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应力砼工程现状及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霄[1](2020)在《苏州剑科路桥梁顶推施工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顶推施工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建设当中。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剑科路接方湾街项目,从顶推设备体系设计方案、关键施工技术、结构仿真计算、施工误差分析和施工监测这几个方面,对于顶推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文章经过比较分析,提出了一种整体拼装、一次顶推到位的顶推施工体系设计方案,说明了顶推施工设备体系各部分的结构设计,重点设计确定了顶推支架、拼装支架、千斤顶等各部分参数设置以及关键施工工法,研究了导梁结构关键设计参数的影响。(2)文章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全桥模型与下部结构模型两大部分在顶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变形情况。结果表明,顶推施工体系各部件在整体情况下能够保证施工安全完成。(3)文章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关键工况下的局部梁段,发现原始方案中箱梁设计存在的结构薄弱问题,并针对相应情况提出了有效的优化方案。(4)文章在前文的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钢箱梁一次拼装,整体顶推的施工过程中的重要误差参数对于梁体受力情况的影响。明确施工偏位误差、梁体重量误差波动对于桥梁主体结构在施工或成桥状态的影响情况,确定施工偏位误差控制参考值。(5)文章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编制施工顶推体系的应力与位移监测方案,进行实际施工过程监测并分析监测数据。数据显示,计算理论值与施工实际监测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总体走向一致,应力包络大小相似。结果表明顶推部分梁体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安全状态,设计施工方案可行。
郑皓文[2](2020)在《桥墩预制拼接方式及其抗推承载能力研究》文中提出新材料、新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同时也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预制构件的生产及施工标准化也成为城市化建设的趋势。节段式预制混凝土桥墩施工能保证构件的质量并减少交通管制,成为“绿色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工程中主要应用的连接方式有灌浆套筒连接、预应力连接及湿接缝连接,将此三种连接方式预制桥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不同连接方式对节段式预制拼装桥墩抗推性能的影响差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已有文献及相关研究结果基础上,选择可靠的钢筋与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利用合理的模拟方式,对文献中有试验的灌浆套筒连接预制桥墩、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湿接缝连接预制桥墩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拟静力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材料本构模型及模拟方式的可行性。(2)利用选取的本构模型和模拟方式,对灌浆套筒连接、预应力连接、湿接缝连接拼装式箱型空心独柱桥墩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低周往复作用下各连接方式预制桥墩的滞回性能、抗倾覆性、等效刚度、耗能能力、残余位移、延性性能等。结果表明:节段式预制混凝土桥墩由于连接方式不同而存在力学性能的差异,灌浆套筒连接方式桥墩相对另两种连接方式延性更好,预应力连接方式桥墩相对另两种连接方式自复位能力更好,湿接缝连接方式整体性更好。(3)通过对已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进行拟静力作用下的参数分析,设置五个参数:恒载轴压力、纵筋配筋率、配箍率、长细比、混凝土强度等。分析了各参数对灌浆套筒连接、预应力连接、湿接缝连接节段预制桥墩的滞回性能、残余变形、耗能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罗小云[3](2019)在《高聚物注浆非开挖技术在桥台位置伸缩缝病害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持续大力投入,截止2017年底,我国总的桥梁总数已经突破了100万座。伴随着日益繁重的交通量增长,桥梁老龄化和病害化的情况逐渐显现且持续加剧,在役桥梁多步入了维修期,约有超10万座桥梁成为危桥。伸缩缝是桥梁结构中“最不起眼”但又至关重要的部分,在车辆荷载的持续作用下极易损坏,而伸缩缝过渡区混凝土使用寿命仅为7.7年,远低于中梁钢和预埋钢筋焊接点的使用寿命。现有伸缩缝的维修往往需要封闭交通且工期长,这样对交通通行干扰极大。由此可知,调查分析伸缩缝过渡区混凝土的开裂机理并制定适宜过渡区混凝土快速维修的方法就显得迫切而重要了。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做了以下研究:(1)桥梁伸缩缝裂缝病害调查及机理分析。对渝黔高速全线79座桥梁共412条伸缩缝的病害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行车道处的伸缩缝过渡区混凝土开裂比超车道严重,紧急停车道的裂缝较少;桥梁的桥头桥尾的桥台位置伸缩缝维修次数较多,桥梁中间梁跨处的伸缩缝极少发生开裂;桥台侧伸缩缝开裂损坏的根本原因在于桥台的松动,而仅仅维修上部的伸缩缝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桥台沉降松动与伸缩缝开裂标本兼治才能彻底根治伸缩缝的频繁破损。(2)针对桥梁伸缩缝病害采用非开挖高聚物注浆技术进行维修。对于裂缝:采用粘缝剂粘接修复;对于路基:注浆加固路基、提升路面。本研究在渝黔高速公路上选择了两个实验点进行了非开挖注浆技术修复试验,试验证明非开挖注浆技术对路面损害小,施工速度快,经济性高,可在施工后即时通车,减少因施工造成的阻碍交通。(3)为了确认非开挖注浆技术修复效果,用本研究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的冲击荷载检测仪对桥梁伸缩缝进行检测,检测冲击荷载对桥梁伸缩缝影响程度。试验选取两座进行过病害治理的桥梁和一座未进行病害治理的桥梁作为检测对象。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高分子聚合物注浆在桥梁伸缩缝早期损伤治理中,提高了桥头平整度,填充桥头搭板底部脱空、提高路面强度、排出下层积水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对路面破坏小,精确可控,维修过程方便快捷,对交通运营影响很小。
