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PG/汽油双燃料汽车排放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海[1](2011)在《微型车LPG系统的开发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全球汽车的保有量继续增加,环境日趋恶化,同时传统能源日趋紧张,寻求新的替代能源是每个企业和机构重要的课题之一,LPG具有成本低、热值高、抗爆性好的特点,而且不含铅、硫,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汽车清洁代用燃料。液化石油气汽车技术成熟、运行安全可靠,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形成了巨大的LPG汽车市场。本文以某微型车上的电喷发动机LPG系统的开发项目为依托,对LPG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针对该项目,对气瓶、管路、蒸发减压阀、电磁阀、喷气阀、ECU等零件的布置,安装,匹配等环节进行详细论述,通过建立结构数模,清晰而直观的显示出设计方案。通过零部件的选型试验,得到了蒸发减压阀、喷气阀等关键零部件的性能参数,根据试验数据,选择了综合性能较优的部件,保证了整车LPG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本文对该款微型车发动机改装成的汽油/LPG双燃料电喷发动机进行了台架试验,通过负荷特性试验,速度特性试验,测试对比了使用汽油燃料和LPG燃料在动力性,经济性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本LPG电喷发动机在动力性方面略微下降,却在经济性方面有较大提升。通过排放试验,研究了LPG燃料在不同工况下的排放特性,为后续的标定试验提供参考。通过喷气脉宽和点火提前角的标定试验,研究了喷气脉宽和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最终建立了发动机以LPG为燃料时的喷气控制MAP和点火MAP。对所开发的样车的进行了高寒试验标定,验证了样车在高寒环境下的启动性能、动力性能、怠速稳定性等,根据试验所反应的性能对ECU的控制参数进行了适当调整,保证了所开发的样车能够适应高寒环境下的正常运行。
隗海林[2](2007)在《LP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料转换过程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全社会带来了能源短缺、大气污染等严重问题,发展代用燃料汽车已经成为节能与环保的有效途径之一。LPG作为燃料其许多特性与汽油相近,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汽车代用燃料。在我国由于受加气站数量和布局的影响,目前以使用LP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为主,但两用燃料汽车普遍存在由汽油向LPG燃料转换过程中转速、转矩波动大,短时间排放过高的难题。针对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料转换的问题,本文以捷达车ATK型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建立发动机台架试验台,研究了发动机稳态工况不同水温、不同转速、不同油门开度下燃料转换过程中的缸内燃烧压力、转速、转矩、排放的变化规律,以及加速、减速过程中进行燃料转换的缸内燃烧压力、转速、转矩、排放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转速、转矩的波动和排放的短时间恶化都与燃料转换过程出现断火或燃烧不良的循环次数有直接关系,断火或燃烧不良的循环次数越多,燃料转换过程的波动及排放短时间恶化越显着。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燃料转换过程中汽油停止喷射时,LPG燃料的供给不及时,导致混合气过稀,使得燃烧不正常。本文提出汽油喷射延迟的方法,以解决燃料转换过程中的问题。即燃料转换时汽油与LPG同时喷射一定时间,保证顺利完成燃料转换的过渡。由于不同工况下汽油喷射延迟的时间规律性不强,本文使用模糊自适应神经网络ANFIS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了发动机在燃料转换过程中汽油喷射延时的控制规律。利用得到的控制规律进行了燃料转换的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的控制方法可以较好地控制LP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在燃料转换过程中的转速、转矩波动,降低转换过程中的废气排放。
赵猛,蒋炎坤,吴峰胜[3](2007)在《LPG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文中认为介绍了LPG的燃烧特性、LPG燃料供气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了LPG单燃料和双燃料发动机排放特性、动力性的特点,指出了LPG发动机研究工作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并对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建议。
刘勇[4](2007)在《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和天然气作为车用发动机的代用燃料具有混合性能好、燃烧较完全、尾气排放较低的特点,因此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为了实现燃气发动机的良好性能,本文开展了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的开发研究,所构建的仿真平台是以工控机为核心,由工控机取代了燃气发动机上的ECU,可以方便地进行发动机的调试试验;可以方便地在试验过程中对比不同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该仿真平台的建立为开展燃气发动机各种工况下有效控制规律探索的基础性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软硬件环境。