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窒息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小艳,谢维,陈灵灵[1](2022)在《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与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与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57例新生儿窒息临床资料,将157例新生儿根据器官损害程度分为单器官损害组(61例)和多器官损害组(96例)。对比两组新生儿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差异,分析新生儿窒息继发多器官损害的相关因素,评估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预测效能。结果 157例新生儿窒息继发多器官损害96例,发生率为61.15%。多器官损害组新生儿入院1h动脉血乳酸水平显着高于单器官损害组,而出生1min Apgar评分、乳酸清除率则明显低于单器官损害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min Apgar评分低、动脉血乳酸高、乳酸清除率低是新生儿窒息后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新生儿窒息动脉血乳酸水平与1min Apgar评分负相关,乳酸清除率与1min Apgar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5)。动脉血乳酸联合乳酸清除率预测多器官损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9,灵敏度为90.6%,特异度为85.2%。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与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联合监测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有助于预测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风险。
刘小婧,吴红霞,祝立卷[2](2021)在《超声脐动脉S/D值联合胎心率监测对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诊断分析》文中认为文章分析了超声脐动脉收缩期末最大血流速度(S)/舒张期末最大血流速度(D)值联合胎心率监测对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诊断价值。选取发生新生儿窒息的98例产妇作为窒息组,新生儿正常的98例产妇作为未窒息组,比较两组胎心率监测情况和脐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S/D值。分析胎心率监测和S/D值与阿氏评分的相关性,比较胎心率监测和S/D值单一及联合监测对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窒息组胎心率监测异常率(87.76%)高于未窒息组(18.37%)(P<0.05)。窒息组脐动脉RI、PI、S/D值均高于未窒息组(P<0.05)。胎心率监测异常、S/D值与阿氏评分呈负相关(P<0.05)。胎心率监测和S/D值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显着高于单一检测(P<0.05)。超声脐动脉S/D值联合胎心率监测对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测。
王丽[3](2021)在《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并统计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剖宫产产妇中,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产妇为11例,占9.17%;未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产妇为109例,占90.83%。其中,轻度新生儿窒息为9例,占7.5%;重度新生儿窒息为2例,占1.67%。年龄、孕周、分娩次数、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妊娠期合并症、胎数、低体重儿、脐带异常、产前出血、产前贫血及重度子痫前期为影响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胎盘因素、妊娠期合并症、脐带异常及重度子痫前期为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9.17%。胎盘因素、妊娠期合并症、脐带异常及重度子痫前期为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产妇围产期的卫生保健工作,改进及完善新生儿窒息急救及抢救流程,并评估产妇子痫前期病情程度,选择合理的麻醉剂急救管理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宁亚男,付中秋[4](2021)在《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功能损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生儿窒息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是导致围生期新生儿死亡和儿童残疾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3]。新生儿窒息在我国发生率为4.75%~8.90%[4]。虽然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被我国引进并不断推广后,窒息导致的残疾率和死亡率较前明显降低,但仍有60%~80%的足月窒息新生儿会出现单个或多个器官功能损伤,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5]。新生儿窒息的病因较为复杂,缺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个体反应差异明显,
苏关影[5](2021)在《脐血动脉血气分析联合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病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析在新生儿窒息病情评价中实施脐血动脉血气分析联合Apgar评分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20年1-10月择取4 426例单胎足月新生儿,将其中83例窒息新生儿纳入研究组,其中阴道分娩53例,均为轻度窒息(早产4例,足月49例);剖宫产30例,26例轻度窒息(早产13例,足月13例),4例重度窒息(早产2例,足月2例),并根据窒息程度分为两组,将轻度窒息新生儿纳入研究一组,将重度窒息新生儿纳入研究二组,其他正常新生儿纳入对照组,所选研究对象均在分娩后即刻实施Apgar评分,并抽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对评估及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研究一组和研究二组Apgar评分均比对照组低,且研究二组评分低于研究一组(P<0.05);研究一组和研究二组脐血动脉pH值均比对照组低,且研究二组低于研究一组(P<0.05);研究一组和研究二组二氧化碳分压均比对照组高,且研究二组高于研究一组(P<0.05);研究一组和研究二组氧分压水平均比对照组低,且研究二组低于研究一组(P<0.05);研究二组脐动脉酸中毒发生率高于研究一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窒息病情评价中实施脐血动脉血气分析联合Apgar评分的临床价值显着。
