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发性脑干出血的CT诊断及预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芳,孙娟,陈珍珍,左诗怡,张磊,黄文杰,张冬,胡志安,刘勇,姚忠祥[1](2021)在《CT征象预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CT征象对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20年10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7例脑干出血患者,筛选出107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按意识障碍程度分为神志清醒、嗜睡、昏睡、昏迷4个等级,先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可能影响意识障碍程度的因素(性别、年龄、CT征象、出血分期)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与意识障碍程度的关系,寻找预测意识障碍程度的CT征象。结果 Mann-Whitney U检验提示性别与意识障碍程度无显着相关,而脑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是否累及中脑与意识障碍程度显着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年龄与意识障碍程度无显着相关,而出血分期、出血平均CT值与意识障碍程度呈弱相关,出血形态差异性、密度异质性与意识障碍程度呈中等强度相关,出血量及血肿横断位最长径线与意识障程度呈强相关。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与意识障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1)脑干出血患者出血量越多或血肿横断位最长径越长,意识障碍程度越严重;(2)脑干出血量>5~10 mL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至少加重一级的可能性是≤2 mL患者的8.05倍;血肿横断位最长径线>3~4 cm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至少加重一级的可能性是≤2 cm患者的16.66倍;(3)出血形态差异性、密度异质性、出血是否累及中脑、是否破入脑室与意识障碍程度无显着相关。结论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出血量和血肿横断位最长径线长度与意识障碍程度呈正相关,且当脑干出血量>5~10 mL或血肿横断位最长径线>3~4 cm时能提示意识障碍程度等级变化。
游潮,陶传元[2](2021)在《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断与治疗历史、现状与未来》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脑干出血是全部脑出血类型中预后最差的亚型。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同时排除脑血管结构性病变和瘤卒中。其治疗仍存争议,欧美国家主张保守治疗,亚洲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则在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研究进展缓慢,主要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未来希望通过多中心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明确最佳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3](2020)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文中研究表明
游潮,刘鸣,于学忠,陶传元,肖安琪,伍聪[4](2020)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文中研究表明1概述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HICH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HICH的防治需要急诊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合作。
刘永强[5](2020)在《一项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更高。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再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高血压脑出血成为国家卫生财政的一大负担。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且危及生命的特点,决定了患者被迫使在当地医院就近治疗,已经成为目前各地区基层医院神经科最常收治的疾病。近年开颅清除血肿的优点不明显,微创手术治疗该疾病的观点已被神经外科医师广泛接受。在微创手术中,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规术式,但手术过程复杂繁琐、难以掌握,限制了该技术的使用。研究目的:根据空间立体定向原理,我们设计一套简单快速的立体定位方法,并开发了一种立体定向头架以及配套的智能手机程序app,进一步探讨立体定向头架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穿刺的准确性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Computed,Tomography,CT)输入到Android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用于脑内血肿中心的定位,并得出血肿中心的坐标值(x,y,z)。利用智能程序得出的数据,我们在患者的头皮上画出安装立体定向头架时所需要的标记,从而可以选择一条避免重要功能区和血管的最佳轨迹进行穿刺以有效地引流出血肿。我们在实验模型中对该定位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42例用立体定向头架引导而对血肿进行穿刺引流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比较该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手术的可行性、准确性、持续时间、术前以及术后结果。结果:根据模型中颅内血肿的不同位置,我们利用新型定位穿刺技术在血肿模型中模拟临床上的穿刺引流术,以验证该立体定向方法的准确度。在保证定位穿刺技术准确度的基础后,临床上研究纳入了 4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其中包括33例幕上出血,5例小脑出血和4例脑干出血。手术技术与立体定向头架的结合使用,帮助引流管的尖端抵达靶点(即血肿中心)。42例病人手术所需时间的中位时长为45(范围25-75)分钟。实际上立体定向头架的操作时间为10(范围为5-15)分钟。所有42例病例中,通过定位技术进行穿刺的引流管尖端均在血肿中,与术前设计的理论血肿中心距离误差均精确到≤10.0 mm。没有患者经历术后再出血。在33例幕上脑出血中,术后3.1 ± 1.4天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达到77.5%,其中29例(87.9%)残余血肿量<15 ml。术前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平均分(±SD)为7.5±2.7。实施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后1周的GCS平均评分已提高至10.7±3.0(p<0.01)。结论:新型的定位穿刺技术有助于快速、省力地对脑内血肿进行准确定位,并取得满意的血肿清除效果。