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PD急性加重期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封辰叶[1](2021)在《非典型病原体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致病原中分布情况及相关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对入院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通过血清学、荧光定量PCR及尿抗原等多种检测方法,获取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非典型病原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数据,并同步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掌握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非典型病原体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提出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经验型判断指标。研究方法:在我国8个城市10家医疗机构从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的时间内收集慢阻肺急性加重病例的标本(血清、尿、痰)及临床资料。将上述患者的标本统一运输至本中心,进行集中检测。其中肺炎支原体测定采用血清学方法(被动凝集法、酶联免疫法)和核酸检测方法;肺炎衣原体测定采用血清学(微量免疫荧光法)以及核酸检测方法;嗜肺军团菌测定采用血清学(间接免疫荧光法)、尿抗原以及核酸检测等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上述非典型病原体检测阳性及检测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找到有显着差异的临床特点,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其是否为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非典型病原体分布情况肺炎支原体检测方面,共检测了10个中心的396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标本。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三种检测方法中,被动凝集法阳性率较高,为17.17%(68/396,阳性数/总数);Ig M抗体(ELISA法)阳性率仅为3.28%(13/396),显着低于被动凝集法(P=0.000);PCR测定阳性率也较低,仅为1.87%(4/214),显着低于被动凝集法(P=0.000)。三种方法综合起来,检出阳性率总体上为18.18%(72/396);其中北医三院及沈医附属中心医院支原体检测阳性率均为34%(17/50),明显高于总体阳性率(P=0.008),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阳性率最低为2%(1/50),明显低于总体阳性率(P=0.00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获得双份血清患者的样本,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率27.44%,明显高于总体的阳性率(P=0.014),这一数据可能更好的阐述了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支原体检出率情况。另外进行了全国范围内及各个地区的月份及季节分布的分析,东北地区的11月份(41.18%)、华北地区的12月份(66.67%)阳性率明显高于总体阳性率(P=0.018,P=0.031)。进一步分析了各个月份阳性率的改变率,结果提示东北地区的11月份和7月份,华北地区的12月份和5月份,均出现了阳性率骤增的情况。肺炎衣原体在6个中心的145例患者中,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及荧光定量PCR方法两种方法检测。其中PCR方法未测到肺炎衣原体。微量免疫荧光法结果显示,总体肺炎衣原体阳性率为29.66%(43/145)。北医三院阳性率最高为52.00%(13/25),与总体阳性率比较具有统计差异(P=0.028);中国医大一院及中山医院阳性率最低,为4%(1/25),与总体阳性率比较具有统计差异(P=0.019)。衣原体感染阳性率最高是华北地区52.00%(13/25),最低为西南地区为5%(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月份分布上,华北地区,3月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总体阳性率(P=0.006)。进一步分析阳性率的改变率,提示东北地区的11月份、华北地区的3月份阳性率骤增。嗜肺军团菌检测方面,共分析了6个中心的145例AECOPD患者,采用了三种方法,其中PCR及尿抗原均未检测到军团菌,血清学方法中,嗜肺军团菌阳性率为10.34%(15/145)。本研究中测定了嗜肺军团菌1-14型,6型嗜肺军团菌最多60.00%(9/15),1型血清型为20.00%(3/15),40%(6/15)的阳性患者中检测到3种及以上血清型。嗜肺军团菌阳性患者中,53.33%(8例)的患者混合感染肺炎支原体。6个中心中,北医三院阳性率最高为16%(4/25),中国医大一院及中山医院阳性率最低为4%(1/25);四个地区中,华北地区阳性率最高为16%(4/25),未见到统计学差异存在。月份及季节分布中,嗜肺军团菌的阳性率自3月份开始出现骤增,4月份、5月份阳性率明显高于总体阳性率;然后到6月份出现骤降。提示上述时间入院的AECOPD患者,警惕嗜肺军团菌的感染。第二部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在临床特点分析方面,共分析了55项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的患者,Pa CO2为47.46±12.76 mm Hg,显着低于阴性的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的患者BUN为6.12±2.24 mmol/L,低于阴性组患者的8.21±10.16mmol/L(P=0.003)。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包括有创和无创通气)的比率为14.71%,显着低于阴性患者27.62%(P=0.027)。其他指标未见到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对差异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 CO2OR值为0.963,95%CI为0.934-0.993,P=0.0017。肺炎衣原体中共分析了145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55项临床资料,其中肺炎衣原体检测阳性患者为43例(29.6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史中,阳性患者在是否吸烟上,与阴性组患者未见到统计学差异,但是在吸烟的患者中,结果显示,阳性患者的吸烟量为62.33±40.11包年,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的44.10±25.60包年(P=0.036)。另外,阳性组患者的合并伴随疾病或并发症的比率为80.95%,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的57.43%(P=0.007)。在过去1年急性加重次数≥2次的比例中,阳性组患者的比例为34.21%,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55.91%(P=0.02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伴随疾病或并发症OR值为0.266,95%CI为0.082-0.862,P=0.027;吸烟量OR值为1.021,95%CI为1.005-1.036,P=0.009.嗜肺军团菌方面共分析了145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55项临床资料,其中嗜肺军团菌检测阳性患者为15例(10.34%)。统计分析仅看到两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肺功能检查中,军团菌检测阳性患者的FEV1/FVC为62.95±3.30%,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50.80±14.54%(P=0.000)。在血气分析中,我们看到阳性组的HCO3-为26.33±5.63mmol/L,明显低于30.47±6.82mmol/L(P=0.044)。其他对比的临床资料未见到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未见到统计学差异。结论:第一部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非典型病原体分布情况非典型病原体,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肺炎支原体总体检测阳性率为18.18%,肺炎衣原体检测阳性率为29.66%,嗜肺军团菌检测阳性率为10.34%(最常见的血清型为6型)。嗜肺军团菌阳性患者中,53.33%(8例)的患者混合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与肺炎衣原体,与总阳性率比较,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嗜肺军团菌并无明显差异存在。时间分布上,肺炎支原体在较为寒冷的月份(东北11月份、华北12月份)和较为炎热的月份(东北7月份、华北5月份)表现出阳性率骤增;肺炎衣原体在东北地区的11月份和9月份、华北地区的3月份和6月份出现了阳性率的骤增;嗜肺军团菌的阳性率自3月份开始出现骤增,4月份、5月份持续增加,6月份出现骤降。提示我们,上述地区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在上述时间入院时,警惕非典型病原体。非典型病原体的血清学方法优于PCR法和尿抗原法。第二部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组,Pa CO2较低,BUN较低,机械通气(包括有创和无创通气)的比例更低;并且,Pa CO2的增加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保护性因素。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肺炎衣原体检测阳性组,吸烟患者的吸烟量更高;合并伴随疾病或并发症的比例更高;急性加重次数≥2次的比例更低;并且吸烟量的增加是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伴随疾病或并发症是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保护因素。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嗜肺军团菌检测阳性的,FEV1/FVC值更高,气流受限程度更轻;HCO3-更低。上述因素与嗜肺军团菌感染风险无关。
