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瓦都水库玄武岩地层防渗帷幕灌浆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蔡宝柱[1](2021)在《浅析马鞍桥水库左岸岩溶渗漏及其防渗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采用钻孔、平硐、物探等查明马鞍桥水库坝址左岸三叠系上统大水塘组上段(T3d2)灰岩主要存在岩溶裂隙型渗漏,未见岩溶管道系统,且岩溶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具备防渗处理条件。经技术经济比选,设计采用深232.50 m的三层灌浆帷幕防渗方案,并布置渗压计、量水堰等安全监测设施,较合理地解决了水库建坝难题。同时对下一步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亦提出粗浅建议。
张龙[2](2021)在《石板沟水库工程防渗墙及帷幕灌浆施工技术》文中认为防渗墙体的施工质量和帷幕灌浆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库的防渗效果。文章主要介绍天祝县石板沟水库的混凝土防渗墙的成槽开挖、槽孔验收、清孔换浆、墙体连接、浇筑等施工技术;同时介绍了帷幕灌浆的基本设计和灌浆进度安排。该工程的防渗墙和帷幕灌浆施工技术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借鉴。
周彦龙,高小文,冉海林[3](2021)在《马鹿水库坝基防渗处理方案设计》文中认为水库坝基处理是一项关乎大坝安全稳定的重要隐蔽工程,而国内外大部分大坝的失事与坝基地质不良、处理不当有关。帷幕灌浆是解决坝基防渗处理的关键技术,文章以马鹿水库为例,坝基采用帷幕灌浆技术处理。在坝基处理前,计算得出左、右坝肩绕坝渗漏及坝基渗漏为845.25万m3/a,占多年平均来水量3398万m3的24.87%,渗漏严重;采用帷幕灌浆后,年渗漏总量为73.02万m3,仅占多年平均来水量的2.15%,帷幕灌浆防渗处理效果显着。
钟正恒[4](2020)在《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拟建如美水电站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内的澜沧江以下河段流域上,是昌都以下河段流域规划的第五个梯级电站,挡水建筑物拟采用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15m,水库正常蓄水位2895m,水电站控制流域面积7.94万km2,多年平均流量为648m3/s,相应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37.43亿m3,装机容量2100MW。前期现场调查表明:如美水电站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枢纽区内地质构造发育,两岸斜坡风化卸荷特征差异明显,发育有多条断层和挤压带,各级结构面组数较多且发育密集。尤其斜坡浅表部卸荷带岩体、长大裂隙以及侵入岩脉发育,与周围围岩裂隙形成的裂隙网络结构复杂,构成了地下水运移的直接通道,对坝基防渗治理和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困难。本文从坝址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出发,系统研究了两岸坝基岩体裂隙的发育程度及规模,对岩体结构及岩体渗透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坝基岩体渗透特性的研究获得了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渗透系数;最后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中坝址区蓄水前后的渗流场进行分析和对比,讨论了防渗帷幕深度对渗漏量的影响,并对防渗帷幕处理的范围进行了工程地质类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分析了左、右岸坝基岩体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对不同类型结构面产状、发育规模及充填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左岸共揭露有Ⅲ级断层20条,产状为N5~25°E/NW(SE)∠75~88°的断层发育具有绝对优势,延伸长达100~400m,其中重点概括了断层L72的空间发育特征;右岸Ⅲ级断层多呈陡倾发育,破碎带宽度在10~40cm。Ⅳ级断层在左右岸多以陡倾角为主,且成组发育;Ⅴ级结构面主要为基岩裂隙,裂隙面多闭合,且裂隙发育程度与岩体卸荷有关,不同规模裂隙在空间中的展布和组合,构成了坝基岩体渗流的基本地质模型。同时两岸坝基岩体结构类型随卸荷分带变化,斜坡由表及里随卸荷程度降低岩体完整性有所提高。(2)归纳了多数工程岩体当中常见的5类基本渗透结构及其复合类型,对如美坝址区不同卸荷带岩体的渗透结构进行划分,得出坝址区岩体渗透结构主要以带状、裂隙网络状渗透结构为主。带状渗透结构主要由强卸荷带岩体、规模较大的断层、岩脉及其周围裂隙密集带组成,为渗流的主要通道。裂隙网络状渗透结构主要由弱卸荷和未卸荷基岩中的裂隙切割构成,为渗流的次级通道。(3)通过压水成果试验分析和裂隙岩体渗透张量计算,得出坝基岩体渗透性总体随垂向埋深和水平硐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岩体渗透性主要随风化、卸荷分带变化,不同开度岩体的渗透系数往往不同。为验证计算参数的合理性,收集了多个水电工程卸荷分带岩体的渗透系数及试验数据,讨论了岩体卸荷程度与渗透性大小的关系,结合参数类比综合选取了坝址区各卸荷分带岩体的渗透系数。