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煤矿安全生产谈加强安全培训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太平,秦东海[1](2021)在《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煤矿管理工作与事故的联系,结合多年煤矿建设、生产技术管理及安全管理等经验和实地调研,通过近几年事故分析发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煤矿企业管理混乱,未严格落实"三责"和"三个必须";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未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或管理人员未履行职责;安全生产准入把关不严;"三违"现象屡屡发生等。针对上述问题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法治、制度、队伍和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准入,反"三违"等方面阐述煤矿安全管理上的方法和建议。
杨越[2](202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甚至消除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事故,是我国煤矿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基于安全管理、精益管理以及系统动力学等相关理论,开展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对于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指导、现实意义。以精益管理的方法和思想为指导,结合系统动力学的解决问题思路,将系统动力学运用到煤矿的精益化安全管理中,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精益化安全管理基础理论和动态体系进行了研究,构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仿真。基于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指导和精益工具,在系统辨析安全管理和精益思想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精益化安全作业方法体系、精益化安全管控方法体系、精益化安全文化方法三方面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基于煤矿安全管理的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层面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奠定了基础;对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煤矿自身的可控因素,即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层面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指标之间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构建了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因果反馈回路图,及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流图,采集了各变量,进行动态地分析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效果,进而得到不同层面的因素对精益化安全管理的效果影响程度。通过仿真,可以直观地描述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效果,预测发展趋势;煤矿也可以运用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自我的安全管理评价,从而改善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为煤矿精益安全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沈小清[3](2020)在《煤矿高层管理者安全领导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煤矿企业中,97%以上的事故都是由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员工行为的主要感知来源是安全领导力,其中高层管理安全领导力可直接对员工的安全行为产生影响,故测量与提升煤矿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领导力以遏制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是降低煤矿事故伤害的重要途径之一,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煤矿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领导力为切入点,探究高层安全领导力及其维度结构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对矿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切实有效的管控。首先,基于文献调研、扎根理论分析确定了煤矿高层管理高安全领导力结构维度。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煤矿事故报告进行编码分析,得到以事故案例为基础的5个初始维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以高层安全领导力为主题的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访谈结果,得到6个初始维度核心范畴。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借助“全范围领导力”理论模型,最终确定个人素养、安全愿景、安全关照、安全控制、安全指导、安全政策6个高层安全全领导力维度。其次,根据安全氛围的概念和结构分析,论证了安全氛围与煤矿高层管理者安全领导力、矿工不安全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安全氛围作为中介变量。在此基础上,从直接与间接关系2个重点研究路径分别构建了煤矿高层安全领导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提出15个研究假设。应用文献分析筛选、提炼出煤矿安全氛围和矿工不安行为的测量指标,应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编制方法编制问卷并进行抽样调查。采用SPSS25.0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问卷信、效度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研究变量因子结构,优化量表以进行二次问卷发放与回收。最后,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数据处理,利用 SPSS25.0软件对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结合AMOS24.0软件进行路径分析检验假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层安全领导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存在显着负向影响作用,即高层管理者提供安全产投入,关怀矿工安全等高层安全领导力表现,可有效遏制矿工不安全行为;高层安全领导力安全愿景维度同时对2种类型的矿工不安全行为产生显着负向影响,矿工能够在企业良好安全愿景感召下从自身做起杜绝不安全行为;高层安全领导力安全指导维度的突出表现能够减少矿工服从性不安全行为;高层安全领导力个人素养维度的突出表现能够减少矿工参与性不安全行为;高层安全领导力能够通过企业安全氛围间接控制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基于以上结果,从提高安全认知、加强个人素养、强化安全行为3方面提出煤矿高层安全领导力提升建议。