李小琴[6](2021)在《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国内普遍存在单独以阿普加评分(Apgar score,Apgar)诊断新生儿窒息的现象,其局限性也已日渐明显,诊断状况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结合国际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是依据Apgar评分联合脐动脉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目前国内对脐动静脉血气研究较少,新生儿窒息时可结合脐静脉血气分析,为寻找新生儿窒息的病因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特点及其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为诊断新生儿窒息及分析窒息病因提供依据,改善预后。目的1、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统计学参考值范围及其在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应用2、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与诊断新生儿窒息标准以及窒息预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01月至2021年0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24例,新生儿病例427例,其中脐动脉血气分析427例,87例同时行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统计1分钟Apgar>7分脐动、静脉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碱剩余(Buffer excess,BE)、乳酸(lactic acid,Lac)、碳酸氢根(bicarbonate radical,HCO3-)的参数范围;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1分钟Apgar评分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对1分钟Apgar评分、脐动脉pH、1分钟Apgar评分联合脐动脉pH进行一致性分析,研究新生儿窒息的最佳诊断标准;研究新生儿窒息的预后。结果1.1分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分析1.1 385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脐动脉血气分析:pH:7.25±0.09,PaO2:24.43±11.21(mmHg),PaCO2:55.27±13.82(mmHg),BE:-3.37±4.22(mmol/L),Lac:4.57±2.57(mmol/L),HCO3-:24.16±4.13(mmol/L)。1.2 82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脐静脉血气分析:pH:7.31±0.06,PaO2:33.10±11.21(mmHg),PaCO2:44.87±10.10(mmHg),BE:-2.94±4.35(mmol/L),HCO3-:24.26±4.97(mmol/L)。2.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2.1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联合脐动脉pH<7.20诊断新生儿窒息,窒息组29例,非窒息组398例。窒息组脐动脉pH、BE 比非窒息组小(pH:7.07±0.08 vs.7.26±0.07;BE:-10.06±3.61 vs.-2.87±3.87,P<0.05);窒息组脐动脉 Lac、PCO2 大(Lac:8.71±3.10 vs.4.26±2.26;PCO2:71.88±18.05 vs.54.32±12.63,P<0.05)。2.2 87例脐静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联合脐动脉pH<7.20诊断新生儿窒息,窒息组4例,非窒息组83例。窒息组脐静脉pH、BE 比非窒息组小(pH:7.18±0.03 vs.7.31±0.06;BE:-7.15±3.42 vs.-2.61±4.21,P<0.05);窒息组脐静脉 Lac、PCO2 大(Lac:7.62±1.10 vs.3.67±2.30;PCO2:57.23±11.48 vs.44.46±9.50,P<0.05)。2.3 87例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中,以脐动脉pH<7.20为窒息组(15例),脐动脉pH≥7.20为非窒息组(72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静脉pH小(7.22±0.04 vs.7.32±0.05,P<0.05);窒息组 pH 差值、PCO2 差值大(pH 差值:0.10±0.09 vs.0.02±0.05;PCO2差值:19.89±14.30 vs.5.70±11.36,P<0.05)。3.1分钟Apgar与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关系3.1 脐动脉血气分析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窒息组(47例),1分钟Apgar评分>7为非窒息组(380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动脉 pH、BE 小(pH:7.14±0.11 vs.7.27±0.08;BE:-8.03±4.52 vs.-2.78±3.85,P<0.05);窒息组脐动脉 Lac、PCO2 大(Lac:7.56±3.22 vs.4.19±2.22;PCO2:64.67±18.45 vs.54.38±12.65,P<0.05)。3.2 脐静脉血气分析 87例脐静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窒息组(6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非窒息组(81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静脉 pH、BE 小(pH:7.21±0.06 vs.7.31±0.06,P<0.05;BE:-6.50±3.10 vs.-2.55±4.22,P<0.05);窒息组脐静脉 Lac、PCO2大(Lac:6.70±2.32 vs.3.64±2.28;PCO2:53.62±10.55 vs 44.41±9.61,P<0.05)。3.3 1分钟Apgar与脐动脉血气分析的相关性 1分钟Apgar与脐动脉血气分析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1分钟Apgar与脐动脉pH、BE、HCO3-呈正相关(r=0.36;r=0.34;r=0.23,P<0.05);与 Lac、PCO2呈负相关(r=-0.32;r=-0.18,P<0.05);与 PO2、SO2无相关性(P>0.05)。4.分娩方式、胎儿窘迫与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关系4.1胎儿窘迫时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胎儿窘迫168例,非胎儿窘迫259例。胎儿窘迫组脐动脉pH、BE 比非胎儿窘迫组小(pH:7.23±0.10vs.7.27±0.08;BE:-3.93±5.05 vs.-2.99±3.61,P<0.05);胎儿窘迫组脐动脉 Lac 大(5.23±2.86 vs.4.13±2.28,P<0.05);胎儿窘迫组脐动脉 pH<7.2 的发生率高(33.93%vs.20.08%,P<0.05)。