进行了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的硬件系统构建,所构建的电控技术仿真平台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两用燃料电控发动机、燃气供给装置、控制装置和加载测量装置。开展了燃气喷射控制技术的研究,构建了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的燃气喷射控制模型。该模型的仿真运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燃气喷射控制模型可以较好的实现燃气发动机多点顺序气态喷射的控制;能够实现精确的燃料喷射脉宽和燃料喷射定时的控制。进行了燃气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的研究,构建了发动机的点火控制模型。该模型的仿真运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点火控制模型可以实现精确的点火提前角和闭合角的控制,并且该模型可以实现爆震的分缸控制。开展了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及燃气喷射控制模型可以实现对发动机燃气喷射的良好控制;可以方便地实现发动机控制参数的实时在线修改,可以方便地应用不同的控制算法进行发动机各种工况的控制。
尹继辉[5](2004)在《双燃料汽车燃气喷射电控单元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动机电喷技术及清洁能源的研究备受关注。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燃气资源又很丰富。所以结合我国国情,在我国使用代用燃料的双燃料电喷汽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燃气(主要指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有着优良的排放和良好的经济性,其中液化石油气(LPG)应用最为广泛,大约占整个燃气市场的80%。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清洁的车用发动机燃料,其应用受到各国的重视,国内外的许多研究机构都致力于车用发动机燃用液化石油气的研究。本文在对液化石油气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LPG进气道多点顺序气态喷射及其实现方案。 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1.首先根据捷达汽车的结构特点和当前的燃气汽车的技术确定了本文将要开发的电控单元的结构。 2.完成了硬件电路的开发和调试。其硬件电路包括汽油喷嘴信号、燃气压力信号、水温信号、氧传感器信号、点火信号和转速信号的采集;以及555定时器接成的多谐振荡器、单片机外围程序存储器的扩展和驱动电路的设计。同时,为了在做试验的时候,能实现对电控单元中的一些控制参数进行及时和方便的修改,又设计了一套在线修改与存储系统。 3.结合硬件电路完成了软件的编制和调试。其包括将汽油喷嘴信号变换成燃气喷嘴信号程序和点火延时程序;在线修改与存储系统中的读串行存储器(24c64)程序和写串行存储器(24c64)程序。 4.对自行开发的电控系统的部分功能进行了模拟实验。
江同[6](2004)在《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着能源短缺和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们正在寻找一条既能合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及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汽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石油危机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低污染的绿色汽车是当今世界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众多代用燃料在内燃机上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燃气汽车的发展为油品短缺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广阔空间与良好契机。近几十年来,燃气汽车发展较快,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近两三年来,我国的燃气汽车亦备受青睐,发展势头强劲。 在众多代用燃料中,液化石油气LPG(Liquefied Petroleum Gas)以其能量密度高于天然气NG(Natural Gas),易于液化(0.5~1MPa即可液化),便于充装携带,以及优异的排放性能和动力性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近年来在汽车上得到了优先发展。 本文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车用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进行的工作状态的控制及性能研究。实验采用单片机控制进气道预混合混合器的供气方式,对490Q直喷式柴油机进行了柴油/LPG双燃料的技术改造。在分别燃用全柴油和柴油/LPG双燃料的情况下,得到了相应工况下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噪声等性能指标的对比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燃用柴油/LPG混合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有所提高;经济性在低负荷时优于全柴油,高负荷时较差;排放方面,烟度大幅降低,NOx也有所降低,排温和噪声都较原机低。
