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肿患者直接动脉穿刺的体会

高水肿患者直接动脉穿刺的体会

一、高度浮肿患者直接动脉穿刺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良[1](2020)在《健脾化痰方干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抗转移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方联合系统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健脾化痰方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收治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符合西医诊断符合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为脾虚痰瘀,经多学科评估为肝转移灶不可切除或无法达到NED的CRLM患者47例。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FOLFOX6方案系统治疗:奥沙利铂85mg/m2静脉滴注2h,d1;亚叶酸钙400mg/m2静脉滴注2h,d1;5-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推注,d1,1200mg/m2/d持续静脉输注46~48h。RAS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型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贝伐单抗5mg/m2,每2周一周期重复;RAS基因和BRAF基因野生型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西妥西单抗单抗500mg/m2,每2周一周期重复。共4周期治疗组:在对照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治疗第二天开始应用中药健脾化痰方进行治疗,每2周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复查全腹部及胸部CT平扫+增强,评效肝转移灶实体瘤疗效情况;观察患者治疗8周前后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情况;患者治疗前后的AFP,CEA,Ca199,Ca724,Ca125水平的变化;观察患者治疗8周前后体力状况评分;以及治疗后毒副作用相关的血液指标;随访1年:统计入组患者的总生存期、1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时间。实验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造模接种后第3天,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模型组、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各10支,A组:空白对照组,给以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连续21天;B组:模型组,不做处理;C组:中药小剂量组,给以中药1g/kg/d,灌胃连续21天;D组:中药中剂量组,给以中药2g/kg/d,灌胃连续21天;E组:中药高剂量组,给以中药4g/kg/d,灌胃连续21天;21天时处死各组实验裸鼠鼠。取出小鼠肝脏,观察移植瘤裸鼠肝脏转移瘤情况。切除肝脏转移瘤及部分肿瘤旁组织,(1)研究健脾化痰方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CAFs活化水平的影响。(2)研究健脾化痰方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TAMs活化,MMP-2表达及VM形成的影响。(3)Western Blotting检测健脾化痰方对裸鼠结肠癌肝移植瘤HIF-1αu VEGF、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肝转移灶实体瘤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基本相同,治疗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治疗组患者在服用中药复方8周后,健脾化痰方在改善肝转移瘤的疗效方面未能表现明显的临床优势。2.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进行分析,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24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健脾化痰方未能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3.血清肿瘤标志物评价:在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CEA无明显差异(Z=-0.548,P=0.314>0.05)、CA724、CA125、CA199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EA有明显差异(Z=-0.468,P=0.036<0.05)、CA724、CA125、CA199 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治疗后CEA、CA199均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5)、CA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对照组在治疗后CEA、CA199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C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CA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说明中药复方联合系统治疗组在改善CRLM患者CEA水平方面有优势,而对CA199,CA125,CA724方面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4.毒副反应评价:治疗组患者在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影响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肾毒副反应两组也不存在显着差异。5.KPS评分比较:经8周治疗后,治疗组KPS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由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结果显示Z=-2.236,P=0.04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改善5例,稳定17例,恶化2例,稳定率为91.66%,对照组患者改善0例,稳定22例,恶化1例,稳定率95.65%,说明对于晚期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而言,系统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优势。6.PFS、OS、1年生存率方面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随访1年内,PFS,OS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疗组在PFS,OS均高于对照组(7.67vs6.09,10.73vs10.02);治疗组在1年生存率方面明显要高于对照组(54.16%vs30.43%,P=0.0024<0.05)实验研究部分: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健脾化痰方对裸鼠结肠癌肝移植瘤HIF-1α、VEGF、Akt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可以看出,HIF-1α蛋白在模型组中高表达,并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加,其表达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VEGF蛋白在模型组中高表达,并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加,其表达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VEGF蛋白在模型组中高表达,并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加,其表达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Akt蛋白在模型组和中药组中高表达,并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加,其表达量无明显的表达差异。预实验可证明健脾化痰方能够抑制肝转移瘤组织中VM的形成。可能通过对转移瘤肿瘤微环境中TAMs及CAFs的抑制作用而达到抗转移的目的,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去证明,课题组将在今后的实验中对此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结论:临床研究证明,健脾化痰方联合系统化疗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健脾化痰方联合系统化疗能够降显着低结肠癌肝转移患者CEA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能够显着提高患者1年的总生存率。这可能和中医药在调整患者脏腑功能,改善机体脾虚痰瘀的内环境,增效减毒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证明健脾化痰可能通过抑制肝转移瘤肿瘤微环境中CAFs活化水平,抑制TAMs活化从而抑制肝转移瘤的发展;可能通过改善肝转移瘤氧浓度,纠正肝转移瘤中低氧,酸性及乏营养状态而达到抑制HIF-1α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通过降低MMP-2表达及抑制VM形成来抑制肝转移瘤的发展。

