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梁粤东[1](2020)在《初中历史学科“人文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以贵港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今世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初中历史人文素养教学匮乏。倡导初中历史教育人文素养的重视与回归,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世界各国教育界所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我国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所在。在现今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课堂上教师基本是照本宣科,对教学内容拓展深度不够,所授课程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有待加强,由此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不高。本质上来看,历史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是概念性的铺垫,对人文、人文素养的概念进行了追踪溯源,分析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很重,也很愿意去探索,充满激情,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变化比较快,理性思维还不够完善,受感性思维的影响,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这门课的自主学习力。这一章从学校、学生、社会和教师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以对贵港市初中进行的调查问卷调研结果为依据,分析了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主要从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对课堂的反馈、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状况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并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的强行灌输、划知识点,学生原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但是局限于教师毫无新意的教学方式及缺乏丰富课外知识的补充,大部分学生对于现在的历史课堂不是很满意,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的分析结果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包括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历史学科中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参与此事件的关键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进行体验都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培养具有全面健全的人格特征的人;加强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水平;以及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在课堂以外也能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人文环境人文氛围的熏陶,让他们更好地向优秀的人学习、树立榜样精神,帮助学生提高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组织有趣多样地人文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培养审美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希望这些分析和建议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师和学校在加强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华昉[2](2020)在《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 ——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视》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raven Nussbaum),强调文化多元主义教育模式,并特别强调教育的民主性。努斯鲍姆的《功利教育批判》一书,是基于一些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美国教育以及世界部分国家教育现状进行的剖析。由此,努斯鲍姆逐渐意识到缺乏理性判断、同情心以及想象力的功利主义教育的危害。批判了“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美国教育发展模式,同时对世界提出教育改革的倡议,意图培养具有批判力、有想象力、有同情心的民主公民。拒绝专注培养“只接受技术训练,对权威毫无质疑,完全服从的人”和“有能力的但是呆滞,丝毫没有思考和思想的赚钱工具”,她所倡导的摒弃“以盈利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世界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努斯鲍姆借鉴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超功利教育”理论。但是,她所批判的全球教育的现实,并非是对现有教育的彻底摧毁,而是提倡对教育进行创造性地改革。她希望通过对不同制度下国家教育的分析,找出教育弊端,从而恢复人文社科的地位,建构一种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的“超功利”现代教育理念,真正解放人性的“灵魂”,实现非功利教育目的。虽然努斯鲍姆的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她毕竟是基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的教育理念,并为本国意识形态教育服务的。这始终不能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甚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与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的目的有着质的差异。本文在分析了努斯鲍姆的超功利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后,着重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立场对其进行价值审视,并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批判。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旨归,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还是“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结合;并且对努斯鲍姆“解放灵魂”的“培养人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的本质差异进行深刻剖析、定性,并得出结论。本文分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在绪论这一章中,主要对文章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做了详尽论述。为文章的整体写作进行材料准备以及理论支撑。第二章,西方“有用工具”式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现实状态。基于此,笔者首先对功利及功利主义教育进行概念解析;其次,交代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前提;最后,在对历史以及理论线索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进入了一定的实践偏离,从而引发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章,努斯鲍姆“解放灵魂”超功利主义教育的生成。这一章中,首先交代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其次,对努斯鲍姆提出的培养个体批判性思维、同情心以及想象力思想进行理论溯源;最后,找出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现实生成逻辑。第四章,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本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重点论述了努斯鲍姆对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理性批判;诉清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出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原则。第五章,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与马克思主义批判。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进行例证和分析,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其进行理论价值批判,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进行理论准备。第六章,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视。努斯鲍姆超功利教育思想虽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教育先进性,但仍然存在着资产阶级思想的局限性那么,在本章中,我们必须理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原因。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是“成才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努斯鲍姆“解放灵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的“魂”有何种区别?
