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语子长话的分音词、合音词、逆序词(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1](2020)在《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河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南部偏东边界,本文对唐河县内的古城乡和苍台镇方言进行调查,并对其语音进行对比与分析,探索其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文章还将唐河方言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的枣阳方言和郧阳区方言的语音进行对比分析,探索这些同处于过渡地带的方言之间有何亲疏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从汉语方言分区角度看,唐河方言位于中原官话南鲁片的边缘,适合进行“古-今”与“内-外”相结合的比较法进行研究。通过大量阅读前贤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对唐河方言的语音进行全面调查并研究的成果有待补充,以唐河方言语音情况作为中原官话南鲁片的代表,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的方言进行对比研究的成果目前仍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选择位于唐河县境内中部偏北、同等半径范围内距离县城较近的古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以此获取其音系、基本词汇及其他共时层面的语音信息;同时,文章以《广韵》为中古音参照系,拿古城乡的音系与之对比,借以总结其“古-今”演变规律;此外,本文还将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唐河县古城乡方言在两字组连读变调、三字组连读变调、叠词、儿化等方面的共时语音特征。过渡地带的方言语音特征不排除因“接触”而具备混合性,因此本文另对县境南部、距离西南官话鄂北小片枣阳最近的苍台镇方言进行了田野调查,借以验证这方面的具体表现。经过调查可以看出: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在声、韵、调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不排除是枣阳方言带来的直接影响,也不排除普通话的影响,但是深入讨论后可进一步确定: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内部语音不平行演变的表现,这主要是因为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系统性,苍台镇方言中的“又音现象”是零散的,表明苍台方言正处于变化之中,具有离散式音变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索包括唐河方言在内的南鲁片中原官话与鄂北小片西南官话相接壤的地区之间有何语音方面的亲疏关系?当前对这一过渡地带的方言分区是否合理?本文又遵循选点均匀的原则,利用文献法将唐河方言与枣阳方言、以及距离唐河县较远、同属于鄂北小片的郧阳方言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唐河方言语音与枣阳、郧阳方言仍各具特色。虽然枣阳方言和郧阳方言相对而言受到中原官话南鲁片方言的影响更明显,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近于中原官话而远于西南官话的语音特征,但是其中与中原官话的“共通性”都是晚起的,不能作为重新划分方言区域的标准,所以唐河方言仍旧属于中原官话南鲁片,枣阳、郧阳方言也应该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
孙霞[2](2019)在《新中国70年汉语逆序词研究(1949—2019)》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术界开始密切关注汉语逆序词的研究。从1949年至2019年3月,相关着述文章近三百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以前,汉语逆序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只是对逆序词进行简单说明和初步探索。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汉语逆序词的研究处于持续发展、不断繁荣阶段,成绩显着。21世纪以降,汉语逆序词的研究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特点: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研究的角度更加全面,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为逆序词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黄沙[3](2018)在《陕西省方志中的方言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2015年前陕西县级以上行政志和独立成书的方言志中的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方志方言词汇,建立方志方言词汇数据库的基础上,展开方志方言词汇研究。