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动房地产市场形成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新[1](2018)在《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启动住房实物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着近23%以上的年均增速,远远超过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约19%的增长水平。在高速增长的背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着的空间差异特征。至2016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6.86%、23.52%和19.62%。2002-2016年间,全国15个副省级规模城市和4个直辖市的房地产投资占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总投资的年平均比重为79.2%,占全国总投资的年平均比重为43.4%。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在城市层面上主要集中在少数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且空间聚集程度相当高。在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出现非常规聚集的同时,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一种是大城市(主要是一线城市和少数核心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政府不断出台严厉的调控措施控制需求,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另一种则是大多数三四线中小城市启动住房供给侧改革,出台宽松政策刺激需求,并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手段来化解房地产高额库存。这表明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供需错配问题。这种市场供需空间错配不仅影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立足于中国实际,研究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演变过程及现状特征,厘清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机理,探讨优化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对策和房地产业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比较研究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除导论与结语外,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是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主要阐述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城市化理论、城市规模决定与分布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二是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演变历程及分布特征。在考察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运用全局Moran’s Ⅰ指数和局部Moran’s Ⅰ指数对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空间分布进行测度,评估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和聚集结构,揭示空间分布的特征。三是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主要从不同区域、不同物业类型、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以及房地产存量和流量上的供给与需求空间错配等四个方面,阐述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失衡带来房地产供需空间错配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及对政府、企业和居民造成的不良影响。四是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演变机理。重点分析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城市空间扩张水平、城市产业发展水平、城市房地产价格水平等六大影响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因素,并从房地产业整体发展、城市规模等级变动、城市增量规划带来的虹吸效应、大城市空间外溢以及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调控政策差异等方面探讨驱动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演变的机理。五是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的核心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全国不同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影响因素的差异。六是中国城市规模等级变化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关联性的实证分析。主要检验城市规模等级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是否存在关联性,以及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七是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优化的理念与基本思路。在阐明优化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意义的基础上,重点从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城市协调发展和市场主体行为规范三个层面分别探讨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优化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聚集特征,并且空间聚集的周期性变化和宏观经济波动、调控政策等变化有着较强的一致性。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沿着经济热点区域带状分布、从东往西阶梯式分布、核心区域聚集式分布三大特征。第二,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物业类型、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以及房地产存量和流量上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错配。这些问题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及其他产业、对普通购房者和投资者带来诸多影响。第三,驱动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演变的机理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房地产业整体发展驱动、城市规模等级变动驱动、城市增量规划带来的虹吸效应驱动、大城市空间外溢驱动以及不同规模等级城市调控政策差异驱动。第四,从全国整体而言,在所有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动的影响因素中,人口城市化水平、房地产价格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四个因素最显着,其中,人口城市化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城市空间扩张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动的影响不显着。从不同区域上看,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动的影响因素不完全一致,对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城市影响都显着的因素是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三个区域城市影响都不显着的因素是城市空间扩张水平。