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和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关系的研究

脑梗死和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关系的研究

一、脑梗塞、冠心病血脂代谢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伟康[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CI的作用靶点及通路,进一步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在TTD和TCMID数据库中分别输入补阳还五汤加减中黄芪、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钩藤和牛膝7味中药,获取其活性成分和靶点,在经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出其作用靶点蛋白,最后就是药物作用的靶点。从TTD和Dis Ge NET数据库获取脑梗死疾病的靶点,并取药物疾病二者的交集基因,通过Cytoscape3.7.2绘图软件绘制出补阳还五汤加减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PPI网络、获取关键基因靶点、网络分析、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手工查找文献进行通路注释,就能分析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多通路可能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通过TTD和和TCMID数据库共获取152个有效活性成分,经过TCMSP、Dis Ge NETSwiss、Target Prediction、String、Unitport得出了513个交集基因,预测赤芍治疗CI有82个作用靶点,川芎19个作用靶点,钩藤102个作用靶点,红花81个作用靶点,黄芪81个作用靶点,牛膝55个作用靶点,桃仁93个作用靶点。GO富集显示分子生物学效应主要发生过在细胞质膜、细胞外外泌体等处,炎症应答、白细胞迁移是主要的生理活动,具体主要是蛋白质结合。KEGG分析,富集了3条流体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占、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通路。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在治疗CI可能是通过流体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和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通路三条大通路激活TNF、VEGFA、ICAM1、IL、TLR4、SERPINE1、PI3K等因子,具体涉及炎症应答、白细胞迁移、血管内皮、血栓、细胞凋亡、神经炎症、免疫反应、凝血因子、血小板聚集、蛋白质结合等一系列途径,促进或抑制上述反应,从而起着恢复血流动力学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坏死区域的再灌注、促使血管新生和改善预后治疗CI的作用。

李达[2](2020)在《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一类常见疾病,好发于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PE),具有潜在的致死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复杂,针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始终是血管外科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炎症反应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病因,但是有关炎症相关因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被全面阐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具有调节血管渗透性,刺激促凝因子释放和诱导高凝状态形成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既往研究已显示TNF-α可能参与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但是动脉与静脉血栓形成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截止目前,针对TNF-α是否参与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的研究极少。本研究结合多种实验方法,探讨TNF-α以及TNF-α基因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检测TNF-α在DVT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TNF-αm RNA的表达情况以及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在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加入TNF-α抑制剂后再观察以上几种因子的变化情况,探索TNF-α与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之间关联性。在第二部分研究中,采用PCR-LDR方法检测TNF-α基因rs1800629(-308G/A)位点的多态性情况,并结合荟萃分析方法,探索该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在第三部研究中,通过制作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分组实验观察TNF-α是否具有促进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探索TNF-α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具体受体通路和信号通路机制;并验证具有炎症抑制作用的ATL(15-epi-lipoxin A4)是否能够减轻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是否具有抑制TNF-α诱导产生的促血栓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TNF-α的表达显着增高,血栓患者PBMCs中TNF-αmRNA高表达,在深静脉血栓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TNF-α相关基因的激活。TNF-α的高表达与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高表达相关,加入TNF-α抑制剂可以降低这些因子的表达。研究的第二部分结果显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的第三部分结果显示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的促血栓作用可能是通过TNFR2受体介导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引起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多种促凝因子、纤溶抑制因子以及粘附因子的表达升高实现。ATL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降低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也显示出对于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课题研究对于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具体作用以及相关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可能为日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下面就各部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分述。第一部分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探讨目的:观察孤立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TNF-α的表达情况以及在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的TNF-α表达变化情况。通过分离并培养健康对照人群和DV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TNF-α的表达以及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以及细胞粘附因子(ICAM-1/VCAM-1)的表达。初步探讨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经过筛选后纳入无明显诱因的孤立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共50例,对照组为同时期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浆TNF-α的表达水平。深静脉血栓组患者应用依诺肝素抗凝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ELISA法检测经治疗一周后深静脉血栓组患者的TNF-α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NF-α水平变化情况。分离并培养健康对照人群以及DV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TNF-α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最后再加入TNF-α抑制剂,检测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TNF-α表达水平降低。