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瑶[1](2019)在《多小波在5G通信波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是5G通信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由于NOMA技术主动引入了干扰,导致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下降,且受功率分配比的影响较大。为了进一步提升NOMA技术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急需一种全新的波形设计方法。多小波具有同时满足对称性、时频正交性和紧支撑性等特点,基于多小波的波形设计将为NOMA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方案提供新的途径。本论文基于多小波理论和实现方法,结合NOMA技术的特点,研究多小波与NOMA技术结合的系统性能,目的是为以NOMA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从多载波调制角度,对多小波变换理论应用于NOMA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中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多小波理论和多载波调制原理,用预处理加多小波变换替换传统OFDM调制中的傅里叶变换,对NOMA系统信号进行多载波调制。2.从脉冲成型的角度,基于多小波的相关性能,充分结合NOMA技术的原理特征,研究出一种适用于NOMA系统的脉冲成型波形设计方法。通过研究NOMA系统传输的主要特点和用户之间信号的叠加方式,分析多小波函数的主要性质,首先基于多小波理论构造出一组滤波器,然后用这组滤波器中的不同滤波器对NOMA的不同配对用户进行脉冲成型。3.基于MATLAB仿真搭建了研究的两种波形方案下的NOMA系统架构,并分别与已存在的传统波形设计方法下的NOMA系统性能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多小波多载波调制的NOMA系统在小波分解层数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改善系统的PAPR性能。而从脉冲成型的角度,研究出的适用于NOMA系统的波形设计方案,在系统带宽限制不是很严格的情况下,可以改善系统的BER性能,并且表现出受功率分配比的影响更小。同时本文也对影响所研究的波形设计方法性能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此外,本文针对NOMA系统研究的多小波脉冲成型波形设计方法,通过调节LPF的截止频率,提供了一种调整系统传输可靠性和带宽之间折中平衡的新方式。
沈芾[2](2017)在《基于综合小波包的多载波调制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满足未来通信方式尤其是移动通信对实时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接入等宽带业务的需求,随时随地、高质量、高速率的无线数据传输已经成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其中多载波通信系统以其良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优点成为了4G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OFDM系统作为目前较为代表性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其存在着如峰均比较高等缺点还待提高。因此研究其他类型的多载波并行传输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针对使用小波的多载波传输系统进行了实验比较,并提出了一种使用不同小波函数的综合小波包调制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构成基于小波包多载波系统技术的理论与算法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之上,主要研究了在使用不同小波函数作为子载波进行传输时,对于小波包多载波系统性能的影响。系统性能分别从频谱利用率方面,峰均比方面,抗多径衰落以及对应时间偏移与频率偏移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WPM在频谱利用率方面与峰均比方面均优于OFDM;并且在特征明显的无线参考信道中,WPM的性能等价于OFDM,但是在多径信道中需要复杂性更高的均衡器;对于时间偏移与频率偏移方面,WPM的敏感度略高于OFDM,最后比较了WPM与OFDM核心部分的复杂度,基于WPM的系统显示出更低的计算复杂度。根据相应仿真验证,选择出了较为适合多载波传输的小波函数。但是由于能够达到较优性能的小波函数在实现时相比于其他小波较为复杂,会带来复杂度方面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里提出了一种结合使用不同小波函数的综合小波包调制方案,并通过Matlab软件对所提出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同时作出了性能分析和比较。通过实验仿真结果以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可知,基于综合小波包的多载波调制系统在频谱利用率方面,旁瓣衰减相对于OFDM系统而言更加迅速;在峰均比方面比OFDM系统有着1dB的提升;整体的计算复杂度相比于同等条件下的小波包变换时,计算复杂度明显下降。综合以上仿真结果,与抗加性高斯白噪声方面、抗多径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后,选用基于综合小波包的多载波调制系统的整体性能优于传统的基于小波包的多载波传输系统。