(4)利用Visual Modflow三维地下水有限差分软件,对中坝址区不同工况下地下水渗流场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中坝址区浅部地下水由两岸向澜沧江排泄,深部岩体地下水自右岸向左岸径流。当水库正常蓄水以后,由于坝前后水头差的存在,水头等值线向坝后发生折变,库区上游水流绕过两岸岩体向下游渗漏,在两岸坝肩位置形成了绕坝渗流。其中,坝基强卸荷及弱卸荷岩体均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绕坝渗流,且随卸荷程度的降低,绕渗范围有所扩大。蓄水后两岸观测孔地下水位均有明显抬升,右岸水位逐渐上升,左岸水位先上升而后逐渐递减。(5)蓄水产生的坝基及坝肩渗漏问题突出,通过模拟软件中的水均衡模块对坝基及坝肩渗漏量进行预测,显示蓄水后坝基及坝肩的渗漏量为10307.968m3/d;设置120m防渗帷幕后渗漏总量为7495.363m3/d;设置150m防渗帷幕渗漏总量为6384.9199m3/d;设置200m防渗帷幕渗漏总量为5690.7113m3/d。防渗帷幕对坝基渗漏量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帷幕深度为150~200m时防渗效果较好。(6)综合上述坝址区裂隙发育特征、岩体结构及渗透结构特征、坝基渗透特性以及渗流场分析,参考国内外大型土石坝工程防渗设计规范及处理经验,对如美坝址区防渗标准进行区段划分,拟定了帷幕在河床坝基及两岸坝肩的延伸范围。其中河床坝基段以q≤1Lu作为相对不透水层,建议该段坝基帷幕深度(与建基面最小距离)取200m。左、右岸中上高程坝基以q≤3Lu作为相对不透水层,并按照50m左右高差设置一层灌浆平硐,左、右岸坝基分别设置5层灌浆平硐用于防渗帷幕灌浆及相关水文试验。(7)对于坝址区浅表强卸荷带岩体及煌斑岩脉等带状渗透结构,建议全部挖除,结合置换和加固措施进行防渗处理;而深部起主导作用的断层和长大裂隙,应保证帷幕灌浆方向与主导裂隙方向正交,从最大程度上封堵渗漏通道,从而降低坝基岩体渗漏量,保证坝基渗透稳定。
熊奔[5](2020)在《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地基处理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地基条件,提高建筑基地的物理以及力学性能,增强整体强度、改善剪切特性、减少地基沉降,增强防渗效果等,从而满足工程的需要,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桐子林工程坝址所处区域岸坡较陡峻,地质条件差,尤其是上游围堰左堰肩覆盖层,属于软弱地基且厚度深达90m,防渗难度大,同时整个防渗工程施工工期仅为4个月,工期较为紧张,如何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并取得较好的效果难度较大。基于此,本文针对桐子林水电站工程的具体特点,围绕桐子林水电站围堰防渗方式进行了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坝址处的地质以及水流情况,对其围堰防渗轴线进行研究并提出比选方案,选择出经济合理的防渗轴线,即从左导墙沿着垂直右岸方向出发,在河流中心处折向S214线公路涵洞,又从S214线改建公路涵洞处转弯,沿着铁路涵洞垂直向山体延伸,形成一条防渗轴线。(2)结合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左堰肩地质条件以及达到的目的要求,在传统软弱地基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将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灌浆法是处理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左堰肩软弱地基的合理方式,即覆盖层帷幕灌浆采用3排孔,中间排入岩8.0m,帷幕灌浆孔间距2.0m,排距1.0m,呈梅花形布孔。(3)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上下游围堰采取土工膜心墙堰体,深厚覆盖层混凝土防渗墙,基岩下帷幕灌浆的防渗方式,左堰肩深厚覆盖层、破碎的岩体采用帷幕灌浆的防渗方式,从而与导墙及边坡形成完整封闭的防渗结构。
殷彦高,王国辉,李跃鹏[6](2020)在《江坪河水电站工程特点及关键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江坪河水电站坝址位于长约600 m的峡谷河段内,河谷呈"V"型,河谷狭窄、岸坡陡峻,宽高比1. 8,"漏斗状"地形;坝区地层岩性软弱不均、左右岸分布高程不对称;且位于喀斯特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河湾地块渗漏、岩溶管道系统等问题;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发电下泄的水温与天然河水温相比冬季水温有所提高,而春、夏季水温低于天然河水温,对下游生态将产生不利影响。简要介绍对狭窄河谷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控制、高水头大断面洞室泄洪系统、控制下泄低温水工程措施和喀斯特地区筑坝渗控措施等关键技术。
吴余生[7](2020)在《金安桥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渗控设计》文中指出文章根据金安桥水电站工程地质条件和重力坝枢纽布置情况,设计研究提出重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渗控措施。大坝上游面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坝基由上下游灌浆帷幕、纵横向排水孔幕、渗漏集水井及抽排设备组成一个完整的封闭抽排渗控系统,经渗流计算和实际监测检测分析表明,大坝渗控系统防渗效果良好,保障大坝蓄水后运行安全。
