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奶颗粒治疗腰痛经验

爆奶颗粒治疗腰痛经验

一、补骨脂冲剂治疗腰痛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依雯[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系统,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王必勤教授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经验,促进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王必勤教授门诊保存纸质医案,按纳排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异症患者医案84例,共计322诊次。利用Microsoft Excel及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系统,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患者一般信息、四诊资料、中医诊断及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28-41岁年龄段,其中以28-34岁最多见(51.19%)。2.患者平素症状以畏寒、眠差、下腹痛、大便溏薄、腰酸为多见,累计占比41.13%;月经情况以夹血块、腹痛、经色暗、腰酸、乳胀为多见,累计占比73.41%;中医诊断以不孕、症瘕、痛经、经期延长、腹痛、月经过少为多见,累计占比84.16%;舌象以舌红(65.17%)、苔薄白(82.43%)为主,脉象以脉细(42.28%)为主。3.纳入医案共用573则处方,165味中药,基础方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两固汤(40.85%),使用频率>4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党参、益母草、续断、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怀牛膝、红藤、川芎、炙黄芪、山药、炒白术,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功效以补肝肾、清热解毒、补肾阳、活血调经为主。4.基于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包括熟地黄—当归、党参—当归、川芎—益母草、川芎—熟地黄、川芎—当归、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菟丝子、淫羊藿—当归。基于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四类,分别为养血活血类、活血消症类、补肾健脾类、滋补肝肾类。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药物12味,包括熟地黄、当归、益母草、菟丝子、枸杞子、续断、炙黄芪、红藤、党参、淫羊藿、怀牛膝、川芎。5.行经期使用频率>75%的15味药物依次为益母草、红藤、泽兰、丹参、赤芍、红花、熟地黄、桃仁、川芎、川牛膝、当归、三棱、莪术、水蛭、党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为主。6.卵泡期使用频率>80%的12味药物依次为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续断、益母草、女贞子、熟地黄、川芎、枸杞子、黄精、党参、怀牛膝,性以平、温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滋补肝肾为主。7.排卵期使用频率>90%的15味药物依次为三棱、菟丝子、当归、怀牛膝、丹参、羌活、党参、益母草、续断、枸杞子、泽兰、皂角刺、紫石英、水蛭、细辛,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肝肾、活血调经为主。8.黄体期使用频率>5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续断、巴戟天、枸杞子、锁阳、怀牛膝、山药、炙黄芪、党参、补骨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肝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肾阳、补肝肾为主。9.基于聚类分析,将各期药物分为三类:行经期为养血活血类、行气止痛类、活血调经类;卵泡期为补益肝肾类、活血通经类、补气健脾类;排卵期为滋阴温阳类、破血消症类、补气行气类;黄体期为补肾健脾类、活血散寒类、温阳滋阴类。[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明确王教授对于内异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阳虚血瘀为主,其中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兼具寒凝、痰饮、气滞、湿热。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以温补脾肾为总则,兼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消症,重视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发现王教授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月经周期的特点,采用分期施治,行经期以活血消症、逐瘀止痛为主;卵泡期以滋养肾精、温肾助阳为主;排卵期以滋阴温阳、活血通经为主;黄体期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为主。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了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用药规律。

孙建一[2](2020)在《月经前后诸证古代文献整理及王东梅教授辨治月经前后诸证用药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月经前后诸证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搜集和整理,归纳探讨古代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临床收集整理导师王东梅教授辨治月经前后诸证的病例,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总结探讨导师治疗本病的用药经验。方法:1.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对古籍中有关月经前后诸证的论述进行搜集整理,同时检索中国期刊数据库,从相关现代文献中提取所涉及到的古代文献内容;手工检索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相关图书资料,并将计算机检索内容同相关图书内容进行对照,减少错误。对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整理。2.收集整理2017年0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导师门诊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13例月经前后诸证患者的详细病历资料,对所得病历资料进行预处理和规范化。使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患者资料信息数据库,应用IBM SPSS Satistic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导师治疗本病所用药物、药物归经、药物类别的频数及常用药对和聚类方。