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培养冬虫夏草(百令胶囊)免疫抑制作用细胞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调控机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晨曦[1](2021)在《人工负氧离子疗法对煤工尘肺患者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
庾雪鹰[2](2021)在《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仙草颗粒对Ⅲ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胱抑素C(Cys 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部选取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降糖、控制血压、调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仙草颗粒,两组共同疗程为12周。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和症状进行观察,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组89.29%优于对照组53.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疲乏力、尿多浊沫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检测指标的比较:检测指标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1.复方仙草颗粒对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的DKD有明显的疗效。2.复方仙草颗粒能降低DKD患者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和Hb Alc的水平,减轻DK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郭晓媛[3](2021)在《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滋肾丸(ZiShenWan,ZSW)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干预作用及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ZSW治疗DN的靶点及通路,为ZSW治疗DN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雄性6周龄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ZSW高剂量组、ZSW中剂量组、ZSW低剂量组(n=10);非糖尿病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10)。适应性喂养2周后,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灌胃(高剂量:6.0g/kg;中剂量:3.0g/kg;低剂量:1.5 g/kg);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灌胃(1.0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去离子水灌胃。每天灌胃1次,持续12周。每2周检测体重、尾静脉FBG;每4周检测尿液ACR、NAG酶、NGAL和CysC;给药12周后摘眼球取血,称量右肾脏重量,固定或冻存肾组织。血清检测HbA1c、BUN和CRE。肾组织经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后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病理半定量评分;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强度;TUNEL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的损伤水平;Western blot及RT-qPCR分别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以及焦亡相关炎症因子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2.细胞实验:正常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进行复苏、传代及培养。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筛选细胞培养条件及药物干预剂量,以高渗葡萄糖(45μmol/L)培养HK-2细胞48 h诱导焦亡及EMT,分为高糖组、ZSW低剂量组、ZWS中剂量组、ZSW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干预(高剂量:15μg/ml;中剂量:7.5μg/ml;低剂量:3.75μg/ml);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干预(0.1μmol/L)。另设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甘露醇组为高渗对照。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染色评估细胞核的损伤、LDH试验评估细胞膜的损伤、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焦亡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Western blot 及 RT-qPCR 分别检测细胞 NLRP3、ASC、Caspase-1、IL-1β、cleaved IL-1 β、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3.网络药理学:通过检索数据库筛选ZSW的药物活性成分和DN的疾病靶点,获得ZSW治疗DN的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ZSW治疗DN的“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ZSW治疗DN的关键靶点的PPI网络,筛选ZSW治疗DN的核心关键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和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1)药效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FBG、HbAlc、BUN、血CRE及尿ACR、NAG酶、NGAL、CysC显着升高(P<0.01)。经ZSW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2)肾组织病理学:模型组肾小球出现体积增大、基底膜不均匀增厚、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出现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基底膜厚度、肾小管损伤指数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减轻上述病理改变,显着降低病理半定量评分(P<0.01)。(3)肾小管上皮细胞EM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表达强度、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强度、肾组织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显着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和E-cadherin表达强度,不同程度降低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肾组织E-cadherin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4)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增多,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升高,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显着降低细胞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降低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P<0.01)。(5)肾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显着降低NLRP3、ASC mRNA表达(P<0.01),高剂量ZSW显着降低Caspase-1 mRNA表达(P<0.01)。2.细胞实验:(1)EMT:高糖培养使HK-2细胞形态发生间质细胞样改变,迁移能力显着增强,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的间质样改变,显着降低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降低α-SMA蛋白及mRNA表达,不同程度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2)焦亡:高糖培养使HK-2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加重,焦亡水平升高,IL-1β、IL-18释放增加,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明显减轻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显着降低焦亡水平,显着减少IL-1β、IL-18释放以及 IL-1β、cleaved IL-1β 和 IL-18 蛋白及 mRNA 表达(P<0.01)。(3)NLRP3炎症小体活化:高糖培养使HK-2细胞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 或 P<0.01)。3.网络药理学:经筛选获得ZSW的56个有效活性成分,与数据库中DN的疾病靶点映射获得166个ZSW治疗DN的靶点,与51个ZSW的有效活性成分共同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通过PPI网络筛选获得154个关键核心靶点,诸多靶点涉及炎症反应相关,主要富集在钙通道复合体、膜区、突触和细胞质等细胞组分;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神经递质结合等分子功能;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氧化还原、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包含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在内的炎症反应、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细胞增殖分化、内分泌抵抗、神经组织传导等相关信号通路。[结论]1.ZSW有效降低db/db小鼠血糖,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小管早期损伤指标及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肾小管上皮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2.ZSW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3.ZSW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DN,干预炎症反应是ZSW治疗DN的重要作用机制。