覃绍媛[8](2020)在《黑滩河水库多层复杂岩溶水系统及水库防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滩河水库位于滇东山原区,区内下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上石炭统马平组可溶岩之间发育厚度不均的下二叠统梁山组非可溶岩,在空间上叠置组合成双层含水层结构。褶皱隆起、断层切割以及梁山组地层厚度变化将造成部分地区双层含水系统沟通联系,形成复杂的多层岩溶水系统。在空间上,双层含水层产状平缓,岩体厚度变化大,岩溶发育极度不均一,水库增容后,潜在库水沿双层含水层岩溶介质及裂隙介质向库外渗漏的可能,进而影响着水库工程的经济效益。双层岩溶水系统控制下水库岩溶渗漏的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增加了水库防渗难度。因此,深入研究库区双层岩溶含水系统对水库渗漏影响,不仅可以分析水库渗漏问题,还可以为水库防渗设计提供依据。本文详细分析区内双层含水层岩溶发育特征,查明多层岩溶含水层在梁山组非可溶岩及断裂构造控制下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特征以及岩溶水流动特征,进一步研究双层复杂岩溶水系统中水库潜在的渗漏问题,并提出适宜的防渗方案;采用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水库在天然、蓄水以及蓄水加防渗条件下渗流场和渗漏量变化特征,对防渗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提出水库防渗工程的优化设计方案建议。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下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与上石炭统马平组可溶岩在下二叠统梁山组非可溶岩阻隔下,形成双层岩溶含水层结构。栖霞组和茅口组为区内优势岩溶发育地层,岩溶发育程度及岩体渗透性整体强于马平组地层。钻孔揭露岩溶发育具有垂向分带性,在1940m高程以上岩溶强发育,岩体以中等透水性为主;1900~1940m高程之间岩溶中等发育;1900m高程以下岩体溶蚀现象消失,岩溶弱发育。(2)梁山组非可溶岩在区内大部分地区分布连续、厚度可靠,将栖霞组和茅口组岩溶含水层与马平组岩溶含水层阻隔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岩溶含水系统,两层地下水沿岩溶介质分层径流。在九个洞-菱角塘F3、F11、F12断层发育区,两层含水层衔接沟通,建立水力联系,形成复杂的双层岩溶水系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地下水在库区右岸存在天然分水岭,将水库与菱角塘低邻谷相隔开;马平组地下水位较低,具有一定承压性,水动力条件与栖霞组和茅口组相似。岩溶水为大气降水补给,在断层、裂隙、溶隙等导水作用下地下水以顺层径流为主,向黑滩河下游汇集,并通过暗河管道向牛栏江排泄。(3)对双层岩溶水系统中水库渗漏进行分析评价:水库受双层岩溶水系统控制,水库增容后库区右岸水井坪-九个洞库段为主要渗漏段,库水将沿栖霞组和茅口组含水层岩溶介质、双层含水层衔接处及断层向低邻谷渗漏,其中栖霞组和茅口组含水层为主要渗漏岩体,为裂隙性和溶隙性岩体渗漏。水库区渗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库区天然渗流场等水位线分布与地形地貌变化大体一致,地下水整体由东向西径流,小循环遍布库区;水库蓄水后,天然地下水分水岭消失,地下水渗流能力增强,存在向低邻谷方向径流的水动力条件。(4)根据双层岩溶含水系统中水库渗漏段潜在的渗漏问题,共设计三条防渗方案。沿库水渗漏方向分为上游栖霞组和茅口组岩体渗漏段,下游栖霞组、茅口组岩体与马平组岩体渗漏段和库区F3断层渗漏段。防渗线路布置在库水渗漏方向上游的栖霞组和茅口组岩体及F3断层渗漏段内,将库水阻隔在栖霞组和茅口组含水层中,避免库水进入下游马平组后防渗深度加深。各方案帷幕深度取值55m、85m、105m、155m。防渗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防渗帷幕时,库区渗漏量约83543m3/d,为严重渗漏;在防渗帷幕条件下,库区最大渗漏量为方案一55m帷幕深度,渗漏量约61358m3/d,最小为方案一155m帷幕深度,渗漏量约5678m3/d。各方案随帷幕深度增加渗漏量减小,帷幕阻水效果越明显。(5)对防渗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认为各方案在帷幕深度105m时,经济损失和成本投入较为合理,渗漏风险较小。方案二与其他方案相比,重点防渗平面距离最短,经济损失和成本投入相比较小,且在105m帷幕深度下,渗漏量约10906m3/d,渗漏量减小量可达87.12%,为轻微程度渗漏。因此,建议选择方案二,帷幕深度建议取地面以下105m,占渗漏岩体(P1q+m)厚度的70%。
符锋,田辉,章魏[9](2019)在《岩溶区水库防渗处理措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厚水库是一座建设于岩溶区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区岩溶强烈发育,坝址区及库区管道~溶隙型岩溶渗漏问题突出。水库防渗工程线路长达4697m,设计帷幕总进尺26.86×104m,防渗总面积44.88×104m2,防渗工程量之巨居云南省乃至全国前列。为复核验证防渗边界、底界,探索适合的灌浆方法、灌浆压力,找到既经济合理、又质量可靠的帷幕灌浆工艺,工程自可研阶段起就循序渐进地开展了试验工作,积累了一定岩溶区灌浆技术经验。