通过培养PBMCs,可检测到深静脉血栓患者TNF-αm RNA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TF、PAI-1、ICAM-1以及VCAM-1表达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加入TNF-α抑制剂后,TF、PAI-1、ICAM-1以及VCAM-1表达情况显着降低。结论: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中显着高表达,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表达水平降低。通过细胞实验证实,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TNF-αm RNA表达升高。TNF-α与TF、PAI-1等凝血系统激活以及纤溶系统抑制因子高表达相关,同时与ICAM-1以及VCAM-1等粘附因子的高表达相关。第二部分TNF-α基因rs1800629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TNF-α基因rs1800629(-308G>A)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meta分析方法,结合本部分所得的研究数据,全面分析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孤立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采用2017年第三版中国深静脉血栓诊疗指南,所有患者均经由血管彩超或者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收集病例组及对照组入组人员基本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样本,应用PCR-LDR方法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中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情况,分析rs1800629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性。随后通过系统化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既往有关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关联性的研究文献,提取研究数据后,整合我们所得出的rs1800629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关联性的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病例组中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2例(84%),GA型6例(12%)以及AA型2例(4%),对照组中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4例型(88%),GA型5例(10%)以及AA型1例(2%),对照组人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按照等位模型(G vs.A)、杂合模型(GA vs.GG)、纯合模型(AA vs.GG)、显性模型(GA+AA vs.GG)以及隐性模型(AA vs.GG+GA)五种基因对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后,也未发现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在荟萃分析部分中,通过系统化检索相关数据库并结合本研究所得的相关研究数据,共纳入5项相关研究,所纳入荟萃分析的病例组总样本量1396例,对照组总样本量1311例,通过软件计算后,五种基因对比模型统计结果如下:等位模型(OR:1.05 95%CI 0.91-1.23 p=0.49)、显性模型(OR:1.06 95%CI 0.89-1.25 p=0.52)、杂合模型(OR:1.05 95%CI 0.88-1.25 p=0.59)、纯合模型(OR:1.14 95%CI 0.66-1.97p=0.65)以及隐性模型(OR:1.14 95%CI 0.66-1.96 p=0.65),所有基因对比模型均未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的基因对比模型中均未见显着异质性(I2<50%)。按照不同族群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也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基因对比模型。结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第三部分TNF-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作用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建立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TNF-α是否具有促进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TNF-α对静脉血栓影响的具体受体通路及信号通路机制。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ATL(15-epi-lipoxin A4)是否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是否具有抑制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并研究ATL产生影响的可能信号通路机制。方法:1、通过游离结扎小鼠下腔静脉建立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确认小鼠血栓模型建立成功;分别给与血栓模型小鼠静脉注射PBS或者溶有TNF-α的PBS,分别观察建模手术后不同的时间点(6h、12h、24h、48h)TNF-α对小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通过对血栓长度及重量的测量,确定血栓差异最大的时间点。2、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1对照组(Control组)○2假手术组(Sham组)○3 DVT手术组(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4 TNF-α+手术组(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溶解有0.4μg/kg 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在血栓形成差异最大的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对各组小鼠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测量;ELISA法检测血栓组小鼠及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TNF-α水平;流式细胞方法检测血小板表面活化标记CD61和CD49β的表达,通过血小板聚集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血小板聚集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3、通过TNFR1-/-以及TNFR2-/-小鼠进行血栓建模(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0.4μg/kg溶有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对TNFR1-/-以及TNFR2-/-小鼠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测量;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对比TNFR1-/-以及TNFR2-/-小鼠与野生型TNF-α+手术组小鼠之间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差别以及各种因子表达的差别。4、再取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ATL+DVT手术组(术前1h尾静脉注射溶解有100μg/kg 15-epi-lipoxin A4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另外一组为ALT+TNF-α+手术组(术前1h尾静脉注射溶解有100μg/kg15-epi-lipoxin A4的PBS,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溶解有0.4μg/kg 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表达情况以及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以及ICAM-1表达情况;RT-q PCR方法检测TNF-α以及ATL对于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PI3K、AKT1以及NF-κB 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下腔静脉内皮组织中p-PI3K、PI3K、pAKT1、AKT1以及NF-κB表达情况。结果:1、DVT手术组小鼠血浆TNF-α水平显着升高,通过分组研究发现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术后24小时TNF-α对血栓形成效果影响最大。与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DVT手术组相比,TNF-α+手术组小鼠血栓长度和重量都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TNF-α+手术组小鼠与DVT手术组小鼠在血小板聚集实验中无显着性差异,流式细胞检测方法也显示在两组小鼠血浆中活化的血小板无显着差异。