樊明英[7](2004)在《双燃料汽车燃气特性及电喷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和环保呼声的日益强烈,燃气(主要指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车以其优良的排放和良好的经济性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燃气汽车的研究和应用也随之空前高涨。我国各大、中城市兴起了一股公交车和出租车改装为汽油/液化石油气双燃料汽车的热潮。然而简单的改装不可避免的带来发动机燃气时动力较大幅度的损失,如果供气系统与发动机匹配不佳,不仅动力要损失,而且还会恶化排放及经济性。造成燃气动力损失的主要原因:由于液化石油气是气体燃料,其本身在混合气要占相当的体积,使得发动机空气充量下降;液化石油气—空气的混合物体积热值较汽油—空气混合物低,使得输入发动机的总能量较小,同时液化石油气的火焰传播速度也比汽油的低,另外原发动机是按照汽油的燃烧特性设计的,其参数不能充分发挥液化石油气的特点,如高辛烷值。 本文从液化石油气的物化性质入手,分析了液化石油气的燃烧特性,建立了火花点火液化石油气的发动机准维燃烧模型。该模型是在双区热力学模型的基础上,由湍流火焰传播速度子模型、火焰面计算子模型和传热损失子模型等组成。利用该模型可以计算出在不同工况条件下液化石油气发动机燃烧过程当中气缸的压力、温度的变化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能很好的说明液化石油气燃烧过程。 模拟器是双燃料汽车电喷控制系统中重要的部件,其具有在使用LPG时,能够切断喷油动作,同时又能够使汽油ECU正常工作的功能。本文设计的模拟器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实用性强。 进行了基于组态王的通讯界面设计,编制了PC机和单片机的通信程序,实现了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串行通信。所设计的用户界面合理,功能完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本通信系统工作可靠,使用非常方便,能够满足ECU控制参数在线调试的使用要求。
戴彤焱,滕万庆,樊明英,尹继辉[8](2003)在《LPG/汽油双燃料汽车排放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采用双燃料系统 ,用燃气 (LPG)代替燃油是我国汽车尾气治理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介绍了一个自行研制的LPG闭环电控系统 ,在实车应用条件下进行试验研究 ,对汽油系统、LPG开环系统和LPG闭环电控系统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所研制的LPG闭环电控系统具有理想的控制性能
姜绍忠,阎文兵[9](2003)在《在用车LPG-汽油双燃料的改造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车况较差、污染排放较为严重的城市在用车改装为LPG-汽油双燃料汽车后出现的功率下降、排放增加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措施.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在用车进行综合治理后再改装为双燃料汽车,通过增大压缩比与调整点火提前角,可使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排放指标得以改善.
夏超[10](2003)在《几种汽车代用燃料用于电喷式汽油发动机上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从保护环境和的角度出发,本文以在电喷发动机上应用LPG、甲醇汽油和清洁石脑油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在应用面最广的电控燃油喷射式汽油机上,综合的研究了LPG组份与发动机性能优化匹配的技术方法,详细的分析了低温使用条件下LPG—汽油双燃料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不同组份LPG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以及行车试验,提出适合北方地区低温条件下车辆使用的最佳LPG组份。进行了中等比例掺烧甲醇燃料的试验研究,详细的分析了不同组份的甲醇和汽油的混合燃料(M30、M40、M50)的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及行车试验。进行了燃用清洁石脑油的试验研究,详细研究了这种新型燃料的实用性能。通过对三种汽车代用燃料在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上与相同条件下燃用汽油的对比试验研究,找到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便人们更多的了解他们的使用性能,并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代用燃料。
二、LPG/汽油双燃料汽车排放特性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PG/汽油双燃料汽车排放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微型车LPG系统的开发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汽车排放法规发展与现状 |
1.3 LPG(液化石油气)的特性 |
1.4 LPG汽车的发展状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微型车LPG系统结构 |
2.1 简述 |
2.2 LPG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
2.3 LPG系统的结构 |
2.4 LPG发动机的特性 |
2.4.1 动力性 |
2.4.2 经济性 |
2.4.3 排放特性 |
2.4.4 安全性 |
第3章 微型车LPG系统设计 |
3.1 简述 |
3.2 相关标准 |
3.3 总体设计 |
3.4 零件设计及布置 |
3.4.1 LPG储气罐 |
3.4.2 管路 |
3.4.3 发动机舱内LPG零件布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LPG零部件选型试验 |
4.1 简述 |
4.2 喷气阀选型试验 |
4.2.1 喷气阀流量特性试验 |
4.2.2 喷气阀电压特性 |
4.3 蒸发减压阀选型试验 |
4.3.1 气密性试验 |
4.3.2 耐震性试验 |
4.3.3 压力稳定性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LPG台架标定试验 |
5.1 台架标定试验原理及台架结构 |
5.2 试验设备 |
5.3 试验准备 |
5.4 试验数据及分析 |
5.4.1 喷气脉宽及点火提前角标定试验 |
5.4.2 负荷特性以及速度特性试验 |
5.4.3 使用LPG燃料的排放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LPG高寒标定试验 |
