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附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吴清玉[1](2015)在《奉献者的丰碑》文中研究指明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均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需求,医学事业亦是如此。心血管外科(简称心外科)的开创和发展是和心血管内科及整体医学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20世纪初至今,心脏手术由"禁区"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心脏病都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很多患者因此恢复健康并获得新生,心外科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
曾莉[2](2011)在《主动脉根部病变的MSCT诊断(581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根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对主动脉根部病变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连续选择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及贵州省人民医院自2005年来手术证实主动脉根部病变581例,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MSCT对主动脉根部病变的诊断价值。结合临床病史、体征及其它相关检查,回顾性研究术前诊断与手术记录(术中发现)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析主动脉根部病变的CT特征及漏/误诊原因,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1.1 MSCT结果581例MSCT检查结果中,34例未发现异常,133例先天性病变(累及主动脉根部畸形共280处),414例获得性病变。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单发畸形21例:室间隔缺损9例,主动脉瓣数目异常、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各3例,主-肺间隔缺损及主动脉窦瘤各2例,主动脉瓣下狭窄及冠状动脉瘤各1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CHD)112例:包括法洛四联症29例,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20例,共同动脉干+室间隔缺损16例,马凡氏综合征11例,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10例,左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7例,冠状动脉解剖变异+主动脉瓣数目异常5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4例,法洛四联症+冠状动脉解剖变异3例,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冠状动脉解剖变异2例,主动脉瓣上狭窄、共同动脉干+室间隔缺损+单心室、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主动脉-左室隧道+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数目异常、主动脉-右室隧道+室间隔缺损各1例。获得性病变共414例,包括主动脉夹层(Ⅰ、Ⅱ型)181例、主动脉瘤61例、主动脉壁间血肿10例、主动脉瓣病变78例、二尖瓣病变84例。1.2手术结果手术后确诊先天性病变146例,共有畸形295处,MSCT漏诊15处。包括马凡氏综合征5处,VSD4处,先天性二尖瓣病变及主动脉瓣病变各2处,主-肺间隔缺损、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各1处。手术后确诊获得性病变435例,MSCT漏诊21例,包括主动脉瓣病变9例,二尖瓣病变12例。1.3两组结果对比手术确诊581例患者中,547例手术前有MSCT阳性检查结果。MSCT诊断先天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1.10%、漏诊率为8.90%、特异度为100%、误诊率为0%、符合率为97.76%,漏诊15处病变。MSCT诊断获得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5.17%、漏诊率为4.83%、特异度为100%、误诊率为0%、符合率为96.39%,漏诊21处病变。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主动脉根部及毗邻结构,定位明确,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以为临床诊断、术前定位、术后随访提供重要依据。MSCT对于小的畸形、瓣膜性病变的显示存在局限性,可联合超声、心血管造影等检查。
孙新海,孙占国,李娴,史志涛,王林省,盛华强,吴涛,李传福[3](2010)在《双源CT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外畸形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外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117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外畸形的术前DSCT和超声心动图(Echo)的影像资料,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全部检查均符合诊断要求,发现心外结构异常304处,DSCT可清晰显示先心病心外畸形特点及侧枝循环情况,DSCT、Echo及二者联合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7%(294/304)、78.9%(240/304)9、7.7%(297/304),DSCT对心外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Echo,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DSCT与二者联合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项重要无创检查技术,各种重建图像能够实时、全面、直观地显示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外结构异常,检出优于Echo,对先心病特别是复杂型先心病的手术方案制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张明杰,张丽,张靖,于明华[4](2009)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回顾分析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pulmonaryartery,ALCAPA)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探讨其影像学征象及其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4月至2008年8月共5例经手术明确诊断的ALCAPA的临床及胸片、彩色超声心动图、CT等影像资料。结果:5例心血管造影及1例冠脉CT造影均明确诊断ALCAPA,其中3例左冠主干及其分支均起源于肺动脉,诊断完全型ALCAPA,2例仅左冠分支起源于肺动脉,诊断部分型ALCAPA;所有病例经手术证实。结论:心血管造影目前仍是诊断ALCAPA的金标准,且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脉CT造影,具有检查时间短,无创伤性,分辨率高,可以后处理等优点。
