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预注浆控水在竖井含水岩层中的应用

工作面预注浆控水在竖井含水岩层中的应用

一、工作面预注浆治水在竖井含水岩层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代少军,毕玉成,高乃志[1](2021)在《新近系地层井筒注浆堵水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依兰第三煤矿3条立井施工时需穿过涌水量较大第四系冲击层和新近系含水层,井筒掘进施工困难。利用抽水实验、注浆实验等方法,优化了注浆压力、单孔注浆量、单孔注浆时间、井壁结构等参数。结果表明:副井、风井注浆钻孔平均涌水量由第一次注浆后的7.34、10.86 m3/h,下降为第二次注浆后的6.17、5.05 m3/h,降幅分别为15.9%、53.8%,优化后的注浆方案堵水效果明显;通过优化井筒井壁结构,采用"工作面预注浆+壁后注浆"方案后,井筒涌水量由20 m3/h降至5 m 3/h以下。该方案可有效治理新近系含水层水患,为同类地质条件下立井井筒掘进提供借鉴。

姚夏壹[2](2021)在《高水压深竖井衬砌受力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西南部山区修建的铁路隧道中,井壁经常出现片帮、坍塌及突水等灾害,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还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本文依托高丽贡山铁路隧道1号竖井副井工程,该副井井深764.74m,地处强风化及弱风化混合状花岗岩地层,且富含基岩裂隙水,弱风化基岩段和马头门段衬砌出现多条宽度较大的裂缝,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水压深竖井衬砌受力特征及支护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得出竖井衬砌外壁受到的围岩压力具有对称性,水压力具有非对称性,非对称的水压力主要是由于富水花岗岩地层裂隙发育不均匀以及注浆效果差异造成的。(2)利用RFPA软件建立荷载-结构模型,揭示了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竖井衬砌结构受力特征及破坏机理。(3)提出一种高水压深竖井衬砌安全系数计算新方法,定义衬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与实际荷载的比值作为衬砌安全系数,利用该方法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分别计算了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各地段的竖井衬砌安全系数,并对两种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方法对于衬砌安全性的判断结果一致,说明新定义方法用于计算竖井衬砌的安全系数是比较合理的。(4)利用RFPA软件建立渗流-应力弹塑性模型,研究了注浆圈渗透系数以及注浆圈厚度对渗透水压的影响,并对支护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注浆圈渗透系数和注浆圈厚度降低渗透压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改变渗透系数效果更好。

王唤龙,刘建兵,杨昌宇,朱廷宇[3](2021)在《花岗岩地区铁路深大竖井治水案例及治水效率分析》文中指出为研究铁路隧道竖井建井期间主要治水方案定量化选择的科学依据,从竖井建井方案定性选择的特点入手,依据高黎贡山隧道在火成岩地区竖井注浆堵水的实践,结合2个竖井建井期间2次地面预注浆、42次工作面注浆和47次壁后注浆的实测数据,统计注浆堵水后井筒内的剩余漏水量,计算3种注浆措施后的堵水率。基于数据挖掘和决策方法,分析计算单一或多种堵水措施实施后的堵水率数学期望,提出一种满足数学期望的花岗岩地区竖井堵水定量化评价指标。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多种注浆方式组合的综合方案较单一注浆方案处理竖井涌水量的能力提高12~15倍。建议花岗岩地区竖井建井前或掘砌前应采取系统化的堵水措施,保证建井安全,改善井内施工环境。