第五,城市规模等级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存在关联性,城市规模等级对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产生正向影响,且随着城市规模等级的下降,城市规模等级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逐步衰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城市协调发展和市场主体行为规范三个层面探讨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优化的基本思路。在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层面,要保持顶层设计的战略定力,弱化房地产投资的“政策工具属性”;逐步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为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优化提供需求动力;促进城市区域均衡发展,为空间分布优化创造良好条件;推进房地产“供给侧改革”,为空间分布优化排解现有难题。在城市协调发展层面,要根据城市规模等级管控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持续改善收入水平,提升城市居民对房地产的有效需求支撑;转变房地产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控制投资过度扩张;因地制宜推进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合理转变;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配置效率。在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层面,要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弱化“羊群效应”;强化对购房群体的预期管理。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现有文献对房地产需求端的研究较多,而对房地产供给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缺少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问题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视角探讨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问题,研究视角有一定的创新。二是研究方法的应用创新。在常规时序数据的基础上,引入空间信息数据,借助空间自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全局Moran’sⅠ指数和局部Moran’sⅠ指数,测度我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聚集的存在性和分布聚集结构,揭示我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空间分布特征。三是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对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通过对中国城市规模等级进行划分,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城市规模等级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问题进行探索。
施旖旎[2](2018)在《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当代中国的住房问题进行探讨,不能脱离对当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作形态以及市场主体的行动逻辑的研究和理解,而住房投资现象正是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窗口。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中,住房投资者常被称为“炒房客”,也常被描述成助长房价、击垮实体经济的“害群之马”。然而,住房投资的机会来源和行动者的行动策略等主体经验却长期被忽视。本研究试图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住房投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如何得以发生及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具体来说,住房投资机会是怎样衍生出来的,是怎样被投资者们所认知的,在限购背景下,隐性机会是怎样变成显性行动的,其作用机制有哪些,投资目标的达成意味着什么。基于对22位住房投资者进行的观察和深度访谈,以及对开发商、银行、中介公司等相关领域行动者的访谈,本研究集中呈现了从投资机会来源到投资目标达成的过程。同时,对投资机会隐现的宏观社会背景即中国住房市场的形成、变迁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从社会分化和市场风险的角度探讨了可能的社会后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城市土地生产资料由国家独占且“经营型”地方政府有足够动力经营城市的背景下,市场无法发挥出使价格达到平衡的功能,大城市的人口增加与住房需求的增加,无法刺激更多的土地供应,行政调控使得住房市场陷入一个“房价上涨—限制需求—夯实价格—限制解除—房价上涨”的循环。供给与需求的尖锐矛盾与浮于表面的行政调控相结合,促成了“政策市”与“福利房”的产生。第二,在投资机会的认知方面,社会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强关系和权威性“超弱关系”发挥着关键促进作用,表现在投资信息的提供、住房投资合法性的建构以及策略的提供方面。在投资目标达成过程中,制度内外涌现了丰富的资源和策略信息,这不仅来源于政府部门为城市发展留下的口子、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以及政府代理人对规则的“灵活”执行和主动利用,也来源于开发商所生产的排斥与笼络机制,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的支持与通融,还来源于中介公司在促进成交和加速回款等方面的帮助。在各正式组织后台活动的“万能的担保公司”,将各利益主体进行匹配与撮合,为组织代理人的个人创收提供可能,同时也为组织的责任规避提供出口。与此同时,住房投资者们在家庭内外动员相关资源,择机采取与其他行动主体的合作策略或使用“弱者的武器”,以达成投资目标。在关系资源的动员方面,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与关系强度同时发挥作用,观念同质性与身份同质性是关系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研究还表明,住房投资者内部表现出一定的阶层差异,尤其在资源动员能力和所承受风险大小方面。第三,住房投资者与其他市场主体的行动看似理性,但这些行动的集合结果却是非理性的。限购背景下,政府、开发商和银行对“优质市民”、“优质业主”和“优质客户”的选择,意外地使得“优质”投资者成为“福利房”的购房人群,解构了限购政策的初衷,进而将使社会阶层得以再生产,不正常的市场得以再生产,加剧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大量的投资需求为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和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市场的实际运行使得调控政策脱离初衷,对现有的治理逻辑、土地制度和住房政策提出挑战。本研究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研究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和社会后果,有助于拓展住房投资的已有理论解释,也丰富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研究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对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行动的考察,特别是关于房地产市场主体行动逻辑的探讨,将为探索转型期房地产市场的秩序转型提供重要的经验资料,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住房政策提供学理依据。