孙振亚[3](2016)在《基于多码的小波包多载波跳频通信系统》文中提出小波包调制(WPM)作为多载波调制技术中的一种,具有较好的灵活性、高保密性和多速率传输等特点,利用小波包基函数的平移自正交性和互正交性,可以使WPM系统具有较强的抗载波间干扰和符号间干扰的能力。论文首先研究了小波变换和小波包变换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从频带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基于传统傅里叶变换的多载波通信系统(OFDM)与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通信系统(WPM)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利用跳频技术(FH)具有频率跳变、隐蔽性强、抗窄带干扰、易于与其他调制技术相结合等特点,将小波包多载波调制技术与跳频技术相结合,研究了基于小波包调制的多载波跳频通信系统(WPM-FH)。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体现如下:1.由于MQAM调制是一种频谱利用率较高的调制方式,因此,提出一种基带数据采用MQAM调制的小波包多载波跳频通信系统(MQAM-WPM-FH)。分析了跳频点数、小波包滤波器长度和小波包树结构对系统的影响,推导出了系统的误码率公式。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与OFDM-FH系统相比,WPM-FH系统具有较高的频带利用率和较好的性能;在给定带宽下,通过增大MQAM调制中的M和小波包滤波器长度,可以有效降低多址干扰(MAI)对系统的干扰;在AWGN信道下,不同的小波包树结构对跳频系统的性能影响较小,但小波包调制结构的多样性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2.由于正交多码调制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也具有更好的抑制子数据流间干扰的能力。因此,在WPM-FH的基础上,引入多码(MCD)调制技术,提出了基于小波包调制的多码多载波跳频通信系统(WP-MCD/MC-FH-CDMA)。推导了系统在Nakagami-m衰落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给出了用户数、小波包类型、小波包滤波器长度以及跳频点数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增加小波包滤波器长度可以有效降低系统误码率,但不同小波包类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不大;跳频技术的引入不仅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也可有效降低多址干扰(MAI)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能。
詹梅[4](2015)在《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系统性能分析》文中认为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系统(WPDM),就是小波包变换应用于多载波调制系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多载波调制技术。具有时频域都正交特点的小波包函数结合具有内在的抗多径衰落优点的多载波调制技术,使得WPDM系统具有频率利用率高和良好的抗衰落、抗干扰,以及易于实现多速率传输的特点,相比于传统的OFDM系统有一定的优势。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WPDM系统的最优小波基的选择,分析了不同系的小波的时频特性,根据最优小波的选取原则,以及仿真结果的验证,选取出最适合本文WPDM系统的小波基。同时结合小波分析在信号去噪方面的应用,对基于小波去噪的信道估计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重点分析了小波去噪阈值选择和小波去噪小波基的选择对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小波去噪信道估计和常见的几种信道估计算法,体现出小波去噪信道估计的优越性。最后通过MATLAB实现信道建模与仿真,分析比较WPDM系统和OFDM系统的多方面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可知,综合各方面因素,通过选用Db4作为最优小波基可以使WPDM系统的性能能够改善明显,而且能够使用等效滤波器算法实现。信道估计算法方面,基于小波去噪的信道估计算法不仅减少了运算量,也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性能,是一种有效的信道估计算法。
黄娴[5](2014)在《正交小波包复用系统的峰均功率比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正交小波包复用(OWPM)系统因其具有比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更好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更灵活的子信道配置性能,以及可支持多种速率的信号传输等,吸引了通信工作者的视线。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多载波调制技术,OWPM系统同样需要解决高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问题。因为高PAPR对前端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区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信号进入非线性区域,将引起信号的畸变同时产生互调干扰以及带外辐射,进而破坏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最终导致系统性能的恶化。为此,研究如何降低OWPM系统的PAPR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文重点研究了三种常见的PAPR抑制技术:阈值限幅法、律压缩扩展法和部分传输序列(PTS)技术。首先,针对阈值限幅法误码率(BER)极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阈值限幅法,经仿真结果证实,该改进方案在小信噪比条件下可以在几乎不影响系统误码率的基础上,较好的降低发送端的PAPR;其次,针对律压缩扩展法硬件实现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律压缩扩展法,经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证实,改进的律压扩算法不仅降低了系统硬件实现的复杂度,而且能够更好的提升PAPR抑制性能;最后,针对PTS技术的高计算复杂度以及PAPR抑制效果不足的问题,分别提出了三种改进方案:即基于改进的阈值搜索法的PTS技术、基于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的PTS技术以及基于剪枝小波包变换的PTS技术。仿真结果证实,前两种方案都能够在抑制PAPR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计算复杂度,特别对于第二种方案,所给系统越庞大,其效果就越明显;第三种方案从优化小波包二叉树结构出发,在削减系统计算复杂度的同时,可以很好地提升PAPR抑制性能且不破坏系统的BER性能。由于任何一种算法都存在缺陷,文中还提出了两种联合算法用以降低发送端的PAPR,最终实现误码率性能、PAPR抑制性能和计算复杂度三方面的平衡。
