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投资者盈亏状况大盘点(论文文献综述)
付正[1](2019)在《《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实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与变迁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官员贪污腐败等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呈现出的问题都极大地激发了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热情,他们密切关注着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试图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揭开一个又一个“中国之谜”,并用多元化视角讲述着各式各样的“中国故事”。其中,国外最早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就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予以了长达40年的持续关注,累计发表了880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重要参照。本文就以《中国季刊》为个案,对1978年以来该期刊中海外学者关注度最高的“中国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章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评析。本研究采用纵向的宏观考察与横向的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宏观上对《中国季刊》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研究概况进行“粗线条”梳理,把握研究的总体脉络、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以及主要观点;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对《中国季刊》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的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地分析和评判,既介绍海外学者的观点,也深入挖掘这些观点背后的内涵与逻辑,并通过“述评结合”的方式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与局限。《中国季刊》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变迁,本研究就针对这些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述评。正文首先对《中国季刊》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包括该期刊的创办历程及运营情况,1978年以来历任主编的研究侧重点、选题偏好及其指导下的“特刊”(Special Issue),以及《中国季刊》四十年研究概况和研究主题的变迁。接着,围绕《中国季刊》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展开述评。就政治领域而言,主要对1978年以来《中国季刊》关注最多的中国共产党的调适与变革、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和中国政治变迁的前景预判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政治发展之路的评价逐渐突破了20世纪80——9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消极悲观论”和“民主转型论”的束缚,愈发认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调适和主动变革,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也呈现出理解的态度。就经济领域而言,重点围绕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原因、问题与挑战以及前景预判等问题对《中国季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在20世纪80末、90年代初主要被“消极否定”派学者的观点占据上风,他们认为改革的局限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学者们逐渐改变了之前的判断,不再将自由市场和私有化看作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也更加认可中国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的改革之路。就社会领域而言,《中国季刊》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采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范式探讨了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抗争,并对改革开放后显现出来的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统筹一切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判断,在对中国民生问题的研究中,也从最开始对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严重怀疑逐渐转变为对一些治理举措和改革成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本文通过对如上问题的研究发现,1978——2018年间《中国季刊》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注重点、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都发生了变化。总的来看,《中国季刊》对中国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客观,绝大多数学者都能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认可,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也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1978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实践,拓展国内学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因难以摆脱西方中心观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偏见,缺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以及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寻找中国现实等原因做出了一些误读和误判,本文对这部分内容也予以了客观的评判和回应。《中国季刊》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出版60年,其发表的数千篇文章和书评累积起来就是一部反映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要史料库。为此,我们应持续关注《中国季刊》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成果和动向,加强海内外学者的对话与交流,为推动当代中国研究的学理化、国际化,构建既符合中国现实又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做出贡献。
王俞歆[2](2018)在《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加速和社会全面发展,全国各地的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正在迅猛成长。城市污水的妥善处理,能有助于提升城市水源的品质、保障公众的安全用水、维护城市的和谐有序。当下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依然处于探索和成长时期,传统的污水处理服务供给方式已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需求。为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长远发展,为强化政府对其的有效规制,本文选择对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寻觅地方政府监管在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借鉴国际经验来获得启示,以此来探索地方政府在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中应当具备的职能、承担的责任,以及规制体系的定位和架构。本文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着作、参考文献的仔细阅读与数据提取,以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现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剖析,对现阶段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进行阐述。