王蓝侨[3](2020)在《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研究》文中提出香港于2009年开始施行“3+3+4”新学制,中国历史科也渐渐被确定为香港中学教育中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选修科目,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针对这一课程在高中阶段的相关指导文件,分别在2003年、2007年、2014年、2015年进行了四次修订与研制,本文即是在结合前三次修订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与文本研究法,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已有研究成果,实现对于最新2015年版的《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指引》)的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形成对于香港21世纪以来四个版本指引的大体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2015年版《指引》颁行的背景及有关变化。第二部分则以较为宏观的视角,从整体文本结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原则、具体课程架构等方面对《指引》作相关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于《指引》主要特点的解读,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课程目标是对于完成一门课程所应该达到的标准的规定,集中体现了香港高中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掌握情况;课程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主要载体,指引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编排,都体现出了其特色;课程实施则包括了对于教学、评估以及资源的指导上。第四部分是对于《指引》中多次体现的“探究学习”这一核心概念的专门研究,结合了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与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组发布的《高中中国历史(中四至中六)课程支援教材:探究式学习与历史材料的运用》这一资料,以实现对于“探究学习”和“史料学习”等的全面把握。第五部分是基于前文对《指引》及相关资料的研究,认识到其还存在的不足,并形成相关思考。
陆凤仙[4](2020)在《穆济波国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穆济波(1892-1987)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国文教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中学白话语文教科书推动者。穆济波自1918年投身教育,便一直致力于中学国文教育的研究和改革,他在从教期间提出的教育主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他的教育实践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学国文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穆济波的生平及其国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意义,并对研究穆济波的学术成果进行分类和述评。第一章论述穆济波的国文课程观。课程性质上,穆济波提出语文是工具,并且关注语文的人文性;课程目标上,穆济波提出包括了人生教育、国家教育、民族教育、社会观察和协同精神在内的五项目标;课程设置上,穆济波对中学六年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完善。第二章论述穆济波的国文教材观。穆济波提出文言文、白话文分编的方法,解决了文白混编混教教材难处理的矛盾,他亲自参与编写教材,并在教材中引进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为当时的中学生提供了两套完备的教材。第三章论述穆济波的国文教法观。穆济波提出研究国文的方法、在道尔顿制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力的方法以及分解课文的方法。第四章对穆济波国文教育思想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并结合当今的语文教学现状,探究穆济波的国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翟志芳[5](2020)在《高中历史教师关键读物的调查研究 ——以烟台市福山一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关键读物是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及教育教学工作产生重要启示和重大影响的读物。关键读物的研读和实践应用有利于历史教师进行自我“精神雕刻”,正确引领学生的精神价值。本文的调查研究表明,关键读物的阅读是历史教师尤其是优秀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效阅读关键读物不仅可以加快历史教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成长、拓展专业发展中的知识素养、增强历史教育的思辨意识、涵养历史教育的人文精神,而且在历史教学中也起到提升课堂专业魅力、丰富课程资源、强化教学科研意识、提升教学反思能力的作用。然而,历史教师关键读物阅读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阅读时间、经费投入少,阅读目的功利化,关键读物内容单一,阅读习惯有待改进,阅读成果未能及时转化,阅读平台偏向数字化等。这些问题造成了历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困境。针对利用关键读物阅读促进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教师自身应合理制定阅读计划、实现阅读途径多样化、阅读后应及时进行反思与写作;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通过派遣专家给予阅读指导、定期举行有效阅读活动以及减轻教师教学工作负担等措施推进教师关键读物阅读。
李腾达[6](2020)在《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功能,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在此次变革中将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在广泛吸收国外课程改革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于2018年1月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近年来随着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不断深入,历史的教学功能也有了新的深入和扩展。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来看,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学功能的关系,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地进行,更好的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本文重点是对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文章主体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历史教学功能概念及其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育人功能以及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培养等三个主要功能分别进行了分析说明。第三部分对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与高中历史教学功能的具体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功能实施提出了相应策略,共包括五个主要方面:一是在“唯物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二是在“时空观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三是在“史料实证”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四是在“历史解释”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五是在“家国情怀”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第四部分是核心素养下历史教学功能发挥的教学案例——以“王安石变法”为例。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对一线历史教师的教学有所启示和借鉴。