冉海军,张文俊,高广义,张朕[4](2021)在《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工作面预注浆循环段高分析与应用》文中指出为解决深大铁路竖井建井工作面超前预注浆快速堵水施工问题,以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风化花岗岩地层采用工作面预注浆方式加固堵水为例,根据井检孔和开挖揭示的地质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探注结合"的工作面预注浆方案。通过现场试验,总结分析深大竖井工作面预注浆设计、钻孔效率和各种注浆段高等对注浆效果和施工效率的影响,得出高黎贡山深大铁路1号竖井掘进中工作面预注浆加固堵水的合理循环段高为60 m。合理段高的设置使综合施工进度提高6.3%~15.8%,可保证工作面预注浆堵水效果,还可提高建井的综合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梁顺文[5](2019)在《五举煤矿白垩系立井施工涌水量预测及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矿水害是与瓦斯、矿压、火灾、粉尘并列的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五大灾害之一,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五举煤矿主井、副井、风井穿越下白垩系六盘山群第一段(K1L1)的厚度分别为267nm、242m、244m,在井筒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下白垩系含水层厚度大、富水性强、埋深大、治理艰难的技术问题,在该地区立井建设中还没有采用非冻结法成功通过涌水量如此之大含水层的先例。本论文通过一系列水文地质和涌水量预测分析,模拟研究不同工况下含水层水压头、渗流速度场及涌水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工作面预注浆十分段掘砌+壁后注浆”的井筒水害治理方案,并对关键施工技术进行研究设计;通过实施解决了该矿井建设难题,实现了安全顺利通过强含水层。本研究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资料收集系统总结了五举煤矿主井、副井、回风立井穿过地层的整体情况,重点研究了三条井筒穿越白垩系强含水层地层的结构、厚度、地层的水文地质特性;(2)依据井筒检查孔数据,采用理论解析法、类比法获得了井筒一次全段开挖工况下井筒的涌水量数据,对比实际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发现本地区白垩系涌水量预测与实际差异原因: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井筒不同工况下,水压头响应、渗流速度场、涌水量变化,发现了本区域立井开挖时白垩系裂隙含水层水压头、渗流速度场、涌水量变化规律;不同开挖工况支护与不支护条件下涌水量变化规律;(3)依据五举煤矿三条井筒白垩系水害特征、涌水规律研究,设计了“工作面预注浆+分段掘砌+壁后注浆”的立井施工水害治理方案,实施后安全顺利通过下白垩系含水层,综合涌水量控制在国家规范要求之内,实现了安全无事故,井筒施工质量合格,注浆法防治水的附加投资只相当于冻结法的28%,附加工期相当于冻结法的50%,为利用注浆技术治理白垩系裂隙岩体强含水岩层水害,探索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技术之路。本论文通过对五举煤矿白垩系裂隙岩体含水层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立井施工“工作面预注浆+分段掘砌+壁后注浆”的方法,并且通过成功实施,达到了预期理想效果,实现研究目标,对陇东地区新建矿井及国内同类型地层立井施工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和推广应用的意义。

李明元[6](2019)在《兰州地铁2号线出入场线段暗挖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兰州地铁2号线出入场线段暗挖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地铁隧道暗挖过程中的竖井转横通进正线隧道施工、暗挖隧道主线施工方案的比选和暗挖施工对临近既有建筑物的影响等工程重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兰州地铁2号线排洪南路停车场出入线暗挖段的施工提出了合理的暗挖施工方案和临近建筑物施工时的加固保护措施建议。论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同类工程的经验,对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竖井转横通进正线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了“竖井永久封底后开挖横通道”和“随竖井开挖先进横通道后竖井永久封底施工”两种施工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进行比选,确定了兰州地铁2号线排洪南路停车场出入线暗挖段“随竖井开挖先进横通道后竖井永久封底施工”的施工方案。跟踪施工进行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确定的施工方案合理、可行。(2)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停车场出入线暗挖段的双联拱隧道矿山法暗挖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分析,探究了暗挖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地层及结构的稳定性;基于数值模拟分析,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预判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跟踪施工进行的现场监测分析证明了数值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3)总结了暗挖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表既有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分析了排洪南路停车场出入线暗挖侧穿危楼区间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初步确定了暗挖施工方案及危楼加固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对排洪南路停车场出入场线隧道侧穿危楼区间的施工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危楼加固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隔离桩可以有效地通过应力隔离控制建筑物的变形,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庞博[7](2019)在《大贾庄铁矿含水破碎带加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贾庄铁矿位于滦河冲击扇及河漫滩上,地表覆盖120180m厚饱和第四系含水层,矿区基岩构造、节理、裂隙发育,破碎带多,形成了水力联系,补水通畅,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是典型的大水金属矿山。矿山在竖井掘进和平巷掘进过程中多次出现破碎带塌方突水,对井下含水破碎带工程的治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针对大贾庄铁矿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勘查和现场探测等手段,探明了大贾庄铁矿主井和-475m运输大巷破碎带产状,针对主井破碎带提出了三种可行的竖井加固施工方案,并通过比选最终确定了“静水抛渣注浆封水、止浆垫、工作面长探注浆相结合技术方案”;针对-475水平运输大巷的含水断层破碎带,提出采用长、短管棚进行注浆加固技术来代替传统超前锚杆技术,确定了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改善了围岩松散结构,有效提高了围岩整体强度,并对围岩裂隙进行了封闭、充填,消除突发涌水的隐患。通过现场应用表明,竖井抛渣注浆技术和长、短管棚进行注浆加固技术,对含水断层破碎带区域竖井施工及运输大巷施工效果显着、安全性好,目前已在全矿推广使用,形成了大水金属矿山建设配套关键技术中一部分,具有较强可推广价值和参考意义。图28幅;表8个;参45篇。

