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运动员若干问题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琛[1](2019)在《中国排球联赛发展进程变化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排球联赛自199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22年的发展,在赛制管理、人才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在运动员技术评定、裁判评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排球联赛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严峻的挑战,同时在媒体宣传、经济效益、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不足,对中国排球联赛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作者在多年代表中国男排出战世界大赛及代表北京男排征战中国排球联赛的过程中,对中国排球联赛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总结,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排球联赛发展进程变化情况进行了逻辑分析,尤其是对新赛季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的特点及优势等进行了阐述,总结了中国排球联赛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出现的劣势,得到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克服劣势、迎接挑战的具体措施,为中国排球联赛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中国排球联赛自1996年创建以来,在22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初始创建阶段、探索前行阶段,全面提高阶段,改革创新阶段,新赛季在中国排球协会高度重视下、体育之窗高水平运营公司运营下、经济文化科技媒体等多方协作下,正呈蓬勃之势迅猛发展。(2)中国排球联赛在赛制管理、裁判队伍管理、科技手段辅助执裁以及运动员技术评定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新赛季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帮助。(3)中国排球联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竞赛管理体制日趋完善、人才管理体质逐渐完善和品牌全面宣传逐渐重视等发展优势,同时也具有群众基础差、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少、排球运动员经济收入低、媒体宣传较少以及职业化程度低等劣势。(4)新赛季中国排球超级联赛面临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科技进步等外部机遇,但也受到了国外体育运动项目职业联赛的冲击、国内体育运动项目的政策倾向性和排球运动成绩的不稳定以及男排成绩较差的外部挑战。
赵俊[2](2019)在《中国排球联赛转会政策的发展及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我国排球联赛运动员转会政策的历史发展以及转会政策对联赛的影响,提出完善我国排球联赛运动员转会政策以及加快我国排球职业化发展的有效建议。文章根据中国排球联赛转会政策的重要历史节点,将转会政策的历史发展分为试行阶段、发展阶段以及改革阶段三个部分,通过每个阶段中国排球联赛运动员的转会情况以及联赛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转会政策对中国排球联赛存在哪些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中国排球联赛运动员转会政策试行阶段男女排联赛参与转会运动员人数极少,转会存在转会目的不明确、运动员转会自主性与自由度不高、参赛队伍引援兴趣不大、关于国内外转会资格标准及转会费等细则不明确等问题。二、中国排球联赛运动员转会政策发展阶段转会政策的法规更加完善,运动员转会的限制更低。但联赛整体的转会市场依然较为低迷,引援主要以主攻与副攻两个位置为主、转会成效不明显,男排联赛转会市场惨淡。三、中国排球联赛运动员转会政策改革阶段转会政策的限制放宽后对联赛格局形成极大的影响,改革阶段初期女排联赛转会市场空前活跃。经过改革阶段初期以后女排联赛的转会市场以外援与临时转会为主,引援位置大部分为主攻、接应、副攻,二传与自由人两个位置的转会球员较少。男排联赛改革阶段初期转会市场依然冷清,但在外援的引入带来成效以后男排联赛转会市场逐渐活跃,以引进外援为主,场上位置大部分为主攻、接应。四、中国排球联赛的转会政策对联赛的影响包括:1联赛市场化、职业化发展。2联赛整体对抗水平、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经济状况以及职业素养。3转会政策的变动带给参赛队教练压力。五、联赛内援流动不畅主要原因是:1联赛整体职业化程度低。2俱乐部更看重全运会成绩,转会市场有价无市。3运动员转会自主性差,无法得到俱乐部的支持。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快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力度,摆脱“全运会影响”,境内运动员真正流动起来,政策不必以临时转会为主。二、增加运动员交易条例,增加网络话题量与联赛关注度。三、每个阶段赛开始前确定阵容后不允许再临时转会或签约新的运动员,保障比赛的公平性。四、运动员转会或交易时,双方俱乐部所有附加条款应写入协议由组委会审核批准并公开,避免出现因俱乐部单方面临时反悔或故意刁难导致运动员转会或交易失败。五、加大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排球经纪人才的力度,避免运动员在转会或交易时造成自身或俱乐部的利益损失。六、积极打造明星球员,同时提高普通球员的薪资待遇,改善排球职业运动员的积极性以及后备人才萎靡的情况。