王颖[4](2021)在《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的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一小柴胡汤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小柴胡汤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PubMed等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再配合手工检索相关文献(均为建库以来至2020年3月31日),查找小柴胡汤治疗蛋白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制定并按照相应的纳排标准后,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并绘制流程图,提取相关资料的数据,采用Cochrane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风险评估。运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10个RCTs,累计9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小柴胡汤在调节24小时尿蛋白定量[WMD=-0.374,95%CI(-0.490,-0.258),P<0.001]、血尿素氮[WMD=-1.222,95%CI(-2.111,-0.333),P=0.007]、白介素-4[WMD=11.451,95%CI(7.349,15.553),P<0.001]、白介素-17[WMD=-58.431,95%CI(-68.332,-48.531),P<0.001]、干扰素-γ[WMD=-7.991,95%CI(-11.034,-4.948),P<0.001]等指标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肌酐[WMD=-3.295,95%CI(-10.263,3.674),P=0.354],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柴胡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但基于对安全性的描述过少,故尚不能对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然而纳入评价的文献质量偏低,故仍需要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RCT,以提高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为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提供临床依据。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和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药理作用机制,为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及药物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获取小柴胡汤中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蛋白,利用UniProt数据库规范并获取靶蛋白的基因名,构建小柴胡汤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借助Genecard数据库获取DKD疾病靶点,通过jvenn平台获得交集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导入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并构建PPI网络图;运用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最后通过AutoDockTool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小柴胡汤筛选得到195种活性成分,主要活性成分涉及豆甾醇、槲皮素、β-谷甾醇、黄芩黄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汉黄芩素等。预测到238个相应作用靶点,与DKD的交集靶点为128个,核心靶点涉及IL6、AKT1、VEGFA、TNF、TP53、PTGS2、JUN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条目2242个,细胞组成条目82个,分子功能条目166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333条(P<0.01)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槲皮素、黄芩黄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与关键靶点PTGS2、AKT1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小柴胡汤中的活性化合物槲皮素、黄芩黄素、木犀草素等影响PTGS2、AKT1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起到抗炎、抗氧化、调节细胞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肾功能等作用,为研究小柴胡汤治疗DKD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向。
付宝慧[5](2021)在《杨洪涛教授治疗CKD3-4期处方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分析杨洪涛教授运用中药处方治疗CKD3-4期患者的疗效,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处方药物配伍规律,总结出杨洪涛教授的治疗CKD3-4期的核心处方。(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核心处方治疗CKD3-4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8月10日至2020年8月26日期间,在杨洪涛教授门诊规律就诊的CKD3-4期患者病例信息。实验室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V22.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利用Microsoft Excel构建病例处方数据库,通过R Studio和JMP Trial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根据结果归纳出核心处方。(2)利用TCMSP和TCMID数据库获取核心处方主要活性成分,在疾病靶点筛选数据库Genecards、OMIM、Drugbank、TTD、Dis Ge NET和Pharm Gkb中得到CKD相关的基因,与药物活性成分作交集,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借助R studio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Auto DOCK Vina对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共收集52例CKD3-4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本证主要为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兼证主要为水湿证、血瘀证。最终纳入处方1109首,涉及中药共190味,分析得出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土茯苓、半夏、鬼箭羽、茵陈和萆薢等,用药种类主要为: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在药性方面五味以甘、苦和辛味为主,四气中以温、平最多,药物归经中,又以归肝、脾、胃、肾经、肺经用药为主。总结出核心处方为:土茯苓、鬼箭羽、茵陈、杜仲、半夏、萆薢、大黄、茯苓、威灵仙、薏苡仁、土鳖虫。(2)核心处方共汇集中药11味,获得全方130个化合物,慢性肾脏病相关靶点与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交集,得到295个候选靶点。根据靶点找出参与治疗慢性肾脏病的94种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和谷固醇等为复方主要的活性成分。PPI结果可见核心靶点为JUN、RELA、IL-6、MYC、CCND1、MAPK1和TP53。GO富集分析获得生物过程BP(biological process)、细胞功能MF(molecular function)、细胞组分CC(cellular component)富集条目分别为2828条、117条及260条。其中BP中主要富集条目为药物的细胞反应、对异种生物刺激的反应和脂多糖应答等;CC中主要富集条目为膜筏、膜微区和突触前膜的组成部分等;在MF中主要富集条目为核受体的活动、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活性和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等。通过KEGG富集分析主要作用通路为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通路及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可见靶点TP53与芦荟大黄素,TP53和黄芩素结合性较好,核心基因均和化合物槲皮素结合性良好。