唐斌[2](2020)在《COPD患者病原体分布、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COPD患者病原体分布特点目的:了解本院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见病原菌,非典型病原体与呼吸道病毒的分布,分析不同时期COPD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变化,探讨病原体与COPD病情进展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筛选招募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门、急诊及住院的COPD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各150例,并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收集2组患者痰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菌株鉴定;采集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以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法(IFA)检测血清中8种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的IgM抗体,包括非典型病原体:嗜肺军团菌(LP)、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和病毒抗体:甲型流感病毒(F1u A)、乙型流感病毒(F1u B)、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分析比较各组间病原体的分布特征与差异。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共纳入300例COPD患者,其中男性230例(76.7%),年龄M(IQR)为68.0(61.0,75.0)岁,病程M(IQR)为12.0(7.0,17.0)年,2组患者在一般临床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痰培养结果:稳定期COPD组患者病原菌分布:痰培养阳性57例,检出率38.0%,检出病原菌73株,其中单病原菌41株,占71.9%,双病原菌16株,占28.1%。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47株,占64.4%,前3位常见菌株依次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25株,占34.2%,前3位常见菌株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真菌1株为白色念珠菌,占1.4%。AECOPD组患者病原菌分布:痰培养阳性101例,检出率67.3%,检出病原菌129株,其中单病原菌73株,占72.3%,双病原菌28株,占27.7%。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98株,占76.0%,前3位常见菌株依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27株,占20.9%,前3位常见菌株依次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真菌4株,占3.1%,为白色念珠菌3株,曲霉菌1株。AECOPD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67.3%vs 38.0%,χ2=25.887,p<0.05)明显高于稳定期COPD组患者。3非典型病原体结果:稳定期COPD组患者检测阳性者25例,阳性率为17.7%,依次为MP 14例,LP 11例;AECOPD组患者检测阳性者49例,阳性率为32.7%,依次为MP 29例,CP 1例,LP 19例,统计2组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发现AECOPD组总阳性率,MP和LP阳性率均显着高于稳定期COPD组,p<0.05。4常见呼吸道病毒结果:稳定期COPD组患者检测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8%,依次为Flu A 2例,Flu B 4例,PIV 2例,RSV 1例,ADV 3例;AECOPD组患者检测阳性者33例,阳性率为22%,依次为Flu A 9例,Flu B 18例,PIV3例,RSV 2例,ADV 1例。统计2组患者病毒感染情况发现AECOPD组总阳性率,Flu A和Flu B阳性率显着高于稳定期组,p<0.05。结论:1本地区不同时期COPD患者均可检出病原菌,部分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道存在细菌定植。AECOPD组患者检出率高于稳定期组,常见病原体均为革兰阴性菌,临床治疗应以病原菌培养结果为指导,合理选用抗生素。2本地区COPD患者中,AECOPD组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率显着高于稳定期组,以MP,LP多见,提示非典型病原体参与COPD的急性加重机制。3本地区AECOPD组病毒总检出率显着高于稳定期组,病毒感染与COPD急性加重密切相关。AECOPD组主要病毒为Flu A,Flu B,PIV;稳定期COPD组主要病毒为Flu B,ADV,Flu A。第二部分COPD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COP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及IL-4、IL-6、IL-8、IL-17等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各组间的差异,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的COP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以指导COPD的免疫预防和临床治疗。方法:前瞻性筛选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门、急诊及住院的COPD稳定期,AECOPD患者各150例,筛选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150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吸烟史等。采集3组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表达,计算CD4+/CD8+比值;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细胞因子IL-4、IL-6、IL-8、IL-17,比较与分析3组间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共纳入300例COPD患者,其中男性230例(76.7%),年龄M(IQR)为68.0(61.0,75.0)岁,病程M(IQR)为12.0(7.0,17.0)年。150名健康对照组中男性105例(70.0%),年龄M(IQR)为65.0(60.0,70.0)岁,BMI为(23.6±3.7)kg/m2。3组间性别、年龄、BMI无显着性差异(p>0.05)。2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AECOPD组CD3+(%)、CD4+(%)、CD4+/CD8+(47.03±9.11、29.34±8.86、0.98±0.29)相比较,稳定期COPD患者水平(53.83±10.48、35.65±6.59、1.40±0.27),健康对照组人群水平(66.17±8.59、42.41±8.12、2.02±0.45)均显着升高(p<0.05);与AECOPD组CD8+(%)(29.87±6.37)相比较,稳定期COPD患者(25.42±6.91),健康对照组人群(20.95±6.37)均显着下降(p<0.05)。与稳定期患者CD3+(%)、CD4+(%)、CD4+/CD8+(53.83±10.48、35.65±6.59、1.40±0.27)比较,健康对照组水平(66.17±8.59、42.41±8.12、2.02±0.45)显着上升(p<0.05);与稳定期COPD患者CD8+(%)(25.42±6.91)比较,健康对照组人群(20.95±6.37)均显着下降(p<0.05)。3外周血细胞因子结果:AECOPD组IL-4、IL-6、IL-8、IL-17水平(92.93±23.46、73.81±16.68、92.34±16.65、77.25±22.38)(pg/ml)较稳定期组(71.25±20.13、35.87±5.74、47.54±6.91、59.61±12.57)(pg/ml)及健康对照组(48.73±8.96、9.67±1.89、25.63±5.53、23.76±6.54)(pg/ml)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组IL-4、IL-6、IL-8、IL-17水平(71.25±20.13、35.87±5.74、47.54±6.91、59.61±12.57)(pg/ml)较健康对照组(48.73±8.96、9.67±1.89、25.63±5.53、23.76±6.54)(pg/ml)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检测COPD患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免疫功能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 COPD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T淋巴细胞功能失调,炎症细胞因子紊乱。3与稳定期COPD患者相比较,AECOPD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失调,炎症细胞因子紊乱更显着,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在气道慢性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监测指标。