在一系列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在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中贯彻落实规制的必要性,总结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所暴露的问题。结合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规制的普遍困境及成因,对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不当之处的原因做进一步探讨。同时对一些发达国家的主要特点进行简要梳理,着重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之间的比较分析研究,意图从国际经验中获得适用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启示。最后立足于上海市的实际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的规制体制、完善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合理构建污水处理价格规制、落实污水处理质量规制公开有效、确保市场进入与退出规制有据可依、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鼓励技术创新。期望能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相关研究,给予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
冯玉军,庞昌伟,许勤华,B.A.马特维耶夫,农雪梅,孙永祥,王永中,刘旭,周延丽,A.M.别洛戈里耶夫,高晓慧,徐洪峰,富景筠,徐斌,刘乾,王晓光[3](2018)在《俄罗斯在国际能源战略格局变化中的地位及中俄能源合作》文中认为2014年6月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由每桶100多美元跌至50多美元,最低甚至跌破每桶30美元。201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不断攀升,2018年1月26日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65.53美元,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0.38美元,创下近三年国际油价的新高。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轮国际油价的回升与俄罗斯同沙特阿拉伯等欧佩克国家和非欧佩克产油国订立的减产协议有关。众所周知,国际油价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石油的供给与需求、世界经济的景气状况、美元指数走势、投资基金行为和地缘政治等都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俄罗斯作为世界重要产油国,在"页岩革命"和国际能源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其在国际石油供给中处于何种地位?在国际油价形成中具有怎样的话语权?主要石油生产国之间将存在怎样的合作与博弈?此轮回升是否意味着低油价时代暂时告一段落?本刊编辑部特邀请国内外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对中国未来能源安全战略及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
许莹[4](2017)在《2003—2009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文中研究说明自2003年开始,中国电影正式开启了全面推进产业化改革的进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发展模式的电影产业,由此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政府引导原则使得资金准入渠道、民营电影企业准入乃至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定条件被进一步放宽,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合拍促进了各地电影技术与文化交流,同时为中国电影抵御好莱坞电影增添了有利砝码;而市场主导原则决定了电影人需要具备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将过去以作者为主导的创作方式调整为以受众为主导的创作方式:《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为代表的大片时代,并没有获得市场与观众的认同,电影制作者开始通过对中年人情感危机、时代变迁中的小人物、新型社会关系等问题的影像表达,重新找回了社会个体的情感认同,《卡拉是条狗》等影片相继而生。2007年以降,《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小成本黑色幽默电影异军突起,它们携带着对底层的深刻自嘲,将压抑情绪巧妙移置,中国电影开始呈现泛娱乐化态势。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助推了产业格局的变化与发展,数字技术代替传统胶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3D、IMAX对视觉品质的更高要求等,都促使电影在制作、宣发、放映等环节较之过往发生了诸多改变,而这些改变又助推了文化消费社会中娱乐至死的问题。可以说,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破百亿大关,与2003—2009年中国电影全面推进产业化改革前七年的种种努力密不可分,因而对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研究更为必要。
刘宗涛[5](2017)在《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类型的发展观。在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分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发展观、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改革开放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等几种类型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这些发展理论都汲取了前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以前人发展实践为基础,对前人发展理论进行积极扬弃,体现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在继承、改革和发展上的统一。新常态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在内外主客观条件变化下,产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主要是体现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一个过渡转化阶段。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针对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集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中国十三五及更长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新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五大发展理念立论的基础,新常态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阶段理论。五大发展理念使发展的涵义更加丰富,使发展的内涵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人成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思想的复归和坚持。五大理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牢牢扭住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破解之法。五大发展理念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概括性,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风格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具有了新的涵义、风格和力量。五大发展理念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内在统一、内外呼应的有机系统。五大发展理念既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又指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创新针对发展动力问题,创新驱动、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然途径;协调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抓薄弱环节和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平衡性和持续性,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绿色针对人与自然矛盾问题,坚持和实现绿色发展,才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开放针对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是中国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基础;共享针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必须共建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共性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个性和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具体表现。