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哥特式教堂并不是唯一的教堂建筑风格

新哥特式教堂并不是唯一的教堂建筑风格

一、新哥特式教堂不是教堂建筑的唯一样式(论文文献综述)

陈灏舟[1](2021)在《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本土化特征与共性研究》文中认为天主教传入三江并流区是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对于远离现代文明的少数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三江并流区作为近代进入西藏的咽喉要地,是清中后期以来天主教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最深入的地区之一。天主教几经起伏之后,最终在与自身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当地少数民族之中找到了适合发展的土壤,获得了早期传教士们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西方文化的物质空间形式,天主教堂有其固定的空间格局与建筑形式,但在三江并流区各地有呈现不同的建筑形态,也反映出外来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地域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以近代史为大背景梳理了天主教会在三江并流区传播的路线与原因。具体研究以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与测绘的基础上从历史变迁、建筑朝向、平面形制、细部构件与装饰和建筑周边及宗教习俗五个方面详细讨论这些天主教堂的本土化演变过程,主要从纵向上比对时间线上的附近其他教堂建筑,一步步探究出该地天主教堂本土化演变历程和未来保护的研究方向,为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龚滢[2](2020)在《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江南地区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苏州城市发展偏向性较弱,综合性较强,受异邦文化刺激和本土民族文化意识的双重影响全面,较其它城市更清晰体现现代化转型的发展历程变迁,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全面下降与周边城市的对应转型发展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本文以江南地区近代建筑谱系结构研究为核心,结合谱系学历史研究观点,强调社会心理对建筑形式选择机制的影响,深入挖掘该地区近代建筑外在物质形态发展演化的缘由,并总结得出其谱系结构关系。首先明确江南近代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心理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双重关系,解析苏州城市近代建设的导向性主流群体主要是由士绅阶层转型后的新生阶层个体们组成。基于阶层个体和群体知情意心理阶段曲线,对现存近代建筑按相关人物其时所属群体心理分为五类建筑类型:“激发”型、“盲从”型、“批判”型、“选择”型和“交融”型,类型之间穿插、交叠的关系充分印证了谱系学强调历史非连续的特性。而后,通过人物谱系对照相关近代建筑类型,印证了社会心理与建筑物质形态间的高对应度,切实说明对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心理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挖掘近代营建的深层文化源由。从而依据个体心理影响形成群体,再由群体中先驱个体产生新心理活动形成新群体或分化次级群体的原理,指出了苏州近代建筑呈现为“单向套环”和“层层套环”循环的建筑形式选择特征,表明建筑类型之间除承前启后的关系外,当社会新群体形成,其心理活动发生转折时,前后类型即存在彼此交叉的谱系结构,而当原社会群体分化产生次级群体时,前后类型呈现层层包含的谱系结构。进而以城市近代建设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心理为线索,探讨江南各城市近代导向性主流群体和心理的联系与差别,将历时性群体背景和心理转变对应同时期建设营建活动。据此比较各城市与苏州近代建筑物质形态,得出苏州近代建筑形式选择亦受制于来源上海的商业本位思想和南京的政治权威意识,辨明了苏州与地区其它三城间的建筑形式选择关系。探明了表现为“先引辐射”到“后续串联”特征明显的“带状共同体”江南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上海向外辐射影响早、持续时间长,无绝对政权专制,与地区城市间形成自愿自由的多样性近似和差异谱系关系。南京自1927年后进行统一政治文化辐射影响,城市军政群体政治威权意识的干预,对江南地区形成被动约束的统一性近似谱系关系。苏州、无锡、常州遵循城市地缘性文化底色彼此串联,镇江则多与向外辐射影响城市关联紧密,形成上海、南京辐射影响范围内彼此串联的“带状共同体”谱系结构。所以,本文主要对苏州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比分析了苏州与江南地区其它各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身份背景和心理,以及对应相关近代建筑的物质形态的源流和差异,初步架构了江南地区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江南近代建筑谱系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陈佳琳[3](2020)在《北京近代教堂建筑研究》文中指出自汉唐代以来,中国就积极吸收引纳外来文化,跟周围邻居建立了互通有无的良好关系。千百年来不断有人走出去,也有人走进来。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基督教堂建筑。作为外来宗教文化的载体,教堂建筑更真切的体现了设计者在特定物质条件和精神理想引导下的不同选择及其建筑表达。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建筑类型,而且见证了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北京作为世界的文明古都,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都以宽容的态度接受着外来文化。随着西方宗教的传入,教堂建筑也随之在北京得到发展,并在北京近代建筑史上占据了极为特殊的地位。天主教作为基督教三大派系之一,它的传入促使天主教堂建筑在中国发展起来。这些教堂建筑不仅在自身的建筑风格上发生着演变,而且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建筑。由于历史阶段的不同,天主教堂所呈现出的建筑形式也不同。本文所研究的几座具有代表性的天主教堂,位于北京的核心区内,历经政治动荡,至今屹立不倒。其中,宣武门天主堂、西什库天主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井天主堂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教是16世纪通过宗教改革运动,从天主教分离出来的新教派。它伴随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而产生,又随之侵略扩张而传播到中国。北京新教是由不同国家、不同宗派的差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教教堂经历了百年动荡,每一座教堂都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本文所研究的新教教堂,亲历各种历史事件,并由此折射出城市现代化与传统记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中,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和卫理公会亚斯立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正教与天主教和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北京东正教的传入与其它两个宗派不同,它的传入是沙皇对中国侵略的一种手段。随着东正教在北京的传播,东正教堂建筑也随之出现在北京这座东方古城当中,促进了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但由于多方面的政治因素,东正教在北京的发展并未像其它教派一样广泛,反之时至今日东正教已经在北京绝迹,但东正教在北京留下的这段传播历史,对北京近代建筑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本论文以北京的天主教堂和墓地、新教教堂、以及东正教堂和墓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梳理,将建筑个案研究置身于中国大历史的背景下,探讨教堂建设的历史沿革、设计理念及其建构手法。我们发现早期的教堂大都不是纯粹的西式建筑,是吸收中国养分之后的改良之作。教堂建筑传入北京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形式上拼贴中国元素,技术上采纳中国传统做法,最终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生态景观,有学者称之为“适应性建筑”(Adaptive Architecture)。研究北京近代教堂建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其次为更好的保护北京近代教堂建筑提供一份详细资料与依据。