第三部分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和胸腺肽对COPD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BUD/FM)和胸腺肽对稳定期COP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门诊稳定期COPD80例,收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吸烟史、合并症等获得性因素。采取前瞻性、随机、平行、开放和对照的研究方式,由专人(未参加试验者)编制随机编码表,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BUD/FM组和胸腺肽组,每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BUD/FM组患者给予BUD/FM吸入剂(320ug:9ug*60吸*1支/盒),1吸/次,每日2次,吸入12周;胸腺肽组给予胸腺肽α1皮下注射,剂量为1.6mg/次,每周2次,疗程12周。并定期进行临床随访。于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计算CD4+/CD8+比值;测定细胞因子IL-4、IL-6、IL-8、IL-17水平,进行体格检查并观察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80名稳定期COPD患者,其中男性57例(71.3%),年龄M(IQR)为68.0(52.0,74.0)岁,BMI为(24.4±5.3)kg/m2,病程M(IQR)为12.0(7.0,17.0)年。2组患者在的一般资料对比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均全程完成治疗过程,未出现脱落病例。2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水平与变化比较:治疗前2组间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12周后,BUD/FM组患者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上升,变化值分别为7.86±2.57、4.54±1.59、0.33±0.12,CD8+(%)较治疗前下降,变化值为4.39±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肽组患者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上升,变化值分别为3.65±1.23、2.18±0.81、0.15±0.06,CD8+(%)较治疗前下降,变化值为1.97±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结束后BUD/FM组变化值明显高于胸腺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与变化比较:治疗前2组间细胞因子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12周后,BUD/FM组患者IL-4、IL-6、IL-8和IL-17均较治疗前下降,变化值分别为18.28±4.35,16.19±5.76,17.93±5.81,21.64±4.80(?±s,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肽组患者IL-4、IL-6、IL-8和IL-17均较治疗前下降,变化值分别为9.54±3.36,7.87±2.61,7.80±2.79,15.39±4.53(?±s,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结束后BUD/FM组变化值明显高于胸腺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胸片、心电图等未见明显异常改变。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严重副作用。结论:1在稳定期COPD患者中,BUD/FM吸入剂,或胸腺肽α1连续干预12周均可以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纠正血清细胞因子紊乱,抑制炎症反应,并且没有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在稳定期COPD患者中,BUD/FM吸入剂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纠正细胞因子紊乱疗效较胸腺肽α1更显着。
胡梓明[3](2020)在《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痰热壅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下运用加味增液承气汤配合治疗痰热壅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ICU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予以常规干预结合中药汤剂加味增液承气汤。两组各以7天为1个干预周期,本临床观察共进行1个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pred)、C反应蛋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ECOPD患者症状较前改善,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FEV1%pred、C反应蛋白均较干预前下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90%,对照组总有效率81.8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中的咳嗽、痰量、喘息、喘息、胸闷、身热项: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 1),以上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干预结合中药汤剂加味增液承气汤对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有效,并且常规干预结合中药汤剂加味增液承气汤对AECOP D痰热壅肺证患者在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单纯常规干预。
陈超男[4](2020)在《右美托咪定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张家界市人民医院2017年9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AECOPD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右美托咪定)和对照组(咪达唑仑+瑞芬太尼)。观察组在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基础上予以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1.0μg/kg负荷剂量10分钟持续泵注,0.2-0.7μg/(kg.h)维持剂量持续泵注直至脱机。对照组在抗感染、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基础上予以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治疗,瑞芬太尼以负荷剂量0.5-1.0μg/kg静注,维持剂量4-9μg/(kg.h)的速度泵入,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1-0.05mg/kg,维持剂量,0.02-0.1mg/(kg.h)直至脱机,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根据Ramsay评分调整泵注速度,随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分别观察以下指标:1.撤机前4小时(T4)、撤机前2小时(T2)、撤机时(T0)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2.观察T4、T2、T0呼吸参数相关指标呼吸频率(R)、动脉血气氧分压(PaO2)、动脉血气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指脉氧(Sp O2);3.观察T4、T2、T0Ramsay镇静评分;4.比较用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5.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对HR的影响:观察组中,T4时的HR(88.40±8.64)低于T0时的HR(93.97±9.5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4时的HR(88.40±8.64)显着低于对照组(96.00±11.90)。对MAP的影响:两组患者T4、T2、T0的MA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不同时间点呼吸参数指标:对PaO2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T4时的Pa O2低于T2和T0时的Pa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PaCO2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T0时的PaCO2高于T2时的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R、SpO2的影响:两组患者T4、T2、T0的R、Sp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Ramsay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T2时的Ramsay评分降低,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T4时、T0时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CRP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CRP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机械通气时间: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4.48±0.97)较对照组(5.9±1.06)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右美托咪定可以减轻AECOPD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炎症因子的释放,起到一定的肺保护作用。2.右美托咪定可缩短AECOPD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优于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组。
