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林业生态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元[1](2021)在《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创建森林城市,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为人民添加生态福祉;为地方发展提供大量机遇和挑战,促进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森林城市的创建将提升中方县的森林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内涵,推进中方县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能为发展重点决策提供支撑,为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推动中方县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新方向,为未来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从解决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森林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对森林城市有了完整的认知。阐释了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在森林文化学、森林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主要标准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构建判断矩阵、求取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整体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论述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数为66.605 3分,27项指标中有17项指标属于“良好”范畴,中方县森林城市在综合评价等级中处于“良好”的等级。意味着中方县森林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维持较好,森林文化价值效益良好,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整体建设条件较好,但同时还存在文化科普场所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休闲旅游场所较少、森林投入管理监测力度不足等问题。各项权重按照从大到小排列为: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公众态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义务植树>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其他绿地>村庄绿化>树种配置>城镇绿化覆盖率>森林保护>林产基地>科普活动>生态监测>科学规划>生境保育与森林经营>古树名木>森林认证>生态服务>组织领导>保障措施。(2)针对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结果与城市森林发展现状,提出了“生态中方”的理念,综合推进森林健康、经济与文化建设。以中方县城区城市森林建设为中心,以道路林网和水系林网建设为主轴,以刺葡萄和油茶产业建设为动力,以森林旅游和森林文化建设为牵引,以百村千点森林体系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山水林城,生态中方”的总目标,构建“一核一屏、二网二产、百村千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3)根据中方县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对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公园绿地面积、生态休闲旅游、树种配置、义务植树等指标内容进行重点专项规划。全面提升中方县的环境质量、经济水平和城市影响力。为中方县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也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
彭昭[2](2020)在《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灰色空间不断扩增,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文明的进步促使人们对良好的绿色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向往与要求,建设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生态化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热潮。而森林城市的建设则是实现生态化城市的关键,它对改善城市自然条件、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定程序,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积极投身于森林城市建设队伍中来。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背景,对鼎城区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建设现状并总结其森林城市建设的潜力;通过对比省级评价指标要求,得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以森林生态学、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现有的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5大体系28项指标内容,形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以及综合评价分值,分析总结出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并根据硬性指标与关键性指标来确定重点项目建设,以此进行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森林城市理论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研究地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分析出其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建设潜力,包括市域森林覆盖率有待提高;城市绿地系统有待完善;森林网络连接度不够、树种结构单一且缺乏层次;特色林业产业有待提升;生态旅游及生态文化有待发展等5个方面。(2)通过对比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指标要求,结合鼎城区实际,得出森林城市建设28项指标中,已有11项达到指标要求,10项指标还有待建设,另有7项暂未达标。该7项指标也是鼎城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分别为:市域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休闲游憩绿地建设、村庄绿化、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休闲旅游。(3)依照现有的指标体系,构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体系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每项指标的权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得出系统层指标权重城市森林网络B1>城市森林健康B2>城市林业经济B3>城市生态文化B4>城市森林管理B5,权重值分别为:0.3801、0.2881、0.1712、0.1041、0.0565,其中城市森林网络指标最为重要,其次是城市森林健康指标,两者之和约占总体的67%。在28项指标层中共有7项权重值超过0.05,是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其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域森林覆盖率(0.1054)、林产基地(0.1052)、生物多样性保护(0.0991)、营造林面积(0.0933)、树种配置(0.0843)、森林保护(0.0569)、城镇绿化覆盖率(0.0521),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以及林产基地重要性最为突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评定,得出总体综合评价分值为VB=3.8410,评价结果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即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而系统层中城市森林管理评价结果最好,属于Ⅰ级,其余四项评价结果均属于Ⅱ级。按照评分结果对各指标排序,从高到低为城市森林管理VB5=4.1840、城市生态文化VB4=3.8860、城市森林网络VB1=3.8730、城市林业经济VB3=3.8470、城市森林健康 VB,=3.7090。(4)鼎城区应在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规划,尤其是城市森林网络建设最为重要。