4.2胎儿窘迫时脐静脉血气分析结果 脐静脉血气分析87例中,胎儿窘迫组41例,非胎儿窘迫组46例,两组脐静脉pH、BE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3胎儿窘迫时分娩方式对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 427例脐动脉血气中胎儿窘迫168例,其中剖宫产96例,阴道顺产50例,钳产22例。剖宫产组比阴道顺产、钳产组脐动脉 pH、BE 大(pH:7.26±0.08 vs.7.19±0.09、7.20±0.12;BE:-1.99±4.23 vs.-5.97±5.29、-7.75±3.81,P<0.05);剖宫产组 Lac 小(3.87±2.30 vs.7.06±2.80、7.02±1.77,P<0.05)。阴道顺产组与钳产组脐动脉pH、BE、Lac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脐动脉pH、1分钟Apgar与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分析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胎膜早破95例,羊水污染132例,妊娠期糖尿病82例,妊娠期高血压25例,脐带绕颈167例。5.1 脐动脉pH 脐动脉pH<7.20组为窒息组(109例),脐动脉pH≥7.20为非窒息组(318例),窒息组与非窒息组羊水污染、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脐带绕颈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2 1分钟Apgar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1分钟Apgar评分≤7为窒息组(47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非窒息组(380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羊水污染、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高(44.68%vs.29.21;14.89%vs.4.74%,P<0.05)。6.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与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关系427例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1分钟Apgar评分≤7分联合脐动脉pH<7.20为窒息组,进行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是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P<0.05),脐带因素、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羊水污染、早产均不是危险因素(P>0.05)。7.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7.1 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20为窒息诊断标准:1分钟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74,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是0.35,脐动脉pH<7.15的Kappa值是0.53(P<0.05)。Apgar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高,与脐动脉pH<7.15相接近,而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低;Apgar的约登指数最高,脐动脉pH<7.20次之,脐动脉pH<7.15最低(P<0.05)。7.2 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15为窒息诊断标准: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是0.27,脐动脉pH<7.15的Kappa值是0.60,1分钟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61(P<0.05)。Apgar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与脐动脉pH<7.15相接近,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最低(P<0.05)。7.3 1分钟Apgar联合脐动脉pH<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更高,脐动脉pH越低,特异度越高,敏感度越低。8.新生儿窒息预后本研究对新生儿窒息、脐动脉pH<7.20的脏器损伤、住院天数(因新生儿窒息和/或脏器损伤住院天数)、预后转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组脏器损伤发生率、住院天数较非窒息组高(P<0.05);脐动脉pH<7.20组脏器损伤发生率、住院天数较脐动脉pH≥7.20组高(P<0.05);新生儿窒息预后治愈率与非窒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脐动脉pH<7.20组的预后治愈率与脐动脉pH≥7.20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脐血pH、PaO2、PaCO2、BE、HCO3-各指标结果与国内外多个大样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脐血Lac偏高,可用于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以及寻找窒息病因。2、1分钟Apgar与脐动脉pH、BE、HCO3-呈正相关;与Lac、PCO2呈负相关;与PO2、SO2无相关性。3、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更高,脐动脉pH越低,特异度越高,敏感度越低。孕妇年龄是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新生儿窒息时脏器损害发生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新生儿窒息是脏器损害的危险因素。
周小敏[7](2021)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出生窒息,窒息居新生儿死因的第三位,随着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深入和推广,复苏成功率显着提高,窒息并发症成为威胁患儿生命的最主要原因。目的:根据收集的窒息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的特点及转归,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各器官损害提供参考,并从孕母、胎儿情况及复苏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探析,为早期识别多器官损害高危患儿和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去降低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减少器官损害个数、减轻器官损害程度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临床管理水平、降低窒息患儿死亡率及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贡献一份力量。