陈海龙[5](2019)在《芪仙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气虚兼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芪仙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气虚兼血瘀证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液生化指标、辅助检查等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气虚兼血瘀证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及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芪仙汤1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 MRC分级、CAT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瘀证积分、血常规、CRP、动脉血气分析、D-D、FIB、ESR、TEG、BNP、6MWT、肝肾功能的指标变化。数据结果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综合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m MRC分级、CAT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CAT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瘀证积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CRP、Pa CO2、D-D、MA、BNP较对照组降低(P<0.05),Pa O2、K、6MWT较对照组升高(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4例患者入组时,血瘀证积分与m MRC分级呈正相关(r=0.362,P<0.05),与CAT评分呈正相关(r=0.693,P<0.001),与中医证候积分呈正相关(r=0.520,P<0.001),与年龄呈正相关(r=0.565,P<0.001),与D-D呈正相关(r=0.422,P<0.05),与6MWT呈负相关(r=-0.308,P<0.05),与R呈负相关(r=-0.320,P<0.05),与K呈负相关(r=-0.366,P<0.05)。结论:1.芪仙汤能改善COPD肺肾气虚兼血瘀证患者症状体征、中医证候,起到增强治疗疗效的作用。同时芪仙汤能改善COPD肺肾气虚兼血瘀证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呼吸代谢功能、血液高凝状态、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具有一定的抗炎、纠正缺氧及CO2潴留、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治疗COPD肺肾气虚兼血瘀证的有效方剂,安全可靠,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COPD患者血瘀证程度与年龄、m MRC分级、CAT评分、中医证候积分、D-D、R、K、6MWT具有相关性,血瘀证程度越重,心肺功能越差,症状体征越严重,疾病严重程度越高,血瘀证积分可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观指标。
洗超俊[6](2019)在《麦粒灸治疗外寒内饮型AECOPD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将通过设立小样本随机对照实验,以西医基础治疗为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麦粒灸疗法为实验组,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各患者6min步行距离、CAT问卷评分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旨在探讨麦粒灸疗法对外寒内饮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应,从而为灸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和严谨的科研资料,亦为丰富本病的中医治疗手段提供有力的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将纳入的60例外寒内饮型AECOPD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平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单盲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予麦粒灸治疗,实验观察疗程均为7天。通过分别测试和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6min步行距离、CAT呼吸系统评分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观察其变化与麦粒灸治疗的关系,探讨麦粒灸疗法对外寒内饮证型AECOPD患者的临床效应。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6min步行距离、CAT问卷评分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的6min步行距离明显提高,相比较于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6min步行距离均值升高更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说明二者均可以提高6min步行距离,且实验组较对照组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更显着。3.治疗后两组的CAT呼吸系统评分下降明显,相比较于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AT呼吸系统评分均值下降更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说明二者均可以使CAT呼吸系统评分下降,且实验组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相关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更理想。4.两组治疗后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PCT水平均值下降更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说明二者均可以降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且实验组较对照组在降低PCT这一感染指标水平方面更理想。疗程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CAT呼吸系统评分血清PCT水平的差别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西医基础治疗结合麦粒灸疗法在治疗外寒内饮证型AECOPD方面更有效。结论:麦粒灸疗法在治疗外寒内饮型AECOPD方面疗效肯定。目前西医基础治疗在治疗外寒内饮证型AECOPD方面疗效明显,但结合麦粒灸疗法后其无论在血清学感染指标的下降趋势,还是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较单纯西医基础治疗要更为理想。
曹金钟[7](2017)在《AECOPD住院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现状及其可能的相关临床影响因素,为疾病的治疗管理提供临床指导。方法以天津市医学会慢阻肺学组为依托,采用统一设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及治疗现状调查表格,收集2015年4月2016年4月就诊于慢阻肺学组内19家二、三级医疗单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存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MP-Ig M),并以入院时及出院前双份血清抗体检测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入院时MP-Ig M检测阴性而出院前MP-Ig M检测阳性定义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并对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入院时生命体征、呼吸系统相关症状、非呼吸系统相关症状、部分体征、不同居住地区、吸烟状况、家庭氧疗、稳定期相关药物应用、肺功能分级、前一年度急性加重次数、相关化验检查、机械通气情况、抗感染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应用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683例AECOPD住院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符合上述肺炎支原体感染定义标准组(MP感染组)98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非MP感染组)为58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14.35%。