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璃钢粘接工艺在路面修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铸[1](2019)在《纤维-聚合物复合增强水泥基注浆材料配合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其具有使用寿命长、整体性好、力学性能强、承载力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场道面、国道和省道等干线公路,然而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路面断板、脱空等病害不断扩大,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寿命、驾驶安全。目前常用的处治手段有换板、注浆修复等手段,其中板下注浆修复因其快速便捷、治理且效果好以及理论成熟被广泛应用于道路修复,同时寻求一种新型修复材料是近年热门研究方向。因此本文拟通过室内正交试验、室内模拟修复等手段,得到一种早期力学性提升快,体积稳定性好、可灌性好、初凝长、终凝短的新型修复材料来满足目前实际板下脱空修复工程的需要。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主要材料对材料各项指标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优选纤维的种类、直径、水灰比、聚合物种类、掺量的范围。其中纤维增强材料选择玻璃纤维,纤维长度为100-300μm,纤维掺量控制在1%范围内;水灰比在0.26~0.28之间;聚合物选择VAE乳液,掺量为0.6~0.9%范围内;硫酸铝掺量控制在0.7~1.0%之间。通过壳聚糖高分子涂覆、硅烷偶联剂、表面活性氧化剂的等三种方法对优选纤维表面进行改性,使纤维表面成功引入亲水基团或者其它高分子涂覆物质,不但可以改变纤维在浆体中的分散性,还可以增强浆体的力学性能,同时提高纤维与水泥基材料的啮合力,优选纤维通过壳聚糖涂覆后玻璃纤维在水中悬浮时间为19min、在水泥浆体中的电阻率变异系数为0.260以及SEM电镜图等指标的表征结果都要优于其它方法以及其它纤维材料。综合考虑选用质量分数0.4%的稀醋酸与壳聚糖反应后涂覆玻璃纤维的方法为最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根据前期优选试验选择各因素的掺量水平,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各因素与评价指标的影响关系,采取综合平衡法确定了纤维-聚合物复合增强水泥基注浆材料的最优配合比,水灰比为0.28,VAE聚合物掺量为水泥质量的1.0%,改性玻璃纤维掺量为水泥质量的0.7%,硫酸铝早强剂掺量为水泥质量的0.8%以及有机硅消泡剂掺量为0.5%。通过检测最优配合比注浆材料的各项性能并将其与市面上的注浆材料的性能进行对比,其中初始流动度294mm,30min流动度283mm;可灌性测试中灌入深度78mm,浆液饱满不分层;初、终凝时间142min、202min;1d、7d、28d抗折、抗压强度为7.8MPa、12.28MPa、14.83MPa和27MPa、46.3MPa、61.84MPa;7d、28d冲击韧性136.53J、149.18J;同时综合对比其它注浆材料的性能,充分验证纤维-聚合物复合增强水泥基注浆材料复合增强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胡鸿燕[2](2018)在《乡土建筑改造的“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 ——以衢州廿八都民宿项目为例》文中指出乡土建筑作为我国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因地理环境、人文背景、以及构造方式的差异,展现了独特的地域符号。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大量的乡土建筑因客观条件限制逐渐衰落破败。如何在乡土建筑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寻求平衡,使得改造成为建筑更新的主要策略应运而生。但在大范围改造开发的同时,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归纳概括主要表现为当前国内多数的乡土建筑改造缺乏对地域文脉的深层理解,改造模式呈现单一性与同质化。因此,如何更细致地反映地方传统、地域符号,成为改造设计中亟待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乡土建筑改造的“地域性”设计策略为研究对象,结合廿八都民宿改造的项目实践,探索出呈现地域印迹的设计策略与构建思路。本文整体结构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与对象,由此提出乡土建筑改造中地域文脉保留与传承的普遍需求;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乡土建筑“地域性”改造设计的理论依据,从乡土建筑改造的相关概念、建筑地域性与地域主义的设计思潮、乡土建筑的“地域性”改造原则、国内外改造案例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衢州市廿八都古镇的地域文脉以及乡土建筑的改造更新现状,为具体的项目实践提供设计素材与理论依据;第四部分为本论文的重点章节,本章具体从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建筑原型的保留与更新、乡土建筑语言的提取与借鉴、地域场所精神的营造体验等四个方面着手,结合廿八都古镇的民宿改造项目,探索基于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策略。总的来说,本文对“地域性”改造策略研究是在强调文化归属感的背景下,倡导乡土建筑地域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结合,以期为相关改造实践提供可依循的理论依据与设计方法。
郭新宇[3](2014)在《客车粘接式侧围车窗对车身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建立客车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时,通常要做很多简化处理,例如忽略车窗玻璃对客车车身结构的影响,只将玻璃的质量配重到车身上。这样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不考虑车窗玻璃在车身结构中对刚度强度和侧翻安全性的影响,不但简化了建模过程,而且模型规模较小,缩短了计算时间,结果偏于保守,但同时忽略了车窗玻璃对客车车身结构轻量化的贡献。本文选取某客车粘接式侧围车窗作为研究对象,从客车侧围车窗简化模型的有限元仿真入手,分别研究客车车身结构刚度、强度分析和侧翻碰撞分析中侧围车窗简化模型的建模方法,进而将车窗简化模型应用到整车分析中,考察侧围车窗对车身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在客车刚度、强度分析中,首先,提取侧围车窗的简化模型,研究粘接式车窗简化模型的建模方法。为了与整车模型统一,应用梁单元建立窗框模型和粘接剂模型,壳单元建立玻璃模型。其中,粘接剂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是未知参数,模拟粘接剂的梁单元截面尺寸也是未知的。本文首先对不粘贴玻璃的窗框试件,通过有限元模拟和试验,比较测试点的应力值,调整有限元模型,得到不粘贴玻璃的窗框简化模型试件的有限元模型。在试件上粘贴一块钢化玻璃,通过试验确定测试点的应力值,建立带有一块玻璃的车窗有限元模型,确定粘接剂的未知参数。最后,在试件上粘贴两块钢化玻璃,建立带有两块玻璃的窗框有限元模型,再次通过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从而得到刚度、强度分析中简化模型的建模方法。