李正兵[10](2018)在《高拱坝坝基软弱破碎带处置技术研究 ——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f5断层处置为例》文中提出我国西部地区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高坝大库不断涌现。混凝土高拱坝已经成为我国西南、西北山区大型水库和电站枢纽的主要坝型之一。混凝土高拱坝对地形和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坝基及坝肩抗力岩体的稳定性是拱坝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然而受地质构造影响,拱坝坝基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地质缺陷,可能引起坝体破坏,进而危及水电站的运营,高坝坝基及坝肩岩体破坏引起的灾难性事故在国内外均有发生。因此,根据坝基地质特征及地质缺陷的实际状况,采取科学可靠、经济合理的处置措施,是水电站建设中的核心问题。特高拱坝坝基处理与加固,尚无可靠的规范作为依据和成功的工程范例作为参考,本文以锦屏一级水电站300m级特高拱坝左岸坝基软弱岩体加固工程为依托,以坝基软弱破碎带(f5断层)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工程地质特征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剖析其所处不同部位对坝基安全稳定的影响,分别对主要的处置技术(灌浆、冲洗置换、锚固)进行了室内外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其内在机理,并论述了处置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借以现场监测数据对破碎带处置工程效果进行了反馈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建立了针对300m级高拱坝坝基典型地质缺陷—f5断层的综合处置技术方案体系。从区域构造及坝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等角度系统地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层间挤压错动带、煌斑岩脉、深部裂缝以及Ⅳ2级岩体和Ⅲ2级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物质组成特征,并评价了建基面的岩体质量。详细调查分析了f5断层破碎带的工程地质特征特性(围岩物质特征、破碎带构造特征、力学性质及参数取值等)及其对高拱坝带来的危害影响,并据此初步提出了f5断层的综合处置技术方案体系,即:“置换(高压冲洗置换)处置+个性化灌浆处理(控制灌浆+高压帷幕防渗及固结灌浆+水泥-化学复合灌浆)+预应力锚固+渗压排水控制”技术体系——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的综合处置成套技术。该处置措施对于f5断层破碎带在坝基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加固处理,可有效提高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抗滑与抗变形能力,提高其渗透稳定性。(2)开发了适应地层性状和可灌性要求的系列灌浆材料,解决了断层破碎带低渗透岩带可灌难题和宽大裂隙带控制性灌浆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水泥灌浆材料的流变特性、可灌性、析水率和稳定性,研究表明浆液分属于三种不同流型,并发现了水灰比对纯水泥浆流型的影响,从而验证了水泥浆水灰比在牛顿液体、宾汉流体或幂律流体间的分界点。通过最小可灌裂隙宽度与水灰比对比试验,揭示了水灰比0.5的浆液仅能灌入0.4mm的裂缝;水灰比0.8的浆液可灌入0.1mm的裂缝,但灌浆速率较慢;当水灰比大于1.0时浆液可完全灌入0.1mm的微裂缝,且具有一定的灌浆速率。采用牛顿流体本构,以微元受力平衡为基础建立流体扩散微分方程,并结合杨氏浸润理论,增加灌浆时间的方法来提高灌浆扩散半径更加经济合理,其工程技术意义为低渗透浸润化灌理论中“长时间、低速率、浸润渗灌”灌浆的理论依据。通过不同配比化学灌浆材料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浆液粘度随时间历时变化的规律,进而解决了断层破碎带低渗透岩带的可灌问题。考虑断层破碎带的物理力学特征,确定了四类断层破碎带条件下(软弱低渗透断层破碎带、断层带影响区域微细裂隙、补强灌浆区域和断层影响带宽大裂隙等区域)的灌浆材料及相应的配比。根据f5断层各部位岩体特征及拱坝受力状况,提出了相应部位的灌浆处置设计方案,即:混凝土网格置换+加密固结灌浆(1730m高程以下):在1730m和1670m高程布置2条高度为10m的置换平洞对f5断层进行加密固结灌浆,置换平洞和斜井的宽度均根据f5断层实际宽度确定。防渗帷幕水泥灌浆:轴线布置3排防渗帷幕灌浆孔,排距1.3m,孔距1.0m;防渗帷幕水泥-化学复合灌浆处理:普通水泥材料灌注完成后,再采用两排化学-水泥复合灌浆。并对各类灌浆提出了灌后检查的指标要求。(3)开发了宽大破碎带高压对穿冲洗置换处理技术(高压往复式冲穿冲洗+群孔扩孔冲洗+混凝土置换回填技术),为软弱破碎带加固治理提供了新颖的处理思路和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的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块LS-DYNA系统地研究了气液射流高压对穿冲洗碎岩效果,提出了高压对穿冲洗扩散计算模型。研究表明高压对穿冲洗回填砼方案处理软弱破碎岩体的技术措施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高压对穿冲洗开始时,在孔壁与射流的接触部位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使得接触部位的岩体发生向临空方向的变形破坏,破坏脱离后的块体在气液射流的高压作用下产生向下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液射流的应力波由接触部位开始向外部的岩体扩展延伸,并且对外部的岩体逐渐产生损伤破坏。