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连伟龙[1](2021)在《可切除的T4期胃癌的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胃癌是世界上新发病例第五位的肿瘤,位于肿瘤相关死亡的第四位。以手术为主联合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是,我国的胃癌患者有80%以上在首次确诊时就是进展期,其术后复发、腹膜转移的风险较大。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腹膜转移是其复发的主要方式,一旦出现,预后极差。因此,如何有效预防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意义重大。既往研究显示,腹腔灌注化疗药物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减少复发,但总体效果不理想。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主要针对腹腔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能够使化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时间延长,增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扩散,通过机械冲刷、热效应及与化疗药物的协同叠加效应杀伤肿瘤细胞。研究表明,HIPEC对多种腹腔恶性肿瘤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其复发及转移。在目前标准系统化疗模式下结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有望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近远期肿瘤学疗效,延长生存期。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对T4a-b、N0-3、M0的局部进展期可切除胃腺癌患者在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化疗相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肿瘤标志物水平等肿瘤学疗效方面的作用,评估HIPEC的安全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的非转移性(M0)T4期胃腺癌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意愿,对纳入病例分成两组:HIPEC组施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标准方案化疗,对照组仅施行标准方案化疗。对比两组在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化疗相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肿瘤标志物水平等肿瘤学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76名患者被纳入本研究,HIPEC组41例,对照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p T(病理T分期)、治疗前CA125(糖类抗原125)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其余临床病理资料两组间均衡。两组的化疗相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两组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HIPEC组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HIPEC组的CEA、CA19-9、CA72-4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CA125水平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HIPEC组治疗前后CEA、CA19-9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CA72-4、CA125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A19-9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CEA、CA72-4、CA125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HIPEC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0.71±10.50个月和32.29±10.85个月。两组均未获得中位生存期。两组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显示,两组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体重指数)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大小、年龄、TNM分期为Ⅲc期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可切除的T4期胃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不增加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有助于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可能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年龄、BMI(体重指数)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大小、年龄、TNM分期为Ⅲc期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生存分析未见明显获益,可能需要增加随访时间并进行一个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项研究的结论。
徐红[2](2021)在《超声造影在儿童腹膜后常见恶性肿瘤中应用研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及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在儿童腹膜后肿瘤中的应用价值,为儿童腹膜后肿瘤的临床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精准的影像学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肿瘤科住院治疗的腹膜后肿瘤患儿共39例,均经过病理学证实,包括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24例,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WT)10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anglion Cell Neuroblastoma,GNB)5例。分析所有病例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并使用Sono Liver软件的动态血管模型(Dynamic vascular pattern,DVP)技术及输出时间-强度曲线处理技术,脱机分析得到DVP曲线以及时间强度数据。结果:1.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三组病例实验室指标神经烯醇化酶及尿中香草扁桃酸分布具有差异,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常规超声显示,神经母细胞瘤大部分表现为中等偏低回声,明显钙化,而肾母细胞瘤表现以中等回声为主,少量钙化,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主要为低回声,明显钙化。三种瘤体内部回声及钙化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造影结果显示肾母细胞瘤肿瘤内造影剂显影时间较神经母细胞瘤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神经母细胞瘤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造影剂显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造影模式上,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大多表现为高增强、不均匀、快进,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大多表现为低增强、不均匀、快进,三组病例肿瘤内造影剂显影时间、造影增强水平以及造影模式方面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以正常肝实质或肾皮质作为参考区,三组病例造影定量参数结果显示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的上升时间(Rising Time,RT)早于参考区(P<0.05),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稍晚于与参考区。5.本组超声造影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5%。结论:1.神经烯醇化酶及尿液中香草扁桃酸是鉴别神经母细胞瘤与肾母细胞瘤主要肿瘤标志物。2.常规超声中神经源性肿瘤内钙化灶明显,是与肾母细胞瘤声像图重要鉴别点之一。3.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超声造影肿瘤内造影剂显影时间、超声造影的增强水平以及造影模式的差异可为三者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为上述三种肿瘤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新的影像学方法。4.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数据中上升时间量化分析了造影结果,有望成为三组病例鉴别诊断的有效参数。5.超声造影在儿童腹膜后肿瘤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安全效能。