方法:通过病历系统查找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窒息患儿,归纳总结窒息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入院后进行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肾功能(尿量、肌酐、尿素值)、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心肌酶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肌激酶同工酶值)、颅脑彩超、心脏超声、心电图、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胸腹部X线等检查结果进行各器官功能评估,以了解窒息新生儿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统计研究对象中发生死亡的病例数,计算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并分析主要死亡原因;根据胎龄、窒息程度和器官损害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早产组、足月组和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和多器官损害组、非多器官损害组,分别比较胎龄和窒息程度对窒息患儿发生多器官损害的影响以及器官损害数量与窒息患儿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探讨孕母年龄、既往妊娠病史、患病情况以及胎儿、胎盘、脐带羊水情况和复苏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窒息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影响。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和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时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与多器官损害发生显着相关的各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价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采用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 26软件进行。结果:(1)86.0%的窒息患儿并发了器官损害,62.0%患儿器官损害个数≥2个。(2)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是肺(62.1%)>心脏(46.0%)>脑(38.7%)>肾(33.6%)>胃肠道(26.8%)>肝(3.0%)。(3)各器官损伤中,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肺、脑、肾和胃肠道遭受窒息损伤风险显着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窒息相比,重度窒息患儿脑、肺和心脏损伤几率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窒息新生儿肺损伤后以呼吸衰竭(54.8%)最多见,其中I型和II型呼吸衰竭各占23.7%和76.3%,其次为NRDS(43.1%)、肺炎(28.1%)、MAS(18.5%)、PPHN(4.1%)、气胸(2.7%)、肺不张(2.1%)和肺出血(1.4%)。(5)235例窒息患儿中有225例(95.7%)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有103例(43.8%)患儿心电图结果异常,有45例(19.1%)患儿心脏彩超结果异常。但仅有48%(108/225)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的患儿最终确诊为心脏损伤,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结果异常的患儿均证实存在心脏损伤。心脏损伤患儿中心电图异常改变分别为ST段改变96例(93.2%)、各种心律失常13例(12.6%),心脏超声异常依次为三尖瓣反流14例(31.1%)、右室扩大7例(15.6%)、动脉导管未闭6例(13.3%)、心包积液5例(11.1%)、左房增大5例(11.1%)、房水平异常分流4例(8.9%)和心室壁运动减弱4例(8.9%)。(6)91例脑损伤患儿中有早产儿67例(73.6%),其中ICH有36例(53.7%)、HIE有16例(23.9%)、两者兼有者15例(22.4%),足月儿24例(26.4%),其中HIE者15例(62.5%)、ICH者4例(16.7%)、两者兼有者5例(20.8%)。(7)79例肾损伤患儿中仅有18例(22.8%)肾功能异常者同时出现无尿或少尿症状,而61例(77.2%)患儿虽存在肾功能异常而不伴随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8)63例胃肠道损伤患儿中有54例(85.7%)出现腹胀、48例(76.2%)出现胃储留、35例(55.6%)出现胃肠出血和10例(15.8%)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研究对象中共有15人死亡(其中8人为生后≥72小时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病死率达6.3%,死亡病例中共有早产儿11例,占死亡人数的73.3%。具体死亡原因分析如下:心力衰竭4例,严重颅内出血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3例,肺出血1例,气胸1例,呼吸衰竭4例。(10)15例死亡患儿均发生了器官损害,其中多器官损害14例,占死亡人数的93.3%,其中并发3种器官损害者有8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肺和脑损伤者4例,心、肺和胃肠道损伤者1例,心、肺和肾损伤者2例,肺、脑和肾损伤者1例),4种器官损害者有4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和肾损伤者3例,心、肺、胃肠道和肾损伤1例),5种器官损害者2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肾和肝损伤者1例,心、肺、脑、胃肠道和肾损伤者1例),单器官损害者死亡1例,为心脏损害且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占死亡人数的6.7%,无器官损害者中没有死亡病例,组间比较显示多器官损害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多器官损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孕母年龄≥35岁或孕期患有高血压疾病、先兆流产病史、胎盘异常、早产、窒息程度重、低出生体重儿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疾病,各器官损害是窒息造成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窒息后最容易损伤的器官是肺,其次是心脏和脑,心肺脑三种脏器损伤也是导致窒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新生儿窒息后常发生多器官损伤,尤其是早产儿和重度窒息患儿。(3)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伤表现形式多样,临床中常需借助各器官功能监测的辅助检查加以识别,以提高多器官损害早期诊断率及协助评估损伤程度。(4)窒息死亡患儿常为多器官损害者,且器官损害个数常≥3个,并常同时损伤心、脑、肺三大脏器中的两种。(5)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多器官损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重度窒息、复苏用氧浓度>40%以及胎盘异常、孕母年龄≥35岁或孕母患有高血压疾病或孕期先兆流产病史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时用氧浓度>40%是导致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窒息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新法复苏、积极防治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高危因素、熟悉窒息患儿各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加强各器官功能状态监测以及早期诊治各器官损害可减少多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
