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雾化粒度测量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雾化粒度测量研究

一、数字图像处理对雾化粒度测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卫东[1](2020)在《纳米流体在亚音速横向气流中的喷雾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流体由于在强化传热和改善燃烧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一种有可能改变未来全球能源格局的二次能源载体。为了从雾化角度揭示纳米流体发挥优异性能的内在机制,本文综合实验与理论分析,研究了纳米流体在亚音速横向气流中的初级破碎机制以及宏微观喷雾特性,重点讨论了添加纳米颗粒的附加效应。课题在纳米流体制备方法优化与物性表征的基础上,以横向射流实验系统的设计和搭建为支撑,结合图像灰度标准差统计处理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建立了射流特征分析程序。首先,通过纳米流体圆柱射流在没有横向气流作用下的流动特性可视化实验研究,揭示了添加纳米颗粒对射流不稳定性的影响,绘制了附加效应分区模式图,并将其归因于粘性增强和空化促进两种机制。实验表明,纳米颗粒促进了喷嘴内外的流动空化现象,并且依据空化状态对射流不稳定性具有三种不同的附加效应:1)未发生内部空化时,纳米颗粒通过粘性增强表现为不稳定性降频效应;2)局部空化时,通过促进喷嘴内部空化表现为增频效应;3)达到超空化以后,纳米颗粒通过促进外部射流空化以及增加气动力等耦合作用,表现为不稳定增强效应。然后,基于高速阴影图像统计处理,对纳米流体横向射流的基本形态、破碎模式、表面波长、不稳定性等初级破碎特征进行了总体论述,提出了低气体韦伯数(Weg)情况下纳米流体横向射流初级破碎原理图。综合考虑纳米颗粒溶剂化层效应以及浓度、粒度等基本属性,提出了一个新的颗粒相功率指数PV,并建立了表面波长经验模型。实验表明,添加低浓度纳米颗粒对横向射流破碎模式几乎没有影响;随着纳米氧化铝浓度增加,射流振荡幅度明显增大,表面波长相对减小,迎风侧表面波长与Weg和PV呈负指数关系。与基础流体相比,颗粒体积分数为0.5 1%时,Al2O3-H2O纳米流体的上表面波长最多缩短了 18%。最后,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激光粒度仪等对射流纵向穿透、横向扩散、柱断裂以及雾化粒度/速度分布等宏微观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建立了液柱断裂距离、雾滴索特平均直径等经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的纳米级颗粒对于低粘度流体横向射流轨迹几乎没有影响;当颗粒尺寸接近或达到亚微米以上时,初级破碎产生了较大液滴,射流在下游表现出更强的穿透能力。由于纳米颗粒促进了射流空化,纳米流体液柱炸裂频率明显升高;添加纳米级氧化铝使得射流下游区域的平均湍流强度整体降低,但射流轨迹附近剪切涡区域的平均湍流强度明显增大。液柱断裂横向距离Xb、近场雾滴平均直径均随着纳米氧化铝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加而增大。在射流远场,纳米流体雾滴的粒径分布相对基础流体更加均匀集中,索特平均直径(SMD)与Weg、PV以及液气动量比q均呈负指数关系。

潘志成[2](2019)在《气液两相流气泡与液滴尺寸分布数字图像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和应用于能源、化工、石油、制冷、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气泡和液滴作为气液两相流中的重要组成对象,决定了气液相接触面积以及相间传质和传热,进而直接影响工业反应的速率,因此气泡与液滴参数测量对于过程控制及气液两相流系统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气泡与液滴尺寸分布测量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鼓泡床气泡特性和燃油雾化液滴分布特性试验研究中,实验验证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有效性。首先,介绍了稀疏气泡的图像滤波、图像增强、二值化、数字形态学等图像预处理方法,比较了不同图像滤波方法、图像增强方法、二值化方法的效果,最后确定了采用中值滤波、图像线性变换增强、大津法二值化、Canny算法边缘提取的技术路线,获得了气泡形状特征参数。针对气泡识别过程中密集气泡易发生重叠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曲率计算的凹点匹配与圆周拟合的重叠气泡分割与轮廓重构算法,得到气泡分割后的重构图像,减少了重叠气泡的测量误差。其次,搭建了鼓泡床气泡试验系统,开展了鼓泡床气泡尺寸分布特性研究,利用基于曲率计算的凹点匹配与圆周拟合的重叠气泡分割与轮廓重构算法分析了气泡的尺寸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够有效地从图像中提取轮廓清晰完整的气泡,而且能够对图像粘连重叠的气泡进行准确分割,进而获得气泡尺寸分布。分析了气泡尺寸随气体流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小气泡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产生更大的气泡;气泡的最大直径和Sauter平均直径都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大。然后,搭建了转杯式燃烧器燃油雾化特性试验台,结合雾化液滴尺寸分布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开展了转杯式雾化喷嘴的燃油雾化特性实验研究,分析了一次风量、转杯转速、燃油量等参数对燃油雾化粒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燃油雾化场中,燃油液滴尺寸在远离喷嘴的过程中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雾化油滴总体在小尺寸范围内分布均匀;燃油液滴尺寸随转杯转速、一次风量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在MATLAB/GUI的平台上,设计开发了颗粒(气泡和液滴)粒径分布图像测量技术可视化操作界面,该软件具备了以下功能:一是图像预处理功能,可实现对颗粒图像的增强;二是集成图像粒度分析算法实现颗粒粒径分布统计测量;三是图像批量处理功能,可对不同尺度范围的颗粒分别给出分布结果。