李魁[3](2019)在《我国排球职业联赛市场化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排球职业联赛学术研究方面,我国很多学者对排球职业联赛的发展进程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尽管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排球职业联赛的市场化方面进行研究尚属于较为空白的地带,因此中国排球职业联赛的市场化进程是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持续关注的。本文以中国排球职业联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排球职业联赛的发展历程进行探析,总结出当前联赛的特征。在明确了中国排球职业联赛参与主体及运营模式的情况下,对中国排球职业联赛市场化现状从俱乐部、运动员、赞助商、票务和赛事转播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排球协会尚处在脱钩实体化转换的过程中,目前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仍是联赛主管部门,联赛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中国排球职业联赛并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2.中国排球职业联赛社会资本投入规模小,常年缺乏资金支持无法打造豪华级别联赛,吸引球迷能力弱,使得整个联赛市场化进程十分落后。3.参赛俱乐部的职业化程度较低,在运动员培养和运动员转会市场方面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青训体系缺失,导致梯队建设不完整,对运动员包装、宣传、推广和球星培养工作缺位以及运动员转会市场不畅通等方面。4.中国排球职业联赛作为国内顶级排球赛事,在赛事版权制作和营销方面权利划分不够明晰,加之国内转播技术也较为滞后,使得赛事转播裹足不前。5.无论是联赛运营方还是参赛俱乐部,在和媒体沟通方面都存在着不畅通的问题,让球迷市场落后于足球、篮球等竞技运动项目,进一步影响了排球职业联赛赛事产品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6.从中国排球的整体发展来说,男子队伍的世界成绩要远落后于女子队伍在世界排坛的表现,男女排发展不均衡以及男排竞技成绩的不理想,造成了排球球迷市场比较低迷,同时也影响着中国排球职业联赛的市场化进程。
马亚红[4](2018)在《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全国女排联赛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全国女排联赛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从俱乐部运营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三个方面,对我国女排联赛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排球联赛存在着以下问题:排球俱乐部内部管理体制混乱;行政对于俱乐部的经营干涉过多,排球俱乐部的管理主要依赖于政府;俱乐部与企业、媒体之间缺乏沟通;全运会与女排联赛之间的联系始终难以打破;联赛“被组织”色彩严重。这些影响因素直接导致全国女排联赛的职业化改革进展缓慢。研究表明:我国的女排联赛通过形成耗散结构能够很好地实现职业化改革。全国女排联赛的市场运营体系、排球俱乐部系统、竞赛体系、运动员要保持开放性:全国女排联赛的各级管理者、运动员、教练员要树立远离平衡态的思想;要发挥全国女排联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联赛管理者积极利用“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这一外涨落,并且制造各种内涨落。从而开辟出一条全国女排联赛职业化发展的自组织道路。
付群,余月月,尹倩,刘晓阳[5](2017)在《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历史动因和驱动力量进行了梳理,对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分为初次引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逐步调整阶段,各阶段特征分别表现为小试牛刀,首尝职业化商业运营路径;大刀阔斧,呈现粗放式蓬勃发展态势;精雕细琢,探索精细化市场开发模式。社会资本投入将成为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融资的主流模式,企业自主运营模式将是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主要方向,外援引入、转播报道、福利待遇等继续受重视,消费者服务及权益回报成为职业排球联赛关注的焦点,门票、版权、冠名赞助将成为联赛盈利的三大关键渠道。
付群,刘晓阳,余月月,尹倩[6](2017)在《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国职业排球联赛共计24家俱乐部(男女排各12家)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描述了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基本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场馆设施选择不当,运动员转会市场不通畅,俱乐部待遇水平比较低,赛事转播报道裹足不前等问题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及俱乐部的发展,通过合理选择比赛场馆设施,积极引进优秀内外援,提升俱乐部待遇和福利,加大赛事转播报道的力度等手段和措施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俱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付群,尹倩,余月月,刘晓阳[7](2017)在《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文中认为以中国职业排球联赛共计24家俱乐部(男女排各12家)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描述了