张林翰[4](2020)在《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山东是西方天主教在华传播的重要地区,17世纪就有天主教堂的建造记录,天主教传教活动未曾间断。罗马教廷为有效管理山东教务,于1839年10月成立山东代牧区,鲁北代牧区于1885年12月由山东代牧区分化而来,所辖地理范围包含山东行政中心济南府,以及武定府、东昌府、泰安府和临清州。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的建造与发展不仅反映了近代山东的社会文化信息,也真实地记录了山东近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发展史。本文以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沿革、现状分布、建筑群体和单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填补山东乃至中国近代教会建筑研究的缺环。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界定相关概念后明确研究范围,梳理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阐述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章,为鲁北代牧区天主教传教历程与建筑活动研究。简述了天主教方济各会在鲁北代牧区的传教历程及其建筑活动,梳理了鲁北代牧区形成的历史背景,总结了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分布状况。筛选出现存保存完好的15座天主教堂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第三章,为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群的选址与布局研究。对鲁北代牧区现存15座天主教堂建筑群首先按照选址类型划分为常规型选址和特殊型选址。并对建筑群与街道关系和建筑群内部布局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的类型特征。最后,以教会社区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不同教堂建筑群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对当地社会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第四章,为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从教堂等级规模、建筑朝向、平面形制、立面风格、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结构体系、细部构造与装饰方面对鲁北代牧区天主教教会建筑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第五章为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形成因素分析。从自然、文化因素两方面对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形成因素进行梳理。更深层的挖掘建筑表皮特征下的内在信息。本文对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填补了山东乃至全国天主教堂建筑研究的缺环,完善了山东天主教堂建筑研究的谱系。同时,对山东近代建筑史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对山东天主教传教史乃至中国天主教传史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案例。本研究从实践层面为山东近代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价值评估的实物样本,并为遗产保护修缮实践提供了学术引导。同时,对当代宗教建筑创作的地域性体现提供了案例参照。

袁蕾[5](2020)在《《英国哥特式建筑的辉煌》(第一章-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建筑风格上的独特表现。作为哥特式建筑代表作之一,巴黎圣母院意外起火让世界心痛不已。在建筑风格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了解西方中世纪建筑风格已经成为当前建筑翻译的重要任务之一。《英国哥特式建筑的辉煌》解释并赞美了英国大小教堂的丰富性,教堂在中世纪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哥特风格的发展比法国稍晚,却迅速发展出自己的建筑和装饰风格。作者约翰·香农·亨德里克斯将英国哥特式建筑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早期英国哥特式、装饰哥特式、曲线哥特式和垂直哥特式。无论从感官还是从精神上,英国哥特建筑都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建筑形式。笔者阅读了相关的平行文本与专业资料,为后续翻译储备了相关背景知识,深入学习了科技文本的翻译理论与技巧,查阅资料并使用了维基百科等网络资源以求准确翻译原文。在此基础上,抽取最具代表性的英国哥特式教堂的术语等作为个案分析的语料,运用文本类型理论,对哥特式教堂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本文从词汇、句法、语篇和文化四个层面出发,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建筑翻译术语众多,有一些日常用语表达为较为正式的建筑英语术语,应结合建筑英语的表达习惯,参考平行文本以及相关建筑专业词汇。建筑英语中存在长难句,可采用拆分和增译的方法翻译长难句。本研究对于建筑翻译研究和英国哥特式教堂的翻译研究,以及建筑英语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胡雪卿[6](2020)在《民间传统建造技艺影响下的近代辽宁基督教教会建筑本土化研究》文中指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有文字可考的传教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与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传教中心地区相比辽宁开始传教的时间较晚,1693年被划为北京教区的一部分,到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营口开埠,西方传教士借此契机才得以大量进入辽宁进行传教活动。在传教的过程中,传教士进行了大量的教会建筑建设,形式兼具中国和西方特点,其在辽宁的建设和发展即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中西两种建筑技术互相影响的过程。通过对近代教会建筑本土化的研究,清晰地揭示出辽宁地区近代化的开端起源于基督教的传教过程,更正和更新了东北近代化源于俄日中东铁路修筑和铁路附属地建设的既有研究,把东北地区外来势力的近代化开端从原来的19世纪末修正为17世纪末。与俄日输入式建筑不同,近代辽宁教会建筑大量使用和依赖本地传统工匠和传统材料,使得辽宁传统建筑近代化的演进首先在教会建筑中出现,进而影响到近代自主城市建设中来。