立体定向头架的临床应用对于不同位置的颅内出血都是可行的,可以提高血肿穿刺的准确性、简化手术流程以及减少手术时间,适合于脑出血急症以及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安硕[6](2020)在《脑出血相关肺炎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的早期预测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肺感染/肺炎系自发性脑出血(sICH)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对其发病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尚少。因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本文假设脑出血相关肺炎(sICHAP)与患者早期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相关。并推测淋巴细胞减少,可导致气道内菌群结构改变,促进肺感染的发生。方法:1、纳入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sICH患者。将患者是否发生肺感染分为肺感染组(PG)和非肺感染组(NPG)。比较两组发病第1天(D1L)及第4天(D4L)的淋巴细胞绝对值,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sICHAP的因素。通过ROC曲线计算出D4L预测肺感染的临界值,并进一步分为淋巴细胞低组及高组,分析D4L高低与住院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关系。2、筛选并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符合标准的sICH患者。取外周血检测发病第4天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情况。在首次诊断sICHAP时,纳入肺感染组(LSPG),治疗周期内无肺感染发生,则纳入非肺感染组(LSNPG)。比较两组间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与sICHAP的关系。3、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sICH患者进行筛查,纳入符合标准的sICH患者,留取患者入院48小时内的下呼吸道痰液送检,且该痰液细菌培养未发现有效病原菌感染,作为感染前组(PreG)的样本库;当考虑患者存在sICHAP时,留取合格的痰标本分成两份,一份送检痰培养,作为痰培养组(CulG)样本库;另一份存入-80℃冰箱,作为测序组(GenG)样本库。待CulG结果回报阳性且D4L<1000×106/L时纳入GenG样本,挑选出GenG质量最高的相应PreG样本,采用单盲法一并送检基因公司进行 16Sr RNA基因检测,分析sICHAP前后气道内的微生态变化,评估与CulG样本的一致性,并通过对比PreG及相应GenG样本,分析伴有D4L减少并明确诊断的脑出血后肺感染患者气道内微生态的变化。结果:1、本部分共纳入178例病例(PG 134,NPG 44)。sICHAP时间为2.5(2,4)天。两组D4L L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PG组D4L显着降低,中位数仅为0.84×109/L。D4L是sICHAP的保护性因素(P<0.05),OR值为 0.412(95%CI 为 0.192-0.885)。患者 D4L 预测患者无 sICHAP 的 AUC 为0.75(95%CI 为 0.669-0.824),最佳界值为 0.805×109/L,敏感度为 90.9%,特异度为49.3%。以D4L是否大于0.8×109/L为界分为高组(D4L>0.8×109/L,n=111)及低组(D4L<0.8×109/L,n=67)。两组相比,D4L 高组 GOS 较高,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01)。2、本部分纳入30例病例(LSPG20,LSNPG 10)。sICHAP时间为2(2,3)天。两组D4L L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SPG细胞毒性T细胞(CD8+T细胞,Ts)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T细胞(CD4+T细胞,Th)与细胞毒性T细胞比值(Th/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Ts、BL、NK及Treg绝对值在LSPG组均有显着的下降,两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L-6及IL-10在LSPG里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部分入组12例,男9女3,鲍曼不动杆菌3例,肺炎克雷白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铜绿假单胞杆菌5例。选择铜绿假单胞菌的5例的PreG样本。所有GenG样本在门纲目科属水平均可检测到与CulG样本痰培养结果一致的物种。PreG及GenG样本的序列质量、OTU数量及物种数量在门纲目科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样本的Alpha多样性分析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样本纲目科属水平铜绿假单胞菌所在物种γ-变形杆菌纲-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中所占的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杆菌目-链球菌科-链球菌属及巴斯德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科-嗜血杆菌属及未分类杆菌属所占的百分比在GenG样本中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奈瑟菌目-奈瑟菌科-奈瑟氏菌属所占的百分比在GenG样本中则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4L是sICHAP的独立保护性预测因素。当D4L低于0.8×109/L时,患者短期预后更差。sICHAP患者第4天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普遍下降,尤以细胞毒性T细胞为着,提示sICHAP可能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有关。D4L减少可以作为sICHAP高危预测指标。16S rRNA能够准确的反应sICHAP患者气道内的群落结构。伴有D4L减少的sICH患者在48小时内,即可能有sICHAP的发生。
夏捷生[7](2019)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与否的预后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是致死致残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约40%的ICH会合并IVH(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脑室内出血),IVH占脑卒中患者的约15%,是ICH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本科室的临床工作中发现ICH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更差,我们有必要对前期工作进行回顾总结,且当前研究对ICH破入脑室预后变差的影响因素认识仍然存在争议。研究目的:比较验证分析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初步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至2016年我院收治入院的134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全面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发病情况、既往史、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住院经过与病情评估,以及随访资料等。