栗昆昆[6](2013)在《小波包调制结构优化及峰均功率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新的多载波调制技术,小波包调制(WPM)因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高的频谱利用率以及较强的灵活性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小波包调制系统最显着的特点是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调制结构对信道进行不同方式的划分,由于将信道划分为不同的子信道会对系统性能造成影响,使得在特定信道环境下对小波包调制结构进行优化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另外,作为多载波调制,与OFDM一样,较高的峰均功率比(PAPR)严重影响了小波包调制系统的性能,因此需要研究降低系统PAPR的方法。本论文以小波包调制结构优化及降低系统PAPR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主要工作及创新如下:1.系统地研究分析了现有小波包调制结构优化算法的思想及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调制系统各子信道误码率的调制结构优化算法。该算法将满树调制结构中各结点代表的子信道的误码率作为度量值,按照一定的剪枝规则比较父节点和子节点误码率的大小,对满树调制结构进行剪枝优化。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显示,该算法能有效提高系统的误码性能,且算法计算复杂度较低;2.为降低小波包调制系统的PAPR,本文结合小波包调制系统的结构特点,在选择性映射(SLM)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小波包调制系统的改进SLM算法。该算法结合小波包调制系统在调制时需要进行多级调制的特点,通过多级相位置乱来降低调制信号中较大幅度峰值出现的概率,进而降低系统的PAPR。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SLM算法相比,改进SLM算法能进一步降低小波包调制系统的PAPR。
李恒[7](2011)在《基于小波包分复用技术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3G通信技术日渐成熟并步入商业化运营,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研制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多载波通信与先进调制技术的结合,以其较高的频谱利用率,良好的抗衰落能力,被认为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小波包分复用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抗码间干扰、载波间干扰的能力,且相比OFDM技术具备更佳的信道适应能力,成为近一段时间研究的热点。然而,峰均功率比较高、子载波基的选择以及最优基选取方法较复杂等难题一直制约着小波包分复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本文则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全文首先概括并阐述了多载波调制与小波包分复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介绍了时频分析与小波包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在多径衰落信道模型下,子载波基的选取对系统抗干扰性能的影响。给出了频率弥散信道中子载波基的选取原则,提出以小波包函数替代传统OFDM技术中所采用的正弦基作为子载波基进行传输,利用小波包函数良好的自正交性与互正交性,来获取更优的抗噪声与抗干扰性能。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接着分析了小波包基的构成原则与选择方法,针对多载波通信系统的性能要求,选取ICI与ISI联合功率及峰均功率比作为度量准则,并将子载波数目作为搜索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根节点逐级向下按二进支路分解,利用度量准则函数决定父子节点间取舍的最优基搜索算法,并解决了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基输出问题。最后在4径Rayleigh衰落信道模型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运算速度优于现有的两种算法,且采用最优基结构的系统比全分解结构的系统性能提升约20%。最后,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工作,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展望了小波包分复用技术及多载波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孙懿,郝久玉[8](2010)在《基于小波包变换多载波调制通信系统的均衡算法》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在复杂的移动传输环境中传送高速的数据流,小波包多载波调制通信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由于多径效应引起的符号间干扰。在对多径瑞利信道的建模基础上分析了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系统在瑞利信道下的系统性能。同时,通过引入强迫归零方法,提出一种对时域信道冲激响应估计下的强迫归零均衡算法。该算法简单且易于实现,不增加任何系统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在多径瑞利信道下的性能得到了有效提高,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在高速数据传输领域及未来移动通信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申传朋[9](2009)在《基于信道识别的小波包调制系统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3G的来临,移动通信用户急剧增加,无线通信技术不仅要提供足够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还要支持除话音业务之外的图像、数据、文件等非话音业务。