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椎体增强术前景看好

骨质疏松椎体增强术前景看好

一、具有发展前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加固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孝峰[1](2021)在《老年女性经皮椎体成形术单双侧穿刺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单、双侧穿刺方法在治疗老年女性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对椎体高度和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因部分胸腰段椎体(T12、L1)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接受PVP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患者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为(73.53±6.37)岁。选取病例共73人,其中L1单侧PVP24人,双侧PVP15人;T12单侧PVP19人,双侧15人。椎体高度测量:采用胸腰段X线侧位片,分别测量PVP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点、后缘高度。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患者手术前后情况进行评估。最后用SPSS 18.0(IBM,美国)软件采用对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1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比较,单侧术前:前缘(1.82±0.36)cm,中点(1.90±0.29)cm,后缘(2.95±0.26)cm;单侧术后:前缘(2.20±0.37)cm,中点(2.29±0.30)cm,后缘(3.17±0.28)cm。两组术椎体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双侧术前:前缘(1.89±0.35)cm,中点(1.93±0.32)cm,后缘(2.85±0.33)cm;双侧术后:前缘(2.24±0.40)cm,中点(2.23±0.31)cm,后缘(3.03±0.29)cm。两组术椎体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度差值(术后高度-术前高度=高度差值),单侧:前缘1.32cm,中点0.35cm,后缘0.18cm;双侧:前缘1.06cm,中点0.28cm,后缘0.06cm。两组高度差值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12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比较,单侧术前:前缘(1.77±0.34)cm,中点(1.85±0.35)cm,后缘(2.65±0.31)cm;单侧术后:前缘(2.17±0.32)cm,中点(2.23±0.30)cm,后缘(2.85±0.32)cm。两组术椎体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双侧术前:前缘(1.91±0.46)cm,中点(1.97±0.46)cm,后缘(2.75±0.21)cm;双侧术后:前缘(2.24±0.30)cm,中点(2.33±0.27)cm,后缘(2.92±0.14)cm。两组术椎体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度差值(术后高度-术前高度=高度差值),单侧:前缘0.37cm,中点0.44cm,后缘0.16cm;双侧:前缘0.87cm,中点0.86cm,后缘0.16cm。两组高度差值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其中前缘、中点各自的单双侧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1 VAS差值(VAS术前评分-VAS术后评分=VAS差值):单侧(4.68±0.92),双侧(4.80±0.86),两组数据采用成组t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L1 ODI差值:单侧(34.17±7.93),双侧(31.85±7.86),两组数据采用成组t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12 VAS差值(VAS术前评分-VAS术后评分=VAS差值):单侧(5.00±0.94),双侧(5.07±1.03),两组数据采用成组t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12 ODI差值:单侧(36.02±6.65),双侧(37.33±8.49),两组数据采用成组t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无论单双侧穿刺对于OVCFs早期患者均能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达到使老年女性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的目的。两种穿刺方法均能使病椎高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椎体的高度在两种穿刺方法中没有明显区别,但T12的前缘、中部高度恢复程度为双侧大于单侧,虽然高度恢复有不同,但对早期手术效果没有影响。两种手术方法在手术早期效果上没有明显区别。

王卓[2](2021)在《两种局部麻醉方法在PVP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对采用两种局部麻醉行PV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比较两种局部麻醉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10月因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在苏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并行PVP治疗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2例、女性138例,平均年龄75.47±5.70岁。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110例,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90例。包括:年龄、性别,麻醉前、麻醉过程中、穿刺导针刺入时、骨水泥注入时、骨水泥注入后的患者的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术前、麻醉开始时、导针刺入时、骨水泥注入时、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AVH)和后凸角(KA),术后椎体前缘高度(AVH)和后凸角;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ODI评分骨水泥渗漏率、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谵妄发生率。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描述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平均年龄为75.33±6.08岁,男29例,女81例。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平均年龄为75.64±5.20岁,男33例,女5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麻醉前平均动脉压、麻醉前血氧饱和度、术前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麻醉过程中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分别为101.47±4.88mm Hg、98.15±0.82%,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99.69±10.03mm Hg、98.04±1.