经过气液射流的高压对穿冲洗作用后320mm的孔径扩大到1100mm,从而提出了高压对穿冲洗有效作用范围:孔径为320mm,3540MPa高压水和1.01.5MPa高压风作用下,在距孔壁小于0.4m岩体的冲洗、碎岩作用明显,高压对穿冲洗作用后320mm的孔径扩大到1100mm,出渣量为43.4m3。优选的高压对穿冲洗回填砼方案处理软弱破碎岩体的技术措施是科学、经济、安全和有效的,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高压对穿冲洗置换技术改善了断层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加固效果显着,解决了宽大断层破碎带在特定环境中难以处理的技术难题,为断层破碎带加固处理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和具体处理方法。(4)利用相似理论研制了受f5断层带影响的卸荷岩体的相似材料,设计了压力分散型锚索加固卸荷岩体的物理模型试验。试验分析表明压力分散型锚索较长锚索松弛而较短锚索过载的现象;岩体非线性变形特征明显,结合Mindlin应力解与卸荷岩体非线性本构推导了岩体的位移计算公式;锚索周围较远的岩体锚固内应力较小,岩体的非线性变形特征不明显;邻近锚索对岩体的附加应力较小,可采根据变形叠加原理计算邻近锚索引起的附加位移,并推导了附加位移引起的锚索应力损失计算式。采用FLAC3D对压力分散型锚索进行了单锚、双锚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物理模拟试验较吻合,其揭示的群锚效应规律为:锚索间距为5.0m时,主应力方向锚索的应力影响范围比较小,而且相邻锚索间应力明显无叠加。对压力分散型锚索锚结合被覆式面板(或框格梁混凝土)的群锚支护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法科学合理,对复杂岩体结构适应性强,有利于充分发挥预锚的锚固效应。(5)通过对f5断层灌后检查分析,浆液充分填充至裂隙及断层中,灌浆效果明显,固结灌浆透水率较灌前大幅降低,大于3Lu的孔段全部消除,水泥浆液对f5断层带填充效果明显。物探检查结果表明:各类岩级的声波值均不同程度得到了提升,各单元的变模值与灌前相比均有大幅度提升随灌浆进行单位平均注入量随灌浆孔序递增显着降低,地层渗透性改善明显;化学灌浆对普通水泥浆液不能到达的细微裂隙和特殊地质区域起补强加固作用;高压对穿冲洗置换回填后,透水率降低明显,声波及变模显着提高,满足设计指标要求。通过监测资料系统分析,高拱坝左岸坝基f5断层及其影响带,经采用综合处置措施后能够满足高拱坝安全运行要求。锦屏高拱坝左岸坝基f5断层及其影响带经过加固处理后,历经四个阶段的蓄水检验,左岸坝肩边坡位移增量无明显变化,目前总体变化量值不大(不超过5mm);左岸边坡浅部多点位移计(累计值不超过30mm)、锚索锚固力损失率(约为±15%)、各平洞内石墨杆收敛计位移变化量围岩无明显变形现象,岩体总体稳定;坝基帷幕后渗压计折减系数小于设计控制值,水位变化与上游水位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符合坝基扬压力分布一般规律;蓄水前后渗流变化符合一般变化规律;水位控制在1880.0m高程附近后,各部位的渗流渗压变化趋于平稳。从目前监测情况看,渗控工程总体在设计范围内工作。各类监测成果汇总分析表明,f5断层及其影响带加固处理后,高拱坝相应部位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高拱坝左岸坝基f5断层及其影响带,通过采用加密固结灌浆处理、帷幕防渗处理、水泥-化学复合灌浆处理、高压水冲穿冲洗回填混凝土及预应力锚固等技术措施,高拱坝蓄水经过四年多的监测与分析及评价,各项监测指标稳定受控,能够满足高拱坝安全运行要求。这充分表明上述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二、瓦都水库玄武岩地层防渗帷幕灌浆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瓦都水库玄武岩地层防渗帷幕灌浆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马鞍桥水库左岸岩溶渗漏及其防渗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 |
2 左岸岩溶勘察 |
2.1 岩溶勘察方法 |
2.2 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 |
2.2.1 岩溶形迹 |
2.2.2 岩溶发育历史 |
2.2.3 岩溶空间分布 |
2.2.4 岩溶发育程度 |
3 左岸岩溶渗漏 |
3.1 岩溶渗漏判别 |
3.2 岩溶渗漏量估算 |
4 左岸岩溶渗漏防渗处理 |
4.1 防渗方案比选 |
4.2 防渗底界确定 |
4.3 灌浆帷幕设计 |
4.3.1 分层灌浆结构 |
4.3.2 灌浆平硐布置 |
4.3.3 灌浆施工 |
4.4 渗流监测 |
5 结语 |
(2)石板沟水库工程防渗墙及帷幕灌浆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防渗墙施工 |
2.1 修筑施工平台 |
2.2 导墙施工 |
(1)施工要点 |
(2) 导墙浇筑施工 |
2.3 泥浆制备 |
3 混凝土防渗墙施工 |
3.1 槽段划分 |
3.2 防渗墙施工 |
3.2.1 成槽施工 |
3.2.2 终孔验收及清孔换浆 |
3.2.3 墙体的连接 |
3.2.4 观测仪器的安装与埋设 |
3.3 重点环节控制 |
3.3.1 基岩面的判定 |
3.3.2 槽孔连接孔 |
4 帷幕灌浆 |
4.1 帷幕灌浆设计 |
4.2 帷幕灌浆进度计划 |
5 结语 |