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总结探讨导师治疗本病的用药经验。结果:1.古代文献中无“月经前后诸证”这一病名的记载,往往根据经行前后出现的病证不同而分别论述,且记载多始于宋代,宋代之前鲜有论述,不同医籍对同一病证的病名记载亦不尽相同。本研究共收集整理本病病证22种,分别为经行身痛、经行发热、经行感冒、经行吐衄、经行头痛、经行眩晕、经行昏厥、经行情志异常、经行泄泻、经行呕吐、经行胃痛、经行便血、经行发癍、经行风疹块、经行浮肿、经行声哑、经行咳嗽、经行腰痛、经行胁气痛、经行吊阴痛、经行小便痛、经行潮热不食,对每一病证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做了分析整理,同时总结探讨古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2.在收集的导师治疗113例月经前后诸证患者231首处方中,共使用中药105味,总使用频数为4108次。其中使用频数>110次的药物共有16味,分别为白术、甘草、白芍、茯苓、当归、柴胡、泽兰、黄芪、牡丹皮、栀子、川楝子、夏枯草、延胡索、香附、皂角刺、川芎,为导师治疗月经前后诸证的常用药物。统计得出所用药物归经以肝、脾经为主;药物按功效类别的不同可分为16类,其中补虚药使用最多;聚类分析共得到常用药对14对和聚类方4组。结论:通过对月经前后诸证古代文献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可为临床辨证诊疗提供参考,同时可为本病今后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对导师治疗月经前后诸证的临床用药经验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发展,同时对临床防治亦具有积极意义。

李春娥[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研究骨关节炎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1.多角度、全方位检索和整理骨关节炎古今文献,根据用药途径不同,深入挖掘骨关节炎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的临床用药规律、组方配伍特点,为其临床应用做出有益探索,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一些借鉴。2.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方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骨关节炎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1.用药规律研究:全面检索中药治疗骨关节炎古今文献,采用数理统计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数据挖掘方法,对骨关节炎的临床用药规律与配伍特点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2.系统评价:全面检索活血化瘀方治疗骨关节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严格筛选随机对照试验,借助Review Manager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用药规律研究1古今内服方剂均以补虚药为主,其次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等。药性以温性最为多见;药味以甘、辛为主;归经多归肝、肾、脾经。药类配伍以补益、发散风寒、祛风湿、活血化瘀、温里常见;核心药物配伍常用羌活、防风、细辛、牛膝、当归、白芍、杜仲、补骨脂、甘草、独活、五加皮、桑枝、秦艽、川芎、附子、肉桂等。聚类组合,多具补益气血、肝肾,祛风寒湿,活血祛瘀之功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2古今外治方剂均以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温里药等。药性以温热最为多见;药味以辛、苦味为重,多归肝、脾经。药类配伍以祛风湿、活血化瘀、发散风寒为常见,古方中亦常配伍燥湿化痰、泻下、逐瘀等药。核心药物配伍古今常用川乌、草乌、独活、伸筋草、透骨草、川芎、红花、乳香、没药等。古方亦常用白芷、防风、羌活、当归、苍术、天南星、大黄等。聚类组合,多具祛风寒湿,温经通脉,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燥湿化痰之功效,临床用药可随症加减。2.系统评价共纳入文献24篇,涉及病例2134例。Meta分析结果基本肯定了活血化瘀方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对文献数大于10的指标做漏斗图分析均对称性较差,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1.骨关节炎发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古今医家对该病的治疗,均以“补益、祛邪、温通”为主。内服方剂从全身出发,偏重于整体的辨证施治;治病求本,着眼于补脏腑气血之虚,调整机体机能,治法以补益为主,辅以发散风寒、祛风湿、活血化瘀、温里;外治方剂重视局部的辨病治疗,治法以祛邪为主,重在散寒祛湿、温经通脉、消肿止痛,缓解临床症状。2.文献的系统评价基本肯定了活血化瘀方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由于存在发表偏倚,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及某些指标异质性明显等原因,今后需多中心、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步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卢庆盈[4](2020)在《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是基于筋针在香港渐见普及,而普通针刺以及中药一直都是香港中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他们之间在治疗腰肌劳损疗效上的一些差别,临床研究是很少涉及的,故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这三种治疗方法,找出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镇痛效果与整体疗效是否优于另外的两种方法。方法:为了研究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本小样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来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然后定下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及详细研究方案等,运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筋针组,对照组1及对照组2各30例;筋针组采用筋针疗法,医生可用以结为腧,以痛为腧及以舒为腧的筋穴取穴方式,根据腰部损伤部分共选取4个筋穴。对照组1采用毫针治疗,针刺双侧肾俞及大肠俞;对照组2采用中药复方独活寄生汤治疗,研究对象每天服用一次独活寄生汤浓缩颗粒冲剂10g,一周服5天;以上三组研究对象均须要于4周内完成治疗,同时要自行做基础运动训练,以强化腰功能。