6.1 高寒环境下LPG起动试验 |
6.1.1 试验方法 |
6.1.2 试验内容及数据 |
6.1.3 结果分析及启动失效原因 |
6.2 高寒环境下怠速试验 |
6.3 暖机试验及热启动试验 |
6.4 驾驶性试验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喷气脉宽及点火提前角标定(4400r/min) |
(2)LP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料转换过程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PG汽车发展概述 |
1.2.1 LPG资源情况 |
1.2.2 国外LPG汽车的发展与应用 |
1.2.3 国内LPG汽车的发展与应用 |
1.3 LPG汽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LPG汽车的种类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燃气电控系统原理分析 |
2.1 LPG燃料特性 |
2.1.1 LPG物理化学性质 |
2.1.2 LPG的燃烧特性 |
2.2 LP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气电控系统原理 |
2.3 空燃比控制研究 |
2.4 模拟器 |
2.4.1 喷嘴信号的模拟 |
2.4.2 氧传感器信号模拟 |
2.5 燃料转换方式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LP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试验平台构建 |
3.1 发动机选取 |
3.2 LPG燃气喷射系统 |
3.2.1 LPG燃料供给系统 |
3.2.2 LPG电子控制系统 |
3.3 试验平台构建及测试仪器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LP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料转换试验研究 |
4.1 试验方案确定 |
4.2 稳态工况试验 |
4.2.1 发动机转矩影响 |
4.2.2 发动机转速影响 |
4.2.3 冷却水温的影响 |
4.2.4 稳态工况数据分析 |
4.3 瞬态工况研究 |
4.3.1 瞬态试验项目的确定 |
4.3.2 加速工况试验 |
4.3.3 减速工况试验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NFIS的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料转换控制研究 |
5.1 发动机电子控制的研究概况 |
5.1.1 模糊控制 |
5.1.2 神经网络 |
5.1.3 模糊神经网络 |
5.2 ANFIS结构 |
5.3 利用ANFIS计算 |
5.3.1 加载数据 |
5.3.2 生成模糊推理系统 |
5.3.3 训练神经模糊推理系统 |
5.3.4 测试ANFIS |
5.3.5 ANFIS的输出结果 |
5.3.6 ANFIS的验证 |
5.4 试验验证 |
5.4.1 燃料转换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4.2 燃料转换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4.3 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论文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3)LPG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LP G燃料特性 |
3 LP G燃料供气系统 |
3.1 LP G供气系统的发展过程 |
3.2 供气系统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
4 LP G在发动机中的应用 |
4.1 LP G发动机发展阶段 |
4.2 LP G在汽油机上的应用 |
4.2.1 汽油机改造成LPG单一燃料发动机 |
4.2.2 LP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 |
4.3 LP G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
4.3.1 柴油机改造成LPG单一燃料的发动机 |
4.3.2 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 |
4.4 LP G发动机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5 结束语 |
(4)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PG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 燃气发动机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控技术仿真平台硬件系统构建 |
2.1 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总体架构 |
2.2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设计 |
2.2.1 氧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
2.2.2 爆震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
2.2.3 燃气截止电磁阀和模拟器控制电路 |
2.2.4 燃气喷射电磁阀驱动电路 |
2.3 控制软件运行平台硬件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气发动机电控喷射技术研究 |
3.1 发动机各种工况对空燃比要求及其实现方式 |
3.1.1 汽油机各种工况对混和气浓度的要求 |
3.1.2 LPG发动机各种工况对混和气浓度的要求 |
3.1.3 化油器式发动机针对各工况空燃比要求的实现方式 |
3.1.4 电喷式发动机针对各工况空燃比要求的实现方式 |
3.2 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气喷射控制 |
3.2.1 燃料喷射定量的确定 |
3.2.2 基本燃气喷射脉谱图的确定 |
3.2.3 实际燃气喷射脉宽的确定 |
3.2.4 燃气发动机进气歧管多点顺序喷射喷射定时的确定 |