而在城市森林网络中市域森林覆盖率权重值最大,建设紧迫性越强,且目前鼎城区森林覆盖率暂未达标,后续规划中应积极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的网络建设,增强网络之间的连接度,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山体造林绿化、植被恢复也是努力建设的方向。(5)本文森林城市的规划紧扣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硬性指标和关键性指标,以此来确定重点建设内容。以点、线、面布局理念为指导,构建“一心二核、二屏三网、百村千点”的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并进行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管理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的森林城市专项规划建设,以期为鼎城区森林城市发展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李想[3](2020)在《北京市城市林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是建设宜居城市、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保障。城市林业作为城市资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在梳理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尺度出发,在时序变迁的层面上对北京市城市林业与城市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就北京市各生态系统的空间构成变化、演进及转换特征而言,森林生态系统在北京市生态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扩张空间不大,且其他类型生态系统在近年开始呈现出向森林生态系统转换的趋势,转换幅度还有待提升。(2)北京城市林业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程度测算结果表明,2001年起城市林业系统与城市系统的耦合程度均为优质耦合,二者实现了关系紧密的交互作用与共生发展;北京城市林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2000-2015年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在2016-2018年连续3年呈现了稳定的上升趋势;北京市城市林业与城市发展正在逐步协调,城市林业建设已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3)基于市民对城市林业的利用和需求的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北京市民对绿色空间的利用频率较高,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需求逐渐提升,而对基础和特定设施的价值偏好降低,反映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民更加渴望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原生态需求。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的优化建议,包括: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持续增加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小微绿地等多样化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以市民的需求为导向,建设生物种群丰富、配置多样化的近自然森林;进一步扩大生态宣传和提升环境教育,促使市民在享受绿色空间带来的各项生态福利的同时对其价值有充分的认知等。
张朕铭[4](2020)在《北上广市民对城市林业需求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对于城市的生态建设,世界各国都从市民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我国城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特别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可以说城市的发展要满足市民的合理需要。所以说城市林业的发展也要满足市民的合理需要。城市林业作为城市中最大的生态系统,不仅仅能满足市民在物质上的需求,同样能够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促进市民的身体健康。城市林业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同样可以为市民提供娱乐休闲、教育文化等场所。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其发展水平走在中国城市前列,其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三大中心城市,不仅仅要打造经济之都,其更重要的是打造宜居之都,打造出适合市民的长久生存的环境。所以城市林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注重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作用,同样要发挥城市林业的多种作用,满足市民对城市林业的多种需求。本研究重点针对北京市、上海市和广州市展开了深入的实地调查与研究。本研究主要研究的具体内容:第一,全面系统整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情况,全面系统梳理上广城市林业发展情况现状;对北上广城市林业发展情况做比较分析,从城市林业总面积、人均面积、投入和每年城市公园数量变化,从而综合得出了北上广城市林业的发展情况。第二,基于市民的视角对对城市林业的需求进行分类,首先依靠城市林业的社会属性将市民对城市林业的需求分成健康需求、教育文化需求、休憩娱乐需求,然后依据相关文献构建出北上广市民对城市林业需求的评价指标的体系,先用熵值法算出权重来对市民对各需求的需求程度进行讨论,然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和打分。第三,在城市林业需求指数的基础上,分别从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五个方面分别对北上广市民对城市林业的需求进行差异性分析。第四,在城市林业需求指数的基础上,运用logit回归对市民的支付意愿进行相关的分析,从而分析出影响因素。从而了解北上广城市林业的优化办法。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林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相比于北京来说,广州和上海城市林业投入相对较少,第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分析,北京市城市林业的建设不能满足的北京市民的休憩娱乐需求。上海市城市林业建设不能满足上海市民的教育文化需求。广州市城市林业的建设不能满足于市民的教育文化需求。第三,北上广市民的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与城市林业需求存在差异性,第四,北上广城市林业的需求会对其支付意愿产生影响,市民对城市林业需求程度越高,支付意愿程度越高,市民对城市林业认知越高,对其支付意愿程度越高,北京市民年龄、学历、月收入会影响市民的支付意愿。上海市民性别、年龄、学历、健康状况会影响市民的支付意愿。广州市民的学历、月收入会影响市民的支付意愿。
邓婷婷[5](2020)在《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球资源被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城市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显着,对区域生态平衡有着较大影响。森林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建设森林城市来实现桃源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桃源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属山区县,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努力建设提升当地各项绿化指标,有利于桃源县发展建设省级森林城市。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规划项目,首先讲述了研究背景、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和森林城市的评定标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森林生态学、近自然森林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明确了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查找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含5个系统层城市森林网络建设、城市森林健康建设、城市林业经济建设、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城市森林管理建设,以及28个具体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技术手段,建立计算指标权重、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值为1.0577,属Ⅰ级水平,桃源县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很好。针对桃源县当地情况,规划研究形成“一心多核、二屏多网、百村千点”的桃源县森林城市总体布局,提出“美丽桃源、实力桃源、宜居桃源、幸福桃源”的建设目标;最后根据建设内容,对桃源县创建森林城市进行了规划研究。研究结果分析显示桃源县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但现存绿地大多呈散落式布局,没有形成鲜明的基质空间,整体生态框架体系尚不完整;创建森林城市的经验还处于初级阶段,广大居民对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的了解不深、思想意识不高。后期结合当地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对森林城市各项目建设合理规划。加强领导和监督,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个部门在森林城市的建设上都要相互协调。