(3)马鹿水库坝基防渗处理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2.1 地形地貌 |
2.2 地层岩性 |
2.3 地质构造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3 坝基防渗处理方案设计 |
3.1 渗透分析 |
3.2 坝基帷幕灌浆设计 |
4 渗透稳定性分析 |
4.1 分析方法与原理 |
4.2 渗流计算工况分析 |
4.3 计算参数选择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5 结语 |
(4)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工程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现状 |
1.3.2 岩体渗透结构研究现状 |
1.3.3 坝基渗漏与防渗的研究现状 |
1.3.4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坝址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2.1 自然地理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水文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2.2.1 区域地貌 |
2.2.2 区域构造及地震 |
2.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地层岩性 |
2.3.3 坝区地质构造 |
2.3.4 水文地质条件 |
2.3.5 物理地质现象 |
2.4 小结 |
第3章 坝基岩体结构及渗透结构特征 |
3.1 坝址区结构面规模分级 |
3.2 坝址区Ⅲ级和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3.2.1 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3.2.2 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3.3 坝址区Ⅴ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3.3.1 左岸陡倾裂隙发育特征 |
3.3.2 右岸陡倾裂隙发育特征 |
3.4 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
3.4.1 左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
3.4.2 右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
3.5 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及其特征 |
3.5.1 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定义 |
3.5.2 如美不同卸荷带的渗透结构类型及其渗流性 |
3.6 小结 |
第4章 坝基岩体渗透特性研究 |
4.1 坝基岩体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
4.1.1 常规压水试验 |
4.1.2 高压压水试验 |
4.2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研究 |
4.2.1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计算原理 |
4.2.2 坝基岩体渗透张量计算 |
4.3 渗透系数的综合选取 |
4.4 小结 |
第5章 坝址区渗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1.1 模型范围的确定 |
5.1.2 模型介质类型及参数 |
5.1.3 模型计算单元与边界条件概化 |
5.1.4 模型的空间离散 |
5.2 模拟方案及模型验证 |
5.2.1 模拟方案 |
5.2.2 模型验证 |
5.3 不同工况下的模拟对比分析 |
5.3.1 天然渗流场分析 |
5.3.2 水库蓄水条件下渗流场分析 |
5.3.3 水库蓄水+防渗帷幕工况下渗流场分析 |
5.4 坝基岩体渗漏量预测与评价 |
5.5 小结 |
第6章 坝基防渗范围分析与评价 |
6.1 防渗标准的确定 |
6.2 帷幕的设计要求 |
6.3 如美坝基防渗帷幕范围分析 |
6.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2.1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简介 |
2.2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地基基础特点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二期围堰防渗轴线设计研究 |
3.1 二期围堰工程地基处理目的 |
3.2 二期围堰防渗体系构成 |
3.3 本章小结 |
4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二期围堰防渗设计研究 |
4.1 二期围堰堰体防渗研究 |
4.2 堰体防渗结构设计 |
4.3 二期围堰堰基防渗研究 |
4.4 二期围堰堰基防渗结构设计 |
4.5 二期围堰三维渗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防渗效果评价 |
5.1 防渗墙效果评价 |
5.2 帷幕灌浆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江坪河水电站工程特点及关键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狭窄河谷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控制 |