3、与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DVT手术组相比,TNF-α+手术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均升高。4、对比野生型TNF-α+手术组,TNFR1-/-小鼠中血栓形成长度和重量没有显着差异;TNFR2-/-小鼠在血栓形成长度和重量方面降低,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表达情况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HE染色结果显示TNF-α+手术组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显着高于手术组,而ATL+手术组小鼠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显着低于DVT手术组。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ATL+手术组小鼠TF、PAI-1、ICAM-1以及ICAM-1的表达相较DVT手术组小鼠受到抑制,ATL+TNF-α+手术组小鼠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相较TNF-α+手术组小鼠显着降低。6、RT-q PCR检测结果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TNF-α+手术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PI3K、ATK1以及NF-κB m RNA表达显着高于DVT手术组,相关蛋白的表达也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TL则能够抑制PI3K、ATK1以及NF-κB的表达。结论: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TNF-α表达水平升高。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在小鼠体内没有显示出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活化的作用。其促血栓形成作用可能主要通过TNFR2受体介导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引起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表达升高实现。ATL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也显示出对于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ATL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由TNF-α介导的一系列促凝因子以及粘附因子的表达来实现。

顾念念[3](2020)在《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do nipponica Whitman、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症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血瘀经闭、症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等。目前,药材市场上的水蛭来源以蚂蟥为主,水蛭及柳叶蚂蟥十分罕见,充斥着大量混伪品;其次,市场上流通的水蛭多为野生资源,导致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且部分水蛭药材重金属超出限量范围。水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类化合物及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仅规定了水蛭的性状鉴别、薄层色谱鉴别、抗凝血酶活性定量方法和常规检查项,难以全面评价其药材质量、保证其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考虑到水蛭药材临床用药的广泛性,本研究在现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从药材的鉴别方法、特征及指纹图谱、重金属检查以及蛋白质、氨基酸、多肽、多糖的含量测定多角度建立水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制定水蛭药材质量标准草案,为其药材质量的控制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1)由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的薄层色谱方法难以实现所收集药材的真伪鉴别,因此采用试剂盒法提取DNA建立DNA条形码鉴别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 lnfrared Spectros.NIRS)仪建立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模型。(2)利用垂直平板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建立蛋白质电泳特征图谱及游离氨基酸高效液相指纹图谱。(3)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酸碱度、重金属以及黄曲霉毒素测定方法进行常规检查及有害物质检查,分别测定水蛭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酸碱度及铅(Pb)、镉(Cd)、砷(As)、汞(Hg)、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4)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进行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的定量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水解及游离氨基酸、半自动定氮仪测定总蛋白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酶标仪分别测定多糖和多肽的含量。(5)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研究及在体盐酸肾上腺素诱导的斑马鱼血栓模型,初步评价水蛭的多糖及酶解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结果:(1)建立了水蛭DNA条形码鉴别方法,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的 18 批水蛭样品条形码长度 617 bp,鸟嘌呤胞嘧啶(Guanine Cytosine,GC)的含量范围为31.60-36.75%。2批菲牛蛭与水蛭药材之间比对,有140个变异位点,8批伪品与水蛭药材之间有195个变异位点,菲牛蛭和市售混伪品在序列长度和含量上与正品水蛭均有差异,邻接系统聚类树表明正品水蛭聚集在一起,菲牛蛭和混伪品分别聚为一类,且支持率达100%;建立的近红外一致性检验模型,设置CI值为6.0时,可完全将所收集药材的正品和混伪品区分开。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实现所收集药材的真伪鉴别,且DNA条形码方法可以实现对所收集药材的基原鉴别。(2)建立了 SDS-PAGE蛋白电泳特征图谱以及游离氨基酸HPLC指纹图谱,实现了水蛭药材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的化学定性分析。指纹图谱指认出16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分析显示,药材间的相似度在0.960以上,且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3)水蛭药材的水分、酸碱度、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以及黄曲霉毒素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重金属Pb、Hg全部符合标准,但分别有10批药材Cd、As超出限量标准。(4)分别建立了准确有效的游离及水解氨基酸、总蛋白质、总多糖和酶解物中多肽的含量测定方法,实现了对1 8批水蛭药材的含量测定。18批药材中水解氨基酸含量均值排序为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甘氨酸>缬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值排序为谷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组氨酸。所测18批水蛭药材中游离及水解氨基酸含量的均值分别为9.9195±2.1025 mg/g、101.2436±23.2982 mg/g,可考虑将总游离和水解氨基酸含量作为水蛭质量评价指标;18 批水蛭药材的总蛋白含量均值为70.78±1.55%,S7药材含量高达76.34%;18批水蛭药材的多糖含量均值为6.14±1.50 mg/g,S10药材多糖含量高达13.22 mg/g;18批水蛭药材的多肽含量均值为318.06±16.60 mg/g,S8药材多肽含量高达354.54 mg/g。不同批次水蛭药材的总蛋白、多糖及多肽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可考虑将总蛋白、多糖及多肽作为水蛭药材质量评价指标。(5)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研究及在体盐酸肾上腺素诱导的斑马鱼血栓模型,水蛭多糖及酶解提取物均具有明显的体外抗凝血酶活性及体内抗血栓活性。当多糖暴露浓度为300 μg/mL时,血栓抑制率高达73.72%,当酶解物暴露浓度为260μg/mL时,血栓抑制率高达78.72%,且血栓抑制率与多糖及酶解物浓度呈依赖性关系,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水蛭具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对水蛭药材进行系统性评价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从DNA条形码及近红外光谱,从水蛭的基原和真伪鉴别出发,建立了水蛭药材的蛋白质特征图谱及游离氨基酸指纹图谱,进行了水蛭药材的常规及有害物质检查,完成了游离及水解氨基酸、总蛋白质、总多糖、多肽的含量测定,并初步评价了水蛭多糖及酶解物的体内外抗血栓活性,多角度的完善了水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提出了质量标准草案。水蛭中多糖及酶解物成分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血栓活性,且查阅资料发现多肽为酶解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可考虑将多糖和多肽含量作为水蛭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