王成刚,龚高全[3](2021)在《介入技术在腹膜后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腹膜后肿瘤的解剖位置独特,确诊时多处于晚期,外科手术很难完全切除。介入诊疗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重复等优势,在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临床应用于腹膜后肿瘤的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包括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活检术、血管造影术、血管栓塞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及经皮消融术等。多学科联合治疗是改善腹膜后肿瘤临床疗效的重要方向。
冯峰[4](2020)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技术治疗胰头癌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胰腺癌预后不良,根治术后复发率仍高。腹腔热灌注技术凭借高温杀伤、机械冲刷肿瘤细胞的特性,已于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中取得良好效果,但目前鲜有腹腔热灌注技术应用于可切除胰头癌的临床研究。本研究旨在于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技术治疗胰头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中心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数据,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PD)2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组(PD+IPHP)28例。PD+IPHP组患者分别于术中、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4天接受腹腔热灌注治疗,灌注液采用温热生理盐水。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结果:PD+IPHP组和PD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D+IPHP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9.0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为82.35%,2年生存率为49.41%。PD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3.0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为51.00%,2年生存率为27.33%(Log Rank检验,P=0.030;Breslow检验,P=0.039)。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腹腔热灌注治疗为影响胰头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因素(P=0.038;HR=0.363,95%CI:0.14-0.94)。结论:腹腔热灌注技术显着延长了胰头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总生存期,且并未增加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可武[5](2020)在《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介入诊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腹膜后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发现时肿瘤往往巨大或侵犯周围血管而无法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报道相对较少,但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介入方法可以在手术前起到新辅助治疗的目的,也可以在晚期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中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命。腹膜后恶性肿瘤介入诊疗的方法主要有血管造影、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动脉栓塞治疗、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疗、化学消融治疗等。介入诊疗总体上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的特点,在腹膜后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唐冠豪[6](2019)在《加味乌梅丸方联合阿法替尼参与下40例晚期胆道癌真实诊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胆道癌是由肝内导管,肝外胆管,胆囊上皮细胞产生的高度异质性肿瘤,其发病率较低,约占成人所有恶性肿瘤的0.7%,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胆道癌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其唯一的治愈方法是根治性手术切除。然而由于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绝大多数患者(>65%)在初次明确诊断时即已伴有肿瘤局部浸润或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失去手术切除机会。晚期胆道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放化疗,介入及支持对症治疗,但疗效有限。近年来,出现了朝向基于分子的个性化癌症治疗模式的转变,如厄洛替尼,曲妥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等各种靶向药物分别被批准用于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胆道肿瘤的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了生长因子和受体以及控制胆道上皮细胞生长和存活的下游信号通路。针对驱动胆道癌生长和侵袭的信号传导途径的靶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也一直处在研究开发之中。阿法替尼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络氨酸激酶的强效、不可逆双重抑制剂。