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表明,投入规模小、上座情况不理想、商业冠名停滞不前、比赛精彩程度不高、福利待遇水平较低、转播报道裹足不前、盈利能力和水平低、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不足、比赛场馆选择不当、运动员转会市场不畅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健康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激发转会市场活力、成立职业排球联盟、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强化联赛商业开发、合理选择比赛场馆、提升待遇和福利、加大赛事转播报道的力度、推动球迷协会的建设与发展等是推进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魏堃珩[8](2017)在《广东恒大女子职业排球俱乐部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及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转型,当今世界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发展,我国已然把体育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位置。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为循序市场化运作规律,竞技体育市场化改革刻不容缓。其中,体育赛事改革即职业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改革是竞技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自1992年开始我国已经进行了职业俱乐部的改革,三大球作为职业化改革的先驱队伍,篮球、足球职业俱乐部改革成效显着,排球作为三大球中唯一在奥运会等各大赛事上获得冠军的竞技项目,自1996年进行职业化改革以来发展趋势却不容乐观。但是2009年成立的由恒大集团领导郎平执教的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打破国内传统模式,实行主教练责任制的管理模式,首创全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独立运营的排球俱乐部,期间在国内外大赛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4年,为了探索广东排球改革发展新思路,恒大女排与广东女排共同出资合并为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实行政企结合管理模式,然而比赛成绩并未达到理想化程度,由2012年国内排球甲级联赛冠军到垫底再到降级。本文主要针对广东恒大女排最初以职业化的球队管理模式及专业化的市场运作体系达到中国排球巅峰到现在政企结合而被迫降级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找出其问题的根源。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主要针对近两年广东队与恒大女排合并的这个时期,对其政企结合的管理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政企结合的管理模式配合协调方面缺乏交流沟通,在球队管理方面两者存在隔阂。(2)现阶段俱乐部下设管理部门不足,各部门分工不明确,双方缺乏沟通,相关人员缺乏管理实践经验。(3)目前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经营管理现状并不太好,支出大于收支,经费的来源比较单一。(4)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队伍梯队建设、后备人才建设、运动员激励机制及引入外援情况发展趋势不容乐观。(5)外界因素、俱乐部内部因素及运动员自身因素都是影响运动员训练及比赛而主要原因,达到理想成绩应注保持三者的共同努力。(6)俱乐部对教练员的选拔工作没有一份严格的选拔制度,运动队没有一个专业的科研团队,且极少将高科技训练辅助设备运用到训练中。(7)总结分析影响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发展的因素,为促进俱乐部发展应注意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结合,两种因素只有相互促进、相互配合才能促使俱乐部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8)政企结合的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应在现阶段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找出其不足,发挥其优势,不断探索前进,使俱乐部朝可持续方向发展。最后针对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发展现状,对其运营和管理模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对俱乐部未来职业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张狄[9](2017)在《河南省业余排球倶乐部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改善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以促进群众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去,从而提升全民体质。2016年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勇夺桂冠,女排姑娘时隔12年后再次站到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在国内掀起了又一波“排球热”。