高安[2](2016)在《刘华为学术思想及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刘华为教授为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中医,从医四十载,中医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研究总结导师的学术特色与临床经验,从而继承与发扬传承中医。1.刘华为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刘华为教授熟谙经典,博览群书,师古而不泥古,重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的研究,临床精于辨证,强调脾胃,重视肝胆,崇尚重阳的学术理念。总结刘华为教授学术思想有:强调整体观念;坚持辨病、辨证相结合;注重脏腑气机气化;强调脾胃,重视肝胆;临床常用“调气机,促气化”理念的方剂;重视阳气;秉承“少火生气”理念,临床擅用附子;充分发挥合方优势,体现整体思维。刘华为教授临床擅治内科疑难杂症,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有自己的特色,总结刘华为教授临床经验,以“辛开苦降法”为主导创制的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运用脏腑辨证,以“脏腑气机气化”理念指导心律失常、高血压病、肺癌、食道癌、慢性胃炎及肝硬化等疾病的治疗。创新点:(1)以“辛开苦降法”为主导创制的开降分消汤,是以半夏泻心汤、温胆汤及五苓散合方变化而来,全方通过化痰、降痰、消痰达到畅气机、促气化、通心脉之功效,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2)开降分消汤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及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本研究通过运用“脏腑气机气化”理念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及治疗的阐释,首次系统总结了刘华为教授的学术渊源及学术理念,对继承和推广刘华为教授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的临床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相当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常见疾病。中医学在冠心病的证候研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探索从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道路势在必行。刘华为教授总结各家对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沿袭《金匮要略》中胸痹“阳微阴弦”的病机,认为冠心病是由于脏腑气机失调,气化失司,导致痰、湿、水、浊、瘀等病理性代谢产物内停,痹阻心脉而致,而痰浊痹阻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但与胆及脾(胃)关系密切相关。临床采用“辛开苦降法”为主导创制的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等临床观察研究,以探讨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总结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研究目的:(1)总结刘华为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扬。(2)通过观察以“辛开苦降法”为主导创制的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的影响,对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探讨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指标的干预机制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独特优势。方法:(1)学习老师发表的论文和着作,整理学术思想。(2)跟师过程中,通过老师授课、抄方学习的方法,记录老师处方用药及辩证施治的特点,对其临床经验进行总结。(3)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取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所有患者按对照组:治疗组=1:1比例分为西药组(对照组)及中西药结合组(治疗组),每组60例。西药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拜阿斯匹灵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中西药结合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开降分消汤,共给药4周。4周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病情评分及心电图疗效,检测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上述结果均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对比观察及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dit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心绞痛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心绞痛、心电图及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对照组TG、TC、LDL-C、HDL-C值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TC、LDL-C值显着降低(P<0.05), HDL-C值显着升高(P<0.01),TG值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能显着降低TC、LDL-C值,升高HDL-C值。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降低LDL-C值及升高HDL-C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3)治疗前后血清纤维蛋白原(FIB)组内比较:对照组P>0.05,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P<0.05,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能显着降低FIB水平。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FIB值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研究表明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患者,可改善心绞痛症状,而且在心绞痛、心电图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效果显着,并可降低患者TC、LDL-C值,升高HDL-C值及降低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见痰浊痹阻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之一。由此推测运用“辛开苦降法”即通过化痰利湿,畅气机,促气化来调节体内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是抗冠心病心绞痛的机制之一。开降分消汤联合鲁南欣康、拜阿斯匹灵及阿托伐他汀钙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心绞痛及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本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为进一步探讨该方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杨文利[3](2016)在《庞鹤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治疗作用》文中提出背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治疗质量。药物治疗现代医学的药物、手术疗法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单一的药物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不能针对病因根本上治愈,因而治愈率较低。传统的血管外科开放性手术由于适应症的选择,大部分患者不可能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不断发展,血管腔内治疗能有效改善下肢血供,但术后再狭窄的高发生率,造成血管通畅率降低而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此,降低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提高通畅率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中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具有自身优势,其作用机理多为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抗血栓,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等作用。然而,中药对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治疗的研究报道极少,个别报道是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也没有相对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和明确的药物作用时间靶点和疗程,因此,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研究。在ASO治疗中,将发生动脉硬化性闭塞的肢体血管通过动脉腔内治疗技术使血管开通,从而改善肢体的远端供血,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指标得到改善。但其原发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没有停止,由于肢体动脉硬化的继续发展,从而造成治疗靶血管及其近远端或其他部位再发狭窄或闭塞。庞鹤教授在继承陈淑长教授“血瘀证”辨证思路基础上,提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病机为“正虚瘀浊化毒阻络”,以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ASO,对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闭塞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次,现代研究表明血管腔内介入术后再狭窄主要因素可能为血管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所致。很多研究表明中药对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和血管重塑具有干预作用。如:破瘀药物能水蛭提取物可使内皮细胞跨膜受体VEGFR2表达明显减少,从而抑制血管内膜生成。再者,血管腔内治疗球囊及支架对内膜刺激损伤后导致血管内膜增生的原因可能为支架刺激切割血管内膜,由此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近年来,众多学者认为动脉内膜损伤导致的炎症是动脉硬化形成的初始动因,即“炎症-损伤-反应”学说。因此,对动脉腔内成形后血管损伤引起的血管内皮炎症的干预治疗,保护血管内膜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对提高ASO介入术后的通畅率至关重要。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对提高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术后通畅率具有治疗意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早期患者无缺血症状,患者往往不会进行中药治疗,早期应用中药提高动脉腔内治疗后血管通畅率成为必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对血管腔内成形术后疗效研究,对提高动脉腔内治疗术后通畅率,避免再狭窄反复手术及因此而造成的下肢缺血加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应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患者,观察通畅率及临床疗效(包括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为益气活血解毒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及闭塞提供临床依据。并为中药干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时机探索新途径和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依据统计学估算所需病例数,按脱落率20%计算,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100名,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治疗90天。观察入组后3个月、6个月肢体ABI、TcPO2、下肢动脉彩超血管通畅情况等指标。结果:共完成病例观察88例,两组患者6个月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于对照组;A组治疗前后经皮氧分压比较差异显着,治疗后优于治疗前。A组出现血管再狭窄、闭塞的患者治疗前后TcP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可以提高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血管通畅率,同时可以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提高局部经皮氧分压,改善局部循环。当血管出现再狭窄、闭塞时,可以缓解缺血症状,提高局部供血,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郝清凡[4](2013)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同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的护理防治对策。方法选择54例患者行桡动脉穿刺,并与54例股动脉穿刺患者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分析,运用焦虑自评量表对评价其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中迷走反射、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后5 min观察组心率快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和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AS正向评分和负向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负向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向评分和负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并发症少,不论何种入路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减少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