余跃[8](2018)在《立井井筒穿越石炭二叠系富含水地层施工技术》文中提出以内蒙古唐家会煤矿副井井筒穿越石炭二叠系富含水地层施工关键技术为背景,针对富含水地层注浆堵水、井壁优化以及机械掘进技术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岩石的拟连续介质模型和综合渗透系数,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不同渗透系数和注浆压力条件下,岩层的扩散半径和注浆量,并分别拟合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用于指导注浆设计。(2)根据数值计算和注浆设计,对唐家会副井累深472.6m进行工作面注浆,注入水泥1401.15吨,通过工作面及壁后注浆,副立井涌水量由25.6m3/h降至5m3/h。(3)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对唐家会副井富含水注浆段井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该井壁采用700mm厚的C40混凝土支护结构,能够保证其满足施工与运营期间安全要求。(4)采用岩石分裂机配合挖掘机破碎头、人工B87C风镐破岩掘进施工以及掘砌混合作业,在不具备爆破的条件下,保证了破岩速度。在合理的劳动强度下,保证了掘进时间和成井速度,从而形成了无炸药破岩井筒快速掘砌成套技术。上述成果,为井筒穿越富含水地层的关键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谢伟华[9](2017)在《超前探水注浆堵水技术在竖井施工中的运用与改进》文中指出云南楚雄矿冶有限公司牟定郝家河铜矿主、副井工程,两井全深处于多个连通性极强的强含水层中,最大涌水量分别达146m3/h和160m3/h,该项目因受水患影响工程曾一度停工近一年,原施工单位被迫退场。我公司于2011年10月应邀承接后续井筒工程施工,通过对井筒水文地质条件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结合以往多个水大矿井治水经验,制定了适应该矿井含水岩层构造特点的治水方案,经过严密组织实施,使超前探水注浆堵水技术在深竖井工程施工中得以成功运用,从而消除了井筒水患影响,确保了工程的正常快速推进。