张露阳[4](2019)在《隐形盖梁置换材料及补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型城市为了加快城市发展、促进人员和物质流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以及节约城市建设用地,修建了大量的城市立交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加快,高架立交桥方案得到设计者的青睐。在高架立交桥的方案设计中,一方面考虑桥上纵向通行能力和桥上净空高度,另一方面考虑结构的美观,出现了隐形盖梁这种结构形式。但由于当时设计者对隐形盖梁的受力特点认识不够全面,其隐蔽性较好,早期病害不易被发现,后期发现时病害已较为严重。尤其是北方地区的隐形盖梁,受冬季撒除冰盐的影响,其表层砼剥落、钢筋锈蚀严重。因此对隐形盖梁进行修复补强工作,从而延长桥梁的使用年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隐形盖梁的病害为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在对隐形盖梁的病害分析以及隐形盖梁的修复加固方法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考虑修复后能保证结构美观以及修复后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拟采用置换砼加固法对隐形盖梁进行补强加固。首先,在隐形盖梁置换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中,选用合适的外加剂(NG)以及水泥基材料(硫铝酸盐水泥),通过外加剂适宜掺量试验、硬化砼强度试验以及砼界面粘结强度试验制备出用于修补C30隐形盖梁的C40早强砼,得到NG掺量在0.1%0.2%之间时,制备出凝结时间适中、3d抗压强度达到34MPa以上、3d劈裂强度达到2.56MPa以上的用于修复隐形盖梁的C40早强砼。其次,在隐形盖梁置换法的梁体加载试验中,制备了3根砼梁(L1梁为C30砼原梁、L2和L3梁为修补砼梁),采用单点加载方式对试验梁进行加载,得到L2梁、L3梁出现第一条斜裂缝,荷载分别为230KN、210KN,而L1梁、L2梁、L3梁原砼侧出现第一条裂缝荷载基本相同,从承载力上看L2梁>L1梁>L3梁,L3梁能满足2d落梁、3d恢复交通的要求。最后,以鞍山市某立交桥为例,运用有限元模拟软件Midas/Civil对其进行顶升模拟,得出采用方法二(“整体同步”顶升法)能实现桥梁顶升,且满足验算要求;并对隐形盖梁修复施工中的顶升技术以及施工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为后期隐形盖梁的修复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小飞[5](2018)在《新疆自压输水骨干管网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自压输水管网系统灌溉与其它节水灌溉方式相比具有节水效益显着、土地利用率高、对地形适应性强、输水速度快、灌溉效益高、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但管网系统一次性投资大、规划设计内容复杂,骨干管网首部工程中过滤器易堵塞,管网运行中存在渗漏及爆管问题。因此,进行系统的优化研究对保证管网安全有效运行,节约工程投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疆典型自压输水骨干管网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并借鉴国内外管网优化研究成果的情况下,针对目前自压骨干管网存在的渗漏、爆管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工程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对自压骨干管网系统管材、管径及过滤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节约工程投资的同时保障了管网的可靠运行。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自压输水管材特点,从经济性、物理性质、可靠性及适应性四方面建立了自压输水管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玻璃钢管、钢管、预应力砼管、球墨铸铁管、PCCP管与PVC-U管6种可用管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优选管材,结果表明,在DN160~DN600中输水管材宜选用PVC-U管,在DN800~DN1400中输水管材宜选用玻璃钢管。(2)在管网路径确定后,针对管径优化问题,以管网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年折算值最小为目标函数,管网水力性能和管网节点水量可靠度为约束条件,建立农田管网管径优化模型,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模型求解,结果表明,在节点水量可靠度Ri=0.7时,管径组合方案为最优方案。(3)根据灌区所在乌鲁瓦提水文站2001~2008年各月实测流量的水文资料,采用河道原型各级流量的河道断面输沙率公式,以3%的推悬比得出2001~2008年悬移质沙量数据,利用小波分析得出悬移质沙量在整个时间域内变化的主周期,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悬移质沙量进行预测,根据不同无机物含量或粒径下的常用过滤器选型情况,得到灌区过滤器的选型情况为沉淀池+筛网过滤器(叠片过滤器)。