赵成凯[4](2019)在《益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化瘀汤对气虚血瘀证UA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APTT、PT、TT、FIB、D-D)、血栓弹力图(R、K、Angle°、MA)的影响,评价益气化瘀汤治疗气虚血瘀证UA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益气化瘀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积分、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血栓形成绝对强度(MA)、血栓形成速度(Angle°)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1)心绞痛疗效:两组经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电图疗效:两组经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疗效:两组经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胸痛、胸闷、气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组内自汗、神疲乏力(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p<0.05)有统计学意义。(4)血小板计数:两组治疗后PLT均较前未见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5)凝血功能:治疗组组内APTT、PT、TT、FIB、D-D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APTT、PT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FIB、D-D(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APTT、PT、TT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栓弹力图指标:治疗组组内R、K、Angle°、MA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R、Angle°、MA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K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MA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R、K、Angle°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中,益气化瘀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中医症候,明显改善UA患者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症状。降低FIB、D-D、MA水平,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且安全性良好。

俞献文[5](2018)在《桂郁金多糖的抗凝血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个方面研究不同剂量桂郁金多糖的抗凝血作用及机制,为桂郁金的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桂郁金多糖对H2O2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对HUVECs进行体外培养,用不同浓度H2O2损伤HUVECs,采用CCK-8法,确定H2O2最佳损伤浓度为500μmol/L。然后给予不同浓度的桂郁金多糖对H2O2损伤的HUVECs进行保护,用 CCK-8 法,确定 62.5μg/mL、125μg/mL、250μg/mL 作为桂郁金多糖的低、中、高剂量组。采用试剂盒测定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通过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细胞中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内皮素 1(6-keto-PGF1a)、前列环素(PGI2)、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6(IL-6)的含量表达。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对细胞凋亡情况进行观察;并采用qRT-PCR测定细胞中Bax、Bcl-2、Caspase-3三个基因的表达情况。(2)桂郁金多糖对大鼠的抗凝作用及机制研究:1.将SPF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阿司匹林(20mg/kg)、桂郁金多糖30mg/kg、150mg/kg、300mg/kg五组,测定大鼠血浆PT、TT、APTT。2.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大鼠体内血栓素B2(TXB2)、前列环素(PGI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6(IL-6)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CCK-8法检测结果表明,给药时间24h后,桂郁金多糖在15.625μg/mL~500μg/mL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细胞增殖,而浓度增大后,桂郁金多糖则对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发现,不同浓度桂郁金多糖能够对抗H2O2对HUVECs细胞所造成的损伤。与模型组比较,桂郁金多糖能够使LDH、MDA、ET-1、PAI-1、IL-6、TNF-a的含量减少,使 SOD、GSH-Px、NO、eNOS、6-keto-PGF 1a、PGI2、t-PA 的含量增加。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s细胞核呈亮蓝色荧光,细胞质内可见浓染致密的颗粒块状荧光,细胞密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桂郁金多糖给药组的蓝色荧光强度降低,细胞凋亡典型形态减少。q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减少Bcl-2的表达,增加Bax、Caspase-3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桂郁金多糖给药组能够增加Bcl-2的表达,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2)实验结果显示,桂郁金多糖能够延长大鼠血浆TT、PT、APTT的时间,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桂郁金多糖能够增加大鼠血清中PGI2、t-PA的含量;减少TXB2、IL-6、TNF-a、PAI-1的含量。结论:(1)桂郁金多糖对氧化损伤的HUVECs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LDH、MDA,增加SOD、GSH-Px的含量,抑制促血栓物质PAI-1、缩血管物质ET-1的生成;增加扩血管物质PGI2、NO、eNOS和抗凝血物质t-PA的生成;减少炎症因子IL-6、TNF-α的产生等有关。(2)桂郁金多糖对H2O2致HUVECs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控Bcl-2、Bax、Caspase-3的表达有关。(3)桂郁金多糖具有抗凝血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抗凝物质t-PA及扩血管物质PGI2的生成;减少缩血管物质ET-1和促血栓物质TXB2、PAI-1的生成有关。同时桂郁金多糖还能减少IL-6、TNF-α炎症因子的生成。(4)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桂郁金多糖通过改善细胞活性、血小板与内皮功能、纤溶系统、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细胞凋亡等方面,抑制血栓形成,从而发挥抗凝血的作用。