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导针刺入时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分别为108.17±5.29mm Hg、98.13±0.71%,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114.80±6.91mm Hg、98.24±0.69%,两组患者导针刺入时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血氧饱和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注入时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分别为114.44±3.98mm Hg、98.32±0.69%,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118.11±8.31mm Hg、98.40±0.61%,比较两组骨水泥注入时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骨水泥注入时平均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术前及麻醉开始时VAS评分分别为8.46±0.65、8.15±0.70,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术前及麻醉开始时VAS评分分别为8.48±0.64、8.07±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导针刺入时、骨水泥注入时的VAS评分分别为6.76±0.79、5.85±0.99,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导针刺入时、骨水泥注入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52±0.97、7.69±0.75,(49)值分别为0.0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术后1天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35±1.06、0.99±0.55,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术后1天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89±0.99、1.44±0.70,(49)值分别为0.0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术中利多卡因血药浓度为0.77±0.04ng/m L,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术中利多卡因血药浓度为0.33±0.03ng/m L,远远低于安全范围内最高浓度,均在安全范围内。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AVH)恢复率和后凸角(KA)改变率分别为17.05±2.49%和26.86±1.79%,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AVH)和后凸角(KA)改变率分别为13.14±2.17%和18.92±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术中出血量为18.68±3.69ml,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术中出血量为18.92±3.6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33.02±5.77min和8.37±2.66min,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34.56±5.98min和9.06±2.7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发生无神经症状骨水泥渗漏48例,围术期心脑血管意外1例,术后谵妄1例,所有患者术后意识逐渐恢复正常。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发生无神经症状骨水泥渗漏39例、1例骨水泥渗入椎管压迫脊髓,该患者术后双下肢麻木,疼痛和疲劳。紧急去除骨水泥后神经功能未恢复,围术期心脑血管意外7例,术后谵妄6例。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和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43.64%和4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术后ODI评分、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谵妄发生率分别为27.86±3.86、0.9%和0.9%。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术后ODI评分、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谵妄发生率分别为26.48±3.89、7.7%和6.6%。三组数据比较(49)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指数无明显差异。麻醉过程中、导针穿刺时、骨水泥注入时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平均动脉压波动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也相对较少。2.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比较,术前及麻醉开始时VAS评分无明显差异。导针刺入时、骨水泥注入时、术后1天、术后6个月,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VAS评分小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椎体松质骨浸润对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的缓解更好。3.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差异,而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改善率较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组更好。

李小明[3](2018)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5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Cobb角、伤椎椎体压缩率、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效果优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且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值得临床推荐。