彭三曦[10](2017)在《贵州林歹铝土矿深部地下开采防治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金属铝的需求日益增加。铝土矿作为提炼金属铝的原材料,其合理开采和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铝土矿多属于沉积型矿床,往往与岩溶强烈发育的灰岩共存。灰岩导水性强且富水性不均,加上断裂等地质构造存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更加复杂难测。铝土矿开采一旦与灰岩连通,极易发生严重的突水问题,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此外,为满足金属铝的社会和市场需求,铝土矿开采日益朝向更深且水文地质条件更复杂区域,这导致我国铝土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的突水问题更加严峻,迫切需要开展铝土矿深部开采及其防治水研究。贵州林歹铝土矿是我国西南地区开采几十年的典型岩溶矿山,设计采用中央竖井开拓系统,规模为15×104 t/a。竖井在掘进至1190m中段马头门时,发生突水淹井事故。由于突水水源和1190m标高以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不清,经堵水未成功,被迫在1190m1240m区段浇筑砼止水垫止水,1190m标高以下已探明的约167.76×104t铝矿资源无法继续开采。本文以贵州林歹铝土矿区为研究对象,以岩溶地下水系统为理论指导,以“查明突水水源”和“识别突水通道”为技术支持,广泛收集并研究其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地下水动力学,分析矿坑突水机理。在此基础上,识别矿山延伸开采至1040m中段时的潜在突水威胁,利用底板突水理论、BP网络模型、AHP和GIS联用技术分别评价隔水层安全性、矿区周边水库渗漏,以及岩溶易塌陷区地表水涌入对矿区延伸开采的影响。最终,提出一套合理的防治水和开拓系统方案,科学回答了“林歹铝土矿1190m中段马头门遭遇突水淹井的突水机理”以及“1190m中段以下矿产资源能否开采和如何开采”的难题。首先,广泛收集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矿山开发生产资料,依据地下水系统理论,从不同尺度范围“区域-矿区-竖井”研究地层岩性、地下水系统边界、地形地貌和断裂构造特征等,从不同深度范围“地面-矿层-巷道”研究岩溶发育程度和断裂构造特征等,识别林歹铝土矿深部开采过程中的潜在突水水源,为矿山开拓系统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区域可划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单元系统,分别为站街向斜区水文地质单元系统(Ⅰ)、林歹倒转单斜区水文地质单元系统(Ⅱ)和中寨-燕龙单斜区水文地质单元系统(Ⅲ);林歹矿区属于第Ⅱ水文地质单元系统,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2)矿区地下水垂向运动可划分为“四带”,依次为浅层渗透带(I)、季节波动带(II)、饱水带(III)和深循环带(IV),划定矿区岩溶发育下限标高为848m;(3)林歹铝土矿区1190m中段向下延伸开采,潜在突水威胁包括:间接充水含水层栖霞-茅口组(P1q+P1m)溶洞裂隙水、迎燕水库渗漏水、沿易塌陷区新通道灌入矿坑的地表水。其次,通过巷道编录、建立地下水位观测网及开展抽水试验等,进一步揭示深部开采区岩溶发育方向、程度及规律。结合矿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分析1190m中段突水机理,识别突水因素。综合利用水文地质比拟法和稳定流解析法,预测林歹铝土矿区向下延伸现有盲斜井150m(即1040m中段,矿山最低开采中段)的涌水量。得出如下结论:(1)1190m中段马头门淹井事故的突水机理为竖井突水区段岩溶强烈发育,且位于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内;(2)矿区断裂构造主方向为南北方向,发育程度随矿井的加深而逐渐减弱,1190m中段主巷道未揭露断层;(3)在隔水底板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1040m中段正常涌水量为4743.38m3/d,最大涌水量为14230.14 m3/d。然后,针对矿山延伸开采的潜在突水水源--间接充水含水层栖霞-茅口组(P1q+P1m)溶洞裂隙水,基于岩石力学、突水系数和矿压破坏理论,分析其间接隔水底板梁山组(P1l)和直接隔水底板摆佐组(C1b)隔水岩体的岩性特征、稳定性、力学性质及岩体质量等特征。研究发现,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单独评价矿坑延伸开采至1040m中段时,梁山组弱透水层或摆佐组岩溶弱发育含水层能否作为矿层隔水底板,则梁山组隔水层因厚度薄,岩性承载力弱而遭到破坏,而摆佐组弱透水层因其本身为含水层,也不能作为矿层隔水层。因此,按照传统评价方法,1190m中段以下的铝矿资源是不适宜开采的,也造成矿山一直未能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水方案而接近被迫停产。通过本研究,提出将两组岩层合并统一为“复合式”隔水底板,评价其在矿区延伸开采至1040m中段时的隔水安全性能。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直接底板摆佐组(C1b)和间接充水含水层栖霞-茅口组(P1q+P1m)水位与1963年原始水位相比,水位下降值分别为123.26m和3.86m,表明梁山组(P1l)岩体目前仍具有隔水能力;(2)当延伸盲斜井开采至1040m中段时,矿坑所承受栖霞-茅口组(P1q+P1m)溶洞裂隙水的静水压力为2.73 Mpa,其安全隔水层厚度至少为21.26m,然而梁山组(P1l)岩层厚1623m,此时无法承受栖霞-茅口组(P1q+P1m)静水压力;(3)“复合式”隔水岩体厚度为6498m,能够承受栖霞-茅口组(P1q+P1m)静水压力,此外,“复合式”隔水底板的透水性能显着降低,表明栖霞-茅口组(P1q+P1m)的突水威胁不会对林歹铝土矿区延伸盲斜井开采产生影响。再次,针对铝土矿深部开采的潜在突水水源--迎燕水库渗漏水,在收集整理57个同类水库渗漏实例的基础上,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筛选获得10个主要的渗漏因素进行神经元分级赋值,训练和检验校正,应用校正后的模型预测迎燕水库渗漏对矿床深部开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构建的BP网络模型,以河谷形态、渗漏通道特征、河床水文特征、断裂发育特征、防渗处理特征、基岩渗透特征、渗漏水头、地下分水岭水位、基岩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性特征共10个渗漏因素作为有效神经元,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相关系数达到0.99,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的用于预测水库渗漏情况;(2)利用上述模型预测迎燕水库渗漏量为0.013m3/s,显示库区仅有坝体微弱渗漏,表明水库渗漏潜在突水威胁不会对林歹铝土矿延伸现有盲斜井开采产生影响。最后,针对铝土矿深部开采的潜在突水水源--岩溶易塌陷区新通道灌入矿坑的地表水,综合利用AHP和GIS技术对岩溶易塌陷区进行分区,预测“复合式”隔水底板保持完整和遭受破坏两种水动力条件下,易塌陷区新通道灌入矿坑的地表水对矿床深部开采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矿山延伸开采至1040m中段时,“复合式”隔水底板保持完整的情况下,塌陷易发区面积占覆盖层面积的53.2%;一旦遭遇破坏,比例增加至62.8%;(2)隔水底板遭受破坏的条件下,塌陷易发区将触及附近萨拉河长达380m,并扩展至矿区办公楼、宿舍、空压机房等建筑,形成严重的河水倒灌、地面汇流灌入问题,严重破坏建筑物结构、危害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因此,保护隔水底板的完整性是林歹铝土矿深部开采及防治水的关键。针对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提出林歹铝土矿区深部开采的两套开拓系统方案:延伸现有竖井(I)和延伸现有盲斜井(II)。从基建掘进工程量、水文地质因素、防治水方法与技术措施、注浆工程量与施工难度、以及井下防治水安全风险等多个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林歹铝土矿区1190m中段以下矿产资源可以继续开采,建议以方案II“原竖井+盲斜井”开拓方案作为矿区1190m中段延伸开采至1140m中段的优选方案,可挽回本打算放弃的167.76×104t深部铝矿资源。本研究具有显着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对国内外同类型的矿山深部开采和防治水研究具有理论与示范意义。