陈雅[3](2019)在《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及仿真模拟研究》文中提出综采工作面粉尘运动是多尘源、多场、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现有理论对粉尘在气-固-液耦合下运移研究甚少;为更深入研究这方面理论并将理论动态直观的模拟展现,本文以综采工作面双尘源(移架和割煤)在气流场、粉尘场和雾滴场环境下的呼吸性粉尘为研究对象,建立耦合模型,开展相似实验,确定系数并验证模型,再编程进行仿真模拟,最后开发系统软件,理论成果和动态仿真模拟可为喷雾降尘设施的改善提供决策支撑。在综采工作面特定环境下,结合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单移架、单割煤和双尘源在气-固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扩散的三维数学模型;同时结合喷雾降尘理论,提出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喷雾降尘模型,建立单移架、单割煤和双尘源在气-固-液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扩散的三维数学模型。为获取求解耦合模型系数的数据,运用相似理论,搭建综采工作面的实验模型,确定气水喷雾降尘系统,选取实验测点位置,并分析割煤机道、运输道和人行道在不同尘源气-固-液耦合下的风速分布和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喷雾对气流场和粉尘场及气流场对粉尘场的影响明显,相同尘源和喷雾条件下,不同位置不同高度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布不同;不同尘源和喷雾条件下,相同位置相同高度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布亦不同,说明掌握已有喷雾条件下的整个工作面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布是有效抑尘的关键。将实验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极大似然法和梯度下降法求解气-固耦合紊流扩散系数,采用线性回归法和梯度下降法求解双尘源气-固称合系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和梯度下降法求解气-固-液耦合喷雾降尘模型系数。为确定更佳的耦合模型系数值,优化耦合模型的精度,运用拉格朗日插值法以不同倍数增强训练集数据,采用平均相对误差评估测试集数据与理论值,得到优化后的耦合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单移架尘源气-固耦合为1 8.99%,单割煤尘源气-固耦合为22.1%,双尘源气-固耦合为25.73%,单移架尘源气-固-液耦合为24.63%,单割煤尘源气-固-液耦合为26.02%,双尘源气-固-液耦合为30.64%,验证了耦合模型的可靠性。根据确立的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运用Matlab编制仿真模拟软件并进行系统设计,选取割煤机道、运输道和人行道为研究对象,从3D立体图、2D切面平面图和切面浓度等值线图等不同视角仿真模拟呼吸性粉尘浓度时空分布情况;仿真模拟系统可更直观便捷的确定不同条件下呼吸性粉尘浓度聚集区域,为防尘降尘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

吴逸凡[4](2019)在《60kWe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燃油高压喷射雾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微型燃气轮机技术为核心、搭配高效电池管理技术的增程器技术作为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替代技术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喷嘴雾化性能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燃料掺混燃烧性能的优劣,本文针对微型燃气轮机在移动式车辆上的应用,研究了喷油器的雾化性能,并对喷油器与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的配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本文自行设计了一套喷油器常压雾化试验台,并搭配PIV粒子成像测速系统对喷雾场图像进行了记录,通过MATLAB对图像进行滤波及降噪处理后根据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其雾化锥角,通过IPP6.0图像处理软件获取液滴的粒径信息,通过PIV自带后处理系统FlowMaster得到喷雾场速度分布。其次,针对压力-流量特性曲线、喷雾场速度分布及液滴的粒径特征,对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压力-流量曲线在高压力下基本重合,最大误差为8.15%;喷雾场速度分布在主体区域处拟合度较好,文中对试验偏差的原因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偏差量做出了数学修正,其轴向速度最大误差为9.76%;不同平面处SMD最大误差为3.97%。综合以上结果,认为试验与模拟结果匹配度较高,可使用该模型模拟实际喷雾场。然后,本文对喷射压差、燃烧室背压、燃烧室空气温度、喷射偏转角及单孔雾化角等参数对雾化性能的影响展开了模拟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各项参数对液滴破碎程度的影响本质上由于其是对韦伯数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喷射压差的变化引起了射流速度的变化,改变了气液间相对流速,对气动力产生较大影响;燃烧室背压与燃烧室空气温度的变化引起了空气密度的变化,对气动力产生较大影响。喷射偏转角与单孔雾化角对于雾化性能的影响较小,但对雾化形态影响较大。因此,喷射压差、燃烧室背压、燃烧室空气温度这三个量可作为调控雾化性能的主要参数,而喷射偏转角和单孔雾化角可作为调控雾化形态的主要参数。最后,本文对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头部双级旋流器进行了建模,研究了受旋流场影响的喷雾场的形态及雾化性能,以喷射偏转角和单孔雾化角为控制量,给出了喷油器与燃烧室配型的最优化结果。针对本文燃烧室工况,最佳配型为:喷射偏转角为812°,单孔雾化角为1016°,总体雾化锥角为3036°。

樊晓冬[5](2018)在《喷嘴雾场的几个参数测试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喷雾技术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喷嘴雾场的雾化粒度、雾化角度、雾场浓度和打击力分布等参数与冶金、消防、食品加工、农药喷洒、航天航空、军工、环保、石油等众多领域紧密相关。本文主要针对雾场角度、打击力分布开展研究和实验,并采用图像法初步探讨了雾场浓度和能见度分布的测量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图像法开展喷嘴雾化角测试方法的研究。提出采用差分图像的最大类间方差算法,用于喷雾图像的识别以及基于二值化图像计算喷雾角度的算法。通过图像灰度变换、阈值分割、形态学去噪、边缘检测等方法,提取得到喷雾场图像,采用直线拟合方法计算得到雾场边界和雾化角,实现了喷嘴雾化角的数字化测量。2、提出采用单点压力传感器和两维移动喷嘴的方式,测量得到雾场的压力(打击力)分布。开发了打击力测试平台。3、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3的开发环境下,以OpenCV库为核心,开发了雾化角度和压力测量的处理软件。采用搭建的测试平台,对喷嘴进行数据采集,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4、采用图像方法实现了能见度(雾场浓度)的测量,得到了初步结果。