张星星[7](2019)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传统文化”专题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新课改下教科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关于不同版本教科书对比研究的成果也日益增多,当前使用最多的历史教科书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北师大版,对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的对比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史和经济史,关于“传统文化”专题的研究较少。传统文化对培养具有现代视野和价值观的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其教育功能日益凸显,然而“传统文化”专题在中学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很多教师不知如何梳理整个专题的线索,学生学到的也都是一堆陌生的概念,更不用说从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鉴于以上问题,必须对不同版本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专题的编纂特点进行分析。教科书编纂依据的重要标准为课程标准,2017版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通过对比分析新旧课标对“传统文化”专题的要求,可以发现新课标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主流思想演变的系统介绍,缺乏层次性。当前使用较多的四个版本教科书都是根据实验课标编写的,教科书的课文结构分为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传统文化”专题的课文系统从课文标题与子目名称、知识点的选取和知识点的表述来对比分析,课文辅助系统则从课前导入系统、课内阐释系统和课后巩固系统来对比分析。通过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发现各版本存在着内容过于简略、知识介绍不完整、语言表述不规范、图片设计不合理和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政治化解读等共性问题,鉴于以上问题,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过程中,应当以“历史学习知识体系”为基础选取课文内容,内容表述要采取中正平和的叙述风格,还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精神价值,以及改变对传统文化的分析模式等。
韦晓[8](2019)在《陈衡哲《西洋史》研究》文中指出历史教科书是依据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编纂并经审查通过的基本教学用书,是历史教材体系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任何辅助类型的历史教材所不能替代的。当前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研究已经趋向多样化,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民国时期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百年史的开端,涌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历史教科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其中陈衡哲编写的《西洋史》就是非常有特色且具价值的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对《西洋史》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西洋史》进行概述,主要介绍了作者生平、《西洋史》的编写背景、以及《西洋史》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分别探讨了《西洋史》在语言、结构、内容三方面的特点,首先详细分析了《西洋史》最使人印象深刻的语言特色,包括文笔优美、生动有趣、夹叙夹议、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其次展示了《西洋史》的编纂体例和编写结构,以期能够对该书有一个整体框架上的了解,最后对《西洋史》进行了内容与思想上的分析,包括反对战争、重视文化、关注女性以及体现的全球史观;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西洋史》的价值,主要在上一章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结构、内容以及更为宏观的方面关注《西洋史》对当今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西洋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发掘该书的价值,从而为当今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提供些许的借鉴意义。
林海英[9](2019)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人文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都能起到促进的作用。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一般是由语文教材展现的,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的理想、志趣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之下,语文学科的教学难免有些功利化,而忽视了其中的人文性,忽视了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怀。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高中阶段语文学科中人文教育为主要论述对象,从诗歌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以及作文教学四个角度入手,探讨高中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教育价值,并针对高中人文主义教育缺失的状况,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高中阶段学生的总体特征、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先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过分强调工具性、人文教育与知识训练脱轨、教学形式单一等,进而分析了人文教育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学体系对人文教育的漠视、历史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对人文教育的消解。最后一部分则从诗歌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以及作文教学中,探讨高中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教育价值,着重阐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本篇论文旨在迎合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挖掘了高中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价值,进而探索高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伊佳佳[10](2018)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研究 ——以XX市X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而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2003年实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是顺应这个历史发展潮流的。众所周知,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由于其自身学科的特性又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科目。就中学现在设置的学科而言,人文学科主要是语文、政治、历史与地理。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历史教师的责任,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知识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些年新闻报道出的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反映出当今学生人文素质以及精神文明的缺失。