在中国,排球因其趣味性强、健身效果明显、无年龄限制等特点,再结合八十年代女排“五连冠为代表的”“女排精神”的熏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业余排球俱乐部是由业余排球爱好者自愿组成发起成立的自治体育团体,其旨在改善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健康水平,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意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整体向好,但受限于调查统计数据以及研究视角,尚存在诸多不足。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河南省15所业余排球俱乐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主要以25人以下的中小型俱乐部为主。郑州、洛阳、新乡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市,因为高校的相对集中,俱乐部后备力量充足,且因俱乐部活动的展开主要集中于室内,其受天气影响较小,客观上保障了上述地区业余排球俱乐部活动的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周口,因为后备人才力量储备的缺乏,且俱乐部活动主要集中在室外,受天气影响较大,客观上限制了俱乐部活动开展。从业余排球俱乐部成员性别比例上来看,男性约占俱乐部会员比重的86%,而虽然女性参与排球活动的不少,但是由于家庭工作及生理原因,加入排球俱乐部的并不多。此外,因为排球运动在参与者身心健康水平提升方面的诸多特点,绝大多数的会员家属支持其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从参与会员的社会结构方面看,拥有稳定的职业、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排球基础的人群占业余排球俱乐部会员的比重较大。最后,会员参加俱乐部动机可以概括为:受女排精神影响、周围地区排球气氛影响、锻炼身体、参加比赛获取荣誉及交友等。2.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主要分为单位型俱乐部和社会型俱乐部。俱乐部活动主要通过网络、电话等传统方式进行简单的活动、赛事通知,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制。多数俱乐部可以保证每周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训练计划安排,且每次训练的时间能够达到2小时以上。其中,多数俱乐部参加过省市级层面的比赛,另外有4家俱乐部每年参加2次以上的全国性比赛。社会型俱乐部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其主要用于俱乐部正常活动的开展、俱乐部间的交流等活动。单位型俱乐部依托于企事业单位,且有一定的专项事业性经费支持,经济状况要好于社会型俱乐部。但是,河南省大多数业余俱乐部长期存在因为自身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层人员法律意识浅薄、政府部门宣传不到位、经费、场地不足等原因没有去相关体育部门注册的痼疾。3.俱乐部间的交流是影响业余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俱乐部间的交流、俱乐部与高校间的交流互动等两方面。良好的物质保障及政策条件是保障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因为社会赞助的缺位,河南省绝大部分俱乐部发展受到了极大地限制。4.影响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地区政府关注不够、经费不足、比赛交流少、场地设施不完善、缺乏高水平教练员指导、与高校的交流不够等。
贺英[10](2017)在《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排球联赛自1996年创办伊始,就采用主客场赛制进行比赛,如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2016年,随着新一任联赛商务运营合作伙伴的产生、随着中国女排夺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中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发展进程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面对正在酝酿中的“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准入制”,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对2005-2006至2015-2016赛季间11届中国排球联赛参赛俱乐部主场选择情况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分析,一方面丰富我国运动竞赛学理论、填补此类研究极其稀少的空白,另一方面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中国排球联赛组委会更好地实施改革、各参赛俱乐部更周全地选择主场以及有意申办联赛主场的城市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排球联赛健康、有序发展。研究表明:(1)一支俱乐部的主场稳定与否与其成绩优异与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并没有成正比或反比的直接关系,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部门和排球管理部门的支持与投入。(2)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城市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变化频率高、稳定性弱,缺少城市发展水平较高且变更较少的主场城市。(3)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场馆的特点也是分布范围广、变化频率高、稳定性弱;此外,使用学校体育馆作为主场场馆是中国排球联赛有别于足球、篮球项目联赛的一大特色。(4)影响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进行主场选择的因素包括7项一级因素和38项二级因素;在一级因素中,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是核心,赞助商及企业投入是关键,俱乐部自身情况是根本,比赛场馆相关条件是前提,城市发展水平是保障,社会资源、关系及人脉是主导,当地群众体育开展情况是基础。