刘振,蒋红海,何邦华,唐军,刘泽,袁锐波,周冰[6](2018)在《基于图像处理的喷嘴雾化粒度识别测量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喷嘴外流场雾化效果,测量液雾粒度并研究粒度分布。论文基于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搭建加料雾化图像采集系统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halcon开发识别测量解耦状态下的轴向和截面液雾粒度程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轴向和截面液雾粒度测量结果对比,其误差为3.5%,验证了论文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试验的可行性。实现测量粒度的可视化,提高了测量效率。

陈国营[7](2016)在《大豆蛋白液喷涂系统及雾化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产品的包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食品的包装。但目前应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大部分是石油基包装材料,存在难以自然降解、不可回收等诸多问题,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对包装材料的消耗量相对较大,不仅加大了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且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为此国家提倡加大绿色环保、可食包装材料的研发及应用,蔬菜纸因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可自然降解可再生等诸多优点,具有很好地实用价值。但纯蔬菜纸因不具有热封性能无法直接作为包装材料使用,本课题科研团队提出了以纯蔬菜纸为基材进行大豆蛋白液喷涂覆膜制备大豆蛋白膜-蔬菜复合纸,使具备热封性能。在蔬菜复合纸制备过程中喷雾系统的选择及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规律对蔬菜复合纸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豆蛋白液流变学特性及其雾化规律的研究”的支持下,针对大豆蛋白液具有高粘稠度的特点,研究了专用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系统,并对大豆蛋白液雾化规律进行测量分析。本文首先根据蔬菜复合纸喷涂覆膜的工艺要求及设备环境,选择扇形电子脉冲喷涂雾化型喷嘴,其能在低耗气率下雾化高粘度液体且雾化质量较好。对喷涂系统中控制器工作原理、PWM流量调节技术以及喷涂参数PID闭环反馈调节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对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粒度场进行了测量,并分析了不同喷涂参数对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颗粒粒度分布的影响。实验采用了5种不同粘度的大豆蛋白液作为喷涂基液,利用天津大学研制的L-Ⅲ激光粒度仪测量不同喷涂气压、喷涂液压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场中雾化颗粒的索特平均直径分布(SMD),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对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场轴向距离30cm、径向距离0cm处,随着喷涂气压的增大,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颗粒粒径呈减小趋势,其他参数不变,喷涂气压从0.12MPa增加到0.20MPa时,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颗粒的索特平均直径(SMD)从40.44μm减小到28.02μm,随着喷涂气压的进一步增大,雾化颗粒的索特平均直径(SMD)变化相对缓慢;随着喷涂液压的增大,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颗粒的索特平均直径先有较为明显增大趋势然后趋于稳定,喷涂气压0.20MPa,喷涂液压分别为0.12MPa、0.16MPa、0.20MPa、0.24MPa时,喷涂雾化颗粒的索特平均直径(SMD)为22.86μm、27.57μm、28.02μm、28.92μm;当喷涂参数一定时,随着大豆蛋白液粘度的增大,喷涂雾化颗粒的索特平均直径呈减小趋势。(2)大豆蛋白液粘度、喷涂参数相同时,在喷涂雾化场中,随着轴向距离的增加,雾化颗粒的索特平均直径呈现减小趋势,且减小速率先急后缓;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雾化颗粒的索特平均直径也是呈现减小趋势。最后,对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颗粒速度场进行测量。利用高速摄像机采集不同喷涂气压、喷涂液压、喷涂流量等喷涂参数下的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场图像,运用自编MATLAB数字图像互相关程序,获得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场速度矢量图。运算结果表明,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颗粒速度随着喷涂气压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随着喷涂流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喷涂液压增加时喷涂雾化颗粒有明显的增大趋势。在相同的喷涂参数下,喷嘴正下方30cm处喷涂雾化颗粒速度较喷嘴正下方10cm处偏小,而且受喷涂参数改变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在喷涂雾化场中喷嘴正下方30cm处的大豆蛋白喷涂雾化颗粒受环境中空气阻力的影响较大。

蒋爱德[8](2014)在《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生物柴油-柴油雾化粒度的测量》文中认为生物柴油与普通柴油任意比例互溶的混合物可以代替石化柴油供内燃机使用,为了使得这种混合物在内燃机应用中达到好的动力性和排放效果,就需要研究不同比例的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物的雾化效果.利用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对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物雾化图像进行处理,获得了单位面积内雾化粒度的数量和平均直径,处理速度快捷、准确,减少了传统人工方法分析的主观性和较高的失误率.