王海涛[4](2020)在《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一直在降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也在向好发展,但安全问题仍面临很大挑战,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有抬头的势头。安全投入虽然较过去已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安全生产中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加剧了煤矿安全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作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减少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甚至避免事故发生,对于国家财产、人民生命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近些年,有关安全投入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比较有限,仍然有待系统和深入丰富研究。由于煤矿企业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在当前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下,从微观层面来说,安全和安全投入的概念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从宏观层面来说,煤矿安全投入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以多大程度和什么样的方式影响着安全投入决策,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什么;这都需要系统、科学的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说,当前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是否适当和科学,实证研究安全投入构成特点和进行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由此可知,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对煤矿安全管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旨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这种大背景下,明确安全、安全投入及其分类内涵,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研究煤矿企业安全投入动力机制机理,识别、分析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系统评价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从煤矿安全投入和安全产出两个维度构建合适的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对煤矿开采条件分类的基础上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煤为实证分析主体,实证比较分析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及其特点、合理性,总结规律,设计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11个煤矿为实证研究主体,系统评价安全投入效率的整体情况,对比其差异,深入分析安全投入冗余及其原因,为优化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和效率、合理配置安全投入资源、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区别于传统安全和安全投入概念,本文对安全概念和安全投入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新界定,并对安全投入的分类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煤矿安全投入的动力来源及特征,研究了安全投入动力的耦合机理,揭示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不同动力和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动力对煤矿安全投入系统影响的内在联系。(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定量研究了煤炭安全投入影响因素,在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模型结构路径分析,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研究结论,评价分析煤矿安全投入影响的各个主要因素。(3)研究提出了适当的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生产煤矿的煤炭资源地质条件数据,借鉴煤矿自然条件安全预评价的指标体系,将11个煤矿分为七种不同开采条件,实证研究分析11个煤矿在不同七种类别开采条件下10年安全投入构成整体情况、各自特点及其合理性;从11个煤矿10年历年安全投入变化规律分析其在七种不同开采条件下安全投入构成,并通过相同煤矿开采条件下同类别不同煤矿的对比、相近煤矿开采条件下不同煤矿的对比、相近生产规模下不同开采条件跨类别对比以及在千万吨以上级别中不同生产规模间、不同开采条件跨类别对比,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具体比较分析其差异化特征,并归纳总结其规律性特点。(4)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煤矿为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分析主体,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和11个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实证研究结论,从基于非期望产出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基于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安全投入技术效率的差异比较、不同所属地区煤矿的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分类比较等方面进行安全投入效率评价分析,并将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结果综合效率值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两个方面,找出导致不同所属地区煤矿安全投入效率存在低下的症结;利用松弛变量分析非DEA有效DUM,分析安全投入的冗余,进一步研究各个煤矿安全投入效率损失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实证研究主体优化安全投入效率以及周边其他国有或民营大型煤炭集团持续优化煤炭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安全生产方式,逐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可参考的安全管理决策依据。
郭鑫[5](2019)在《山西HQ煤矿员工安全培训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煤矿企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性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呈现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事故总量逐年减少,主要指标持续下降。2013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288%,首次降到0.3%以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煤矿安全工作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研究表明,事故的提前预防与事故发生存在重要联系,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是预防生产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为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我们国家不断颁布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对安全培训的监督和管理。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坚定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生产的工作方向,进一步避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数据研究表明,事故的提前预防与事故发生存在重要联系,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是预防生产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这就需要煤矿企业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增强和巩固安全生产培训效果。