然而无线信道的复杂性以及有限的频谱资源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种种挑战,调制技术作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突破口,现今人们多倾向于采用多载波调制技术来实现高速、宽带业务。作为典型的多载波调制技术之一,小波包调制技术具有潜在的抗多径衰落的能力,本文基于小波包调制系统的子信道划分灵活、多速率传输等固有优势,探讨了小波包调制系统性能改善问题。1.以多分辨率分析为理论背景,从小波包变换的应用角度出发,介绍了与小波包调制相关的Mallat算法以及小波包变换快速算法,详细阐述了小波包调制的原理以及小波包调制系统的实现方法。仿真分析了小波包调制系统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瑞利(Rayleigh)平坦衰落信道以及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各子信道的误比特率性能。2.基于无线信道的复杂性,通过对小波包调制系统各子信道误比特率性能的仿真分析,从信道对小波包调制系统传输性能影响的角度,探讨了小波包调制树结构的优化问题。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基于各子信道不同的抗干扰特性,对满树调制结构进行剪枝合并,获得了一种具有较好性能的小波包调制优化树结构。3.利用小波包调制多速率传输特性,通过对传输信道的识别,采用联合估计策略,探讨了小波包调制系统在不同信道中的性能改善问题,提出了信道识别与联合估计相结合的优化解调方法。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联合估计解调策略能较好地改善小波包通信系统性能,在解调之前完成对传输信道的识别,可以使得解调策略更优化,系统的性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4.利用小波包调制系统频带划分灵活的优势,从系统调制结构本身特点出发,对信道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的信道分类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稳定。
王飒爽[10](2006)在《基于多载波系统的无线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速率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如何在有限的无线频率资源和时变错误特性的无线信道下,进行以无线图像和视频为主的多媒体业务的有效传输,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将传输信道分成若干相互正交的子信道,从而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和频谱利用率,非常适合于高速率数据传输,并且由于各子信道带宽减小,可以降低系统均衡的复杂度,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目前,有两种基于OFDM调制原理的多载波调制技术备受关注,一种是传统的基于傅立叶变换的OFDM(DFT-OFDM)技术,另一种是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技术。因此,本论文首先对这两种多载波调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两种技术进行了比较。另外,考虑到DFT-OFDM多载波调制方式硬件实现简单,并且将它与空时编码技术相结合的MIMO-OFDM技术能进一步提高系统抗多径衰落的特点,本论文又研究了空时分组码与DFT-OFDM相结合的空时分组码OFDM(STBC-OFDM)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上述三种多载波系统的无线图像的有效传输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DFT-OFDM多载波系统和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系统在各种无线信道下的传输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由于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系统在多径下,同DFT-OFDM多载波系统一样,仍然存在地板效应。为了克服这一效应,论文根据小波包变换时域频域重叠的特点,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接收端的线性均衡与后均衡联合的均衡方法,达到了很好的均衡效果。然后,考虑到多载波调制系统能够根据信道的瞬时特性,自适应分配子载波,比特和功率,并且这一特点为面向多媒体业务的传输系统提供了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率的途径。本文提出了基于DFT-OFDM多载波系统和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系统的自适应分配子载波,比特和功率的无线分级图像传输方法,并分别在不同的无线信道中,根据DFT-OFDM多载波系统和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系统各自的特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不同的均衡方法,研究并设计了不同的无线分级图像的传输方案,达到了很好的视觉和传输效果。最后,对STBC-OFDM系统的容量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基于STBC-OFDM系统的联合信源信道的图像传输方法,构造了一个实用性强的无线
二、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多小波在5G通信波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NOMA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多小波的研究现状 |
1.2.3 5G波形调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NOMA技术原理和多小波理论 |
2.1 NOMA系统模型与原理 |