而我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历史课程教育的目标之一,希望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历史学科教学理应担复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所以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便成为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更多地倡导要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倡导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结合当代中学历史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借鉴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研究,探索可行性策略,期望为中学历史教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作出一点贡献。本文第一部分论述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并着重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该课题研究的论述,以此凸显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潮流,而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也是顺应这个趋势潮流的。第二部分系统地论述人文素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含义,并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将人文素质的含义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相对应,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指出当代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生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分析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典型表现及原因。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六个方面重点探讨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历史学科“人文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以贵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二、人文素养培育的理论与初中历史人文素养的内涵 |
(一)人文素养相关概念 |
1.人文素养教育内涵 |
2.初中历史教育人文素养的概念 |
(二)人文素养培育的理论依据 |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素质教育思想 |
3.人本主义和人本教育理论 |
(三)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
1.初中历史人文素养内容 |
2.初中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
(1)课程改革的要求 |
(2)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
(3)时代发展的需要 |
三、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
(一)初中生人文素养现状 |
1.初中生年龄特征分析 |
2.初中生历史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
(二)初中生人文素养缺失问题分析 |
1.初中历史教学忽视人文素养 |
2.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
3.教师自身能力有限,引导作用受限 |
4.应试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禁锢学生思维 |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建议 |
(一)转变历史教学观念,精准把握历史课程标准 |
1.更新教学理念,增加人文教学内容 |
2.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学习误区 |
(二)创新人文历史课堂 |
1.转变固有教学观念 |
2.创新教学方法 |
3.利用现在丰富的多媒体,让课堂学习更生动 |
4.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 |
5.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
1.内外并举,提升历史教师人文素养 |
2.明确历史教师的教学地位,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 |
(四)创新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 |
1.创新教学评价功能 |
2.完善教学评价内容 |
3.创新教学评价方法 |
(五)把握学情,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
1.全面的分析学情 |
2.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 ——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西方“有用工具”式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现实状态 |
2.1 功利及功利主义教育的概念解析 |
2.1.1 功利主义内涵与解析 |
2.1.2 功利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 |
2.2 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
2.2.1 自然科学的重新崛起是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基础 |
2.2.2 工业革命的频繁爆发是功利主义教育发展的前提 |
2.2.3 政治改革的迅猛开展是功利主义教育成熟的标志 |
2.3 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性论是功利主义教育的逻辑起点 |
2.3.2 经验论是功利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
2.3.3 功利观是功利主义教育的思想源流 |
2.4 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
2.4.1 阶级失衡的利益冲突 |
2.4.2 伦理道德的逐步式微 |
第3章 努斯鲍姆“解放灵魂”超功利主义教育的生成 |
3.1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 |
3.1.1 源于“功利性”教育的日益泛化 |
3.1.2 美国“矛盾性”教育的逐步发展 |
3.2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养成 |
3.2.1 个体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3.2.2 个体同情心情感的培养 |
3.2.3 个体丰富想象力的培养 |
3.3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 |
3.3.1 以揭示文科教育位阶低下为起点 |
3.3.2 以提出人文学科被不平等对待为主旨 |
3.3.3 以摒弃人文科学差异教育为指向 |
第4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 |
4.1 努斯鲍姆对功利主义教育的理性批判 |
4.1.1 功利主义教育偏离了国家教育的初衷 |
4.1.2 功利主义教育加剧了社会普遍道德感的缺失 |
4.1.3 功利主义教育弱化了学生“世界公民”的意识 |
4.2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 |
4.2.1 解放作为经济增长工具的“灵魂” |
4.2.2 培养兼具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民主公民 |
4.2.3 实现功利主义教育向民主教育转型 |
4.3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原则 |
4.3.1 坚持世界各国进行民主教育改革的正义性原则 |
4.3.2 坚持教育推进“人类意识”发展的先进性原则 |
第5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与马克思主义批判 |
5.1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性 |
5.1.1 使整体教育的发展更具科学性 |
5.1.2 使人文学科的地位更具平等性 |
5.1.3 使“世界主义”的提出更具进步性 |
5.2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5.2.1 对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认知不足 |
5.2.2 对功利主义教育的理解自相矛盾 |
5.2.3 对民主教育的效能预判不清 |
5.3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视角批判 |
5.3.1 对努斯鲍姆资产阶级思想局限性的理性批判 |
5.3.2 对努斯鲍姆“解放的人性与社会价值悖论”的批判 |
5.3.3 对努斯鲍姆“教育劳动异化”论片面性的批判 |
第6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视 |
6.1 思想政治教育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