与此同时,安全培训工作需要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和信息,与企业自身员工安全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及时做出调整,不断提升和保证安全生产培训质量,充分发挥培训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煤矿员工安全培训的大环境、意义以及作用,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对员工培训体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以山西HQ煤矿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对样本基本情况、安全生产培训基本情况、安全生产培训课程、职工安全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整理,发现存在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不够了解、培训的组织实施存在问题、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并得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不重视需求调查和分析、培训时间设计不合理、培训计划安排不科学、培训教材与形式陈旧、宣传动员不够、安全培训效果评估不完善等。由此从员工安全培训的需求识别、员工安全培训体系组织实施、员工安全培训体系的效果评估三个方面提出了煤矿员工安全培训体系的改进建议。最后,从确立煤矿安全文化观念、增加安全培训投入与激励性机制、建立培训管理方案、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培训效果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培训体系的保障措施。
徐杰胜[6](2019)在《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CL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煤矿安全培训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安全检查及煤炭管理机构的要求,使用固定的教材内容,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室内授课,课程结束考试结业的模式。没有从学员自身对安全培训的需求,以及煤矿企业对安全培训的需求等角度,来细分学员培训内容和模式。目前安全培训课程的时间设置较短,培训效果不能持久,即使安全培训过程中学员认真学习,课程安排合理,培训正常进行,考核结果合格,也只能说明学员在安全培训过程中圆满完成了安全培训的全部课程,能否把培训所学内容和状态带回工作岗位,如何把所学知识、技能及强调的安全意识等在工作岗位上长期持续下去,都是煤矿生产企业关心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经过充分学习和调研,结合煤矿企业及职工对安全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立足于特殊工种资格培训和企业文化培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安全心理学理论,突出“技能、意识、体验”,坚持结果导向、分类施策,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立体式、复合型、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安全培训教育体系。本安全培训项目结合CL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出发,使用九型人格等心理学手段区分学员的不同情况,对培训学员进行测试并分类,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学员按照具体情况实施“一人一策”的方法,分别以心理辅导和疏导、情景体验室、游戏体验室、传统文化熏陶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生产现场和事故现场等手段,对学员进行区别培训。另外,还运用“移动e课堂”手机APP每日一练、心理问卷调查然后分类指导、事故现场再现、工伤结果模拟等多手段并用,手机APP作为培训期间及培训之后长期使用来提升安全培训效果的工具,起到了长期有效的作用。经过一年来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从“三违”总人次、严重“三违”人次、典型一般“三违”人次及一般“三违”人次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典型违章发生率、管理人员违章发生率、班组“三违”超标率、重复违章人数也都不同程度的明显降低。该安全培训项目的实施和效果检验,尤其是其中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推广应用对煤矿安全培训效果的提升,对减少人为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减少人为违章的发生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论文有图16幅,表10个,参考文献50篇。
付伟康[7](2019)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伦理风险规制研究》文中认为煤炭作为我国最大的一次性消费能源,对我国工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我国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也变得越来越多,频发的严重矿难带来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悲痛,给煤炭工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阴影,也给我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煤矿安全,牵挂着上至国家领导人,中至煤矿企业管理者,下至每一个矿工及其家属的心,中央三令五申,层层检查,一个制度接着一个制度,但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矿难频发这一顽症。我们想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毫无疑问,煤炭安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有各种各样客观的原因,包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煤炭资源的大量需求,甚至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劣影响,以及技术设备的问题等等。但是大量矿难事件的调查结论告诉我们,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矿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为什么层层检查总是走马观花,查不出问题?或者查出了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为什么那么多的制度总是形同虚设?为什么总要付出大量生命的代价后,我们才发现人的生命才是第一位的?本文尝试从伦理学的视角,运用责任伦理的基本观点,探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问题,以此揭示伦理维度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现代工程伦理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提出责任伦理是现代工程伦理的基础,分析了现代工程伦理对于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指导性价值。煤矿安全系统工程是涉及到煤矿中人-机-环-管各个环节的安全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煤矿事故的发生的主要根源也归于人的原因。因此,只有切实加强人这个主体的道德素质,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矿难频发的现状。接着本文从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三类基本主体分析了安全问题的伦理风险。包括矿工、工程师、管理者三个方面。矿工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教育基础较差,物质条件较差,存在着忽视安全教育,忽视规章制度,忽视他人生命的现象等。工程师是整个安全系统的核心,其主要问题在于,由于他们在社会地位上更接近管理者阶层,也由于物质利益的刺激,他们可能没有及时告知与安全有关的必要信息,没有遵守与矿工共同下井作业的规定,存在对矿工的冷漠和忽视等。管理者的问题则主要在于,追求利润至上,甚至贿赂执法者,安全设备不达标,违背国家安全规定进行生产等。基于上述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伦理风险,本文以责任伦理为主要理论资源,提出了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伦理规制的主要理论基础、主要原理原则与主要道德规范。