张伟峰[8](2021)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早期诊断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新生儿救护中心收治的足月窒息新生儿,根据出生后窒息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根据出生后7天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根据肾损伤严重程度分为AKI1-3期组,根据患儿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随机纳入本院产科同期出生的正常足月儿做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窒息新生儿和正常足月儿尿液中L-FABP的蛋白水平,同时检测各组新生儿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所有数据资料,绘制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评估尿L-FABP水平在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结果1.共纳入窒息新生儿127例,其中7例退出临床研究(1例放弃治疗、6例自动出院),完成临床研究的窒息新生儿120例,其中轻度窒息组86例(男46例,女40例),重度窒息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比较三组新生儿的基本数据,包括胎龄[(39.54±1.37)w vs.(39.62±1.46)w vs.(39.27±1.12)w,P>0.05]、出生体重[(3350±420)g vs.(3370±418)g vs.(3300±457)g,P>0.05]、身长[(49.45±1.12)cm vs.(49.38±1.66)cm vs.(49.27±1.72)cm,P>0.05]、性别[(男46例,女40例)vs.(男16例,女18例)vs.(男23例,女27例),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窒息新生儿120例中,AKI组新生儿48例,非AKI组新生儿72例。与非AKI组新生儿比较,AKI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更低[(6±2)vs.(7±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新生儿比较,AKI组新生儿在1 min Apgar评分[(4±1)vs.(4.5±1),P>0.05]、分娩方式[(剖18例,顺30例)vs.(剖32例,顺40例),P>0.05]、身长[(49.16±0.71)cm vs.(49.81±1.12)cm,P>0.05]、出生体重[(3325±427)g vs.(3369±462)g,P>0.05]、胎龄[(39.57±1.21)w vs.(39.22±1.46)w,P>0.05]、性别[(男22例,女26例)vs.(男31例,女41例),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与轻度窒息组新生儿比较,重度窒息组新生儿AKI发生率更高[64.7%(22/34)vs.30.2%(26/8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Scr水平[(46.81±8.21)μmol/L vs.(50.57±8.16)μmol/L vs.(52.18±8.32)μmol/L,P>0.05]及BUN水平[(3.57±1.01)mmol/L vs.(3.79±1.21)mmol/L vs.(4.01±1.32)mmol/L,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新生儿比较,轻度窒息组新生儿、重度窒息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尿L-FABP水平明显升高[(89.24±24.32)μg/(g·Cr)vs.(29.51±10.21)μg/(g·Cr),(184.57±54.21)μg/(g·Cr)vs.(29.51±10.21)μg/(g·Cr),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比较AKI组与非AKI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Scr水平[(58.82±9.26)μmol/L vs.(56.84±9.21)μmol/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新生儿比较,AKI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3、7天的Scr水平更高[(86.28±11.24)μmol/L vs.(62.86±10.22)μmol/L,P<0.05]、[(116.81±18.21)μmol/L vs.(74.81±12.29)μmol/L,P<0.05]、[(289.89±24.13)μmol/L vs.(108.54±21.27)μmol/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新生儿比较,AKI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2、3、7天的尿L-FABP水平均明显升高[(152.24±40.30)μg/(g·Cr)vs.(99.24±34.32)μg/(g·Cr),P<0.05]、[(326.76±60.28)μg/(g·Cr)vs.(139.29±54.38)μg/(g·Cr),P<0.05]、[(539.24±86.32)μg/(g·Cr)vs.(209.24±58.52)μg/(g·Cr),P<0.05]、[(642.29±89.96)μg/(g·Cr)vs.(287.63±50.59)μg/(g·Cr),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AKI1期组21人,2期组17人,3期组10人。比较三组新生儿第1、2、3、7天的尿L-FABP水平[(132.24±36.20)μg/(g·Cr)vs.(164.23±42.32)μg/(g·Cr)vs.(189.14±48.54)μg/(g·Cr),P<0.05]、[(289.76±54.38)μg/(g·Cr)vs.(348.26±62.26)μg/(g·Cr)vs.(392.16±74.18)μg/(g·Cr),P<0.05]、[(505.64±84.42)μg/(g·Cr)vs.(569.17±96.34)μg/(g·Cr)vs.(619.26±106.02)μg/(g·Cr),P<0.05]、[(517.21±76.26)μg/(g·Cr)vs.(589.19±89.36)μg/(g·Cr)vs.