刘旭峰[9](2013)在《家用低压旋流喷嘴喷雾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喷嘴雾化特性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但针对家用低压喷嘴雾化特性展开的研究较少,相关的行业标准也缺乏明确的指标。本文针对某企业生产的喷雾器进行结构改进并利用PIV对其展开雾化特性的研究,给出了相应评价指标。首先根据现有的测量设备PIV确定了喷雾雾化颗粒速度和粒径的测量方法,重点研究了干涉成像法测量粒径原理,并确定了基于PIV激光的数码成像系统利用灰度统计来测量雾化颗粒的空间分布,同时根据数码成像利用图像像素法分析雾化颗粒的粒径,对干涉成像法测粒径进行验证。其次提出了采用旋流喷嘴代替原喷雾器的喷嘴,确定了喷嘴关键部件旋芯、芯套、旋流片子的结构,同时根据前人研究确定了各个参数,设计了试验台喷嘴结构。现有的喷雾器行业标准JBT5113-2005仅给出了雾化角和喷雾射程两个简单的评价指标,为了更全面的反映喷嘴的雾化性能,本文对雾化特性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研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扩展,采用多项指标来进行喷嘴雾化性能的评价,主要包括:雾化颗粒速度、雾化角、喷雾射程、雾化颗粒粒度、雾化颗粒均匀度及雾化颗粒空间分布。最后设计了各个雾化特性指标的测试方案,并根据测试方案搭建了对应的测试系统,主要由PIV系统、低压喷雾实验平台及数码成像系统组成,对喷嘴的雾化颗粒速度分布、雾化角和喷雾射程、粒子的空间分布、粒径的空间分布及索特尔平均直径(SMD)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旋流喷嘴具有良好的雾化效果,可以应用于家用喷雾器的优化改进。

李瑞[10](2011)在《面向评价的淋浴喷头喷射场图像特征提取技术》文中提出淋浴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淋浴不仅仅能够达到清洁的目的,而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很有益处,同时又可以作为缓解压力放松身体的一种方式。而淋浴喷头作为淋浴器的主要设备,其质量非常关键,它决定了淋浴过程中的清洁程度和舒适程度,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淋浴喷头质量的检测至关重要。鉴于传统的人工机械式检测方法效率低、精度较差的现象,本课题提出了一种针对淋浴喷头喷射场的动态图像分析方法,通过采集喷射场实时动态图像,进行合理的图像处理和分析,得出喷射场的流动形态以及喷射角等动态特征参数,从而对喷射场进行评价。本文通过研究动态图像的采集方法,构建了图像采集系统,针对喷射场的动态图像进行了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首先对图像进行去噪分析,分别采用减背景和中值滤波的方法进行处理。然后对动态阈值自动获取方法进行了研究,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进行阈值提取,发现针对喷射场图像处理使用此方法存在信息丢失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最大类间绝对值法进行最佳阈值提取,经实验证明,获得了更好的二值化图像,信息保留完整,有利于后续处理。在计算喷射角度的过程中,本文对喷射场动态图像进行了数学形态学算法分析,使用膨胀和腐蚀算法使水束边缘趋于光滑,从而减少图像二值化后产生的毛刺和漏洞,然后采用改进的细化算法,提取左右两边水束的中轴线,利用最小二乘算法拟合直线公式。使用Visual Studio2005软件实现对喷射场动态图像的显示和处理,计算出喷射角。最后根据喷射角度和喷射场水束流动形态在不同压力下的变化规律对喷射场进行了分析、评价。本文提出的针对淋浴喷头喷射场动态图像分析的方法,经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实时、稳定且可靠地进行动态图像处理和喷射角度计算。

二、数字图像处理对雾化粒度测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图像处理对雾化粒度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流体在亚音速横向气流中的喷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米流体热物性及流动特性
        1.2.2 纳米流体雾化特性研究进展
        1.2.3 液体射流雾化机制与不稳定性理论
        1.2.4 横向射流宏微观特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纳米流体的制备与物性表征
    2.1 材料属性与测试仪器
    2.2 纳米流体制备方法优化
        2.2.1 分散方式的影响
        2.2.2 分散环境的影响
        2.2.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3 纳米流体悬浮稳定性表征
    2.4 纳米流体热物性表征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纳米流体圆柱射流的稳定性研究
    3.1 圆柱射流实验装置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3.1.1 实验装置与测试参数
        3.1.2 圆柱射流不稳定性图像分析方法
    3.2 射流初始发展形态
    3.3 射流空间发展特性
    3.4 纳米颗粒对喷嘴内部空化的影响
    3.5 纳米颗粒对外部射流空化的影响
    3.6 纳米颗粒对圆柱射流表面波特性的影响
        3.6.1 基础流体射流表面波长分析
        3.6.2 纳米流体射流表面波特性分析
        3.6.3 高阶表面波与表面剥离现象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初级破碎机制研究
    4.1 横向射流实验系统设计与构建
        4.1.1 实验系统总体设计
        4.1.2 关键参数设计计算
        4.1.3 横向气流和液体流动的稳定性均匀性表征
    4.2 横向射流不稳定性图像处理方法
    4.3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破碎模式
    4.4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表面波特性
    4.5 添加纳米颗粒对横向射流不稳定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的宏观特性研究
    5.1 横向射流宏观特性图像分析方法
        5.1.1 射流轨迹图像分析方法与验证
        5.1.2 柱断裂位置图像分析方法与验证
        5.1.3 图像处理方法的收敛性和误差分析
