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为配制得到最优益生菌复合制剂,本试验以对病原菌大肠杆菌CMCC4410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抑菌活性为指标,确定最适细菌浓度复合比例R12:Y1为1:3。在最适比例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复合制剂的接种量、装液量及培养时间条件进行优化,由试验结果确定该复合制剂最佳发酵条件:接种量为2%、装液量为40%、培养时间为24 h时,该复合制剂的抑菌活性最高。4.益生菌复合制剂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本试验通过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35日龄时,试验Ⅰ组(灌喂浓度为1.0×108CFU/m L)和试验Ⅱ组(灌喂浓度1.0×109CFU/m L)与PBS对照组相比,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了5.6%和1.4%。而试验Ⅲ组(灌喂浓度1.0×1010CFU/m L)的平均体重降低了1.3%;各试验组对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提高作用,其中Ⅰ组、Ⅱ组、Ⅲ组的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33.80%、28.73%、15.21%;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了19.65%、16.72%、15.25%;试验Ⅰ组和Ⅱ组能显着增加盲肠乳酸菌的数量、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同时试验Ⅰ组回肠绒毛结构较对照组更完整。上述结果表明,该复合制剂具有促进白羽肉鸡的生长、提高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并且试验Ⅰ组的添加效果更好。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通过从藏灵菇和鸡粪中筛选生物活性优良的菌株Y1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R12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制成益生菌复合制剂,并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动物试验证明该复合制剂能够促进白羽肉鸡的生长并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功能。

王蕊[2](2020)在《腐殖质有机肥中功能性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菌剂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引起土壤酸化板结、河流和地下水污染、农产品农残超标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微生物菌剂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有着绿色、安全、高效、低污染等特点,用功能性微生物菌剂来代替或减少传统农药化肥的使用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鉴别培养基从腐殖质有机肥样品中分离筛选具有分解淀粉、降解纤维素、生物固氮能力和具备生物拮抗功能的细菌,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菌株的生长特性、碳源、氮源、无机盐及不同功能菌株混合培养条件。另外,研究以可湿性粉剂作为菌剂剂型,对菌剂制备过程中的载体、湿润剂、分散剂、热稳定剂、紫外保护剂逐一筛选,并利用番茄盆栽试验初探可湿性粉剂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的影响。与此同时,采用牛津杯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18对病原真菌的生物拮抗作用,并基于微生物代谢组学研究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18抑菌活性产物。研究结论如下:(1)从腐殖质有机肥中共分离筛选到13株产淀粉酶菌株,12株产纤维素酶菌株,9株固氮菌。复筛得到高产淀粉酶BA18菌株和BA16菌株、分解纤维素CD4菌株、具备生物固氮能力的NF7菌株,经鉴定分别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台中类芽孢杆菌、解葡聚糖类芽孢杆菌。(2)基于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的互生关系,对纤维素分解菌CD4、固氮菌NF7进行混合发酵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g/L):糖蜜20、胰蛋白胨12、磷酸氢二钾4,在30℃、p H为7.5、130 r/min的条件下,按接种量12%、接种比例1:2(CD4:NF7)接种,混合培养可达较高活菌数1.06×108CFU/m L。2株功能性菌肥菌株混合培养可达到液态菌肥活菌数要求,为复合菌剂的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3)可湿性粉剂配方为:发酵液(纤维素分解菌CD4、固氮菌NF7混合培养发酵液)70%、硅藻土10%、皂角粉1.6%、三聚磷酸钠14.4%、磷酸氢二钾3%、黄原胶1%。质量检测结果为:润湿时间35 s、悬浮率87.16%、p H值8.74、含水量3.87%、活菌数3.22×107CFU/g。番茄盆栽试验结果揭示菌剂(按1:100比例制备成水悬浮液,浇灌于土壤中)影响植株根际微生物和酶活。菌剂施用对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生长数量和放线菌总数具有促进作用,不同处理组根际土壤真菌总数变化无明显差异。在第35 d时,可湿性粉剂处理组番茄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比化肥处理组和无菌水处理高。(4)研究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18的生物拮抗特性,结果表明BA18菌株对赤霉菌、灰霉菌、黑曲霉菌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上清液及粗提物对赤霉菌和灰霉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鉴定到棕榈酸、阿扎胞苷、3-羟基苯甲酸、肉豆蔻酸、水杨酸等主要抑菌相关物质,粗蛋白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表面活性素合成酶亚基、聚酮合成酶Pks N、聚酮合成酶Pks L、鞭毛相关蛋白等抑菌蛋白相关物质。

徐伟芳[3](2020)在《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桑椹菌核病,又称白果病或白椹病,是一种侵染果桑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根据病原菌种类以及染病桑果的病症差异,可将该病害分为肥大性桑椹菌核病、小粒性桑椹菌核病和缩小性桑椹菌核病。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桑椹菌核病侵染循环基本一致,该病在我国重庆、四川、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染病桑果失去商品与食用价值,给果桑产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由于该病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导致其有效防控难度较大。目前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仍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但过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亦会威胁桑椹食用安全。利用植物内生菌进行桑椹菌核病的生物防控将有利于果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亦可为其他桑树病害防控提供新策略。本实验室前期从健康桑树中寻获一株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潜能的内生芽孢杆菌7PJ-16(前期研究鉴定其为Bacillus tequilensis 7PJ-16)。为进一步探索该菌株的生防作用及机理,本研究首先通过动物安全性实验和侵染定植实验,评估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潜力;并在优化7PJ-16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基础上,大量制备菌悬液和活性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田间防病与温室促生效果;进而基于对7PJ-16菌株的全基因组和互作转录组分析,挖掘并验证其发挥生防作用的功能基因,最终结合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与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系统揭示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机理。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利用目标菌株生物防治桑椹菌核病需确保其使用安全。本研究利用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通过灌胃与肌肉注射两种接种方式处理小鼠后,所有小鼠均生长良好,且与对照相比,处理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血液常规指标与脏器指数均无显着差异;将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处理的桑叶饲养家蚕,均未引起家蚕中毒死亡,且各处理组家蚕的生长发育及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蚕茧经济指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动物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及其发酵上清液均不影响小鼠和家蚕的正常生长,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在宿主植物中有效定植将有利于生防菌更好地发挥防病促生作用。Bacillus sp.7PJ-16菌株具有较好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运动性,这使其在植物体内具有较强的定植潜能。利用pGFP22质粒电转化7PJ-16菌株,成功获得与野生型7PJ-16菌株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及氯霉素抗性标记的芽孢杆菌7PJ-16/gfp菌株。通过镜检观察浸根接种7PJ-16/gfp菌株的桑苗发现,接种1天后,该标记菌株在根尖、侧根、根毛等位点吸附和大量聚集,此时的菌体主要存在于根部侵染点的外表皮处;接种2-7天后,细菌逐渐向内表皮及维管组织中定植,在细胞内呈分散或聚集状分布;接种14-16天后,完成根部定植的菌体通过木质部导管向茎中迁徙,并于接种20天后,成功定植在叶片细胞间隙与叶脉中。进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含氯霉素平板上定量分析7PJ-16/gfp在桑树各组织器官内的消长动态。结果显示,标记菌株在浸根处理的桑苗根、茎、叶,以及田间单独喷菌处理的花(果)部位均具相同的动态变化规律,即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显微观察及重分离实验结果表明,Bacillus sp.7PJ-16可在桑根、茎、叶和花(果)中实现成功定植。进一步利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在2015与2016年冬季、春季、秋季(共计六个季节),从四个果桑品种(川桑7637、长果桑、红果2号及新伦教)茎部中共分离获得608株内生细菌分离株。