孙小梅[3](2017)在《中国住房政策演变及后果 ——基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54-2017)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政策的变化是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缩影;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则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元政策”。本文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分析中国住房政策在中国现代社会发生的多重“大转型”或“大转变”背景下①,其发展转向的意识形态原因和其所产生的主要后果——具体来说,我们把政府工作报告(1954-2017)中有关住房的关键词作为观测政府对住房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解的依据,通过分析它们出现的频度和语境分析报告者认识重点的所在、以及当时的住房政策范式;同时辅以中国统计年鉴等权威资料,籍此“窥斑见豹”地展示一幅中央对住房与经济发展关系认知的历史演进图景,并从住房投资、城镇住房建成面积以及是否满足当时城镇住房人口的住房需求等三方面简要分析了住房政策后果。关键词是人们借以思考的概念,经常被使用的词语可以反映出其思维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影射其认知的中心地带,亦可反映出人们对于事物的重视程度与认知的变化,故从关键词切入来盘点中国住房政策变化及后果不失为一种既能切中要害又方便操作的方法。本文认为,在所有影响和塑造中国住房政策的因素里,中央政府的“元政策”以及意识形态主张非常重要。在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实体经济的今天,中国决策者必须意识到,要使我国保障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调整财事关系和开放政治自由是必要条件。
谢家瑾[4](2009)在《《房地产这十年》系列连载之二 房地产风雨兼程起起伏伏之内幕》文中认为由原建设部总经济师、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倾心着得的力作《房地产这十年》,记录了房地产行业这十多年来跌宕起伏的全过程,作者以其切身经历,对从1998年房改开始至今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一些饱受争议的敏感问题进行了诠释和分析。该书可读性强、字字珠玑,是在房地产行业工作、学习以及所有关心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人士值得一读和参考的书籍。在此,本刊在精粹中节选精粹,对该书的一些精华部分精华章节进行连载,以飨读者。
谢家瑾[5](2009)在《《房地产这十年》系列连载之一 房地产风雨兼程起起伏伏之内幕》文中研究指明由原建设部总经济师、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倾心着得的力作《房地产这十年》,记录了房地产行业这十多年来跌宕起伏的全过程,作者以其切身经历,对从1998年房改开始至今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一些饱受争议的敏感问题进行了诠释和分析。该书可读性强、字字珠玑,是在房地产行业工作、学习以及所有关心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人士值得一读和参考的书籍。在此,本刊在精粹中节选精粹,对该书的一些精华部分精华章节进行连载,以飨读者。
邬文康[6](2005)在《我国区域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在阅读和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房地产业的研究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结构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分析了国内外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总结了房地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我国区域房地产业发展的差异性。第三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主要是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我国区域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创造性地将供应链理论应用于区域房地产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并采用系统内、外因素相结合的方法,探寻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在系统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区域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我国房地产业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测算。第六章,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从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速度平衡三个方面对我国区域房地市场供求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七章,在对国内外房地产业政策演变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房地产住宅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最后,系统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吴敬凯[7](2003)在《面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北京市住宅建设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住宅产业是以生产、经营住宅(区)为最终产品的产业,住宅是居民基本生活资料,住宅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保障居民的住宅权利,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住宅产业作为本国重大决策加以研究,同时高度重视制定本国的住宅产业政策。住宅产业政策直接关系到住宅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活秩序。简单地说,住宅产业化就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住宅的生产和经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针对国民经济增长出现持续下滑的态势和传统住宅建设供应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决定住宅建设要走产业化之路,同时把住宅产业培育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本文详细分析研究了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起步、发展和制度的完善,论述了住宅产业化不仅可以解决广大城镇居民的居住问题,而且可以拉动国民经济的总体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中还蕴藏着巨大的房地产商机。面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整体策略,探讨了北京市房地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我国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为重点,着重分析了影响北京市住宅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各个因素。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组合预测方法预测北京市未来若干年住宅市场的有效需求,期望能够给予北京市政府部门、金融部门、房地产开发商和城镇居民在作有关住宅的决策时提供定量的参考。最后,给出面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北京市住宅建设对策。
柴继学[8](2002)在《启动房地产市场形成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文中研究表明 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发展时期,在政府指导下,由市场形成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增长速度较快的产业。它们即可是新兴产业,也可是传统基础产业;即可是主导产业,也可是一般产业。其形成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的需要。
刘洪玉[9](2002)在《北京经济适用住房问题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前言1.1 研究背景经济适用住房是适应当前住宅发展的需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住房,也是建立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方面。1998年6月全国住宅建设与房改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