程晓琳[6](2018)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创建森林城市,对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彰显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分析创建森林城市的可行性,并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衡量和检验森林城市的建设水平。本文以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SWOT分析。(1)优势:自然基础良好;人文底蕴深厚;区域经济基础雄厚;林产建设蓬勃发展;生态基础良好,生态建设稳步推进。(2)劣势: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城市森林绿地规划尚需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大。(3)机遇:国内、省内森林城市迅速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需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居民广泛关注。(4)挑战: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尚需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周边城市创森成效显着,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通过SWOT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本溪满族自治县具备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优势,可以进行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2.构建辽宁省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括森林管理、森林建设、生态文化3个支持系统、7个层次以及28个具体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值。经计算,森林管理指标权重值为0.2139、森林建设0.6449、生态文化0.1412。这与建设森林城市的意义和内涵都比较一致。3.构建辽宁省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分析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影响。通过该县在获批省级森林城市前后各项指标的评价值分析,可知,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森林建设、生态文化影响明显,对森林管理影响非常明显。4.综合评价本溪满族自治县2015年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水平。经计算,2015年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评价值为4.288,处于I级水平。表明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省级森林城市标准。但还存在部门配合不紧密、档案建设不规范、城乡布局不均衡等问题。根据该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综合影响和评价结果,提出未来本溪满族自治县森林城市工作重点要长期规划、完善森林网络,加强村屯绿化,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等对策和建议。
赵正[7](2018)在《基于市民视角的北京城市森林功能评价及完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被誉为“城市世纪”,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升,各级政府也给予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更高的定位。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规划相继出台的背景下,实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现代城市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当前市民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与城市森林提供生态环境服务的能力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城市森林的各项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如何通过提高城市森林的功能水平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满足市民的生态环境需求,成为了一个客观存在并且非常重要的问题。与此同时,市民视角下的城市森林功能的概念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市民主体的反馈和判断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分析视角,市民的感知、利用行为及偏好需求等都属于城市森林功能研究的范畴。在新的城市发展需要下,相关研究也在努力将研究视野从偏重于“物”转向重视于“人”,研究对象已经从宏观的城市发展分析转向微观的市民主体分析,研究成果的服务对象也已经从偏重于政府机构与企业转向关注市民个体。基于此,本研究从市民视角出发对北京城市森林的功能进行科学评价及分析,并据此提出完善城市森林功能的对策建议。在相关研究课题的支持下,本研究选择了北京市的六个主城区(即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作为研究区域,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市民问卷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975份。在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及资料的基础上,本研究按照研究思路及内容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并重点研究以下内容:(1)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北京市实际情况提炼出四个典型的城市森林功能类型,采用熵值法对各项功能的重要性进行讨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项功能的总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就不同市民特征下各项功能的差异性进行探讨;(2)就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多维感知情况进行分析,采用语义差别法就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要素的感知评价及差异进行进一步探讨;(3)就市民对城市森林的利用方式、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法探究市民感知价值对其意愿的中介影响机理,以及市民意愿向实际行为转换的内在机理;(4)就市民的城市森林功能偏好及需求进行分析,分别采用条件价值评价法、选择实验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就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总体偏好需求、属性偏好需求和格局偏好需求进行分析;(5)对现行城市森林相关法律、政策及制度进行系统梳理,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方法,基于市民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政策中的感知及参与行为,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政策影响情况进行分析;(6)根据本研究的结论,从调整、完善、创新、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城市森林功能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就城市森林的功能水平而言,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发挥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尤其是教育文化功能水平相对较低。基于此,需要一方面调整城市森林资源结构和发展方式,缓解人口稠密的市区对城市森林功能发挥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突出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特点,提升诸如教育文化功能等城市森林功能的水平。