不同季节桑树内生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在连续两年各季节内生细菌中所占比例均在20%以上,尤以2016年冬季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最多,占该季节细菌总分离株的37.21%;同时Bacillus spp.的种群分布对宿主品种无明显偏好性,为多个品种果桑内生细菌的优势菌群。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能够长期以较高丰度稳定存在于不同品种的果桑体内。2.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为给后续室内抑菌和室外田间生防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本文利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Bacillus sp.7PJ-16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发酵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与发酵条件为:蛋白胨0.5%、硫酸铵0.75%、麦芽糖3%、Na2HPO4 0.3%、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7.5、接种量为4%、装瓶量为30%、发酵时间为120 h。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有利于抑菌活性物质的合成。利用优化培养基大量发酵Bacillus sp.7PJ-16,收获菌悬液和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和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7PJ-16菌悬液和发酵上清液均可明显抑制菌核萌发、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以及孢子活力等菌核病原菌生长过程;与清水对照相比,经生防菌处理的桑园土壤中放线菌门的细菌比例显着升高,厚壁菌门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亦有上升趋势,且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生防菌的土壤菌群结构更加稳定。连续两年的田间生防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菌悬液和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均能不同程度防控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其中施用3次1.0×109 CFU/mL菌悬液处理组的田间防效最高(90.84%),其防效甚至稍优于化学农药处理组(90.52%),且该处理组对桑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催熟作用。温室浸种和盆栽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菌悬液和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对桑种萌芽和桑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1.0×106CFU/mL的菌悬液和100倍稀释的发酵上清液能显着提升桑种发芽势和发芽率,且其对桑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均能起到促进作用。3.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Bacillus sp.7PJ-16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基因组是由一条大小4.2 M的环形染色体以及两个内生质粒构成。基于芽孢杆菌近缘物种系统进化树分析,将前期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的7PJ-16菌株重新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更名为B.subtilis 7PJ-16。基因功能注释和次生代谢产物预测结果显示,7PJ-16菌株基因组中包含6个与抑菌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簇以及19个与促生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表面活性素、丰原素、铁载体、吲哚乙酸等生防相关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有关,同时该菌株基因组中亦发现21个与侵染定植过程(生物膜形成、运动性)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挖掘生防相关基因及阐明B.subtilis 7PJ-16菌株与菌核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PZ-2、Scleromitrula shiraiana SXSG-5)之间的互作过程,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共培养过程中的生防细菌与病原真菌分别进行原核和真核转录组分析。通过分析原核转录组数据发现,病原菌生长导致拮抗细菌的鞭毛组装和驱性相关基因下调表达,但其诱导了丰原素、铁载体、溶杆菌素等多种生防代谢物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在真核转录组中,经拮抗细菌生物胁迫后,病原真菌的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多数表达上调,而其细胞壁组分合成(e.g.,几丁质)、植物胞壁降解酶代谢(e.g.,果胶酶、纤维素酶)、黑色素合成等与致病力相关的基因显着表达下调。基于7PJ-16菌株组学研究中挖掘到的大量生防相关基因,本研究从该菌株基因组中成功筛选和克隆到13个关键生防基因,其中包含5个表面活性素合成相关的基因(srfAA、srfAB、srfAC、srfAD、sfp)、7个溶杆菌素合成相关的基因(bacA、bacB、bacC、bacD、bacE、bacF、bacG)以及1个丰原素合成相关的基因(fenE);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敲除与丰原素(fenE)和溶杆菌素(bacG)合成相关的两个生防基因,获得稳定转化子?FenE和?BacG,敲除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抑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结合生防相关基因的分析与功能验证,为进一步揭示B.subtilis 7PJ-16产生的生防相关代谢物,本研究首先检测了其活性发酵上清液中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该活性发酵上清液对高温、酸碱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α-糜蛋白酶、胰蛋白酶不敏感,而对胃蛋白酶、蛋白酶K敏感。基于活性代谢物的理化性质,设计纯化策略,通过追踪抑菌活性,采用萃取、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从7PJ-16活性发酵上清液中分离纯化获得环二肽cycle(Pro-Phe)等6个单体III小分子物质;并利用酸沉淀与甲醇抽提相结合的方法,从7PJ-16发酵液中获得具有强烈抑菌活性的脂肽粗提物,经HPLC半制备分离后,质谱鉴定结果表明,该活性组分中包含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两种脂肽抗生素,这与前文功能基因分析验证的结果一致。此外,7PJ-16菌株还可产生铁载体、植物外源激素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促生相关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基因组、转录组、基因功能的分析验证及代谢物等层面,明确了拮抗作用与促生作用是桑树内生B.subtilis 7PJ-16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作用的主要机制。该菌株安全性能高,定植能力强,可通过产生表面活性素、丰原素、二肽小分子物质(环二肽和溶杆菌素)等多种抗生素来抑制桑椹菌核病原菌生长,进而在田间成功防控菌核病的发生与危害,且该菌株可通过产生植物激素、铁载体等促进桑种萌发和桑幼苗生长,从而来提升宿主系统抗性间接减少病害发生。论文研究取得的相关结果为桑椹菌核病生物防治奠定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亦可为其他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张倩[4](2019)在《对虾养殖复合功能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养殖环境水质的恶化以及对虾疾病频发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养殖水体氨氮过高以及细菌弧菌病害泛滥是影响对虾养殖最主要的两大问题。水产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害的生物制剂,应用到养殖水体中能够起到改善水质、抑制水产病害、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以及维持微生态平衡等作用。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微生态制剂作用往往比较泛,专业性较差,因此,本研究以降氨氮和抗致病性弧菌为目标,通过筛选、驯化开发兼具以上两种专项能力的微生物态菌,以期在对虾养殖中制备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的复合功能型微生态制剂。从福清地区对虾养殖场的致病对虾样本,分离得到1株优势致病性弧菌Vf-1,通过16S rDNA分子鉴定方法确定Vf-1为Vibrio harveyi(哈维氏弧菌),说明该养殖场主要致病弧菌为哈维氏弧菌。以实验室的保藏49株芽孢杆菌作为筛选菌株,通过氨氮降解检测,获得20株降氨氮能力强菌株。在此基础上,以哈维氏弧菌Vf-1作为指示菌,从20株菌种中筛选获得抗弧菌效果强的2株菌株FS017和FS037,兼具备较好降氨氮、抗弧菌的性能。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分子鉴定方法确定菌株FS017为Bacillus velezensis(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FS037为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对菌株FS017和菌株FS037分别进行高产发酵工艺优化,以期获得最大生物菌量与抗菌代谢物。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确定菌株FS017发酵的最佳培养基成分:蔗糖7.5 g/L、酵母膏24.38 g/L、FeSO4·7H2O 0.313 g/L、(NH4)2SO4 1.0 g/L、KH2PO4 2 g/L;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62%、温度33℃、转速180 r/min、初始pH 6.5、装液量45.18 mL(250 mL三角瓶);最终发酵液抑菌圈直径为25.04 mm,生物菌量可达1.19×10100 CFU/mL;菌株FS037发酵的最适培养基成分:葡萄糖8.01 g/L、蛋白胨20.10 g/L、NH4NO3 1.0 g/L、Al2(SO4)3 0.2 g/L;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5%、温度30℃、转速195 r/min、初始pH 7.5、装液量45.18 mL(250 mL三角瓶),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可达27.67 mm,生物菌量可达8.93×109CFU/mL。考察10种不同载体材料对水体pH值的影响、吸附氨氮效果、对菌体固定化后的降氨氮效果等4种特性,筛选得出综合条件最好载体材料是玉米芯粉,其对水体pH值影响不大,吸水率为379%,对水中氨氮吸附率为17.5%,对菌株FS017固定化后的氨氮去除率为65.25%。设计四种不同方法制备固体微生态制剂,并定期检测制剂中菌体活性,结果表明采用对FS017和FS037菌株发酵液混合后离心并用海水重悬,用玉米芯粉对菌悬液进行固定化,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所得微生态制剂活性最高可达10111 CFU/g。将制备所得微生态制剂应用于模拟养殖氨氮污水,氨氮降解率最高可达50.12%;应用于弧菌菌液中结果表明,在弧菌培养液发酵初期投加该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抑制弧菌生长;在弧菌培养液发酵对数期投加微生态制剂,弧菌数量不再增加,甚至下降,说明该微生态制剂具备较好抗弧菌效果。