根据是否破入脑室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分析两组预后差异。研究结果:1.1342例sICH患者中,破入脑室组455例(33.9%),未破入脑室组887例(66.1%)。2.破入脑室组平均住院时间(25.1±26.7天)、出院时mRS评分[4(3,5)分]、预后不良风险(80.2%)、死亡率(14.1%)对比未破入脑室组平均住院时间(20.9±21.8天)、出院时mRS评分[3(2,4)分]、预后不良风险(61.7%)、死亡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完成符合条件随访患者821例,破入脑室组273例,未破入脑室组548例。破入脑室组mRS评分[3(2,6)分]、预后不良率(61.5%)、死亡率(29.7%)高于未破入脑室组mRS评分[2(1,4)分]、预后不良率(40.0%)、死亡率(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脑叶出血或血肿体积≥30ml时,sICH破入脑室与未破入脑室预后差异不明显(均P>0.05)。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破入脑室(OR=2.521,P=0.000)为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未破入脑室组与破入脑室组分别进行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24h(OR=0.566,P=0.001 vs OR=0.547,P=0.032)均为两组保护因素;入院GCS≤8分(OR=5.146,P=0.004 vs OR=11.013,P=0.000)、血肿形态不规则(OR=2.053,P=0.000 vs OR=3.648,P=0.000)、肺部感染(OR=2.356,P=0.000 vs OR=1.994,P=0.012)均为危险因素。6.幕下部位出血中,小脑出血51例(3.8%),脑干出血14例(1.0%),小脑部位出血量平均为12.33(6.82,19.64)ml,脑干部位为6.75(3.82,16.59)ml。比较二者破入脑室(54.9%vs 35.7%)、四脑室铸型(58.8%vs 35.7%)、脑积水(43.1%vs 21.4%)、颅内感染(7.8%vs 0)、肺部感染(56.9%vs 78.6%)、消化道出血(3.9%vs 21.4%)、预后不良(51.0%vs 50.0%)、死亡(9.8%vs 28.6%)等发生率,二者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7.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455例患者中,合并四脑室铸型的有184人(40.4%),无四脑室铸型的有271人(59.6%)。比较有无四脑室铸型患者脑积水(24.5%vs 6.6%)、脑室引流(67.9%vs 16.6%)、颅内感染(10.3%vs 3.7%)、肺部感染(83.7%vs 62.0%)、预后不良(59.2%vs 46.5%)、死亡(45.1%vs24.0%)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对sICH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部位、血肿形态、血肿密度、入院GCS评分作森林图亚组分析,仅血肿部位亚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破入脑室是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和幕下部位脑出血中,破入脑室患者预后差于未破入脑室患者;脑叶部位出血时,破入脑室患者和未破入脑室患者预后差异不明显。3.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合并四脑室铸型患者的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
邓鹏程,郭西良,丁俊[8](2019)在《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脑干出血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出血量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脑干出血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出血量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在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出血量的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患者出血量<2mL、B组患者出血量2~5mL、C组患者的出血量>5mL,患者数量分别为29例、28例、25例。三组患者均采取保守疗法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后收集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病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出血量、收缩压、瞳孔改变、治疗方式、血糖及白细胞计数,并记录患者的生存状况。结果 :在性别、糖尿病、饮酒史、GCS评分、治疗方式及年龄指标上,三组患者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高血压病史上,三组患者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嗜睡、呕吐、瞳孔改变、白细胞计数指标上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收缩压和血糖浓度指标上,三组患者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之后,82名患者存活40例,死亡42例,其中存活的42例患者中治愈6例,致残36例;将患者的预后作为应变量,血糖、高血压、出血量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自发性脑干患者出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分别是是高血压,出血量、和血糖浓度;其中出血量是影响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彭佳华,黄兰青,农胜德,吴杏起,李廷阳[9](2019)在《血肿腔和脑室早期变化对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住院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血肿腔和脑室形态CT影像三维重建参数对原发性脑干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及住院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自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百色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32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收集入院时的临床指标、初诊及48 h内复查的CT影像,并应用Mimics10.0软件对CT影像进行血肿腔和脑室形态三维重建获得血肿腔每平方毫米表面积三角片数量(TQOT/mm2)、血肿体积和脑室容积等参数。