随后,将建立的车窗有限元模型应用到整车分析中,比较无、有侧围车窗玻璃有限元模型的两种客车结构刚度、强度的区别。客车的侧翻碰撞是一个时间很短的动态过程,车窗玻璃的破坏形式有很多种,受力情况相当复杂,本文只研究钢化玻璃在冲击载荷下破坏的情况。钢化玻璃是脆性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破坏很难观察,破坏应力也不容易通过试验获得。在以往对钢化玻璃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证明了钢化玻璃的强度极限随着应变率的提高而增强。因此,本文将客车侧翻碰撞的动态分析研究转化成准静态研究,考察车窗玻璃在准静态载荷作用下的破坏情况。提取侧翻碰撞研究的侧围车窗简化模型,在窗框试件上粘贴钢化玻璃,玻璃的厚度以及粘接剂的粘接宽度和厚度都与实际客车上保持一致。在车窗简化模型的仿真分析中,窗框应用壳单元,粘接剂和玻璃应用实体单元建模,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应用前文刚度、强度研究中得到的参数。在有限元模型中找到钢化玻璃破坏时应力最大点作为试验测试点,在试件上粘贴直角应变花,测得钢化玻璃在外载荷作用下的强度极限。最后,将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代入到客车车身段的研究中。通过比较无、有侧围玻璃有限元模型的两种车身段模型中乘员空间的变形量以及主要杆件的变形能来考察侧围车窗对车身段侧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客车侧围车窗玻璃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对客车的刚度、强度影响较大,对侧翻性能中乘员空间变形量影响较小,对窗立柱的变形能有一定影响,而对其他杆件影响不大。在客车刚度、强度分析中引入客车侧围车窗的有限元模型是很有必要的。在客车车身结构设计上,建立侧围车窗的有限元模型后,可以考虑减小相关杆件的尺寸或厚度,再考察整车的结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这在客车车身结构的轻量化设计上有一定的意义。而客车侧围车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对整车侧翻性能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在整车侧翻分析建模时,可以不考虑侧围车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徐媛[4](2013)在《乳化沥青改性水泥砂浆在寒冷地区裂缝修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我国路面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在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在车辆荷载以及长期自然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结构会逐渐恶劣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寒冷地区,冬季寒冷且漫长,气温极低加上冻融循环及除冰盐的作用,破坏形势更加严峻,裂缝是主要的破坏形式。针对寒冷地区路面破坏的特点及对修补材料的要求,本文在对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用SBR改性乳化沥青对水泥砂浆进行改性,旨在研发出适合寒冷地区混凝土路面裂缝的修补材料。研究中,首先分析了混凝土路面的破坏现状及机理,然后选择水灰比、聚灰比(P/C)、减水剂掺量及成型方式作为影响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性能的四个关键因素,分别选取三个水平,同时以砂浆的初始流动度、3天及28天压折比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直观分析,对原材料的范围进行探寻,在此基础上确定SBR改性乳化沥青砂浆的初始配合比。对不同聚灰比条件下SBR改性乳化沥青砂浆的性能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了SBR改性乳化沥青掺量对裂缝修补材料的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收缩以及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①在P/C≤20%的范围内,SBR改性乳化沥青可提高砂浆流动度,当P/C=15%时改善效果最明显;流动度为275mm时可作为5mm左右裂缝的可灌性临界值。SBR改性乳化沥青对砂浆的凝结时间有滞缓作用,且随着SBR改性乳化沥青的增加滞缓效果越明显。②P/C=15%~20%时,SBR改性乳化沥青可有效地改善砂浆的柔韧性,提高砂浆的变形能力;同时降低砂浆的收缩性,在P/C=15%时出现微膨胀。③当P/C=10%-20%时,SBR改性乳化沥青可有效地改善砂浆的抗冻性、渗透性以及耐磨性。④SBR改性乳化沥青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砂浆与旧基体材料的界面粘结性能,且在P/C=15%-20%时,SBR改性乳化沥青砂浆与基体材料的界面粘结效果最好。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及孔结构测试,分析了SBR改性乳化沥青对裂缝修补材料的影响,揭示了材料的微观结构与路用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最终推荐出了满足各项路用技术性能要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微裂缝修补材料。
顾明泉,Michael Koo[5](2013)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中的高性能结构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独特的技术性能和方便的成型工艺,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形体巨大或造型复杂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构件在批量生产和实际应用中往往需用高性能结构胶来粘接、修补或成型。本文综述了多个领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使用的高性能结构胶的研究进展,针对其产品种类、性能特点、技术进展、供需行情、应用状况等作了介绍,重点阐述了近十年发展态势最热的风力发电叶片制造用高性能结构胶的技术发展情况。