郭凤茹[5](2019)在《罗非鱼肠道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水产养殖业中,鱼类养殖都占有重要的比重。但是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和放养密度的逐渐扩大,养殖水体环境逐渐变差,鱼体抗病力下降,出现多种鱼类疾病,使得水产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及提高抗病力等功效的微生态制剂用于鱼病防治已成为一项研究重点。乳酸菌是一类能利用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葡萄糖),发酵产生大量乳酸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菌。乳酸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具有多种益生功能。其中乳酸菌的抗菌作用,抑制肠道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这一作用对动物肠道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从罗非鱼肠道分离出来的乳酸菌,对其抑制常见致病菌的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其抑菌活性物质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且对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估,以期其在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和应用方面起到作用。实验采用琼脂打孔扩散法对保存于实验室的20株乳酸菌(植物乳杆菌16株,戊糖乳杆菌3株,乳酸片球菌1株)对5种指示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之间的抑菌能力有一定差异,其中13株乳酸菌对5种指示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有5株菌MRE3014、MRE3019、MRE3029、MRE3035、MRE3709对5种指示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在13mm以上,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和广谱抑菌性。实验还对两株乳酸菌MRE3014和MRE3029单一培养和混合培养的生长特性及抑菌效果做了对比分析,两株菌混合培养和单一培养时,生长特性并无显着差别,但菌株混合培养上清液对5种指示菌的抑菌效果好于乳酸菌单一培养时。挑选出10株具有较好抑菌能力的乳酸菌株,为了研究乳酸菌抑菌活性物质的特性,实验检测了过氧化氢、蛋白酶、pH值以及温度对其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培养上清液中有过氧化氢的产生,且对蛋白酶比较敏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其抑菌作用对酸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结果说明乳酸菌上清液的抗菌作用可能是由于细菌素、蛋白酶、过氧化氢、有机酸或环境pH值,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或组合产生的。对10株乳酸菌株耐酸和耐胆盐能力分析发现,10株菌在pH3.0静置培养4h后,菌株的存活率保持在62%-81%之间,而在pH2.0静置培养4h后,大部分菌株的存活率在50%左右,个别菌株失去存活。10株菌在含有不同胆盐浓度的液体培养基中,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只是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其菌株存活率会逐渐下降。10株乳酸菌株对13种抗生素的药敏性测定结果表示,10株乳酸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表现耐药,对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红霉素和氯霉素表现敏感。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乳酸菌敏感性抗生素的使用。通过对10株菌的培养上清液、菌体悬液及无细胞提取物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10株乳酸菌对几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为上清液大于菌体悬液大于无细胞提取物,其中无细胞提取物对几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很弱或几乎没有。乳酸菌培养上清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在10%以上;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50%以上;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在20%以上。10株乳酸菌菌体悬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差异较大,在5.34%-32.02%之间;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在14.28%-28.55%之间;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在9.11%-13.68%之间。10株乳酸菌只有培养上清液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而其菌体悬液和无细胞提取物均未检测出还原性。

舒慧萍[6](2019)在《猪源产生物被膜乳酸菌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我国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的空前发展,细菌病的频发造成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动物机体病原菌耐药性增强和畜产品中药物残留等问题,影响着养猪业的生产发展和人类健康,益生菌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由此应运而生,其中乳酸菌是一类主要的益生菌,能够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动物胃肠道功能以及促进动物机体生长,逐步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此外,细菌生物被膜作为细菌自身的一种保护性生长方式,能够增强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有报道称生物被膜态下益生菌制备的饲料添加剂具有更强的耐热性、耐酸性以及抗冷冻和干燥能力,但国内外关于益生菌生物被膜的研究相当匮乏,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采用平板涂布法分离猪粪便中的乳酸菌,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筛选出108株革兰阳性、触酶阴性的疑似乳酸菌,分别采用牛津杯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抑菌特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显示,有5株分离株同时具有抑菌特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经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4株为约氏乳杆菌(L-8、L-11、L-18、L-76),1株为嗜淀粉乳杆菌(L-102)。为获得益生性乳酸菌,分别检测其产酸能力,对pH、胆盐、胰蛋白酶、高温的耐受性,细胞黏附性,广谱抑菌性,药物敏感性,生长活性以及安全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培养24h后各菌株上清液pH值均在4.104.40之间;在pH 2.0环境下,随时间的延长,L-8、L-11和L-18菌液中活菌数下降,L-76和L-102菌液中活菌数基本无变化;经0.4%胆盐处理后,L-76和L-102菌液中活菌数分别可达103 CFU/ml和104CFU/ml,而L-8、L-11、L-18几乎不能存活;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各菌株均生长正常;经测试,5株乳酸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率均在77.04%79.76%之间,且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等病原菌均有抑制性;于60℃下作用15min后,L-8菌液中活菌数下降至104CFU/ml,L-11、L-18、L-76和L-102菌液中活菌数仍可达到107CFU/ml;在药物敏感性试验中,L-76和L-102对8种药物表现为耐药,耐药性相对于L-8、L-11、L-18较强;在生长曲线测试中,L-76于培养5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速度相对略快。综上研究表明,上述5株乳酸菌均具有一定的产酸性、胰蛋白酶耐受性、细胞黏附性、广谱抑菌性以及生长活性,其中L-76和L-102生物学特性相对良好;通过模拟动物急性中毒实验,结果显示,分别灌胃和腹腔注射108 CFU/ml L-76和L-102菌液后,小鼠生长状态正常,表明L-76和L-102均具有一定安全性。本试验进一步研究被膜态和浮游态下乳酸菌L-76和L-102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被膜态和浮游态乳酸菌上清液分别与病原菌共培养后,病原菌的生长均被抑制;经不同pH(3.0、5.0、7.0、9.0)、酶(过氧化氢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酶K)以及温度(40、50、60、70、80℃)处理两种状态下乳酸菌上清液,检测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随pH值增大,被膜态和浮游态乳酸菌L-76、L-102上清液对指示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减小,表明其抑菌活性下降,且当pH为7.0和9.0时,均无抑菌活性;经过氧化氢酶和不同温度作用后,被膜态和浮游态乳酸菌L-76、L-102上清液对指示菌的抑菌圈直径变化差异不显着,表明过氧化氢酶和温度对两种状态下乳酸菌上清液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小;经蛋白酶作用后,两种状态下L-76和L-102上清液对指示菌的抑菌圈直径均明显减小,且与浮游态相比,被膜态乳酸菌上清液对指示菌的抑菌圈直径更小,表明蛋白酶对被膜态乳酸菌上清液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大。综上可见,两种状态下乳酸菌上清液具有pH依赖性、温度和过氧化氢酶稳定性以及蛋白酶敏感性,且与浮游态相比,被膜态乳酸菌上清液的抑菌活性对蛋白酶更敏感,分析被膜态和浮游态乳酸菌上清液的抑菌成分中可能含有有机酸、蛋白、多肽等物质,且被膜态乳酸菌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活性或含量高于浮游态。经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两种状态下乳酸菌L-76和L-102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共培养后病原菌形态发生改变甚至裂解死亡,且与浮游态相比,被膜态乳酸菌上清液对指示菌形态影响更大,证明两种状态下乳酸菌上清液中均含有抑菌物质,且被膜态乳酸菌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活性略高或含量略多。