现存近代教会建筑能够反映出近代辽宁中西建筑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发展,该研究也能为正确判断其建筑价值及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教区演变、传播特点以及教会建筑的类型几个方面入手,对近代辽宁基督教的发展状况和教会建筑的建设情况做出整体的梳理。第二部分:对近代辽宁教会建筑的结构类型和建筑构造进行分类整理,结合现存教会建筑实例总结各类型的特点,并对各结构和构造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国化”结构和”母国化”建筑技术在应用时间、受力和营造的空间比例上的不同表现。第三部分:基于前文对建筑各部分的解析,从建造技艺的视角来解读教会建筑的本土化的表现,理清具有辽宁地域特点的本土化发展历程,论证教会建筑技术发展与近代辽宁建筑技术的相互关系,总结近代辽宁教会建筑本土化的特征。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拓宽了近代辽宁教会建筑研究对象的范围,将研究对象从主要城市中现存的规模较大的教堂拓展到辽宁境内曾存在过的所有教会建筑;其二,突破以往仅把本土化理解为”中国化”,将本土化定义为”中国化”和”母国化”两个方面,更加全面的讨论中西方建筑文化融合在教会建筑上的体现;其三,注意到了不同教区教会建筑的区别,并从现存教堂发现教堂建筑等级并把等级与建筑形式相结合进行研究;其四,区别于目前既有研究多从建筑风格来讨论本土化的现状,本文从建筑技术的角度来研究教会建筑的本土化,并以此来论证教会建筑技术与近代建筑技术的关系。

贾斯童[7](2019)在《基于氛围营造的当代木质教堂室内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教堂是信徒与上帝进行心灵沟通,形成心理寄托的空间,不仅仅是提供给人的庇护场所,更是人们触碰空间文化的媒介,因此兼具着精神性和物质性,其氛围的营造既要重视神性又要关注人性。在建筑材料中,木材具有自然、亲切等近人的材料性格,同时又具备承重、吸声以及可塑性强等优秀的材料品质,因此将木材应用在教堂中易于在展现人性关怀的同时,通过木材灵活丰富的空间表达手段塑造神性氛围。因此木质教堂逐渐受到建筑师们的青睐。本文以当代木质教堂室内空间为研究对象,氛围营造为前提,对当代木质教堂的室内空间设计展开研究。第一章分别从教堂空间、建筑中木材的应用以及材料与空间关系三个方面拆解式分析研究对象的背景以及现状,以此为基础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并对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总结出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并以此为后文策略的提出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最后结合综上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目标梳理出研究框架;第二章以空间氛围、教堂空间氛围、木材与教堂空间氛围三方面递进式分析研究对象,空间氛围部分研究了空间设计如何影响空间氛围,教堂空间氛围部分研究了教堂空间的精神性、传统教堂空间的时代背景和氛围特征以及当代教堂的时代背景和氛围特征的转变,木材与教堂建筑部分从木材的基本属性入手,得出木材对于教堂空间氛围营造的优势,并提出了教堂中木质空间营造氛围的基本途径,为下文具体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三章与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以前两章对于教堂空间氛围以及木质空间的解读为基础,分别从强调神性氛围营造和强调人性氛围营造两方面入手,以木材的基本属性为设计基础,结合对大量国内外优秀案例(共计106个)的分析以及部分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实地调研,从木材结构形态设计、木质围合界面设计以及木材借助自然元素的复合设计三种方向提出当代木质教堂室内空间的设计策略。由于教堂建筑对空间氛围的要求极高,对于精神性与艺术性都有着高需求,因此虽然本文是基于氛围营造对当代木质教堂的室内空间设计研究,但研究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对于其他类型建筑中木质空间设计手法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

成云鹏[8](2019)在《中国当代天主教堂建筑的设计方法探索 ——关于当代天主教堂现代设计风格趋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堂作为上帝临在的圣殿以及信徒参礼、祈祷的场所,在天主教会内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宗教改革政策的推行,我国各地兴建了不少教堂,但大部分新建的教堂至今仍未跳出“新哥特式”的教堂建筑模式。随着当代(按照世界史划分,从1945年二战后至今)建造技术的进步以及教会神学思想的发展,我国天主教堂的设计也应紧跟时代的脚步,走现代化的设计之路。本文结合藁城兴安村天主教堂这一当代教堂建筑,从建筑设计重点关注的环境、风格、功能空间和室内环境四个方面,对当代天主教堂建筑现代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六章。第一章论述中国当代天主教堂建筑设计的时代性要求,指出其问题所在,并从天主教会、基督新教以及当代社会的角度,证明天主教堂建筑进行当代性设计的必要性;第二章探索当代天主教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探讨处于不同场地环境中的教堂建筑,如何处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第三章探讨当代天主教堂建筑风格的形成,按照当代流行的建筑思潮进行归类分析,探索不同思潮影响下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的设计方法;第四章分析当代天主教堂建筑功能空间的布局趋势,探索新时期功能空间布局的发展与创新;第五章研究当代天主教堂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处理,探讨如何运用各种设计要素来营造空间的神圣性,同时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第六章作为总结。另外,在第三、四、五章的开头,均以一定的篇幅介绍该部分的历史沿革,以形成清晰的脉络。

沈悦[9](2019)在《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室内装饰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末,中东铁路在哈尔滨修建,大量俄罗斯人的涌入,哈尔滨这座城市出现了很多俄罗斯建筑。时代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当时的文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室内空间设计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建筑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哈尔滨俄罗斯建筑中的哥特式教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教堂的室内装饰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论述,解读哥特式教堂特有的建筑结构、室内空间的形态,并分析哥特式教堂空间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空间的影响,探究未来室内设计空间的设计理念,不断深刻体会异国文化给中国建筑的室内空间带来的启示、环境观与生命智慧。本论文在对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建筑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考证的基础上,决将论文的框架设定为四章。首先,在第一章中主要论述了本课题的历史与学术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的框架。