第二,就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多维感知而言,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感知主要集中于锻炼身体和休憩娱乐等方面,而违规触摸和践踏草坪等负面感知也普遍存在。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要素的感知主要体现在安全感高、布局有序和色调明朗等方面,且对城市森林的空间感、有序性和绿化设施等的感知最为深刻。市民感知也因性别、年龄和学历层次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性,城市森林功能的完善需要对上述情况加以重视。第三,就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利用而言,北京城市森林的市民利用方式逐步多样化、可达性逐步增较强,但使用频率不高,市民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此外,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积极感知判断可以提升其行动意愿,但市民意愿向实际行为转换的幅度还不够高。下一步需要做好城市森林功能相关的宣教和普及工作,使之明确城市森林的多重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目的,进而提升市民意愿,增进城市森林功能的发挥。第四,就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偏好需求而言,需要从市民偏好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来规划城市森林功能结构、创新城市森林功能内容。比如,以实现城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耦合为目标进行城市森林建设,在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地纳入自然元素;又如,建立一种“外在自然、内在现代”的城市森林布局形式以满足市民需求、促使城市森林功能更好地发挥。第五,就城市森林相关的政策而言,我国国家和地方颁布的与城市森林相关的法律及政策都为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完善提供了有利支持,相关政策也会通过市民感知和利用情况对其功能的发挥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未来需要继续完善现有的政策及制度体系,重点关注城市森林在管理、公众参与及监督、违法责任及惩处等方面的问题。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市民视角出发对城市森林的功能进行科学评价和系统性分析,为相关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同时也是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环境公共物品理论以及公众参与理论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本研究将一般性分析方法与基于实证分析的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丰富了已有研究的实证分析环节,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另一方面,本研究从市民视角出发对北京城市森林功能进行科学评价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森林功能完善的对策建议,迎合了当前北京市和区域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区域的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曹安[8](2018)在《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为例》文中指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活环境的需要。林业承担着多种战略任务,其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构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目的。第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林业和社会林业的相关概念及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城市社会林业的概念;第二,建立了以逻辑模型为原型的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在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包含3个维度共25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打破了前人侧重研究林业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局面,转而从林业所需的生产资料投入、带来的产出、产生的效果三个维度进行指标体系构建;第三,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国家或行业标准,确定了指标参考标准;第四,结合指标参考标准,运用可拓学方法,对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探究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以期能够将其普及推广。通过对雅玛里克山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得出雅玛里克山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且各子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投入维度处于非可持续发展阶段,产出维度处于强可持续发展阶段,效果维度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投入维度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高、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合理、人均管理面积少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产出维度中,树种结构和龄级结构不合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水源充足、森林健康程度和覆盖率高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效果维度中,固碳能力低、林业产值和非林业产值不足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就业人数多、民众支持度高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林文昌[9](2018)在《肇庆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林业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以美国为首的城市林业代表世界林业的前进发展方向,而后“近自然林业”思想的快速发展,国外在人少地多的优势下,加上强大的经济后盾,近四五十年城市林业的发展、科研、教学得到巨大的进步。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口激增、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岛效应等,在如此背景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变得尤为重要,“城市林业”也越来越受重视。“国家森林城市”的开展,对传播城市森林理念、提升城市林业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本文以肇庆市城市林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林业相关理论知识、肇庆市林业基本情况多方位进行阐述。通过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肇庆市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城区乔木种植、城区街道绿化状况、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森林健康建设的基本思路、森林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市域生态廊道、区域绿道、市域水岸绿化、市域村屯农田林网建设情况、森林公园建设情况和森林康养等14项数据分析研究出肇庆市城市森林网络建设情况、肇庆市城市森林健康情况、肇庆市城市特色景观生态林带建设情况和肇庆市森林公园和森林康养情况。依照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遵循城市林业三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本原则,建立肇庆市城市林业效益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和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肇庆市城市林业总效益为1022.94亿元,2016年肇庆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肇庆市城市林业彰显出它独有的特色。通过与专家咨询面谈,深层次的交流肇庆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主要障碍,特别是森林资源、城市发展、体制制度、经营管理等方面制约,统计分析专家的观点和意见,结合肇庆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提出对策,促进肇庆市城市林业健康发展。