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般原理:体现了人民既是发展主体又是发展目的原理;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原理等等。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有机统一性、人民至上性、现实针对性和时代趋势性。坚持和实现五大发展理念,需要有领导力量、体制机制改革、法治等方面的战略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展也不例外。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养和能力。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说到底就是制度改革,改变旧制度、旧体制,破除一切不利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才能保障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董宽[6](2008)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 在改革的年代里成长进步——1992—2007:中国传媒业16年市场经济进程纪事》文中研究指明
张庆亮[7](2006)在《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金融逐渐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既有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金融需求还不相适应,调整传统的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全面概述已有的农村金融研究、农村民营金融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农村民营金融概念,即农村民营金融是指农村地区主要由民间资本构成并掌握着经营控制权进而通过资金的融通活动或借贷活动为农民、农村企业等提供各种服务的金融形式。农村民营金融系统包括农村正式金融(民营部分)和农村非正式金融两个部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村民营金融的特点及其制度优势。在总结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上,指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内生出了民营金融的创新主体,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是必然的。进而分析农村金融需求以及农村金融供给情况,剖析了既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局限性,提出发展农村民营金融是解决资金供求矛盾的关键。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现状,回顾中国历史上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轨迹,进一步说明了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的客观性。从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市场准入、金融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探讨了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发展。检讨和回顾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分析既有的改革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提出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的措施和对策。在界定农村非正式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优势及其发展的必然性。提出应该允许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但是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其发挥积极作用,限制或消除其负面影响。总之,我们认为发展农村民营金融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农村金融改革深化的要求,也是构建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
董屹[8](2006)在《中国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研究 ——基于股票融资制度缺陷的视角》文中认为本文从股票融资制度缺陷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我国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行为(以下简称“募资变更行为”),并理清公司变更行为相关当事方的实质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的形成机制,并检验变更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为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研究搭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和解读路径,并从中摸索了公司行为、法规制度和市场发展之间的互动链条,总结出了中国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行为规律。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在制度变迁中募资变更行为的特征。本章用多个统计指标、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994年~2005年11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的全貌,并进一步在制度演变的动态背景下对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进行阶段研究。为了全面梳理和掌握中国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的行为,笔者查找、搜集了中国股市建市至今所有变更过募资投向的A股上市公司。本章首先考察了上市公司募资变更的总体情况;接下来从募资投向变更的次数、频率及幅度,变更过募资投向公司的行业特征,变更募资投向的公告原因,改变过募资投向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以及募资变更前后的投向等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数量统计和分析。本文发现,从1994年~2005年的11年间来看,中国股市中的募资投向变更行为波及上市公司面广(包括公司数量、行业、地区),但涉及变更金额总量不大,变更幅度中等,变更频率较慢。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结论是长时间“摊薄”的结果。如果只观察高峰期(1999年~2003年)上市公司的募资变更行为,就呈现出了涉及面广、变更金额大等特点。本章最后对募资变更进行了分段研究。在多种内外部因素交错作用和制度演变的动态背景下,募资变更行为表现出强烈的阶段特征。笔者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变更募资行为在11年间总体呈现“抛物线”的趋势:从1994年开始到1998年的5年里,募资变更行为稳步上涨,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和变更行为逐年增加;这一趋势在1999年~2003