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哈尔滨的产生与兴起、俄罗斯的历史发展演变概况、哈尔滨俄罗斯建筑以及俄罗斯建筑对哈尔滨建筑室内空间的影响,对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为后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围绕哥特式教堂室内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对哥特式宗教建筑室内空间形态形成、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空间宗教意义、空间功能、空间形态装饰的分析,以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为例研究哈尔滨的俄罗斯宗教建筑哥特式教堂室内装饰设计。通过对圣·尼古拉教堂的实地考察,从教堂的平立面形式、界面的造型与装饰、部件的造型与装饰、表皮图案装饰等角度进行分析,继承古人在宗教建筑中的空间智慧,经过完整的理论研究,结合国家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设计实实在在地付诸于实践,为当代室内设计寻找创新的实践规划方法和新的设计视野。第四章主要是根据上一章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一些对室内空间设计有作用的启示,并总结了一些应用方法,使室内空间设计得到创新。最后,通过以上对于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的室内空间装饰分析,分别阐述从哈尔滨以及东北地区这两个区域的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的室内设计所带来的影响。

成云鹏,李弢[10](2019)在《藁城兴安村天主教堂的现代化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堂作为上帝临在的圣殿以及信徒参礼、祈祷的场所,在天主教会内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教堂建筑的现代化表达是当今社会必须关注的课题。本文结合藁城兴安村天主教堂这一现代化教堂,从时代性、功能性以及地域性三个方面来探讨其设计思路和方法,以期为现代天主教堂的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新哥特式教堂不是教堂建筑的唯一样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哥特式教堂不是教堂建筑的唯一样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本土化特征与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厘定
        1.3.1 三江并流区
        1.3.2 本土化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1.6.1 国外教堂建筑理论与研究
        1.6.2 国内教堂建筑理论与相关文献研究
    1.7 论文结构框架与小结
第二章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传播历史背景及本土化进程
    2.1 天主教入华的历史背景
    2.2 来华天主教的本土化发展
        2.2.1 来华天主教本土化的必要性
        2.2.2 来华天主教本土化的必然性
    2.3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历史沿革
        2.3.1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的传播历程
        2.3.2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的传播路线
    2.4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历史及其现状
        2.4.1 滇西北地区天主教堂历史与分布
        2.4.2 藏东南地区天主教堂历史与分布
        2.4.3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教堂现状
    2.5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本土化的内外因素
        2.5.1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的传教士
        2.5.2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的教民
    2.6 小结
第三章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本土化一般性特征分析
    3.1 教堂建筑的群体布局探究
        3.1.1 西方古典教堂的建筑及布局
        3.1.2 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布局
        3.1.3 教堂群体合院式布局现状
        3.1.4 独栋布置的教堂现状
    3.2 三江并流区教堂建筑的群体布局本土化特征分析
        3.2.1 主体建筑
        3.2.2 附属建筑
    3.3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本土化一般性特征总结
        3.3.1 总体布局
        3.3.2 平面特征
        3.3.3 材料与结构
        3.3.4 立面风格
第四章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本土化典型特征分析
    4.1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历史变迁
        4.1.1 滇西北地区
        4.1.2 藏东南地区
    4.2 教堂建筑探究
        4.2.1 建筑朝向
        4.2.2 平面型制
        4.2.3 细部构件与装饰
    4.3 建筑周边及宗教习俗
    4.4 同时期滇西北与川藏地区部分天主堂
    4.5 同时期三江并流区新教教堂
    4.6 本土化因素解析
第五章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本土化特征分类与本土化原因
    5.1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本土化特征分类
        5.1.1 因地制宜,小隐于野的建筑布局
        5.1.2 简化的空间序列
        5.1.3 入乡随俗的宗教礼仪
        5.1.4 灵活多变的细部构件与装饰
    5.2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本土化特征演变历程研究
        5.2.1 排斥期
        5.2.2 融合期
        5.2.3 成熟期
    5.3 三江并流区传教路线与本土化特征之关系
        5.3.1 藏彝走廊的形成
        5.3.2 茶马古道的极盛
    5.4 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本土化特征的特殊性
        5.4.1 意识形态层面
        5.4.2 物质形态层面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2)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时间界定
        1.2.2 研究空间界定
        1.2.3 研究对象界定
        1.2.4 研究具体问题、目标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相关领域谱系学历史观点研究
        1.3.2 相关领域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
        1.3.3 国内外近代建筑相关史论与谱系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江南地区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心理变迁
    2.1 江南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社会背景
        2.1.1 政治体制的冲击与变革
        2.1.2 经济形态的演变与交替
        2.1.3 社会文化的吐故与纳新