本文认为,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只能是责任伦理,这是基于现代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伦理风险所决定的。其主要伦理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公正、自律,其主要道德规范包括效益为基道义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充满爱心常念关怀、严守原则牢记责任。这里原则与规范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理念性、指导性的,后者是操作层面上的。最后,本文从增强煤矿员工职业伦理意识、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完善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强化煤矿企业责任伦理意识、树立企业科学发展理念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伦理规制实施的外部环境与基本路径问题。毕竟,煤矿安全系统工程是整个社会和政治安全的一部分,它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关怀,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煤炭安全系统工程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
贺飞,张慧琳[8](2019)在《以作业人员为主体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研究》文中认为为有效提升安全文化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为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指明方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借助SPSS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究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现状、不同群体需求的差异性,并建立煤矿安全文化评价理论关系模型。研究发现,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建设形式的多样性与人性化均有待提高;不同作业区间对安全文化认知的显着性水平值均大于0.05;通过Durbin-Watson检验与Sig值比较发现,学历对问卷作答影响程度最大,工龄次之,年龄最小;不同学历、工龄、年龄的人员,应着重在亲情与友情、安全培训与安全意识、物质奖惩方面提升其对安全文化的认知。
俞凯[9](2019)在《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方法及软件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安全生产领域中,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备受关注。统计表明,煤矿事故中80%以上的事故是因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直接或间接引发的。职工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受群体行为的影响,因此,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是在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的影响下产生的。由于群体安全行为演化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中间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进行量化处理,普通定性分析方法又无法取得可靠、全面的结论,而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技术途径,能全面、准确的分析职工的群体安全行为及其变化规律。因此,研究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方法及其软件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从煤矿职工群体特征入手,运用博弈论、QSIM算法、定性模拟、定量分析等方法以及计算机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方法,开发了通用的配套软件平台。首先,分析了群体及群体安全行为特征,结合组织行为学、群体动力学等理论,分析了群体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编制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群体-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博弈矩阵,计算博弈复制动态方程,并应用系统动力学(SD)在AnyLogic平台上进行博弈动态仿真,总结了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的演化过程特性。之后,以QSIM算法为基础,研究得出了科学、完善的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方法。包括状态转换过程中的过滤方法、模拟结果分析方法、定性模拟规则与算法、模拟停止条件设置、以及控制对策优选方法等,其核心是使用由GA-BP算法优化的QSIM过滤算法进行状态的过滤算法,即运用GA-BP算法和社会场理论优化模拟的过滤过程。以此作为基础,在预设模拟阶段和模拟次数的前提下,设置模拟过程的智能停止条件;以变化趋势图、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等形式统计分析模拟结果中的变量变化趋势、定性值分布情况及群体要素的影响程度等信息;结合大数据技术,完善控制对策分析、优选过程。再后,研制、开发了功能完善、界面友好的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软件平台。该软件平台属于通用型定性模拟工具,根据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方法进行开发设计,人机界面友好,具有丰富的图表分析功能,可方便地完成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的全部工作,并有配套的专用子系统——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控制对策管理系统,进行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控制对策的管理和优选工作。最后,在定性模拟软件平台上,以煤矿职工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 21种不同方案的定性模拟,获得了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的演变规律,并进行了控制对策优选分析;本论文研究成果试验性地应用于山东省唐口煤业,验证了该定性模拟方法及其软件平台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实用性。本论文是对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方法及其软件平台的深入研究和开发,研究成果可为煤矿企业的安全行为管控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实用工具,同时可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技术理论借鉴和研究工具支持。
乔万冠[10](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分析及提升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安全管理理论的逐渐完善,数据挖掘技术在安全管理决策领域中受到了众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面临着员工日益提高的安全需求以及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煤矿企业不得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如何精确、高效和客观的评价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并对其进行有效性提升是当前煤矿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在《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国办发﹝2017﹞3号)指出“应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预警监控能力”。表明当前政府和煤矿企业对大数据技术和方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显得极为迫切。