高珊[6](2017)在《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工程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紧密相关。道路交通建设改造工程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次,研究道路交通工程的进度管理十分必要且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项目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梳理了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方法、工具与技术。其次,针对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立项背景、项目管理机构和职责,以及项目建设方案。再次,明确制定工期进度计划的核心原则,以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与总体施工进度为依据,运用科学的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方法,对项目进行工作结构分解,从而确定各子项工程的重要节点、工作先后关系、工作持续时间以及工作责任情况。在此基础上,绘制出项目甘特图和横道图确定项目关键线路,并理顺项目逻辑关系与工期预算关系,从而进行项目施工计划的编制与优化。通过运用科学的项目进度管理理论与方法,文章提出了对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进行计划和控制的方法。在结合该工程项目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工期保证体系,并明确了各个职能部门、施工队、班组及个人的工作职责及流程,以确保总体计划顺利实施。经分析发现,影响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调整、气候变化、资金短缺、企业内部变动等,因此应预先制定控制措施,以避免预案不足而造成的工期延误后果。此外,制定项目保障体系是确保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本文从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安全保障、全面协调保障角度入手构建了项目保障体系,并针对可能发生的项目拖延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本研究表明,运用科学的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对工程项目制定进度计划,并控制项目实施进度,保障项目进度顺利完成,可以全方位对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进行管理,并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对本文不足之处加以改进的基础上,希望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类似项目进度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严浩[7](2017)在《预应力砼连续T梁桥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迅猛增加,实现了桥梁施工工厂化、标准化和装配化的预应力砼连续T梁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通过对数十座预应力砼连续T梁桥的实地调查发现,预应力砼连续T梁桥的梁体部分出现不少裂缝。对于裂缝产生的原因,本文以蒲家大桥为例从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裂缝的防治提供依据。一、对国内外预应力砼连续T梁桥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充分了解,并归纳、分析了此类桥梁的常见病害及成因,运用高等桥梁理论和桥梁有限元软件,重点对混凝土的开裂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二、比较分析荷载试验获取的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理论计算结果,得出在桥梁建成初期出现的纵向裂缝为非结构性裂缝,只需对裂缝作封闭处理即可;通过对单排和双排支座下理论应变(挠度)值与实测应变(挠度)值的比较分析,可知双排支座下理论应变(挠度)计算值更接近于实测值。三、以蒲家大桥为例,首先,分别对预制梁体有效预应力损失和墩顶短束有效预应力损失对跨中挠度及控制截面应力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对单、双排两种支座布局方式对构件受力的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分别研究不同现浇段长度对结构受弯、受剪及受拉(压)的影响。对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后得出:(1)中跨L/4处截面及跨中截面挠度随着预制梁有效预应力损失呈线性下降;当有效预应力损失值在15%-20%之间时,边跨0-L/2区段发生了突变,边跨桥面线形呈S状,支点截面36及116上缘出现拉应力,可见有效预应力损失对边跨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中跨,这对边跨结构受力非常不利,有可能造成构件结构性破坏。(2)预应力砼连续T梁桥挠度受墩顶短束有效预应力的损失影响比较小,但支点及现浇段截面上缘应力受此影响很大;当墩顶短束有效预应力损失值达到20%时,支点截面上缘压应力减小20%左右,边墩处现浇段截面拉应力增大50%左右,中间墩处现浇段截面上缘应力由压变拉。建议在施工阶段严格控制预应力损失,可适当提高张拉控制应力(1.01-1.05倍为宜),且应提高墩顶短束配筋率。(3)同等条件下,相较于单排支座布置方式,跨中弯矩、挠度、应力及墩顶负弯矩和应力值在双排支座布置方式下均较小。双排支座布置方式对墩顶负弯矩和应力的削弱作用可达18%左右,对跨中正弯矩和应力的削弱作用可达10%左右,对跨中挠度的削弱作用可达15%左右。建议在设计时采用双排支座布置方式,这样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还可以有效改善结构的受力状况及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4)现浇段长度大小(在20-80cm范围内)对结构抗弯、抗剪、抗拉及抗压设计造成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肖钦[8](2017)在《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梁病害分析及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梁与连续梁桥相比,具有不设置桥梁伸缩装置、车辆行驶平整顺畅、设计时采用墩梁固结不设置桥梁支座、施工便利的优势,而且又具备很大的纵向抗弯刚度和横向抗扭刚度,在相同条件下具备省材料、施工简单、养护成本较低等特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桥梁史上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已建成的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梁中,箱梁底板砼开裂、崩裂、甚至底板砼完全脱落的情况非常普遍,严重影响到桥梁的正常使用,大大缩短了桥梁的设计使用寿命,无形中增加了桥梁的管理运营养护成本。本文以某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梁病害处理过程为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梁病害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及检测,为后续病害的处理提供最原始最准确的基础资料。对桥梁当时的状况进行了静力荷载试验,全面分析桥梁的强度、刚度以及弹性工作状态。根据桥梁静力荷载试验数据及结论,结合桥梁病害情况,从理论、设计、构造、施工等各个方面分析桥梁病害出现的原因。对桥梁的各种病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对处理方案的原理、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外观、运营监控数据、病害处理前后的静力荷载试验数据几个方面对桥梁病害处理的效果进行评价。