    2.2 近代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及基本特点
        2.2.1 以代表性士绅学习“西学”为发端
        2.2.2 以担当社会责任的士绅阶层为主体
        2.2.3 以民族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为基础
    2.3 近代城市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心理的双重关系
        2.3.1 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为底色
        2.3.2 传统“束缚”与近代“自由”为焦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会心理的苏州近代建筑五种类型
    3.1 苏州近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
        3.1.1 近代前苏州城市社会经济概貌
        3.1.2 清末民国时期苏州城市社会经济
    3.2 社会心理影响苏州近代建筑营造的决策方式
        3.2.1 个体呈现为“自下而上”的影响力
        3.2.2 社会群体呈现为“自上而下”的干预力
    3.3 苏州近代建筑社会心理角度的分类
        3.3.1 “激发”型建筑
        3.3.2 “盲从”型建筑
        3.3.3 “批判”型建筑
        3.3.4 “选择”型建筑
        3.3.5 “交融”型建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近代建筑的溯源和谱系特征
    4.1 苏州近代建筑的溯源
        4.1.1 苏州传统式样建筑仍为其底色
        4.1.2 苏州近代建筑与西式建筑的演变关系
    4.2 苏州近代建筑五种类型的物质形态特征
        4.2.1 “激发”型建筑的刻意折“中”
        4.2.2 “盲从”型建筑的统一学“西”
        4.2.3 “批判”型建筑的视觉新“中”
        4.2.4 “选择”型建筑的“中”“西”斟酌
        4.2.5 “交融”型建筑的“中”“西”共融
    4.3 社会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苏州近代建筑谱系
        4.3.1 “单向套环”和“层层套环”的循环选择特征
        4.3.2 人物谱系与近代建筑类型间的高对应度
        4.3.3 五种类型近代建筑“源”和“流”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受制于上海和南京社会群体
    5.1 上海洋商群体商业本位思想直接影响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
        5.1.1 近代上海商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5.1.2 商业群体逐利心理对上海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5.1.3 近代上海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比较
    5.2 南京军政群体政治威权意识间接影响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
        5.2.1 近代南京军政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5.2.2 军政群体威权意识对南京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5.2.3 近代南京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州与江南区域内相邻城市间的近代建筑关系辨析
    6.1 近代无锡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无锡与苏州两地比较
        6.1.1 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6.1.2 民族工商业群体逐利心理对无锡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1.3 近代无锡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6.2 近代常州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常州与苏州两地比较
        6.2.1 近代常州官商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6.2.2 官商绅群体私利心理对常州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2.3 近代常州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6.3 近代镇江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镇江与苏州两地比较
        6.3.1 近代镇江的政治群体的更迭及其作为
        6.3.2 政治群体目标导向对镇江和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3.3 近代镇江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江南地区近代建筑谱系的脉络和基本特征
    7.1 “先引辐射”到“后续串联”特征明显的“带状共同体”
        7.1.1 差异性辐射和亲疏性串联的结构
        7.1.2 经济和文化带状共同体的形成
    7.2 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决定区域内建筑谱系脉络
        7.2.1 群体心理间的异和同定义近似和差异并存的建筑谱系关系
        7.2.2 区域内各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和建筑谱系结构图
    7.3 江南地区中影响其它城市和接受影响城市的路径
        7.3.1 影响其它城市的营造在于营建群体背景和业内动向
        7.3.2 接受影响城市的营造在于导向性主流群体心理和经历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主要结论
    后续研究和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2:苏州近代建筑及原归属人背景概览
参考文献

(3)北京近代教堂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基督教的传播历史
    2.1 基督教传入中国
        2.1.1 天主教的传入
        2.1.2 新教的传入
        2.1.3 东正教的传入
    2.2 基督教在北京传播历史回顾
        2.2.1 天主教在北京的传播
        2.2.2 新教在北京的传播
        2.2.3 东正教在北京的传播
    2.3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2.3.1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2.3.2 “中国礼仪之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天主教堂建筑
    3.1 天主教堂建筑的基本情况
    3.2 宣武门天主教堂——南堂
        3.2.1 利玛窦时期的南堂
        3.2.2 汤若望时期的南堂
        3.2.3 如今南堂
        3.2.4 小结
    3.3 王府井天主教堂——东堂
        3.3.1 清朝初期的东堂
        3.3.2 清朝末年的东堂
        3.3.3 小结
    3.4 西什库天主教堂——北堂
        3.4.1 蚕池口教堂
        3.4.2 西什库教堂
        3.4.3 小结
    3.5 西直门天主教堂——西堂
        3.5.1 直隶于罗马教廷时期
        3.5.2 法国遣使会时期
        3.5.3 小结
    3.6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圣弥厄尔教堂
        3.6.1 教堂初建时期