结论(1)CKD3-4期病机以邪实为主,正气并未大伤,杨洪涛教授在治疗上以去邪实为主,祛湿化瘀降浊,辅以补益脾肾,核心处方功主化湿泄浊,祛风胜湿,活血逐瘀,有助于延缓肾功能恶化。(2)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了核心处方治疗CKD3-4期的分子作用机制,呈现出了相互影响、复杂关联的网络调控机制,印证了核心处方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实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秦一冰[6](2021)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其治疗机制及主要通路,通过动物实验予以验证。材料与方法: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2019年6月—2020年08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气虚血瘀证)的患者。纳入病例67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颗粒剂,对照组予形状、气味、外观与治疗组颗粒剂相同的补阳还五汤模拟颗粒剂,两组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联合氧疗、抗感染治疗、利尿剂、抗凝等治疗,疗程4周,第12周随访。设置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作为筛选指标,肺功能、超声心动图、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评分、慢阻肺CAT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Borg量表、BODE指数评分、血气分析、NT-pro 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为有效性观测指标,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记录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对本研究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通过TCMSP或BATMAN-TCM数据库获得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慢阻肺和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提取交叉靶点作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主要的通路。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除空白组外的其余四组采用脂多糖、烟熏及低氧的方式造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采用边造模边给药的方式进行实验。中药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灌胃;西药组予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中西医结合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三组均配置成2ml的药物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造模、灌胃4w后,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 PAP)、右心肥厚指数(RV/LV+S)、HE染色并观察肺血管管壁厚度/血管直径百分比(WT%)和血管壁面积/总血管面积百分比(WA%),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制备组织标本后通过TUNEL法检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取出大鼠肺动脉,进行PASMCs的分离及培养,α-SMA抗体免疫荧光法对PASMCs进行鉴定,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及影响细胞增殖的m TOR、p27kip1和PCNA以及影响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Bax、Cyt c、Caspase-3、caspase-9。结果: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超声心动图各项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RVFAC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余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控制6例(20%),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7%);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6.67%),显效10例(33.33%),有效12例(40%),无效6例(20%),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时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喘息、气短、咯痰、疲乏无力、胸闷或痛,痛有定处及面色暗淡等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T评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C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rg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rg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DE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DE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Pa O2、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 BN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B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安全性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进行监测,部分患者心电图出现右室大表现,个别指标呈现异常而无临床意义,未见明显异常。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共获得96个有效化合物,对应的作用靶点共1140个,根据预设条件获得203个疾病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具有显着意义的BP1416个、CC26个和MF68个。KEGG通路分析得到104个具有显着意义的通路。quercetin槲皮素、luteolin木犀草素、beta-caroteneβ胡萝卜素、kaempferol山奈酚和baicalein黄芩素等为主要成分,ALB、IL6、VEGFA、Akt1、IL1B等为主要靶点,AGE-RAGE、Relaxin、PI3K-Akt等为主要通路,分析后得出PI3K-Akt通路在本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3.1.1气管注射LPS、烟熏联合低氧持续4w后模型组大鼠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与正常组对比明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成功造出COPD-PH的动物模型。3.1.2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COPD-PH大鼠的一般生活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水平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1.3肺小动脉TUNEL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减少,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相关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化裁方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3.2.1免疫荧光法鉴定PASMCs结果细胞均呈α-SMA阳性绿色荧光,可见明显肌丝,呈与细胞平行的丝状梭形排列,大鼠肺动脉成功提取出PASMCs。3.2.2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PI3K、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3CCK-8细胞增殖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4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m TOR、PCNA、p27kip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上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p-m TOR、PCNA、p27kip1的表达与中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6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表达显着上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模型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下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与中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气虚血瘀型COPD-PH患者喘促、气短等临床症状,改善低氧状态,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缓解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等导致的肺血管收缩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原位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临床安全性高。2.补阳还五汤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等有效成分,可以作用于ALB、IL6、VEGFA等靶点,通过调控AGE-RAGE、PI3K-Akt、TNF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达到治疗COPD-PH的作用。3.补阳还五汤能够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抑制PASMCs增殖,促进PASMCs凋亡,抑制血管重构的作用,从而降低COPD-PH肺动脉压力的作用。