段李莉[9](2017)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郑州新郑机场至周口西华高速公路是新版《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调整规划方案》中新增的高速公路规划项目,项目的路线比选、桥梁比选、互通比选、路面的比选等方面是高速公路前期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选择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项目建成后能否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决定了本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东环高速公路在河南省路网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基于对国内外高速公路设计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归纳国家及地方高速公路建设的现状与特点:具体阐述东环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的基本过程,并重点分析东环高速公路初步设计中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多方面对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关键技术理论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课题的来源、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区域高速公路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说明,明确本项目的重要地位;其三,阐述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公路的总体设计以及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桥涵设计和交叉的初步设计;第四,对东环高速公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着重进行了推荐线和比较线进行了比较,进而对沿线大型桥梁的初步设计,沿线5个互通式立交的初步设计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最后,对项目进行了归纳总结,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贾旭东[10](2017)在《大件运输车辆过桥安全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建设项目纷纷上马,需要大件运输来承担一些关键设备的运输保障任务,这些关键设备具有“超重、超长、超宽、超高、价值高、不可解体”等特点,能否安全、迅速抵达目的地,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建设进度和顺利实施,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由于大件运输的特殊性,使公路运输难度加大,对沿线桥梁安全影响严重,如何保障桥梁安全、保障大件运输安全、经济、迅速抵达目的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围绕大件运输车辆过桥时桥梁承载能力评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大件运输沿线桥梁承载力评定问题,总结梳理了常规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分析了各种常规承载能力评定方法对大件运输桥梁承载能力评定的局限性,继而提出了基于大件运输的桥梁承载能力快速评定方法和思路。(2)围绕大件运输桥梁承载能力评定和计算过程中相关技术参数的取值等核心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既有桥梁承载力的安全储备,结合《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 J21-2011)中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不同技术评定等级的桥梁承载能力综合影响系数K代替规范中的z1、ξe、ξc、ξs4个承载能力折减系数和适用于大件运输车辆过桥承载能力评估的简化公式γ0S≤R(fd,adc,ads)K,并针对大件运输车辆过桥时主梁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冲击系数和荷载组合分项系数的取值进行分析,确定了基于大件运输过桥快速评估的荷载组合公式γ0S/K=γ0(1.2×SG+1.1ST)/K≤R(fd,adc,ads)。(3)结合工程实例,系统论述了大件运输车辆过桥时的桥梁承载能力评估方法和步骤,验证了桥梁承载能力评估的简化公式,以供广大同行借鉴参考。
二、预应力砼工程现状及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砼工程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剑科路桥梁顶推施工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顶推法施工概述 |
1.3 顶推法施工国内外发展及应用概况 |
1.3.1 顶推法施工国外发展及应用概况 |
1.3.2 顶推法施工国内发展及应用概况 |
1.4 顶推法施工技术分类 |
1.4.1 顶推力形式不同 |
1.4.2 支承系统不同 |
1.4.3 施力方向分类 |
1.4.4 梁体安装方式分类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钢箱梁顶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2.1 工程背景 |