梁海慧[9](2006)在《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据预测到2050年仍将占50%以上,因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现实中,虽然大小矿井的具体数目以及有多少矿工在矿井下工作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中国煤矿企业安全事故居世界首位却有据可查,为了煤炭的生产,中国每年要付出六千名左右矿工的生命为代价。中国的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的30%左右,但死亡人数却占80%以上,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死亡总人数的4倍。2004年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3.08,创历史最好水平,却仍旧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印度的10倍。此外在地下数百米、“暗无天日”的矿井里,煤矿工人除了要面临透水、瓦斯爆炸、顶板坍塌等直接威胁生命安全的危险外,还要面对矽尘、煤尘等有害物质,从而染患上严重的职业病,隐性地侵蚀着矿工的身体健康。卫生部的资料显示:中国煤矿的职业危害非常严重,以尘肺病为代表的职业病发病率相当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局面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给中国设置贸易障碍的借口,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保证国际经济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的角度,都需要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找出对策,扭转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减少或避免对矿工生命和健康的伤害,实现煤矿企业的健康良性运行。从单个企业内部来看,大凡伤亡事故的发生,无外乎可归结为技术的原因或管理的原因。而从中国目前已发生的煤矿重特大伤亡事故调查的结果来看,更多的事故是与企业管理不善有关的,与企业忽视对安全的管理、安全管理的落实不力有关。因此,本文试图针对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不善的原因进行一下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制度安排问题,既探讨企业外部管制制度的安排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又深入煤矿企业内部,观察煤矿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机制对煤矿企业安全问题的影响,从而力图找出诸多矿难发生背后的原由所在,为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扭转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局面做出努力。鉴于制度对人们行为选择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种种制度设计进行分析,观察其提供给各相关者的激励约束,然后
刘洁[10](2005)在《中国媒介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的媒介产业化进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媒介产业化的起始动因,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首要力量; 与此同时,政府行为又成为媒介产业化改造的对象,在管制和放松管制间不断调整,形成了媒介产业和政府行为的博弈关系; 媒介产业化中的政府行为应具有放松管制、更科学、基于法制基础之上的特点,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中国媒介产业化动因主要包括起始动因、利润动因、意识形态动因和公民社会动因,其中政府放松管制是主导动因。在媒介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具有双重属性。从政府行为的主体属性来看,政府控制行为的相对弱化是媒介市场化的根本动因,政府为媒介市场化提供主体资源,即允许,政府是市场培育调控的主体,起着调整媒介市场结构、规范媒介市场行为的作用。从政府行为的客观属性来看,媒介市场化要求改变政府行为角色定位,改变政府行为空间和行为方式。中国媒介产业布局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地方政府和媒介产业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政企合一制,是市场和计划都不完全情况下的过渡性行为方式,与传统高度中央集权下的政企不分有很大差别,它帮助媒体走过了“预习期”,再往后,媒体和政府运行分离成为必然。政府主导在媒介产业布局中存在负面效应,由于政府干预过多,以及地方政府把媒介集团的建立作为政绩工程,使得媒介产业布局不仅没有形成起拉动、辐射的极核,反而出现了新一轮令人忧虑的均质布局。政府应适当让位于市场力量,少些行政干预,主要从宏观层面进行引导。媒介产业化发展要求减少地方保护负面影响,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媒介区域联合,为媒介产业统一市场的形成做准备。新加坡政府对媒介产业以管制为主,进一步自由是大趋势,但是渐进式的,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实用主义精神。新加坡媒介产业秉持和政府合作而不是对抗的理念,确认媒介企业的盈利目的、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政府注重和媒介产业沟通以及对主要领导人的选择方式是重要的原因,这些对中国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二、2001年投资者盈亏状况大盘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投资者盈亏状况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与选题界定 |
(一)学术史回顾 |
(二)选题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季刊》概论 |
第一节 《中国季刊》的创办及运营 |
第二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历任主编及其指导下的特刊 |
第三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作者队伍 |
第四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研究概况及主题梳理 |
第二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政治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
第一节 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 |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 |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流变 |
三、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一、从“橡皮图章”到“钢铁图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
二、从指定到民选: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
三、从人治到法治: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预判 |
一、“消极悲观论” |
二、“民主转型论” |
三、“柔韧有余论” |
第三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
一、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析 |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三、农业改革与农村巨变 |
第二节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情况 |
三、对中国“入世”的观察和评价 |
第三节 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性评价 |
一、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究 |
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三、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及评价 |
第四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
一、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力量 |
二、宏观结构论争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
三、微观多元化视角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抗争 |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
二、社会抗争的动力源泉和政治机遇 |
三、社会抗争的行动主体和动员策略 |
四、社会抗争的影响以及国家的应对之策 |
第三节 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 |
一、环境污染与治理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与变革 |
三、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
结语 |
一、《中国季刊》关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四十年的研究变迁 |
(一)《中国季刊》不同时期关注重点的变化 |
(二)《中国季刊》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及启示 |
(一)《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 |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2)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城市污水处理的涵义 |
二、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涵义 |
三、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涵义 |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阐述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分析 |