杜田[6](2014)在《PAI-1、TAFI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有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PAI-1、TAFI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背景和目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Activ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TAFI)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重要成分,血浆PAI-1和TAFI水平是纤维蛋白溶解时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PAI-1或者TAFI水平升高会引起纤溶活性降低,纤溶活性降低会显着增加动脉或者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但是关于PAI-1和TAFI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本研究分析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含量和活性(PAI-1:Ag, PAI-1:Ac)以及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含量和活性(TAFI:Ag, TAFI:Ac)血浆水平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这两种纤溶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4月到2013年10月经多普勒超声或者静脉造影确诊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同期医院体检中心健康对照4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120例入选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含量(PAI-1:Ag)、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含量(TAFI:Ag)。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入选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AI-1:Ac)、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c).按照需要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别用来分析两组间分类变量、正态分布以及偏态分布连续性变量。组间多重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或者Kruskal-Wallis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纤维蛋白溶解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进行各指标诊断价值分析,计算临界值以及各指标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AI-I:Ag较对照组显着性升高(45.64[22.79-56.31]ng/ml vs28.79[13.96-42.52]ng/ml, P=0.003), PAI-1:Ac显着性升高(0.72[0.36-0.98] vs0.60[0.28-0.87] AU/ml, P=0.015), TAFI:Ag较对照组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106.15±25.14vs96.35±28.13%, P=0.324), TAFI:Ac显着性升高(32.69±8.73vs16.15±6.24μg/ml,P=0.006)。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AI-1:Ag, PAI-l:Ac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总体样本PAI-1:Ag和PAI-1:Ac正相关(r=0.75,P<0.05),TAFI:Ag和TAFI:Ac正相关(r=0.60,P<0.05)。在深静脉血栓人群中PAI-1:Ag和TAFI:Ac正相关(r=0.42,P<0.05)。血浆PAI-1:Ag水平和甘油三酯正相关(r=0.54,P<0.05)、血浆PAI-1:Ac和BMI正相关(r=0.76,P<0.05),血浆TAFI:Ag水平和年龄正相关(r=0.62,P<0.05)、血浆TAFI:Ac水平和总胆固醇正相关(r=0.37,P<0.05)。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价值的曲线下面积以及95%可信区间,PAI-1:Ag0.68[0.56-0.77]、PAI-1:Ac0.82[0.74-0.85],使用最大Yonden指数法,PAI-1:Ag取临界值32.47ng/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和55%, PAI-1:Ac取临界值0.63AU/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和84%。结论血浆PAI-1:Ag和PAI-1:Ac水平升高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PAI-1:Ac和PAI-1:Ag水平相比,PAI-1:Ac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更高。第二部分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有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 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即使经过正规治疗,仍有20%-50%的患者会发展为PTS。目前该疾病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指导临床意义重大。目前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残留血栓、瓣膜功能破坏等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和血液逆流,造成静脉持续性高压是PTS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病因素。D-二聚体(D-dimer)能够反映机体的凝血和纤溶状态,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参与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受累静脉管壁的应激反应、管壁和瓣膜破坏以及血管纤维化收缩,导致瓣膜功能不全,血管顺应性降低。本文研究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浆D-dimer、MMP-9浓度以及静脉回流障碍随时间变化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2013年7月到2014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经多普勒超声或者静脉造影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平均年龄60.8±12.3岁,均为适用于用单纯抗凝方法治疗的患者。入选患者在确诊当天、治疗第1周、第1月以及第3月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s,STA Liatest)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血浆MMP-9浓度,进行患肢全下肢深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并且按照自制的静脉回流障碍评分表进行评分,包括静脉闭塞位置和闭塞范围的评价。按照国际血栓形成与止血法学会抗凝委员会的推荐,使用Villalta评分进行PTS的诊断,在第1月,第3月,第6月进行所有入选者的评分。全部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直线相关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按照需要采用student-t检验、卡方检验或者Fisher exact检验。多组之间或组内的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s correction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指标和PTS的关系。结果第3个月共9例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Villalta评分≥5),第6个月共11位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总体样本的D-dimer水平第3月降至最低,显着性低于第1天、第1周和第1月,D-dimer和Villalta得分无相关性。PTS患者和无PTS患者比较,确诊第1天、治疗第1周,第1月及第3月血浆D-dimer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浓度和Villalta得分亦无相关性。总体样本MMP-9水平第3月高于第1天、第1周和第1月,但无显着性差异,MMP-9水平和Villalta得分无相关性。PTS患者血浆MMP-9水平在确诊当天(第1天),第1周、第1月和无PTS患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第3月显着性高于无PTS患者,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S患者第3个月MMP-9浓度和第3个月Villalta得分正相关(r=0.41,p=0.000)。患者总体样本静脉回流障碍得分确诊当天(第1天)最高,第1周、第1月、第3月逐渐降低,第3月显着性低于第1月,总体样本第3月的静脉回流障碍得分和第3月、第6月Villalta得分显着性相关(r=0.35,p=0.010;r=0.52,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个月后静脉回流障碍程度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风险(OR=1.95,P=0.034)。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单纯抗凝治疗3月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和血栓后病变静脉闭塞的程度和范围密切相关,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TS患者血浆MMP-9水平显着性高于无PTS患者,血浆MMP-9水平升高和患者Villalta评分正相关,持续的复查MMP-9可能早期发现PTS患者’。