罗祺[6](2013)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裂缝修复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中坑洞、裂缝的修复一直受到国内外科研机构、工程单位的关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计算等方法,对混凝土路面坑洞以及裂缝病害的修补材料和修复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广东清连高速公路作为依托进行了应用研究。论文以超短超细钢纤维混凝土作为路面坑洞修复新型材料,以良好流变性的新型改性环氧树脂作为裂缝修补材料,进行了系列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包括:①对不同种类、不同掺量的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优化得出了超短超细钢纤维用于混凝土路面坑洞修复的配合比,试验表明,该修复材料早期3d抗折强度能够达到6.7MPa,抗压强度能够达到50MPa左右,可以实现路面的快速修复;同时,修复材料的长期28d抗折强度高达12.4MPa,28d抗压强度达到70MPa,比普通水泥混凝土显着提高。②通过对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断裂韧性、冲击韧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龄期对钢纤维混凝土的强度影响明显,但是对韧性指数的影响不明显。超短超细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比普通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I5、I10、I20分别提高了113%、296%、464%;超短超细钢纤维的掺入使得混凝土的变形协调能力以及断裂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超短超细钢纤维混凝土的KIC值比普通钢混凝土的提高了288%,具有了良好的断裂韧性;同时,钢纤维的掺入不仅能够延缓初始裂缝的产生,更能大幅度的减缓裂缝的发展,从而使水泥材料具备超常的抗冲击韧性,钢纤维混凝土冲击韧性比普通水泥混凝土增幅达到811倍以上。③对新旧混凝土粘接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课题组自制的粘接剂界面剪切粘结强度达3.48MPa,界面抗拉强度大于5.5MPa,同等试验条件下,比普通水泥浆粘接剂高出了3倍以上;④进行了裂缝新型修复材料的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环氧类材料的裂缝修补强度最好,但灌入效果不佳,潮湿环境下的粘结强度不高。通过调节改性环氧的流动性,得到既能保证灌入深度,又能保证封闭效果,还能保证潮湿条件下粘结强度的材料,取得了满意的效果。⑤通过有限元软件对路面坑洞修复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同时对不同情况下已修复路面实际承受车辆荷载进行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坑洞修复后板底受到车轮荷载作用产生的应力会大大的减小;在相同的情况下,加大坑洞修补的厚度会得到更好的修补效果。但是由于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工艺以及造价方面的要求,在坑洞修复设计时应在考虑受力情况的前提下,综合施工以及造价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厚度设计。
杨清宇[7](2013)在《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研究》文中提出斜向预应力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路面,它可以在较长范围内不设置伸缩缝,提高了道路的承载能力和路面使用性能,并延长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但是由于混凝土原材料、施工条件和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预应力水泥混凝土路面也难免会出现早期裂缝。如果不及时修补,将会导致路面的结构性损坏。因此,研究出一种合适的裂缝修补材料和修补工艺,能有效的延长预应力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国内外工程实例分析和市场调研,本文对裂缝修补材料进行分析和筛选,设计了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案。对于裂缝宽度在13mm内的,直接用灌缝材料灌浆。首先对聚丙烯酸酯乳液改性超细水泥材料和聚丙烯酸酯乳液改性波士胶NS60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然后对它们的粘度、可灌性、凝结时间、强度(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收缩性、耐久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和粘结性能(劈裂抗拉粘结强度和粘结抗折强度)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加和排序法推荐出合理掺量的聚丙烯酸酯乳液改性超细水泥浆体或聚丙烯酸酯乳液改性波士胶NS60浆体作为灌缝材料。对于裂缝宽度大于3mm的,先取裂缝两边适当距离向下开挖到露出预应力钢筋网。然后在上面布置矩形钢筋网,再采用高强度低收缩的混凝土材料进行填筑修补。本文对混凝土修补材料的工作性、立方体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收缩性和耐磨性进行研究,并从普通水泥混凝土和波士胶NS60混凝土中推荐出合适的裂缝开挖后填筑修补材料。最后通过试验路段工程应用检验和经济性效益分析,确定出优异性能的裂缝修补材料和相应的修补工艺。
耿飞[8](2013)在《水泥混凝土道面结构收缩补偿与裂缝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混凝土道面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演化非常复杂,其对结构的使用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影响重大,实现裂缝控制和修复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难题。基于水泥混凝土材料水化、凝结和硬化过程中的固有特性,采用全周期膨胀补偿收缩理论,以废弃的工业尾矿为原料,制备具有早、中期和后期稳定膨胀的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系统研究组成、结构和性能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水化动力学特征和膨胀机理,提高水泥混凝土道面的主动抗裂能力;同时,针对水泥混凝土道面服役过程中的微细裂缝,为实现快速可靠的修复以阻碍有害介质的侵入,研制了丙烯酸类和环氧树脂共聚的高性能修补材料,阐明其性能特征和修复机理,提高水泥混凝土道面的防裂能力。论文研究有利于控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抑制和降低道面结构性能的劣化,对提高水泥混凝土道面结构的耐久性和服役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1)鉴于传统膨胀剂的性能缺点,通过对白云石和菱镁石工业尾矿的优化配伍及煅烧制度设计,研究了不同组份、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对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特征,确定了适宜的制备技术,研制了不同组份和性能的膨胀材料;分析了掺不同类型和用量膨胀材料水泥浆体凝结时间、标准稠度需水量和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稍有增加,水泥浆体抗折强度提高6%15%,而抗压强度略有增长;研究了水泥砂浆在不同龄期的自由变形、干缩变形和限制变形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复合膨胀材料具有早、中和后期补偿收缩功能、且膨胀速率和总量可控,较高养护温度与湿度以及适宜煅烧制度有利于膨胀效应的发挥,在高温环境中的限制收缩可达到常温中的数倍。