张安吉,李成祥,袁铭[5](2009)在《经肱动脉、股动脉两种途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肱动脉途径穿刺行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STEMI住院患者分别接受经肱动脉(B组,n=52)或经股动脉(F组,n=68)途径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CI成功率差异无显着性。鞘管置入时间分别为(8.98±3.62)、(8.57±3.43)min(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60.25±24.37)、(59.69±25.18)min(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局部感染等发生率显着低于F组,动静脉瘘血栓或栓塞及不适反应等在B组未出现,B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神经损伤等。结论:实施急诊PCI治疗STEMI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经股动脉比较,经肱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周花玩[6](2009)在《糖尿病足0级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社会经济负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足0级病变所用药物主要以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为主,但在缓解症状方面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寻求糖尿病足0级病变中影响神经病变、缺血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初步探讨糖尿病足0级病变的症状分布特点,并归纳糖尿病足0级病变的证候学特点,为以后进一步系统的辨证论治奠定证候学基础,并希望所得结论可指导临床用药思路,以期提高糖尿病足0级病变治疗的效果,预防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43例糖尿病足0级病变患者,通过搜集243例糖尿病足0级病变患者的一般情况、理化检查指标、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相关资料,统计出243例糖尿病足0级病变患者症状出现的频率,筛查出糖尿病足0级病变的临床常见症状,根据神经病变、缺血病变情况进行分组(无神经病变缺血病变组、单纯神经病变组、单纯缺血病变组、神经缺血病变组),比较组间各症状出现的情况,分析糖尿病足0级病变在不同的神经病变、缺血病变情况下的临床症状特点及病机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出糖尿病足0级病变在不同的神经病变、缺血病变情况下的临床常见证候类型,归纳糖尿病足0级病变的证候学特点。研究结果:糖尿病足0级病变在不同的神经病变、缺血病变情况下性别、年龄、烟酒史、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血脂异常病史、脂肪肝病史、高血压病史、舒张压、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情况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神经缺血病变组收缩压值最高;糖尿病足0级病变中医证候阴虚证、气虚证、痰湿证、阳虚证、血瘀证常相伴出现。结论:尚不认为性别、年龄、烟酒史、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血脂异常病史、脂肪肝病史、高血压病史、舒张压、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情况等因素是影响糖尿病足0级病变患者发生神经病变、缺血病变的相关因素。在糖尿病足0级病变中,当神经病变与缺血病变同时并见时,更应严格控制收缩压。阴虚证、气虚证、痰湿证、阳虚证、血瘀证为糖尿病足0级病变主要中医证候因素。其中,无神经缺血病变组、单纯缺血病变组与神经缺血病变组气虚证、阴虚证、痰湿证常相伴出现;阳虚证与血瘀证常相伴出现。单纯神经病变组则为气虚证、阳虚证、痰湿证常相伴出现,阴虚证、血瘀证常相伴出现。糖尿病足0级病变的中医证候虚实夹杂,无论有无出现神经缺血病变,本虚以阴虚证、气虚证、阳虚证最常出现,标实以痰湿证、血瘀证最常出现。