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结合安全管理、系统工程以及数据挖掘等理论和方法,从大数据背景出发,对当前中国煤矿安全管理研究基础变革,煤矿安全管理内涵、范式及事故发生机理,煤矿安全管理影响要素深度挖掘、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和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提升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来解决煤矿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效率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发展路径及相关策略。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研究基础变革方面,本文主要从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效率、安全管理方法以及安全管理思维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安全管理念方面,指出安全管理理念具有事故致因、传统安全、系统安全、大数据安全四种视角,而这四种视角下安全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时序性,但又在各自时期存在交叉重叠现状。在安全管理效率的变革方面,认为当前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研究缺乏全面型、前瞻性和时效性,并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安全管理效率研究基本框架。在安全管理方法的变革方面,从知识驱动、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三个方面梳理了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模型和方法,并提出基于混合驱动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最后,从经验、制度、风险预控以及大数据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安全管理思维的变革。发现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思维正在由因果-相关,静态-动态,逆向-正向,经验-数据思维转变。(2)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内涵、特征及事故机理分析方面,首先,定义了煤矿安全管理数据化内涵,认为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对象由传统的实物个体转向对个体产生的大数据管理,并指出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既具有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其次,从煤矿安全管理数据的结构、来源和属性的不同,对煤矿安全管理数据进行总结和分类。然后,从数据大小的角度对煤矿安全管理的大数据和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和规律转化模型,结果显示煤矿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和规律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型结构,而是以安全知识为中介的三角转化模式。最后,引入数据场理论,从数据角度阐释了煤矿事故发生机理。结果发现,当煤矿安全数据时间效应产生的关联规则存在误差则有可能会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当通过煤矿安全数据空间效应产生的新的煤矿安全数据、信息、知识和规律与原有的煤矿数据空间不匹配,也会导致安全信息不对称或者安全规律不稳定,引发事故。当煤矿安全时间数据和空间数据相互碰撞交叉而产生时空交叉效应,会造成煤矿生产系统中人-机-环-管交互的不稳定,产生煤矿事故。(3)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方面,首先从安全生产操作维、方法维和领域维三个方面提出了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挖掘的三维结构模型,同时给出了大数据的六大主要功能以及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十大领域。其次,从问题定义、数据预处理、建模、模型评估及模型应用和优化五个方面阐述了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的基本流程。然后利用决策树中的分类功能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数量进行分类挖掘。结果发现:培训、出勤、经验和年龄都是影响人类不安全行为频率的因素。培训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最大。最后利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对煤矿安全隐患数据中的部门、时间、位置、月份和风险水平等影响因素进行挖掘,发现多个维度之间的强关联规则,避免或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4)在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及预测方面,将数据驱动方法和模型驱动方法相结合来评估和预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首先介绍了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评估方法优缺点。然后,提出DEA-BP神经网络混合驱动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预测模型。通过利用DEA-BBC模型的对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再利用DEA-Malmquist指数进行动态的分析。然后,将DEA模型得到效率评估结果进行编码作为二次评估预测的期望输出。最后,运用BP神经网络进一步对不同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说明当前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并不稳定。同时,安全管理效率有效的企业数量也呈现出震荡上升趋势。在进行动态分析过程中,煤炭企业在对待企业改善安全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注意到安全效率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技术效率下降而技术进步效率上升或者是技术效率进步而技术进步效率下降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产出不足的煤矿企业应加大对事故以及隐患数据的管理,找出煤矿事故和隐患之间存在的强关联规则,利用这些规则来提高煤矿隐患排查率和减少事故伤亡人数。对于投入冗余的煤矿企业应把重点放在人员结构和安全投入效率上面,适当减少投入增加规模效益上。(5)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仿真优化方面,首先,利用系统动力学将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系统边界定义为员工安全管理子系统、隐患管理子系统、事故管理子系统和安全投入管理子系统4个层面,并引入大数据影响系数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因果关系图和流图。最后,以王楼煤矿为例进行应用,得到以下结论:大数据影响系数的增加与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性,不同的因素其影响系统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变化速度存在差异。其中大数据对员工安全管理的影响较为明显,大数据对矿工安全管理影响系数的增加必定带来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提高,但在达到一定的系数后,安全管理效率水平提高的越来越慢,这表明在大数据对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影响是有限地,在达到一定的范围内,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单纯的改变单一大数据影响系数难以带来明显的效率增加。在改变多个大数据影响系数后发现,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大幅增加,其中同时改变所有影响系数带来的效果最明显,其次是改变三个子系统大数据影响系数,最后是改变两个子系统影响系数。通过调整不同大数据影响系数的比例,比较不同方案条件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变化速率,可以为煤矿企业进行大数据应用提供参考意见。该论文有图63幅,表35个,参考文献257篇。
二、从煤矿安全生产谈加强安全培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煤矿安全生产谈加强安全培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致因分析 |