吴建平[4](2016)在《经皮球囊椎体后凸弥散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回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椎体后凸弥散成形术(PDK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2011年01月至2014年12月,应用经皮球囊椎体后凸弥散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8例,其中男25例,女63例,年龄39至87岁,平均:68.1岁。其中骨质疏松症62例,创伤23例,肿瘤3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完整,随访时间6至36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患者的腰背疼痛VAS评分、术后早期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SF36评分、术后病椎椎体前缘、中间、后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经皮球囊椎体后凸弥散成形术(PDK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创伤小,出血少,临床疗效好。规避椎体后凸弥散成形术的禁忌证,选择其最佳适应证,预防并发症,并对患者常规查骨密度,如低于-2.5,行抗骨质疏松强化治疗是预防患者椎体新发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熊伟[5](2016)在《封堵加压器辅助修复伴后壁破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实验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设计一种椎体后壁封堵加压装置,探讨该装置在辅助修复伴后壁破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过程中对伤椎体形态、空隙体积、椎管容积恢复的效果及骨水泥渗漏、热损伤情况,评价该装置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椎体后壁封堵加压装置由弧形垫片、U型加压器、T型螺杆、螺帽、横连杆组成。2.选购8具新鲜猪脊柱椎体标本,游离出胸腰椎邻近3个椎体为整体,保留上下椎间盘、后柱附件的完整性。采用Panjabi法制作中间椎体爆裂性骨折伴后壁破损模型,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后壁封堵加压装置+椎体成形术,观察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及椎管内碎骨块存留情况,测量造模前、骨折后、撑开复位后、椎体成形术后4种状态下伤椎体前、后缘高度值、椎管占位率、空隙体积值。采用热电偶温度仪监测椎体后壁垫片表面中心点及模拟相同剂量骨水泥球表面在注入骨水泥前、后直至骨水泥冷却的温度值变化。3.临床应用1例L5椎体爆裂性骨折伴后壁破损患者,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椎管内碎骨块残留情况,记录骨折前及修复后1周、3月伤椎体前、后缘高度值、椎管占位率、空隙体积值、VAS评分值,评估下肢运动感觉及大小便情况。结果1.肉眼观察:未见明显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伤椎体骨水泥填充良好,椎管内无碎骨片残留,修复后椎体后壁光滑。2.造模骨折后伤椎前缘高度(ha)、后缘高度(hp)、椎管占位率(sor)、空隙体积值与造模正常状态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复位后伤椎前缘高度(ha)、后缘高度(hp)、椎管占位率(sor)、空隙体积值与骨折状态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成形术后伤椎前缘高度(ha)、后缘高度(hp)、椎管占位率(sor)、空隙体积值与骨折状态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成形术后伤椎前缘高度(ha)、后缘高度(hp)与撑开复位后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占位率(sor)、空隙体积值与撑开复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成形术后伤椎前缘高度(ha)、后缘高度(hp)、椎管占位率(sor)、空隙体积值与正常状态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垫片中心点起始温度:37.1±0.1℃,峰值温度:38.7±0.2℃,冷却温度为:37.1±0.2℃,骨水泥球表面起始温度为37.0±0.2℃,峰值温度为51.1±0.5℃,冷却温度为37.1±0.1℃。两者开始升温时间为34min,达到峰值时间为67min,峰值持续时间为0.52min。两者起始温度、冷却温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峰值温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应用1例患者修复后1周及3月伤椎体前、后缘高度值较术前增加,椎管占位率、空隙体积值、vsa评分较术前下降,下肢运动感觉及大小便恢复正常。结论1.采用封堵加压装置辅助修复伴后壁破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过程中能有效复位椎管内碎骨块,尽可能避免碎骨片存留及正常骨质丢失;2.采用封堵加压装置辅助修复伴后壁破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过程中能有效防止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避免对脊髓神经产生热损伤;3.采用封堵加压装置辅助修复伴后壁破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过程中,通过改良术式能减少对正常结构破坏,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

刘仲宇,戎利民[6](2014)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总结目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微创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OVCF微创治疗的文献,归纳总结最新研究进展,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利弊并加以展望。结果 OVCF的微创治疗方法较多,旨在镇痛、矫形及增强脊柱稳定性,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是经典术式,镇痛效果好,但易发骨水泥渗漏且椎体高度恢复不理想;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较好,骨水泥注入量较大但渗漏率低;Sky骨扩张系统后凸成形术矫形效果显着但较易破坏终板,且椎体高度的维持能力尚有待明确;OptiMesh椎体成形术可优化填充材料,最大程度还原术后病椎内部的生理环境,但手术易损伤椎旁组织;Cortoss骨水泥毒性小、聚合温度低、可模拟椎体刚度,但实际临床疗效有待明确。多种微创术式与其他术式结合可扬长避短,扩大手术指征。结论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与相互结合,OVCF的微创治疗将更安全、有效。

邹德波[7](2012)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KP治疗良、恶性VCFs的方法、疗效、并发症及注意事项,评价其临床意义及椎体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间因胸腰段良性VCFs行PKP治疗的病例,共117例169个椎体。按术中PKP穿刺情况分为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按疼痛发生至手术时间分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统计全组及各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PMMA灌注量、VAS、ODI、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矫正程度、PMMA渗漏及术后邻近节段骨折情况,对各亚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间因MRI怀疑恶性VCFs入院治疗的病例,共46例67个椎体。所有患者进行椎体穿刺活检和PKP治疗。统计术前MRI诊断恶性VCFs的特征性表现和术后病理学结果并进行分析;统计全组及良性组、恶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PMMA灌注量、VAS及ODI,对亚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KP治疗良性VCFs的一般结果平均每椎体手术时间为(45.8±11.3)min,出血量为(32.4±7.0)ml,PMMA灌注量为(4.16±1.10)ml。术前患者VAS为(8.26±1.12)分、ODI为(81.20±6.70)分、局部后凸角为(22.97±4.04)。