陈骏峰[10](2002)在《论经济适用住房开发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文中指出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和深化,实现了2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短缺经济”发展为“过剩经济”。扩大内需,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已成了我国继续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 由于住宅业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政府选择住宅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为完成这一战略选择,我国加速了住房商品化的改革,实行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分类供应制度来启动住宅市场。经济适用住房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用于解决生存问题的实物分配性住房,也不同于融消费性、投资性完全于一体的商品房。它主要是为广大中低收入者提供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集福利性与商品性于一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向国外。为了尽快帮助低收入家庭找到栖身之所,美国采取了建设公共住宅和支付租金补贴两大措施;而英国则采取了大面积建设公房和住房资助计划。从两国的情况来看政府都不同程度在干预住房问题。 经济适用住房从98年开始在我国大行其道,市场需求一路高涨,显示了其强盛的生命力,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1、供应对象失控;2、住房面积和房价失控;3、产权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制约着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从城市用地制度、个人信用制度、住房二级市场和重构经济适用住房的体系几个方面做了阐述,指出只有配套措施的完善,经济适用住房才能突破瓶径,再次迎来其发展的春天。
二、启动房地产市场形成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启动房地产市场形成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文献评价 |
三、论文框架 |
(一) 基本思路 |
(二) 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 |
二、城市规模等级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 |
二、城市化理论 |
三、城市规模决定与分布理论 |
四、经济区位理论 |
第二章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演变及特征 |
第一节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及演变的基本情况 |
一、重要时点上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空间分布 |
二、不同周期上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空间分布 |
第二节 基于MORAN指数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度量 |
一、全局Moran's Ⅰ指数检验方法 |
二、局部Moran's Ⅰ指数检验方法 |
三、度量结果及解读 |
第三节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特征 |
一、沿着经济热点带状分布的特征 |
二、从东往西阶梯式分布的特征 |
三、典型区域聚集式分布的特征 |
第三章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
第一节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存在的供需错配问题 |
一、不同区域间的房地产供需空间错配问题 |
二、不同物业类型间的供需空间错配问题 |
三、不同城市规模等级上的供需空间错配问题 |
四、房地产存量和流量配置上的供需空间错配问题 |
第二节 导致房地产供需空间错配的原因分析 |
一、基于房地产供给视角的原因分析 |
二、基于房地产需求视角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问题带来的影响 |
一、给政府层面带来的影响 |
二、给企业层面带来的影响 |
三、给居民层面带来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演变机理 |
第一节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 |
一、人口城市化水平 |
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
三、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
四、城市空间扩张水平 |
五、城市产业发展水平 |
六、城市房地产价格水平 |
第二节 驱动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演变的机理 |
一、房地产业整体发展诉求驱动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 |
二、城市规模等级变化驱动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 |
三、城市增量规划带来的虹吸效应驱动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 |
四、大城市空间外溢驱动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 |
五、不同规模等级城市调控政策差异驱动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化 |
第五章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取及数据描述 |
一、变量选取 |
二、数据描述 |
第二节 模型构建及数据检验 |
一、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
二、面板数据检验 |
第三节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一、模型估计 |
二、估计结果分析 |
第六章 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及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 |
一、新标准下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状况 |
二、不同省份城市规模等级变化情况 |
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在全国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
第二节 城市规模等级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路径 |
一、城市规模等级变化带来房地产供需在城市空间上的变化 |
二、房地产供需空间变化引发投资量在城市空间上的变化 |
第三节 城市规模等级变化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关系 |
一、基于聚类分析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 |
二、研究假设、样本选取及模型构建 |
三、模型估计及结果解读 |
第七章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优化的理念与基本思路 |
第一节 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优化的重要意义 |
一、空间分布优化是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需要 |
二、空间分布优化是构建房地产长效发展机制的需要 |
三、空间分布优化是房地产调控“因城施策”的需要 |
第二节 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优化的理念 |
一、空间分布优化要规避投资在城市空间层面的“均等化” |
二、空间分布优化必须与城市综合承载力相协调 |
三、空间分布优化要与城市规模等级相协调 |
四、空间分布优化要与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相结合 |
五、空间分布优化要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
第三节 基于多维视角下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优化思路 |
一、基于中央政府顶层设计视角的优化思路 |
二、基于城市协调发展视角的优化思路 |
三、基于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视角的优化思路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未来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理论视角 |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二节 重返行动者与实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二节 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三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四节 调查内容与结构 |