李睿[10](2018)在《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渐渐失去了平衡。研究表明,建设森林城市能较好地处理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开展城市林业规划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分析,优化现有的森林格局,探索使城市林业更好的服务于生态环境的方式,并归纳总结出一套完整科学的城市林业规划方法理论来指导森林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植物造景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基础调查与查阅文献的方法、SWOT分析法结合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的特殊性相结合,根据辽宁省辽阳市的自然状况、地域特点、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发展需求等,针对辽阳市创建森林城市中遇到具体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对辽阳市域范围内城市林业的配置、景观结构的布局进行规划,研究城市林业规划的方法、步骤、布局依据及森林功能效益的落实与应用,为其他即将建设森林城市的现代城市提供借鉴和指导。经过研究得知,城市林业规划应注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高度可行性等原则,配置植物及生态工程规划时要充分结合生态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等多学科理论,协调城市森林内部的关系。在辽阳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为辽宁省辽阳市规划了“一主三副,一轴两环,一带三区,三网多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和“一带一屏,两环四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并根据指标规划了生态、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工程。同时,规划研究中发现,建设森林城市不光需要林业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居民的大力支持,来满足在资金投入、城市林业管理的方面的需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提高公众的创森参与度,发挥城市森林更大的效益。
二、城市林业生态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林业生态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森林城市相关概念 |
2.1.1 城市林业 |
2.1.2 生态城市 |
2.1.3 园林城市 |
2.1.4 森林康养 |
2.1.5 生物多样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森林文化学 |
2.2.2 森林生态学 |
2.2.3 生态经济学 |
3 中方县城市概况 |
3.1 城市基本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情况 |
3.2 生态环境概况 |
3.2.1 环境质量情况 |
3.2.2 自然资源情况 |
3.3 森林资源现状 |
3.3.1 林地资源 |
3.3.2 野生动植物资源 |
4 中方县创建森林城市评价分析 |
4.1 评定指标体系 |
4.2 灰色关联分析指标权重 |
4.2.1 层次分析法构建权重矩阵 |
4.2.2 灰色关联改良计算权重 |
4.3 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
4.3.1 评价等级标准确定 |
4.3.2 模糊关系矩阵建立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4.1 总体情况分析 |
4.4.2 指标情况分析 |
5 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
5.1 规划原则 |
5.2 规划目标 |
5.2.1 总体目标 |
5.2.2 分期目标 |
5.3 规划布局 |
6 重点工程专项规划 |
6.1 城市森林网络工程 |
6.1.1 绿色廊道 |
6.1.2 绿色城镇 |
6.1.3 美丽乡村 |
6.1.4 郊野公园 |
6.1.5 绿色屏障 |
6.2 城市森林健康工程 |
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
6.2.2 树种配置 |
6.2.3 森林保护 |
6.3 城市林业经济工程 |
6.3.1 生态休闲旅游 |
6.3.2 林产基地 |
6.3.3 森林认证 |
6.4 城市生态文化工程 |
6.4.1 文化科普场所 |
6.4.2 生态标识 |
6.4.3 生态文化宣传 |
6.4.4 义务植树 |
6.4.5 科普教育活动 |
6.5 城市森林管理工程 |
6.5.1 支撑体系 |
6.5.2 保障措施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重要性评判专家咨询表 |
附录B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打分表 |
附录C 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主要动植物 |
致谢 |
(2)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国家政策背景 |
1.1.2 湖南省政策背景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森林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
1.2.2 国内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
1.3 基础理论 |
1.3.1 森林生态学理论 |
1.3.2 城市规划理论 |
1.3.3 系统工程理论 |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对比分析法 |
2.2.2 层次分析法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 数据来源 |
2.4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概况 |
3.1 自然环境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貌形态 |
3.1.3 母质母岩及土壤特征 |
3.1.4 气候特征 |
3.1.5 水文特征 |
3.2 社会经济情况 |
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概况 |
3.2.2 社会经济概况 |
3.2.3 交通条件 |
3.3 自然资源状况 |
3.3.1 森林资源 |
3.3.2 湿地资源 |
3.3.3 旅游资源 |
3.4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
3.4.1 水环境质量 |
3.4.2 大气环境质量 |
3.4.3 声环境质量 |
3.4.4 土壤污染防治 |
3.5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与潜力分析 |
3.5.1 建设现状 |
3.5.2 建设潜力 |
3.5.3 与省级森林城市指标对比分析 |
4 鼎城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
4.1 规划思想 |
4.2 规划原则 |
4.3 规划范围和期限 |
4.4 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4.5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5.1 基本步骤 |
4.5.2 结果分析 |
4.6 综合评价 |
4.6.1 基本步骤 |
4.6.2 专家评价统计 |
4.6.3 模糊评价矩阵 |
4.6.4 综合评价与分析 |
4.7 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思路 |
4.7.1 规划目标 |
4.7.2 规划布局 |
5 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
5.1 森林生态体系 |
5.1.1 城乡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
5.1.2 郊野公园建设 |
5.1.3 绿色多彩廊道建设 |
5.1.4 生态安全与绿色屏障建设 |
5.1.5 树种选择与配置建设 |
5.1.6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
5.1.7 森林防控建设 |
5.2 林业产业体系 |
5.3 生态文化体系 |
5.4 管理保障体系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册 |
附录B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
附录C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咨询表 |
致谢 |
(3)北京市城市林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城市生态系统 |
2.1.2 城市林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学理论 |
2.2.2 发展社会学理论 |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城市生态建设及城市林业功能研究综述 |