进行治疗前后,所有研究对象都须要填写问卷,以便医生采集以下各方面的数据:(1)腰肌劳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数字等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这项目是要反复让研究对象确认上面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数据,故这项目不需要归纳;(3)日常生活能力评定(SF-36);(4)腰部活动范围评分;(5)腰部疼痛点数;(6)综合疗效评定: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研究完成后,所有数据就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SPSS22.0),建立数据库,进行各种多元分析,并将临床研究结果要点作出总结并分享。结果: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经正态性检验均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P>0.05),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P=0.527>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比较,F=0.28,P=0.76>0.05,表明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无明显差异。三组性别资料经卡方检验显示X2=0.11,P=0.95>0.05,表明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无明显差异。可见三组在各项基线资料构成(性别、年龄)上均无显着差异。腰肌劳损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方面: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VAS评分比较,三组均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p=0.117,0.092,0.471>0.05),方差齐(P=0.36>0.05),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治疗前后同一组的变化,均有P=0.000<0.01,表明三组治疗后均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比较,F=5.86,P=0.004<0.01,表明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后VAS评分有显着差异;故进一步进行三组内组间两两比较(Mann-Whitney)。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03<0.01;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4<0.01,表明筋针组在缓解研究对象疼痛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SF-36):三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三组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均P<0.05),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 法)对比治疗前后同一组的变化,有P=0.000,0.000,0.000,0.000,0.000,0.002,0.00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0.006,0.001,<0.01,表明三组治疗后均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即提升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法)比较三组之间的疗效,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三个项目中有显着差异,X2=11.051,6.467,12.028,均有P<0.05,表明三种疗法在治疗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三个子项目方面有显着差异;故进一步进行三组内组间两两比较(Mann-Whitney)。在生理机能子项目中,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22<0.05;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2<0.01,表明筋针组在改善研究对象生理机能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在生理职能子项目中,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07<0.01;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239>0.05,表明筋针组在改善研究对象生理职能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相近。在躯体疼痛子项目中,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01<0.01;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6<0.01,表明筋针组在改善研究对象躯体疼痛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在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五个方面经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法),得出X2=3.878,0.894,1.161,2.135,3.563,均有P>0.05,表明三种疗法在改善研究对象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五个方面疗效基本一致。腰部活动范围评分: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腰部活动范围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比较,F=11.85,P=0.000<0.01,表明三种疗法在改善腰部活动范围评分有显着差异;故进一步进行三组内组间两两比较(Mann-Whitney),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27<0.05;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0<0.01,表明筋针组在改善腰部活动范围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腰部疼痛点数: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腰部疼痛点数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腰部疼痛点数比较:三组不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P=0.000,0.001,0.007<0.05),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法)对比治疗前后同一组的变化,均有P<0.05,表明三组治疗后均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腰部疼痛点数;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检验(Krvskal-Wallis检验法)比较三组之间的疗效,X2=2.52,P=0.28>0.05,表明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后腰部疼痛点数无明显差异,即三种疗法在治疗腰部疼痛点数上疗效基本一致。