第三节 外部性理论 |
一、外部性理论阐述 |
二、外部性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分析 |
第三章 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实践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现状 |
一、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情况 |
二、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情况 |
第二节 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规制职责不明晰和规制程序存在缺陷 |
二、政府监管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 |
三、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低且管理不规范 |
四、政府质量规制的专业性不高 |
五、市场进入与退出的审批流程复杂 |
六、公共基础设施发展滞缓和事后维护监管薄弱 |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企不分和多头规制 |
二、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大和执法准则条例不完善 |
三、价格管理体系不完备和价格成本控制不到位 |
四、政府对质量关注度低且对公众约束力小 |
五、市场进入与退出规制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
六、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公共筹划有待改进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主要特点 |
一、英国 |
二、美国 |
三、法国 |
四、日本 |
第二节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
一、政府管制方面 |
二、法规政策方面 |
三、水价调整方面 |
四、质量监管方面 |
五、融资管控方面 |
六、公共规划方面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对策建议 |
一、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的规制体制 |
二、完善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 |
三、合理构建污水处理价格规制 |
四、落实污水处理质量规制公开有效 |
五、确保市场进入与退出规制有据可依 |
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鼓励技术创新 |
第二节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2003—2009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家话语主导下的电影产业化及其发展 |
第一节 确立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主旨的市场逻辑建构 |
一 跨区域的产业链基础性建设 |
二 政策保护下的中国电影及其生产 |
三 民营资本“登堂入室”释放产业活力 |
第二节 现代性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的构想与探索 |
第三节 政策激励与跨文化的竞合与交流 |
一 持守与融合:香港影人北上 |
二 合拍片及其市场运作 |
第二章“大电影”的文化构想及其话语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式大片背后的民族想象与文化偏倚 |
第二节 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策略与文本实践 |
第三节 中小成本电影“逆势上扬” |
第四节 媒体、市场与受众:建构与被建构 |
第三章 转型时期的困惑与焦虑及其银幕呈现 |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中的小人物 |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家庭结构与中年人的情感危机 |
第三节 高社会流动速度与主体身份的影像构建 |
第四节 新型社会关系对传统伦理关系的冲击与挑战 |
第四章 市场体制下的影像话语表达与价值重构 |
第一节 渐行渐远的“乡土中国” |
第二节 去中心化的文本意象 |
第三节 草根文化的崛起 |
第四节 明星作为消费符号的市场运作 |
第五章 大众娱乐与泛娱乐化 |
第一节 类型化的市场策略 |
一 魔幻类型:“超验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殊途同归 |
二 喜剧电影:“冯式喜剧”一家独大到多元喜剧亚类型的发展 |
三 其他电影类型:类型电影“热潮更替”方式的在地经验 |
第二节 夹缝中异军突起的市场奇葩:黑色幽默 |
第三节 银幕泛娱乐化的文化症候及其现实表征 |
第四节 资源的过度挖掘与话题性营销的悖反 |
第六章 数字化技术助推产业格局 |
第一节 胶片时代的终结和电影亚文化的兴起 |
第二节 3D和IMAX等引发的视觉盛宴的反思及受众期待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的主体意识与自我表达 |
结语: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5)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论文构思及框架 |
五、论文的重难点、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演变 |
第一节 发展及发展观基本涵义 |
一、发展的基本涵义 |
二、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
一、经济增长论 |
二、经济社会发展观 |
三、可持续发展观 |
四、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背景 |
第一节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 |
二、新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发展观 |
第二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际背景 |
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
二、世界经济呈现“新常态” |
三、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与温和复苏 |
第三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内背景 |
一、危机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 |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
三、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发展新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创新发展 |
第一节 创新与创新发展的涵义 |
一、创新与创新发展的基本涵义 |
二、中共创新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我国创新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
一、我国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创新发展的路径 |
一、市场化改革是破局关键 |
二、发挥好政府作用 |
三、确立企业真正的创新主体地位 |
四、发挥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创新作用 |
五、营造创新友好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协调发展 |
第一节 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涵义 |
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涵义 |
二、中共协调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我国协调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
一、区域发展差距大 |
二、城乡二元结构 |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 |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 |
第三节 我国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 |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
二、城乡发展失衡原因分析 |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的原因分析 |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我国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 |
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
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
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色发展 |