(806.24±112.21)μg/(g·Cr),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窒息新生儿AKI 48例,死亡组6例,存活组42例。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Scr水平[(186.89±68.21)μmol/L vs.(107.27±56.29)μmol/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存活组新生儿比较,死亡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尿L-FABP水平更高[(469.28±98.27)μg/(g·Cr)vs.(245.86±84.52)μg/(g·Cr),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AUC为0.921(95%可信区间:0.867-0.974),P<0.005。尿L-FABP诊断窒息新生儿AK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72.2%、68.8%和92.9%。本文结果显示,出生后第1天窒息新生儿AKI的最佳截断值为105μg/(g·Cr)。结论尿L-FABP可用于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且对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张铭珠[9](2021)在《窒息新生儿发生HIE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血清Apelin-13和BDNF在窒息后脑损伤中的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危急情况,窒息后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目前仍是危及新生儿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针对HIE,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早期检测与窒息后脑损伤有关的生物学标志物也至关重要,有利于对脑损伤做出早期的判断。爱帕琳肽(Apelin)在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脑损伤中具备神经保护作用,其中Apelin-13的生物活性最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由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分化等,对缺血神经元起保护作用,改善脑功能。本研究通过分析窒息新生儿发生HIE的高危因素,相关辅助检查如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在HIE中的诊断价值,及血清Apelin-13、BDNF与窒息后脑损伤之间有无相关性,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和临床依据。方法1.收集2018年09月至2021年01月于苏北人民医院产科出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新生儿,纳入对象均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将其根据HIE的诊断标准分为HIE组、非HIE组,对两组患儿及孕母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aEEG、GMs、NBNA评分在HIE诊断中的预测价值。2.选取2020年06月至2021年01月在苏北人民医院产科出生、NICU住院的新生儿(足月儿及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的患儿纳入窒息组,根据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脑损伤组和非脑损伤组;将随机选取的无窒息缺氧、无脑损伤的一般患儿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Apelin-13、BDNF水平,收集窒息组患儿的aEEG、NBNA评分结果,对窒息组和对照组、脑损伤组和非脑损伤组的数据进行有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符合窒息标准的患儿131例,其中发生HIE者30例,未发生HIE者101例。两组在有无羊水污染、脐带异常、宫内窘迫、孕母有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妊娠期糖尿病(GDM)、胎盘早剥、胎膜早破、1min及5min Apgar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是否双胎、有无胎位异常、孕母年龄是否≥35岁、有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脐带异常、宫内窘迫、HDCP、GDM、羊水污染、胎盘早剥、胎膜早破、1min Apgar评分为HIE的独立影响因素,1min Apgar评分为保护因素(B值<0),其余为危险因素(B值>0)。两组患儿在aEEG、GMs、NBNA评分方面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aEEG、GMs、NBN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1、0.629、0.710,约登指数分别为0.303、0.257、0.420,灵敏度分别为0.600、0.633、0.767,特异度分别为 0.703、0.624、0.653;aEEG、GMs、NBNA 评分三者联合的AUC值为0.744,约登指数为0.456,灵敏度0.733,特异度0.723。2.对纳入的58例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轻度窒息组15例,重度窒息组13例,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窒息组的血清Apelin-1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BDNF水平比较存在差异,且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血清Apelin-13、BDNF水平及aEEG结果、NBNA评分在脑损伤组和非脑损伤组组间存在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Apelin-13与BDNF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826,P<0.05),血清Apelin-13、BDNF水平与NBNA评分均呈负相关(r=-0.623,P<0.05;r=-0.436,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Apelin-13、BDNF的AUC值分别为0.872、0.813,约登指数分别为0.688、0.583,灵敏度分别为0.938、1.00,特异度分别为0.750、0.583,对应的临界值分别为3602.00pg/ml、1138.53 pg/ml。结论1.脐带异常、宫内窘迫、HDCP、GDM、羊水污染、胎盘早剥、胎膜早破、1min Apgar评分为HIE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1min Apgar评分为保护因素,其余为高危因素。2.aEEG、GMs、NBNA检查对HIE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三项检查联合评估较单一检查的诊断价值要高。3.