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的来源,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对象、研究材料加以限定。对国内已有的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阐明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及方法。第二章介绍了陕西方志中方言资料编纂的基本情况,将李荣《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中的陕西方言分区与陕西方志中的方言分区进行比较,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第三章统计陕西旧志中的复现方言词,多方面探索导致方言词复现的原因;从音节结构、词性分析、义类分析等角度对陕西旧志中的1041个方言词、173个复现方言词进行初步探析;对陕西旧志中的16个“圪”头词的词性、语义特点、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从历时角度对陕西新旧志中的方言词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了方志方言词中的44个承传词、5个变异词,重点讨论了词义的演变情况;共时角度则通过陕西新旧志中方志方言词同《汉语方言大词典》的比较,补正词典的罅漏。第五章以关中方言区的天文类、动物类、亲属人品类、植物类、饭食类、身体类等6类方志方言词中的部分方言词为样本,绘制了19幅方志方言地图,从方志方言词的地理分布,来考察关中方言区的内部关系。
亢小井[4](2017)在《陕北晋语方言近40年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入声是晋语的最大特点之一,晋语方言研究不能割裂陕北话中的入声。陕北话的晋语占51012km2,人口438万,分布区域较广,使用人数众多。而陕北晋语又分为4片。通过整理研究陕北晋语使用最多的五台片,呈现陕北晋语五台片方言研究全貌,以求全面认识晋语。
亢小井[5](2017)在《晋语五台片方言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李荣先生第一次提出晋语,1986年,侯精一先生划分出晋语五台片。晋语五台片涉及秦晋蒙三省区29个县(旗)、市,29个县市的方言,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研究文章发表。30多年来,五台片方言研究一直处零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整理和归纳。本文初步对秦晋蒙三省区29个县市方言研究文章进行了分析探讨。
张珍[6](2017)在《郧阳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认为郧阳方言是西南官话鄂北片的代表方言之一,论文主要探讨郧阳方言的词汇系统。郧阳方言因特殊的地缘和历史因素,语言上不仅保留大量晋语特征,且受到周边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影响。目前关于郧阳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方面,对方言词汇缺乏系统的分析。郧阳区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比有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郧阳方言中的附加式构词、重叠式构词和重叠构形、特殊的分音构词方式。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比较法,对郧阳方言的词汇系统进行了客观详细的描写分析。
常浩[7](2017)在《沁水县方言语音研究》文中指出沁水县是晋城市的下辖县,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描写与解释、共时和历时比较、音系概括和专题个案研究结合等方法,对沁水方言特点做出描写与阐释。本文分为七部分,具体概括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沁水县的地理、人口和建置沿革;沁水县方言概况及研究情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范围及材料来源、研究方法;调查人情况说明。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分析沁水县方言的概况及其研究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为东小片(1)音系研究。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声韵调配合关系几方面。沁水东小片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3个,韵母39个,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共6个调类,调值分别是22、24、31、53、?2、?34。