第四章 机会隐现 |
第一节 住房市场的重新启动 |
第二节 大城市化与市场分化 |
第三节 国家对市场的再介入 |
第四节 政策市与福利房隐现 |
第五章 机会认知 |
第一节 观念与经济行动 |
第二节 理论自觉的体现 |
第三节 社会网络的作用 |
第四节 示范效应的发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资源涌现 |
第一节 制度性的口子与漏洞 |
第二节 开发商的排斥与笼络 |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增援机制 |
第四节 中介公司的特殊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行动策略 |
第一节 家庭内资源动员 |
第二节 家庭外资源动员 |
第三节 利益主体的博弈 |
第四节 利益共同体生成 |
第八章 行为结果 |
第一节 市场与阶层的再生产 |
第二节 市场与社会风险积聚 |
第三节 矛盾心态与深层困境 |
第九章 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思考 |
一、住房投资之中国特色 |
二、住房市场秩序的转型 |
三、住房保障之如何可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访谈对象简介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中国住房政策演变及后果 ——基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54-2017)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二章 中国住房研究文献述评 |
2.1 住房政策研究综述 |
2.2 公共政策文本分析研究综述 |
2.3 现有研究不足 |
第三章 选择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研究的依据 |
3.1 选择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理由 |
3.2 利用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做法 |
3.3 中国住房政策分析和评估的理论依据 |
第四章 1954-1977:“先生产、后生活” |
4.1 住房问题的表述与住房范式 |
4.2 住房建设投资及政策后果 |
第五章 1978-1997:“安居”才能“乐业” |
5.1 住房问题的表述与住房范式 |
5.2 住房建设投资及政策后果 |
第六章 1998-2017:住房—一投资、消费、抑或保障? |
6.1 住房问题的表述与住房范式 |
6.2 住房建设投资及政策后果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房地产这十年》系列连载之二 房地产风雨兼程起起伏伏之内幕(论文提纲范文)
第十七节全国房改与住宅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 |
一、充分认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加快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
二、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设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重点 |
一是改革城镇住房分配体制。 |
二是建立新的住房供应体系, 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
三是扩大住房金融服务, 促进住房商品化。 |
四是有步骤地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
三、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
第一, 坚持统一政策目标指导, 因地制宜地组织实施。 |
第二, 精心部署, 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 |
第三, 严肃纪律, 防止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 |
第二十节住房消费当年迅速启动 |
一、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
二、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
三、关于加强和改善物业管理 |
四、关于当前的行风建设 |
五、关于抓住关系全局工作大事、推进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
第二十一节深化房改政策实施五年取得明显成效 |
1. 加大公房出售力度, 继续深化现有公房改革。 |
2. 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逐步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 |
3. 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供应体系。 |
4.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 商品住房呈现供求两旺。 |
5. 居民住房消费持续扩大, 住房水平不断提高。 |
6. 全面开放住房二级市场, 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 |
7. 不断调整住房税收政策, 鼓励住房消费取得成效。 |
8. 大力发展住房金融, 个人住房贷款也有了大幅度增长。 |
9. 建立城镇廉租住房制度, 有计划地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
1 0. 推进物业管理新体制, 改善居民住宅小区的整体环境随着个人购房逐步成为市场主体, 产权多元化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集社会化管理、专业性服务、市场化经营为一体的物业管理新体制加快了推进的步伐。 |
1 1. 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 |
1 2. 加强房地产法制建设, 规范市场保障购房人权利。 |
(5)《房地产这十年》系列连载之一 房地产风雨兼程起起伏伏之内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
第一节住房消费热点的提出 |
第二节住宅建设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三节朱镕基让我们想办法把住宅建设促上去 |
第四节朱镕基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发展住宅建设 |
第五节住宅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
一、住宅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
二、住宅建设是建筑业的主体 |
三、住宅建设的产业关联度高 |
四、住宅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度 |
五、关于住宅建设中几种主要材料的测算 |
第六节对上海长宁区鼓励差价换房政策的大讨论 |
第十三节朱总理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停止福利分房 |
(6)我国区域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房地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2.1 国外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分析 |
2.1.1 美、日、德住宅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
2.1.2 各国政府住宅产业政策的演变 |
2.2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1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
2.2.2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3 我国房地产业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2.3.1 房地产业地区差异性分析 |
2.3.2 房地产市场供给地区差异分析 |
2.3.3 房地产消费需求地区差异性分析 |
2.3.4 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性成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 |
3.1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 |
3.2 我国主要经济区域的划分 |
3.3 区域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定性分析 |
3.4 区域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区域房地产业影响因素研究 |