        3.6.2 教堂修建时期
        3.6.3 小结
    3.7 天主教墓地建筑
        3.7.1 栅栏墓地
        3.7.2 正福寺墓地
        3.7.3 小结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新教教堂建筑
    4.1 新教教堂建筑的基本情况
    4.2 中华圣公会救主堂
        4.2.1 石驸马桥时期
        4.2.2 中华圣公会教堂时期
        4.2.3 小结
    4.3 卫理公会亚斯立堂
        4.3.1 教堂初建时期
        4.3.2 义和团运动后时期
        4.3.3 小结
    4.4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
        4.4.1 教堂初建时期
        4.4.2 战争中的教堂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东正教堂建筑
    5.1 东正教堂建筑基本情况
    5.2 俄罗斯北馆建筑群
    5.3 俄罗斯南馆
    5.4 东正教墓地建筑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天主教在鲁北代牧区的传播及教堂建筑分布现状
    2.1 天主教在鲁北代牧区的传播
        2.1.1 天主教在华传播
        2.1.2 天主教在山东传播
        2.1.3 天主教在鲁北代牧区的传播
    2.2 天主教在鲁北代牧区的建筑活动
        2.2.1 天主教在济南府的建筑活动
        2.2.2 天主教在武定府的建筑活动
        2.2.3 天主教在东昌府的建筑活动
        2.2.4 天主教在泰安府的建筑活动
        2.2.5 天主教在临清州的建筑活动
    2.3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分布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群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3.1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群选址
        3.1.1 常规型选址
        3.1.2 特殊型选址
    3.2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群空间布局
        3.2.1 建筑群与街道的布局关系
        3.2.2 建筑群内部空间布局
        3.2.3 教会社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
    4.1 .教堂等级规模
    4.2 建筑朝向
    4.3 平面形制
        4.3.1 巴西利卡式
        4.3.2 拉丁十字式
        4.3.3 单厅式
    4.4 立面风格
        4.4.1 罗马式风格
        4.4.2 哥特式风格
        4.4.3 地方民居风格
    4.5 内部空间
        4.5.1 祭坛
        4.5.2 中厅与侧廊
        4.5.3 设计原则
    4.6 外部形象
        4.6.1 钟塔顶
        4.6.2 屋顶
        4.6.3 墙面
    4.7 结构类型
        4.7.1 木桁架结构
        4.7.2 十字穹隆与木梁架结构
    4.8 细部构造
        4.8.1 砖墙砌筑方式
        4.8.2 檐口构造
        4.8.3 穹隆构造
        4.8.4 梁架形式
    4.9 细部装饰
        4.9.1 外部装饰
        4.9.2 内部装饰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的形成因素
    5.1 自然因素
        5.1.1 地质地貌
        5.1.2 气候特征
        5.1.3 物产资源
    5.2 文化因素
        5.2.1 技术因素
        5.2.2 政治与经济因素
        5.2.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鲁北代牧区现存天主教堂现状平面图汇总表
    附录B: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现状汇总表
    附录C:鲁北代牧区历任主教一览表
    附录D: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群调研信息汇总表
    附录E: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修缮记录
图表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英国哥特式建筑的辉煌》(第一章-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翻译项目描述
    1.1 背景信息
        1.1.1 有关源文本
        1.1.2 有关源文本作者
    1.2 翻译目的和意义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
    2.2 译中
    2.3 译后
3 文本类型理论
    3.1 文本类型理论简介
    3.2 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项目的指导意义
4 翻译技巧分析
    4.1 词汇层面
        4.1.1 建筑专业术语
        4.1.2 人名的翻译
    4.2 句法层面
        4.2.1 拆分
        4.2.2 增译
    4.3 语篇层面
    4.4 文化层面
5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困难
    5.2 翻译启示
    5.3 翻译教训
    5.4 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原文与译文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6)民间传统建造技艺影响下的近代辽宁基督教教会建筑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局势
        1.1.2 移民的涌入
        1.1.3 基督教在辽宁的传播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研究
        1.3.2 有关研究
        1.3.3 既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近代辽宁基督教发展和教会建筑概况
    2.1 近代辽宁基督教教区的演变
        2.1.1 教区制度
        2.1.2 天主教教区演变
        2.1.3 新教教区演变
    2.2 近代辽宁基督教的传播和教会建筑的分布
        2.2.1 辽宁基督教的萌芽时期——散点分布(1693-1858)
        2.2.2 初入时期——线状分布(1858-1880)
        2.2.3 传教中心的形成时期——传教中心及周边分布(1881-1900)
        2.2.4 传教工作快速恢复时期——毁后重建、数量骤增(1901-1930)
        2.2.5 发展受制与停滞时期——教会发展受限(1931-1949)
        2.2.6 近代辽宁基督教的传播特点
    2.3 近代辽宁基督教建筑类型
        2.3.1 近代辽宁基督教建筑的分类
        2.3.2 辽宁现存的教会建筑概况
    2.4 近代辽宁教堂等级的划分
        2.4.1 教堂等级划分的依据
        2.4.2 现存近代天主教堂等级划分
        2.4.3 现存近代新教教堂等级(类型)划分
3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结构和空间的本土化
    3.1 中国北方传统建筑与西方教堂结构和空间的对比
        3.1.1 木屋架结构对比
        3.1.2 空间利用的对比
    3.2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的结构形式
        3.2.1 “抬梁式”木结构
        3.2.2 “抬梁式”混合结构