(2)研究了压蒸制度对膨胀混凝土膨胀率的影响特征,分析了压蒸前后混凝土抗压和抗折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膨胀材料种类、用量和养护温度等对混凝土自由变形、限制变形及自生变形在不同龄期的发展速率,用数值方法拟合了膨胀率的时变函数;计算了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的膨胀指数,分析了其随膨胀材料掺量和养护温度的变化特征;对膨胀混凝土在不同限制膨胀率和约束状态下内部应力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仿真分析,为其科学应用提供了依据。(3)分析了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基本理论以及膨胀和收缩两个阶段的形变关系,研究了复合膨胀材料品种以及不同水化时期的形貌、晶粒生长以及孔结构特征;试验研究了膨胀材料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和颗粒细度对水化活性的影响,分析了水化温度和溶液pH值对膨胀材料中MgO水化程度的影响特征,基于水化动力学方程计算了膨胀材料的水化反应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通过对膨胀材料水化动力学演变过程的分析,建立了膨胀材料中MgO水化成Mg(OH)2以及CaO水化成Ca(OH)2膨胀模型。(4)以水泥混凝土道面的微细裂缝为重点修复对象,以修补材料的初始粘度为控制点,优选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环氧树脂为主要反应单体,进行了本体聚合的合成制度设计及试验研究,确定了高性能修补材料的合理制备技术;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修补材料组分和反应时间对初始粘度的影响规律,分析确立了初始粘度的时变特征及其与修补材料可灌性和收缩率的量化关系;研究了反应组分对高性能修补材料粘结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高性能修补材料基体(RM)的最佳配比;采用有机硅与无机矿粉的复合进行改性,研究了高性能修补材料的力学、变形和热稳定性能,制备了有机优化(OMM)和复合优化(CMM)的高性能修补材料,综合性能显着提高,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5)试验研究了RM、OMM和CMM型高性能修补材料对水泥砂浆粘结能效的时变规律,分析了在盐溶液和快速冻融作用下粘结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修复后砂浆的抗折断裂面未发生在修补处,7h粘结强度与砂浆基体相当;通过在混凝土试件中预制裂缝,对比研究了几种修复材料对混凝土修复能效,分析了断面破坏形式和界面粘结特征;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混凝土裂缝不同修补状态下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采用SEM和FT-IR测试分析了高性能修补材料断裂面的微细观形貌和结构中的特征官能团;基于高分子化学理论,阐释了环氧树脂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有机硅改性剂和无机矿粉改性的聚合反应原理,揭示了高性能修补材料力学和变形性能与其微观结构的关联性,并从物理作用力和化学键力研究了高性能修补材料对水泥混凝土裂缝的粘结修复机理。
廖忠勇[9](2012)在《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全球气候的变暖,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已经逐渐影响人类的生活。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一是需要大量的高碳材料,二是在建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它已经成为高能耗的产业、为了如何降低建筑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成为应对气候的变化的主要问题。装饰装修工程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装饰装修能改善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和办公环境,另外一方面,在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加强控制和管理,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如何将“三高”转变为“三低”,这就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因此本文,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为研究对象,实现低碳施工,力争装饰装修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过程的进行研究,找出影响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低碳施工管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管理五大因素,并依据投入产出模型和目前装饰装修行业的施工特点,及相关施工规范和法律规定,制定了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该指标体系将以上五大因素列为低碳施工评价的一级指标,将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列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评价指标,将二级评价指标的具体保证措施和施工的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作为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并通过大量的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经验进行总结,把措施的实施效果作为评分的依据。在评价体系中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和较为简单的百分制打分方法,并规定了低碳施工的判断标准。通过将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昆明某集团办公大楼的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评价。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该指标体系简单易行,基本符合工程的实际需要,结构合理,能够有效的判断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是否属于低碳施工,评价体系是合理有效的。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装饰装修施工过程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节能减排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分析,建立评价体系,判断装饰装修项目施工是否属于低碳施工,并根据评价结果,找出施工过程影响低碳施工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低碳施工水平的合理化建议,力争为装饰装修行业施工积累低碳施工的经验。