刘亚萍[7](2019)在《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提取、鉴定及在香蕉保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作为一种生防芽孢杆菌,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多种病原菌都有抑制作用,在生物农药、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生物医药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不同解淀粉芽孢杆菌有不同的代谢产物和特性,本研究以实验室解淀粉芽孢杆菌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发酵培养基响应面优化,对其产生的抑菌成分进行研究,探讨其理化性质和抑菌活性,并利用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生物颉颃作用,将其抗菌活性产物首次应用于香蕉保鲜。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单菌落分离优化中,选取抑菌效果最佳的菌株,较优化前其抑菌活性提高了57.83%,;单因素试验中,最佳配方为葡萄糖10.0 g/L、K2HPO4×3H2O 1.2 g/L、KH2PO41.0 g/L、(NH4)2SO4 2.00 g/L、柠檬酸钠×3H2O 0.9 g/L、MgSO4×7H2O 0.15 g/L,经响应面优化试验,最佳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6.15 g/L、K2HPO4×3H2O 1.2 g/L、KH2PO4 1.0 g/L、(NH4)2SO4 2.50 g/L、柠檬酸钠×3H2O 1.01 g/L、MgSO4×7H2O 0.15 g/L,较优化前其抑菌活性提高了65.79%,通过实验优化后发酵代谢产物中抑菌活性物质含量明显提高。2.在酸碱稳定性测定中,pH=3时抑菌效果最佳,可达98.08%;在紫外稳定性测定中,当紫外照射在180 s内时,其抑菌率最多下降6.13%;在热稳定性测定中,置于高压灭菌锅中121℃高温灭菌60 min后,抑菌活性为空白组的70.88%;在有机溶剂稳定性测定中,仅甲醇萃取后有抑菌活性;硫酸铵稳定性测定中,50%硫酸铵处理活性最高。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活性物质在pH≤8、几分钟紫外照射、小于60℃高温、甲醇和50%硫酸铵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分别对实验室现有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大肠杆菌、鸡白癜沙门氏菌、标准型和变异型鸡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根据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对以上10种致病菌均具有抑制效果,且在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浓度为358.50 mg/mL时,对以上所测定致病菌达到最小杀菌浓度(MBC),即能杀死99.9%供试细菌的最低浓度。3.经过减压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对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通过质谱、核磁对分离纯化的化合物进行分子量测定,解淀粉芽孢杆菌CGMCC 1.936抑菌活性物质为小分子糖苷类化合物,化合物分子量为325.0,分子式为C12O10NH9。4.随着贮藏期延长,与其他处理相比,通过400 mg/mL解淀粉芽孢杆菌CGMCC1.936抑菌活性物质纯品与保鲜膜复合处理的香蕉,在第5 d时,香蕉的失重率为1.13%,硬度变化41.72%,可滴定酸降低了36.69%,可溶固形物增加了18.18%。可以有效的延缓香蕉的成熟和变质,保持良好的品质。

徐雅芫[8](2017)在《猪源益生菌筛选及其益生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益生菌制剂以其无毒、无耐药性、无残留以及效果显着、成本低、能有效补充消化道内的有益微生物等诸多优点,已成为了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而被广泛应用。本课题从安徽地方猪肠道中筛选两株益生菌,利用体外法分析和肠道上皮模型研究其益生菌特性和机理。通过益生菌对断奶仔猪的饲喂试验,研究益生菌在胃肠道中的作用机制,分析益生菌是在减缓仔猪断奶应激方面的作用。各试验的研究内容如下:一、猪源益生芽孢杆菌、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平板法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耐受消化道环境为筛选指标从安徽地方品种健康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到能够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且能够耐受消化不良环境的乳酸菌和芽孢杆菌菌各一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16Sr DNA分子特性等多相生物学鉴定其为罗伊氏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故分别命名为罗伊氏乳杆菌R-1和枯草芽孢杆菌D-2,送中国典型微生物保藏中心做专利保藏,保藏号分别为CCTCC M2015660和CCTCC M2015457。二、益生菌体外益生特性研究为研究D-2和R-1的产酶特性,采用橄榄油浮化法测度脂肪酶,福林酚法测定蛋白酶,Yoo改良法测定淀粉酶,及DNS法测定纤维素酶,通过检测D-2和R-1培育上清液及无细胞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清除率、还原力以及抗氧化酶含量研究两株菌的体外抗氧化特性,结果两株菌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采用牛津杯法检测测菌株D-2和R-1体外抑菌特性。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D-2可产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分别达70.17U/ml和31.10U/ml,而罗伊氏乳杆菌R-1只检测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酶活性、分别为21.17 U/ml和4.35U/ml。R-1抑菌能力在乳酸脱氢酶或碱处理后明显下降,而D-2的抑菌能力在各种处理下保持稳定;抗生素药敏纸片法研究D-2和R-1抗生素敏感性,显示两株益生菌均对常用的多种抗生素要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表明菌株不含有耐药性质粒。三、益生菌对仔猪肠道上皮细胞益生作用及机理研究为了研究益生菌对仔猪肠道上皮细胞益生作用及机理,利用荧光标记法研究R-1和D-2对IPEC-J2细胞粘附,通过台盼蓝染色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分析R-1、D-2及大肠杆菌K88对IPEC-J2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R-1对1PEC-J2细胞的粘附率高于大肠杆菌K88,且对大肠杆菌K88黏附IPEC-J2细胞具有竞争阻断作用;枯草芽孢杆菌D-2对IPEC-J2细胞的黏附率低于大肠杆菌K88,且对大肠杆菌K88黏附IPEC-J2细胞无阻断作用。菌株R-1和D-2均对IPEC-J2细胞无毒害作用,而大肠杆菌K88会对IPEC-J2活性造成严重损伤,说明表明本试验筛选的罗伊氏乳杆菌R-1和枯草芽孢杆菌D-2作为益生菌是安全的,酶联免疫法检测分析R-1、D-2及大肠杆菌K88对IPEC-J2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表明R-1及D-2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影响IPEC-J2细胞免疫功能。四、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腹泻指数、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120头健康、平均体重为6.9-7.1kg的三元杂交(杜×长×大)28日龄断奶仔猪。根据体重相近,公、母比例一致的原则,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试验分四种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D-2(使日粮活菌数达107CFU/g)的试验饲粮,试验Ⅱ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R-1(使日粮活菌数达107CFU/g)的试验饲粮,试验Ⅲ组基础日粮中的试验饲粮中添加1:1混合的枯草芽孢杆菌D-2和罗伊氏乳杆菌R-1(使日粮两者活菌数均分别达5×106CFU/g)),试验期维持28d。通过腹泻率的计算,肠道HE染色切片及抗氧化免疫指标的测定及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益生菌能够显着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率,益生菌制剂可以改善早期断奶仔猪机体的肠道健康,缓解早期断奶引起的仔猪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下降。五、益生菌肠道定植及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同试验四,应用Real-time PCR方法准确地对停喂当天(28天)和停喂14天断奶仔猪粪便样本中的2株特定益生菌进行定量。结果表明2株益生菌均可以定植在仔猪胃肠道内。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断奶仔肠道微生物菌群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饲喂微生物制剂可以通过在仔猪消化道内定植来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的效果。然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益生菌不会改变断奶仔猪核心优势菌群,对整个菌群结构没有大的影响,但可以提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王利杰,余晓斌,方银兵,顾秋亚[9](2017)在《可抑制致病菌的益生菌筛选及抑菌物质的初步确定》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得到可抑制致病菌的益生菌并初步确定其抑菌物质。从土壤、饲料添加剂和肥料添加剂3种样品中初筛能产生抑菌圈的菌株。用牛津杯法,对初筛得到的菌株和实验室保存的菌株进行复筛。对复筛的未知菌株进行形态学、16S r 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对复筛菌株的发酵上清液进行酸碱作用验证、高温处理、蛋白酶处理、盐析处理和透析处理,再进行抑菌活力测定。结果显示复筛中有8株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都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8株菌中有4株已知菌,4株未知菌。已知菌株分别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4株未知菌中3株被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1株被鉴定为乳酸片球菌。地衣芽孢杆菌能产生多种耐高温的抑菌物质,其中包含能透过8-14 k D透析袋的小分子和不能透过8-14 k D透析袋的大分子,初步判定为多肽类物质。5株产酸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主要是酸性物质。