苏强军[7](2021)在《光照对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时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虫夏草是一种菌虫复合体形式的名贵中草药,对它的基础研究是实现其人工栽培的基础。光照与真菌生长的关系密切,就目前研究来看,并没有关于光照对冬虫夏草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光斑分离法得到了冬虫夏草单孢菌株TZ8-1,并经分子鉴定确定其为中国被毛孢后,通过试验设计培养得到了黑暗处理组(D)、光照3天处理组(L3)、光照10天处理组(L10)和光照30天处理组(L30)的中国被毛孢菌株。观察记录了光照对菌落形态、色素沉积、菌落鲜重、菌落干重、菌丝形态及分生孢子数量的影响;测定了光照对多糖、甘露醇、尿素、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不同光照时期中国被毛孢基因表达的差异;并通过qRT-PCR对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旨在填补光照对冬虫夏草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空白,为中国被毛孢的培育提供初步的光照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得到了冬虫夏草单孢菌株,并经分子鉴定确定其为中国被毛孢。2.光照处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被毛孢生物学特征有显着差异,菌落表面布满绒毛状气生菌丝,并有黄褐色的环状气生菌丝带出现,色素沉积明显加深,菌落鲜重显着下降,菌丝明显变细,分生孢子数量显着增多;3.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丝体中甘露醇含量无明显变化,多糖、尿素含量显着降低,腺苷与虫草素含量显着增加。4.转录组测序发现光照处理3天时中国被毛孢基因表达开始出现差异,光照10天时差异达到峰值,光照30天时差异趋于稳定。5.光照处理后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数约是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数的5倍之多。不同处理组间两两相比结果显示,L10-vs-D组间基因表达差异最大,共有3250条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L30-vs-L3组间基因表达差异最小,共有647条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6.通过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得出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的细胞结构与催化代谢影响最大,并找到了影响多糖、尿素、腺苷和虫草素等合成代谢通路的关键基因。7.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并验证了感光基因CRYD、WC-1和FRQ的存在,证明了中国被毛孢具有感光系统。
王耀光,万颖颖[8](2021)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西医结合研究述评》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导致的疾病,是中国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多见于儿童,预后较好。部分发展至晚期会引起肾间质纤维化。由于目前尚未创建可靠的动物模型、传染性大,导致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研究存在一定困难。分子生物学主要从细胞转染来研究,研究认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有关。目前研究瓶颈在于缺乏实验研究,临床无统一治疗方案,缺乏大范围、多中心研究。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中医从辨证论治、分期论治、中医专方专药等方面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及防治肾纤维化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西医治疗兼顾乙型肝炎及肾小球肾炎两方面。文章将从研究瓶颈、实验研究进展、研究方向、展望等4个部分来论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以期为临床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提供参考。
郑鑫,陈熠,邓跃毅[9](2020)在《不同剂量百令胶囊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肾功能及细胞免疫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百令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的有效性,评估百令胶囊不同剂量对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差异及对细胞免疫的影响,以推进优化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90例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控制饮食,调节血脂、血糖及血压;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改善酸碱平衡失调、纠正贫血等常规治疗,低剂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百令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高剂量组给予6粒,每日3次,口服。持续治疗48周,比较3组的有效率、肾功能、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绝对值计数。[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较治疗前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治疗后48周后,CD3、CD4、CD8、CD19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治疗48周后,CD4、CD8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48周后,组间比较CD3、CD4、CD8、CD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以在针对慢性肾脏病基础治疗上,给予高剂量百令胶囊辅助基础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提升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感染风险。
孙晓[10](2020)在《人工虫草CPD0301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标示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呈进行性的、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常常与气道慢性炎症反应、肺气肿和肺功能丧失相伴随;COP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2018年我国患者人数已经突破一亿人,影响着全球人类的健康问题。COPD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免疫功能紊乱及细胞凋亡等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均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COPD的临床用药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抗氧化剂等几大类药物。这些药物单独或联合用药都能通过松弛平滑肌或抑制炎症反应对COPD患者起到较好的表面病症治疗效果,但同时对机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也不能改变患者肺功能的衰退。因此,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COPD治疗药物依旧非常重要。中药对防治COPD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延缓肺功能损害及增强机体免疫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冬虫夏草作为一种珍贵的滋补强壮中药,具有补肺益肾等诸多药理活性;而通过发酵制备的人工虫草在保留野生虫草具有的药理活性的基础上,解决了野生虫草严重不足的难题,如临床应用于治疗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工虫草菌粉胶囊一一如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等。但是,对虫草抗COPD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体内生物标示物等方面鲜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虫草类药物在COPD治疗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课题以临床上常用的人工虫草为原料药开展了人工虫草CPD0301抗COPD的有效部位的分离和活性筛选、作用机制以及体内生物标示物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人工虫草中抗COPD的有效成分的筛选,(2)抗COPD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3)体内生物标示物的筛选及其在COPD模型大鼠中PK-PD关联性的探究。