2.2 施工方案研究 |
2.2.1 施工现场限制条件 |
2.2.2 整体施工方案比选 |
2.3 钢箱梁顶推施工关键工艺 |
2.3.1 钢箱梁施工工艺流程 |
2.3.2 钢箱梁的设置、运输、吊装 |
2.3.3 钢箱梁的整体顶推 |
2.3.4 梁体的落梁 |
2.4 钢箱梁顶推施工支承结构设计 |
2.4.1 顶推临时支架、拼装临时支架的设置 |
2.4.2 顶升系统 |
2.5 钢箱梁顶推施工导梁结构设计 |
2.5.1 导梁设置关键问题研究 |
2.5.2 导梁设计关键参数的解析法分析 |
2.5.3 导梁设计关键参数分析 |
2.5.4 实际项目导梁结构设计 |
2.6 顶推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
2.6.1 顶推施工主要控制重点 |
2.6.2 顶推施工控制措施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顶推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1.1 有限元法简述 |
3.1.2 有限元法应用思路 |
3.1.3 顶推法施工有限元法模拟 |
3.2 顶推施工上部结构分析 |
3.2.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2 应力变化分析 |
3.2.3 导梁端部竖向位移变化分析 |
3.2.4 下部支撑反力 |
3.3 顶推施工下部结构分析 |
3.3.1 拼装支架受力验算 |
3.3.2 顶推支架受力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顶推施工钢箱梁局部受力分析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局部受力分析概述 |
4.2.1 接触问题 |
4.2.2 接触问题求解法分类 |
4.2.3 有限混合单元法 |
4.3 模型建立 |
4.4 局部分析结果 |
4.4.1 顶板应力分析 |
4.4.2 底板应力分析 |
4.4.3 底板加劲肋BU应力分析 |
4.4.4 底板加劲N1 应力分析 |
4.4.5 腹板应力分析 |
4.4.6 横隔板应力分析 |
4.4.7 总结 |
4.5 优化方案 |
4.5.1 优化后底板应力分析 |
4.5.2 优化后底板加劲N1 应力分析 |
4.5.3 优化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重要参数误差影响分析 |
5.1 施工重要参数误差影响分析方法 |
5.1.1 误差影响分析方法 |
5.1.2 引起目标结构偏差的主要参数 |
5.2 顶推偏移的影响分析 |
5.2.1 步履式顶推施工梁体施工偏移常见原因及影响 |
5.2.2 顶推横向偏差影响分析 |
5.2.3 顶推纵向偏差影响分析 |
5.2.4 顶推竖直向顶升距离偏差影响分析 |
5.3 梁体重量偏差影响分析 |
5.3.1 最大悬臂状态 |
5.3.2 成桥状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钢箱梁顶推施工监测与分析 |
6.1 施工监测概述 |
6.2 施工监测方法 |
6.2.1 应力监测 |
6.2.2 变形监测 |
6.2.3 横向位移监测测点布置 |
6.2.4 应力监测测点布置 |
6.3 顶推监测结果分析 |
6.3.1 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6.3.2 横向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建议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建议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桥墩预制拼接方式及其抗推承载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节段预制桥墩常见拼接方式 |
2.1 引言 |
2.2 预制桥墩连接类型 |
2.2.1 常见连接方式 |
2.2.2 湿接缝连接 |
2.2.3 灌浆套筒连接 |
2.2.4 预应力钢束连接 |
2.3 小结 |
第三章 预制桥墩的拼接方式有限元模拟 |
3.1 概述 |
3.2 桥墩设计 |
3.3 预制拼装桥墩的有限元模型 |
3.3.1 单元选取 |
3.3.2 预制桥墩的连接方式 |
3.4 本构关系 |
3.4.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3.4.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3.5 网格划分及有限元模型 |
3.6 加载机制及约束 |
3.7 模型验证 |
3.8 小结 |
第四章 预制桥墩的抗推性能分析 |
4.1 研究对象 |
4.2 桥墩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桥墩有限元模型分析 |
4.3.1 滞回曲线 |
4.3.2 骨架曲线 |
4.3.3 抗倾覆性 |
4.3.4 等效刚度 |
4.3.5 耗能能力 |
4.3.6 残余位移 |
4.3.7 延性系数 |
4.4 小结 |
第五章 节段预制桥墩参数分析 |
5.1 参数设计 |
5.2 恒载轴压力 |
5.2.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
5.2.2 等效刚度 |
5.2.3 残余变形 |
5.2.4 耗能能力 |
5.3 纵向配筋率 |
5.3.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
5.3.2 等效刚度 |
5.3.3 残余变形 |
5.3.4 耗能能力 |
5.4 配箍率 |
5.4.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
5.4.2 等效刚度 |
5.4.3 残余变形 |
5.4.4 耗能能力 |
5.5 长细比 |
5.5.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
5.5.2 等效刚度 |
5.5.3 残余变形 |
5.5.4 耗能能力 |
5.6 混凝土强度 |
5.6.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
5.6.2 等效刚度 |
5.6.3 残余变形 |
5.6.4 耗能能力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3)高聚物注浆非开挖技术在桥台位置伸缩缝病害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桥梁伸缩缝混凝土破损维修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状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桥梁伸缩缝裂缝病害调查及机理分析 |
2.1 桥梁伸缩缝病害现场调查 |
2.2 桥梁伸缩缝病害的表现形式及造成原因 |
2.3 桥梁伸缩缝混凝土开裂的成因分析 |
2.3.1 结构形式 |