刘兴烈[7](2008)在《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肾衰竭是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晚期的共同归宿,是一组以进行性肾单位毁损从而使肾脏的排泄功能、内环境稳定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等发生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临床路径是一种具有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费用潜在好处的管理策略,而且可以保持或者提高护理质量。而中医药学已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性肾衰治疗上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广东省中医院为规范化治疗,提高医疗品质,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制订了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目的本课题通过确立慢性肾衰病人住院期间中医临床路径和临床方案、研究关键临床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评价,旨在为促进临床路径在其它肾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非同期队列研究,对比实施临床路径之前(2003年1月~2004年4月,传统组)与实施临床路径之后(2006年1月~2007年12月,路径组)在广东省中医院内一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肾衰患者的主要相关情况。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住院时间;2.住院费用;3.中医证候积分;4.生存质量的改善;5.住院并发症;5.60天再住院率;7.住院病死率及90天病死率;8.患者满意度;9.医疗品质;10.患者教育。结果本研究路径组110例,传统组105例,共2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型分布、西医临床分期、既往史积分、基础病积分等基线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25.19±12.23)下降到(15.21±9.98),P值=0.003。平均住院总费用与住院平均每日费用呈下降趋势;平均住院总费用由(9597.59±4982.37)元下降到(7013.59±3922.31)元,P值=0.006;住院平均每日费用由(757.59±168.12)元下降到(412.33±136.66)元,P值=0.009;其中药物费用、理化费用、其它费用均下降,治疗费用有所上升。治疗后路径组中医证候积分(101.01±61.21)与传统组(153.33±62.2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8;两组患者SF-36记分比较,采用t检验,得双侧P<0.05,按a=0.05的水准,路径组与传统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预示两组患者在SF-36记分上有明显差异,路径组患者在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健康变化等方面比传统组均有明显好转;两组患者SCL-90记分比较采用t检验,得双侧P<0.05,按a=0.05的水准,路径组与传统组记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路径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变化等方面比传统组均有明显好转。住院病死率、60天内病死率、住院并发症、60天内再住院率无统计学意义。实施临床路径后两组患者满意度有明显差别;中医特色治疗率增加;更重视对患者病情的量化评估和患者以及其家属的教育。结论慢性肾衰病人住院期间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促使医护人员及时完成监护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临床路径实施为病人治疗护理提供一个前瞻性标准化模式,促使医患双方共同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进程,最终达到提高病人满意度的目的。同时,本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医药在非透析期的应用效果,拟定的临床路径表根据诊疗常规规定了中医中药、中成药的运用,规范了祖国传统医学在慢性肾衰非透析期的应用。