第一节 绿色与绿色发展的涵义 |
一、绿色与绿色发展的基本涵义 |
二、中共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
第二节 我国绿色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
一、我国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我国绿色发展的路径 |
一、转变发展理念,促进政策制度绿色化 |
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
三、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
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
五、实施专项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计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开放发展 |
第一节 开放与开放发展的涵义 |
一、开放与开放发展的基本涵义 |
二、中共开放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我国开放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
一、我国开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实现开放发展的路径 |
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
二、推动体制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四、继续发挥港澳台地区的独特优势 |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共享发展 |
第一节 共享与共享发展的涵义 |
一、共享与共享发展的基本涵义 |
二、中共共享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我国共享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
一、我国共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共享发展的路径 |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
三、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
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观 |
第一节 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与发展 |
一、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知 |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特点 |
第二节 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 |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 |
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应对发展新挑战 |
第三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 |
一、发展目标:五大理念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 |
二、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
三、发展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
四、发展保证:全面从严治党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6)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 在改革的年代里成长进步——1992—2007:中国传媒业16年市场经济进程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这是中国报业向外扩张发展的起步之年, 也是报业经营进入风险区的开始 |
中华工商时报——英雄创业故事正在远去 |
陈锡添——深情橼笔写东风 |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看, 1993年都可以被列入中国传媒业的黄金岁月之一 |
中国经营报——一张报纸记录一个时代 |
杨伟光——转圆石于千仞山 |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报业自身的发展, 中国报业走到集团化的十字路口 |
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改革领军疾行 |
丁望——一个真正的报人 |
都市报浪潮在城市蜂拥而起, 中国报业开始进入充满竞争激情的都市时间 |
华西都市报——开启中国都市报的时代 |
崔恩卿——留恋美好的时光 |
政治家们显示出的智慧和韬略, 才是真正促动中国传媒业新闻改革的力量 |
广州日报——中国报业运营首开先河 |
江艺平——让我们泪流满面 |
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庇护下, 相当一批发行量未达生死线的行业报逃过一劫 |
南方都市报——影响源自最深沉的责任 |
瞿优远——赢下每一场战争 |
晚报早出实在算不上是一次竞争的胜利, 终结自己命运的失败 |
财经——在浮躁风气中学会从容 |
胡舒立——“最危险的女人” |
传媒与资本的故事不断上演着, 或悲或喜, 或者友好分手, 或者无情决裂 |
南方周末——为社会的进步呐喊张目 |
邵云环——生命的最后诠释 |
资本与利益的胁迫和诱惑, 把传媒业带入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错位窘境 |
新周刊——当灿烂的时刻渐成往事 |
李颖——一本书开始梦想 |
真正的报业竞争需要遵守市场游戏规则, 需要竞争对手之间保持足够风度 |
人民网——做中国的网上主流媒体 |
何力——一生所卖惟自己 |
网络媒体终于得到政治生活正式认可, 开始与报纸、广播和电视平起平坐 |
21世纪体育——生命如同流星一样短暂 |
席文举——中国都市报之父 |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机会的电视年代, 我们最不缺乏的是成为时代华纳的梦想 |
新京报——跨地区合作办报的蓝本 |
穆青——人民真正的朋友 |
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成长姿态, 越来越让众多传统媒体感到寒意袭来的危机 |
北京青年报——在资本市场里学习生存 |
程益中——也无风雨也无晴 |
充满豪情却缺少约束力的宣言, 根本无法成为报纸对抗网络媒体的救命稻草 |
北京广播电视报——全城赠阅模式遭遇失败 |
吴海民——盛世危言惊四座 |
不必对中国报业面临的问题惊慌失措, 因为从业者失去信心才是真正的危机 |
京华时报——道德是报业竞争的标尺 |
周瑞金——出世之心言天下 |
中国传媒业正在新的起点重新开始, 就像1992年的春天一样充满想象和希望 |
网络媒体——显示互联网的传播力量 |
兰成长——食物链终于断了 |
(7)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2 研究方法 |
0.3 研究结构和主要内容 |
1 农村民营金融问题的提出 |
1.1 农村金融研究概况 |
1.2 农村民营金融研究概况 |
1.2.1 关于民营银行的争论 |
1.2.2 农村民营金融研究的进展 |
1.3 农村民营金融概述 |
1.3.1 相关概念辨析 |
1.3.2 农村民营金融概念 |
1.3.3 农村民营金融的特点与制度优势 |
2 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金融发展理论与民营金融发展 |
2.1.1 金融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
2.1.2 金融发展理论——民营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石 |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民营金融发展 |
2.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
2.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民营金融发展 |
2.3 农村金融制度分析与民营金融发展 |
2.3.1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检讨 |
2.3.2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 |
2.3.3 农村民营金融的创新主体分析 |
3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
3.1 农村金融需求构成分析 |
3.1.1 既有农村金融需求的分类 |
3.1.2 农村金融需求的新认识 |
3.2 农村金融需求实证分析 |
3.2.1 农户金融需求实证分析 |
3.2.2 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实证分析 |
3.3 农村金融需求特点与发展趋势 |
3.3.1 农村金融需求特点 |
3.3.2 农村金融需求发展趋势 |
4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
4.1 农村金融机构总体概况 |
4.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
4.2.1 农村正式金融 |
4.2.2 农村非正式金融 |
4.3 农村金融供给的实证分析 |
4.3.1 农户金融需求获得资金情况 |
4.3.2 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获得资金情况 |