2.3.2 桥台背墙的结构形式 |
2.3.3 养护及自然因素 |
2.3.4 跳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开挖高聚物注浆技术 |
3.1 技术优点 |
3.2 作用原理 |
3.3 与传统治理方法比较 |
3.4 现场实验 |
3.4.1 工程概况 |
3.4.2 实验地点病害分析及原则 |
3.4.3 实验方法 |
3.4.4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自主研发冲击荷载检测仪及检测实验 |
4.1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冲击荷载检测仪开发 |
4.1.1 研发冲击荷载检测仪的必要性 |
4.1.2 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
4.2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冲击荷载检测仪开发 |
4.2.1 冲击荷载检测仪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 |
4.3 检测结果分析 |
4.3.1 冲击荷载检测仪检测结果及分析 |
4.3.2 时间观测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渝黔高速公路主线桥伸缩缝台账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4)隐形盖梁置换材料及补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盖梁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研究现状 |
1.2.3 梁体顶升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隐形盖梁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
2.1 深受弯构件理论 |
2.1.1 深受弯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
2.1.2 悬臂深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
2.1.3 深受弯构件工程 |
2.2 普通受弯构件理论 |
2.2.1 受弯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
2.2.2 悬臂受弯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
2.2.3 普通受弯构件工程 |
2.3 加固补强理论 |
2.3.1 置换法加固钢筋砼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 |
2.3.2 置换法加固隐形盖梁承载力计算 |
2.3.3 加固补强工程原则及要求 |
3.隐形盖梁置换材料的配比及力学性能研究 |
3.1 试验内容及方法 |
3.1.1 试验内容 |
3.1.2 试验设计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2.1 外加剂适宜掺量分析 |
3.2.2 硬化砼强度特征分析 |
3.2.3 新旧砼界面粘结强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隐形盖梁置换法的梁体加载试验研究 |
4.1 试验内容及方法 |
4.1.1 试验内容 |
4.1.2 试验设计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4.2.1 试验现象描述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隐形盖梁修复施工中的顶升技术研究 |
5.1 现有的梁体顶升技术 |
5.2 隐形盖梁梁体顶升技术研究 |
5.2.1 隐形盖梁梁体顶升支撑面的选择 |
5.2.2 端部整体顶升法 |
5.2.3 端部整体与钢套箍综合顶升法 |
5.2.4 其他墩柱处顶升法及限位装置 |
5.2.5 施工时控制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6.鞍山市某立交桥隐形盖梁的补强方案研究 |
6.1 工程概况 |
6.1.1 桥梁概况 |
6.1.2 东侧匝道桥设计标准 |
6.1.3 计算模型介绍及顶升方案设计 |
6.1.4 顶升结果分析 |
6.2 支撑构件的验算 |
6.3 隐形盖梁修补施工工艺 |
6.3.1 隐形盖梁修补流程图 |
6.3.2 隐形盖梁修补施工的控制措施 |
6.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
6.4.1 经济效益分析 |
6.4.2 社会效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新疆自压输水骨干管网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简介 |
2.1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运行机理和组成 |
2.2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优缺点 |
2.3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优化设计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优选自压输水管材 |
3.1 管材选用原则 |
3.2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管材及性能 |
3.3 建立自压输水管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4 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与步骤 |
3.5 改进的AHP法构造各特征指标的模糊权向量 |
3.6 实例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合可靠度的自压树状管网管径优化研究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SAPSO算法 |
4.3 实例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压骨干管网系统首部过滤设备的选型研究 |
5.1 灌区概况 |
5.2 悬移质沙量数据获取 |
5.3 小波分析 |
5.4 悬移质沙量预测 |
5.5 过滤器简介 |
5.6 过滤设备选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项目管理研究进展与评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2 基础理论概述 |
2.1 项目管理与项目进度管理 |
2.2 项目进度管理内容 |