1、人工虫草CPD0301中抗COPD有效成分的筛选人工虫草CPD0301中抗COPD有效成分的筛选研究包括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抗COPD的活性评价。将冬虫夏草菌粉按照m/v=1:10的比例溶于超纯水及95%乙醇中,100 W功率超声提取得到相应的水提物及醇提物。(1)水提物经过减压浓缩及冻干后,借助HPLC分析技术筛选出10种核苷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为胞苷0.753 mg/g,腺嘌呤 0.248 mg/g,鸟嘌呤 6.520 mg/g,尿嘧啶 0.215 mg/g,次黄嘌呤 0.252mg/g,尿苷 0.395 mg/g,腺苷 5.907 mg/g,2’-脱氧腺苷 0.576 mg/g,鸟苷 4.234 mg/g,胸苷0.376 mg/g,其中鸟嘌呤、腺苷和鸟苷含量较高;(2)醇提物经过乙酸乙酯萃取及大孔树酯柱层析、减压浓缩、重结晶及冻干后,借助GC/MS分析技术对甾醇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的虫草甾醇类成分是麦角甾醇,随后借助HPLC分析技术对麦角甾醇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含量约为5.547 mg/g;(3)乙醇提取后的虫草菌粉再次按照m/v=1:10的比例进行超纯水超声提取,经过醇沉、除蛋白、脱色等处理后,借助硫酸-苯酚法测定其中的多糖含量,分析结果为多糖含量约为4.4%。(4)通过CSE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COPD炎症模型,以NO为评价指标初步评估了核苷类、甾醇类(麦角甾醇)和多糖类物质抗COPD的药理活性,结果表明三者均抑制了 CSE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NO的能力,且核苷类及甾醇类优于多糖类。鉴于大量文献报道了多糖类物质抗炎抗氧化的功效,后续实验主要针对核苷类和甾醇(麦角甾醇)展开。二、抗COPD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抗COPD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体内外COPD模型的建立、药理活性测定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探究。COPD的体外模型的建立是通过香烟提取物(CSE)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有效成分与细胞共培养24 h后,借助ELISA法和RT-PCR技术对细胞因子分泌及其mRNA表达水平等方面考察了人工虫草CPD0301中的有效成分对抗炎活性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人工虫草中的有效成分对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测定了相关的信号通路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探究了人工虫草中的有效成分对体外分子作用机制的影响。COPD动物模型的建立是通过连续3周、每周1次给老鼠腹腔注射CSE的方式建立;每天通过灌胃给药的方式喂给老鼠人工虫草CPD0301的有效成分,21天后处死老鼠并收集其肺灌洗液(BALF)、血浆及肺组织,通过瑞士-吉姆萨染色统计BALF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通过酶试剂盒检测及ELISA法测定BALF和血浆中相应的氧化还原相关酶的活力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通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考察人工虫草有效成分对肺组织的形态学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人工虫草有效成分对动物体内的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1、核苷类物质抗COPD的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核苷类物质抗COPD的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包括体内外炎症因子分泌、相关基因表达及信号蛋白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核苷类物质降低了 CSE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TNF-α、IL-6、IL-1β等炎症介质的分泌,抑制iNOS、TNF-α、IL-6、IL-1β mRNA的表达;体内研究显示核苷类物质改善了 COPD模型小鼠的肺组织结构,降低了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了小鼠BALF及血浆中NO、TNF-α、IL-1β的分泌;体内外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均表明,核苷类物质升高了 SIRT1的表达,降低了 NF-κB/p65的表达,表明SIRT1-NF-κB/p65信号通路在核苷类物质的抗炎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麦角甾醇对COPD的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麦角甾醇对COPD的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包括麦角甾醇体内外的抗炎、抗氧化、抗凋亡、影响细胞极化及蛋白酶表达等方面的研究。(1)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麦角甾醇不仅抑制了 CSE诱导的16HBE细胞分泌NO、IL-6、TNF-α等炎症因子,降低了细胞中ROS水平,而且减少了炎症细胞在肺部的浸润,抑制了 BALF中氧化应激标志酶活力(CAT、MDA、SOD),进而发挥其抗炎、抗氧化的作用。此外,麦角甾醇抑制了 CSE引起的16HBE细胞凋亡及小鼠肺组织中的细胞凋亡,上调了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了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 3/7/9和Cleaved-PARP的表达,进而发挥了抗细胞凋亡的作用。麦角甾醇还抑制了信号蛋白NF-κB/p65的表达,说明NF-κB/p65在麦角甾甾醇发挥抗COPD的药理活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巨噬细胞受到刺激容易发生细胞极化:M1极化(促进炎症)和M2极化(抑制炎症),在免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麦角甾醇降低了 M1型细胞典型细胞因子(ROS,IL-6,TNF-α)及其相应 mRNA(iNOS,IL-6,TNF-α)的表达,增加了 M2型细胞典型细胞因子(IL-10,TGF-β)及其相应mRNA(IL-10,TGF-β)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麦角甾醇减少了 M1型细胞典型表面抗原CD40的表达,增加了 M2型细胞典型表面抗原CD163的表达;上述实验结果均表明麦角甾醇能够促使RAW264.7细胞由M1型细胞向M2型细胞转变。此外,实验结果显示麦角甾醇能够激活HDAC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抑制P300、CBP、PCA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麦角甾醇能够抑制蛋白激酶IKKβ的活性进而抑制NF-κB/p65的活化。综上,麦角甾醇能够通过HDAC3-NF-κB/p65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进而发挥抗COPD的治疗作用。三、体内生物标示物及CPD0301在COPD模型大鼠中PK-PD的关联性的探究。体内生物标示物以及CPD0301在COPD模型大鼠中PK-PD关联性的探究包括体内生物标示物的选择及其在COPD模型大鼠体内动力学参数的考察。经过对核苷类物质、多糖类物质及甾醇类物质等人工虫草CPD0301抗COPD的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以及文献调研,最终确定麦角甾醇作为该抗COPD中药的体内生物标示物,并进一步以该物质为人工虫草CPD0301的生物标示物探究了其在COPD模型大鼠中的PK-PD关联性。结果表明,给COPD模型大鼠人工虫草CPD0301的量越大,血浆中生物标示物的含量越高,最高血药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也随之增大,随即药理活性越高。此外,蒸馏水溶解人工虫草CPD0301并按照450 mg/kg、一天三次的剂量给药后,大鼠血浆中生物标示物的 Cmax 为 15.74 ng/mL、AUC0-∞为180.941 ng/mL·h,而 20%羟丙基-β-环糊精溶解人工虫草CPD0301并按照1.35 g/kg、一天一次的剂量给药后,大鼠血浆中生物标示物的Cmax为97.50 ng/mL、AUC0-∞为1031.30 ng/mL·h,后者远高于前者;且单次给药时,后者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明显延后。综上所述,本课题首先对人工虫草抗COPD的有效成分进行了筛选,借助HPLC、GC/MS及化学反应等分析手段分离确定了核苷类成分、甾醇类、多糖类等三类主要活性物质。随后,我们对核苷类和甾醇类(麦角甾醇)物质抗COPD的体内外药理活性和分子作用机制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核苷类物质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细胞的肺部浸润及炎性介质的释放;麦角甾醇在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蛋白酶平衡及免疫调节等方面也具有显着的调控作用,表现为其可以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及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氧化物水平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金属基质蛋白酶的活性及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等。核苷类物质及麦角甾醇的作用机制均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活化及NF-κB/p65的抑制有关。最后,我们筛选出麦角甾醇为人工虫草CPD0301的体内生物标示物,并发现人工虫草CPD0301的羟丙基-β-环糊精混悬剂优于常规水溶剂,探究了其在COPD大鼠模型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人工虫草发挥药理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且以20%羟丙基-β-环糊精为溶剂时AUC0-β提高、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后延。总之,本研究为抗COPD虫草类药物的深入开发和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二、人工培养冬虫夏草(百令胶囊)免疫抑制作用细胞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调控机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培养冬虫夏草(百令胶囊)免疫抑制作用细胞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调控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选取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要点 |