张雪莲,陈险峰,彭志远,马兵毅,陈艳,熊青峰,陈鑫[5](2009)在《多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并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27例经手术(20例)和临床确诊为冠状动脉瘘的患者,均行超声及MSCT检查,1例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分析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并与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7例共检出右冠状动脉瘘14例,左冠状动脉瘘10例,左右冠状动脉瘘3例.本组中超声检出21例,CT检出26例,1例经CAG检查确诊。MSCT可以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起源、管腔形态,瘘口的大小、数量以及汇入心腔的准确解剖位置。CT诊断7例患者合并其它心内外畸形,1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结论:MS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诊断并发动脉瘤和心内外畸形的冠状动脉瘘更有价值,是无创性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钟井松[6](2008)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64层螺旋CT心血管成像技术;分析64层螺旋CT心血管成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血管异常的显示能力;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小儿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血管成像(64-MSCTA)检查,所有病例在术前(64-MSCTA检查前1个月内)均行心脏超声(US)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1-18岁,平均8.67±6.34岁。其中1例共同动脉干患者于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端侧吻合术后又行64-MSCTA检查随访。使用西门子公司的64层螺旋CT扫描机(SOMATOM sensation 64),年龄大于9岁容易屏气合作的患儿于检查前进行屏气训练,扫描在屏气状态下进行,年龄小于9岁难以屏气合作的病例均于镇静后在平静呼吸状态下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层面至膈面下2cm(平扫包括上腹部);对所有患者的原始图像在工作站经多平面重建(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thin)及容积再现技术(VRT)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筛选出有诊断意义的图像以供评价;64-MSCTA及US检查诊断结果分别由两名从事各自专业多年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一致作出,将术前64-MSCTA及US检查的结果对照并分别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64-MSCTA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在各种后处理技术中,以MPR对心内结构异常显示较好,VRT对心外结构异常显示为佳,MIP-thin既可完整观察病变又可避免结构重叠,而且有利于定量测量;(2)24例患者中,手术证实88处心血管异常,其中心内结构异常38处,64-MSCTA检出32处,误诊2处,漏诊4处,US检出35处,无误诊,漏诊3处;心外结构异常50处,64-MSCTA检出48处,误诊1处,漏诊1处,US检出39处,误诊4处,漏诊7处;(3)24例患者共88处畸形中,心内结构异常38处,64-MSCTA、US及两者联合诊断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32%、92.11%、100%,64-MSCTA、US及两者联合诊断三者准确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均有P>0.05);心外结构异常50处,64-MSCTA、US及两者联合诊断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78%、98%,64-MSCTA、US两者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6,P<0.05),64-MSCTA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US,而64-MSCTA与两者联合诊断两者准确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χ2=0.000,P>0.05);64-MSCTA、US及两者联合诊断三者对小儿先心病心、内外结构异常诊断的总准确率分别为90.91%、84.09%、98.86%,64-MSCTA、US两者总准确率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χ2=0.000,P>0.05),而两者联合诊断与64-MSCTA、US总准确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494和4.215,均有P<0.05),两者联合诊断总准确率明显高于64-MSCTA或US;(4)64-MSCTA及US对两者都确诊的7例法洛氏四联症患者肺动脉发育情况进行定量测量并计算McGoon指数,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均有P>0.05)。结论:(1)64-MSCTA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一项重要无创检查技术,各种重建图像能够实时、直观的显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血管结构异常。(2)64-MSCTA对小儿先心病心外结构异常的检出优于US,但对心内结构异常的检出较心脏超声无明显优势;64-MSCTA与US联合诊断可提高对小儿先心病心血管结构异常的诊断准确率。(3)64-MSCTA能够用于较早期评价小儿先心病各种心血管异常的形态学改变,对心外大血管的定量测量与US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术后随访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汪伟[7](2007)在《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适应证、操作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材料和方法2001年10月-2005年10月,141例继发孔型ASD患儿,根据家属意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的介入治疗。其中男59例,女82例。年龄1-17(5.78±3.70)岁;体重7.5-59(19.51±9.57)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被证实均为继发孔型ASD。按ASD球囊伸展直径或大于1-2 mm选择封堵器进行堵塞。其中7例为二孔ASD。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9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均应用其他封堵装置和球囊扩张治疗合并的畸形,另有2例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保留房缺。术后定期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141例患者术前心脏超声检测显示ASD直径为5-35(13.40±6.20)mm,其中136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6.45%;术中球囊测量5-36(17.10±7.50)mm,选用伞片直径6-38(18.14±7.14)mm,接触射线量(毫安×分钟)9.7±8.3(mA min)。136例封堵成功的患者中进行了1-5年的随访,1例术后即刻残留少量缝隙分流,目前仍存在缝隙分流;1例术后有一过性头痛,考虑有微血栓形成,予以加大阿斯匹林剂量及20%甘露醇处理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心超证实伞片无移位,用心律平复律后无再发;1例术后4月发热,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予以抗炎治疗6周后痊愈。结论1.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经导管房间隔封堵术可以和外科联合对一些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进行镶嵌治疗。3.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并不适合所有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吴清玉[8](2007)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水平》文中研究说明 我国心血管外科发展较快,在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由于受到社会保险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很多先心病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延误了最佳手术时机,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也影响了我国复