、椎体前缘相对高度为(62.32±7.66)%、椎体中部相对高度为(67.22±6.43)%,术后3天时VAS为(2.70±0.90)分、ODI为(30.09±6.34)分、局部后凸角为(13.96±3.04)°、椎体前缘相对高度为(84.74±7.85)%、椎体中部相对高度为(86.98±8.15)%,均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为(2.09±0.88)分、ODI为(24.32±8.20)分、局部后凸角为(13.96±2.65)°、椎体前缘相对高度为(83.85±8.07)%、椎体中部相对高度为(86.66±8.30)%,均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共发生16例(9.5%)21个椎体不同程度PMMA渗漏,所有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2)良性VCFs单侧组和双侧组PKP治疗前后情况比较术中单侧组患者的每椎体手术时间、出血量、PMMA灌注量分别为(34.8±2.9)min、(27.1±4.8)ml、(3.3±0.5)ml,双侧组的每椎体手术时间、出血量、PMMA灌注量分别为(55.7±5.3)min、(38.2±3.4)m1、(5.0±0.7)m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8.20±1.10)分、(2.69±0.89)分、(2.13±0.88)分,双侧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8.32±1.15)分、(2.71±0.93)分、(2.04±0.87)分,同组术后VAS均较术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同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侧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分别为(80.89±6.40)分、(29.80±6.19)分、(25.15±7.40)分,双侧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分别为(81.54±7.05)分、(30.39±6.53)分、(23.43±8.98)分,同组术后ODI均较术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同期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侧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分别为(23.15±3.73)°、(13.47±3.17)°、(14.74±2.78)。,双侧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分别为(22.79±4.37)°、(12.41±2.81)°、(13.11±2.23)°。术后两组患者的局部后凸角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同期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侧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61.74±7.92)%、(83.69±8.10)%、(82.87±8.59)%,双侧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63.00±7.40)%、(85.88±7.48)%、(85.82±8.30)%;单侧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中部相对高度分别为(66.49±6.87)%、(86.20±8.16)%、(84.91±7.40)%,双侧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中部相对高度分别为(68.02±5.86)%、(87.84±8.12)%、(87.57±8.33)%。术后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及中部高度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同期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单侧组出现10例PMMA渗漏,发生率为11.2%。双侧组有11例PMMA渗漏,发生率为13.8%。经Pearson χ2检验,两组间PMMA渗漏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3)良性VCFs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PKP治疗前后比较急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26±1.17)分、(2.83±0.83)分、(2.14±0.72)分,亚急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26±1.12)分、(2.59±0.91)分、(2.05±1.05)分,慢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25±1.11)分、(2.67±0.97)分、(2.06±0.86)分。三组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均显着减轻,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三组间同期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急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分别为(80.90±6.875)分、(31.24±5.708)分、(24.33±6.712)分,亚急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分别为(81.38±6.459)分、(29.54±6.316)分、(24.00±10.643)分,慢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分别为(81.33±6.928)分、(29.33±7.010)分、(24.67±6.829)分。三组患者术后腰背部活动功能改善,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三组间同期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急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分别为(24.33±6.712)°、(14.52±3.278)°、(12.02±2.363)°,亚急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分别为(23.66±3.819)°、(13.33±2.698)°、(14.26±2.500)°,慢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分别为(20.39±3.901)。、(13.64±3.796)。、(14.42±2.802)。,术后三组患者的脊柱局部后凸角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同期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急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63.24±6.308)%、(86.57±6.929)%、(85.95±7.057)%,亚急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62.36±7.117)%、(85.72±6.164)%、(84.74±6.038)%,慢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61.22±9.529)%、(81.53±9.548)%、(80.42±9.981)%,术后三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同期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急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中部相对高度分别为(67.62±±±4.988)%、(87.24±6.942)%、(86.81±7.082)%,亚急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中部相对高度分别为(68.05±5.291)%、(89.13±6.879)%、(88.85±6.998)%,慢性期组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中部相对高度分别为(65.86±8.636)%、(84.36±9.992)%、(84.11±10.209)%,术后三组患者的伤椎中部高度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同期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急性期组发生13(20.6%)个椎体PMMA渗漏,亚急性期组发生4(7.1%)个椎体PMMA渗漏,慢性期组发生13(8.0%)个椎体PMMA渗漏。