2.3 研究对象选取标准 |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5 研究对象的脱落 |
2.6 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审查 |
2.7 研究步骤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治疗前一般情况 |
2 结果 |
2.1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
2.2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2.3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三章 讨论 |
一、西医对DKD的认识 |
1 DKD患者肾脏结构和功能的表现 |
2 D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糖代谢紊乱 |
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
2.3 氧化应激反应 |
2.4 细胞因子 |
2.5 炎症反应 |
2.6 高血压 |
2.7 遗传因素 |
3 DKD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标志物 |
3.1 β2-微球蛋白(β2-MG) |
3.2 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 |
3.3 胱抑素C(Cys C) |
3.4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
3.5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 |
4 现代医学对DKD治疗的研究 |
4.1 控制血糖 |
4.2 降低血压 |
4.3 降低血脂 |
4.4 抗氧化应激 |
4.5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 |
4.6 抑制多元醇代谢通路 |
4.7 抑制蛋白激酶C |
二、祖国医学对DKD的认识与研究 |
1 历代医家的认识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阴虚燥热 |
2.2 脾肾亏虚 |
2.3 气阴两虚 |
2.4 肝肾两虚 |
2.5 瘀血组络 |
2.6 湿热内蕴 |
3 中医治疗DKD的探讨 |
3.1 辨证论治 |
3.2 经方 |
3.3 中成药 |
3.4 单味中药 |
三、复方仙草颗粒对DKD的作用 |
1 复方仙草颗粒的组成及方解特点 |
2 复方仙草颗粒的药物分析研究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1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 |
2 改善患者肾小管间质功能 |
五、安全性评估 |
第四章 问题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糖尿病肾病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
3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 |
4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中医病机与辨证 |
5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
6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现代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滋肾丸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滋肾丸的源流与命名 |
3 滋肾丸的方证与方义 |
4 滋肾丸的制方与化裁 |
5 滋肾丸的名家应用经验 |
6 滋肾丸的临床应用研究 |
7 滋肾丸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滋肾丸干预高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滋肾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的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蛋白尿的中西医认识与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小柴胡汤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排标准 |
1.2 文献检索及筛选 |
1.3 数据提取 |
1.4 纳入研究风险评估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研究结果 |
3.2 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及平台介绍 |
1.2 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和靶蛋白筛选 |
1.3 靶蛋白基因名的确定及药物-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
1.4 糖尿病肾病靶点筛选 |
1.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1.6 功能富集分析与通路富集分析 |
1.7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
1.8 分子对接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 |
3.2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及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 |
3.3 糖尿病肾病相关靶点 |
3.4 PPI网络图 |
3.5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6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 |
3.7 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分子对接 |
4 讨论 |
4.1 小柴胡汤治疗DKD的有效活性成分探讨 |
4.2 小柴胡汤治疗DKD的有效靶点探讨 |
4.3 小柴胡汤治疗DKD的信号通路探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杨洪涛教授治疗CKD3-4期处方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回顾性研究杨洪涛教授治疗CKD3-4 期患者方药配伍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规范标准 |
1.4.1 西医疾病规范标准 |
1.4.2 中医证候学规范标准 |
1.4.3 中药处方规范标准 |
1.5 信息采集及数据库建立 |
1.6 疗效评定 |
1.7 化验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中医证型分布 |
2.3 疗效评定和观察指标分析 |
2.3.1 综合疗效评定分析 |
2.3.2 实验室化验指标观察 |
2.3.2.1 肾功能指标观察 |
2.3.2.2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观察 |
2.3.2.3 血清蛋白指标观察 |
2.3.2.4 血脂指标观察 |
2.4 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
2.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2.6 关联规则组方规律分析 |
2.7 系统聚类组方规则分析 |
3 小结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核心处方治疗CKD的机制研究 |
1 方法 |
1.1 核心处方中化合物及靶标的收集和筛选 |
1.2 核心处方治疗CKD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
1.3 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1.4 PPI网络构建与分析 |
1.5 靶点的通路分析 |
1.6 分子对接 |
2 结果 |
2.1 核心处方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 |
2.2 核心处方治疗CKD候选靶点 |
2.3 PPI网络分析结果 |
2.4 靶点通路富集分析 |
2.5 分子对接结果 |
3 小结 |
讨论一:杨洪涛教授门诊CKD3-4 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
讨论二:核心处方治疗CKD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3-4 期临床研究进展 |
1.病因病机 |
2.治疗研究 |
2.1 辨证分期论治 |
2.2 辨证分型论治 |
2.3 三焦论治 |
2.4 六经辨证 |
2.5 特殊病因病机论治法 |
2.6 成药治疗 |
2.7 其他治疗方法 |
2.8 专方专药 |
3.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 |