2.1 坝体应力和变形特性 |
2.2 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
3 高水头大断面洞室泄洪系统 |
3.1 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问题及措施 |
3.2 高速水流掺气减(免)蚀系统 |
3.3 衬砌混凝土温控措施研究 |
3.4 抗冲耐磨混凝土研究 |
4 控制下泄低温水措施研究 |
5 河间(湾)地块防渗措施研究 |
6 岩溶管道封堵措施研究 |
7 趾板基础顺层风化岩层渗控设计 |
8 结语 |
(7)金安桥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渗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地质条件 |
3 碾压混凝土坝体防渗排水设计 |
4 坝基渗控系统设计 |
4.1 坝基防渗帷幕设计 |
4.1.1 防渗帷幕布置 |
4.1.2 帷幕灌浆参数及防渗控制标准 |
4.2 坝基排水设计 |
4.3 渗漏集水井设计 |
4.4 坝基渗控效果分析 |
4.4.1 渗流计算成果 |
4.4.2 检测监测情况 |
(8)黑滩河水库多层复杂岩溶水系统及水库防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滇东高原岩溶发育特征 |
1.2.2 多层岩溶水系统特征 |
1.2.3 岩溶水库渗漏及防渗研究 |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交通位置 |
2.1.2 气象水文 |
2.1.3 地形地貌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2.2.1 地层岩性 |
2.2.2 地质构造 |
第3章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 |
3.1 可溶岩空间展布及出露特征 |
3.2 岩溶发育类型 |
3.2.1 地表岩溶现象 |
3.2.2 地下岩溶现象 |
3.3 岩溶空间发育特征 |
3.3.1 地表岩溶发育特征 |
3.3.2 钻孔揭露岩溶发育特征 |
3.4 岩溶发育规律 |
3.5 岩体渗透性 |
第4章 多层岩溶水系统特征 |
4.1 岩溶含水岩组特征 |
4.2 多层岩溶含水层空间结构 |
4.3 隔水岩组特征 |
4.3.1 梁山组隔水层空间分布 |
4.3.2 梁山组隔水层厚度变化 |
4.4 多层岩溶水流动特征 |
4.4.1 岩溶水动力条件分析 |
4.4.2 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特征 |
4.4.3 地下水化学特征 |
4.5 多层岩溶水系统概念模型 |
第5章 岩溶水库渗漏分析 |
5.1 多层岩溶水系统中岩溶水库概述 |
5.2 多层岩溶水系统控制下水库渗漏条件分析 |
5.2.1 渗漏水动力条件分析 |
5.2.2 渗漏通道条件分析 |
5.3 多层岩溶水系统中岩溶水库的渗漏模式与途径 |
5.4 水库区多层岩溶水系统渗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
5.4.1 数值模型建立 |
5.4.2 天然渗流场特征 |
5.4.3 水库蓄水条件下渗流场特征 |
第6章 水库防渗分析及可行性评价 |
6.1 多层岩溶水系统中岩溶水库防渗分析 |
6.1.1 水库重点渗漏段防渗分析及防渗线路布置 |
6.1.2 水库防渗线路地质条件分析 |
6.1.3 水库防渗帷幕深度设计 |
6.2 各防渗方案下渗流场及渗漏量分析 |
6.2.1 防渗方案模拟工况 |
6.2.2 渗流场分析 |
6.2.3 渗漏量分析 |
6.3 防渗方案可行性评价 |
6.3.1 防渗方案经济性及风险性分析 |
6.3.2 防渗方案选择及帷幕深度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岩溶区水库防渗处理措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地质简况 |
2.1 区域地质简述 |
2.2 库区水文地质情况 |
2.3 坝址区地质 |
3 岩溶防渗设计 |
3.1 坝址区岩溶防渗 |
3.2 库区岩溶防渗 |
4 试验研究及主要施工技术措施 |
4.1 试验研究 |
4.2 主要施工技术措施 |
5 结语 |
(10)高拱坝坝基软弱破碎带处置技术研究 ——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f5断层处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1 高拱坝建设及拱坝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2 断层等软弱破碎带的灌浆处置 |
1.2.3 断层等软弱破碎带的高压冲洗置换处理 |
1.2.4 断层等软弱破碎带的锚固处置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f5断层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
2.1 坝址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
2.1.1 地质构造 |
2.1.2 地形地貌 |
2.1.3 地层岩性 |
2.1.4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 |
2.2 左岸坝基典型断层—f5断层的工程地质特征 |
2.2.1 f5断层空间展布 |
2.2.2 f5断层及其影响工程地质特征 |
2.2.3 f5断层及其周围岩体分区 |
2.3 坝基f5断层处置方案初步分析 |