将患者按是否发生早期血肿扩大(48 h内血肿体积较入院时增大>33%)和是否为住院不良结局(院内死亡或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分)分别分为血肿扩大组与非血肿扩大组、住院不良结局组与非住院不良结局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住院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及采用Kaplai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各独立危险因素中不同程度间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 32例患者中发生早期血肿扩大11例(34.4%),发生脑室容积扩大14例(43.8%),11例早期血肿扩大患者中8例脑室容积扩大,二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p=0.423,P=0.016)。32例患者中15例(46.9%)为住院不良结局,其中11例(34.4%)为院内死亡,此11例中5例早期血肿扩大,8例脑室容积扩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乳酸>2.0 mmol/L(OR= 11.986,95%CI:1.084~132.552,P=0.043)和TQOT/mm2>2个(OR=10.223,95%CI:1.424~73.396,P= 0.021)为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初诊CT血肿体积(HR=1.102,95%CI:1.020~1.143,P=0.002)和脑室容积扩大(HR=3.485,95%CI:1.071~11.463,P=0.040)是住院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初诊CT血肿体积≤7 mL和>7 mL患者出现住院不良结局的时间分别为(74.0±10.6) d和(25.5±7.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 11.832,P=0.001),无和有脑室容积扩大患者出现住院不良结局的时间分别为(68.1±9.0) d和(29.9±8.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7.483,P=0.006)。结论 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可发生早期血肿扩大及脑室容积扩大且两者有相关性。患者的TQOT/mm2>2个时发生早期血肿扩大的风险较高,初诊CT血肿体积>7 mL及有脑室容积扩大者发生住院不良结局的时间较短。
汪浩[10](2019)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脑出血是全球范围内危及人类生命的常见病,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目前脑出血的治疗上尚存在许多争议,而手术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被认为对一部分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对于脑出血的手术方式较多,但最为常用的还是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血肿腔抽吸引流术。这两种方法对于脑出血的疗效比较仍没有定论。目的:比较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指导临床上术式的选择。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46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诊断为自发性脑出血(排除外伤性脑内血肿),出血原因不包含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静脉窦血栓、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卒中和脑梗死的出血转化。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血肿清除组和钻孔血肿抽吸引流组。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出血部位、是否合并脑室出血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情况是否具有可比性。开颅血肿清除组均全麻下行骨瓣开颅,显微镜直视下清除血肿,钻孔血肿抽吸引流组于局麻下,利用磨钻或锥颅器钻孔,于血肿腔插入引流管,术中适当抽吸血肿,术后可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溶解剩余血肿进行引流。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血肿减少情况、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GCS评分、死亡率等指标。结论:脑出血开颅手术在平均血肿清除率为89%,明显高于钻孔抽吸引流手术的20%(P<0.001),对于需短期解除血肿压迫的患者较为适用,但两组患者的预后各项指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GCS评分、GOS评分)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开颅手术组患者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钻孔引流组。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一些指标,如术后肺炎发生率上,两组数据虽无统计学差异,但P值较小(P=0.1004)。这提示在更大样本的研究中,这些指标可能会有统计学差异。
二、自发性脑干出血的CT诊断及预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发性脑干出血的CT诊断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T征象预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 CT扫描方法 |
1.3 意识障碍判断标准与分组 |
1.4 数据采集及图像分析方法 |
1.5 原发性脑干出血判断意识障碍程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预测意识障碍程度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2 预测意识障碍程度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2.2.1 总体模型评估 |
2.2.2 CT征象 |
3 讨论 |
(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断与治疗历史、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诊断与治疗历史 |
二、外科治疗现状 |
1. 适应证 |
2. 文化差异 |
3. 手术方式 |
三、问题及展望 |
(5)一项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高血压脑出血的概述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1 原理描述 |
2 实验材料 |
2.1 立体定向头架和模拟实验 |
2.2 手机程序App |
3 研究对象 |
4 方法 |
4.1 术前准备 |
4.2 新型技术的手术步骤 |
4.3 手术流程 |
4.4 穿刺准确度的评估 |
4.5 治疗后颅窝出血的案例说明 |
4.6 术后处理 |
4.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可行性 |
3 手术室时间 |
4 准确度评估 |
5 与定位穿刺技术相关的临床表现 |
第四章 讨论 |
1 可行性 |
2 手术流程 |
3 穿刺的准确度 |
4 溶栓药物的应用 |
5 后颅窝出血 |
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五章 创新点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九章 附录 |