实验一 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光照对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时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冬虫夏草的生长发育过程 |
1.2 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 |
1.3 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研究进展 |
1.3.1 冬虫夏草人工子实体的培育 |
1.3.2 冬虫夏草菌丝体的制备 |
1.3.3 蝙蝠蛾幼虫的人工饲养 |
1.4 冬虫夏草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
1.4.1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研究 |
1.4.2 冬虫夏草基因组的研究 |
1.5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1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功能基因 |
1.5.2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合成代谢途径 |
1.6 光照对丝状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1.6.1 光照对丝状真菌生物学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
1.6.2 丝状真菌感光基因的研究进展 |
1.6.3 光照对虫草属真菌影响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药品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相关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2.1.4 实验试剂 |
2.2 单孢菌株的分离与验证 |
2.2.1 单孢菌株的分离 |
2.2.2 单孢菌株的验证 |
2.3 光照处理 |
2.4 菌落与菌丝形态的观察 |
2.5 分生孢子数量的统计 |
2.6 菌落鲜重与干重的秤量 |
2.7 多糖、甘露醇、尿素、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测量 |
2.8 转录组测序流程 |
2.8.1 总RNA提取及质检 |
2.8.2 文库构建与测序 |
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9.1 数据预处理、质量控制与组装 |
2.9.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
2.9.3 Unigene定量、差异Unigene筛选、功能富集及聚类分析 |
2.10 差异基因的Real-time PCR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孢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3.1.1 单孢菌株的分离 |
3.1.2 单孢菌株的鉴定 |
3.2 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菌落形态和菌丝形态的影响 |
3.2.1 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落形态的变化 |
3.2.2 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色素沉积的影响 |
3.2.3 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丝形态的变化 |
3.2.4 光照处理后菌落干重、鲜重、菌落直径及分生孢子数的测量结果 |
3.3 代谢物含量的测定结果 |
3.3.1 甘露醇、多糖和尿素含量的测定 |
3.3.2 腺苷与虫草素含量的变化 |
3.4 总RNA检测 |
3.5 下机数据质量控制 |
3.6 转录本拼接组装及长度分布 |
3.7 常见功能数据库注释 |
3.7.1 NR注释结果 |
3.7.2 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 |
3.7.3 GO注释结果 |
3.7.4 eggNOG数据库注释 |
3.8 Unigene表达水平分析 |
3.8.1 Reads与 Unigene的比对率 |
3.8.2 基因表达水平箱线图和密度分布图 |
3.8.3 样本间相关性检验 |
3.9 差异表达分析 |
3.10 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
3.10.1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与功能分析 |
3.10.2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3.11 代谢通路差异表达分析 |
3.11.1 糖酵解途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
3.11.2 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
3.11.3 嘌呤代谢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
3.12 通过qRT-PCR进行感光基因及转录组测序表达模式的验证 |
4 讨论 |
4.1 光照处理后菌落鲜重下降问题 |
4.2 不同光质与光强对中国被毛孢生长代谢影响的不确定性 |
4.3 单孢菌株扩繁中出现多种形态的现象 |
4.4 对于中国被毛孢是否能产生虫草素的探讨 |
4.5 转录组测序分析光照处理后所生成的色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上调差异基因和下调差异基因在GO Level2 水平分布比较图 |
附录2 KEGG富集top20气泡图 |
附录3 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及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在KEGG Level2 水平分布图 |
附录4 GO Level2 水平差异基因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西医结合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瓶颈 |
1.1 缺乏实验研究 |
1.2 临床无统一治疗方案,中西医无统一的标准 |
1.3 缺乏大范围、多中心研究 |
2 实验研究进展 |
2.1 动物模型 |
2.2 分子生物学 |
3 研究方向 |
3.1 综合治疗 |
3.2 儿科 |
3.3 HBV-GN抗肾纤维化 |
3.3.1 肾纤维化 |
3.3.2 中西医抗肾纤维化治疗 |
4 展望 |
(9)不同剂量百令胶囊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肾功能及细胞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标准排除标准 |
1.2.1 入选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治疗方法 |
1.3 终点事件 |
1.4 观察指标与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伦理学要求 |
2 结果 |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比较 |
2.3 治疗前后胱抑素C、eGFR比较 |
2.4 3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8比较 |
2.5 3组患者治疗前后CD19、NK细胞比较 |
3 讨论 |
(10)人工虫草CPD0301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标示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一章 前言 |
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
1.1 COPD概述 |
1.2 COPD的诱因及诊断 |
1.3 COPD的病理生理学 |
1.4 COPD的发病机制 |
1.5 COPD的信号调控机制 |
1.6 COPD的治疗现状 |
2 冬虫夏草的研究现状 |
2.1 化学成分的研究 |
2.2 药理作用的研究 |
3 PK-PD在中药研究中的意义 |
3.1 样品预处理方法 |
3.2 样品检测方法 |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人工虫草CPD0301中抗COPD有效成分的筛选 |
第二章 人工虫草CPD0301中核苷类物质定性及定量分析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核苷类物质提取与分离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核苷类物质(Nucleosides)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的专属性 |
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3.3 方法精密度与准确度 |
3.4 方法回收率 |
3.5 人工虫草CPD0301中各核苷成分的含量 |
4 讨论与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人工虫草CPD0301中甾醇类物质筛选 |
第一节 人工虫草CPD0301中甾醇类物质定性分析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甾醇类物质提取、分离、纯化 |
2.2 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3 实验结果 |
3.1 甾醇粗提取物中的总甾醇含量 |
3.2 纯化后的甾醇定性检测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人工虫草CPD0301中麦角甾醇的定量分析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甾醇类物质提取与分离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麦角甾醇(Ergosterol)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的专属性 |
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3.3 方法精密度 |
3.4 方法回收率与准确度 |
3.5 人工虫草CPD0301中麦角甾醇的含量 |
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人工虫草CPD0301中多糖类物质筛选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多糖类物质提取与分离 |