曾普华[8](2007)在《原发性肝癌围介入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介入对VEGF、bFGF表达水平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整理近十年来有关肝癌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研究以及血管介入、中医药联合介入治疗进展等文献资料;(2)初步探讨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演变规律、以及病证相互关系,分析归纳该阶段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初步探讨该阶段中医药治疗思路;(3)观察介入前后肝癌患者血清中VEGF、bFGF表达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术后肿瘤血管生成水平,为介入术后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寻找相关依据;初步探讨血液中VEGF和bFGF水平与肝癌临床分期、以及相关生物学特征(如并发癌栓)等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血液中VEGF和bFGF水平与肝癌围介入期常见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中医蓟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初步思路。研究方法(1)以经血管介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广东省中医院近5年住院病历回顾性抽样调查研究为主,结合前瞻性住院病例抽样调查为辅的方法,开展围血管介入期中医证候抽样调查研究,采用数据信息挖掘技术对中医四诊资料进行分析处理;(2)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经血管介入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中血管生成调节因子(VEGF和bFGF)浓度变化。研究结果一.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中医证候抽样调查研究1.介入前后肝癌主症(征)变化:由介入前的4个转变为介入后的7个;介入前主症(征)包括肝区疼痛、神疲乏力、腹胀痛和纳呆食少等,出现频次和频率依次为109(65.27%)、87(52.10%)、77(46.11%)和67(40.12%);介入后主症(征)包括发热、纳呆食少、腹胀痛、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和黄疸征等,出现频次和频率依次为71(45.51%)、66(42.31%)、50(32.05%)、47(30.13%)、44(28.21%)、43(27.56%)和40(25.64%)。2.对323份肝癌围血管介入期四诊资料进行数据信息挖掘分析,得出常见5类中医证候分别为气滞血瘀证(142例,占44.0%)、脾虚湿困证(48例,占14.9%)、湿热蕴结证(48例,占14.9%)、肝郁脾虚证(43例,占13.2%)和肝肾阴虚证(42例,占13.0%)等。3.167例介入前肝癌患者证候分布情况:气滞血瘀证75例(44.9%),最多见;其次为肝郁脾虚证35例(21.0%);再次为脾虚湿困(夹瘀)证22例(13.1%)、肝肾阴虚证19例(11.4%)、湿热蕴结证16例(9.6%);156例介入后患者证候分布情况:气滞血瘀证67例(42.9%),最多见;其次为湿热蕴结证32例(20.6%)、脾虚湿困(夹瘀)证26例(16.7%)、肝肾阴虚证23例(14.7%);再次为肝郁脾虚证8例(5.1%)。4.经血管介入前后5类常见证候整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湿热蕴结证介入后较介入前显着增多(P=0.006),肝郁脾虚证介入后较介入前显着减少(P=0.000),而其它证候介入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化疗栓塞治疗前后5类常见基本证候整体分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中药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前后5类常见基本证候整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病证相关分析结果:1)常见中医证候在肝癌巨块型、其它块状型和结节型等临床分型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主要临床分型与常见中医基本证候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2)肝肾阴虚证在Ⅱa~Ⅲa期分布有差异(P=0.011),其中Ⅱb期分布较多;余证候在分期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虚湿困夹瘀证同临床分期早晚呈正相关(P=0.007)。3)常见证候在各瘤体分级的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肝癌瘤体分级大小与常见基本证候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4)肝肾阴虚证在出现门脉主干癌栓或下腔静脉癌栓时明显减少(P=0.037),余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虚湿困夹瘀证同癌栓范围大小呈正相关(P=0.049)。5)明确有肝内转移34例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夹瘀证出现较多,其次为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出现较少;脾虚湿困夹瘀证与肝内转移呈正相关(P=0.023),肝肾阴虚证与其呈负相关(P=0.010);肺转移与常见基本证候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6)栓塞术后综合征患者中除肝郁脾虚证少见外,其它证候均常见,其中气滞血瘀证最多见,其次为湿热蕴结证,再次为脾虚湿困夹瘀证和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在栓塞术后出现发热时明显减少(P=0.001),而肝肾阴虚证明显增多(P=0.000);余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均与栓塞术后发热呈负相关(P=0.003,P=0.027),而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与其呈正相关(P=0.039,P=0.000)。7) 110例栓塞术后肝功能损伤患者中除肝郁脾虚证少见外,其它证候均常见,其中气滞血瘀证最多见,其次为湿热蕴结证,再次为脾虚湿困夹瘀证和肝肾阴虚证;脾虚湿困夹瘀证与栓塞术后肝功能损伤呈正相关(P=0.043),气滞血瘀证与其呈负相关(p=0.013)。二.实验研究1.11例肝癌患者血液中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介入后均较介入前明显升高,VEGF前后的浓度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bFGF的变化亦有统计学意义(P=0.032)。2.19例既往未曾行局部治疗的肝癌患者血液中VEGF与bF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2)。3.血液中VEGF和bFGF表达水平均与临床分期早晚呈正相关(分别为P=0.001,P=0.026)。4.VEGF表达水平与癌栓范围呈正相关(P=0.031),而bFGF表达水平与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2)。5.血液中VEGF、bFGF表达水平与脾虚湿困夹瘀证均呈正相关(分别为P=0.000,P=0.031),而bFGF表达水平与肝郁脾虚证呈负相关(p=0.039)。初步结论一.文献研究肝癌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可概括为:(1)肝癌的发生是多种外邪侵袭、肝病迁延日久、饮食内伤、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和脏腑虚弱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多因相合、癌毒内生是致病的前提;其中,多因相合即“肝郁、气滞、血瘀、痰凝、湿浊、湿热、火郁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胶结难解;(3)脏腑失调、正气虚弱是癌毒致病的病理基础;机体抗癌力低下是癌变的关键;(4)癌毒形成、性质和致病特点可归纳为:肝癌癌毒为内生之阴邪,在局部形成实体瘤,具有复杂性、隐匿性、猛烈性、凶险性、复发性、扩散性、耗损性等特性;(5)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胆与肾;属于邪实正虚、本虚标实、因虚致病的一种难治性疾病;其病情复杂,传变迅速,预后较差。目前肝癌的中医证型尚未统一。文献研究提示,其常见证候为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脾虚湿困、肝气郁结和肝肾阴虚等。现代研究表明,肝癌TACE治疗后残留病灶的复发与肝内外转移是限制其疗效的主要原因。血管介入术后肝肿瘤侧支循环的建立是肝癌复发和转移及其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血管生成水平显着升高可能是其主要分子生物学机制。预示着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TACE应用具有强大的抗癌优势。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长期服用而毒副作用低、“带瘤生存”、抗复发和转移等特点,特别是中药复方具有“多环节、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特点,从传统中医药寻找多环节靶向抗血管生成的手段可望为肿瘤治疗研究带来新的希望,但目前这方面的基础研究才刚刚起步。二.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中医证候抽样调查研究1.血管介入前后肝癌主症(征)由介入前的4个(包括肝区疼痛、神疲乏力、腹胀痛和纳呆食少等表现),转变为介入后的7个(包括发热、纳呆食少、腹胀痛、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和黄疸征等表现);介入后主要毒副反应为栓塞术后综合征和术后肝功能损伤。2.肝癌围血管介入期5类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分别为气滞血瘀证、脾虚湿困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等。3.介入前患者多表现为“气滞(肝气郁结)、血瘀、脾胃虚弱”等中医病机特点;介入后患者多表现为“气滞、血瘀、湿热、湿浊”(邪实)和“脾胃虚弱、肝肾阴虚”(正虚)等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介入后病机变化突出了“湿热内蕴”的特点,经化疗栓塞治疗后患者尤为显着,而中药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者这一特点并不显见;化疗药、栓塞剂等“药毒”属于外邪的一种,在局部长期留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不利,导致湿浊内停、湿热内蕴。4.随着肝癌分期从早到晚,其中医病机渐趋复杂,表现出“毒、瘀、虚”互结的特点;癌栓属于“血瘀证”范畴;就晚期肝癌合并癌栓者呈现出“瘀、毒、虚”互结的病机特点;肝癌出现肝内转移亦呈现出“毒、瘀、虚”互结的病机特点;栓塞术后发热的中医病机较多表现为“湿热”兼有“阴虚”的特征;术后并发肝功能损伤其病机亦为“毒、瘀、虚”互结。5.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中医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肝癌癌毒未清是致病的关键;正气不足、机体抗癌力下降是其传变的基础;“癌毒流注”是其传变的主要方式;肝癌伴有复发和转移时表现出“瘀、毒、虚”互结的病机,亦属于邪实正虚、虚实夹杂的病理过程。三.实验研究1.经化疗栓塞治疗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血液中VEGF和bFGF表达;2.血液中VEGF和bFGF的表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化疗栓塞术后肿瘤血管生成状况;两者作为较为敏感的血清学指标,亦可能与肝癌预后、并发癌栓范围等相关;3.血液中VEGF、bFGF表达水平与“脾虚湿困、瘀血内阻”中医病机呈正相关。