它能与EGFR(ErbB1)、HER2(ErbB2)和HER4(ErbB4)的激酶区域共价结合,不可逆地抑制络氨酸激酶自磷酸化,导致ErbB信号下调,阻断EGFR、HER2介导的肿瘤细胞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研究表明EGFR和HER-2在胆道癌中存在过表达,此可以作为阿法替尼治疗胆道癌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无阿法替尼应用于胆道癌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文献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加味乌梅丸方联合阿法替尼治疗参与下,晚期胆道癌患者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2研究目的随访并收集原安徽省立医院中医肿瘤科及安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收治的晚期胆道癌病人及相关资料,汇集相关数据信息,客观评价加味乌梅丸方联合马来酸阿法替尼参与下,晚期胆道癌患者(ⅢB-Ⅳ期)的治疗疗效、安全性,为优化晚期胆道癌患者诊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3研究方法选取原安徽省立医院中医肿瘤科及现安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科2017年1月2019年4月期间入住的晚期胆道癌病人,收集患者相关资料,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对纳入的40例病人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评价加味乌梅丸方联合马来酸阿法替尼对晚期胆道癌患者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中医症候疗效、安全性、生活质量,并对总生存期超过6个月,或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20例患者进行真实病案回顾分析。4研究结果1临床受益疗效:全组临床受益率(CBR)为65%(26/40),其中16例(40%)表现为止痛药物用量减少或疼痛程度降低,15例(37.5%)治疗后体力状况指数增加大于20分,体重增加7%以上10例(25%)。2生活质量:1周期加味乌梅丸方联合阿法替尼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37.5%,生活质量稳定率52.5%。3中医症状改善率:中药干预小于1个月的7人,中医症状改善率57.1%,干预1-6个月的有18人,中医症状改善率72.2%,干预6个月以上15人,中医症状改善率80.0%。4安全性:40例患者靶向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Ⅳ级不良反应的发生(骨髓抑制、腹泻、皮疹)安全性较好,无治疗相关性死亡。5毒性反应:40例患者均可评价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腹泻及皮疹等;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无IV度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全组病例皮疹、腹泻、口腔黏膜炎患者较多,但均不重,均为Ⅰ--Ⅱ度,均能耐受继续治疗,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6生存情况:总生存期超过6个月的患者14人,其中5人在随访结束时存活,总生存期不足6个月的患者26人,其中6人在随访结束时存活。5研究结论1加味乌梅丸方联合阿法替尼治疗晚期胆道癌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靶向药物毒副作用,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2加味乌梅丸方联合阿法替尼为基础的治疗手段,为晚期胆道癌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3加味乌梅丸方联合阿法替尼参与下的综合治疗,使多数胆道癌患者获益,是晚期胆道癌患者治疗的趋势。
吴涛[7](2013)在《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组入选病例共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29-82岁,中位年龄57岁。所有腹膜后转移瘤患者按原发病灶及治疗方式分为:肝癌外科术后三个月者2例,肝癌患者2-4次肝动脉灌注化疗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术后转移7例,胰腺癌外科手术术后转移5例,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术术后转移2例,胃癌外科切除术后转移8例,结直肠癌外科切除术后转移3例,卵巢癌外科切除术后转移2例,食管癌外科根治术术后转移2例,骨肉瘤外科切除术术后转移1例。所有病例经腹部彩超、多排CT或1.5-3.0T 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按病灶部位分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灶位于胰腺周围者16例,腹主动脉旁者3例,肝门区者5例,肾脏后方者2例,肝胃间者6例。按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I级5例,II级16例,III级11例;均药物止痛效果欠佳。均在TPS计划指导下,行CT导引下行125-I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及肿块缩小情况来判断疗效,以国际疼痛疗效判断标准来判断125-I粒子术后疼痛缓解疗效;显效:疼痛消失或分级标准下降两级者;有效:疼痛分级标准下降一级者;无效:疼痛分级标准无下降或上升者;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以肿瘤治疗国际标准判断125-I粒子术后肿块缓解疗效;完全缓解(CR):可见肿块病变全部消失,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PR):肿瘤消退50%以上,消退时间不少于1个月;无变化(NC):肿瘤增大不超过25%,减少超过50%;进展(PD):一个或多个肿块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的转移病灶;总有效率为CR+PR。结果:本组患者疼痛症状及肿块大小缓解明显。32例疼痛患者中,1周后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6例,有效率81.13%;1月后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90.63%;3月后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96.88%;6月后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有效率90.63%。32例腹膜后肿块患者中,1月后CR8例,PR18例,NC6例,PD0例,有效率81.25%。3月后CR9例,PR19例,NC3例,PD1例,死亡1例,87.50%。6月后CR13例,PR17例,NC0例,死亡2例,93.75%(表2)。结论:CT导引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可行的、微创的治疗方法。对控制患者顽固性疼痛症状及抑制转移肿瘤生长均有良好疗效。尤其对于I级、II级疼痛者控制疼痛效果更佳,维持时间更长。
张昌立,张晓东,杨诚,王一民,张羽[8](2013)在《经皮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TACE)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MPRT)综合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后手术并经病理证实腹膜后恶性肿瘤5例,总结MPRT血供特点与TACE临床意义。结果 5例腹膜后恶性肿瘤TACE后均有腹痛减轻、压迫症状改善,介入治疗后5~10 d手术,术中出血少,易剥离,病理大体标本实性部分有不同程度液化坏死,镜下肿瘤细胞呈凝固性坏死。结论对MPRT,TACE可改善其症状,便于外科手术。
钟安军,何开进,许敏佳,黄健[9](2005)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手术前局部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前局部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前局部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0例,对其血供,治疗方案,近期疗效等进行讨论。结果治疗后8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缓解,肿块缩小,2例未见明显变化,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动脉灌注治疗后15~20天手术,术后病理显示肿瘤组织有不同程度点片状坏死。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术前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助于外科手术治疗。
蒋霆辉,茅爱武,高中度,吴洁如[10](2004)在《介入化疗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文中研究指明0 引言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简称腹膜后肿瘤)发病率约占全身肿瘤的0.07%~0.2%,且以恶性肿瘤居多,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常常因肿瘤体积较大,且多与腹膜后重要脏器及大血管粘连,使手术切除比较困难。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15例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与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二、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可切除的T4期胃癌的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4 评估指标 |