4.1 因素选择方法 |
4.2 因素选择过程 |
4.3 因素分析 |
4.3.1 内生因素 |
4.3.2 外生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区域房地产业周期规律研究 |
5.1 经济周期理论研究 |
5.1.1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
5.1.2 经济周期的运行阶段 |
5.1.3 经济周期的种类 |
5.1.4 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评述 |
5.2 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理论研究 |
5.2.1 房地产业经济周期的概念界定 |
5.2.2 房地产业经济周期解释 |
5.2.3 房地产周期的运行阶段 |
5.2.4 房地产周期理论研究评述 |
5.3 国内外房地产业周期波动分析 |
5.3.1 美国房地产周期波动分析 |
5.3.2 日本房地产周期波动分析 |
5.3.3 中国香港房地产周期波动分析 |
5.3.4 中国台湾房地产周期波动分析 |
5.3.5 广西地区房地产周期波动分析 |
5.4 我国区域房地产业周期波动规律研究 |
5.4.1 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简介 |
5.4.2 基于系统动力学和统计方法的区域房地产业主要影响因素仿真模拟研究 |
5.4.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房地产业周期波动规律研究 |
5.4.4 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房地产业周期模型的意义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区域房地产业供求规律研究 |
6.1 房地产业市场供求的一般规律 |
6.1.1 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
6.1.2 房地产市场的供给 |
6.1.3 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均衡 |
6.2 区域房地产供求规律的特点分析 |
6.2.1 总量平衡 |
6.2.2 速度平衡 |
6.2.3 结构平衡 |
6.2.4 区域房地产市场供求规律的比较分析 |
6.3 我国房地产供需状况的总体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区域房地产住宅产业政策研究 |
7.1 国外住宅产业政策概述及启示 |
7.1.1 美、日、德各国住宅产业政策分析 |
7.1.2 可借鉴的一些国际经验 |
7.2 我国住宅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
7.2.1 我国住宅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 |
7.2.2 我国住宅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
7.3 我国区域房地产住宅产业发展模式及相应政策研究 |
7.3.1 东部地区,以广东深圳为例 |
7.3.2 中部地区,以河南郑州为例 |
7.3.3 西部地区,以广西南宁为例 |
7.3.4 我国区域住宅经济发展模式异同点及其启示 |
7.4 我国房地产住宅产业的发展前景及配套政策 |
7.4.1 房地产住宅产业的发展前景 |
7.4.2 住宅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
7.5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7)面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北京市住宅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房地产业综述 |
2.1 房地产的特性与类型 |
2.2 房地产业的特性与房地产市场 |
2.3 房地产业与我国国民经济 |
第三章 我国的住宅产业化 |
3.1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起步和发展 |
3.2 住宅产业化与房地产商机 |
3.3 住宅产业化制度的完善 |
3.4 我国住宅产业化与国外住宅产业化比较 |
3.5 我国传统住宅建设供应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北京市房地产业现状分析 |
4.1 北京市房地产业现状 |
4.2 北京市房地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北京市住宅房地产市场分析 |
第五章 北京市住宅房地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5.1 入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5.2 入世对北京住宅房地产业的影响 |
5.3 申奥成功对北京住宅房地产业的影响 |
5.4 北京市住宅市场需求预测 |
第六章 面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北京市住宅建设对策 |
6.1 我国住宅产业化政策导向 |
6.2 北京市住宅建设对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启动房地产市场形成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房地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可行性条件 |
二、房地产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可行性条件 |
三、启动房地产市场思路与对策 |
(一)如何认识和分析房地产当前的市场 |
四、启动房地产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对策 |
(10)论经济适用住房开发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
§1-1 经济适用住房与我国住房分类供应制度 |
§1-2 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内涵 |
第二章 国外的住房保障制度 |
§2-1 美国 |
§2-2 英国 |
第三章 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必要性 |
§3-1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必要性 |
§3-2 从住房分配角度看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必要性 |
第四章 经济适用住房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经济适用住房的实施现状 |
§4-2 经济适用住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对策及建议 |
§5-1 实行用地差别政策,完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 |
§5-2 发展金融市场,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
§5-3 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
§5-4 健全政策法规,灵活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启动房地产市场形成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研究[D]. 张立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2]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D]. 施旖旎. 南京大学, 2018(12)
- [3]中国住房政策演变及后果 ——基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54-2017)的研究[D]. 孙小梅. 厦门大学, 2017(08)
- [4]《房地产这十年》系列连载之二 房地产风雨兼程起起伏伏之内幕[J]. 谢家瑾. 城市开发, 2009(14)
- [5]《房地产这十年》系列连载之一 房地产风雨兼程起起伏伏之内幕[J]. 谢家瑾. 城市开发, 2009(12)
- [6]我国区域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研究[D]. 邬文康. 吉林大学, 2005(03)
- [7]面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北京市住宅建设对策研究[D]. 吴敬凯. 天津大学, 2003(01)
- [8]启动房地产市场形成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J]. 柴继学.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2(S1)
- [9]北京经济适用住房问题研究报告[A]. 刘洪玉. 房地产课题研究报告(2002年度), 2002
- [10]论经济适用住房开发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D]. 陈骏峰.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