本章用表格的形式展示了沁水东小片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的特点,分析了沁水东小片方言的声韵调配合关系。第三部分为西小片(2)音系研究。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声韵调配合关系几方面。沁水西小片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4个,韵母33个,声调调类(不包括轻声调)共4个,调值分别是31、13、44、52。本章用表格的形式展示了沁水西小片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的特点,分析了沁水西小片方言的声韵调配合关系。第四部分为共时研究。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每部分又分为三小部分,东小片方言点与晋语上党片长治、高平进行比较;西小片方言点与汾河片翼城、浮山进行比较;东西两片进行比较。从与周边方言比较和内部比较两方面对沁水方言进行共时的把握。第五部分为历时比较。将沁水方言声韵调与中古音、近代音音系进行对比。运用的主要韵书有《广韵》、《中原音韵》、《中国音韵学研究》。旨在总结沁水方言历时演变情况,为古音遗存寻求更有依据的解释。第六部分为专题研究。主要包括沁水方言语音的新老派对比;西小片的文白异读;重叠等内容。新老派语音对比研究方面,从声母、韵母角度分析新老派语音差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西小片文白异读从声母、韵母两方面总结文白异读规律;重叠方面,从词类出发分析了沁水方言的名词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量词重叠等语言特点。结语部分总结沁水县方言语音特点和演变规律,指出本文不足之处、未来的努力方向以及对课题的展望。
南小兵[8](2017)在《子长方言语音词汇研究》文中指出子长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为延安市所辖。《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子长方言划归晋语五台片。文章记录的是子长城关瓦窑堡镇方言,主要以田野调查获取的语料为基准,重点考察了晋语子长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系统,在记录描写的基础上分析方言特征。语音部分通过调查分析声韵调及其组配关系从中概括语音系统,与北京音系、中古音系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子长方言音系特点,并整理出子长方言同音字汇,同时对子长方言中塞音塞擦化、元音高化、舒声促化等语音现象做了初步补充探讨;词汇部分从音节形式、语素构成、词缀、重叠等方面比照普通话对子长方言词汇特征进行阐释,并对子长方言中遗留的古语词及地方特色词语条目如称谓词、婚丧词及地理词进行概览式的整理与描写。分类词条的调查以《方言调查词汇表》为底本,为突出地方特色,在部分词汇条目下有所扩充;长篇语料部分主要包括《汉语方言语法调查例句》以及调查所得的民间故事传说、童谣民歌和地方熟语(包括歇后语、俗语、绕口令、谚语、谜语)等,主要以记音转写的方式描写辑录。文章附录部分旨在了解农村家庭语言生活的实际状况,通过实地入户问卷发放与问询采访式的调查方式,主要从受访者家庭内部成员间的语言使用、受访者社会交际活动中的语言使用、受访者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印象、态度及语言意愿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许巧枝[9](2016)在《论汉语方言合音的类型——兼议洛阳方言合音现象》文中认为根据合音在方言中的具体使用情况,把合音分为构词法范畴、构词法和语音变化的过渡状态、语音的减缩变化等三种类型,更为清晰地说明合音在方言中的实际情况。洛阳方言数量短语合音词"四个[suo51]""五个[uo51]""六个[luo24]""十个[suo42]"里的"个"是《中原音韵》时代读音([kuo])的保留,合音词"一个[yo51]""七个[tshyo24]""九个[tcyo55]"里的韵母"yo"则是受到合音上字读音的影响,原本是uo。
刘正印[10](2016)在《晋语分音词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分音词是晋语的一大特色,即把一个词分成两个音节来说。近三十年来,学界关于晋语分音词的研究成果颇丰。撮其要者,对晋语分音词的研究情况从整体、分片两方面作概括性介绍。
二、晋语子长话的分音词、合音词、逆序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语子长话的分音词、合音词、逆序词(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1.1 唐河县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和人口概况 |
1.2 唐河方言研究综述 |
1.3 调查情况及发音人介绍 |
1.4 调查材料说明 |
1.5 中古音专业术语说明 |
第2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音系分析 |
2.1 声母 |
2.2 韵母 |
2.3 声调 |
2.4 声韵调拼合关系 |
小结 |
第3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同音字汇 |