二、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运动员若干问题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运动员若干问题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排球联赛发展进程变化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大球类职业联赛成功经验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中国排球联赛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
2.2.2 中国排球联赛外援引入及人才流动研究 |
2.2.3 中国排球联赛营销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
2.2.4 中国排球联赛其他方面影响因素研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中国排球联赛基本情况概述 |
4.1.1 中国排球联赛概念阐释 |
4.1.2 中国排球联赛组织机构 |
4.2 中国排球联赛发展历程 |
4.2.1 初始创建阶段 |
4.2.2 探索前行阶段 |
4.2.3 全面提高阶段 |
4.2.4 改革创新阶段 |
4.3 中国排球联赛变化状况 |
4.3.1 竞赛管理变化状况 |
4.3.2 中国排球联赛人才管理及培养状况变化 |
4.3.3 中国排球联赛产业运营变化情况 |
4.4 中国排球联赛发展优劣势分析 |
4.4.1 中国排球联赛发展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机遇分析 |
4.4.4 挑战分析 |
4.5 中国排球联赛持续健康发展对策 |
4.5.1 继续加大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 |
4.5.2 职业化程度继续加深 |
4.5.3 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
4.5.4 提高国际大赛比赛成绩 |
4.5.5 加强媒体宣传 |
4.5.6 继续拓宽资金渠道,合理制定门票价格 |
4.5.7 注重运动员积极形象的培养 |
4.5.8 扩大排球群众基础,提高民众排球认知 |
4.5.9 继续加大科技成果支持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排球联赛发展进程专家访谈 |
附录B 专家问卷调查一 |
附录C 专家问卷调查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国排球联赛转会政策的发展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选题目的、任务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定义 |
第二节 关于我国排球联赛的研究 |
第三节 关于我国排球联赛运动员流动情况的研究 |
第四节 国内关于转会政策的研究 |
第五节 国外关于转会政策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访谈法 |
三、逻辑分析法 |
四、实地调查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国际背景 |
第二节 国内背景 |
第四章 中国排球联赛转会政策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中国排球联赛转会政策的试行阶段 |
第二节 中国排球联赛转会政策的发展阶段 |
第三节 中国排球联赛转会政策的改革阶段 |
第五章 历年中国排球联赛运动员转会情况研究 |
第一节 联赛转会政策试行阶段运动员转会情况研究 |
第二节 联赛转会政策发展阶段运动员转会情况研究 |
第三节 转会政策试行及发展阶段转会运动员的场上位置分析 |
一、转会政策试行及发展阶段女排联赛转会运动员的场上位置分析 |
二、转会政策试行及发展阶段男排联赛转会运动员的场上位置分析 |
第四节 联赛转会政策改革阶段运动员转会情况研究 |
一、政策开放,恒大女排横空出世 |
二、外援当道,男排市场渐有起色 |
三、转会分期,新媒体引领新时代 |
第五节 转会政策改革阶段转会运动员的场上位置分析 |
一、转会政策改革阶段女排联赛转会运动员的场上位置分析 |
二、转会政策改革阶段男排联赛转会运动员的场上位置分析 |
第六节 中国排球联赛引入外援的场上位置分析 |
第六章 中国排球联赛转会政策对联赛的影响 |
第一节 提高联赛对抗水平 |
第二节 促进联赛市场化发展 |
第三节 影响参赛俱乐部的成绩 |
第四节 影响参赛队伍教练员 |
第五节 影响参赛运动员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我国排球职业联赛市场化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中国排球职业联赛 |
2.1.2 市场化 |
2.2 文献综述 |
2.2.1 市场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2 中国排球职业联赛的相关研究 |
2.2.3 排球联赛市场化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资料法 |
3.1.2 专家访谈法 |
3.1.3 实地调查法 |
3.1.4 归纳分析法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3.3 研究结构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中国排球联赛发展历程 |
4.1.1 初步探索阶段 |
4.1.2 启动发展阶段 |
4.1.3 改革完善阶段 |
4.1.4 小结 |
4.2 中国排球职业联赛特征 |
4.2.1 市场化 |
4.2.2 社会化 |
4.2.3 本土化 |
4.2.4 娱乐化 |
4.3 中国排球职业联赛组织架构 |
4.3.1 主体构成 |
4.3.2 运营模式 |
4.3.3 中外排球职业联赛比较 |
4.4 中国排球职业联赛市场化现状 |
4.4.1 俱乐部方面 |
4.4.2 运动员方面 |
4.4.3 赞助商方面 |
4.4.4 票务和赛事转播方面 |
4.4.5 小结 |