2.2 多糖的测定 |
2.3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还原性糖等杂质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多糖的含量测定 |
3.2 杂质的测定 |
4 讨论与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人工虫草CPD0301中有效成分的初步活性评价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细胞 |
2 实验方法 |
2.1 核苷类物质的纯化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传代、冻存、复苏 |
2.4 COPD炎症模型的建立 |
2.5 NO的含量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CSE溶液的定量测定 |
3.2 MTT法测定CSE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 体外建模所需CSE浓度的筛选 |
3.4 核苷类、甾醇类、多糖类及麦角甾醇对10%CSE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NO的影响 |
4 讨论与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人工虫草CPD0301中抗COPD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六章 人工虫草CPD0301中核苷类物质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细胞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传代、冻存、复苏 |
2.3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2.4 COPD炎症模型的建立 |
2.5 体内外相关炎症因子的测定 |
2.6 BALF中炎症细胞瑞士-吉姆萨染色 |
2.7 Balb/c小鼠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
2.8 RT-PCR法测定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mRNA水平 |
2.9 Western blot法测定体内外相关蛋白的表达 |
2.10 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3 实验结果 |
3.1 核苷类物质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核苷类物质对RAW264.7中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
3.3 核苷类物质对RAW264.7细胞中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核苷类物质对小鼠肺组织结构的影响 |
3.5 核苷类物质缓解了COPD小鼠肺组织中的炎症反应 |
3.6 核苷类物质对小鼠肺组织中相关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与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麦角甾醇抗COPD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一节 麦角甾醇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细胞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传代、冻存、复苏 |
2.3 SRB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2.4 COPD炎症模型的建立 |
2.5 体内外相关炎症因子或炎症细胞的测定 |
2.6 体内外相关氧化还原指标的测定 |
2.7 麦角甾醇对16HBE细胞产生ROS的影响 |
2.8 麦角甾醇对16HBE细胞及Balb/c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2.9 Balb/c小鼠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
2.10 Western blot法测定体内外相关蛋白的表达 |
2.11 NF-KB/p65活力的测定 |
2.12 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3 实验结果 |
3.1 体外细胞模型的确立 |
3.2 麦角甾醇对16HBE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 麦角甾醇对COPD体内外模型中炎症反应的影响 |
3.4 麦角甾醇对COPD体内外模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 |
3.5 麦角甾醇对CSE诱导的小鼠肺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3.6 麦角甾醇对COPD体内外模型中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 |
3.7 麦角甾醇对COPD体内外模型中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麦角甾醇在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细胞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传代、冻存与复苏 |
2.2 SRB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2.3 COPD炎症的建立 |
2.4 体内外相关炎症因子的建立 |
2.5 BALF中炎症细胞瑞士-吉姆萨染色 |
2.6 SD大鼠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
2.7 RT-PCR法测定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mRNA水平 |
2.8 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表面表示物的表达 |
2.9 Western blot法测定体内外相关蛋白的表达 |
2.10 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3 实验结果 |
3.1 细胞活力的测定 |
3.2 麦角甾醇对细胞极化标志性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 |
3.3 麦角甾醇对CSE诱导的SD大鼠生命体征及肺组织的影响 |
3.4 麦角甾醇对体内外模型中巨噬细胞表面标示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麦角甾醇对RAW264.7细胞和肺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 麦角甾醇对COPD体内外模型中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人工虫草在COPD模型大鼠中的PK-PD关联性研究 |
第八章 麦角甾醇作为生物标示物探究人工虫草CPD0301在体内的PK-PD关联性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液相色谱条件 |
2.2 质谱条件 |
2.3 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
2.4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方案 |
2.5 血浆样本前处理方法 |
2.6 分析方法学验证 |
2.7 药动学参数计算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的专属性 |
3.2 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 |
3.3 精密度和准确度 |
3.4 提取回收率 |
3.5 稳定性 |
3.7 基质效应 |
3.8 药代动力学研究 |
4 讨论 |
4.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4.2 药动学研究的意义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人工培养冬虫夏草(百令胶囊)免疫抑制作用细胞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调控机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负氧离子疗法对煤工尘肺患者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周晨曦.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庾雪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郭晓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的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王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杨洪涛教授治疗CKD3-4期处方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分析[D]. 付宝慧.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D]. 秦一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7]光照对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时期生长发育的影响[D]. 苏强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8]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西医结合研究述评[J]. 王耀光,万颖颖. 天津中医药, 2021(01)
- [9]不同剂量百令胶囊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肾功能及细胞免疫的影响[J]. 郑鑫,陈熠,邓跃毅.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 [10]人工虫草CPD0301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标示物的研究[D]. 孙晓. 山东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