    5.2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穿透特性
        5.2.1 流动参数对射流轨迹的影响
        5.2.2 纳米颗粒浓度对射流轨迹的影响
        5.2.3 纳米颗粒类型对射流轨迹的影响
    5.3 添加纳米颗粒对喷雾横向扩散的影响
    5.4 添加纳米颗粒对液柱断裂位置的影响
        5.4.1 纳米颗粒浓度对液柱断裂位置的影响
        5.4.2 纳米颗粒类型对液柱断裂位置的影响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的微观特性研究
    6.1 微观特性测试与分析方法
        6.1.1 微观特性测试装置与方法
        6.1.2 基于喷雾阴影图像的粒度粒形统计分析方法
        6.1.3 基于PIV的雾滴速度场统计分析方法
    6.2 近场雾滴粒度粒形分布特性
        6.2.1 基础流体雾滴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
        6.2.2 添加纳米颗粒对雾滴空间分布的影响
    6.3 远场雾滴粒度分布特性
    6.4 雾滴二维速度分布特性
        6.4.1 基础流体雾滴速度分布的基本特征
        6.4.2 添加纳米颗粒对雾滴速度分布的影响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气液两相流气泡与液滴尺寸分布数字图像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两相流参数测量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1.2.1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
        1.2.2 激光多普勒技术
        1.2.3 光纤技术
        1.2.4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1.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两相流参数测量中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气液两相流气泡与液滴数字图像测量技术
    2.1 数字图像的预处理
        2.1.1 图像滤波
        2.1.2 图像的减法运算
        2.1.3 图像增强
        2.1.4 图像的二值化
    2.2 数字图像的形态学处理
        2.2.1 边缘检测
        2.2.2 腐蚀膨胀
        2.2.3 孔洞填充
    2.3 重叠图像的分割
        2.3.1 基于分水岭的重叠图像分割方法
        2.3.2 基于形态学方法的重叠图像分割方法
        2.3.3 基于凹点匹配的重叠图像分割方法
    2.4 图像特征提取
        2.4.1 气泡的标记
        2.4.2 气泡参数的统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液鼓泡床中气泡参数的图像测量技术研究
    3.1 模拟鼓泡塔两相流参数测量系统
        3.1.1 流体控制系统
        3.1.2 摄像系统
        3.1.3 像素尺寸标定
    3.2 重叠气泡分割与轮廓重构算法
        3.2.1 气泡图像预处理与轮廓提取
        3.2.2 重叠气泡凹点搜寻与图像分割
        3.2.3 基于最小二乘圆周拟合法气泡轮廓重构
    3.3 气泡粒径分布及含气率测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杯式燃烧器雾化参数图像测量技术研究
    4.1 转杯式燃烧器试验装置
        4.1.1 燃烧器和控制系统
        4.1.2 雾化室和排气系统
        4.1.3 雾化特性图像测量系统
    4.2 实验工况的设定及雾化液滴尺寸分布测量
        4.2.1 实验工况的设定
        4.2.2 图像处理过程
    4.3 雾化特性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燃油量对雾化特性的影响
        4.3.2 一次风量对雾化特性的影响
        4.3.3 转杯转速对雾化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图像法测量颗粒粒径分布应用软件设计
    5.1 图形界面设计工具MATLAB/GUI
        5.1.1 MATLAB/GUI介绍
        5.1.2 GUI设计原则与设计流程
    5.2 颗粒粒径分布应用软件的界面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及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选题的意义及来源
        2.1.1 选题的意义
        2.1.2 课题来源及目的
    2.2 国内外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粉尘运移研究现状
        2.2.1 综采工作面粉尘运移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2.2.2 喷雾降尘机理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双尘源多场耦合理论研究现状
        2.3.1 理论研究进展
        2.3.2 实验研究进展
    2.4 双尘源多场耦合仿真模拟研究进展
    2.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5.1 研究内容
        2.5.2 研究方法
        2.5.3 技术路线
3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研究
    3.1 综采工作面粉尘运移影响因素及受力分析
        3.1.1 综采工作面粉尘运移影响因素
        3.1.2 综采工作面粉尘运移受力分析
    3.2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机理
        3.2.1 各尘源产尘机理
        3.2.2 喷雾雾化与降尘机理
        3.2.3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气-固耦合机理
        3.2.4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气-固-液耦合机理
    3.3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研究
        3.3.1 呼吸性粉尘自由扩散基本模型
        3.3.2 紊流状态瞬时点尘源呼吸性粉尘扩散模型
        3.3.3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气-固耦合模型