血清Apelin-13、BDNF水平在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窒息后有无脑损伤的判断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Apelin-13、BDNF水平与NBNA评分之间呈负相关,进一步说明Apelin-13、BDNF能较好的反映神经行为功能受损情况,对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孙博[10](2021)在《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相关并发症对象和方法:选取2017年1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单胎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153例作为观察组(即巨大儿组),并选取同期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3999 g)70例作为对照组(即正常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1、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包括母亲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值、孕次、产次、胎龄、新生儿性别、母亲孕期是否存在血糖升高(包括GDM和PGDM);2、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包括剖宫产分娩率、及相关并发症,包括新生儿是否合并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肩难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NRDS;3、在巨大儿组中,根据巨大儿的母亲是否存在妊娠期血糖升高,将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孕母妊娠期血糖升高)和巨大儿组2(孕母妊娠期血糖正常),比较两组的剖宫产率,及相关并发症包括新生儿是否合并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肩难产、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HIE、NRDS、新生儿肺炎、心肌肥厚、新生儿低血糖、血栓形成。统计学方法: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两组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及百分比/频率[n(%)]进行统计描述,两组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母亲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值、母亲妊娠期血糖升高、男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次>1次、产次>1次、胎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上述具有显着差异的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显示,妊娠期血糖异常(OR值5.487)、孕期体重增长值>17.25kg(OR值3.123)、孕前BMI>24.12kg/m2(OR值2.466),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观察组的剖宫产分娩率、NRDS、胎儿宫内窘迫、肩难产、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损伤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锁骨骨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观察组(巨大儿组)中,巨大儿组1(孕母妊娠期血糖升高)的高胆红素血症、NRDS、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肺炎、肩难产、新生儿窒息、HIE、心肌肥厚、血栓形成、臂丛神经损伤明显高于巨大儿组2(孕母妊娠期血糖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锁骨骨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妊娠期血糖升高、孕期体重增加、孕前BMI、男胎、母亲年龄。2、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妊娠期血糖升高、孕期体重增长值>17.25kg、孕前BMI>24.12kg/m2(孕前超重)。3、巨大儿剖宫产分娩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更易出现的并发症从高到底依次为:NRDS、胎儿宫内窘迫、肩难产、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损伤。4、与母亲妊娠期血糖正常的巨大儿相比,母亲妊娠期血糖升高的巨大儿更易出现的并发症,其几率从高到底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NRDS、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肺炎、肩难产、新生儿窒息、心肌肥厚、HIE、臂丛神经损伤、血栓形成。
二、新生儿窒息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窒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与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器官损害判断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新生儿基础资料、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比较 |
2.2 多因素回归分析 |
2.3 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与1min Apgar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2.4 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对多器官损害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2)超声脐动脉S/D值联合胎心率监测对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胎心率监测。 |
(2)超声脐动脉检测。 |
(3)阿氏评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胎心率监测情况比较 |
2.2 两组脐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2.3 胎心率监测及S/D值与阿氏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2.4 胎心率监测和S/D值单一及联合的诊断效能比较 |
3 讨论 |
(4)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功能损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生儿窒息 |
2 新生儿窒息与多器官功能损伤 |
3 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损伤的机制 |
3.1 血流动力学 |
3.2 原发损伤和再灌注损伤 |
3.3 血管内皮损伤 |
4 监测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方法 |
4.1 脐动脉血气分析 |
4.2 脐动脉血细胞因子 |
4.2.1 白细胞介素 |