2.1.1 NOMA系统原理模型 |
2.1.2 功率分配算法 |
2.1.3 SIC干扰消除技术 |
2.2 多小波的多分辨率分析理论及性质 |
2.2.1 多小波多分辨率分析 |
2.2.2 多小波的主要性质 |
2.2.3 常用的几种多小波 |
2.3 NOMA系统和OFDMA系统的性能仿真对比 |
2.3.1 两用户NOMA系统和传统OFDMA系统容量对比 |
2.3.2 两用户NOMA系统和传统OFDMA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OMA系统中多小波多载波调制波形方案研究 |
3.1 基于OFDM多载波调制波形设计的NOMA系统 |
3.1.1 OFDM多载波调制原理和实现方法 |
3.1.2 基于OFDM多载波调制波形设计的NOMA系统架构 |
3.2 基于单小波多载波调制波形设计的NOMA系统 |
3.2.1 小波包变换原理 |
3.2.2 基于单小波多载波调制波形设计的NOMA系统架构 |
3.3 NOMA系统中多小波多载波调制的波形设计方案研究 |
3.3.1 多小波的预处理研究 |
3.3.2 多小波的MALLAT快速算法研究 |
3.3.3 基于多小波多载波调制波形设计的NOMA系统总架构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3.4.1 AWGN条件下的系统误比特率性能研究 |
3.4.2 系统峰均功率比性能研究 |
3.4.3 小波分解层数对峰均功率比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OMA系统中多小波脉冲成型波形方案研究 |
4.1 通信系统中的传统脉冲成型滤波器 |
4.2 NOMA系统中多小波脉冲成型波形设计方案研究 |
4.2.1 基于多小波的脉冲成型滤波器系数的构建 |
4.2.2 接收端匹配滤波研究 |
4.2.3 基于构建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滤波及匹配滤波验证 |
4.2.4 基于多小波脉冲成型的NOMA系统方案架构设计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AWGN条件下的系统误比特率性能研究 |
4.3.2 发送端信号频谱分析 |
4.3.3 系统容量分析 |
4.4 LPF截止频率、功率分配比及滤波器组合方式对误比特率的影响 |
4.4.1 不同LPF截止频率对系统误比特率性能的影响 |
4.4.2 NOMA用户与滤波器的组合方式对系统误比特率性能的影响 |
4.4.3 NOMA用户不同功率分配比对系统误比特率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综合小波包的多载波调制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载波调制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
1.1.1 OFDM技术 |
1.1.2 小波调制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小波分析理论 |
2.1 连续小波 |
2.2 经典小波函数 |
2.3 连续小波变换及逆变换 |
2.4 离散小波与二进小波 |
2.5 多分辨率分析 |
2.6 二尺度方程和小波包 |
2.7 Mallet快速算法 |
第三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多载波调制技术 |
3.1 引言 |
3.2 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多载波调制 |
3.2.1 传输信号表达式 |
3.3 基于小波包的多载波调制 |
3.4 小波函数的特性 |
3.5 小波包系统仿真性能分析 |
3.5.1 功率谱密度 |
3.5.2 峰均比问题 |
3.5.3 误码率性能 |
3.5.4 复杂度分析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综合小波包调制技术 |
4.1 引言 |
4.2 综合小波包调制技术 |
4.2.1 小波函数的选择 |
4.2.2 系统组成结构 |
4.3 系统性能仿真与分析 |
4.3.1 功率谱密度 |
4.3.2 AWGN信道中BER性能 |
4.3.3 瑞利频率选择性信道下的系统BER性能 |
4.3.4 不同频偏下的性能 |
4.3.5 不同时偏下的性能 |
4.3.6 峰均比方面 |
4.3.7 复杂度分析 |
4.4 CWPM与OFDM比较 |
4.5 总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多码的小波包多载波跳频通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多载波调制技术简介 |
1.1.2 小波包调制技术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小波包调制与跳频技术 |
1.2.2 小波包调制与扩频技术 |
1.3 论文研究工作及安排 |
第2章 小波包变换基本理论概述 |
2.1 引言 |
2.2 小波和小波变换 |
2.2.1 多分辨率分析 |
2.2.2 小波分解与重构 |
2.3 小波包变换 |
2.3.1 小波包函数及其特征 |
2.3.2 正交小波包变换 |
2.3.3 小波包调制技术 |
2.3.4 小波包调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2.4 小波包调制的树结构及优化 |
2.4.1 小波包调制树结构的多样性 |
2.4.2 小波包调制结构的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QAM调制的小波包多载波跳频通信系统分析 |
3.1 引言 |
3.1.1 MASK调制与正交幅度调制(MQAM) |
3.2 MQAM-WPM-FH通信系统模型及性能分析 |
3.2.1 MQAM-WPM-FH通信系统模型 |
3.2.2 MASK-WPM系统在AWGN下的性能分析 |
3.2.3 MASK-WPM-FH系统性能分析 |
3.2.4 MQAM-WPM-FH系统性能分析 |
3.3 仿真结果分析 |
3.3.1 性能分析与比较 |
3.3.2 小波包调制树结构与滤波器长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波包调制的多码多载波跳频通信系统 |
4.1 引言 |
4.1.1 系统发射机模型 |
4.1.2 Nakagami-m衰落信道模型 |
4.1.3 系统接收机模型 |
4.2 系统误码率性能分析 |
4.2.1 QPSK调制方差 |
4.2.2 BPSK调制方差 |
4.3 跳频系统误码率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系统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多载波调制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小波与小波包理论 |