1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2 研究中相关的评分表 |
2.1 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表 |
2.2 脑出血后意识状态的分级 |
2.3 脑出血后GCS与意识状态状况分级比较 |
3 与技术相关的CDC院内感染诊断标准(部分) |
3.1 切口感染 |
3.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3.3 植入物引起的感染 |
3.4 败血症 |
第十章 致谢 |
(6)脑出血相关肺炎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的早期预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淋巴细胞减少是自发性脑出血相关肺炎的独立预测因素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样本采集 |
1.1.2 分组定义 |
1.1.3 入组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统计 |
1.2 结果 |
1.2.1 临床特征 |
1.2.2 实验室检查 |
1.2.3 因素分析 |
1.2.4 评估预后 |
1.3 讨论 |
1.3.1 D4L是自发性脑出血相关肺炎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
1.3.2 脑出血患者第四天淋巴细胞下降可能与神经损伤后淋巴细胞再分布或者免疫抑制有关 |
1.3.3 局限性分析 |
1.4 小结 |
二、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肺感染关系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样本采集 |
2.1.2 分组定义 |
2.1.3 入组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1.6 实验过程 |
2.1.7 统计 |
2.2 结果 |
2.2.1 临床特征 |
2.2.2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析 |
2.2.3 人外周血细胞因子分析 |
2.3 讨论 |
2.3.1 sICHAP/SAP不等同于HAP,sICHAP发生早,使sICH患者早期即存在“营养危机” |
2.3.2 发生sICHAP的患者D4L减少,可能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老话题 |
2.3.3 脑出血后肺感染组IL-6、IL-10升高 |
2.4 小结 |
三、脑出血早期淋巴细胞减少后气道微生态变化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入组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本研究痰液标本要求 |
3.1.5 样本采集 |
3.1.6 传统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学诊断技术 |
3.1.7 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 |
3.1.8 OTU聚类 |
3.1.9 物种多样性分析 |
3.1.10 群落结构分析 |
3.1.11 群落功能基因预测 |
3.1.12 统计 |
3.2 结果 |
3.2.1 临床基本信息 |
3.2.2 样本质量 |
3.2.3 物种多样性分析 |
3.2.4 群落结构分析 |
3.2.5 群落功能基因预测 |
3.3 讨论 |
3.3.1 16S rRNA基因测序可检测到常规痰培养得到的“致病菌”,sICH早期即可能存在sICHAP |
3.3.2 痰培养得到的“致病菌”可能不是真正的病原体 |
3.3.3 sICHAP多发生在sICH的早期,D4L减少可能为致病菌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自发性脑出血后颅内外炎症反应及对脑出血相关肺炎的影响 |
综述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与否的预后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脑干出血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出血量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神经影像学检查 |
1.2.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2 三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
2.3 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情况 |
2.4 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3 讨论 |
(10)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自发性脑干出血的CT诊断及预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T征象预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的价值[J]. 刘国芳,孙娟,陈珍珍,左诗怡,张磊,黄文杰,张冬,胡志安,刘勇,姚忠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21(15)
- [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断与治疗历史、现状与未来[J]. 游潮,陶传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02)
- [3]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J].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08)
- [4]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J]. 游潮,刘鸣,于学忠,陶传元,肖安琪,伍聪. 中国急救医学, 2020(08)
- [5]一项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研究[D]. 刘永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脑出血相关肺炎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的早期预测意义[D]. 安硕.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与否的预后比较分析[D]. 夏捷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脑干出血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出血量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邓鹏程,郭西良,丁俊.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1)
- [9]血肿腔和脑室早期变化对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住院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分析[J]. 彭佳华,黄兰青,农胜德,吴杏起,李廷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9(02)
- [10]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D]. 汪浩.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