3.2.5 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气喷射控制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气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研究 |
4.1 发动机点火控制原理 |
4.1.1 点火提前角控制 |
4.1.2 闭合角控制 |
4.1.3 爆震控制 |
4.2 燃气发动机点火控制模型 |
4.2.1 信号处理模块 |
4.2.2 实际的点火提前角计算模块 |
4.2.3 点火控制信号实现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试验研究 |
5.1 典型信号的测量与分析 |
5.2 试验系统组成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双燃料汽车燃气喷射电控单元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燃气汽车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燃气汽车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我国燃气汽车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进行燃气汽车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LPG燃料供应系统概述 |
2.1.1 进气道液态喷射燃料供应系统 |
2.1.2 LPG气体喷射燃料供应系统 |
2.2 LPG进气道气态喷射电控单元方案设计 |
2.2.1 燃气喷射系统方案 |
2.2.2 点火提前角方案设计 |
2.2.3 在线修改与存储参数系统方案设计 |
2.3 燃气系统在汽车上的布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 |
3.2 控制单元的设计 |
3.2.1 控制单元程序存储器扩展 |
3.2.2 系统辅助电路 |
3.3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3.1 汽油喷射信号变换 |
3.3.2 555定时器接成的多谐振荡器 |
3.3.3 LPG压力传感器 |
3.3.4 氧传感器 |
3.3.5 冷却水温传感器 |
3.3.6 喷气嘴驱动电路 |
3.4 点火提前角设计 |
3.4.1 捷达系列轿车点火系统结构简述 |
3.4.2 点火控制电路 |
3.5 在线修改与存储系统设计 |
3.5.1 选择串行EEPROM |
3.5.2 80C196与存储器通讯电路 |
3.5.3 MAX233芯片简介 |
3.5.4 80C196与PC机通讯电路 |
3.6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
3.6.1 汽车电子装置的特殊工作环境 |
3.6.2 控制系统硬件抗干扰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模拟试验 |
4.1 主控程序设计 |
4.2 燃气喷射模块 |
4.3 点火模块 |
4.4 通讯模块 |
4.5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6 模拟试验 |
4.6.1 燃气喷射试验 |
4.6.2 通讯系统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内燃机发展和技术现状 |
1.1.1 内燃机的发展历程 |
1.1.2 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 |
1.1.3 汽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1.2 汽车发展引发的能源危机 |
1.3 汽车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 |
1.3.1 全球环境问题 |
1.3.2 汽车尾气的危害 |
1.4 世界各国相关政策法规 |
1.5 洁净能源汽车技术 |
第二章 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 |
2.1 汽车代用燃料 |
2.1.1 液化石油气(LPG) |
2.1.2 天然气(NG) |
2.1.3 氢气(H2) |
2.1.4 醇类 |
2.1.5 生物柴油 |
2.1.6 二甲基醚(DME) |
2.2 代用燃料的选择 |
2.2.1 各种代用燃料性能评价 |
2.2.2 LPG和NG的比较 |
2.3 代用燃料汽车 |
第三章 试验方法和试验装置 |
3.1 研究背景 |
3.2 技术发展状况 |
3.3 试验原理 |
3.4 系统设计 |
3.4.1 供给系统单元 |
3.4.2 测量及监控设备 |
3.4.3 电控系统单元 |
第四章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4.1 试验相关指标及参数 |
4.1.1 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 |
4.1.2 供油提前角的调整 |
4.1.3 掺烧比的确定 |
4.2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2.1 动力性 |
4.2.2 燃料经济性 |
4.2.3 排放性能 |
第五章 试验总结及展望 |
5.1 试验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5.3 市场前景 |
5.3.1 改装技术问题 |
5.3.2 车用LPG气质要求 |
5.3.3 加气站配套建设 |
参考文献 |
(7)双燃料汽车燃气特性及电喷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液化石油气汽车应用发展状况 |
1.2 液化石油气汽车技术发展水平 |
1.3 进行液化石油气汽车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双燃料汽车燃气性质及燃烧特性研究 |
2.1 液化石油气的物化性质及燃气特性 |
2.2 液化石油气燃烧特性研究 |
2.2.1 双区热力学模型 |
2.2.2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子模型 |
2.2.3 几何模型计算子模型 |
2.2.4 燃烧放热率的计算 |
2.2.5 传热损失子模型 |
2.2.6 热力学及其他参数计算子模型 |
2.2.7 燃烧室内燃烧的计算过程 |
2.2.8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喷控制双燃料汽车改装方案及模拟器的设计 |