6.1.1 工具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功效 |
6.1.2 价值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导向 |
6.1.3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实现 |
6.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成才”与“成人”教育的结合 |
6.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才”教育功能 |
6.2.2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教育责任 |
6.2.3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 |
6.3 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价值承诺 |
6.3.1 超越努斯鲍姆“培养人性”的灵魂解放本质 |
6.3.2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铸魂育人”的使命 |
6.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规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现状 |
1. 关于香港历史课程的研究 |
2. 关于香港历史“课程指引”的研究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文本研究法 |
(四) 研究思路 |
(五) 研究价值 |
一、21世纪以来香港高中中国历史科课程指引沿革 |
(一) 2003年《中国历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五)》 |
(二) 2007年《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
(三) 2014年《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
(四) 2015年《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
二、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概论 |
(一) 课程指引文本结构 |
(二) 课程理念 |
1. 理解人事 |
2. 提升人力 |
3. 丰实人文 |
4 .塑造人格 |
(三) 课程设计原则 |
1. 以已有知识、多样学生为基础 |
2. 以广深学习、掌握方法为目标 |
3. 以配合评估、同步发展为检验 |
(四) 课程架构安排 |
1. 课程架构 |
2. 学时分配 |
三、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特点 |
(一) 以三维体系为核心建构课程目标 |
1. 知识目标: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
2. 技能目标:强调对历史研习技能的培养 |
3. 价值目标:侧重对历史所具特性的探讨 |
(二) 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精选与组织课程内容 |
1. 强调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化与生活化 |
2. 注重课程内容组织的螺旋式上升 |
(三) 以切合教学为理念指导课程实施 |
1. 多层面的课程教学建议 |
2. 多方式的课程评估结合 |
3. 多类型的课程资源运用 |
四、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中的“探究学习” |
(一) “探究学习”概念解读 |
(二) “探究学习”具体呈现 |
1. “探究学习”在香港课程的引入 |
2. “探究学习”的教学要求 |
3. “探究学习”的考察评估 |
五、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研究思考 |
(一)课程内容方面:要强化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
(二) 课程教学方面:要完善“探究学习”的实施 |
(三) 课程评估方面:要合理研制公开考试的难度值与开放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穆济波国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穆济波生平经历概述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穆济波的国文课程观 |
第一节 穆济波的国文课程性质论 |
一、注重工具性 |
二、重视人文性 |
第二节 穆济波的国文课程目的论 |
一、“五四”前后关于国文课程目标的讨论 |
二、穆济波国文课程目标内容 |
三、穆济波与朱自清课程目标的比较 |
第三节 穆济波的国文课程设置论 |
一、自主分配学分,比重合理 |
二、精简教学内容,逐级设置 |
三、完善选科课程,重视常识 |
第二章 穆济波的国文教材观 |
第一节 穆济波的国文教材编纂理念 |
一、教材编纂要切近教学目的 |
二、教材要实行文白分编 |
第二节 穆济波的国文教材编纂实践 |
一、《高级国语读本》(1925年) |
二、《高级古文读本》(1925-1927年) |
第三节 穆济波国文教材的编纂特色 |
一、增加了助读系统,便于自学 |
二、增加了作业系统,便于自查 |
三、选文兼顾时代性和经典性 |
第三章 穆济波的国文教法观 |
第一节 研究国文的方法 |
第二节 道尔顿制下培养学生思想力的教学方法 |
一、启迪学生思想力的方法 |
二、助成学生思想力发展的方法 |
第三节 分解课文的方法 |
第四章 穆济波国文教育思想评价及启示 |
第一节 穆济波国文课程观的评价与启示 |
一、穆济波国文课程观的特点 |
二、穆济波国文课程观对当代课程改革的启示 |
第二节 穆济波国文教材观的评价与启示 |
一、穆济波国文教材观的特点 |
二、穆济波国文教材观对当代教材编辑的启示 |
第三节 穆济波国文教学法的评价与启示 |
一、穆济波国文教学法的特点 |
二、穆济波国文教学法对当代教法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中历史教师关键读物的调查研究 ——以烟台市福山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高中历史教师关键读物阅读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高中历史教师关键读物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
(一)教师基本情况及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
(二)关键读物调查结果分析 |
二、高中历史教师关键读物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
(一)阅读时间、经费投入少 |
(二)阅读目的功利化 |
(三)关键读物内容相对单一 |
(四)阅读习惯有待改进 |
(五)阅读成果未能及时转化 |
(六)阅读平台偏向数字化 |
第二章 关键读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
一、加快历史教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成长 |
二、拓展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素养 |
三、增强历史教育的思辨意识 |
四、涵养历史教育的人文精神 |
第三章 关键读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
一、提升课堂专业魅力 |
二、丰富课程资源 |
三、强化教学科研意识 |
四、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
第四章 加强关键读物阅读的策略建议 |
一、合理制定阅读计划 |
二、实现阅读途径多样化 |
三、阅读后进行反思和写作 |
四、派遣专家给予阅读指导 |
五、定期举行有效阅读活动 |
六、减轻教师教学工作负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历史学科特点决定 |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
(四)高考改革后的新要求 |
(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历史教学功能概念界定 |
一、历史教学功能 |
二、历史核心素养与教学功能关系 |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功能的构成 |
一、社会教育功能 |
(一)识鉴功能 |
(二)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 |
(三)知识沟通功能 |
(四)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功能 |
(五)公民教育功能 |
二、育人功能 |
(一)德育功能 |
(二)智育功能 |
(三)美育功能 |
(四)健全人格发展的功能 |
三、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培养的功能 |
第三章 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 |
一、在“唯物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 |
(一)教学功能 |
(二)实施策略 |
二、在“时空观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 |
(一)教学功能 |
(二)实施策略 |
三、在“史料实证”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 |