2.1 小波函数与小波变换 |
2.1.1 小波函数的定义 |
2.1.2 连续小波变换 |
2.1.3 离散小波变换 |
2.1.4 小波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比较 |
2.2 多分辨率分析、尺度函数与小波函数 |
2.2.1 多分辨率分析 |
2.2.2 尺度函数与小波函数的性质 |
2.2.3 Mallet算法及其正交镜像滤波器实现 |
2.3 小波包函数与小波包的变换 |
2.3.1 小波包函数 |
2.3.2 小波包函数的性质 |
2.3.3 基于小波函数的正交子空间分解 |
2.3.4 小波包算法 |
第三章 多载波调制技术 |
3.1 单载波调制 |
3.2 多载波调制 |
3.2.1 多载波调制系统的理论和实现 |
3.2.2 多载波调制系统的特点 |
3.3 OFDM技术 |
3.3.1 OFDM的系统模型 |
3.3.2 OFDM的原理 |
3.3.3 OFDM的快速傅里叶变换 |
3.4 小波包多载波调制(WPDM) |
3.4.1 WPDM系统 |
3.4.2 WPDM的快速变换 |
3.4.3 WPDM和OFDM的比较 |
第四章 最优小波基及小波去噪信道估计 |
4.1 最优小波基 |
4.1.1 常用的小波函数 |
4.1.2 时频分析[25] |
4.1.3 最优小波基的选择 |
4.2 信道模型 |
4.3 信道估计 |
4.3.1 原理框图 |
4.3.2 LS估计 |
4.3.3 基于小波去噪的信道估计 |
4.3.4 系统仿真参数 |
4.3.5 信道估计的必要性 |
4.3.6 不同信道估计算法比较 |
4.4 Matlab仿真实现 |
4.4.1 不同小波基用于小波包变换的性能比较 |
4.4.2 不同阈值小波去噪下的WPDM系统性能 |
4.4.3 不同小波基下强制去噪的WPDM系统性能 |
4.4.4 不同信道估计下WPDM系统性能 |
第五章 WPDM系统和OFDM系统性能比较 |
5.1 功率谱特性 |
5.2 信道估计前后系统性能 |
5.3 峰均比 |
5.4 不同频偏下的性能 |
5.5 不同采样相偏下的性能 |
5.6 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正交小波包复用系统的峰均功率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基于小波包调制的多载波系统研究动态 |
1.2.2 PAPR 抑制技术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OWPM 系统中的 PAPR 问题 |
2.1 小波包理论知识 |
2.1.1 小波包的定义与性质 |
2.1.2 小波包的子空间分解 |
2.1.3 离散小波包正/逆变换 |
2.2 OWPM 系统模型 |
2.3 PAPR 问题 |
2.3.1 PAPR 的数学定义式 |
2.3.2 四类典型的 PAPR 抑制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线性法降低 PAPR |
3.1 阈值限幅法及其改进方案 |
3.2 律压缩扩展法及其改进方案 |
3.2.1 律压缩扩展法 |
3.2.2 改进的律压缩扩展法 |
3.3 实验仿真与分析 |
3.3.1 阈值限幅法仿真比较 |
3.3.2 律压缩扩展法仿真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部分传输序列技术降低 PAPR |
4.1 PTS 技术原理 |
4.2 基于改进的阈值搜索法的 PTS 技术 |
4.2.1 阈值搜索法 |
4.2.2 改进的阈值搜索法 |
4.3 基于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的 PTS 技术 |
4.3.1 人工蜂群算法 |
4.3.2 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 |
4.4 基于剪枝小波包变换的 PTS 技术 |
4.4.1 剪枝小波包变换介绍 |
4.4.2 基于剪枝小波包变换的 PAPR 降低算法 |
4.5 实验仿真与分析 |
4.5.1 不同数据分割方式对 PTS 技术的影响 |
4.5.2 基于改进的阈值搜索法的 PTS 仿真比较 |
4.5.3 基于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的 PTS 仿真比较 |
4.5.4 基于剪枝小波包变换的 PTS 仿真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联合算法降低 PAPR |
5.1 基于改进的阈值限幅和 PTS 技术的 PAPR 降低算法 |
5.2 基于改进的律压扩和 PTS 技术的 PAPR 降低算法 |
5.3 实验仿真与分析 |
5.3.1 基于改进的阈值限幅和 PTS 技术的仿真比较 |
5.3.2 基于改进的律压扩和 PTS 技术的仿真比较 |
5.3.3 不同分组数 V 对联合算法的影响 |
5.3.4 不同噪声下系统误码率的仿真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小波包调制结构优化及峰均功率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多载波调制技术简介 |
1.1.2 小波包调制技术发展简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小波包调制结构的优化算法研究 |
1.2.2 抑制峰均功率比算法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小波包调制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小波变换 |
2.2.1 小波函数定义 |
2.2.2 连续小波变换 |
2.2.3 离散小波变换 |
2.2.4 多分辨分析 |
2.2.5 Mallat 快速算法 |
2.3 小波包变换 |
2.3.1 小波包函数 |
2.3.2 基于小波包函数的正交子空间分解 |
2.3.3 小波包变换快速算法 |
2.4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 |
2.4.1 单载波调制系统与 OFDM 系统 |
2.4.2 小波包调制系统的实现 |
2.4.3 小波包调制系统的优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子信道误码率的调制结构优化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无线信道模型 |
3.2.1 AWGN 信道 |
3.2.2 瑞利衰落信道 |
3.2.3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 |
3.3 小波包调制系统的多样性 |
3.3.1 小波包基函数的多样性 |