2、男性与女性AECOPD住院患者间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同年龄分组的AECOPD住院患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MP感染组患者较非MP感染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MP感染组患者入院时呼吸频率较非MP感染组明显增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入院时体温、脉搏、收缩压及舒张压与非MP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与非MP感染组比较,MP感染组患者咯脓性痰比率与呼吸困难程度均明显加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咳嗽加重程度与痰量增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非呼吸道相关症状方面,与非MP感染组比较,MP感染组患者乏力与运动耐力下降程度显着增加(P=0.000),失眠程度明显加重(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嗜睡、抑郁、精神紊乱等症状对比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MP感染组较非MP感染组患者呼吸急促程度及心动过速比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发热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居住地区AECOPD住院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依次为:郊区20.98%、城市13.24%和农村5.5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ECOPD住院患者MP-Ig M检出阳性率比较,居住楼房组(15.92%)高于居住平房组(8.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10、AECOPD住院患者吸烟组与不吸烟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1、AECOPD住院患者家庭氧疗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明显低于非家庭氧疗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稳定期规律吸入ICS/LABA组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11.38%,低于未规律吸入ICS/LABA组(17.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规律应用祛痰类药物组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18.39%,明显高于未应用祛痰类药物组(9.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稳定期是否规律应用LAMA、LTRA及茶碱类药物的患者间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慢阻肺患者频繁急性加重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显着低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4、不同肺功能分级(GOLD分级)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Ⅰ级7.69%、Ⅱ级8.92%、Ⅲ级10.67%和Ⅳ级11.83%,各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5、与非MP感染组比较,MP感染组外周血血常规中WBC总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嗜酸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比率及血小板比率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6、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在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机械通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MP感染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及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天数,在初始不同抗菌治疗组间(未覆盖抗非典型病原体药物组、大环内酯类组、左氧氟沙星组、莫西沙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通过对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显示,MP感染组中除1例死亡、1例未愈出院外,其余均为好转出院;而死亡及未愈出院的各1例患者均出现在未覆盖抗非典型病原体药物组。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683例AECOPD住院患者血清标本MP-Ig M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本地区部分区域内AECOPD住院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14.35%;2、AECOPD住院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显着延长住院时间,并在不同呼吸道相关症状、非呼吸道相关症状、体征、不同居住地区与不同居住环境方面均呈现出明显差异;3、慢阻肺患者稳定期规律治疗(坚持长程家庭氧疗、规律吸入ICS/LABA)减少急性加重时肺炎支原体感染风险,可能与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及肺功能变异率低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4、住院前频繁急性加重的AECOPD住院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低,原因可能与该患者群体具有更高的其它细菌感染风险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加以探索。
郑宇红[8](2016)在《清金化浊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不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也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对于AECOPD的治疗,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然而从临床疗效分析的文献报道看,仍有约30%的急性加重患者疗效不佳。因此,寻求新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迫在眉睫。导师高峰在中医药治疗AECOPD的实践中,通过对AECOPD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候研究,总结提出了清金化浊的中医治法。清金化浊法临床应用于AECOPD病程早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有助于缓解症状、控制感染、缩短病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目前西医治疗方案的疗效,值得进一步验证和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对AECOPD (II级)证属痰热蕴肺证的住院患者予清金化浊法联合西医治疗,并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通过对血清炎性标志物(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0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中医证候评分(咳嗽、咯痰、喘息、胸闷、发热、意识障碍等)、呼吸困难分级(mMRC评分)等指标的对照比较,探讨清金化浊法对血清炎性标志物、PaO2、PaCO2、中医证候评分、呼吸困难分级的影响,评价清金化浊法治疗AECOPD的临床疗效,为该方药的临床使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急性加重病程≤1周的AECOPD(Ⅱ级)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组“COPD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及AECOPD诊治专家组“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的标准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控制性氧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菌素、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清金化浊方水煎剂口服或鼻饲,疗程10天。研究期内两组患者均禁用治疗本病的其他中药(含中成药、中药注射液等)。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PaO2、PaCO2、中医证候评分、呼吸困难分级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所得结果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COPD病程、急性加重时间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其中最小年龄56岁,最大年龄80岁,其中60-80岁患者占92.0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说明本课题收录的AECOPD患者老年人居多,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炎性标志物(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WBC、CRP、PCT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清金化浊法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患者的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PaO2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清金化浊法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患者的PaO2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喘息胸闷症状计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喘息胸闷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清金化浊法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患者的喘息胸闷临床症状。(5)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RE)等安全性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且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该组方用药安全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研究结论及意义通过研究证明,清金化浊法联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可有效改善AECOPD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水平,中医证候评分,呼吸困难分级,具有临床可行性。本研究过程中患者安全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无不良反应发生。可认为清金化浊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安全可行,无明显毒副作用。