2.2.1 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环节 |
2.2.2 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问题 |
2.3 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方法 |
2.3.1 工作结构分解技术(WBS) |
2.3.2 关键路径法(CPM) |
2.3.3 计划评审技术(PERT) |
2.3.4 横道图法 |
2.4 项目进度管理主要工具与技术 |
2.4.1 BIM技术 |
2.4.2 贝叶斯网络技术 |
2.4.3 IPD模式 |
3 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介绍 |
3.1 项目立项背景 |
3.2 项目描述 |
3.2.1 项目概况 |
3.2.2 施工总体目标 |
3.3 项目的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 |
3.4 项目建设方案 |
4 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制定 |
4.1 制定进度计划的原则 |
4.2 工作结构分解 |
4.3 项目的逻辑关系与总体施工工期预算 |
4.4 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
4.5 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 |
5 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
5.1 项目进度控制管理体系 |
5.2 进度控制的组织和流程 |
5.3 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分析 |
5.4 进度控制措施 |
6 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进度保障 |
6.1 项目组织保障 |
6.1.1 人员组织 |
6.1.2 劳动力配置 |
6.2 项目资源保障 |
6.2.1 主要机械设备配置 |
6.2.2 主要材料组织 |
6.2.3 资金投入 |
6.3 安全管理保障 |
6.3.1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
6.3.2 安全危险源分析 |
6.3.3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
6.3.4 应急预案 |
6.4 全面协调保障 |
6.5 解决进度拖延的对策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预应力砼连续T梁桥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预应力砼连续T梁桥的发展概况 |
1.2 国外预应力砼连续T梁桥的发展概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连续T梁桥混凝土开裂影响因素分析 |
2.1 连续T梁桥混凝土开裂的影响因素 |
2.1.1 设计方面的因素 |
2.1.2 施工方面的因素 |
2.1.3 运营管理方面的因素 |
2.2 梁体刚度、预拱度设置、梁体裂缝之间的关系 |
2.2.1 梁体刚度与变形之间的关系 |
2.2.2 梁体裂缝、跨中下挠产生机理[19]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续T梁桥工程实例分析 |
3.1 桥梁工程概况 |
3.1.1 T梁上部结构设计 |
3.1.2 T梁下部结构设计 |
3.2 设计标准 |
3.3 T梁参数设定 |
3.3.1 计算假定 |
3.3.2 主要材料 |
3.4 建模分析 |
3.4.1 模型参数设置 |
3.4.2 施工阶段划分及体系转换 |
3.4.3 控制截面划分 |
3.4.4 控制截面应力分析 |
3.4.5 预应力损失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墩顶现浇段受力分析 |
4.1 单、双排支座受力分析 |
4.1.1 单、双排支座在恒荷载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
4.1.2 单、双排支座在恒荷载+活荷载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
4.2 墩顶现浇段长度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2 不同现浇段长度对弯矩的影响 |
4.2.3 不同现浇段长度对剪力的影响 |
4.2.4 不同现浇段长度对应力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蒲家大桥病害检测与处治 |
5.1 蒲家大桥的工程背景与病害情况 |
5.1.1 工程背景 |
5.1.2 病害情况 |
5.2 蒲家大桥竣工荷载试验 |
5.2.1 试验的目的与依据 |
5.2.2 静载试验方案 |
5.2.3 静载试验结果 |
5.2.4 静载试验结论 |
5.3 病害处治 |
5.3.1 处治方法 |
5.3.2 处治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梁病害分析及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1.1.1 选题的意义 |
1.1.2 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项目研究目的、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梁病害调查 |
2.1 工程概况 |
2.2 桥梁病害调查 |
2.2.1 结构外观质量初步检查 |
2.2.2 箱梁底板底面结构内部病害检测 |
2.3 小结 |
第三章 静力荷载试验 |
3.1 测试内容与测试方法 |
3.2 测试断面与测点布置 |
3.3 加载效率和载位确定 |
3.3.1 计算参数选取 |
3.3.2 加载效率 |
3.4 测试项目、加载效率和载位 |
3.4.1 荷载试验工况 |
3.4.2 试验荷载效率及载位布置 |
3.5 加载过程控制 |
3.6 静力荷载试验结果 |
3.6.1 挠度测试结果 |
3.6.2 应力测试结果 |
3.6.3 相对残余变形(应变)测试结果 |
3.6.4 裂缝观测 |
3.6.5 箱梁底板底面剥离病害观测 |
3.7 小结 |
第四章 病害原因分析及处理技术方案 |
4.1 病害原因分析 |
4.1.1 理论分析 |
4.1.2 外崩力与防崩钢筋的简化试算 |
4.1.3 构造分析 |
4.1.4 施工质量分析 |
4.2 病害处理技术方案 |
4.2.1 对防崩钢梁处理范围内底板大面积病害外包 8mm钢板,内灌HL-40 型高强灌浆料 |
4.2.2 在 6~9 号节段线位置增设防崩加劲钢梁 |
4.2.3 对全部梁底病害进行丙乳砂浆修补 |
4.2.4 其他局部病害处理 |
4.2.5 安装运营监测系统 |
4.3 小结 |
第五章 病害处理效果评价 |