3.3.2 小波包调制结构的多样性 |
3.3.3 不同调制结构对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3.4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调制结构的优化算法 |
3.4.1 小波包调制结构与频带划分的关系 |
3.4.2 小波包调制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
3.4.3 剪枝规则 |
3.4.4 优化算法的实现 |
3.5 优化算法仿真分析 |
3.5.1 3-级调制结构优化及分析 |
3.5.2 4-级调制结构、5-级调制结构优化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适用于小波包调制系统的改进 SLM 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小波包调制系统的峰均功率比 |
4.2.1 峰均功率比问题的产生 |
4.2.2 峰均功率比的定义 |
4.2.3 调制级数对小波包调制系统 PAPR 的影响 |
4.2.4 不同小波包基函数对 PAPR 的影响 |
4.3 基于小波包调制结构的 PAPR 抑制算法 |
4.3.1 抑制小波包调制系统 PAPR 的方法 |
4.3.2 传统选择性映射算法的基本原理 |
4.3.3 基于小波包调制结构特点的改进 SLM 算法 |
4.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小波包分复用技术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1 多载波调制技术 |
1.2.2 小波包分复用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多载波调制系统 |
2.1 单载波调制 |
2.2 多载波调制 |
2.2.1 多载波调制的原理 |
2.2.2 多载波调制系统的优缺点 |
2.3 多载波调制系统的实现 |
2.3.1 MC-CDMA 系统 |
2.3.2 OFDM 系统 |
2.3.3 WPDM 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波理论与小波包分复用 |
3.1 时频分析与小波理论 |
3.1.1 Fourier 变换 |
3.1.2 Gabor 变换 |
3.1.3 小波变换 |
3.1.4 小波包变换 |
3.2 小波包分复用系统 |
3.2.1 小波包分复用系统的原理与结构 |
3.2.2 WDPM 的特点与优势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载波通信系统中子载波基的选取 |
4.1 引言 |
4.2 无线通信信道 |
4.2.1 无线传播环境的多样性与多径性 |
4.2.2 无线信道中的衰落类型 |
4.2.3 无线信道模型 |
4.3 子载波基的优化选取 |
4.3.1 问题的提出 |
4.3.2 信道干扰的理论分析 |
4.3.3 子载波基的优化选取 |
4.4 仿真分析与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波包分复用系统中的最优小波包基选择 |
5.1 引言 |
5.2 最优小波包基的定义 |
5.3 现有的最优基选取方法 |
5.3.1 最优基搜索算法 |
5.3.2 穷举算法 |
5.4 快速自适应最优小波包基搜索算法 |
5.4.1 代价函数的选取 |
5.4.2 算法思想与步骤 |
5.5 仿真与分析 |
5.5.1 运算复杂度分析 |
5.5.2 输出最优基的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小波包变换多载波调制通信系统的均衡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在瑞利信道下的性能分析 |
2 时域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 |
3 仿真结果 |
4 结语 |
(9)基于信道识别的小波包调制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小波包调制技术发展概述 |
1.2 小波包调制技术的主要改进方法与研究成果 |
1.2.1 基于小波包调制自身优势的性能改善方法 |
1.2.2 基于小波包调制兼容性的性能改善方法 |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小波包调制特性及相关理论 |
2.1 引言 |
2.2 小波包变换与多分辨分析 |
2.3 MALLAT 算法与小波包变换快速算法 |
2.3.1 MALLAT 算法 |
2.3.2 小波包变换快速算法 |
2.4 小波包调制特性 |
2.4.1 小波包调制原理 |
2.4.2 小波包调制频域特性 |
2.4.3 小波包调制子信道的时频特性 |
2.5 方差分析 |
2.5.1 单因素方差分析 |
2.5.2 方差分析基本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子信道性能分析的小波包树选择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小波包通信系统 |
3.2.1 小波包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
3.2.2 小波包调制系统的实现 |
3.2.3 通信信道模型 |
3.3 小波包树结构的多样性 |
3.3.1 小波包树结构与子频带划分的关系 |
3.3.2 满树小波包调制结构的子带划分优势 |
3.4 满树小波包调制系统各子信道性能仿真分析 |
3.4.1 AWGN 信道中各子信道误比特率性能 |
3.4.2 瑞利(Rayleigh)平坦衰落信道中各子信道误比特率性能 |
3.4.3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各子信道误比特率性能 |
3.5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小波包树的优化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信道识别与联合估计的WPM 性能改善 |
4.1 引言 |
4.2 小波包多速率传输特性 |
4.2.1 多速率小波包调制系统的实现 |
4.2.2 多速率小波包调制系统子信道性能仿真分析 |
4.3 多速率调制的联合估计方法与信道识别 |
4.3.1 多速率小波包调制系统中的时频域冗余 |
4.3.2 联合估计的原理 |
4.3.3 不同信道环境中的联合估计策略 |
4.3.4 小波包调制中的信道识别 |
4.4 基于信道识别联合估计结果的仿真分析 |
4.4.1 AWGN 信道中联合估计的仿真分析 |
4.4.2 瑞利(Rayleigh)平坦衰落信道中联合估计的仿真分析 |