(一)教学功能 |
(二)实施策略 |
四、在“历史解释”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 |
(一)教学功能 |
(二)实施策略 |
五、在“家国情怀”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及实施策略 |
(一)教学功能 |
(二)实施策略 |
第四章 核心素养下历史教学功能的发挥——以“王安石变法”为例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高中历史教科书“传统文化”专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2 新旧课标对“传统文化”专题的要求 |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2.2 实验课标对“传统文化”专题的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
2.3 新课标对“传统文化”专题的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
3 “传统文化”专题课文系统的对比分析 |
3.1 课文标题与子目设置 |
3.2 知识点的选取 |
3.3 知识点的表述 |
4 “传统文化”专题课文辅助系统的对比分析 |
4.1 课前导入系统 |
4.2 课内阐释系统 |
4.3 课后巩固系统 |
5 “传统文化”专题课文编纂的不足与建议 |
5.1 高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分析 |
5.2 历史教科书“传统文化”专题编纂的不足 |
5.3 历史教科书“传统文化”专题编纂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陈衡哲《西洋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西洋史》概述 |
第一节 作者简介 |
一、家世背景 |
二、求学经历 |
三、学成归国 |
第二节 编纂背景 |
一、新史学的发展 |
二、学制改革与课程标准的影响 |
三、教材编审制度与出版行业的发展 |
第三节 重要地位 |
一、世界史领域的开山之作 |
二、白话文教材的典范 |
第二章 《西洋史》研究 |
第一节 语言特色 |
一、生动有趣 |
二、夹叙夹议 |
三、文笔优美 |
四、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
第二节 结构特点 |
一、编写体例 |
二、编纂结构 |
第三节 内容特色 |
一、反对战争 |
二、重视文化 |
三、关注女性 |
四、体现全球史观 |
第三章 《西洋史》对当今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启示 |
第一节 语言方面的启示 |
一、重视人物描写 |
二、加强细节叙述 |
三、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
第二节 结构方面的启示 |
一、编写体例应遵循历史时序性 |
二、插入图画目录、增加表的使用 |
第三节 内容方面的启示 |
一、改变历史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缺失的现状 |
二、全球史观下重构教材内容 |
三、加强历史教科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
四、优化历史教科书的史料选择 |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启示 |
一、教科书的编审制度 |
二、教科书的编写者素养 |
三、教科书应达到的教育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报纸期刊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人文精神 |
(二)人文教育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
一 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
(一)高中语文学科亟需人文教育 |
(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
二 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 |
(一)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 |
(二)语文的教学过程凸显人文性 |
三 实施人文教育的最佳时期是高中阶段 |
(一)切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
(二)贯彻高中教育的性质 |
第二章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
一 高中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
(一)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
(二)人文教育形式的单一与虚化 |
(三)人文教育与知识训练脱节 |
二 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大环境影响人文教育的开展 |
(二)教育历史长期以来漠视人文教育 |
(三)教学体系对人文教育的漠视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
一 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
(一)各类古诗词中人文教育的体现 |
(二)人文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 |
二 小说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
(一)分析人物形象 |
(二)研究小说主题 |
三 现代散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
(一)写人记事散文 |
(二)写景状物散文 |
四 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
(一)写作内容融入人文教育 |
(二)写作训练渗透人文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研究 ——以XX市X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含义及重要性 |
第一节 人文素质的含义 |
第二节 中学历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统计与总体情况分析 |
第三节 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
第四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
第一节 转变历史教学观念,精准把握历史课程标准 |
第二节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发挥活动课程作用 |
第三节 挖掘历史教学资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
第四节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
第五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
第六节 完善教学评价方式,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有关中学生人文素质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2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四、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历史学科“人文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以贵港市为例[D]. 梁粤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5)
- [2]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 ——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视[D]. 华昉. 吉林大学, 2020(08)
- [3]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研究[D]. 王蓝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穆济波国文教育思想研究[D]. 陆凤仙. 扬州大学, 2020(02)
- [5]高中历史教师关键读物的调查研究 ——以烟台市福山一中为例[D]. 翟志芳. 鲁东大学, 2020(01)
- [6]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研究[D]. 李腾达.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高中历史教科书“传统文化”专题比较研究[D]. 张星星.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陈衡哲《西洋史》研究[D]. 韦晓.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D]. 林海英.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研究 ——以XX市XX中学为例[D]. 伊佳佳. 安庆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