2.5 随访方法 |
2.6 数据分析 |
结果 |
3.1 HIPEC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 |
3.2 化疗相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
3.3 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
3.4 生存分析 |
3.5 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热灌注化疗预防胃癌根治术后腹膜复发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2)超声造影在儿童腹膜后常见恶性肿瘤中应用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三组病例一般资料 |
2.2 常规超声表现比较 |
2.3 超声造影结果比较 |
2.4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结果 |
2.5 超声造影图像示例 |
2.6 超声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
3 讨论 |
3.1 常规超声特点探讨 |
3.2 超声造影特点分析 |
3.3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 |
3.4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处理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超声造影在儿童腹膜后常见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3)介入技术在腹膜后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皮穿刺活检术 |
2 血管栓塞术 |
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 |
4 经皮穿刺消融术 |
(4)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技术治疗胰头癌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介入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断 |
2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 |
2.1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血供特点 |
2.2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动脉灌注化疗 |
2.3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动脉栓塞治疗 |
3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非血管介入治疗 |
3.1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 |
3.2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化学消融治疗 |
3.3 非血管介入的联合治疗 |
(6)加味乌梅丸方联合阿法替尼参与下40例晚期胆道癌真实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胆道癌的研究分析 |
1.1 病名渊源 |
1.1.1 积聚 |
1.1.2 黄疸 |
1.1.3 胁痛 |
1.2 胆道癌的病因病机 |
1.2.1 胆道癌的病因 |
1.2.2 胆道癌的病机 |
1.3 中医药治疗胆道癌的状况 |
1.3.1 辨证施治 |
1.3.2 中医专方专药治疗胆道癌 |
2 西医学治疗胆道癌现状 |
2.1 手术治疗 |
2.2 化疗 |
2.3 放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治疗方案 |
2.观察指标 |
2.1 疗效评价标准及方法 |
3.随访 |
3.1 收集资料的结果 |
3.2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病案研究 |
3.1 生存期超过6个月患者14例 |
3.2 生存期不足6个月,截至研究结束时仍存活患者6例 |
3.3 生存期不足六个月患者20例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所用检查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 手术方法 |
1.3.3 术后处理 |
1.3.4 术后随访 |
1.3.5 毒副反应 |
1.3.6 疗效判断 |
1.3.7 统计方法 |
结果 |
2.1 32 例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 |
2.2 32 例患者腹膜转移瘤缓解情况 |
讨论 |
3.1 腹膜后转移瘤发病特征及治疗方式 |
3.2. ~(125)-I 粒子治疗肿瘤的原理 |
3.3 CT 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I 粒子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优势 |
3.4 CT 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I 粒子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不良反应 |
3.5 本研究课题不足之处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摘要 |
Abstract |
1 放射性~(125)-I 粒子的物理学、生物学特性及治疗原理 |
2 放射性~(125)-I 粒子的植入方式及技术路线 |
2.1 实体肿瘤的放射性~(125)-I 粒子植入技术(CT 或超声导引、外科术中) |
2.2 空腔脏器的放射性~(125)-I 粒子植入术(DSA、内镜导引) |
3 放射性~(125)-I 粒子在各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临床应用 |
3.1 在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3.2 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3.3 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3.4 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参编书籍 |
四、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切除的T4期胃癌的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研究[D]. 连伟龙.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超声造影在儿童腹膜后常见恶性肿瘤中应用研究初探[D]. 徐红.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介入技术在腹膜后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J]. 王成刚,龚高全. 中国临床医学, 2021(02)
- [4]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技术治疗胰头癌的临床效果评价[D]. 冯峰.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介入诊疗进展[J]. 王可武.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04)
- [6]加味乌梅丸方联合阿法替尼参与下40例晚期胆道癌真实诊疗分析[D]. 唐冠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临床应用[D]. 吴涛. 河南大学, 2013(02)
- [8]经皮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 张昌立,张晓东,杨诚,王一民,张羽. 临床军医杂志, 2013(03)
- [9]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手术前局部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J]. 钟安军,何开进,许敏佳,黄健. 西南军医, 2005(04)
- [10]介入化疗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A]. 蒋霆辉,茅爱武,高中度,吴洁如. 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