5.1 病害处理部位外观检查 |
5.1.1 箱梁底板混凝土剥离区域检查 |
5.1.2 箱内纵向预应力锚头齿板检查 |
5.1.3 箱梁个别合拢段底板底面检查 |
5.2 监控观测 |
5.2.1 挠度监测 |
5.2.2 应力监测 |
5.2.3 动力监测 |
5.3 静载试验数据比较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意义及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区域高速公路发展现状与特点 |
2.1 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 |
2.2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建设 |
2.3 郑州市高速公路建设 |
3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公路的初步设计 |
3.1 项目概述 |
3.2 线路设计 |
3.2.1 路线的宏观位置 |
3.2.2 路线的主要控制点 |
3.2.3 路线方案布设 |
3.3 桥梁、涵洞设计 |
3.3.1 设计标准采用情况 |
3.3.2 沿线桥梁、涵洞的分布情况 |
3.3.3 桥梁的防护工程、抗震措施 |
3.3.4 沿线工程地质、筑路材料与桥涵结构类型选择的关系 |
3.3.5 沿线大型桥梁设计研究 |
3.4 交叉设计 |
3.4.1 路线交叉的分布及设置概况 |
3.4.2 互通式立交 |
3.4.3 分离式立体交叉 |
3.4.4 天桥 |
3.4.5 通道 |
4 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4.1 路线方案的比选研究 |
4.1.1 比较方案A |
4.1.2 比较方案B |
4.1.3 纵断比较方案 |
4.2 结构形式的选择及桥型方案比选 |
4.2.1 结构形式的选择 |
4.2.2 桥型方案比选 |
4.3 沿线互通交叉设计研究 |
4.3.1 K0-16.219雁鸣湖枢纽互通 |
4.3.2 K7+576汴西互通 |
4.3.3 K12+670官渡互通式立交 |
4.3.4 K16+129.907中牟东互通式立体交叉 |
4.3.5 K39+730机场东互通式立体交叉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自我介绍 |
(10)大件运输车辆过桥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大件运输中遇到的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大件运输桥梁安全评估基本方法 |
2.1 常用桥梁承载能力快速评定方法 |
2.1.1 根据评估规范进行承载能力评定 |
2.1.2 根据准静态荷载试验判断梁式桥承载能力 |
2.1.3 根据动力响应判断桥梁承载能力 |
2.1.4 根据开裂状态判断桥梁承载能力 |
2.1.5 根据桥梁管理系统判断桥梁承载能力 |
2.2 既有评定方法对大件运输荷载过桥情况的适用性分析 |
2.2.1 根据评估规范进行承载能力评定 |
2.2.2 根据准静态荷载试验判断梁式桥承载能力 |
2.2.3 根据动力响应判断桥梁承载能力 |
2.2.4 根据开裂状态判断桥梁承载能力 |
2.2.5 根据桥梁管理系统判断桥梁承载能力 |
2.3 基于大件运输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 |
2.3.1 大件运输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常用方法 |
2.3.2 大件运输桥梁承载力评定方法和思路 |
2.4 小结 |
第三章 桥梁承载力评定的几个关键因素研究 |
3.1 桥梁承载能力的安全储备 |
3.2 既有桥梁承载能力的折减 |
3.3 大件运输中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
3.3.1 常用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 |
3.3.2 大件运输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 |
3.3.3 大件运输中荷载横向最不利加载位置分析 |
3.4 大件运输中荷载冲击系数的确定 |
3.5 大件运输荷载组合分项系数分析 |
3.5.1 大件运输荷载组合原则 |
3.5.2 大件运输荷载分项系数 |
3.5.3 大件运输荷载组合公式 |
3.6 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 |
4.1 基础资料 |
4.1.1 车辆信息 |
4.1.2 行驶路线及沿途线路概况 |
4.1.3 沿线桥梁概况 |
4.2 评定步骤 |
4.3 桥梁承载力评估 |
4.3.1 活载效应比较法 |
4.3.2 实际荷载计算法 |
4.4 评定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预应力砼工程现状及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剑科路桥梁顶推施工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D]. 刘霄. 东南大学, 2020(01)
- [2]桥墩预制拼接方式及其抗推承载能力研究[D]. 郑皓文.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高聚物注浆非开挖技术在桥台位置伸缩缝病害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 罗小云.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隐形盖梁置换材料及补强方法研究[D]. 张露阳.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4)
- [5]新疆自压输水骨干管网系统优化研究[D]. 刘小飞.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S市C线快速化改造工程进度管理研究[D]. 高珊.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7]预应力砼连续T梁桥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D]. 严浩.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8]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梁病害分析及处理技术研究[D]. 肖钦. 南昌大学, 2017(02)
- [9]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D]. 段李莉. 郑州大学, 2017(11)
- [10]大件运输车辆过桥安全评估研究[D]. 贾旭东. 长安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