二、工作面预注浆治水在竖井含水岩层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作面预注浆治水在竖井含水岩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近系地层井筒注浆堵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 验
    1.1 井筒涌水量
    1.2 注浆方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一阶段注浆
        2.1.1 主井
        2.1.2 副井
        2.1.3 风井
        2.1.4 注浆效果分析
    2.2 第二阶段注浆
        2.2.1 方案优化
        2.2.2 注浆实验结果分析
    2.3 壁后注浆
        2.3.1 井壁结构优化
        2.3.2 井筒涌水量
        2.3.3 注浆起止深度和注浆部位
        2.3.4 结果分析
3 结 论

(2)高水压深竖井衬砌受力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水压深竖井衬砌荷载分布特征研究现状
        1.2.2 高水压深竖井衬砌破坏特征研究现状
        1.2.3 高水压深竖井衬砌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2.4 高水压深竖井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依托工程概况
    2.1 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工程概况
    2.2 1号竖井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2.2.1 工程地质条件
        2.2.2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2.3 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设计概况
        2.3.1 衬砌设计概况
        2.3.2 防排水设计概况
    2.4 工程重难点
    2.5 本章小结
3 高水压深竖井衬砌荷载分布特征研究
    3.1 概述
    3.2 1号副井地层分段
        3.2.1 表土段
        3.2.2 弱风化基岩段
        3.2.3 强风化基岩段
        3.2.4 马头门段
    3.3 1号副井荷载计算
        3.3.1 竖井荷载地压及水压计算理论
        3.3.2 常用围岩侧压力计算公式
        3.3.3 作用在衬砌上的其他荷载计算公式
        3.3.4 竖井荷载计算结果分析
    3.4 1号副井荷载监测方案
        3.4.1 监测目的与依据
        3.4.2 监测位置概况
        3.4.3 监测方案设计
        3.4.4 测点保护措施
        3.4.5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3.5 1号副井荷载监测结果分析
        3.5.1 竖井衬砌混凝土强度变化曲线
        3.5.2 竖井衬砌侧向围岩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3.5.3 竖井衬砌侧向水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3.5.4 竖井衬砌侧向总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3.6 竖井衬砌荷载特征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高水压深竖井衬砌破坏特征研究
    4.1 概述
    4.2 竖井衬砌破坏模拟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4.2.1 RFPA软件概述
        4.2.2 竖井衬砌破坏模型的建立
        4.2.3 竖井衬砌破坏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析
    4.3 1号副井衬砌破坏突水处原因分析
        4.3.1 1号副井衬砌破坏突水处概况
        4.3.2 1号副井衬砌破坏突水处分析模型的建立
        4.3.3 1号副井衬砌破坏突水处具体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水压深竖井衬砌安全性评价研究
    5.1 概述
    5.2 竖井衬砌安全性判断方法
    5.3 竖井衬砌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5.3.1 衬砌评价模型的建立
        5.3.2 衬砌评价模型的荷载加载方案
    5.4 弱风化基岩段衬砌安全系数计算
    5.5 强风化基岩段衬砌安全系数计算
    5.6 马头门基岩段衬砌安全系数计算
    5.7 本章小结
6 高水压深竖井支护技术研究
    6.1 概述
    6.2 1号副井各地段注浆方案
        6.2.1 1号副井井筒注浆方式
        6.2.2 井筒正常段注浆方案
        6.2.3 马头门段注浆方案
    6.3 1号副井渗透水压影响因素分析
        6.3.1 注浆圈渗透系数对渗透水压的影响
        6.3.2 注浆圈厚度对渗透水压的影响
    6.4 1号副井各地段注浆参数优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花岗岩地区铁路深大竖井治水案例及治水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竖井建井堵水方案的定性选择
    1.1采矿行业建井方案的确定
    1.2建井方案定性选择的特点
2高黎贡山隧道竖井工程概况及堵水率
    2.1竖井工程概况
    2.2竖井地质特点
        2.2.1高角度节理微裂隙发育(1号竖井)
        2.2.2构造影响厚层富水破碎带发育(2号竖井)
    2.3基于工作面预注浆的1号竖井堵水率
    2.4基于地面预注浆的2号竖井堵水率
    2.5小结
3堵水率的预测
    3.1堵水效果的分类评价
    3.2按剩余漏水率构建决策模型
        3.2.1单一注浆方式决策模型
        3.2.2多种注浆方式决策模型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4.2讨论