温小姣[9](2006)在《直接动静脉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回顾性总结6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直接动静脉穿刺2435例次,选用桡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等直接穿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过程。结果:行直接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7.5%,61例次通过再次穿刺获得成功,并发局部血肿5例次,血流量可达180~280ml/min,透析后肌肝、尿素氮清除率在65%左右,脱水量达到预期目标。

王玉莲[10](2006)在《小儿血液透析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血液透析后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5年6月136例行血液透析患儿,通过规范穿刺技术、准确使用抗凝剂治疗、切实有效压迫动脉穿刺处、积极控制高血压、勤观察同时做好家长、患儿的心理支持等措施来加以预防。结果:136例患儿中有5例并发假性动脉瘤,其中4例治愈,1例行外科手术修复。其余均顺利实施血液透析,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精心的预防护理对防范小儿血液透析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高度浮肿患者直接动脉穿刺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度浮肿患者直接动脉穿刺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化痰方干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抗转移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现况
    1.2 基本概念
    1.3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立项依据
    4.2 健脾化痰方组方分析
    4.3 健脾化痰方的临床疗效评价
    4.4 健脾化痰方实验研究评价
    4.5 课题疗效评价及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致谢

(2)刘华为学术思想及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思路
        1.1 胸痹心痛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进展
    综述二 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现状
        2.1 “痰浊”与冠心病心绞痛历史沿革
        2.2 冠心病痰浊形成的主要机制
        2.3 冠心病“痰浊证”中医治疗概况
        2.4 冠心病“痰浊证”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
        2.5 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研究
    综述三 冠心病心绞痛现代医学治疗研究
        3.1 流行病学
        3.2 危险因素
        3.3 诊断与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刘华为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
    第一章 刘华为教授学术思想
        1.1 整体观念
        1.2 辨病辨证相结合,掌握西医诊断,不拘泥于西医药理
        1.3 注重脏腑气机气化
        1.4 刘华为教授临床常用调气机,促气化理念的方剂
        1.5 重视阳气思想
        1.6 秉承“少火生气”理念,临床擅用附子
        1.7 发挥合方优势,体现整体思维
    第二章 刘华为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2.1 刘华为辛开苦降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2 刘华为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2.3 刘华为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2.4 刘华为治疗食道癌经验
        2.5 刘华为治疗肺癌经验
        2.6 刘华为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2.7 刘华为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第三部分 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刘华为教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病因认识
        1.2 病机认识
        1.3 辛开苦降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立论依据
    第二章 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研究目的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研究方案
        2.5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从痰浊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意义
        3.2 刘华为对冠心病痰浊痹阻证的论治
        3.3 开降分消汤组方理念及现代药理基础
        3.4 开降分消汤疗效分析
        3.5 结论
        3.6 临床安全性研究问题
        3.7 创新点
        3.8 存在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小结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3)庞鹤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庞鹤教授经验总结
    1.1 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
    1.2 辨证方法和论治特点
        1.2.1 沿袭仲景“阴阳和,病乃愈”;临证治疗以“调畅气机、交通阴阳”
        1.2.2 重视外科疾病内治,辨证“首分脏腑,经络入手”治以“调理气血”
        1.2.3 辨邪气性质,因势利导择路驱邪
        1.2.4 顾护脾胃而扶正
    1.3 庞鹤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的经验总结
        1.3.1 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
        参考文献
        1.3.2 慢性下肢静脉瘀滞性疾病的经验
        参考文献
        1.3.3 “臁疮”的特点及用药经验
        1.3.4 淤积性皮炎
    1.4 杂病治疗经验
        1.4.1 失眠
        1.4.2 高血压、高血脂
        1.4.3 小儿多动症
        1.4.4 肢体麻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腰椎退行性变)
        1.4.5 复视
        1.4.6 胸痹
        1.4.7 下肢水肿
        1.4.8 发热的治疗
        1.4.9 慢性胃炎
        1.4.10 便秘
    1.5 选用药特点
        1.5.1 下肢血管病温阳、活血药物用药特点
        1.5.2 重视清热解毒药物在下肢血管病中的应用
        1.5.3 治疗疼痛的药物小结
        1.5.4 皮肤病变的选药组方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现状
        2.2、中医古籍对本病的相关记载
        2.3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
        2.4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防治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入组标准
        2.3 剔除或中止标准
        2.4 病例脱落
        2.5 疗效观察指标
    3 方法
        3.1 样本含量及随机化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4 统计结果
        4.1 入组及完成情况
        4.2 人口学资料
        4.3 入组时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4.4 入组时治疗组、对照组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组间比较
        4.5 6个月通畅率比较
        4.6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比较
        4.7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比较
    5 讨论与分析
    6 结论
    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同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2.1 迷走反射的护理
        1.2.2 穿刺部位血肿的护理
        1.2.3 焦虑的护理
        1.2.4 心律失常和血管栓塞的护理
    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2 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后5 min 2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2.3 实施前后患者SAS正负向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 讨论