2.3.2 生态-城市化与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研究综述 |
2.3.3 城市林业对市民福利影响研究综述 |
2.3.4 文献研究评述 |
3 北京市城市林业与北京市发展概况 |
3.1 北京市发展概况 |
3.2 北京城市林业发展状况 |
3.3 北京市生态系统间的关联及演进关系 |
3.3.1 研究方法 |
3.3.2 城市生态系统的空间构成及演进分析 |
3.3.3 城市生态系统的空间转换强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北京市城市林业与北京市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综合评价方法及相对发展类型评价标准 |
4.1.2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计算方法及评价标准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北京市林业与北京市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
4.4 北京市林业系统与北京市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北京市发展背景下城市林业与市民需求的协调分析 |
5.1 样本选取与调查数据概况 |
5.1.1 调查研究方式 |
5.1.2 样本描述统计 |
5.2 市民对城市绿色空间利用情况分析 |
5.2.1 城市绿色空间的功能及分类 |
5.2.2 市民对城市绿色空间利用情况及差异性评价 |
5.3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市民对绿色空间需求分析 |
5.3.1 实验设计 |
5.3.2 市民需求偏好及需求偏好的变化分析 |
5.3.3 属性边际价值统计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1 北京市城市林业与城市发展正在逐步协调 |
6.1.2 北京市城市林业建设从数量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
6.1.3 北京市城市林业建设存在完善和发展的空间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北京市城市林业功能利用与效果评价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4)北上广市民对城市林业需求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林业 |
2.1.2 城市林业需求 |
2.1.3 支付意愿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效用价值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3.1 城市林业研究综述 |
2.3.2 城市林业需求研究综述 |
2.3.3 城市林业支付意愿研究综述 |
2.3.4 城市林业需求对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2.4 研究综合评述 |
2.4.1 研究内容和视角方面 |
2.4.2 研究区域和层次方面 |
2.4.3 研究理论的应用方面 |
2.4.4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2.5 已有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借鉴 |
3 北上广城市林业发展情况及比较分析 |
3.1 北上广城市林业概况 |
3.1.1 北上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
3.1.2 北上广的城市林业建设现状 |
3.2 北上广城市林业发展情况比较 |
3.2.1 北上广城市林业面积比较分析 |
3.2.2 北上广城市林业投资额比较分析 |
3.2.3 北上广城市公园数量面积比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北上广市民城市林业需求指数的构建及综合评价 |
4.1 市民对城市林业需求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2 指标的选取 |
4.2 北上广市民城市林业需求的重要性评价 |
4.2.1 熵值法设计 |
4.2.2 北上广市民城市林业需求的重要性评价结果 |
4.3 北上广城市林业需求的综合评价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 |
4.3.2 北上广市民市民城市林业需求的综合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北上广市民对城市林业需求差异性分析 |
5.1 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介绍 |
5.2 北京市城市林业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5.3 上海市城市林业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5.4 广州市城市林业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北上广市民城市林业需求对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6.1 问卷设计及样本特征 |
6.2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
6.2.1 logistic回归模型 |
6.2.2 多元有序选择模型 |
6.3 变量选取及描述统计 |
6.3.1 北京市变量选取及描述统计 |
6.3.2 上海市变量选取及描述统计 |
6.3.3 广州市变量选取及描述统计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北京市结果与分析 |
6.4.2 上海市结果与分析 |
6.4.3 广州市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相关政策建议 |
8 创新与展望 |
8.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北上广市民对城市林业需求、支付意愿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背景 |
1.1.2 桃源县创建森林城市背景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城市森林的概念 |
1.2.2 森林城市评定标准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理论基础 |
1.5.1 森林生态学 |
1.5.2 森林美学 |
1.5.3 近自然森林概念 |
1.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查阅法 |
2.2.2 层次分析法 |
2.3 技术路线 |
3 项目现状概括 |
3.1 基本情况 |
3.1.1 自然地理情况 |
3.1.2 社会经济情况 |
3.1.3 自然资源情况 |
3.2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
3.3 森林城市现状 |
3.3.1 现状分析 |
3.3.2 建设潜力分析 |
4 桃源县森林城市规划评价分析 |
4.1 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基本原则 |
4.1.2 指标的确定 |
4.1.3 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
4.1.4 各项目指标计算方法 |
4.2 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计算 |
4.2.1 指标权重计算 |
4.2.2 指标值的计算 |
5 桃源县森林城市规划布局与建设 |
5.1 规划原则 |
5.2 规划范围和期限 |
5.3 规划目标 |
5.4 规划布局 |
5.5 重点建设 |
5.5.1 城市森林网络建设 |
5.5.2 城市森林健康建设 |
5.5.3 城市林业经济建设 |
5.5.4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
5.5.5 城市森林管理建设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桃源县森林城市项目规划专家问卷调查 |
附录B 湖南省桃源县森林城市主要树种功能特征 |
附录C 湖南省级森林城市评定标准 |
附图 |
致谢 |
(6)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森林城市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进展 |
1.3.2 国家森林城市研究 |
1.3.3 辽宁省森林城市研究 |
1.3.4 森林城市综合评价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数据来源 |
第三章 研究地概况 |
3.1 自然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特征 |
3.1.4 矿产资源 |
3.1.5 土地资源 |
3.1.6 森林资源 |
3.2 社会概况 |
3.3 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概况 |
第四章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 |
4.1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优势(S) |
4.1.1 自然基础良好 |
4.1.2 人文底蕴深厚 |
4.1.3 区域经济基础雄厚 |
4.1.4 林产建设蓬勃发展 |
4.1.5 生态基础良好,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
4.2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劣势(W) |
4.2.1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