马欢欢[10](2017)在《海鱼肠道中拮抗性乳酸菌筛选及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乳酸菌广泛分布在传统发酵食品、动物肠道、饲料和淤泥等生态环境中,可产生乳酸链球菌素、罗伊氏菌素和有机酸等代谢产物,能有效抑制食品中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本文从鲈鱼、刀鱼、牙鲆和大菱鲆肠道中分离筛选对荧光假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乳酸菌,并对其抑菌机理和抑菌活性物质进行探究,以大菱鲆为载体对其控制荧光假单胞菌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鲈鱼、刀鱼、牙鲆、大菱鲆肠道中分离获得49株乳酸菌。采用牛津杯琼脂扩散法筛选4株对荧光假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乳酸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LY1-6和YP4-5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菌株DY4-2和 LP1-4 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对菌株 LY1-6、YP4-5、DY4-2和LP1-4无细胞上清液(CFS)中抗菌物质分析,菌株生长24 h抑菌活性最大;蛋白酶、pH和温度等因素分析,初步判断4株乳酸菌CFS中抑菌活性物质为细菌素。2.菌株DY4-2 CFS对荧光假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抑菌机理研究分析,表明菌株DY4-2 CFS中抑菌活性物质可有效抑制2株指示菌对数期的细胞分裂,并延缓稳定期。通过对荧光假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菌体细胞电导率、胞内蛋白、AKP酶和Na+/K+-ATP酶活力等分析,表明,菌体膜通透性增大,胞内大分子物质大量流失。经扫描电镜分析发现指示菌菌体细胞完整性破坏,细胞膜溶解,胞内物质外泄。3.对菌株DY4-2 CFS中细菌素进行分离、提纯及鉴定分析,发现乙酸乙酯为菌株DY4-2 CFS中拮抗物质最佳萃取剂;经分级纯化、中度纯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发现5 min峰洗脱液对荧光假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均具有抑制作用;经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表明细菌素分子量为1.0~3.3 ku之间;质谱分析确定该细菌素分子量为1.46 ku,由组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异亮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天冬酰胺-甘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共13个氨基酸构成。4.菌株DY4-2粗提物对大菱鲆鱼片保鲜效果研究。表明经菌株DY4-2处理后大菱鲆鱼片感官评分值较高,可有效抑制鱼片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细菌菌落总数超标时长至少2d,荧光假单胞菌降低3个数量级。有效延缓大菱鲆鱼片中pH、TVB-N和K值的上升,各项指标表明添加菌株DY4-2 CFS粗提物可延长大菱鲆鱼片保鲜期至少2d。表明菌株DY4-2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二、微生态制剂中抑菌物质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态制剂中抑菌物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藏灵菇源乳酸菌与鸡源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5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置
    2.2 试验方法
        2.2.1 藏灵菇源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2.2 藏灵菇源乳酸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2.2.3 鸡源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2.2.4 鸡源芽孢杆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2.2.5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2.2.6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藏灵菇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1.1 乳酸菌的分离结果
        3.1.2 乳酸菌耐热性结果
        3.1.3 菌株的鉴定结果
    3.2 藏灵菇源乳酸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3.2.1 乳酸菌耐人工胃液
        3.2.2 乳酸菌表面疏水性
        3.2.3 乳酸菌自聚合能力
        3.2.4 乳酸菌与病原菌共凝集能力
        3.2.5 乳酸菌体外抑菌活性
        3.2.6 Y1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3 鸡源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3.3.1 芽孢杆菌产蛋白酶能力
        3.3.2 芽孢杆菌产淀粉酶能力
        3.3.3 芽孢杆菌的鉴定结果
    3.4 鸡源芽孢杆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3.4.1 芽孢杆菌的耐热性
        3.4.3 芽孢杆菌耐人工胃液
        3.4.4 芽孢杆菌体外抑菌活性
        3.4.5 R12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3.5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3.5.1 复合制剂的制备
        3.5.2 复合制剂发酵条件的优化
    3.6 益生菌复合制剂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
        3.6.1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6.2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6.3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盲肠菌群数量的影响
        3.6.4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回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4.1 益生菌菌株的筛选及生物活性分析
    4.2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4.3 益生菌复合制剂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腐殖质有机肥中功能性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菌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菌剂
        1.1.1 微生物菌剂研究现状
        1.1.2 微生物菌剂种类
        1.1.3 微生物菌剂的生产
    1.2 功能微生物研究进展
        1.2.1 芽孢杆菌
        1.2.2 固氮菌
        1.2.3 纤维素分解菌
    1.3 微生物菌剂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功能性菌株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
        2.1.2 材料
        2.1.3 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淀粉酶产生菌筛选结果
        2.2.2 纤维素酶产生菌筛选结果
        2.2.3 固氮菌筛选结果
        2.2.4 16SrRNA鉴定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发酵培养基及其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牛津杯抑菌试验
        3.2.2 菌株的生长曲线
        3.2.3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3.2.4 发酵条件的优化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
        4.1.2 材料
        4.1.3 仪器
        4.1.4 测定方法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载体、湿润剂、分散剂的筛选
        4.2.2 复配助剂的比例
        4.2.3 复配助剂的添加量
        4.2.4 热稳定剂的筛选
        4.2.5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4.2.6 剂型及其质量指标
        4.2.7 贮藏期
        4.2.8 可湿性粉剂对番茄根际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4.2.9 可湿性粉剂对番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18抑菌活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
        5.1.2 试剂
        5.1.3 仪器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A18菌株对真菌的拮抗作用
        5.2.2 BA18菌株的生长曲线
        5.2.3 BA18菌株代谢产物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5.2.4 正丁醇萃取物UHPLC-QTOF-MS分析鉴定
        5.2.5 粗蛋白提取物LC-MS/MS定性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桑椹菌核病的研究概况
        1.1.1 发生及危害
        1.1.2 病原菌的种类及侵染循环
        1.1.3 防治措施
    1.2 植物内生菌起源及其生物学作用
        1.2.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
        1.2.2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与生物学功能
    1.3 芽孢杆菌的分布及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1.3.1 芽孢杆菌的基本概况
        1.3.2 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机制
    1.4 微生物组学研究概况
        1.4.1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1.4.2 微生物转录组学研究
        1.4.3 芽孢杆菌组学研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
        2.3.2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2.3.3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2.3.4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验动物
        3.1.3 质粒、供试桑种与土壤
        3.1.4 桑树样本的采集
        3.1.5 主要培养基
        3.1.6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3.1.7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3.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家蚕生长的影响
        3.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在桑树中的侵染定植特征