许晓丽[7](2010)在《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细胞和纤溶活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细胞及纤溶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根据总胆固醇水平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A)、高脂模型组(B)、氟伐他汀钠10mg·kgbw-1·d-1组(C)、番茄红素11mg·kgbw-1·d-1组(D)和番茄红素44mg.kgbw-1·d-1(E)。A组基础饲料喂养,B、C、D、E组高脂饲料喂养,实验第2、3周氟伐他汀钠和番茄红素灌胃处理。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和丙二醛水平(MDA);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GRAN)、中间细胞计数(MID)、淋巴细胞计数(LYM)、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计算tPA/PAI-1比值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HE染色观察主动脉弓的病理变化。[结果]1.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大鼠血清TC、TG、LDL-C分别升高3.94倍、1.12倍和3.01倍。实验末高脂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与实验前相比分别升高了13.81倍、4.59倍、6.56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DA水平显着升高(P<0.05),SOD活力显着下降(P<0.05);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升高(P<0.05);血红蛋白、红细胞总数和红细胞压积降低(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升高(P<0.05);血小板计数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升高(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激活物与抑制物的比值降低(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升高(P<0.05)。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显着升高(P<0.05),主动脉弓管腔不规则,内膜明显增厚,有大量泡沫细胞堆积。2.与高脂模型组比较,番茄红素组大鼠TC、TG、LDL-C和MDA下降,HDL-C和SOD活力升高(P<0.05);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降低(P<0.05);血红蛋白、红细胞总数和红细胞压积升高(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P<0.05);血小板计数升高,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GMP-140降低(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激活物与抑制物的比值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下降(P<0.05),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下降(P<0.05),主动脉弓内膜变薄,泡沫细胞减少,番茄红素44 mg·kgbw-1·d-1剂量组作用明显。[结论]1.高脂血症大鼠血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异常,纤溶活性降低,主动脉弓内膜明显增厚,有大量泡沫细胞堆积。2.番茄红素可降低血脂,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力,保护血细胞和促进纤溶活性,减轻高血脂症大鼠主动脉病变程度。番茄红素44mg·kgbw-1·d-1剂量效果较好。

孙红艳[8](2009)在《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纤溶活性、血脂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血脂指标的含量变化,研究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纤溶指标、血脂之间的关系,探讨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非秽浊痰阻证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的不同,进一步为制定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的诊断标准提供微观的客观依据,使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的诊断趋于客观化。方法:选取冠心病秽浊痰阻证120例、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107例、健康对照组109例;观察三组一般资料及血脂、纤溶指标含量的变化。结果:(1)三组之间血浆PAI-1含量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三组之间t-PA和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非秽浊痰阻证组血浆PAI-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秽浊痰阻证组与非秽浊痰阻证组血浆PAI-1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之间TC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非秽浊痰阻证组与健康对照组TG、HDL-C、LDL-C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与非秽浊痰阻证组TG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秽浊痰阻证组与非秽浊痰阻证组HDL-C、LDL-C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的实质是秽浊阻于脉道,闭阻气血,而致痰瘀内生。微观化表现则是PAI-1水平增高,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促进血栓形成,是冠心病“秽浊痰阻”病理生成机制的重要标志物。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处于明显的纤溶活性降低、脂质代谢异常状态,PAI-1、TG、LDL-C水平升高与HDL-C水平降低的程度有助于区别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非秽浊痰阻证。由此可以推断,冠心病秽浊痰阻证较非秽浊痰阻证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陈英伟[9](2006)在《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2型糖尿病病人有很高的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大血管病变主要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肢体外周动脉等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临床常见疾病有冠心病、脑卒中和下肢动脉硬化、坏疽等,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显示,2型糖尿病纤溶系统异常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相关,纤溶异常是其重要基础。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平衡对于维持纤溶系统的功能起重要作用,是机体纤溶系统的关键部分。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组别血浆t-PA、PAI-1和PAP这几项反映纤溶水平的分子标志物,了解糖尿病患者不同病变阶段的纤溶系统的改变,探讨纤溶异常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9例(诊断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均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老年病科2004年10月份到2005年4月份的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2个亚组(Non-MVC:非大血管病变组40例;MVC:大血管病变组19例)。设正常对照组(NC)23例,均无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无肝脏、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无高血压、DM等。所有受检者采空腹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纤溶酶-α 2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 complex,PAP)的含量,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并计算BMI及HOMA-IR,分析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PAP、t-PA和PAI-1的含量变化