(5)经肱动脉、股动脉两种途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肱动脉穿刺术
    1.3 股动脉穿刺术
    1.4 方法
        1.4.1 经皮肱动脉穿刺介入操作步骤
        1.4.2 经股动脉途径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6)糖尿病足0级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足中医研究进展
    综述二 糖尿病足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对临床路径的认识
        (一) 临床路径的背景与起源
        (二) 开展临床路径的趋势
        (三) 临床路径的定义、内涵与特点
        (四) 临床路径的理论基础
        (五) 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
        (六) 临床路径的目标
        (七) 实施临床路径的原因、长期效果、优点与障碍
        (八) 临床路径研发项目管理的策划
        (九) 选择临床路径病种的原则
        (十) 临床路径的实施步骤
        (十一) 实施临床路径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
        (十二) 变异
        (十三) 临床路径和循证医学的关系
        (十四) 临床路径与临床实践标准的关系
        (十五) 临床路径与传统医疗模式的区别
        (十六) 临床路径与以往的临床标准化管理工具的区别
        (十七) 结语
    二 医院开发应用临床路径的研究概况
        (一) 在国外应用发展状况
        (二) 在国内应用进展
        (三) 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
        (四) 临床路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 临床路径中的变异研究概况
        (一) 变异的定义
        (二) 变异的种类
        (三) 变异的分析与处理
        (四) 变异的研究概况
    四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研究概况与展望
        (一)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二) 广东省中医院基本研究发展现状
        (三) 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施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2 样本同质性研究
    3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的影响
    4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
    5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6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7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住院常见并发症的影响
    8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60天内再住院率的影响
    9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60天内病死率的影响
    10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
    11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12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中医特色治疗执行情况的影响
    13 实施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肾衰主要转归的影响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慢性肾衰中医证型的简约性是实施临床路径的要求
        1.2 临床路径对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的影响
        1.3 并发症
        1.4 再住院率
        1.5 病死率
        1.6 满意度
        1.7 理化检查执行情况
        1.8 中医特色治疗
        1.9 治疗评价
        1.10 患者教育
        1.11 临床评价
    2 实施效果评价
    3 体会
        3.1 实施临床路径的体会
        3.2 确保临床路径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
        3.3 临床路径表制定的注意事项
        3.4 实施临床路径效果评价指标的选择
        3.5 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
        3.6 变异的处理
        3.7 主要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主持、参加课题、发表论文及表彰与获奖情况
致谢