        3.2.3 “三角桁架式”混合结构
        3.2.4 “锤式屋架”混合结构
    3.3 不同结构形式的对比分析
        3.3.1 不同结构形式应用的时间对比
        3.3.2 不同屋架受力对比
        3.3.3 空间比例对比
    3.4 近代辽宁教堂结构与空间本土化特点
4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构造和建筑形式的本土化
    4.1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的建筑材料
        4.1.1 砖料
        4.1.2 石材
        4.1.3 瓦料
        4.1.4 木材
    4.2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构造做法
        4.2.1 屋面和檐口
        4.2.2 门窗券
        4.2.3 窗台材料和做法
        4.2.4 勒脚和散水
        4.2.5 天花吊顶
    4.3 教会建筑构造做法的本土化特点分析
        4.3.1 建筑材料的中国化和近代化
        4.3.2 对中国传统构造做法的选择性利用
        4.3.3 对母国构造做法的持续坚持和实践
    4.4 本土化构造做法下的教堂建筑形式特点
        4.4.1 显性的西方化特征伴随着细节的中西融合
        4.4.2 天主教教堂历时性建筑形式的演进特征
        4.4.3 基督教教堂彰显母国化特征的手法
5 建造技艺角度下近代辽宁教会建筑本土化的解读
    5.1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本土化发展的历程
        5.1.1 基督教教会建筑在华本土化发展历程
        5.1.2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本土化分期
        5.1.3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本土化分期与全国的差异性
    5.2 传教士及本土化的教会建筑是辽宁地区建筑近代化的开端
        5.2.1 近代辽宁第一批外国建筑师——传教士建筑师
        5.2.2 传教士主导近代辽宁建筑的近代化
        5.2.3 近代化技术影响教会建筑建设
    5.3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本土化的特征和价值
        5.3.1 不同等级和功能的教会建筑本土化表现不同
        5.3.2 教会建筑母国化的表现各异
        5.3.3 适合辽宁地域条件下的中国化和母国化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砖料类别和尺寸
    附录2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摆砌方式构造图示解析
    附录3 .辽宁现存近代教会建筑石材尺寸汇总表
    附录4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屋面形式类型
    附录5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封护檐做法
    附录6 .辽宁现存近代教会建筑窗券形式
    附录7 .近代辽宁教会建筑的窗台材料汇总
    附录8 辽宁基督教发展大事记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教会建筑测绘人员名单

(7)基于氛围营造的当代木质教堂室内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堂空间的发展
        1.1.2 木质空间的发展
        1.1.3 材料与空间氛围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空间氛围的解读
        2.1.1 空间与身体感知
        2.1.2 空间与记忆
        2.1.3 空间与行为
        2.1.4 空间设计与氛围营造
    2.2 教堂的空间氛围
        2.2.1 教堂的精神性
        2.2.2 传统教堂的时代背景与氛围特征
        2.2.3 当代教堂的时代背景及氛围转变
    2.3 木材与教堂建筑
        2.3.1 木材的基本属性
        2.3.2 木材对营造教堂空间氛围的优势
        2.3.3 教堂中木质空间氛围构建的基本途径
第3章 强化神性氛围营造的设计策略
    3.1 利用木材结构形态设计
        3.1.1 透视的结构形态
        3.1.2 夸张的结构尺度
        3.1.3 异化的结构形状
    3.2 利用木质围合界面设计
        3.2.1 平面维度精细平滑肌理
        3.2.2 立体维度赋予空间意义
        3.2.3 木材听觉特性的利用
    3.3 借助自然元素的复合设计
        3.3.1 引入集中式光线
        3.3.2 将自然景观作为圣坛背景
    3.4 小结
第4章 强化人性氛围营造的设计策略
    4.1 利用木材结构形态设计
        4.1.1 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
        4.1.2 传统文化符号的隐喻
        4.1.3 生态文化符号的转译
    4.2 利用木质围合界面设计
        4.2.1 平面维度延续原生肌理
        4.2.2 立体维度丰富界面信息
        4.2.3 木材嗅觉特性的利用
    4.3 借助自然元素的复合设计
        4.3.1 引入分散式、环绕式光线
        4.3.2 界面模糊化渗透自然景观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中国当代天主教堂建筑的设计方法探索 ——关于当代天主教堂现代设计风格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Ⅺ
        1、研究背景Ⅺ
        2、研究现状Ⅻ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Ⅻ
        1、研究目的Ⅻ
        2、研究方法Ⅺ
第一章:中国当代天主教堂建筑设计的时代性要求
    1.1 中国新建天主教堂建筑的问题所在
    1.2 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的发展要求
        1.2.1 传统天主教堂建筑设计所遵循的神学思想
        1.2.2 当代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的发展
    1.3 基督新教教堂建筑发展对天主教建筑的影响
        1.3.1 基督新教教堂与天主教堂对比
        1.3.2 中国当代基督新教教堂建筑的发展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当代天主教堂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探索
    2.1 天主教堂与环境良好关系的当代意义
        2.1.1 对天主教会及信徒的意义
        2.1.2 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2.2 当代天主教堂在不同环境中的处理方法
        2.2.1 突出主体:教堂建筑统领环境
        2.2.2 强调整体:教堂建筑融于环境
        2.2.3 二者兼备:教堂建筑既统领环境又融于环境
    2.3 藁城兴安村天主教堂与环境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当代天主教堂建筑风格的探索
    3.1 传统天主教堂建筑风格的历史沿革
        3.1.1 家庭式教堂
        3.1.2 巴西利卡式教堂
        3.1.3 拜占廷式教堂
        3.1.4 罗马式教堂
        3.1.5 哥特式教堂
        3.1.6 文艺复兴式教堂
        3.1.7 巴洛克式教堂
        3.1.8 其他风格的教堂
    3.2 当代建筑思潮影响下的教堂建筑
        3.2.1 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堂建筑
        3.2.2 后现代主义和新理性主义影响下的教堂建筑