秦玲[10](2006)在《VCAM-1、ICAM-1和PAI-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全身性疾病。由于动脉血管壁的硬化、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缺血乃至闭塞,使患者首发表现往往为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或脑卒中等,是全球死亡人数居首位的疾病。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饲养家兔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免疫组化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等实验室方法了解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以及阿托伐他汀对它们的影响,同时观察阿托伐他汀降脂以外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结果如下:1、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表达增高。2、免疫组化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发现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局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表达增高。3、阿托伐他汀能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在血清中的浓度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局部阳性表达百分比和mRNA表达。4、阿托伐他汀具有减轻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的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多途径触发的动脉血管病变,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异常释放,这一结论对于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以及使它们作为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实验室指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显示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具有抑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释放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这一结论对于寻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药物以及阐明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脑梗塞、冠心病血脂代谢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塞、冠心病血脂代谢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1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2.具体步骤
3.结果
4.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气虚血瘀型脑梗死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探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研究以及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荟萃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TNF-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作用影响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综述
    综述1:TNF-α以及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关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炎症反应与静脉血栓栓塞症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药材基原
    2 化学成分
    3 药理作用
    4 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水蛭药材基原及真伪鉴别
    第一节 水蛭药材DNA条形码鉴别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模型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水蛭药材特征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一节 水蛭药材SDS-PAGE蛋白质电泳特征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游离氨基酸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水蛭药材常规及有害物质检查
    第一节 水蛭药材水分、酸碱度、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水蛭药材含量测定分析的研究
    第一节 水蛭药材抗凝血酶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游离及水解氨基酸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水蛭药材总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水蛭药材总多糖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节 水蛭药材多肽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及在体斑马鱼血栓模型的水蛭总多糖及酶解物抗血栓活性初步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第一节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
    第二节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全文总结及展望
    创新点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益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测指标
    2.3 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方式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指标
    3.3 安全指标
4.讨论
5.结果分析
    5.1 心绞痛疗效
    5.2 心电图疗效
    5.3 中医症状疗效
    5.4 血小板计数
    5.5 凝血功能
    5.6 血栓弹力图指标
    5.7 安全性指标
6.问题及展望
7.结论
8.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桂郁金多糖的抗凝血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桂郁金多糖对H2O2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药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
        1.3 HUVECs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桂郁金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2.2 桂郁金多糖含量的测定
        2.3 培养HUVECs细胞
        2.4 过氧化氢(H_2O_2)损伤模型的建立
        2.5 桂郁金多糖在对正常HUVEC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6 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s细胞增殖的影响
        2.7 HUVECs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检测
        2.8 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s细胞裂解液中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 的检测
        2.9 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s细胞上清液中血总一氧化氮、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前列环素和血栓素含量或活性的检测
        2.10 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s细胞凋亡的影响
        2.11 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s细胞中Bax,Bcl-2,Caspase-表达量的检测
        2.1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桂郁金多糖提取量
        3.2 桂郁金多糖的含量
        3.3 桂郁金多糖不同剂量H_2O_2对HUVECS细胞的抑制率