4.5 中国排球职业联赛市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5.1 资金投入规模及产品盈利 |
4.5.2 商业开发及消费观念 |
4.5.3 赛事精彩程度与转播 |
4.5.4 球迷协会建设与球迷文化 |
4.5.5 运动员转会市场 |
4.5.6 媒体宣传与报道 |
4.5.7 排球竞技管理体制 |
4.6 中国排球职业联赛市场化发展路径 |
4.6.1 路径一:引入社会资本,成立职业联盟 |
4.6.2 路径二: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开发联赛无形资产 |
4.6.3 路径三:明晰赛事版权,提高转播水准 |
4.6.4 路径四:优化赛制,吸引球迷 |
4.6.5 路径五:激活运动员转会市场 |
4.6.6 路径六:保持密切沟通,与媒体融合共生 |
4.6.7 路径七:减少行政干预,健全管理体制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后续方向 |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全国女排联赛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1.5.1 研究角度新 |
1.5.2 研究方法新 |
2 研究现状 |
2.1 国内关于体育联赛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关于排球联赛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1 有关排球俱乐部运营方面的研究 |
2.2.2 有关排球联赛竞赛体系方面的研究 |
2.2.3 有关排球联赛训练体系方面的研究 |
2.3 国内关于女排联赛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
2.4 国外关于体育赛事的研究现状 |
2.5 耗散结构理论在体育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系统分析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相关理论概述 |
4.1 自组织与被组织 |
4.2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
4.2.1 耗散结构的提出 |
4.2.2 耗散结构形成的四个判断依据 |
5 全国女排联赛的概况分析 |
5.1 关于全国女排联赛排球俱乐部运营方面的情况 |
5.1.1 关于排球俱乐部组建形式方面的情况 |
5.1.2 关于排球俱乐部内部组织机构方面的情况 |
5.1.3 关于排球俱乐部资金来源方面的情况 |
5.1.4 关于排球俱乐部管理体制方面的情况 |
5.1.5 俱乐部、媒体、赞助商之间的关系 |
5.1.6 排球俱乐部市场化运营的影响因素 |
5.2 关于全国女排联赛训练体系方面的情况 |
5.2.1 关于教练团队方面的情况 |
5.2.2 关于运动员来源方面的情况 |
5.2.3 关于训练管理体制方面的情况 |
5.3 关于全国女排联赛竞赛体系方面的情况 |
5.3.1 关于全国女排联赛竞赛组织管理机构方面的情况 |
5.3.2 关于全国女排联赛竞赛管理方面的情况 |
5.3.3 全国女排联赛竞赛体系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 |
5.3.4 全国女排联赛竞赛体系存在的问题 |
6 全国女排联赛良性发展的新模式:形成耗散结构 |
6.1 保持开放性:全国女排联赛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
6.1.1 全国女排联赛的市场运营体系要保持开放性 |
6.1.2 排球俱乐部系统要保持开放性 |
6.1.3 全国女排联赛竞赛体系要保持开放性 |
6.1.4 全国女排联赛的运动员要保持开放性 |
6.2 远离平衡态:全国女排联赛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
6.2.1 全国女排联赛的各级管理者要树立远离平衡态的思想 |
6.2.2 全国女排联赛的教练员要树立远离平衡态的思想 |
6.2.3 全国女排联赛的运动员要树立远离平衡态的思想 |
6.3 非线性相互作用:全国女排联赛良性发展的内在机理 |
6.3.1 全国女排联赛的各级管理者要树立非线性思想 |
6.3.2 发挥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
6.4 涨落机制:全国女排联赛良性发展的触发器 |
6.4.1 充分利用“女排里约奥运夺冠”这一外涨落 |
6.4.2 充分利用内涨落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时代背景 |
1.1 政策驱动: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
1.2 市场驱动:职业排球市场发展低迷 |
1.3 经济驱动:经济下滑和经济结构调整 |
2 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 |
2.1 初次引入阶段:小试牛刀, 首尝职业化商业运营路径 (1996—1998年) |
2.2 快速发展阶段:大刀阔斧, 呈现粗放式蓬勃发展态势 (1999—2010年) |
2.2.1 盈利模式逐步拓展 |
2.2.2 管理模式日益多元 |
2.2.3 运营模式不断优化 |
2.3 逐步调整阶段:精雕细琢, 探索精细化市场开发模式 (2011年至今) |
2.3.1 融资模式多元化 |
2.3.2 管理模式规范化 |
2.3.3 运营模式多样化 |
2.3.4 营销模式系统化 |
2.3.5 盈利模式系列化 |
3 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趋势展望 |
3.1 社会资本投入将成为我国职业排球联赛融资的主流模式 |
3.2 企业自主运营模式将是我国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
3.3 外援引入、转播报道、福利待遇等继续受重视 |
3.4 消费者服务及权益回报成为职业排球联赛关注的焦点 |
3.5 门票、版权、冠名赞助将成为联赛盈利的三大关键渠道 |
4 结语 |
(7)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专家访谈法 |
1.2.3 实地考察法 |
2 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实困境 |
2.1 俱乐部投入规模较小 |
2.2 比赛上座情况不理想 |
2.3 商业冠名停滞不前 |