4.4 农村金融供给缺陷与农村民营金融发展 |
4.4.1 现有农村正式金融供给的缺陷 |
4.4.2 农村民营金融发展 |
5 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的现状 |
5.1 民营金融的发展概况 |
5.1.1 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概况 |
5.1.2 民营金融发展实例 |
5.2 农村民营金融的产生 |
5.2.1 农村民营金融的早期探索 |
5.2.2 农村民营金融早期案例 |
5.2.3 抬会 |
5.2.4 其他农村民营金融的产生 |
5.3 农村民营正式金融的发展 |
5.3.1 民间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 |
5.3.2 农村商业银行 |
5.3.3 农村合作银行 |
5.4 农村民营非正式金融的发展 |
5.4.1 民间企业借贷 |
5.4.2 民间个人借贷 |
5.4.3 农村高利贷 |
5.4.4 农村合作金融民间试验 |
5.4.5 标会 |
6 历史上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的概况 |
6.1 封建王朝时期的农村民营金融 |
6.1.1 当铺 |
6.1.2 钱庄 |
6.1.3 票号 |
6.1.4 农村民间借贷 |
6.2 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与鼎盛 |
6.2.1 农村信用社 |
6.2.2 现代银行与合作社 |
6.2.3 钱庄 |
6.2.4 当铺 |
6.2.5 合会 |
6.2.6 民间借贷 |
6.3 农村民营金融的衰落 |
6.3.1 民营银行 |
6.3.2 农村信用社 |
6.3.3 钱庄 |
6.3.4 典当 |
6.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民营金融 |
6.4.1 根据地的金融发展概况 |
6.4.2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营银行 |
6.4.3 民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6.4.4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村信用社 |
6.4.5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村私人借贷 |
7 中国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发展的思考 |
7.1 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发展的必然性 |
7.1.1 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内生出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 |
7.1.2 新一轮改革支持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 |
7.1.3 外资进入农村金融业进行商业性经营 |
7.1.4 现有农村金融的商业性经营 |
7.2 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市场准入 |
7.2.1 最低资本金标准 |
7.2.2 合格的经理人员 |
7.2.3 完善的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 |
7.2.4 其他要求 |
7.3 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监管 |
7.3.1 农村民营正式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内容 |
7.3.2 农村民营金融的监管制度创新 |
7.3.3 农村民营金融的监管机构 |
7.3.4 农村民营金融的行业自律 |
7.4 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市场退出 |
7.4.1 改进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
7.4.2 强化市场机制调节作用 |
7.4.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7.4.4 坚持“多购并,少破产”原则 |
7.4.5 建立和实施接管制度 |
7.4.6 分类处理不同问题机构 |
8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思考 |
8.1 既有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回顾与检讨 |
8.1.1 既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
8.1.2 既有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评价 |
8.2 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然性 |
8.2.1 农村信用社的制度优势决定其发展的必然性 |
8.2.2 大量弱者的存在决定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然性 |
8.2.3 国内外经验表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然性 |
8.3 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
8.3.1 既有的农村信用社章程等脱离实际 |
8.3.2 政府职能异化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 |
8.3.3 合适的领导者的缺位 |
8.3.4 信用合作思想的传播滞后 |
8.4 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措施 |
8.4.1 完善章程和法律法规 |
8.4.2 明确政府职责保持独立经营 |
8.4.3 积极培育信用社领导者 |
8.4.4 注重信用合作意识的教育和培训 |
8.4.5 加强监管制度创新 |
9 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的思考 |
9.1 农村非正式金融概述 |
9.1.1 农村非正式金融的概念 |
9.1.2 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优势 |
9.2 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的必然性 |
9.2.1 社会经济复杂性决定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 |
9.2.2 农村正式金融无法完全代替农村非正式金融 |
9.2.3 社会资本的存在保证了农村正式金融的发展 |
9.3 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及其作用分析 |
9.3.1 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概况 |
9.3.2 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作用 |
9.4 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 |
9.4.1 明确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合法地位 |
9.4.2 调整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9.4.3 建立特色鲜明的监管制度 |
9.4.4 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
9.4.5 辩证认识非正式金融利率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结尾 |
(8)中国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研究 ——基于股票融资制度缺陷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0.4 具体研究路径 |
0.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 中国上市公司在制度变迁中募资变更行为的特征 |
1.1 募资变更行为的认定及搜集 |
1.2 中国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行为的总体情况(1994 年~2005年) |
1.3 中国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行为的阶段性研究 |
1.4 本章小结 |
2. “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的制度根源 |
2.1 中国股市特殊的“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 |
2.2 “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下三重基本矛盾——募资变更的制度根源 |
2.3 本章小结 |
3. “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在募资变更中的缺陷(一)——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问题 |
3.1 “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从“公司中心”变为了“项目中心” |
3.2 “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下投资者投入回报、风险收益不对称 |