        3.3.4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气-固-液耦合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相似实验研究
    4.1 相似理论原理及简化
    4.2 综采工作面相似实验模型及相关参数确定
        4.2.1 综采工作面相似实验模型与测点确定
        4.2.2 实验仪器及相关参数测定
        4.2.3 喷雾系统的选择设计及参数确定
    4.3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相似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综采工作面喷雾对风流流场分布影响分析
        4.3.2 综采工作面喷雾对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布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系数求解及确定
    5.1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系数求解算法
        5.1.1 综采工作面呼吸性粉尘浓度数据增强算法
        5.1.2 系数求解方法
    5.2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气-固耦合模型系数求解
        5.2.1 单尘源气-固耦合模型紊流扩散系数求解
        5.2.2 双尘源气-固耦合模型耦合系数求解
    5.3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气-固-液耦合模型系数求解
        5.3.1 移架时气-固-液耦合模型系数求解
        5.3.2 割煤时气-固-液耦合模型系数求解
        5.3.3 双尘源气-固-液耦合模型系数求解
    5.4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系数确定
        5.4.1 系数确定指标与方法
        5.4.2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气-固耦合模型系数确定
        5.4.3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气-固-液耦合模型系数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仿真模拟研究
    6.1 移架尘源多场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浓度仿真模拟
        6.1.1 移架尘源气-固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浓度仿真模拟
        6.1.2 移架尘源气-固-液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浓度仿真模拟
    6.2 割煤尘源多场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浓度仿真模拟
        6.2.1 割煤尘源气-固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浓度仿真模拟
        6.2.2 割煤尘源气-固-液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浓度仿真模拟
    6.3 双尘源多场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浓度仿真模拟
        6.3.1 双尘源气-固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浓度仿真模拟
        6.3.2 双尘源气-固-液耦合下呼吸性粉尘浓度仿真模拟
    6.4 本章小结
7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仿真系统设计与应用
    7.1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仿真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7.2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仿真系统的应用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系数确定代码片段
附录B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仿真模拟代码片段
附录C 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系数求解代码片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60kWe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燃油高压喷射雾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燃油雾化的研究概况
        1.2.1 雾化机理研究
        1.2.2 雾化性能表征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系统与测量方法
    2.1 喷油器常压雾化试验系统
        2.1.1 试验系统组成
        2.1.2 试验系统操作步骤
    2.2 PIV系统的组成及测量原理
        2.2.1 PIV系统组成
        2.2.2 PIV系统测速原理
        2.2.3 PIV的运行调试
    2.3 测量参数的后处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喷雾混合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及理论模型
    3.1 研究方法概要
    3.2 基本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3.3 气体状态方程
    3.4 喷雾过程子模型
        3.4.1 碰撞模型
        3.4.2 液滴碰壁模型
        3.4.3 液滴蒸发模型
        3.4.4 喷嘴模型
        3.4.5 液滴破碎模型
        3.4.6 雾化模型
    3.5 数值求解算法
    3.6 喷雾场模型的搭建
        3.6.1 喷雾模型的选择
        3.6.2 网格无关性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喷油器雾化特性的对比研究
    4.1 燃料差异性影响分析
    4.2 喷雾场基本参数测量
        4.2.1 喷射偏转角及雾化锥角的标定
        4.2.2 喷雾场贯穿距离特征
    4.3 试验与模拟结果误差对比分析
        4.3.1 压力-流量特性曲线的标定
        4.3.2 喷雾场速度分布