        3.2.4 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的种群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3.3.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3.3.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在桑树中定植能力的分析
        3.3.4 内生芽孢杆菌在健康桑树中的种群分布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桑种和土壤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发酵条件的优化
        4.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菌核病原菌生长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4.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田间防病效果的检测
        4.2.4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温室促生效果的检测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优化
        4.3.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菌核病原菌生长与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4.3.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田间防病效果的检测
        4.3.4 内生Bacillus sp.7PJ-16 温室促生效果的检测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与质粒
        5.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5.1.3 主要设备仪器
    5.2 主要方法
        5.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全基因组的解析
        5.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与菌核病病原菌的互作转录组研究
        5.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生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的全基因组解析
        5.3.2 内生B.subtilis7PJ-16 与菌核病病原菌的互作转录组研究
        5.3.3 内生B.subtilis7PJ-16 生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
        6.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制备与理化性质检测
        6.2.2 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6.2.3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小分子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6.2.4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脂肽抗生素的分析与鉴定
        6.2.5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理化性质的检测
        6.3.2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6.3.3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4)对虾养殖复合功能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我国对虾养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对虾养殖的现状
        1.2 对虾养殖存在的问题
    2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2.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2.2 微生态制剂需具备的条件
        2.3 微生态制剂在对虾养殖水体中的作用机制
        2.4 微生态制剂的常用菌株
        2.5 微生态制剂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3 微生态制剂固定化技术
    4 微生态制剂存在的问题
    5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6.1 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案
        6.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对虾养殖复合功能型微生态菌的筛选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微生物培养
        2.2 致病弧菌的分离及保存
        2.3 氨氮测定方法
        2.4 氨氮降解菌的筛选
        2.5 抗弧菌活性检测
        2.6 抗弧菌微生态菌的定向筛选
        2.7 菌种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虾致病弧菌的分离鉴定
        3.2 氨氮标准曲线制作
        3.3 氨氮降解菌的筛选
        3.4 抗弧菌微生态菌的筛选
        3.5 菌种的鉴定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微生态菌高产发酵工艺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菌种
        1.2 培养基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微生物培养
        2.2 发酵参数检测
        2.3 菌体发酵曲线的测定
        2.4 培养基营养成分优化
        2.5 发酵条件的优化
        2.6 响应面设计发酵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生态菌发酵过程对菌密度及抑菌代谢物产量的影响
        3.2 发酵培养基成分单因素优化
        3.3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3.4 高产发酵工艺参数响应面法优化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复合功能型固态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应用
    1 实验材料
        1.1 载体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微生态菌的固定化
        2.2 载体特性参数测定
        2.3 载体固定化复合菌剂产品的制备
        2.4 微生物制剂初步应用效果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载体特性研究
        3.2 不同制备方法的微生态制剂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对虾养殖复合功能型微生态菌的筛选与鉴定
        1.2 微生态菌高产发酵工艺优化
        1.3 复合功能型固态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应用
    2 课题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罗非鱼肠道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鱼肠道微生物
        1.1.1 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1.1.2 鱼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1.2 鱼类养殖中抗生素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3 乳酸菌概述
        1.3.1 乳酸菌的定义与分类
        1.3.2 乳酸菌的应用
    1.4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1.4.1 抑制病原菌
        1.4.2 提高机体免疫力
        1.4.3 抗氧化作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乳酸菌对病原菌的抑菌实验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乳酸菌菌株
        2.2.2 指示菌菌株
        2.2.3 培养基和试剂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乳酸菌培养上清液的制备
        2.3.2 指示菌菌液的制备
        2.3.3 琼脂打孔扩散法
        2.3.4 测定两株乳酸菌单一培养及混合培养的生长特性及抑菌效果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乳酸菌培养上清液的抑菌实验结果
        2.4.2 两株乳酸菌单一培养及混合培养的生长特性及抑菌效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酸菌抑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所需试剂及培养基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排除过氧化氢对抑菌作用的干扰
        3.3.2 蛋白酶对乳酸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3.3.3 温度对乳酸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3.3.4 pH对乳酸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过氧化氢对抑菌作用的影响
        3.4.2 蛋白酶对乳酸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3.4.3 温度对乳酸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3.4.4 pH对乳酸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药品及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耐酸性试验
        4.3.2 耐胆盐试验
        4.3.3 药敏性试验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乳酸菌对酸的耐受性
        4.4.2 乳酸菌对胆盐的耐受性
        4.4.3 药敏性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酸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菌株
        5.2.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乳酸菌培养上清液、菌体悬液及无细胞提取物的制备
        5.3.2 测定乳酸菌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
        5.3.3 测定乳酸菌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5.3.4 测定乳酸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