第4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历时音变 |
4.1 声母的古今演变规律 |
4.2 韵母的古今演变规律 |
4.3 声调的古今演变规律 |
4.4 特字举隅 |
4.5 小结 |
第5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共时音变 |
5.1 两字组连读变调 |
5.2 三字组连读变调 |
5.3 叠字组连读音变 |
5.3.1 ABB型词语连读音变 |
5.3.2 AAB型叠词连读音变 |
5.3.3 AABB型叠词连读音变 |
5.3.4 ABAB型叠词连读音变 |
5.4 “的”尾词 |
5.5 儿化 |
5.5.1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儿化 |
5.5.2 汉语方言的儿化音变与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儿化闪音” |
5.6 合音现象 |
5.7 分音现象 |
第6章 唐河县境内方言语音比较与分析 |
6.1 苍台镇方言的音系 |
6.1.1 声母 |
6.1.2 韵母 |
6.1.3 声调 |
6.2 古城乡与苍台镇方言语音比较与分析 |
6.2.1 声母的比较与分析 |
6.2.2 韵母的比较与分析 |
6.2.3 声调的比较与分析 |
6.3 有关苍台镇方言古生、书、船、禅母今读[f]的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唐河县方言与枣阳、郧阳区方言比较与分析 |
7.1 声母的比较与分析 |
7.2 韵母的比较与分析 |
7.3 声调的比较与分析 |
附录 |
表1.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古今声母演变表 |
表2.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古今韵母演变表 |
表3.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三字组连读变调表 |
表4. 唐河(古城乡)方言词汇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痴及答辩情况表 |
(2)新中国70年汉语逆序词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汉语逆序词研究 |
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汉语逆序词研究 |
(一)关于逆序词的整体性研究 |
(二)关于逆序词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 |
(三)关于逆序词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
(四)关于方言逆序词的研究 |
三、21世纪的汉语逆序词研究 |
(一)关于逆序词的整体性研究 |
(二)关于逆序词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 |
(三)关于逆序词的应用研究 |
(四)关于方言、个案等的研究 |
(3)陕西省方志中的方言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1.1 陕西行政区划 |
1.1.2 陕西地方志 |
1.2 研究现状 |
1.2.1 陕西方志研究概况 |
1.2.2 陕西方言研究概况 |
1.2.3 陕西方志方言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方言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1.3.2 方志方言词是汉语词汇学的丰富材料 |
1.3.3 方志方言词研究可为工具书的补充完善提供材料 |
1.3.4 从新角度探析陕西当地民族、民俗文化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实地考察法 |
1.4.2 描写法 |
1.4.3 比较法 |
1.4.4 统计法 |
1.4.5 溯源考证法 |
第2章 陕西方志方言资料概述 |
2.1 方志的整理与编纂 |
2.1.1 陕西旧志的着录与整理 |
2.1.2 陕西新志的编纂 |
2.2 方志方言资料概况 |
2.2.1 旧志方言资料概况 |
2.2.2 新志方言资料概况 |
2.3 方志中的方言分区 |
2.3.1 方言分区概况 |
2.3.2 方言志中的方言分区 |
2.4 方志方言词的地域分布 |
2.4.1 旧志方言词的地域分布 |
2.4.2 新志方言词的地域分布 |
第3章 陕西旧志中的方言词初探 |
3.1 旧志中的复现方言词 |
3.1.1 复现方言词的数量 |
3.1.2 复现方言词的词性、词频和音节结构 |
3.1.3 复现方言词的义类 |
3.2 旧志方言词的音节结构 |
3.2.1 旧志中的三音节词 |
3.2.2 旧志中的四字格 |
3.3 旧志方言词的词性 |
3.4 旧志方言词的义类 |
3.4.1 异实同名 |
3.4.2 同实异名 |
3.5 旧志方言词中的“圪”头词 |
3.5.1 “圪”头词的概况 |
3.5.2 “圪”头词的来源 |
3.5.3 “圪”头词的分析 |
3.5.4 “圪”头词的分布 |
第4章 陕西新旧方志方言词的比较研究 |
4.1 新旧方志方言词之间的对应关系 |
4.2 词形、词义相近或相同 |
4.2.1 词形相同,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