1)管理人员履责不清,责任不明确或责任未落实。 |
2)制度体系不明、不完善、不健全,执行不严。 |
3)职工队伍建设无基础保障。 |
4)安全准入把关不严。 |
5)从业人员违章作业屡屡发生。 |
2 煤矿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
2.1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
2.1.1 构建党、政、工、团、家属协管立体防控体系 |
1)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序开展各项安全活动。 |
2)发挥行政主导作用,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
3)发挥工会监督保障作用。 |
4)发挥青岗员日常监管作用,确保青岗职能作用发挥。 |
5)发挥家属协管作用,吹起安全生产的耳边风,重点突出一个“情”字。 |
2.1.2 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 |
2.1.3 建立技术管理体系 |
2.1.4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
2.2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
2.3 职工队伍建设 |
2.3.1 管理机构建设 |
2.3.2 班组建设与管理 |
2.4 严把安全生产准入 |
2.4.1 从业人员准入 |
2.4.2 材料、设备准入 |
2.4.3 企业准入 |
2.5 伸出重拳,打击“三违” |
2.6 安全文化建设 |
3 对策措施适用性与局限 |
4 结论与建议 |
(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2 精益管理研究现状 |
1.2.3 精益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4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5 综述小结 |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
2.1 安全管理理论 |
2.1.1 事故致因理论 |
2.1.2 本质安全管理理论 |
2.1.3 安全目标管理理论 |
2.2 精益安全管理理论 |
2.2.1 精益安全管理概念 |
2.2.2 精益安全管理方法工具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
3.1 推进精益化安全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
3.2 精益安全作业方法体系 |
3.2.1 精益安全作业方法体系构成 |
3.2.2 主要技术方法 |
3.3 精益安全管控方法体系 |
3.3.1 精益安全管理构架 |
3.3.2 精益安全管控技术体系 |
3.4 精益安全文化 |
3.4.1 精益安全文化及特点 |
3.4.2 领导层的承诺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 |
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4.1.1 系统动力学的含义 |
4.1.2 煤矿安全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思考 |
4.2 系统动力学分析 |
4.2.1 系统动力学与精益化安全管理的推进 |
4.2.2 系统动力学的主要运用流程 |
4.3 系统模型结构设计 |
4.3.1 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影响因素分析及定义 |
4.3.2 因果关系反馈回路的提出分析 |
4.3.3 系统反馈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 |
5.1 仿真案例背景 |
5.2 仿真数值确定 |
5.2.1 系统边界确定 |
5.2.2 数值确定 |
5.3 效果仿真分析 |
5.3.1 仿真运行 |
5.3.2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
(3)煤矿高层管理者安全领导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领导力研究现状 |
1.2.2 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
1.2.3 本研究的出发点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煤矿高层安全领导力结构维度分析 |
2.1 煤矿高层安全领导力维度事故案例分析 |
2.1.1 NVivo质性分析法概述 |
2.1.2 煤矿事故案例资料处理 |
2.1.3 煤矿事故致因因素归类 |
2.1.4 编码结果输出与分析 |
2.2 煤矿高层安全领导力维度访谈分析 |
2.2.1 扎根理论应用概述 |
2.2.2 结构化访谈研究 |
2.2.3 访谈资料分析 |
2.2.4 编码的理论饱和度检验 |
2.3 煤矿高层安全领导力维度分析结果 |
2.3.1 FRL理论模型 |
2.3.2 煤矿高层安全领导力维度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高层安全领导力与矿工不安全行为概念模型构建 |
3.1 煤矿安全氛围理论基础分析 |
3.1.1 安全氛围的概念 |
3.1.2 安全氛围的中介效应分析 |
3.2 相关变量测量维度及指标确定 |
3.2.1 不安全行为测量维度 |
3.2.2 安全氛围测量维度 |
3.3 高层安全领导力与矿工不安全行为概念模型 |
3.3.1 影响关系假设的提出 |
3.3.2 概念模型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1.1 高层安全领导力问卷设计 |
4.1.2 矿工不安全行为问卷设计 |
4.1.3 煤矿安全氛围问卷设计 |
4.2 问卷发放与统计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项目分析 |
4.3 问卷信效度分析 |
4.3.1 信度分析 |
4.3.2 效度分析 |
4.4 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1 高层安全领导力 |
4.4.2 矿工不安全行为 |
4.4.3 煤矿安全氛围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矿高层安全领导力与矿工不安全行为关系模型验证分析 |
5.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5.2 二次问卷发放与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信度检验 |
5.2.3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 高层安全领导力与矿工不安全行为直接关系验证 |
5.3.1 验证方法 |
5.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5.3.3 模型假设检验及结果解释 |
5.4 高层安全领导力与矿工不安全行为间接关系验证 |
5.4.1 验证方法 |
5.4.2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5.4.3 模型假设检验及结果解释 |
5.5 高层安全领导力提升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6.1.1 主要工作 |
6.1.2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4)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安全投入与事故损失方面的研究 |
2.1.2 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方面的研究 |
2.1.3 安全投入效率方面的研究 |
2.1.4 安全投入优化方面的研究 |
2.1.5 文献述评 |
2.2 安全投入基本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
2.2.2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2.2.3 安全投入的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分析 |
3.1 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的内涵 |
3.2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因素分析 |
3.2.1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分析 |
3.2.2 煤矿安全投入的外生动力分析 |
3.3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耦合分析 |
3.3.1 耦合基础 |
3.3.2 耦合机制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分析 |
4.1 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4.2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识别及概念模型确立 |