4.2.2 城市森林绿地规划尚需完善 |
4.2.3 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大 |
4.3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机遇(O) |
4.3.1 国内、省内森林城市迅速发展 |
4.3.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需求 |
4.3.3 地方政府和市民响应创森建设 |
4.4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挑战(T) |
4.4.1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尚需提升 |
4.4.2 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
4.4.3 周边城市创森成效显着,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建立原则 |
5.1.2 指标筛选 |
5.1.3 指标体系构成 |
5.1.4 指标计算 |
5.1.5 指标权重值计算 |
5.1.6 结果分析 |
5.2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
5.2.1 综合评价评分过程 |
5.2.2 综合评价值等级标准 |
5.2.3 综合评价模型 |
5.3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综合影响 |
5.3.1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森林管理的影响 |
5.3.2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森林建设的影响 |
5.3.3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生态文化的影响 |
5.4 本溪满族自治县2015年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
5.4.1 综合评价结果 |
5.4.2 综合评价值分析 |
5.4.3 森林城市建设现存问题 |
5.4.4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发展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市民视角的北京城市森林功能评价及完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研究理论 |
2.1.1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
2.1.2 环境公共物品理论 |
2.1.3 公众参与理论 |
2.2 基本概念 |
2.2.1 城市森林 |
2.2.2 城市森林功能 |
2.2.3 城市居民 |
2.3 文献综述 |
2.3.1 城市森林功能的分类及评价研究综述 |
2.3.2 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感知行为研究综述 |
2.3.3 城市森林功能的相关政策研究综述 |
2.3.4 文献研究评述 |
3 研究区域和样本概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社会经济概况 |
3.1.2 城市森林概况 |
3.2 调查研究方式 |
3.2.1 调研区域选择 |
3.2.2 调查问卷设计 |
3.2.3 调查方式设计 |
3.3 调查数据概况 |
3.3.1 数据收集情况 |
3.3.2 样本描述统计 |
4 市民视角下城市森林功能的分类及评价 |
4.1 城市森林功能的类型划分 |
4.1.1 城市森林的功能体系 |
4.1.2 市民视角下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分类 |
4.2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重要性评价 |
4.2.1 熵值模型设计 |
4.2.2 熵值法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
4.3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综合评价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 |
4.3.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3.3 差异性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北京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多维感知分析 |
5.1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感知概况 |
5.1.1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总体性感知 |
5.1.2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正负面感知 |
5.2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要素的感知评价 |
5.2.1 语义差别模型(SD)设计 |
5.2.2 城市森林功能要素的总体感知评价 |
5.2.3 城市森林功能要素的感知差异分析 |
5.3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感知差异分析 |
5.3.1 基于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的感知评价 |
5.3.2 基于不同市民群体的感知评价 |
5.3.3 市民感知与市民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北京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利用分析 |
6.1 市民利用的基本情况 |
6.1.1 市民利用的方式及程度 |
6.1.2 市民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
6.1.3 市民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 市民利用的意愿分析 |
6.2.1 结构方程模型(SEM)简介 |
6.2.2 基于CBT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 |
6.2.3 SEM模型检验及计算结果分析 |
6.3 市民利用的行为分析 |
6.3.1 基于TPB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 |
6.3.2 SEM模型检验及计算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北京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偏好及需求分析 |
7.1 市民的总体偏好及需求分析 |
7.1.1 改进的条件价值评价法(CVM)设计 |
7.1.2 市民偏好及需求的概率分析 |
7.1.3 市民偏好及需求的数量分析 |
7.2 市民的属性偏好及需求分析 |
7.2.1 选择实验模型(CEM)设计 |
7.2.2 城市森林功能的单项属性需求分析 |
7.2.3 城市森林功能的属性组合需求分析 |
7.3 市民的格局偏好及需求分析 |
7.3.1 多元LOGIT选择模型设计 |
7.3.2 多元LOGIT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市民视角下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政策影响分析 |
8.1 城市森林现行相关政策讨论 |
8.1.1 国家层面的城市森林相关政策 |
8.1.2 北京市的城市森林相关政策 |
8.2 城市森林功能的政策影响分析 |
8.2.1 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UR)设计 |
8.2.2 城市森林总体功能的政策影响分析 |
8.2.3 城市森林各类功能的政策影响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9 市民视角下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完善对策分析 |
9.1 市民视角下城市森林功能的评价结果 |
9.1.1 城市森林功能的发挥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
9.1.2 城市森林功能在市民多维感知方面存在差异性 |
9.1.3 城市森林功能在市民利用方面存在内在关联性 |
9.1.4 城市森林功能因市民偏好需求体现出新的特点 |
9.1.5 城市森林相关政策存在完善和提升空间 |
9.2 市民视角下城市森林功能的完善对策 |
9.2.1 城市森林功能的调整对策 |
9.2.2 城市森林功能的改善对策 |
9.2.3 城市森林功能的创新对策 |
9.2.4 城市森林功能的保障对策 |
9.3 本章小结 |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创新点 |
10.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北京城市森林功能评价及完善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林业 |
2.1.2 社会林业 |
2.1.3 城市社会林业 |
2.2 理论依据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述评 |
第3章 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选择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基于“流程逻辑”的评价框架构建 |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3 指标的筛选 |