2.3.1 左岸坝基f5断层的灌浆处置方案 |
2.3.2 左岸坝基f5断层的高压对穿冲洗置换方案 |
2.3.3 左岸坝基f5断层的预应力锚固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断层带灌浆材料性能及浆液扩散理论研究 |
3.1 灌浆材料性能及试验 |
3.1.1 浆液的流变性试验 |
3.1.2 浆液的可灌性研究 |
3.1.3 浆液的塑性强度和可注期 |
3.2 低渗透带水泥-化学复合灌浆技术 |
3.2.1 单裂隙浆液扩散理论 |
3.2.2 液体的浸润理论 |
3.2.3 化灌材料试验 |
3.3 粘度时变性灌浆材料的灌浆模拟试验研究 |
3.3.1 粘度时变性浆液性能特点 |
3.3.2 粘度时变性灌浆材料模拟试验 |
3.4 灌浆材料工程适宜性研究 |
3.4.1 宽大裂缝灌浆材料及配比 |
3.4.2 断层破碎带补充加密灌浆材料及配比 |
3.4.3 软弱低渗透破碎带灌浆材料及配比 |
3.4.4 断层影响区微细裂隙灌浆材料及配比 |
3.5 断层破碎带灌浆技术 |
3.5.1 断层破碎带灌浆处理特点 |
3.5.2 断层破碎带灌浆处理设计 |
3.6 坝基f5断层破碎带灌浆效果评价 |
3.6.1 防渗帷幕 |
3.6.2 软弱岩带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对穿冲洗碎岩机理及置换效果分析 |
4.1 高压对穿冲洗置换方案 |
4.2 高压对穿冲洗数值模拟试验 |
4.2.1 数值模拟设计 |
4.2.2 材料参数取值 |
4.2.3 数值计算流程 |
4.3 高压对冲数值结果及分析 |
4.3.1 运动趋势分析 |
4.3.2 应力特征分析 |
4.3.3 位移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断层影响带卸荷岩体的锚固变形机制研究 |
5.1 卸荷岩体力相似材料制作 |
5.1.1 卸荷岩体力学参数及相似比 |
5.1.2 岩石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
5.1.3 岩体相似材料力学试验 |
5.2 卸荷岩体锚固物理模型试验 |
5.2.1 工程背景及试验目的 |
5.2.2 单锚试验设计 |
5.2.3 群锚试验设计 |
5.2.4 数据采集及测量设备 |
5.2.5 压力分散型锚索模型制作 |
5.3 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单锚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2 群锚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3 试验分析小结 |
5.4 单锚及群锚数值模拟试验 |
5.4.1 单锚数值模拟分析 |
5.4.2 双锚数值模拟分析 |
5.4.3 群锚数值模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处置效果监测反馈与分析评价 |
6.1 坝基f5断层固结灌浆处置效果评价 |
6.1.1 固结灌浆成果统计分析 |
6.1.2 固结灌浆透水率检查结果分析及评价 |
6.1.3 固结灌浆物探检查成果分析及评价 |
6.2 坝基f5断层帷幕灌浆处置效果及评价 |
6.2.1 帷幕灌浆成果资料统计及分析 |
6.2.2 帷幕灌浆透水率检查成果分析评价 |
6.2.3 帷幕灌浆物探检查成果分析评价 |
6.3 高压对穿冲洗置换回填成果检测及分析 |
6.3.1 高压对穿冲洗区域回填混凝土后测试孔和检查孔透水率分析 |
6.3.2 高压对穿冲洗区域检查孔岩芯分析 |
6.3.3 高压对穿冲洗物探检测 |
6.4 坝基f5断层综合处置后岸坡稳定性监测及分析 |
6.4.1 岸坡坡面的变形观测 |
6.4.2 岸坡锚固区的变形、应力监测 |
6.4.3 坝基断层处置洞室变形监测及分析 |
6.5 坝基f5断层处置后的渗控监测及分析 |
6.5.1 坝基渗透压力 |
6.5.2 灌浆平洞和排水洞排水渗透压力 |
6.5.3 坝体和坝基渗流量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瓦都水库玄武岩地层防渗帷幕灌浆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马鞍桥水库左岸岩溶渗漏及其防渗处理[J]. 张新,蔡宝柱. 陕西水利, 2021(11)
- [2]石板沟水库工程防渗墙及帷幕灌浆施工技术[J]. 张龙. 水利技术监督, 2021(05)
- [3]马鹿水库坝基防渗处理方案设计[J]. 周彦龙,高小文,冉海林. 水利技术监督, 2021(05)
- [4]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D]. 钟正恒.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D]. 熊奔. 三峡大学, 2020(06)
- [6]江坪河水电站工程特点及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 殷彦高,王国辉,李跃鹏. 水力发电, 2020(06)
- [7]金安桥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渗控设计[J]. 吴余生. 东北水利水电, 2020(04)
- [8]黑滩河水库多层复杂岩溶水系统及水库防渗研究[D]. 覃绍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岩溶区水库防渗处理措施设计研究[J]. 符锋,田辉,章魏. 云南水力发电, 2019(03)
- [10]高拱坝坝基软弱破碎带处置技术研究 ——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f5断层处置为例[D]. 李正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