4.2.1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资料的收集及处理 |
4.2.2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确立 |
4.3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量表编制及数据处理 |
4.3.1 调查问卷设计 |
4.3.2 问卷设计的偏差控制 |
4.3.3 调查实施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理论模型构建 |
4.3.5 数据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AMOS实现及分析 |
4.4.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4.4.2 结构方程模型AMOS应用 |
4.4.3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结构路径评价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
5.1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及不足 |
5.1.1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5.1.2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不足 |
5.2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3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的构建 |
5.4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 |
5.4.1 各煤矿的基本概况 |
5.4.2 煤矿分类指标构建及实证分析 |
5.4.3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煤矿安全投入效率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
6.1 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概述 |
6.2 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6.2.1 超效率SBM评价模型介绍 |
6.2.2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介绍 |
6.3 煤矿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
6.3.1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静态分析 |
6.3.2 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综合分析 |
6.3.3 考虑非期望与不考虑非期望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对比分析 |
6.3.4 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分类分析 |
6.3.5 利用松弛变量分析非有效DUM并提出改进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山西HQ煤矿员工安全培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比较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员工培训体系的相关理论 |
2.1 煤矿员工安全培训背景 |
2.2 煤矿安全培训的意义和作用 |
2.2.1 煤矿安全培训的意义 |
2.2.2 煤矿员工安全培训的必要性 |
2.3 员工安全培训的涵义 |
2.3.1 培训的定义 |
2.3.2 员工培训与员工教育的区别 |
2.4 员工培训与开发类型 |
2.4.1 按照培训对象的层次划分 |
2.4.2 按照培训内容划分 |
2.5 员工培训体系组成 |
2.5.1 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
2.5.2 企业培训计划实施 |
2.5.3 企业培训效果评估 |
2.6 员工培训体系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山西HQ煤矿员工安全培训体系现状分析 |
3.1 山西HQ煤矿安全培训体系发展现状 |
3.1.1 山西HQ煤矿基本情况 |
3.1.2 山西HQ煤矿员工安全培训体系现状 |
3.2 山西HQ煤矿公司安全生产培训情况调查 |
3.2.1 样本基本情况 |
3.2.2 基本情况调查 |
3.2.3 安全生产培训课程调查 |
3.2.4 职工安全培训效果评价调查 |
3.3 员工安全培训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不够了解 |
3.3.2 培训的组织实施存在问题 |
3.3.3 培训流于形式 |
3.4 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原因分析 |
3.4.1 不重视需求调查和分析 |
3.4.2 培训内容设计不合理 |
3.4.3 培训计划安排不科学 |
3.4.4 培训教材与形式陈旧 |
3.4.5 培训宣传动员不足 |
3.4.6 安全培训效果评估不完善 |
第四章 煤矿员工安全培训体系改进 |
4.1 员工安全培训的需求识别 |
4.1.1 员工安全培训需求分析 |
4.1.2 培训目标的确定 |
4.1.3 强化培训计划管理 |
4.2 员工安全培训体系组织实施 |
4.2.1 培训对象的选择 |
4.2.2 培训内容的确定 |
4.2.3 培训的具体步骤 |
4.2.4 培训方法的选择 |
4.2.5 师资的培养 |
4.3 员工安全培训体系的效果评估 |
4.3.1 员工培训体系的考核方式 |
4.3.2 员工考核工作的成效体现 |
4.3.3 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宣传力度 |
第五章 煤矿员工安全培训体系实施保障 |
5.1 增加安全培训投入与激励性机制 |
5.1.1 增加安全培训投入 |
5.1.2 增加激励性机制 |
5.2 建立培训管理方案,加强监管 |
5.3 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培训效果 |
5.4 明确安全培训监察机构的职能 |
5.4.1 政府监察 |
5.4.2 大众监察 |
5.5 “以人为本”的煤矿安全文化观念培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CL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理论依据 |
2.1 煤矿安全心理学 |
2.2 矿工心理因素 |
2.3 九型人格 |
2.4 矿工安全认知 |
2.5 OBE基本概念及其在安全培训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需求分析 |
3.1 我国煤矿安全培训在历史和现阶段产生的问题分析 |
3.2 影响煤矿安全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 |
3.3 当前煤矿企业对安全培训的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内容 |
4.1 九型人格心理定位 |
4.2 心理辅导及心理疏导 |
4.3 情景体验(情景体验室、游戏体验室) |
4.4 虚拟现实技术(VR)模拟事故现场 |
4.5 传统文化熏陶 |
4.6 CL煤矿“移动e课堂”手机APP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管理方案及实施效果 |
5.1 项目进度分析 |
5.2 项目成本分析 |
5.3 项目人员保障 |
5.4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成果 |
5.5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效果考核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伦理风险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工程伦理与煤矿安全系统工程概述 |
第一节 工程伦理及其责任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工程伦理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体现 |
第二章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伦理风险评估 |
第一节 煤矿矿工的伦理风险评估 |
第二节 工程师的伦理风险评估 |
第三节 煤矿企业的伦理风险评估 |
第三章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主要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 |
第一节 责任伦理是煤炭安全系统工程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伦理风险规制的主要原则 |