(4)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工作面预注浆循环段高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工作面预注浆设计
    2.1 探注原则
    2.2 工作面预注浆设计
    2.3 注浆设计参数
    2.4 注浆材料
    2.5 工艺流程
    2.6 注浆结束标准
3 工作面预注浆效率主控因素分析
4 现场试验
    4.1 钻孔效率
    4.2 准备、换序周期
    4.3 注浆周期
    4.4 掘砌进度指标
    4.5 堵水效果分析
    4.6 探注掘总体效率分析
5 结论与探讨

(5)五举煤矿白垩系立井施工涌水量预测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井筒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1.2.2 立井施工水害防治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研究路线
2 五举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井筒涌水量预测
    2.1 五举煤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2.1.1 井田基本概况
        2.1.2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2.1.3 井筒设计概况
        2.1.4 井筒地层水文特性
    2.2 井筒涌水量预测
        2.2.1 解析法涌水量预测
        2.2.2 类比法涌水量预测
        2.2.3 涌水量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2.3 五举井筒施工实际水害情况
    2.4 实际涌水量与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立井施工井筒涌水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计算理论基础
        3.1.1 渗流水力比降的有限元计算
        3.1.2 渗流量的有限元计算
    3.2 井筒含水层一次全段开挖模拟分析
        3.2.1 构建数值计算模型
        3.2.2 井筒水压头变化规律
        3.2.3 围岩渗流速度场特征
        3.2.4 井筒涌水量规律
    3.3 井筒含水层分段掘砌模拟分析
        3.3.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3.2 井筒水压头变化规律
        3.3.3 围岩渗流速度场特征
        3.3.4 井筒涌水量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五举煤矿井筒施工水害治理对策
    4.1 井筒施工水害治理方案
        4.1.1 井筒过强含水层水害治理认识
        4.1.2 治理思路
        4.1.3 防治水目标
        4.1.4 治理方式选择依据
    4.2 井筒注浆法施工设计
        4.2.1 工作面探水设计
        4.2.2 带水作业井壁质量控制
        4.2.3 壁后注浆设计
        4.2.4 工作面预注浆设计
    4.3 方案实施及水害治理效果
        4.3.1 主立井白垩系水害治理情况
        4.3.2 副立井白垩系水害治理情况
        4.3.3 回风立井白垩系水害治理情况
        4.3.4 取得的实际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
        五举井田综合柱状图(上半部分)
        五举井田综合柱状图(下半部分)
    附录Ⅲ 主立井穿过的白垩系柱状图
    附录Ⅳ 副立井穿过的白垩系柱状图
    附录Ⅴ 风井穿过的白垩系柱状图
    附录Ⅵ 图1-4主立井围岩注浆前照片
    附录Ⅶ 图5-8主立井围岩注浆后照片
    附录Ⅷ 图9-10回风立井围岩注浆前照片
    附录Ⅸ 图11-12回风立井围岩注浆后照片