丁芝仁[10](2011)在《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技术浅谈》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桥梁的建设步伐日益加快,钢筋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中,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近年来大量的桥梁存在安全隐患,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使用效果,这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使得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普通混凝土的性能仍然有待改善。开展公路桥梁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玻璃钢粘接工艺在路面修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钢粘接工艺在路面修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聚合物复合增强水泥基注浆材料配合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
1.2.2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
1.2.3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
1.3 注浆修补材料的相关标准发展 |
1.4 注浆材料性能需求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原材料、试验仪器及主要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超细水泥 |
2.1.2 纤维 |
2.1.3 外加剂 |
2.1.4 聚合物 |
2.2 主要试验仪器 |
2.3 主要试验方法 |
2.3.1 净浆流动度 |
2.3.2 凝结时间 |
2.3.3 抗折、抗压强度 |
2.3.4 可灌性试验 |
2.3.5 韧性试验 |
2.3.6 体积膨胀率试验 |
2.3.7 电阻率测定纤维分散性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聚合物复合改性注浆材料配合比试验 |
3.1 早强剂优选试验 |
3.1.1 早强剂对注浆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2 早强剂对注浆材料凝结时间、流动度性能的影响 |
3.2 水灰比对注浆性能的影响 |
3.3 聚合物优选试验 |
3.3.1 聚合物优选正交实验设计 |
3.3.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纤维材料优选试验 |
3.4.1 纤维种类对注浆材料的影响 |
3.4.2 纤维掺量对注浆材料的影响 |
3.5 纤维表面改性试验 |
3.5.1 主要实验药品与仪器 |
3.5.2 纤维表面改性机理 |
3.5.3 实验方法 |
3.5.4 分散性研究 |
3.5.5 微观分析 |
3.5.6 力学性能研究 |
3.6 基于正交法的材料配比试验 |
3.6.1 正交试验方法 |
3.6.2 正交试验设计过程 |
3.6.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4 新型注浆材料最优配比组合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聚合物复合增强注浆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
4.1 纤维-聚合物复合注浆材料工作性能 |
4.1.1 流动性能 |
4.1.2 可灌性 |
4.1.3 凝结时间 |
4.2 纤维-聚合物复合注浆材料力学性能 |
4.2.1 强度 |
4.2.2 韧性 |
4.3 纤维-聚合物复合注浆材料体积稳定性 |
4.4 纤维-聚合物复合注浆材料收缩性能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板下脱空模拟修复试验研究 |
5.1 模拟修复试验方法 |
5.2 超声波检测结果 |
5.2.1 超声波检测原理及方法 |
5.2.2 检测结果 |
5.3 结石体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
5.4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乡土建筑改造的“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 ——以衢州廿八都民宿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村落与乡土建筑的生存现状 |
1.1.2 乡土建筑改造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
1.1.3 乡土建筑改造更新中“地域性”的缺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乡土建筑“地域性”改造设计的理论依据 |
2.1 乡土建筑改造的相关概念 |
2.1.1 乡土建筑的概念界定 |
2.1.2 乡土建筑改造的内涵 |
2.2 建筑地域性与地域主义设计思潮 |
2.2.1 建筑地域性的相关概念 |
2.2.2 建筑的“地域主义”设计思潮 |
2.3 乡土建筑的“地域性”改造原则 |
2.4 国内外乡土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
2.4.1 国外乡土建筑改造案例 |
2.4.2 国内乡土建筑改造案例 |
3 廿八都地域文脉与乡土建筑现状调研 |
3.1 廿八都古镇的历史沿革 |
3.1.1 古道贸易的商业文化 |
3.1.2 枫岭营署的军事文化 |
3.2 廿八都古镇的聚落形态与建筑意象 |
3.2.1 古镇聚落的空间形态 |
3.2.2 传统建筑的格局形制 |
3.2.3 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 |
3.3 乡土建筑的生存与改造更新现状 |
3.3.1 乡土建筑的生存现状 |
3.3.2 乡土建筑的改造更新现状 |
3.3.3 廿八都民宿改造项目概况 |
4 廿八都乡土建筑的“地域性”改造设计策略 |
4.1 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改造 |
4.1.1 适应地域气候 |
4.1.2 整合地貌环境 |
4.2 建筑原型的保留与更新 |
4.2.1 建筑原型的保留 |
4.2.2 建筑原型的更新 |
4.3 乡土建筑语言的提取与借鉴 |
4.3.1 建筑材料的提取应用 |
4.3.2 建筑装饰的提炼应用 |
4.4 地域场所精神的营造体验 |
4.4.1 空间意象的营造体验 |
4.4.2 乡土资源的活化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3)客车粘接式侧围车窗对车身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粘接式侧围车窗刚度、强度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窗框简化模型的研究 |
2.1.1 窗框简化模型试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2 窗框简化模型试件的试验研究 |
2.2 粘贴一块玻璃的客车粘接式车窗简化模型的研究 |
2.2.1 粘贴一块玻璃车窗简化模型试件的试验研究 |