        5.3.5 测定乳酸菌的还原能力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乳酸菌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
        5.4.2 乳酸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5.4.3 乳酸菌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
        5.4.4 乳酸菌还原能力测定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乳酸菌对病原菌的抑菌实验
        6.1.2 乳酸菌抑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6.1.3 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
        6.1.4 乳酸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谢辞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猪源产生物被膜乳酸菌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益生菌研究进展
        1.1 益生菌的概述
        1.2 乳酸菌的概述
        1.3 乳酸菌的主要分类
        1.4 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
        1.5 乳酸菌的益生作用
    第二章 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2.1 生物被膜的概述
        2.2 被膜态与浮游态细菌的差异性比较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猪源产生物被膜乳酸菌的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益生乳酸菌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被膜态和浮游态乳酸菌上清液抑菌活性比较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提取、鉴定及在香蕉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1.1 芽孢杆菌的种类
        1.1.2 芽孢杆菌产抗菌物质类型
        1.1.3 芽孢杆菌的拮抗作用机理
        1.1.4 国内外芽孢杆菌研究现状和应用
        1.1.4.1 芽孢杆菌在微生态制剂中的应用
        1.1.4.2 芽孢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1.2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简介
        1.2.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2.2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
        1.2.3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
        1.2.4 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分析
        1.2.5 解淀粉芽孢杆菌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3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单菌落分离优化
        2.2.2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2.2.3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3.1 单因素优化试验
        2.2.3.2 响应面优化试验
        2.2.3.3 培养基优化的抑菌活性测定
        2.2.3.4 验证试验
        2.2.4 解淀粉芽孢杆菌理化性质和抑菌谱的测定
        2.2.4.1 pH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2.4.2 紫外线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2.4.3 温度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2.4.4 有机溶剂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2.4.5 硫酸铵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2.4.6 不同处理条件下抑菌活性测定
        2.2.4.7 多种常见致病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2.2.4.7.1 供试病原菌种子液的制备
        2.2.4.7.2 多种常见致病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2.2.5 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2.2.5.1 减压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活性物质
        2.2.5.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活性物质
        2.2.5.3 分子量的测定
        2.2.6 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在香蕉保鲜中的初步研究
        2.2.6.1 处理梯度
        2.2.6.2 分组处理
        2.2.6.3 品质测定
        2.2.7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的单菌落分离优化
    3.2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2.1 单因素优化试验
        3.2.1.1 葡糖糖和硫酸铵的影响
        3.2.1.2 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的影响
        3.2.1.3 柠檬酸钠和硫酸镁的影响
        3.2.2 响应面优化试验
        3.2.2.1 回归模型的建立
        3.2.2.2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
        3.2.2.3 响应面分析
        3.2.2.4 响应面模型的验证试验
    3.3 解淀粉芽孢杆菌理化性质和抑菌谱的测定
        3.3.1 酸碱稳定性检测结果
        3.3.2 紫外线照射稳定性检测结果
        3.3.3 热稳定性检测结果
        3.3.4 有机溶剂稳定性检测结果
        3.3.5 硫酸铵稳定性检测结果
        3.3.6 多种常见致病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3.4 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4.1 分离纯化流程
        3.4.2 减压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活性物质
        3.4.3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活性物质
        3.4.4 组分的谱图解析
    3.5 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在香蕉保鲜中的初步研究
        3.5.1 香蕉贮藏期间外观品质的变化
        3.5.2 香蕉贮藏期间失重率的变化
        3.5.3 香蕉贮藏期间硬度的变化
        3.5.4 香蕉贮藏期间可滴定酸的变化
        3.5.5 香蕉贮藏期间可溶固形物的变化
4 讨论
    4.1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4.2 解淀粉芽孢杆菌理化性质的测定
    4.3 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4.4 解淀粉芽孢杆菌在香蕉保鲜中的初步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及对应章节

(8)猪源益生菌筛选及其益生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益生菌研究进展概述
        1.1 益生菌的含义
        1.2 益生菌的特征和筛选标准
        1.3 益生菌的分类和主要种类
        1.4 益生菌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理
        1.5 微生物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研究及应用
    2 猪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2.1 猪胃肠道菌群的发育
        2.2 猪消化道不同位置的菌群组成
        2.3 猪肠道内主要优势菌群
        2.4 微生态菌群作用与平衡
    3 微生物学研究方法进展
        3.1 传统微生物分析方法
        3.2 基于16S rDNA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
        3.3 高通量测序技术
    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猪源益生菌抗逆性筛选及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猪源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分离和纯化
        3.2 猪源乳酸菌和芽孢杆菌拮抗病原菌特性筛选
        3.3 猪源乳酸菌和芽孢菌消化道耐受特性筛选
        3.4 猪源益生菌的多相生物学鉴定
    4 讨论与结论
        4.1 猪源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的分离
        4.2 猪源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的筛选
        4.3 猪源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的鉴定
        4.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源益生菌体外益生特性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益生菌产酶特性研究
        3.2 益生菌体外抗氧化特性研究
        3.3 猪源益生菌体外抑菌特性的研究
        3.4 益生菌抗生素耐受性研究
        3.5 枯草芽孢杆菌D-2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序列分析及酶学性质
    4 讨论和结论
        4.1 益生菌产酶特性研究
        4.2 益生菌抗氧化特性的研究
        4.3 益生菌体外抑菌特性的研究
        4.4 益生菌抗生素耐受特性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猪源益生菌对仔猪肠道上皮细胞益生作用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及分析
        3.1 IPEC- J2细胞生长状态
        3.2 益生菌和大肠杆菌K88对IPEC-J2细胞的粘附率
        3.3 益生菌对大肠杆菌K88粘附IPEC-J2细胞的影响