经Pearson χ2检验,急性期组与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亚急性期组与慢性期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4)PKP治疗可疑恶性VCFs的一般结果平均每椎体手术时间为(40.39±7.72)min,出血量为(38.52±5.32)ml,骨水泥灌注量为(4.41±0.93)ml。术前患者VAS为(8.24±1.04)分、ODI为(83.30±6.86)分,术后3天时VAS为(3.09±0.81)分、ODI为(30.65±4.99)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共发生11(16.4%)个骨折椎体不同程度PMMA渗漏,所有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5)可疑恶性VCFs椎体穿刺活检结果及MRI诊断阳性率获取64个椎体的病理标本并最终明确病理诊断,成功率为95.52%。64个椎体活检标本中,病理报告是良性组织15个,恶性组织49个,活检阳性率为76.56%。良性结果均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恶性结果的病因中,肺癌占16个椎体,消化道癌11个,乳腺癌7个,肾癌4个,骨髓瘤3个,肝癌2个,子宫癌2个,未查明原发病灶低分化腺癌2个,鳞状细胞癌2个。MRI诊断恶性VCFs特征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椎体后缘球形隆起为73.47%、53.33%、68.7%;硬膜外包块为79.59%、80%、79.69%;椎弓根受累及为91.84%、66.67%、84.62%;T1WI均匀低信号为89.80%、40%、78.13%。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最高的分别为椎弓根受侵及、硬膜外肿块和椎弓根受侵及;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最低的分别为椎体后缘球形隆起、T1WI均匀低信号、椎体后缘球形隆起。(6)良性组和恶性组PKP治疗效果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0.80±8.06)min、(39.09±6.67)min;出血量分别为(39.20±5.42)ml、(3.636±4.52)ml;注入的PMMA量分别为(4.40±0.91)ml、(4.44±1.04)ml,两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别(P>0.05)。良性组患者术前VAS为(7.73±1.10)分,术后3天时为(2.82±0.75)分;恶性组患者术前VAS为(8.40±0.98)分,术后3天时为(3.17±0.82)分,术后均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患者术前ODI为(81.27±6.89)分,术后3天时为(30.73±4.67)分;恶性组患者术前ODI为(83.94±6.82)分,术后3天时为(30.63±5.15)分,术后均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良性组出现2例PMMA渗漏,发生率为13.3%。恶性组有9例PMMA渗漏,发生率为18.37%。经continuity corrected检验,两组间PMMA渗漏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所有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1)PKP能够迅速止痛、稳定骨折椎体、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防止椎体再塌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良、恶性VCFs的可靠方法。(2)单、双侧PKP均可有效治疗良性VCFs,单侧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等优点。(3)亚急性期时行PKP术,可获得良好的畸形矫正效果、较小的PMMA渗漏率。(4)MRI可以初步鉴别良、恶性VCFs,经皮椎体穿刺活检能够准确诊断VCFs性质,在怀疑恶性VCFs时应采用。

林俊桂[8](2011)在《椎体强化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同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随着相应升高。骨质疏松症易引起椎体压缩骨折。传统的保守治疗,要求患者卧床休息较长时间,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并加重骨质疏松,在骨折愈合期间,患者还要长时间承受因骨折引起的剧烈疼痛。PVP和PKP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对大部分患者的止痛效果显着,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据临床观察,有少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短期内效果不理想,或者术后残余疼痛。目前仍未有文献对术后疼痛缓解程度不理想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的研究。目的:研究PVP和PKP在术后3天和3个月的疗效及不同疼痛缓解率的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行PVP或PKP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145例。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进行VAS评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对年龄、性别、是否自费、手术椎体数、疼痛部位是否局限、骨密度值、有无外伤史、脊柱后凸角度、骨水泥量、病程、既往是否有椎体骨折病史、是否因其他疾病必须使用激素、是否有渗漏、术式、术后是否有新发骨折等与术后缓解率相关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逐一剔除无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缓解率的因素。结果:在术后3天,患者VAS评分从术前7.3±2.0降至2.8±1.9,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个月后评分降至1.8±2.0,与术后3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影响椎体强化术疗效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表明:手术椎体数量、疼痛部位是否局限、骨密度值、是否长期服用激素、骨水泥量、病程、是否有渗漏、术式8个因素有显着性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手术椎体数量,疼痛部位是否局限,是否长期服用激素,骨水泥量,渗漏,术式是影响术后3天疼痛缓解率的主要因素。单因素分析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率与疼痛部位是否局限、骨密度值、病程、术式、脊柱后凸程度、是否继发骨折6个因素有显着性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骨密度、病程、脊柱后凸畸形程度是影响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率的主要因素。结论:骨折发生后,对无明显禁忌症的患者,尽早施行手术对患者有利。