2.2.2 粘贴一块玻璃车窗简化模型试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 客车粘接式车窗简化模型的验证 |
2.3.1 粘贴两块玻璃车窗简化模型试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粘贴两块玻璃车窗简化模型试件的试验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客车粘接式侧围车窗对车身结构刚度、强度的影响研究 |
3.1 无玻璃和带有玻璃的整车模型的刚度分析 |
3.1.1 车身结构整体弯曲刚度的分析计算 |
3.1.2 车身结构整体扭转刚度的分析计算 |
3.1.3 车身结构整体上部侧向刚度的分析计算 |
3.2 无玻璃和带有玻璃的整车模型的强度分析 |
3.2.1 满载弯曲工况的强度分析 |
3.2.2 左轮悬空工况的强度分析 |
3.2.3 右轮悬空工况的强度分析 |
3.3 两种模型车身结构刚度、强度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粘接式侧围车窗侧翻碰撞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 侧翻碰撞分析简化模型试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 侧翻碰撞分析简化模型的试验研究 |
4.2.1 试验仪器及材料介绍 |
4.2.2 钢化玻璃断裂极限的测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客车粘接式侧围车窗对车身结构侧翻碰撞性能的影响研究 |
5.1 无玻璃和带有玻璃的车身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1 无玻璃客车车身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2 带有玻璃的客车车身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 两种车身段模型的仿真计算和对比 |
5.2.1 侧围车窗玻璃对乘员空间变形量的影响分析 |
5.2.2 车窗玻璃对车身段主要杆件变形能的影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乳化沥青改性水泥砂浆在寒冷地区裂缝修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混凝土裂缝修补材料研究概况 |
1.2.2 国内混凝土裂缝修补材料研究概况 |
1.2.3 乳化沥青改性水泥砂浆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调查及分析 |
2.1 混凝土路面裂缝现状调查 |
2.2 裂缝的开裂机理 |
2.3 混凝土路面裂缝的预防与处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材料的比选与配合比设计 |
3.1 原材料性能检验 |
3.1.1 水泥 |
3.1.2 聚合物乳液 |
3.1.3 细集料 |
3.1.4 高效减水剂 |
3.2 配合比设计 |
3.2.1 正交配合比设计 |
3.2.2 初始配合比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BR改性乳化沥青砂浆性能研究 |
4.1 新拌SBR改性乳化沥青砂浆性能研究 |
4.1.1 工作性 |
4.1.2 凝结时间 |
4.1.3 密度及含气量 |
4.2 硬化后SBR改性乳化沥青砂浆性能研究 |
4.2.1 力学性能 |
4.2.2 耐久性 |
4.2.3 收缩性 |
4.2.4 界面粘结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BR改性乳化沥青砂浆微观结构研究 |
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5.2 孔结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6.1 试验路基本情况 |
6.2 裂缝修补施工工艺 |
6.3 裂缝修补效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
科研情况 |
(6)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裂缝修复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 |
1.2.2 裂缝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修复材料研究思路 |
1.3.2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复材料研究思路 |
1.3.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及施工养护现状 |
2.2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类型 |
2.3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分析 |
2.3.1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分类 |
2.3.2 水泥混凝土裂缝形成机理 |
2.4 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成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短超细钢纤维路面坑洞修复技术研究 |
3.1 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理论 |
3.1.1 钢纤维的种类 |
3.1.2 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
3.1.3 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
3.2 正交配合比试验 |
3.2.1 抗压强度的试验设备和方法 |
3.2.2 抗折强度的试验和方法 |
3.3 超短超细钢纤维正交试验设计 |
3.4 钢纤维混凝土抗压、抗折性能进一步试验研究 |
3.4.1 试验概况 |
3.4.2 试验内容 |
3.4.3 试验原材料 |
3.4.4 配合比设计 |
3.4.5 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纤维混凝土韧性及坑洞修补界面粘结剂试验研究 |
4.1 不同类型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研究 |
4.1.1 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的评价方法 |
4.1.2 试验概况 |
4.1.3 试验结果 |
4.2 不同类型钢纤维混凝土断裂韧性试验研究 |
4.2.1 断裂韧性原理和方法 |
4.2.2 结论分析 |
4.3 不同类型钢纤维混凝土冲击韧性试验研究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试验概况 |
4.3.3 试验结果 |
4.4 水泥混凝土坑洞修补界面粘结材料研究 |
4.4.1 界面粘结机理与意义 |
4.4.2 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试验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研究 |
5.1 环氧灌浆材料的粘结机理 |
5.2 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复材料可灌性研究 |
5.2.1 裂缝修补材料工作性能试验研究及分析 |
5.2.2 修补材料粘度试验 |