        3.4 不同浓度桂郁金多糖在不同时间对正常HUVECs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不同浓度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s细胞增殖的影响
        3.6 不同浓度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HUVECs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3.7 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s细胞上清液中 6-K-PGF1a、PGI_2、ET-1、eNOS的影响
        3.8 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s细胞裂解液中IL-6、TNF-α、t-PA、PAI-1的影响
        3.9 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s细胞上清液中SOD、GSH-PX、LDH、MDA、NO的影响
        3.10 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不同浓度桂郁金多糖对H_2O_2诱导损伤的HUVECs细胞凋亡的影响
        3.11 Bax,Bcl-2,Caspase-3溶解曲线与扩增曲线
        3.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测定桂郁金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s细胞中Bax,Bcl-2,Caspase-3相应mRNA表达量
    4 讨论
第二部分 桂郁金多糖对大鼠的抗凝血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药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方式及剂量设计
        2.3 指标测定
        2.3.1 PT、APTT、TT测定方法
        2.3.2 血浆中血栓素B_2、前列环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2.3.3 血清中内一氧化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含量的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及作图
    3. 实验结果
        3.1 PT、APTT、TT测定结果
        3.2 桂郁金多糖不同剂量对大鼠血浆中TXB_2、PGI_2、t-PA、PAI-1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药多糖对止血和凝血系统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个人简历

(6)PAI-1、TAFI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有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PAI-1、TAFI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细胞和纤溶活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饲料
        2.1.2 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技术路线
    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2.4 实验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4.1 一般情况
        2.4.2 血脂的测定
        2.4.3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计算
        2.4.4 SOD活力、MDA水平的测定
        2.4.5 血细胞参数的测定
        2.4.6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测定
        2.4.7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测定
        2.4.8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测定
        2.4.9 主动脉弓病理切片观察
    2.5 实验主要仪器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不同时期各组大鼠血脂的水平
    3.3 不同时期各组大鼠SOD活力、MDA水平
    3.4 实验末期各组大鼠白细胞参数结果
    3.5 实验末期各组大鼠红细胞参数的检测
    3.6 实验末期各组大鼠血小板参数及GMP-140的结果
    3.7 实验末期各组大鼠纤溶活性的结果
    3.8 实验末各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主动脉弓病理形态学观察
    3.9 血细胞参数、纤溶活性指标与血脂、SOD、MDA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高脂血症模型的建立
    4.2 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3 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过氧化状况的影响
    4.4 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大鼠白细胞的影响
    4.5 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大鼠红细胞的影响
    4.6 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小板的影响
    4.7 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大鼠纤溶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纤溶活性、血脂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试验组纳入标准
    4. 健康对照组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试验设计
    7. 观察项目
    8. 血浆t-PA、PAI-1和血脂含量的测定
    9. 质量控制
    10.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纤溶系统的变化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10)VCAM-1、ICAM-1和PAI-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综述二
    综述三
第二章 动物模型的制作
第三章 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VCAM-1、ICAM-1 和PAI-1 在血清中的表达
第四章 免疫组化检测VCAM-1、ICAM-1和PAI-1在主动脉壁的表达
第五章 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主动脉壁VCAM-1 mRNA和ICAM-1mRNA的表达
第六章 阿托伐他汀的降脂作用以及VCAM-1、ICAM-1 和PAI-1 表达水平与TC 和LDL 的关系
第七章 阿托伐他汀对VCAM-1、ICAM-1 和PAI-1 表达的影响
第八章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期间发表的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四、脑梗塞、冠心病血脂代谢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D]. 曹伟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达. 苏州大学, 2020(06)
  • [3]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D]. 顾念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益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成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桂郁金多糖的抗凝血作用及机制研究[D]. 俞献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 [6]PAI-1、TAFI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有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 杜田. 武汉大学, 2014(01)
  • [7]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细胞和纤溶活性影响的研究[D]. 许晓丽. 中南大学, 2010(02)
  • [8]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纤溶活性、血脂的相关性研究[D]. 孙红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9]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陈英伟. 郑州大学, 2006(11)
  • [10]VCAM-1、ICAM-1和PAI-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 秦玲.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脑梗死和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