3.1.4 指标内涵及参考标准确定 |
3.2 评价方法选择 |
3.2.1 可拓学简介 |
3.2.2 可拓理论 |
3.2.3 可拓模型构建 |
3.3 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4章 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 |
4.1 雅玛里克山及其林业发展概况 |
4.1.1 林业建设条件 |
4.1.2 林业建设历程 |
4.1.3 林业建设现状 |
4.2 雅玛里克山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4.2.1 数据收集 |
4.2.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4.2.3 确定经典域物元、节域物元、待评价物元 |
4.2.4 确定指标权重 |
4.2.5 计算关联函数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4.3.1 综合维度 |
4.3.2 投入维度 |
4.3.3 产出维度 |
4.3.4 效果维度 |
第5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肇庆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城市林业的发展现状 |
1.1 国外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
1.2 国内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
1.3 广东省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
2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肇庆市概况 |
2.1.1 肇庆市地理状况 |
2.1.2 肇庆市社会经济状况 |
2.1.3 肇庆市城市发展状况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3 研究方法 |
2.4 主要研究内容 |
2.5 研究技术路线 |
3 肇庆市城市森林网络建设 |
3.1 城区绿化覆盖 |
3.2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 |
3.3 城区乔木种植 |
3.4 城区街道绿化况 |
3.5 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
4 肇庆市城市森林健康管理 |
4.1 森林健康建设的基本思路 |
4.2 森林结构特征 |
4.3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
5 肇庆市城市特色景观生态林带建设 |
5.1 市域生态廊道 |
5.2 区域绿道 |
5.3 市域水岸绿化 |
5.4 市域村屯农田林网 |
6 肇庆市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康养 |
6.1 肇庆市森林、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
6.2 肇庆市的森林康养 |
7 肇庆市城市林业效益评价 |
7.1 城市林业效益评价方法 |
7.2 城市林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7.3 城市林业效益评价 |
7.3.1 经济效益 |
7.3.2 社会效益 |
7.3.3 生态效益 |
7.3.4 肇庆市城市林业总效益 |
8 主要结论和发展对策 |
8.1 主要结论 |
8.2 肇庆市城市林业发展障碍 |
8.2.1 森林资源制约 |
8.2.2 城市发展制约 |
8.2.3 体制制度制约 |
8.2.4 经验管理制约 |
8.3 肇庆市城市林业发展对策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10)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市林业概述 |
1.2.1 国内外城市林业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趋势 |
1.2.3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指标计算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森林城市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生物多样性理论 |
2.3 森林美学 |
2.4 生态学理论 |
2.4.1 森林生态学 |
2.4.2 城市生态学 |
2.4.3 景观生态学 |
2.5 植物造景理论 |
3 城市林业规划研究 |
3.1 城市林业的功能 |
3.1.1 生态功能 |
3.1.2 社会服务功能 |
3.1.3 经济功能 |
3.2 城市林业规划原则 |
3.2.1 生态安全原则 |
3.2.2 以人为本原则 |
3.2.3 因地制宜原则 |
3.2.4 高度可行性原则 |
3.2.5 重视效益发展原则 |
3.3 城市林业规划内容框架 |
3.4 城市林业规划时的考虑因素 |
3.4.1 自然因素 |
3.4.2 布局因素 |
3.4.3 经济因素 |
3.4.4 文化因素 |
3.5 城市林业规划的布局和规划指标 |
3.5.1 布局 |
3.5.2 规划指标 |
4 案例——辽阳市 |
4.1 基本概况 |
4.1.1 自然状况 |
4.1.2 社会经济状况 |
4.2 生态环境状况 |
4.2.1 空气环境 |
4.2.2 水环境 |
4.2.3 声环境 |
4.2.4 固体废物 |
4.2.5 土壤环境 |
4.2.6 矿区环境 |
4.2.7 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
4.2.8 农村生态环境 |
4.3 森林与绿地资源现状 |
4.3.1 森林资源现状 |
4.3.2 绿地资源现状 |
4.4 SWOT及对策分析 |
4.4.1 分析 |
4.4.2 对比 |
4.5 辽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达标情况分析表 |
4.6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及总体布局 |
4.6.1 指导思想 |
4.6.2 建设愿景 |
4.6.3 建设目标 |
4.6.4 规划期限 |
4.6.5 总体布局 |
4.7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
4.7.1 人居环境绿色福利空间建设与提升工程 |
4.7.2 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工程 |
4.7.3 森林生态屏障建设与质量提升工程 |
4.7.4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4.7.5 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 |
4.8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
4.8.1 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 |
4.8.2 林下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
4.8.3 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
4.8.4 苗木花卉产业升级建设工程 |
4.8.5 生态休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
4.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
4.9.1 建设现状 |
4.9.2 建设目标 |
4.9.3 建设内容 |
4.10 森林支撑体系建设 |
4.10.1 林火防护体系建设 |
4.10.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
4.10.3 林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
4.10.4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5 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城市林业生态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D]. 刘新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D]. 彭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3]北京市城市林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D]. 李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北上广市民对城市林业需求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朕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D]. 邓婷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 程晓琳.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7]基于市民视角的北京城市森林功能评价及完善对策研究[D]. 赵正.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为例[D]. 曹安.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9]肇庆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研究[D]. 林文昌.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D]. 李睿.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