5.3 改性环氧材料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路面坑洞修复有限元分析 |
6.1 路面坑洞修复有限元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
6.1.1 路面坑洞修复有限元分析的目的 |
6.1.2 有限元分析的内容 |
6.2 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有限元模拟 |
6.2.1 路面结构参数及基本假定 |
6.2.2 模型建立及工况 |
6.2.3 计算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依托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修复的施工实现 |
7.1 依托工程简介 |
7.2 工程概况 |
7.3 施工机械及人员安排 |
7.4 坑洞修复施工工艺 |
7.5 施工注意事项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裂缝修补材料优选及试验方法 |
2.1 裂缝修补材料选择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灌缝材料的室内试验研究 |
3.1 灌缝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
3.2 灌缝材料的粘度试验 |
3.3 灌缝材料的可灌性试验 |
3.4 灌缝材料的凝结时间试验 |
3.5 灌缝材料的强度试验 |
3.6 灌缝材料的收缩性能试验 |
3.7 灌缝材料耐久性试验 |
3.8 灌缝材料粘结性能试验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裂缝开挖后混凝土修补材料的室内试验研究 |
4.1 高强度低收缩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4.2 波士胶 NS60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4.3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4.4 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试验 |
4.5 混凝土的干缩性能试验 |
4.6 混凝土的耐磨性能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裂缝修补材料的试验路段工程应用 |
5.1 试验路段工程概况 |
5.2 裂缝修补材料性能综合评价 |
5.3 裂缝修补施工工艺 |
5.4 经济性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硕士研究生论文文献综述 |
(8)水泥混凝土道面结构收缩补偿与裂缝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水泥混凝土道面的应用现状 |
1.1.2 水泥混凝土道面裂缝类别与危害 |
1.1.3 研究意义 |
1.2 水泥混凝土道面裂缝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 |
1.2.1 水泥混凝土裂缝形成机理 |
1.2.2 混凝土道面优化设计与施工管理 |
1.2.3 水泥混凝土材料优选控制 |
1.3 水泥混凝土道面修复研究现状 |
1.3.1 水泥混凝土道面修补材料 |
1.3.2 水泥混凝土道面修复机理 |
1.3.3 水泥混凝土道面裂缝修补技术 |
1.4 存在的主要研究问题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制备及基本性能 |
2.1 引言 |
2.2 试验原材料及方法 |
2.2.1 试验原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研究方案 |
2.4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的制备技术 |
2.4.1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制备工艺 |
2.4.2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配料设计 |
2.4.3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煅烧制度 |
2.5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的组成与性能研究 |
2.5.1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的组成 |
2.5.2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的微观分析 |
2.6 掺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水泥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
2.6.1 掺膨胀材料水泥的凝结时间变化 |
2.6.2 掺膨胀材料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变化 |
2.6.3 掺膨胀材料水泥的浆体强度变化 |
2.7 掺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水泥浆体的变形性能 |
2.7.1 对水泥浆体自由变形的影响 |
2.7.2 对水泥浆体干缩变形的影响 |
2.7.3 对水泥浆体限制变形的影响 |
2.8 掺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
2.8.1 对混凝土安定性能的影响 |
2.8.2 对混凝土自由变形的影响 |
2.8.3 对混凝土限制变形的影响 |
2.8.4 对混凝土自生变形的影响 |
2.9 复合膨胀混凝土的膨胀指数特性 |
2.10 掺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混凝土自应力仿真 |
2.10.1 自应力仿真计算设计 |
2.10.2 膨胀混凝土自应力分析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水化动力学及膨胀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补偿收缩混凝土原理 |
3.3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的水化过程及结构 |
3.3.1 复合膨胀材料的微观结构 |
3.3.2 复合膨胀材料浆体的孔结构 |
3.4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的水化动力学研究 |
3.4.1 水化动力学方程 |
3.4.2 复合膨胀材料的水化动力学 |
3.5 高性能复合膨胀材料膨胀机理 |
3.5.1 复合膨胀材料水化膨胀驱动力 |
3.5.2 复合膨胀材料的水化膨胀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裂缝高性能修补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原材料及方法 |
4.2.1 试验原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研究方案 |
4.4 高性能修补材料制备技术 |
4.4.1 高性能修补材料组分优选 |
4.4.2 高性能修补材料合成工艺制度 |
4.5 高性能修补材料粘度和可灌性研究 |
4.5.1 高性能修补材料的粘度性能 |
4.5.2 高性能修补材料的可灌性 |
4.6 高性能修补材料性能及其提升研究 |
4.6.1 高性能修补材料配伍优化设计 |