杨振文[9](2004)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对比分析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两种方法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方法采用相同的入选标准,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273例,其中,外科手术组159例病,介入治疗组114例。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年龄分别为(20.7±15.1)岁和(25.4±16.1)岁(P=0.013);ASD大小分别为(16.46±5.0)mm和(18.87±6.1)mm(P=0.01)。结果 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6.94%和100%(P=0.007),残余分流率分别为2.7%和1.2%(P=0.505),介入治疗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次要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组(P<0.05)。介入治疗组中无患者需要输血,而外科手术组中66例患者需要输血,平均输血量为577±191ml,相关分析表明年龄越小,输血量越多(r=0.573)。介入治疗组的治疗费用显着高于外科手术组,两组分别为(44188.38±3189.35)元和(20687.92±4807.95)元(P<0.005)。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2.87±1.82)天和(12.91±3.74)天(P<0.005)。结论 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稍低于外科手术,但两组残余分流率相同。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外科手术,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可减少患者的输血量和住院时间,但介入治疗的费用高于外科手术。如果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价格降低,可使更多的ASD患者受益。 第二部分:多孔型房间隔缺损及复合畸形的介入治疗 目的 评价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及复合畸形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6例患者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16.2±16.4)岁,平均体重(37.3±4.59)kg。12例单孔ASD(TTE)大小平均为(12.2±4.3)mm。14例多孔型ASD中,双孔患者12例,主孔大小平均(13.4±5.21)mm,小孔平均(4.92±2.57)
李荣庆,董伯岩,李纪文,顾瑞华[10](2000)在《先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附3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二、先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附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附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主动脉根部病变的MSCT诊断(58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主动脉根部病变的MSCT的诊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双源CT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外畸形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2.1 扫描前准备 |
1.2.2 扫描方法 |
1.2.3 图像后处理 |
1.2.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117例先心病心外结构异常的病种 |
2.2 DSCT、Echo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评价 |
3 讨论 |
3.1 DSCT对先心病房室-大血管连接异常的诊断 |
3.2 DSCT对先心病心外大血管异常的诊断 |
3.3 DSCT对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 |
3.4 DSCT对冠状动脉及其他并发异常的评价 |
(5)多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扫描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冠状动脉瘘的病理和临床 |
2. 冠状动脉瘘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 |
3. MSCT、超声、DSA三种影像方法的比较 |
(6)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缩写与英中对照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综述 |
五、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六、致谢 |
(9)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对比分析研究 |
第二部分 多孔型房间隔缺损和及复合畸形的介入治疗 |
第三部分 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及随访 |
第四部分 中老年人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
第五部分 应用EBCT评价Amplazter封堵器植入后形态变化 |
研究总结 |
文献综述 Amplazt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
简历 |
致谢 |
(10)先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附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例室间隔缺损病例中, 术中发现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
2 讨论 |
四、先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附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奉献者的丰碑[J]. 吴清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02)
- [2]主动脉根部病变的MSCT诊断(581例分析)[D]. 曾莉.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3]双源CT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外畸形的诊断价值[J]. 孙新海,孙占国,李娴,史志涛,王林省,盛华强,吴涛,李传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05)
- [4]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J]. 张明杰,张丽,张靖,于明华.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9(05)
- [5]多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J]. 张雪莲,陈险峰,彭志远,马兵毅,陈艳,熊青峰,陈鑫. 放射学实践, 2009(03)
- [6]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钟井松. 苏州大学, 2008(11)
- [7]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临床研究[D]. 汪伟. 浙江大学, 2007(09)
- [8]进一步提高我国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水平[J]. 吴清玉. 中华外科杂志, 2007(12)
- [9]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及相关研究[D]. 杨振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12)
- [10]先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附3例报告)[J]. 李荣庆,董伯岩,李纪文,顾瑞华.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