邓雪[9](2016)在《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ECOPD风热犯肺证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进行观察。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控制性氧疗、抗生素、祛痰剂、支气管舒张剂等)。治疗组: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6天为一个观察疗程。观察每组患者用药前后症状、体征,评测临床疗效积分,外周血WBC、N%、肝肾功能及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等;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清十一项呼吸道病毒病原体Ig M;记录两组发热患者入院不同时间点体温(使用水银温度计,每天6:00、12:00、18:00、24:00测体温;观察至患者出现连续24小时体温≤37℃;观察时间不超过6天)。应用SPSS23.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76.67%,两组在治疗后总体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在总体有效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76.67%,两组在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在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主要单项症状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组可以改善AECOPD风热犯肺证患者气短、咳嗽、咽痛、口渴、汗出等症状和体征(P<0.05),说明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WBC、N%比较: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组改善AECOPD风热犯肺证患者WBC、N%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发热患者平均解热时间比较: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组发热患者10例平均解热时间为23.33小时,对照组9例发热患者平均解热时间为34.74小时,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疏风解毒胶囊对于患者发热症状缓解优于单纯应用西药组,尤其是在入院24小时、48小时两个时间段。3外周血清十一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结果:本研究中,所有参与者60例AECOPD患者的血清学检查,其中有23名患者检测到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检出率为38.3%,其中单一病毒感染15例(25%),病毒分布:乙型流感病毒5例,甲型流感毒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1例,腺病毒1例,副流感病毒1例,肺炎支原体2例,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各1例,贝氏柯克斯体A、B型未检出阳性病例。同时合并多重病原体感染8例(13.33%),病原体分布: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毒4例,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例,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毒+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毒+肺炎支原体1例,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1例。此次研究历经近2年,发现呼吸道病毒在AECOPD患者中的感染率较高。本研究各项病原体检出分布如下:乙型流感病毒12例,甲型流感毒9例,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3例,腺病毒1例,副流感病毒2例,在非典型致病菌中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检出率最高,为4例,其次为嗜肺军团菌2例,肺炎衣原体1例,贝氏柯克斯体阳性未检出。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疏风解毒胶囊安全可靠。结论1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AECOPD风热犯肺证,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比较,可以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WBC、N%,提高总体有效率。对于发热AECOPD患者疗效更优。2呼吸道感染是COPD急性加重的重要发病因素,包括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其中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感染诱因,在本研究中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为乙型流感病毒,最常见的非典型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最为常见,并且AECOPD患者中易出现多重病原体感染。3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AECOPD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李新玲,吴振国,朱颀峰[10](201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白介素-6表达变化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白介素-6(IL-6)表达变化及其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以对COPD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98例COPD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其中45例患者处于稳定期,53例患者处于急性加重期,另选取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5人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间指标的差异。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的血清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IL-6含量明显比稳定期患者高(P<0.05);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期患者及对照组人员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急性感染率分别为35.8%、11.1%、8.9%,慢性感染率分别为41.5%、28.9%、0;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急性感染率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和对照组(P<0.05),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慢性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lgG、lgA的GMT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和对照组(P<0.05),而COPD稳定期患者的lgA的G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炎衣原体lgA的GMT和血清IL-6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但lgG、lgM的GMT和血清IL-6无相关性。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肺炎衣原体lgA的GMT和血清IL-6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二、COPD急性加重期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PD急性加重期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非典型病原体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致病原中分布情况及相关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非典型病原体分布情况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2 研究对象 |