4.6.2 高性能修补材料性能提升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土裂缝高性能修补材料修复能效及机理 |
5.1 引言 |
5.2 高性能修补材料的修复能效 |
5.2.1 高性能修补材料对水泥浆体的修复能效 |
5.2.2 高性能修补材料对混凝土的修复能效 |
5.2.3 裂缝修复前后混凝土裂缝的应力强度因子 |
5.3 高性能修补材料微细观结构特征 |
5.3.1 高性能修补材料自身结构特征 |
5.3.2 高性能修补材料粘结界面特征 |
5.4 高性能修补材料合成机制及修复机理 |
5.4.1 高性能修补材料合成机制 |
5.4.2 高性能修补材料修复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9)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与装饰装修工程的绿色施工的区别 |
1.4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现状 |
1.4.1 国外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现状 |
1.4.2 国内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现状 |
1.5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现实意义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
第二章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应用研究 |
2.1 装饰装修工程 |
2.2 传统装饰装修工程主要施工工艺及施工要点 |
2.3 影响低碳装饰装修施工的主要因素分析 |
2.4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材料、技术、设备介绍 |
2.5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
2.5.1 施工管理 |
2.5.2 低碳施工中的节材与材料资源利 |
2.5.3 低碳施工中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2.5.4 低碳施工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 |
2.5.5 低碳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管理 |
2.5.6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 |
2.6 发展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 |
2.7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实施难点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
3.2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3.2.3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评价体系 |
3.3 评价方法 |
3.3.1 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一、二、三级指标权重 |
3.3.2 三级指标的评分标准 |
3.3.3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数据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践 |
4.1 工程实践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主要低碳施工措施 |
4.2 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评价 |
4.3 对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改进措施的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本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完成的工作 |
5.3 本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技术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通混凝土在施工中的应用和问题分析 |
二、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施工工艺 |
三、不同类型加固工程与加固方案分析 |
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加固工程的应用 |
四、玻璃钢粘接工艺在路面修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聚合物复合增强水泥基注浆材料配合比试验研究[D]. 刘铸.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2]乡土建筑改造的“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 ——以衢州廿八都民宿项目为例[D]. 胡鸿燕.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3]客车粘接式侧围车窗对车身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D]. 郭新宇. 吉林大学, 2014(10)
- [4]乳化沥青改性水泥砂浆在寒冷地区裂缝修补中的应用研究[D]. 徐媛.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4)
- [5]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中的高性能结构胶研究进展[A]. 顾明泉,Michael Koo. '2013北京国际粘接技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亚洲粘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6]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裂缝修复新技术研究[D]. 罗祺.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7]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研究[D]. 杨清宇.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8]水泥混凝土道面结构收缩补偿与裂缝修复研究[D]. 耿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12)
- [9]低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D]. 廖忠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12(01)
- [10]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技术浅谈[J]. 丁芝仁.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