术后对骨质疏松的综合治疗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卢国梁[9](2011)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加通下壮骨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并观察总结其临床疗效。希望探索出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常规或最优方案。方法:对180例共232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分别施行闭合复位,C臂透视下,经皮椎弓根椎体灌注PMMA骨水泥,使椎体恢复一定高度和硬度,术前中药通下攻瘀通便,术后行补肾壮骨治疗,通过对患者疼通缓解程度,卧床时间,椎体恢复高度,再骨折发生率等指标观察,根据临床症状评价标准作出评定。结果:180例患者,伤后大便通畅时间2天,232个椎体行成形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失血,手术时间约30-40分钟,术后未发现脊髓、神经根等损伤,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16.3%,疼通缓解程度按Denis分级评估,优良率91.6%。术后卧床时间1天。椎体高度恢复平均65%。再骨折发生率,2例发生于住院期间,6例半年内因外伤再度致脊柱复发骨折,再骨折发生率4.4%。结论:利用中医早期通下攻瘀,中后期补肾壮骨法,结合西医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有独特而明显的疗效。

陈福友[10](2011)在《经皮椎体强化术中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对疗效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回顾性研究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中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09年09月至2010年11月在我科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并行椎体强化术的45例患者(每个患者都是单一椎体)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设定的分组方法,将这45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骨水泥在骨折线弥散不良,B组:骨水泥弥散在骨折线但不贯通上下终板,C组骨水泥弥散在骨折线且贯通上下终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ODI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测量每组术前术后值进行对比评估。随访时间为术后2天、3个月、5个月。[结果]选取的45位患者,男性14位,女性31位,所有患者术后2天、术后3个月、术后5个月VAS值较术前VAS值对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即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明显的改善,C组和A组、B组患者术后2天VAS均值分别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术后2天VAS均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5个月VAS均值分别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2天、术后3个月、术后5个月ODI值较术前ODI值对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即患者术后功能障碍得到明显的改善,C组和A组、B组患者术后2天ODI均值分别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O.05),A组和B组患者术后2天ODI均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5个月ODI均值分别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所述,C组患者术后即时疗效较A、B两组患者明显,随访3个月后三组患者疗效差异不明显。[结论]OVCF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在疼痛及生活质量上均有明显的改善,C组患者术后即时疗效较A、B两组患者明显,随访3个月后三组患者疗效差异不明显,故在行椎体强化术时,术者不必刻意调整角度追求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广泛弥散分布。

二、具有发展前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加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有发展前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加固术(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女性经皮椎体成形术单双侧穿刺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围手术期管理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手术器械
    3 观察指标
        3.1 椎体高度
        3.2 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椎体高度
    2 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
    3 手术效果及并发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两种局部麻醉方法在PVP治疗中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1.2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比较
    1.3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1.4 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恢复的比较
    1.5 两组患者手术信息的比较
    1.6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细节及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Cobb角、伤椎椎体压缩率、ODI评分比较
3 讨论

(4)经皮球囊椎体后凸弥散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回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器材及试剂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疗效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封堵加压器辅助修复伴后壁破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实验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椎体后壁封堵加压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1.1 设计
    1.2 研制
    1.3 安装和使用说明
    1.4 动态模拟操作示范围
    1.5 讨论
第二部分 修复伴后壁破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手术步骤
        2.4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
        2.6 讨论
第三部分 病例报告1例
    3.1 一般资料
    3.2 手术仪器及观察指标
    3.3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3.4 结果
    3.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2 PKP