        4.3.3 液滴的粒径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喷油器选型模拟
    5.1 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结构及性能参数
    5.2 各参数对雾化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5.2.1 喷射压差
        5.2.2 燃烧室背压
        5.2.3 燃烧室空气温度
        5.2.4 喷射偏转角
        5.2.5 单孔雾化角
    5.3 喷油器与燃烧室匹配选型模拟
        5.3.1 头部旋流器建模
        5.3.2 旋流器流场冷态模拟
        5.3.3 喷油器与旋流器匹配选型模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喷嘴雾场的几个参数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雾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1.1 雾场的应用和意义
        1.1.2 喷嘴分类及雾场特性参数
        1.1.3 喷雾形状
    1.2 雾场粒子特性参数的测量方法及应用
        1.2.1 国内测量方法及应用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背景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喷嘴性能参数分析及检测方法基础
    2.1 喷嘴打击力测试
        2.1.1 测量原理
        2.1.2 喷嘴打击力计算方法
    2.2 雾化角测试
        2.2.1 喷嘴雾化角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2.2.2 雾场的图像采集
        2.2.3 几何光学成像
    2.3 雾场浓度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打击力测试平台及软件开发
    3.1 测试平台整体结构设计
        3.1.1 水箱结构的设计
        3.1.2 支撑结构的设计
        3.1.3 运动系统的设计
        3.1.4 打击力测试平台整体结构
    3.2 电机控制和打击力采集电路设计
        3.2.1 放大电路
        3.2.2 串口通信电路
        3.2.3 电机驱动电路
        3.2.4 单片机
        3.2.5 电源电路
        3.2.6 压力传感器
        3.2.7 电路原理图及PCB
    3.3 打击力下位机软件开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嘴雾化角度及雾场浓度测试
    4.1 水雾图像采集系统
        4.1.1 工业镜头
        4.1.2 数据采集器件选取
    4.2 水雾提取和雾化角度计算
        4.2.1 图像灰度变换
        4.2.2 图像阈值分割
        4.2.3 形态学去噪
        4.2.4 图像边缘检测
        4.2.5 直线拟合与角度计算
    4.3 喷嘴雾化角测试软件开发
        4.3.1 功能设计
        4.3.2 采集及处理流程
        4.3.3 界面设计
    4.4 雾场浓度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喷嘴打击力测试系统
        5.1.1 打击力测试平台
        5.1.2 测量结果
    5.2 喷嘴水雾雾化角测试
        5.2.1 实验系统
        5.2.2 测试结果
    5.3 雾场浓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大豆蛋白液喷涂系统及雾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前言
    1.1 选题背景、依据及意义
    1.2 喷涂雾化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喷嘴结构
        1.2.2 变量喷涂控制技术
    1.3 喷涂雾化规律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喷涂雾化规律的理论研究
        1.3.2 喷涂雾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1.3.3 雾化颗粒速度场测量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系统
    2.1 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系统要求
    2.2 喷嘴结构选择
        2.2.1 几种典型喷嘴结构及其特点
    2.3 喷涂雾化参数控制方法
        2.3.1 PWM变量喷雾控制技术
        2.3.2 喷雾参数PID调节
    2.4 喷涂系统其他部件选取
        2.4.1 流量计
        2.4.2 电气比例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大豆蛋白液喷雾粒度场测量的试验研究
    3.1 喷涂雾化粒度特性的评价指标
        3.1.1 雾化细度
        3.1.2 雾化均匀度
    3.2 喷雾粒度分布试验装置与方法
        3.2.1 激光粒度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2 试验装置及方法
    3.3 试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3.3.1 喷涂参数及大豆蛋白液粘度对粒径(SMD)的影响
        3.3.2 喷涂参数及大豆蛋白液粘度对液滴尺寸分布的影响
        3.3.3 大豆蛋白液喷雾场SMD分布
        3.3.4 大豆蛋白液喷雾场液滴尺寸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大豆蛋白液喷雾速度场测量的试验研究
    4.1 流度测量方法
        4.1.1 图像法测速原理
        4.1.2 图像法测速MATLAB实现
        4.1.3 MATLAB图像处理程序的验证
    4.2 喷雾速度场测量实验装置与方法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4.3.1 喷涂液压和液压对大豆蛋白喷雾颗粒速度的影响
        4.3.2 喷涂流量对大豆蛋白喷雾颗粒速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家用低压旋流喷嘴喷雾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激光的雾化颗粒速度和粒径测量
    2.1 PIV出现的相关技术背景
    2.2 PIV测量原理及系统组成