        3.2.3 新地域主义影响下的教堂建筑
        3.2.4 高技派影响下的教堂建筑
    3.3 藁城兴安村天主教堂风格的形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当代天主教堂建筑功能空间布局的探索
    4.1 传统天主教堂建筑功能空间布局沿革
        4.1.1 巴西利卡式
        4.1.2 拉丁十字式
        4.1.3 集中式
        4.1.4 多功能复合式
    4.2 当代天主教堂建筑功能空间布局的趋势
        4.2.1 主堂空间形制的传承与演变
        4.2.2 当代多功能复合式教堂的布局趋势
        4.2.3 不被“同化”,当代天主教教堂建筑功能空间布局的应选之路
    4.3 藁城兴安村天主教堂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当代天主教堂建筑室内空间环境处理的探索
    5.1 传统天主教堂建筑室内空间环境处理沿革
    5.2 当代天主教堂建筑室内空间环境处理的方式
        5.2.1 光影的变幻
        5.2.2 色彩的搭配和材料的使用
        5.2.3 其他人性化的设计
    5.3 藁城兴安村天主教堂建筑的室内环境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室内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哈尔滨历史与俄罗斯建筑发展演变概述
    2.1 哈尔滨的产生与兴起
        2.1.1 哈尔滨城市的由来
        2.1.2 中东铁路的修建及对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2.1.3 哈尔滨的建筑文化和演变过程
        2.1.4 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的发展概况
    2.2 俄罗斯建筑发展演变概况
        2.2.1 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演变表述
        2.2.2 俄罗斯的地域环境与宗教信仰
        2.2.3 俄罗斯的建筑文化和演变过程
    2.3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
        2.3.1 木结构建筑风格
        2.3.2 砖木结构建筑风格
    2.4 俄罗斯建筑对哈尔滨建筑室内空间的影响
        2.4.1 地域关系的影响
        2.4.2 文化渗透的影响
        2.4.3 政治关系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室内装饰分析
    3.1 哥特式教堂室内空间形态分析
        3.1.1 哥特式教堂形成因素
        3.1.2 哥特式教堂室内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3.1.3 哥特式教堂室内空间宗教意义
        3.1.4 哥特式教堂室内空间装饰分析
    3.2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圣·尼古拉教堂室内空间功能布局
        3.2.1 圣·尼古拉教堂平面布局
        3.2.2 圣·尼古拉教堂立面形式
    3.3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圣·尼古拉教堂室内界面的造型与装饰
        3.3.1 顶棚的造型与装饰
        3.3.2 墙面的造型与装饰
        3.3.3 地面的造型与装饰
        3.3.4 装饰图案的特征表现
        3.3.5 装饰图案的功能表现
        3.3.6 装饰画的主题表现
    3.4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圣·尼古拉教堂室内部件的造型与装饰
        3.4.1 门窗的造型与装饰
        3.4.2 柱子的造型与装饰
        3.4.3 灯具的造型与装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与应用
    4.1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
        4.1.1 骨架劵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
        4.1.2 飞扶壁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
        4.1.3 束柱元素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
        4.1.4 彩色玻璃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
    4.2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对当代的审美观念的影响
        4.2.1 大众与世俗化的审美趋向
        4.2.2 感官与消费性的审美趋向
        4.2.3 平等与多元化的审美趋向
    4.3 哥特式宗教建筑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3.1 归纳概括
        4.3.2 夸张美化
        4.3.3 抽象提炼
        4.3.4 打散重构
    4.4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对哈尔滨及东北地区室内设计的影响
        4.4.1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对哈尔滨及东北地区宗教建筑室内设计的影响
        4.4.2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对哈尔滨及东北地区世俗建筑室内设计的影响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插图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新哥特式教堂不是教堂建筑的唯一样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并流区天主教堂本土化特征与共性研究[D]. 陈灏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D]. 龚滢. 江南大学, 2020(04)
  • [3]北京近代教堂建筑研究[D]. 陈佳琳.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4]鲁北代牧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D]. 张林翰.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2)
  • [5]《英国哥特式建筑的辉煌》(第一章-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袁蕾.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民间传统建造技艺影响下的近代辽宁基督教教会建筑本土化研究[D]. 胡雪卿.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基于氛围营造的当代木质教堂室内空间设计研究[D]. 贾斯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中国当代天主教堂建筑的设计方法探索 ——关于当代天主教堂现代设计风格趋势的研究[D]. 成云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9]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室内装饰研究[D]. 沈悦.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10]藁城兴安村天主教堂的现代化表达[A]. 成云鹏,李弢. 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2019

标签:;  ;  ;  ;  ;  

新哥特式教堂并不是唯一的教堂建筑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