(6)兰州地铁2号线出入场线段暗挖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地铁暗挖施工技术
        1.2.2 地铁马头门段施工技术
        1.2.3 临近既有建(构)筑物施工技术
    1.3 项目概况及施工重难点分析
        1.3.1 工程概况
        1.3.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3.3 地下管网及工程周边环境
        1.3.4 暗挖隧道施工重难点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2 出入场线暗挖隧道竖井转横通进正线施工稳定性分析
    2.1 问题的提出
        2.1.1 工程概况
        2.1.2 竖井转横通道进主线隧道设计概况
        2.1.3 竖井转横通道施工及存在问题
        2.1.4 竖井转横通道进正洞马头门施工及存在问题
    2.2 竖井转横通道施工方案确定及稳定性分析
        2.2.1 竖井进横通道施工
        2.2.2 竖井转横通道施工稳定性数值分析
        2.2.3 基于数值分析的竖井转横通道施工建议及施工监测
        2.2.4 竖井转横通道施工分析总结
    2.3 竖井转横通道进正洞马头门施工
        2.3.1 数值模型的构建及参数确定
        2.3.2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2.3.3 基于数值分析的竖井转横通道施工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出入场线暗挖隧道主线施工方案优化及稳定性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主线暗挖隧道施工方案
    3.3 隧道主线施工方案优化及稳定性分析
        3.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3.2 初始地应力分析
        3.3.3 支护结构安全性分析
        3.3.4 洞内收敛分析
        3.3.5 地层沉降分析
        3.3.6 围岩塑性区分布
    3.4 施工建议及施工监测
        3.4.1 施工建议
        3.4.2 现场施工监测
    3.5 本章小结
4 出入场线暗挖隧道侧穿危楼段施工稳定性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暗挖隧道侧穿危楼段施工方案
        4.2.1 开挖方案
        4.2.2 洞内的加固方案
    4.3 暗挖隧道侧穿危楼段施工稳定性分析
        4.3.1 分析模型构建
        4.3.2 模型的边界条件及荷载条件
        4.3.3 掌子面加固模拟方法
        4.3.4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施工建议及施工监测
        4.4.1 施工建议
        4.4.2 现场施工监测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贾庄铁矿含水破碎带加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破碎带巷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1.1.2 破碎带加固方法
        1.1.3 注浆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1.4 超前管棚注浆加固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1.3.1 关键问题
        1.3.2 创新之处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大贾庄铁矿破碎带地质条件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地质条件
        2.2.1 矿区地形地貌
        2.2.2 影响施工的主要构造
        2.2.3 地下水文地质条件
        2.2.4 工程勘探及施工揭露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破碎带注浆加固方案比选
    3.1 主井含水破碎带注浆加固方案的比选
        3.1.1 主井破碎带工程概况
        3.1.2 主井破碎带加固方案
        3.1.3 第一次破碎带加固工程的实施效果
        3.1.4 主井含水破碎带注浆加固方案的比选和确定
    3.2 平巷含水破碎带注浆加固方案的比选
        3.2.1 工程概况
        3.2.3 -475m中段破碎带加固方案
        3.2.4 -475m中段破碎带加固方案的比选和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破碎带注浆加固方案设计
    4.1 主井抛渣注浆技术
        4.1.1 抛渣层厚度计算
        4.1.2 抛渣注浆
        4.1.3 工作面注浆治水
    4.2 长、短管棚结合注浆加固方案设计
        4.2.1 止浆墙破除方案
        4.2.2 破碎带管棚及探水注浆施工方案
    4.3 降低井下巷道喷浆回弹率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湿喷技术方案
        4.3.3 现场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施效果评价
    5.1 注浆抛渣注浆技术实施效果
    5.2 -475m水平长、短管棚结合注浆加固技术实施效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立井井筒穿越石炭二叠系富含水地层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浆堵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井筒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3 煤巷快速掘进机械化工艺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井筒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
    2.1 概况
        2.1.1 井筒概况
        2.1.2 工作面概况
    2.2 水文地质条件
        2.2.1 含水层
        2.2.2 隔水层
        2.2.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 富含水地层井筒工作面注浆浆液扩散机理与技术
    3.1 岩石的拟连续介质模型
    3.2 立井工作面预注浆数值计算
        3.2.1 数值计算模型
        3.2.2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立井工作面注浆
        3.3.1 注浆工艺
        3.3.2 钻孔设计
        3.3.3 注浆参数
        3.3.4 混凝土止浆垫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浆注意事项
        3.3.5 注浆统计及成果
4 过含水层井壁结构设计与优化
5 无炸药破岩井筒快速掘砌技术
    5.1 工程概况
    5.2 无炸药破岩井筒快速掘砌施工工艺
        5.2.1 凿岩
        5.2.2 出矸
        5.2.3 扎筋
        5.2.4 立模
        5.2.5 浇筑混凝土
    5.3 岩石分裂机取得的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超前探水注浆堵水技术在竖井施工中的运用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1.2 工程、水文地质特征
2 井筒工作面注浆堵水实施方案
    2.1 井筒工作面预注浆实施技术方案
        2.1.1 混凝土止浆垫的施工和止浆岩帽的预留
        2.1.2 探、注机具的选用
        2.1.3 钻、注参数的确定
    2.2 钻注施工方法及要点
3 施工组织
4 注浆效果检验及评价
5 结语