        2.2.1 PIV测量原理
        2.2.2 PIV测量系统组成
    2.3 激光干涉成像粒径测量理论基础
        2.3.1 激光干涉成像测量技术原理
        2.3.2 激光干涉粒子成像粒径测量计算
        2.3.3 IPI公式的适用范围
    2.4 数码成像拍摄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喷嘴结构设计及雾化特性评价指标
    3.1 现有喷雾器的缺陷
    3.2 喷嘴结构改进方案
    3.3 喷嘴结构设计
        3.3.1 旋芯和芯套结构的确定
        3.3.2 喷雾器结构
        3.3.3 试验台喷嘴结构
    3.4 喷嘴参数的确定
    3.5 雾化特性评价
        3.5.1 雾化特性评价指标
        3.5.2 雾化特性测试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雾化特性实验测试
    4.1 实验测试系统及总体实验方案
        4.1.1 低压喷雾平台
        4.1.2 PIV测试系统
        4.1.3 试验用喷嘴
        4.1.4 总体实验方案
    4.2 雾化颗粒速度、雾化角和喷雾射程的测量
        4.2.1 测试方案
        4.2.2 实验过程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雾化颗粒空间分布的测量
        4.3.1 测试方案
        4.3.2 实验过程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雾化颗粒粒径的测量
        4.4.1 测试方案
        4.4.2 实验测试过程
        4.4.3 实验结果
        4.4.4 雾化颗粒粒径的计算
        4.4.5 雾化颗粒粒径分布
    4.5 图像法粒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10)面向评价的淋浴喷头喷射场图像特征提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淋浴喷头喷射场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喷射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喷射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2 喷射场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图像特征提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图像特征提取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2 图像特征提取研究的发展趋势
    1.4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组织结构
        1.4.1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淋浴喷头喷射场图像采集方法及喷射场特性分析
    2.1 图像采集方法研究
        2.1.1 光源的选取与光照模式选取的研究
        2.1.2 图像获取设备的选取
        2.1.3 图像采集卡的选取
        2.1.4 上位机系统及软件
    2.2 淋浴喷头喷射场的特性以及评价分析
    2.3 淋浴喷头喷射场喷射形态以及喷射角评价方法
        2.3.1 淋浴喷头喷射场喷射形态灰度直方图评价
        2.3.2 淋浴喷头喷射角评价方法
3 淋浴喷头喷射场图像去噪方法
    3.1 图像灰度化
    3.2 图像背景消除
    3.3 滤波方法研究
4 淋浴喷头喷射角提取方法
    4.1 喷射场图像动态阈值自动获取方法
        4.1.1 基于最大类间绝对值法的动态阈值自动获取算法
        4.1.2 针对淋浴喷头喷射场图像自动获取动态阈值实验研究
    4.2 喷射场图像二值数学形态学分析
        4.2.1 针对喷射场图像进行结构元素选取
        4.2.2 喷射场图像膨胀算法分析
        4.2.3 喷射场图像腐蚀算法分析
        4.2.4 喷射场图像细化算法分析
    4.3 喷射角计算方法
5 基于Visual C++动态图像处理技术的软件实现
    5.1 喷射场动态图像处理函数及消息实现
    5.2 动态图像处理速度的提高方法
    5.3 基于最大类间绝对值法进行动态阈值自动提取算法的实现
    5.4 二值数学形态学算法的实现
    5.5 喷射角动态计算实现方法与评价
        5.5.1 喷射角动态计算实现
        5.5.2 喷射角计算结果
        5.5.3 喷射角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发表论文情况
9 致谢

四、数字图像处理对雾化粒度测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流体在亚音速横向气流中的喷雾特性研究[D]. 史卫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气液两相流气泡与液滴尺寸分布数字图像测量技术研究[D]. 潘志成. 东南大学, 2019
  • [3]综采工作面双尘源多场耦合模型及仿真模拟研究[D]. 陈雅.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4]60kWe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燃油高压喷射雾化性能研究[D]. 吴逸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喷嘴雾场的几个参数测试方法研究[D]. 樊晓冬.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6]基于图像处理的喷嘴雾化粒度识别测量研究[J]. 刘振,蒋红海,何邦华,唐军,刘泽,袁锐波,周冰.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8(02)
  • [7]大豆蛋白液喷涂系统及雾化规律的研究[D]. 陈国营. 天津商业大学, 2016(02)
  • [8]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生物柴油-柴油雾化粒度的测量[J]. 蒋爱德.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4(11)
  • [9]家用低压旋流喷嘴喷雾特性实验研究[D]. 刘旭峰.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4)
  • [10]面向评价的淋浴喷头喷射场图像特征提取技术[D]. 李瑞. 天津科技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数字图像处理雾化粒度测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