(8)原发性肝癌围介入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介入对VEGF、bFGF表达水平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 病名起源
        2. 病因探讨
        2.1 外邪侵犯
        2.2 肝病迁延日久
        2.3 饮食内伤
        2.4 情志伤害
        2.5 素体禀赋不足
        3. 病机初探
        3.1 多因相合、癌毒内生为致病前提
        3.2 癌毒形成、性质及致病特点
        3.3 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是癌毒致病的病理基础
        3.4 机体抗癌力低下是癌变的关键
        3.5 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胃与肾
        3.6 病属邪实正虚,虚实夹杂
        3.7 肝癌病情错综复杂,传变迅速,预后较差
        4. 证候研究
    第二节 中医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进展与思路探讨
        1. 病证结合相关概念的探讨
        2. 中医证候现代研究概述
        3. 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研究概述
    第三节 经血管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1. 肝癌经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历史
        2. 经血管介入治疗肝癌的原理
        2.1 肝癌的血供情况
        2.2 经动脉靶向给药的特点
        3. 肝癌常用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
        3.1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3.2 肝动脉-门静脉联合化疗
        3.3 肝段及亚段动脉栓塞术
        3.4 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3.5 肝癌出现并发症时的介入治疗方法
        4. 常用经肝动脉化疗灌注方案
        5. 经血管介入治疗肝癌的常用栓塞剂及栓塞方法
        6. 肝癌 TACE术后常见毒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6.1 常见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
        6.2 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7. 肝癌 TACE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情况研究
        8. 肝癌 TACE治疗的疗效评价
        9. 经血管介入联合基因治疗的应用前景
        10. 经血管介入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的思路探讨
        10.1 肿瘤血管生成机制
        10.2 肝癌经血管介入后抗血管生成的重要性
        10.3 抗血管生成现代药物研究概述
        11.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影响肝癌介入相关预后因素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1. 影响肝癌介入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2. 影响肝癌介入预后的相关生物学指标研究
        2.1 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
        2.2 血小板源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的变化
        2.3 免疫相关因素
    第五节 中医药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减毒研究
        1.1 中医药对经血管介入术后减毒的临床研究
        2. 中医药对肝癌血管介入术后增效的临床研究
        3. 中医药对肝癌血管介入术后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及思路探讨
        4. 中药油剂经血管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4.1 两种常用油剂类中药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中医证候抽样调查研究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患者围血管介入期中医四诊资料的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的对象
        1.2 病例选择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调查方法
        1.5 住院病历调查内容
        1.6 前瞻性病例调查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2.2 介入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之主症(征)分析
        2.3 栓塞术后综合征及肝功能损伤表现分析
    第二节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分析归纳研究
        1.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四诊信息资料聚类分析
        2.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五类四诊资料信息集合的频数分析
        3. 五类信息集合内较高频次的中医四诊资料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3.1 第1类四诊信息集合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3.2 第2类四诊信息集合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3.3 第3类四诊信息集合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3.4 第4类四诊信息集合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3.5 第5类四诊信息集合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4.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分析归纳
    第三节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演变规律研究
        1.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常见中医基本证候整体分布规律
        2. 原发性肝癌介入前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分布规律
        3. 原发性肝癌介入后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分布规律
        4. 介入前后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分布情况的变化分析
        4.1 介入前后5类常见基本证候分布差异性分析
        5.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分析归纳
    第四节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病证相关研究
        1. 主要临床分型分期与常见中医基本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2. 肝癌局部肿块特点与常见中医基本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2.1 肝癌瘤体大小与常见基本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2.2 肝癌癌栓范围与常见基本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2.3 肝内转移与常见基本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2.4 肺转移与常见基本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3. 肝癌栓塞术后综合征与常见中医基本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3.1 出现发热时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
        4. 肝癌栓塞术后肝功能损伤与常见中医基本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节 讨论部分
        1. 血管介入术后常见毒副反应和并发症分析
        2. 栓塞术后综合征及肝功能损伤的常见表现
        3. 肝癌围血管介入期中医证候病机关联知识(“审证求因”)分析
        4. 肝癌围血管介入期病证相关性分析
        4.1 肝癌临床分期与常见证候的相关性
        4.2 肝癌并发癌栓与常见证候的相关性
        4.3 肝癌出现肝内转移与常见证候的相关性
        4.4 肝癌出现栓塞术后综合征与常见证候的相关性
        4.5 肝癌并发肝功能损伤与常见证候的相关性
        4.6 其他病证相关分析
        5. 中医药联合介入治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6. 肝癌中医药治疗的思路初步探讨
        7. 肝癌围介入期中医药治疗的思路探讨
        8. 肝癌介入术后中医药抗复发和转移治疗的思路探讨
        9. 本部分的研究方法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血清中VEGF与 bF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概述
        2. 实验材料
        3. 检测前准备
        4. 操作步骤
        5. 结果判断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分析
        1. 介入前后肝癌患者血液中VEGF和bFGF的浓度变化
        2. 肝癌患者血液中VEGF与bFGF表达水平相关性
        3. 肝癌患者血液中VEGF和bFGF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4. 肝癌患者血液中VEGF和bFGF表达水平与癌栓范围的相关性
        5. 肝癌患者血液中与常见中医证候相关性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表
原发性肝癌围血管介入期中医诊疗信息调查表
致谢

(9)直接动静脉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材料
2 方法
    2.1 桡动脉穿刺:
    2.2 足背动脉穿刺:
    2.3 肱动脉穿刺:
3 结果
4 体会

(10)小儿血液透析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 论
3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护理
    3.1 规范穿刺技术
        3.1.1 提高桡动脉和肱动脉的穿刺成功率
        3.1.2 直接动-静脉穿刺的注意事项
        3.1.3 深静脉置管适用范围
    3.2 准确使用抗凝剂治疗
    3.3 切实有效压迫动脉穿刺处
    3.4 积极控制高血压
    3.5 预防

四、高度浮肿患者直接动脉穿刺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化痰方干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抗转移作用机制研究[D]. 李伟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刘华为学术思想及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临床研究[D]. 高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3]庞鹤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治疗作用[D]. 杨文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同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 郝清凡. 安徽医学, 2013(06)
  • [5]经肱动脉、股动脉两种途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J]. 张安吉,李成祥,袁铭. 实用医学杂志, 2009(20)
  • [6]糖尿病足0级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D]. 周花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7]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D]. 刘兴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8]原发性肝癌围介入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介入对VEGF、bFGF表达水平影响[D]. 曾普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9]直接动静脉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J]. 温小姣.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6(07)
  • [10]小儿血液透析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王玉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02)

标签:;  ;  ;  ;  ;  

高水肿患者直接动脉穿刺的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