(10)贵州林歹铝土矿深部地下开采防治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铝土矿分布特征及开采现状
        1.2.2 铝土矿深部开采的矿井突水问题
        1.2.3 地下水系统理论在矿井突水研究中的应用
        1.2.4 矿山开采防治水问题研究
        1.2.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及水文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及矿区地质条件
        2.2.1 区域地质条件
        2.2.2 矿区地质条件
    2.3 区域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4 矿区岩溶发育规律
        2.4.1 岩溶发育历程
        2.4.2 岩溶发育特征
        2.4.3 岩溶地下水垂直分带
    2.5 矿区地下水基本模式
        2.5.1 岩溶地下水系统
        2.5.2 地质构造的水文地质意义
        2.5.3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2.6 小结
第三章 林歹铝土矿区矿井突水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3.2.1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3.2.2 矿层水文地质模型
    3.3 矿井突水水源分析
    3.4 竖井周边地段水文地质条件特征
        3.4.1 栖霞-茅口组岩溶发育特征
        3.4.2 栖霞-茅口组富水性特征
        3.4.3 竖井地段突水机理
    3.5 涌水量预测与分析
        3.5.1 水文地质比拟法
        3.5.2 稳定流解析法
        3.5.3 结果与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矿区“复合式”隔水底板隔水性能评价
    4.1 梁山组隔水性能及力学特征
        4.1.1 隔水性能特征
        4.1.2 物理力学特征
        4.1.3 岩石稳定性评价
    4.2 摆佐组力学性质及稳定性
        4.2.1 岩性特征
        4.2.2 岩石稳定性评价
        4.2.3 采矿破坏程度
    4.3 隔水底板隔水性能评价
        4.3.1 栖霞-茅口组富水性分析
        4.3.2 矿区断裂及导水性分析
        4.3.3 安全隔水层厚度评价
        4.3.4 复合式隔水岩层的渗透性分析
        4.3.5 复合式隔水岩层综合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迎燕水库渗漏对矿区矿坑安全的影响
    5.1 引言
    5.2 迎燕水库概况
        5.2.1 地质条件
        5.2.2 水文地质条件
        5.2.3 水库渗漏条件分析
    5.3 BP神经网络模型
        5.3.1 BP神经网络
        5.3.2 前馈计算方法
    5.4 渗透评价结果与讨论
        5.4.1 渗透影响因素
        5.4.2 参数筛选
        5.4.3 面向MATLAB的BP算法
        5.4.4 水库渗漏量
    5.5 小结
第六章 矿区岩溶塌陷及其对矿坑安全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评价模型
        6.2.1 评价模型建立
        6.2.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6.3 岩溶塌陷评价结果与影响分析
        6.3.1 评价因子赋值
        6.3.2 岩溶塌陷易发区评价
        6.3.3 延伸开采对岩溶塌陷的影响
    6.4 岩溶塌陷防治措施
        6.4.1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
        6.4.2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
    6.5 小结
第七章 矿区深部地下开采及防治水可行性研究
    7.1 引言
    7.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7.2.1 矿坑充水因素概况
        7.2.2 矿区工程地质特征
        7.2.3 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7.3 矿山深部开采的可行性分析
        7.3.1 矿山竖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3.2 深部开拓延深的可行性
    7.4 深部开拓方案
        7.4.1 开采现状及现有开拓系统概述
        7.4.2 岩体移动范围
        7.4.3 开拓方案设计
        7.4.4 开拓方案对比与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面向MATLAB的BP算法

四、工作面预注浆治水在竖井含水岩层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近系地层井筒注浆堵水的实验研究[J]. 代少军,毕玉成,高乃志.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1(06)
  • [2]高水压深竖井衬砌受力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D]. 姚夏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花岗岩地区铁路深大竖井治水案例及治水效率分析[J]. 王唤龙,刘建兵,杨昌宇,朱廷宇.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03)
  • [4]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工作面预注浆循环段高分析与应用[J]. 冉海军,张文俊,高广义,张朕.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03)
  • [5]五举煤矿白垩系立井施工涌水量预测及防治研究[D]. 梁顺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兰州地铁2号线出入场线段暗挖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D]. 李明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大贾庄铁矿含水破碎带加固方案研究[D]. 庞博.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立井井筒穿越石炭二叠系富含水地层施工技术[D]. 余跃. 安徽理工大学, 2018(12)
  • [9]超前探水注浆堵水技术在竖井施工中的运用与改进[J]. 谢伟华. 世界有色金属, 2017(21)
  • [10]贵州林歹铝土矿深部地下开采防治水研究[D]. 彭三曦.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工作面预注浆控水在竖井含水岩层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