2.4 比赛精彩程度不高 |
2.5 福利待遇水平较低 |
2.6 转播报道裹足不前 |
2.7 盈利能力和水平较低 |
2.8 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不足 |
2.9 比赛场馆选择不当 |
2.1 0 运动员转会市场不畅 |
3 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路径选择 |
3.1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3.2 激发转会市场活力 |
3.3 成立职业排球联盟 |
3.4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
3.5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
3.6 强化联赛商业开发 |
3.7 合理选择比赛场馆 |
3.8 提升俱乐部待遇和福利 |
3.9 加大赛事转播报道力度 |
3.1 0 推动球迷协会的建设与发展 |
4 结语 |
(8)广东恒大女子职业排球俱乐部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排球职业化概念 |
2.1.2 体育职业俱乐部的概念 |
2.1.3 职业排球俱乐部管理模式的概念 |
2.1.4 政企结合排球俱乐部 |
2.2 我国排球俱乐部的发展 |
2.2.1 转型期我国职业排球的发展 |
2.2.2 我国排球俱乐部管理研究 |
2.2.3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管理研究 |
2.3 广东恒大足球及国内篮球俱乐部的发展 |
2.3.1 恒大足球俱乐部管理研究 |
2.3.2 国内篮球俱乐部管理研究 |
2.4 国外排球俱乐部的发展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女子职业排球俱乐部管理模式发展现状 |
4.2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管理方面的情况 |
4.2.1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的运作模式分析 |
4.2.2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管理机构的组成现状与分析 |
4.2.3 职业运动员的管理 |
4.2.4 职业教练员的管理 |
4.3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经营方面的情况 |
4.3.1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经营收支情况 |
4.3.2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经费来源情况 |
4.3.3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经营中存在的困难 |
4.4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人员配备方面的情况 |
4.4.1 广东恒大女排队员基本情况 |
4.4.2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教练员基本情况 |
4.4.3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引进外援情况 |
4.4.4 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队伍梯队建设情况 |
4.5 纯企业运营恒大模式与政企结合模式的广东恒大女排俱乐部对比分析 |
4.6 影响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发展的因素分析 |
4.6.1 俱乐部运作管理因素 |
4.6.2 社会、政府关注及政策因素 |
4.6.3 俱乐部队伍梯队建设 |
4.6.4 人员配备因素 |
4.6.5 市场开发因素 |
4.6.6 教练员执教水平及运动员竞技水平因素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河南省业余排球倶乐部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民健身的需求 |
1.1.2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概述 |
1.1.3 关于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相对匮乏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1.3.2 关于群众性排球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排球俱乐部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基本情况分析 |
3.1.1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名称、所在地点、规模调查 |
3.1.2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的注册情况 |
3.1.3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教练员情况分析 |
3.1.4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类型 |
3.2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会员情况分析 |
3.2.1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会员基本信息分析 |
3.2.2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会员参与锻炼情况分析 |
3.2.3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会员参与动机分析 |
3.3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组织管理情况 |
3.3.1 河南省业余俱乐部管理制度调查分析 |
3.3.2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管理者情况分析 |