4.4.3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联合估计的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小波包调制的信道识别方法的改进 |
5.1 引言 |
5.2 不同信道环境下小波包调制信道识别结果与分析 |
5.3 小波包调制系统中信道识方法改进 |
5.3.1 信道识别的原理 |
5.3.2 改进后的信道识别方法 |
5.4 改进方法的识别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多载波系统的无线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2.1 图像编码的基本概念 |
2.2 信息论基础 |
2.2.1 信源编码理论 |
2.2.2 率-失真理论 |
2.2.3 信道编码理论 |
2.3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
2.4 信源编码方法 |
2.4.1 基于层次树的集分割(SPIHT)算法 |
2.5 信道编码方法 |
2.5.1 速率匹配缩短卷积码(RCPC)编码 |
2.5.2 里德-索罗蒙(RS)码 |
2.6 无线信道 |
2.6.1 小尺度衰落 |
2.6.2 多径衰落信道 |
2.6.3 Jake 信道模型 |
2.7 抗衰落技术 |
2.8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种变换的多载波系统 |
3.1 DFT-OFDM 系统 |
3.1.1 DFT-OFDM 基本原理 |
3.1.2 DFT-OFDM 的优缺点 |
3.2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系统 |
3.2.1 小波变换 |
3.2.1.1 连续小波变换 |
3.2.1.2 离散小波变换 |
3.2.2 小波变换的实现 |
3.2.2.1 多分辨率分析 |
3.2.2.2 多采样滤波器组 |
3.2.3 小波包变换 |
3.2.3.1 小波包的定义 |
3.2.3.2 小波包基的主要性质 |
3.2.4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系统原理及系统框图 |
3.3 仿真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小波包多载波系统的均衡 |
4.1 均衡概述 |
4.1.1 线性均衡器 |
4.1.2 非线性均衡器 |
4.1.2.1 判决反馈均衡器(DFE) |
4.1.2.2 最大似然序列估值(MLSE)均衡器 |
4.1.3 自适应均衡算法 |
4.1.3.1 迫零算法 |
4.1.3.2 最小均方差算法(LMS) |
4.1.3.3 递归最小二乘算法(RLS) |
4.2 小波包多载波系统的均衡 |
4.2.1 系统均衡设计框图 |
4.2.2 前均衡 |
4.2.3 后均衡 |
4.2.4 仿真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两种多载波系统的无线分级图像传输 |
5.1 高斯信道下两种多载波系统的无线图像传输 |
5.1.1 小波包多载波无线图像传输的系统设计 |
5.1.2 DFT-OFDM 多载波无线图像传输的系统设计 |
5.1.3 自适应子载波、比特和功率的分配 |
5.1.3.1 子载波分配 |
5.1.3.2 比特、功率分配 |
5.1.4 仿真结果 |
5.2 多径衰落信道下两种多载波系统的无线图像传输 |
5.2.1 多径衰落信道下DFT-OFDM 系统的无线图像传输 |
5.2.1.1 系统的设计描述 |
5.2.1.2 仿真分析 |
5.2.2 多径衰落信道下小波包多载波系统的无线图像传输 |
5.2.2.1 系统的设计描述 |
5.2.2.2 仿真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STBC-OFDM 系统及其联合信源信道的无线图像传输 |
6.1 分集技术 |
6.2 空时编码 |
6.2.1 分层空时码 |
6.2.2 空时格码(STTC) |
6.2.3 空时分组码 |
6.3 MIMO 系统 |
6.3.1 MIMO 系统模型 |
6.3.2 MIMO 系统的信道容量 |
6.4 STBC-OFDM 系统 |
6.4.1 STBC-OFDM 系统的编码方法 |
6.4.2 STBC-OFDM 系统的容量分析 |
6.4.3 STBC-OFDM 系统仿真分析 |
6.5 STBC-OFDM 系统联合信源信道的无线图像传输 |
6.5.1 系统设计描述 |
6.5.2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JSCC) |
6.5.2.1 联合信源信道匹配(JSCM) |
6.5.2.2 STBC-OFDM 系统联合信道信源编码方法 |
6.5.3 仿真结果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今后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小波在5G通信波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瑶.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基于综合小波包的多载波调制系统性能研究[D]. 沈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3]基于多码的小波包多载波跳频通信系统[D]. 孙振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4)
- [4]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系统性能分析[D]. 詹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5]正交小波包复用系统的峰均功率比问题研究[D]. 黄娴. 华侨大学, 2014(02)
- [6]小波包调制结构优化及峰均功率比的研究[D]. 栗昆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S1)
- [7]基于小波包分复用技术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研究[D]. 李恒. 重庆理工大学, 2011(04)
- [8]基于小波包变换多载波调制通信系统的均衡算法[J]. 孙懿,郝久玉. 计算机应用, 2010(04)
- [9]基于信道识别的小波包调制系统性能研究[D]. 申传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10]基于多载波系统的无线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D]. 王飒爽. 天津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