2.3 收集与运输标本 |
2.4 病原学检测方法 |
2.4.1 血清学检测方法 |
2.4.2 核酸测定 |
2.4.3 嗜肺军团菌尿抗原测定 |
2.4.4 根据文献及指南推荐,病原体检测阳性判定方法如下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 |
3.1.1 肺炎支原体检测总体情况 |
3.1.2 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月份及季节分布情况 |
3.1.3 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地区分布情况 |
3.2 肺炎衣原体 |
3.2.1 肺炎衣原体检测总体情况 |
3.2.2 肺炎衣原体检测阳性时间及季节分布情况 |
3.2.3 肺炎衣原体检测地区分布情况 |
3.3 嗜肺军团菌 |
3.3.1 嗜肺军团菌检测总体情况 |
3.3.2 嗜肺军团菌检测阳性时间及季节分布情况 |
3.3.3 嗜肺军团菌检测地区分布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 |
6 前言 |
7 研究对象与方法 |
7.1 研究对象 |
7.2 临床数据收集情况 |
7.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8 研究结果 |
8.1 AECOPD患者一般情况 |
8.1.1 肺炎支原体相关分析AECOPD患者一般临床情况 |
8.1.2 肺炎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相关分析AECOPD患者一般临床情况 |
8.2 AECOPD患者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
8.2.1 肺炎支原体相关分析AECOPD患者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
8.2.2 肺炎衣原体相关分析AECOPD患者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
8.2.3 嗜肺军团菌相关分析AECOPD患者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
9 讨论 |
10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临床特点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COPD患者病原体分布、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COPD患者病原学分布特点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1.3 主要仪器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2 痰培养结果 |
2.3 非典型病原体结果 |
2.4 常见病毒 |
3 讨论 |
3.1 痰培养病原体 |
3.2 非典型病原体 |
3.3 常见呼吸道病毒 |
4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COPD患者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水平的临床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1.3 主要仪器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2 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的比较 |
2.3 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外周血T淋巴细胞 |
3.2 外周血细胞因子 |
4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BUD/FM和胸腺肽对稳定期COPD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药品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2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水平与变化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与变化比较 |
2.4 安全性观测指标 |
3 讨论 |
3.1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3.2 两种药物对稳定期COPD患者安全性指标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痰热壅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受试者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治疗疗程 |
3.疗效评价 |
3.1 中医证候积分指标 |
3.2 其他指标 |
3.3 疗效评价标准 |
4.安全性评价 |
4.1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2 不良反应观察 |
5.统计处理 |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 |
1.一般资料比较 |
2.总体疗效 |
3.研究结果分析 |
4.治疗前后各因素评分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COPD的认识 |
1.1 COPD 的基本概述 |
1.1.1 病名 |
1.1.2 流行病学 |
1.1.3 发病相关因素 |
1.1.4 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 |
1.1.5 发病机制 |
2 现代医学对AECOPD的认识 |
2.1 AECOPD的基本概述 |
2.2 AECOPD的诱发因素 |
2.3 AECOPD的临床表现 |
2.4 AECOPD的药物治疗进展 |
3.中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
3.1 中医病名及医家的认识 |
3.2 AECOPD病因病机 |
3.3 治法 |
4.“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 AECOPD 治疗的内涵 |
4.1 肺与大肠生理状态下关系的认识 |
4.2 肺与大肠病理状态下关系的认识 |
5.增液承气汤的方义分析及立方依据 |
5.1 方义分析 |
5.2 立方依据 |
6.增液承气汤的现代医学研究 |
7.增液承气汤对痰热壅肺证AECOPD患者证候疗效影响 |
8.增液承气汤对痰热壅肺证AECOPD患者患者血清CRP影响 |
9.增液承气汤对痰热壅肺证 AECOPD 患者肺功能 FEV1pred% |
10.不足与展望 |
10.1 不足 |
10.2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右美托咪定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药品与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
2.3 不同时间点呼吸功能参数的比较 |
2.4 不同时间点组间镇静评分比较 |
2.5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
2.6 机械通气时间的比较 |
3.讨论 |
3.1 镇静镇痛的必要性 |
3.2 右美托咪定的作用 |
3.3 各项检测指标选择及分析 |
3.4 本课题不足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中英文缩略表 |
致谢 |
(5)芪仙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气虚兼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及中止标准 |
1.7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方法 |
2.1 入组资料的一般处理 |
2.2 治疗方案 |
2.2.1 分组治疗 |
2.2.2 药物来源 |
2.3 技术路线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临床基线资料 |
2.4.2 临床疗效指标 |
2.4.3 指标测定方法 |
2.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5.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2.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6 观察方法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入组时临床资料比较 |
3.1.1 入组时基线资料比较 |
3.1.2 入组时主观指标比较 |
3.1.3 入组时客观指标比较 |
3.1.4 入组时血瘀证积分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
3.2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2.1 治疗后疾病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2 治疗后主观指标比较 |
3.2.3 治疗后客观指标比较 |
3.2.4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 分析与讨论 |
4.1 COPD的现代医学研究 |
4.1.1 COPD的流行病学调查 |
4.1.2 COPD的危险因素 |
4.1.3 COPD的发病机制 |
4.1.4 COPD的西医治疗 |
4.2 COPD的中医学研究 |
4.2.1 COPD的中医学范畴 |
4.2.2 COPD的病因病机研究 |
4.2.3 COPD的辨证分型 |
4.2.4 COPD的中医治疗 |
4.3 COPD与血瘀证的中西医研究 |
4.3.1 中医学对COPD与血瘀证相关性的研究 |
4.3.2 现代医学对COPD与血瘀证相关性的研究 |
4.4 益气活血法在COPD治疗中的应用 |
4.5 组方分析 |
4.6 单味药解析及现代研究 |
4.7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4.7.1 症状体征及疾病疗效分析 |
4.7.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7.3 炎症指标疗效分析 |
4.7.4 动脉血气指标疗效分析 |