3.1 燃气汽车燃气系统概述 |
3.1.1 开环控制系统 |
3.1.2 闭环控制系统 |
3.1.3 电控LPG喷气系统 |
3.2 系统方案的确定 |
3.2.1 燃气系统在汽车上的布置 |
3.2.2 燃气系统主要部件简介 |
3.3 模拟器的设计 |
3.3.1 模拟器的作用 |
3.3.2 模拟器的工作原理 |
3.3.3 模拟器的硬件结构说明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组态王的在线调试界面制作 |
4.1 组态王软件简介 |
4.1.1 组态王的软件结构 |
4.1.2 组态王同下位机通信 |
4.2 在线调试界面的设计 |
4.2.1 DDE设备 |
4.2.2 组态王与VB进行通信 |
4.2.3 VB程序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 |
4.2.4 组态王中调试界面的制作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在用车LPG-汽油双燃料的改造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在用车的综合治理 |
2 LPG 汽车的改装 |
3 综合治理及双燃料改造后的运行结果分析 |
3.1 动力性 |
3.2 经济性 |
3.3 尾气排放 |
4 功率恢复的研究 |
4.1 措施 1-提高压缩比 |
4.2 措施 2-改变点火提前角 |
5 结 论 |
(10)几种汽车代用燃料用于电喷式汽油发动机上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综述 |
1.1 汽车代用燃料 |
1.1.1 汽油燃料的现状 |
1.1.2 汽车代用燃料的发展 |
1.1.2.1 汽车代用燃料性质 |
1.1.2.2 汽车代用燃料比较 |
1.2 国内外汽车代用燃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我国汽车代用燃料资源及应用前景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汽车代用燃料用于电喷发动机上的试验研究 |
2.1 试验的主要设备与实验系统 |
2.1.1 试验的主要设备 |
2.1.2 发动机试验系统 |
2.1.3 LPG试验系统 |
2.2 试验的方案的确定 |
2.2.1 液化石油气的试验方案 |
2.2.2 甲醇汽油的试验方案 |
2.2.3 清洁石脑油的试验方案 |
2.3 发动机台架试验 |
2.3.1 液化石油气的台架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1 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2.3.1.2 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2.3.1.3 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 |
2.3.2 甲醇汽油的台架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3 清洁石脑油的台架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行车试验 |
2.4.1 液化石油气的行车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2 甲醇汽油的行车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代用燃料对电喷发动机综合性能影响的分析 |
3.1 代用燃料的理化特性分析 |
3.1.1 液化石油气的理化特性分析 |
3.1.2 甲醇汽油的理化特性分析 |
3.1.3 石脑油的理化特性分析 |
3.2 代用燃料的动力性分析 |
3.2.1 液化石油气的动力性分析 |
3.2.2 甲醇汽油的动力性分析 |
3.2.3 清洁石脑油的动力性分析 |
3.3 代用燃料的经济性分析 |
3.3.1 液化石油气的经济性分析 |
3.3.2 甲醇汽油的经济性分析 |
3.3.3 清洁石脑油的经济性分析 |
3.4 代用燃料的排放性分析 |
4 结论 |
4.1 汽车燃用LPG的特点 |
4.2 汽车燃用甲醇汽油的特点 |
4.3 汽车燃用清洁石脑油的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LPG/汽油双燃料汽车排放特性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型车LPG系统的开发与试验研究[D]. 胡文海.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2]LP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料转换过程控制策略研究[D]. 隗海林. 吉林大学, 2007(04)
- [3]LPG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 赵猛,蒋炎坤,吴峰胜.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07(01)
- [4]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开发研究[D]. 刘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4)
- [5]双燃料汽车燃气喷射电控单元开发[D]. 尹继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6]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及性能研究[D]. 江同. 浙江大学, 2004(04)
- [7]双燃料汽车燃气特性及电喷控制技术研究[D]. 樊明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8]LPG/汽油双燃料汽车排放特性试验研究[J]. 戴彤焱,滕万庆,樊明英,尹继辉.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3(12)
- [9]在用车LPG-汽油双燃料的改造与研究[J]. 姜绍忠,阎文兵. 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3(03)
- [10]几种汽车代用燃料用于电喷式汽油发动机上的试验研究[D]. 夏超. 东北林业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