4.2.2 新旧方志对应方言词数量不同,词义范围相同 |
4.2.3 词形全同,词义基本相同 |
4.3 形同义异 |
4.4 义同形异 |
4.5 《汉语方言大词典》词目、义项及方言区域的漏收 |
4.5.1 漏收方言词条 |
4.5.2 漏收方言词义项 |
4.5.3 漏收方言词的方言区 |
第5章 关中方言区新志方言词的方言地理学分析 |
5.1 方言地理学概说 |
5.1.1 关中方言区 |
5.1.2 方言条目选择依据及处理方式 |
5.2 天文类方言词 |
5.2.1 冰雹 |
5.2.2 雷 |
5.2.3 太阳 |
5.3 动物类方言词 |
5.3.1 蝙蝠 |
5.3.2 老鹰 |
5.3.3 蟋蟀 |
5.3.4 麻雀 |
5.3.5 松鼠 |
5.3.6 蚂蚁 |
5.3.7 猫头鹰 |
5.4 植物类方言词 |
5.4.1 玉米 |
5.4.2 蒲公英 |
5.5 亲属人品类方言词 |
5.5.1 公公 |
5.5.2 岳父 |
5.5.3 婆婆 |
5.5.4 男人 |
5.6 食物类方言词 |
5.6.1 馒头 |
5.6.2 饺子 |
5.7 身体类方言词 |
5.7.1 膝盖 |
5.8 余论:关中方言区方志方言词的一点思考 |
5.8.1 周至方言的归属问题 |
5.8.2 关中方志方言特征词 |
5.8.3 关中方言区方志中的晋语方言词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明、清、民国旧志与今陕西行政区划地名对应表 |
附录2:方志文献版本信息表 |
附录3:新志方言材料信息表 |
附录4:陕西旧志方言词汇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陕北晋语方言近40年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陕北晋语的界定及分区 |
二、陕北晋语7县概况 |
三、陕北晋语五台片研究成果 |
(一) 着作溯源 |
(二) 文献期刊研究 |
1. 综合研究:有方言比较、方言与民俗、方言评述等 |
2. 专题研究呈现类属特点 |
3. 语音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 对语音进行了共时研究、声韵来源及演化的历时探讨 |
4. 会议文献:以邢向东、黑维强为代表 |
四、结语 |
(5)晋语五台片方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晋语五台片方言发展脉络 |
二、晋语五台片概况 |
三、晋语五台片着作文献溯源 |
四、晋语五台片区域性研究成果 |
(一) 内蒙古区域 |
(二) 陕北区域 |
1. 进入21世纪, 晋语五台片陕北各点方言研究呈现类属特点 |
2. 学者对晋语五台片陕北方言进行的规模研究整理 |
3. 专题研究、综合研究 |
(三) 晋北区域 |
1.进入21世纪, 晋语五台片晋北方言研究文献同样呈现类属特点 |
2.学者对当地方言点做的大量深入调查研究 |
五、结语 |
(6)郧阳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郧阳区概况 |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二、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郧阳区方言词汇研究现状 |
一、郧阳区方言研究状况 |
二、与郧阳区方言相关的其他县区方言的词汇研究状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郧阳区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一、声母系统 |
二、韵母系统 |
三、单字声调 |
四、方言调查合作人及相关说明 |
第一章 郧阳方言的附加式构词(上) |
第一节 前缀 |
一、前缀“日” |
二、前缀“鬼” |
三、前缀“老” |
四、前缀“忽” |
五、前缀“骨” |
六、前缀“卜” |
第二节 中缀 |
一、中缀“不” |
二、中缀“骨” |
第三节 后缀 |
一、后缀“娃”、“头”等 |
二、后缀“达”、“喳” |
三、后缀“实”、“泛” |
四、后缀“乎”、“巴”等 |
第二章 郧阳方言的附加式构词(下) |
第一节 词缀“圪” |
一、前缀“圪” |
二、中缀“圪” |
第二节 词缀“子” |
一、“子”附在体词性语素后 |
二、“子”附在谓词性语素后 |
第三节 词缀“儿” |
一、郧阳方言的儿化词系统 |
二、其他儿化现象 |
三、词缀“子”和“儿”的比较 |
第三章 郧阳方言的重叠 |
第一节 构词重叠 |
一、重叠式名词 |
二、重叠式形容词 |
第二节 构形重叠 |
一、名词重叠 |
二、动词重叠 |
三、形容词重叠 |
四、量词重叠 |
五、代词重叠 |
六、副词重叠 |
七、拟声词重叠 |
八、各类短语的重叠 |
第四章 郧阳方言中的分音词 |
第一节 分音词概说 |
第二节 郧阳方言中的分音词 |
一、郧阳方言中的分音词词表 |
第三节 郧阳方言分音词的特点 |
一、郧阳方言分音词的语音特征 |
二、郧阳方言分音词的语义特征 |
三、郧阳方言分音词的语法特征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郧阳方言词汇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沁水县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山西省沁水县地理、人口及建置沿革 |
(二)沁水县方言概况及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对象范围及材料来源、研究方法 |