3.3 由“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上的缺陷产生的必然辅助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4. “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在募资变更中的缺陷(二)——监管的两难处境 |
4.1 管理层对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监管的定位与制度 |
4.2 我国监管当局监管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
4.3 美国股市中对上市公司变更募资行为的监管:规定与世通公司案例 |
4.4 本章小结 |
5. 股票融资制度线索下的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行为机制 |
5.1 中国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行为的动机 |
5.2 中国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行为的环境因素 |
5.3 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生成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募资变更行为与上市公司绩效——以高科技板块为例 |
6.1 实证研究设计 |
6.2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附录一 中美股市中上市公司募资变更监管相关法规 |
附录二 实证结果 |
一、截至 2001 年底我国主板高科技上市公司名单 |
二、主板高科技公司的确定办法 |
三、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四、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 |
参考文献 |
后 记 |
(9)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演进及启示 |
第三节 政府管制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丛林 |
第四节 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章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状况 |
第一节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
第三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国际比较 |
第三章 中国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伤亡事故原因的分析原理 |
第二节 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分析 |
第三节 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的间接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外控体系: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依据和体系.. |
第一节 政府管制与市场失灵 |
第二节 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依据 |
第三节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体系 |
第五章 外控体系: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内容 |
第一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事前控制环节—市场准入 |
第二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事中控制环节—日常监察 |
第三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事后控制环节—事故追究 |
第四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博弈分析 |
第六章 内控体系:中国煤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
第一节 煤矿企业加强内部安全管理的必要 |
第二节 煤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支持体系分析 |
第三节 煤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保证体系分析 |
第七章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分析 |
第一节 执行力概念的提出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 |
第二节 中国煤矿企业的人员素质 |
第三节 中国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
结论和建议 |
参 考 文 献 |
后 记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使用授权说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10)中国媒介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
绪论 1.1 |
选题背景 1.2 |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
论文创新点及难点 1.5 |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6 |
本章小结 2 |
中国媒介产业化内涵、进程和特征 2.1 |
媒介产业化定义 2.2 |
媒介产业化概念解析 2.3 |
政府行为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历史分期 2.4 |
中国媒介产业化与政府关系的特征 2.5 |
本章小结 3 |
中国媒介产业化动因及政府行为作用 3.1 |
政府放松管制是中国媒介产业化的主导动因 3.2 |
中国媒介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的主体属性和客体属性 3.3 |
本章小结 4 |
媒介产业布局政府行为分析 4.1 |
中国媒介产业布局结构性失衡 4.2 |
媒介产业布局政府行为的必然性和负面影响 4.3 |
媒介产业集团布局的忧思:极核的缺失和新一轮均质布局 4.4 |
媒介产业集团布局中政府的“赶超意识”和“项目意识” 4.5 |
本章小结 5 |
地方政府与媒介产业化 5.1 |
地方政府在媒介产业化进程中形成新型“政府-媒体合一体制” 5.2 |
媒介产业地方保护与地方政府 5.3 |
媒介产业发展要求突破单一政府主导构建全国统一市场 5.4 |
本章小结 6 |
媒介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国际比较:以新加坡为例 6.1 |
新加坡媒介产业简述 6.2 |
新加坡媒介产业的管制和自由 6.3 |
政府对媒介产业:以法律调控为主,产权调控为核心 6.4 |
媒介产业对政府:合作,而不是对抗 6.5 |
本章小结 7 |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
全文总结 7.2 |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相关研究课题 |
四、2001年投资者盈亏状况大盘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D]. 付正.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2]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研究[D]. 王俞歆.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3]俄罗斯在国际能源战略格局变化中的地位及中俄能源合作[J]. 冯玉军,庞昌伟,许勤华,B.A.马特维耶夫,农雪梅,孙永祥,王永中,刘旭,周延丽,A.M.别洛戈里耶夫,高晓慧,徐洪峰,富景筠,徐斌,刘乾,王晓光. 欧亚经济, 2018(03)
- [4]2003—2009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D]. 许莹.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3)
- [5]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D]. 刘宗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6]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 在改革的年代里成长进步——1992—2007:中国传媒业16年市场经济进程纪事[J]. 董宽. 新闻三昧, 2008(Z1)
- [7]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研究[D]. 张庆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06)
- [8]中国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研究 ——基于股票融资制度缺陷的视角[D]. 董屹.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9]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梁海慧. 辽宁大学, 2006(10)
- [10]中国媒介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研究[D]. 刘洁.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