4.7.5 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疗效分析 |
4.7.6 心肺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
4.7.7 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
4.7.8 血瘀证积分与其他指标相关性的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血瘀证相关性分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发表文献 |
附录三 病例观察表 |
(6)麦粒灸治疗外寒内饮型AECOPD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AECOPD的认识 |
一、定义 |
二、病因 |
三、发病机制 |
四、治疗方法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概况 |
一、古代医家对肺胀病的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中医治疗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随机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观察 |
四、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
一、基线资料比较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第五节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六节 随访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麦粒灸治疗外寒内饮型AECOPD的理论探讨 |
一、麦粒灸的中医作用机制和现代机理研究 |
二、麦粒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麦粒灸治疗外寒内饮型AECOPD的选穴依据 |
第三节 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
一、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观察指标的比较 |
三、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7)AECOPD住院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1、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间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AECOPD住院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率 |
3、不同性别间MP感染率的比较 |
4、不同年龄分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 |
5、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间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 |
6、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间入院时生命体征的比较 |
7、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间呼吸道相关症状的比较 |
8、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间非呼吸道症状的比较 |
9、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间部分体征的比较 |
10、不同居住地区间MP感染率的比较 |
11、不同居住环境间MP感染率的比较 |
12、吸烟对MP感染率的影响 |
13、家庭氧疗对MP感染率的影响 |
14、稳定期是否规律应用相应药物间的MP感染率比较 |
15、慢阻肺急性加重频度对MP感染率的影响 |
16、不同肺功能分级患者间MP感染率的比较 |
17、不同血液学检测项目在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间的比较 |
18、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机械通气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 |
19、AECOPD住院患者合并MP感染对不同抗菌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清金化浊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治疗进展 |
1 AECOPD的中医渊源 |
2 AECOPD中医病因病机 |
3 AECOPD的辨证治疗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西医诊治进展 |
1 AECOPD的社会背景 |
2 AECOPD的西医诊治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
3.3 安全性指标检测 |
3.4 结论 |
4 讨论 |
4.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危害 |
4.2 肺胀痰热蕴肺证的中医认识 |
4.3 本研究结果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基本情况 |
主要学习经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COPD的认识 |
1.1.1 流行病学现状 |
1.1.2 发病机制 |
1.1.3 治疗 |
1.1.4 AECOPD与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感染 |
1.2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分型 |
1.2.4 治则治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测指标 |
2.2.4 临床疗效判断 |
2.2.5 统计学方法 |
2.2.6 技术线路图 |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3.1 一般资料分析 |
2.3.2 总疗效比较 |
2.3.3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2.3.4 单项症状、体征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5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率比较 |
2.3.6 两组发热患者平均解热时间比较 |
2.3.7 不同时间点体温恢复正常患者例数比较 |
2.3.8 常见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定性检测结果 |
2.3.9 安全性检查指标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AECOPD与常见呼吸道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
3.1.1 呼吸道病毒感染 |
3.1.2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
3.2 疏风解毒胶囊组方及临床疗效分析 |
3.2.1 组方及配伍 |
3.2.2 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白介素-6表达变化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COPD急性加重期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典型病原体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致病原中分布情况及相关调查研究[D]. 封辰叶.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2]COPD患者病原体分布、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干预的临床研究[D]. 唐斌. 南昌大学, 2020(08)
- [3]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痰热壅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梓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右美托咪定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临床研究[D]. 陈超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芪仙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气虚兼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陈海龙.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麦粒灸治疗外寒内饮型AECOPD的临床观察[D]. 洗超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AECOPD住院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 曹金钟.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8]清金化浊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D]. 郑宇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D]. 邓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白介素-6表达变化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J]. 李新玲,吴振国,朱颀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02)
标签:肺炎论文; 军团菌论文; 衣原体感染论文; 肺炎支原体感染论文; 支原体感染的原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