(五)调查人情况说明 |
1.调查合作人遴选标准 |
2.沁水县方言调查人情况 |
一、沁水县东小片方言音系 |
(一)东小片声母 |
(二)东小片韵母 |
(三)东小片声调 |
(四)东小片声韵调配合关系 |
1.东小片声韵调配合关系 |
2.东小片声韵调配合表 |
(五)小结 |
1.东小片声母 |
2.东小片韵母 |
3.东小片声调 |
二、沁水县西小片方言音系 |
(一)西小片声母 |
(二)西小片韵母 |
(三)西小片声调 |
(四)西小片声韵调配合关系 |
1.西小片声韵调配合关系 |
2.西小片声韵调配合表 |
(五)小结 |
1.西小片声母 |
2.西小片韵母 |
3.西小片声调 |
三、沁水方言的共时比较 |
(一)声母比较 |
(二)韵母比较 |
(三)声调比较 |
(四)小结 |
四、沁水方言的历时比较 |
(一)比较说明 |
(二)声母的比较 |
(三)韵母的比较 |
(四)声调的比较 |
(五)小结 |
五、沁水方言的专题研究 |
(一)沁水方言内部新老派语音对比研究 |
(二)沁水西小片文白异读研究 |
(三)重叠 |
(四)小结 |
结语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子长方言语音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子长概况 |
(一) 地理人口 |
(二) 历史沿革 |
(三) 行政区划 |
(四) 语言使用状况 |
二、子长方言的内部差异 |
三、关于陕北晋语/子长方言的研究 |
(一) 陕北方言研究现状 |
(二) 晋语研究现状及成果 |
(三) 子长方言研究现状及成果 |
(四) 陕北民间曲艺对方言的传承 |
四、音标符号 |
五、发音合作人概况 |
六、体例说明 |
第二章 子长方言语音 |
一、语音系统 |
(一) 声韵调分析 |
(二) 声韵调配合关系 |
(三) 音变 |
二、语音特点 |
(一) 音系特点 |
(二) 异读 |
三、同音字汇 |
四、子长音系与北京音系比较 |
(一) 声母比较 |
(二) 韵母比较 |
(三) 声调比较 |
五、子长音系与中古音系比较 |
(一) 声母比较 |
(二) 韵母比较 |
(三) 声调比较 |
六、子长方言中特殊语音现象初探 |
(一) 由[t]/[th]—(?)h]看塞音的塞擦化 |
(二) 元音高化现象 |
(三) 变体[u]的描写 |
(四) 一等字的洪细转化 |
(五) 促声舒化与舒声促化 |
第三章 子长方言词汇 |
一、概述 |
(一) 词汇特色 |
(二) 词义差异 |
(三) 特殊词语 |
二、分类词表 |
第四章 子长方言语料记音 |
一、语法例句 |
二、故事传说 |
三、童谣民歌 |
四、熟语谜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论汉语方言合音的类型——兼议洛阳方言合音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音类型的认定 |
二、合音类型在方言中的表现 |
(一)构词法范畴。 |
1. 否定副词+中心词 |
2. 表示处所的名词短语 |
3. 数量短语 |
4. 指示代词 |
5. 程度副词 |
(二)过渡状态。 |
1. 趋向动词短语 |
2. 表示称呼的名词/短语 |
3. 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动词和名词 |
(三)语音的减缩变化。 |
1. 疑问代词短语 |
2. 由语气词参与构成的合音 |
三、洛阳方言合音现象 |
四、结论 |
(10)晋语分音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晋语分音词的总体研究 |
二、关于晋语各片分音词的研究 |
(一)并州片 |
(二)吕梁片 |
(三)上党片 |
(四)五台片 |
(五)大包片 |
(六)张呼片 |
(七)邯新片 |
(八)志延片 |
四、晋语子长话的分音词、合音词、逆序词(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D]. 张丽. 山东大学, 2020(11)
- [2]新中国70年汉语逆序词研究(1949—2019)[J]. 孙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06)
- [3]陕西省方志中的方言词研究[D]. 黄沙.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1)
- [4]陕北晋语方言近40年研究述评[J]. 亢小井.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6)
- [5]晋语五台片方言研究综述[J]. 亢小井.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10)
- [6]郧阳方言词汇研究[D]. 张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7]沁水县方言语音研究[D]. 常浩.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8]子长方言语音词汇研究[D]. 南小兵. 武汉大学, 2017(06)
- [9]论汉语方言合音的类型——兼议洛阳方言合音现象[J]. 许巧枝.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
- [10]晋语分音词研究综述[J]. 刘正印.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