        3.4 益生菌和大肠杆菌K88对IPEC-J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5 益生菌和大肠杆菌K88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3.6 益生菌和大肠杆菌K88对IPEC-J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活性的影响
    4 讨论和结论
        4.1 益生菌对IPEC-J2细胞黏附以及其对肠致病菌黏附的影响
        4.2 益生菌和大肠杆菌K88对IPEC-J2细胞活性的影响
        4.3 益生菌和大肠杆菌K88对IPEC-J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活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发育、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腹泻率的影响
        3.2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肠道pH的影响
        3.3 小肠各段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
        3.4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免疫性能的影响
        3.6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3.7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TLR的表达的影响
    4 讨论和结论
        4.1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腹泻率的影响
        4.2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肠道pH的影响
        4.3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小肠微观结构发育的影响
        4.4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5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免疫性能的影响
        4.6 益生菌对仔猪肠道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
        4.7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小肠TLR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益生菌定植及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引物特异性的鉴定
        3.2 枯草芽孢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标准曲线
        3.3 微生物制剂在仔猪体内定植情况
        3.4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肠道主要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3.5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4 讨论和结论
        4.1 益生菌在断奶仔猪肠道中的定植
        4.2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盲肠中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4.3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全文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可抑制致病菌的益生菌筛选及抑菌物质的初步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和待测菌种
        1.1.2 主要仪器
        1.1.3 指示菌
        1.1.4 主要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株的初筛
        1.2.2 牛津杯法复筛[19]
        1.2.3菌株的形态观察及16S r RNA序列分析
        1.2.4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1.2.5 抑菌物质的初步确定
2 结果
    2.1 菌种的初筛
    2.2 牛津杯法复筛
    2.3 菌株的形态及16S r RNA序列分析
    2.4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2.5 抑菌物质的初步确定
        2.5.1 酸碱作用的验证
        2.5.2 高温处理
        2.5.3 蛋白酶处理和盐析处理
        2.5.4 透析处理
3 讨论
4 结论

(10)海鱼肠道中拮抗性乳酸菌筛选及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导致水产品腐败的微生物
        1.1.1 荧光假单胞菌
        1.1.2 哈维氏弧菌
    1.2 水产品中腐败菌的控制方法
        1.2.1 控制荧光假单胞菌
        1.2.2 控制哈维氏弧菌
    1.3 乳酸菌生物保护剂
        1.3.1 乳酸菌简介
        1.3.2 乳酸菌拮抗作用
        1.3.3 乳酸菌生物保护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海鱼肠道中拮抗性乳酸菌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2 方法
        2.2.1 海鱼肠道中乳酸菌的分离
        2.2.2 指示菌菌悬液制备
        2.2.3 拮抗性乳酸菌的筛选
        2.2.4 乳酸菌抑菌谱测定
        2.2.5 乳酸菌生长与拮抗活性曲线
        2.2.6 影响乳酸菌CFS抑菌活性因素
        2.2.7 乳酸菌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海鱼肠道中乳酸菌的分离
        2.3.2 拮抗性乳酸菌的筛选
        2.3.3 乳酸菌抑菌谱测定
        2.3.4 乳酸菌生长与抗菌活性曲线
        2.3.5 影响乳酸菌CFS抑菌活性因素
        2.3.6 乳酸菌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植物乳杆菌DY4-2对腐败菌抑菌机理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方法
        3.2.1 菌株DY4-2 CFS的制备
        3.2.2 乳酸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2.3 乳酸菌对腐败菌生长曲线影响
        3.2.4 测定膜通透性
        3.2.5 测定细胞膜完整性
        3.2.6 对细菌菌体内Na~+/K~+-ATP酶和AKP酶的影响
        3.2.7 扫描电镜观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最小抑菌浓度(MIC)
        3.3.2 对生长曲线的影响
        3.3.3 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3.3.4 对膜完整性的影响
        3.3.5 对菌体细胞中Na~+/K~+-ATP酶和AKP酶的影响
        3.3.6 扫描电镜观察
    3.4 本章小结
4 植物乳杆菌DY4-2细菌素的分离纯化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
    4.2 方法
        4.2.1 乳酸菌CFS的制备
        4.2.2 抗菌活性物质的粗提
        4.2.3 分级纯化
        4.2.4 细菌素的中度纯化
        4.2.5 HPLC纯化
        4.2.6 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
        4.2.7 质谱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硫酸铵沉淀
        4.3.2 有机溶剂萃取
        4.3.3 分级纯化
        4.3.4 细菌素中度纯化
        4.3.5 HPLC纯化
        4.3.6 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
        4.3.7 质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植物乳杆菌DY4-2在大菱鲆保鲜的应用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仪器
    5.2 方法
        5.2.1 乳酸菌粗提物的制备
        5.2.2 荧光假单胞菌菌悬液的制备
        5.2.3 接种试验
        5.2.4 感官指标评价
        5.2.5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5.2.6 pH的测定
        5.2.7 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
        5.2.8 K值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感官评价结果
        5.3.2 微生物变化结果
        5.3.3 pH变化结果
        5.3.4 TVB-N变化结果
        5.3.5 K值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微生态制剂中抑菌物质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藏灵菇源乳酸菌与鸡源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应用评价[D]. 赵丹.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腐殖质有机肥中功能性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菌剂研究[D]. 王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 徐伟芳. 西南大学, 2020(11)
  • [4]对虾养殖复合功能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应用[D]. 张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罗非鱼肠道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研究[D]. 郭凤茹.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猪源产生物被膜乳酸菌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舒慧萍.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物质提取、鉴定及在香蕉保鲜中的应用[D]. 刘亚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猪源益生菌筛选及其益生作用机理的研究[D]. 徐雅芫.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5)
  • [9]可抑制致病菌的益生菌筛选及抑菌物质的初步确定[J]. 王利杰,余晓斌,方银兵,顾秋亚. 生物技术通报, 2017(11)
  • [10]海鱼肠道中拮抗性乳酸菌筛选及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D]. 马欢欢. 渤海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益生菌中抗菌物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