3.3.3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会员的管理办法分析 |
3.3.4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场地设施及活动情况调查 |
3.4 影响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因素分析 |
3.4.1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交流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2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保障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3 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自身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俱乐部会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俱乐部管理者调查问卷 |
附录C 访谈提纲 |
附录D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E 问卷发放现场部分照片 |
附录F 参加各级业余排球比赛部分照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文献数量 |
1.4.2 关于“主场”的概念 |
1.4.3 与俱乐部主场选择相关的研究 |
1.4.4 与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相关的研究 |
1.4.5 与“十年”时间有关的研究 |
1.4.6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个案研究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排球联赛(2005-2016)俱乐部主场概况 |
3.1.1 男子俱乐部主场概况 |
3.1.2 女子俱乐部主场概况 |
3.1.3 小结 |
3.2 中国排球联赛(2005-2016)俱乐部主场城市分布与变更情况 |
3.2.1 男子俱乐部主场城市分布与变更情况 |
3.2.2 女子俱乐部主场城市分布与变更情况 |
3.2.3 对中国排球联赛与中超、CBA联赛所涉俱乐部主场城市的比较 |
3.2.4 小结 |
3.3 中国排球联赛(2005-2016)俱乐部主场场馆分布与变更情况 |
3.3.1 男子俱乐部主场场馆分布与变更情况 |
3.3.2 女子俱乐部主场场馆分布与变更情况 |
3.3.3 对中国排球联赛与中超、CBA联赛所涉俱乐部主场场馆的比较 |
3.3.4 小结 |
3.4 影响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选择的因素 |
3.4.1 关于影响因素的筛选与确定 |
3.4.2 当地省市政府支持 |
3.4.3 赞助商及企业投入 |
3.4.4 俱乐部自身情况 |
3.4.5 比赛场馆相关条件 |
3.4.6 城市发展基本情况 |
3.4.7 社会资源、关系及人脉 |
3.4.8 当地群众体育基础 |
3.4.9 小结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关于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概况 |
4.1.2 关于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城市的情况 |
4.1.3 关于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场馆的情况 |
4.1.4 关于影响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选择的因素 |
4.2 建议 |
4.2.1 对中国排球协会组织比赛的建议 |
4.2.2 对各俱乐部参加比赛的建议 |
4.2.3 对有意申办主场的城市的建议 |
4.2.4 对研究者今后开展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运动员若干问题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排球联赛发展进程变化及对策研究[D]. 王琛.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2]中国排球联赛转会政策的发展及影响研究[D]. 赵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我国排球职业联赛市场化现状研究[D]. 李魁.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4]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全国女排联赛发展模式研究[D]. 马亚红. 吉林体育学院, 2018(11)
- [5]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J]. 付群,余月月,尹倩,刘晓阳.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7(06)
- [6]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付群,刘晓阳,余月月,尹倩.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7]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付群,尹倩,余月月,刘晓阳.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09)
- [8]广东恒大女子职业排球俱乐部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D]. 魏堃珩. 广州体育学院, 2017(03)
- [9]河南省业余排球倶乐部现状调查与分析[D]. 张狄. 河南大学, 2017(06)
- [10]中国排球联赛俱乐部主场选择研究[D]. 贺英. 首都体育学院,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