4.2.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4.2.3 血清星型胶质源性蛋白(serum astrocyte derived protein 100,S100) |
4.2.4 其他 |
4.3 影像学检查的应用 |
5 结语 |
(5)脐血动脉血气分析联合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病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Apgar评分结果比较 |
2.2 三组脐血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
2.3 脐动脉酸中毒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窒息与脐血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伦理审查 |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 |
2.3 窒息新生儿病死率及主要死因分析 |
2.4 器官损害个数对窒息患儿预后的影响 |
2.5 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
讨论 |
3.1 窒息和器官损害发生发展机制 |
3.2 新生儿窒息的多脏器损害 |
3.3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治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窒息新生儿发生HIE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血清Apelin-13和BDNF在窒息后脑损伤中的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窒息新生儿发生HIE的高危因素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2 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 |
1.1.3 HIE诊断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资料收集 |
1.2.2 头颅MRI检查 |
1.2.3 aEEG检查 |
1.2.4 NBNA检查 |
1.2.5 GMs检查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2 孕母因素比较 |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辅助检查结果的比较及在HIE诊断中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第三章 血清Apelin-13和BDNF在窒息新生儿脑损伤中的价值评估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采集 |
1.3 标本收集 |
1.4 实验试剂及检测 |
1.4.1 Apelin-13浓度检测 |
1.4.2 BDNF浓度检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三组新生儿血清Apelin-13、BDNF水平比较 |
2.3 脑损伤组与非脑损伤组血清Apelin-13、BDNF水平及NBNA评分、aEEG结果比较 |
2.4 血清Apelin-13、BDNF水平及NBNA评分间的相关性 |
2.5 血清Apelin-13、BDNF水平在窒息脑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室息后脑损伤监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2.1 巨大儿发生的机制 |
2.2 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 |
2.2.1 妊娠期糖尿病 |
2.2.2 孕前体重、孕前BMI、孕早期体脂率 |
2.2.3 孕期食量、孕期体重增长值 |
2.2.4 产前体重、产前BMI |
2.2.5 新生儿性别 |
2.2.6 孕妇年龄 |
2.2.7 孕次、产次、孕周 |
2.2.8 孕妇孕期身体成分 |
2.2.9 巨大儿分娩史 |
2.2.10 其他 |
2.3 并发症 |
2.3.1 产妇并发症 |
2.3.2 新生儿并发症 |
2.4 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相关高危因素的比较 |
4.2 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3 巨大儿独立危险因素的 ROC 曲线分析 |
4.4 巨大儿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4.5 巨大儿中对其母有无妊娠期血糖升高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 |
5.2 巨大儿相关并发症 |
5.3 母亲糖尿病对巨大儿并发症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新生儿窒息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与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相关性[J]. 冯小艳,谢维,陈灵灵.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01)
- [2]超声脐动脉S/D值联合胎心率监测对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诊断分析[J]. 刘小婧,吴红霞,祝立卷.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1(05)
- [3]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J]. 王丽.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7)
- [4]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功能损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宁亚男,付中秋.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6)
- [5]脐血动脉血气分析联合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病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 苏关影. 中外医学研究, 2021(15)
- [6]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D]. 李小琴.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7]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周小敏. 三峡大学, 2021(01)
- [8]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D]. 张伟峰.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窒息新生儿发生HIE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血清Apelin-13和BDNF在窒息后脑损伤中的价值评估[D]. 张铭珠. 扬州大学, 2021(02)
- [10]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D]. 孙博.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