3 Sky骨扩张系统后凸成形术(Skyphoplasty,SKP)
4 Opti Mesh椎体成形术
5 Cortoss骨水泥
6 传统微创手术与其他术式的联合使用
7 展望

(7)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诊治MRI可疑恶性椎体骨折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8)椎体强化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同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1.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1.2 中医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认识
    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
    3 PVP和PKP
        3.1 PVP和PKP简介
        3.2 PVP和PKP常见的并发症
        3.3 骨水泥的种类及成分
    4 PVP和PKP的疗效
    5 PVP和PKP缓解疼痛的可能原理
    6 影响PVP和PKP疗效可能的相关因素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评价方法及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椎体强化术的疗效
        3.2 椎体强化术不同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经皮椎体成形术加通下壮骨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1.1 中国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相关记载
        1.1.1 病名的渊源及古人记载
        1.1.2 病因病机
    1.2 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
    1.3 概述
        1.3.1 定义
        1.3.2 分类
        1.3.3 分型
    1.4 发病机理
        1.4.1 骨吸收与骨生成的平衡与失平衡
        1.4.2 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联
        1.4.3 骨形成减少
        1.4.4 遗传基因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
        1.4.5 其他基因
        1.4.6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系统(IGFs)对骨代谢的调节及其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
        1.4.7 男性骨质疏松研究的进展
    1.5 临床表现
    1.6 诊断
        1.6.1 物理诊断
        1.6.2 骨形态计量学方法
        1.6.3 生化诊断
    1.7 预防与治疗
    1.8 近代医家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
    1.9 椎体成形术的历史改革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病例
        2.1.2 病例诊断标准
        2.1.3 病例选择标准
    2.2 临床资料
        2.2.1 一般资料
        2.2.2 临床表现
    2.3 治疗方法
        2.3.1 通便
        2.3.2 手术方法
        2.3.3 术后处理
        2.3.4 中医药治疗
    2.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第3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经皮椎体强化术中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对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骨质疏松症
    1.2 临床表现
    1.3 骨质疏松症病理生理
    1.4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1.5 治疗方法
        1.5.1 保守治疗
        1.5.2 手术治疗
    1.6 PVP和PKP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1.7 PVP和PKP常见的并发症
        1.7.1 骨水泥渗漏
        1.7.2 疼痛
        1.7.3 其他
    1.8 骨水泥的种类及成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收集方法
        2.3.2 手术操作方法
        2.3.3 分组方法
        2.3.4 观察指标和方法
        2.3.5 统计学处理
    2.4 临床资料和结果
    2.5 结果
    2.6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3.1 椎体强化术的治疗机制
    3.2 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强化术的治疗效果
    3.3 骨水泥注入的量对疗效的影响
    3.4 行椎体强化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具有发展前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加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女性经皮椎体成形术单双侧穿刺比较[D]. 朱孝峰. 皖南医学院, 2021
  • [2]两种局部麻醉方法在PVP治疗中的效果分析[D]. 王卓.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比较[J]. 李小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18(32)
  • [4]经皮球囊椎体后凸弥散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回顾研究[D]. 吴建平. 苏州大学, 2016(02)
  • [5]封堵加压器辅助修复伴后壁破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实验研究及应用[D]. 熊伟. 南华大学, 2016(03)
  • [6]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进展[J]. 刘仲宇,戎利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04)
  • [7]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 邹德波. 山东大学, 2012(12)
  • [8]椎体强化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同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D]. 林俊桂.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9]经皮椎体成形术加通下壮骨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应用研究[D]. 卢国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10]经皮椎体强化术中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对疗效的观察[D]. 陈福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骨质疏松椎体增强术前景看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