第三节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道德规范 |
第四章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伦理规制的外部环境与实施路径 |
第一节 加强工人职业伦理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职业良心 |
第二节 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维护煤矿产业有序发展 |
第三节 完善社会监察评价制度 |
第四节 增强煤矿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
第五节 树立煤矿安全生产科学发展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以作业人员为主体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 |
(二)交叉表分析 |
(三)调查对象年龄、工龄、学历分布 |
三、调查问卷作答情况分析 |
(一)各题作答情况分析 |
1. 安全认知度 |
2. 安全培训与辅导 |
3. 心理与行为 |
4. 安全意识提升 |
(二)各区间作答差异性分析 |
1. 单因素方差分析 |
2. 年龄、工龄、学历作答差异性分析 |
四、煤矿安全文化现状与评价模型 |
(一)煤矿安全文化现状分析 |
(二)煤矿安全文化评价模型 |
五、结论 |
(9)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方法及软件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群体安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群体特征分析 |
2.2 不安全行为概念及分类 |
2.3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2.4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问卷调查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博弈与仿真研究 |
3.1 演化博弈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简介 |
3.2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博弈模型构建 |
3.3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演化过程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方法研究 |
4.1 定性模拟及其算法原理分析 |
4.2 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方法研究 |
4.3 群体安全行为控制对策的大数据优选方法分析 |
4.4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模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软件平台研制 |
5.1 软件平台需求分析 |
5.2 软件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4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5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软件平台的功能与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及结果分析 |
6.1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模拟方案设计 |
6.2 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模拟结果及规律分析 |
6.3 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控制对策分析 |
6.4 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控制实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分析及提升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大数据背景下安全管理研究基础变革 |
2.1 安全管理理念的变革 |
2.2 安全管理效率理论的变革 |
2.3 安全管理研究方法的变革 |
2.4 安全管理思维的变革 |
2.5 本章小结 |
3 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内涵、特征及事故机理分析 |
3.1 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内涵 |
3.2 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分类 |
3.3 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与小数据特征 |
3.4 基于大数据的煤矿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和规律的关系模型 |
3.5 时空数据场理论下煤矿事故发生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4 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分析 |
4.1 数据挖掘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
4.2 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基本流程 |
4.3 基于决策树的煤矿不安全行为数据挖掘 |
4.4 基于关联算法的煤矿隐患数据挖掘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DEA-BP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及预测研究 |
5.1 常用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模型 |
5.2 基于DEA-BP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模型构建 |
5.3 模型应用 |
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大数据背景下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仿真优化 |
6.1 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系统边界的确定 |
6.2 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影响因素及因果关系图 |
6.3 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系统流图构建 |
6.4 案例分析 |
6.5 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提升对策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从煤矿安全生产谈加强安全培训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 张太平,秦东海. 煤炭工程, 2021(07)
- [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D]. 杨越.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煤矿高层管理者安全领导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D]. 沈小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 王海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5]山西HQ煤矿员工安全培训体系研究[D]. 郭鑫. 河北地质大学, 2019(11)
- [6]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CL煤矿为例[D]. 徐杰胜.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伦理风险规制研究[D]. 付伟康.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8]以作业人员为主体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研究[J]. 贺飞,张慧琳. 山东工会论坛, 2019(06)
- [9]煤矿职工群体安全行为定性模拟方法及软件平台研究[D]. 俞凯.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2)
- [10]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分析及提升仿真研究[D]. 乔万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