综合疗效评定:在这小样本临床研究中,治疗后即时的治疗效果显示,筋针组经总有效例数为29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6.7%;普通针刺组总有效例数为28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3.3%。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25例,最终总有效率为83.3%。三组疗效评定构成资料经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法),X2=3.94,P=0.14>0.05。结论:(一)筋针、普通针刺以及中药三种治疗方法对腰肌劳损都有其疗效。(二)根据本小样本研究结果,腰肌劳损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中,筋针组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SF-36)中,在改善患者生理机能及躯体疼痛两个子项目,筋针组的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腰部活动范围评分,也表明筋针组在改善腰部活动范围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三)综合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筋针组经治疗后即时结果显示总有效例数为29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6.7%;普通针刺组,总有效例数为28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3.3%。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25例,最终总有效率为83.3%。本研究中三组治疗共90例腰肌劳损患者,即时疗效评定表明筋针组在治疗腰肌劳损的综合疗效较优。

胡臣玲[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分析及天畅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陈秋教授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OP)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治疗OP的常用药物、组方规律,系统总结陈秋教授治疗OP的学术经验,且为天畅胶囊组方奠定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探讨天畅胶囊对去卵巢大鼠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四川省中医院门诊系统,收集陈秋教授在2016年9月到2019年9月期间治疗OP的电子病例中的中药处方。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SPASS23.0进行数据挖掘分析。2.将60只雌性SD大鼠经过去卵巢或假性手术后分为6组,假性手术组(S ham,n=10),模型对照组(OVX,n=10),阳性对照组(OVX+AL,n=10),天畅胶囊低剂量组(OVX+LTC,n=10),天畅胶囊中剂量组(OVX+MTC,n=10),天畅胶囊高剂量组(OVX+HTC,n=10)。按照设置药物剂量,连续灌胃12周,然后测定大鼠骨密度、骨组织病理学、子宫系数以及ELISA测定大鼠血清E2、OPG、RANKL值。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14例处方,共115味中药,药频:总计频数2085次。累计频数前15味中药分别为黄芪、当归、党参、甘草、白术、桑寄生、淫羊藿、枳壳、茯苓、牡蛎、补骨脂、续断、杜仲、熟地黄、柴胡等。主要药类:补虚类(53.9%)、活血化瘀类(4.41%)、清热类(6.52%)、理气类(5.32%)、平肝息风类(6.95%)、利水渗湿类(6.52%)、解表类(5.27%)、祛风湿类(5.56%)等。聚类分析四组药方,因子分析出7个相关因子。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BMD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天畅胶囊低剂量组、天畅胶囊中剂量组的BMD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天畅胶囊各个剂量组明显改善了骨组织形态学的病变。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天畅胶囊低剂量组OPG/RANKL的值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天畅胶囊各组的子宫系数、血清E2值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陈秋教授治疗OP核心药物为黄芪、当归、党参、甘草、白术、桑寄生、淫羊藿、枳壳、茯苓、牡蛎、补骨脂、续断、杜仲、熟地黄、柴胡。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主,兼以活血、化湿等治法。2.天畅胶囊可能通过调节OPG/RANKL/RANK信号通路起到抗OP的作用。

钱哲[6](2020)在《“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中医理论在治疗过程中也不断发展。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后发现部分从“肝”、“脾”论治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为“肝脾同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梳理“肝脾同治”理论,阐述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将传统实验方法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完成理论构建、实验验证、网络数据库挖掘、科学组方等一系列研究。方法:1.通过对经典方剂的筛选选择“肝脾同治”经典方——芍药甘草汤为例展开研究。2.从ETCM数据库搜索芍药甘草汤成分和靶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对化合物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为“肝脾同治”理论组方奠定基础。3.建立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及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MTT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4.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及芍药甘草汤+PTDC组。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对大鼠KOA模型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SOD、MDA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5.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大鼠OA模型血清进行分析,输出结果进行差异物筛选及KEGG分析。6.从ETCM数据库搜索“肝脾同治”组方成分归经和靶标,用Cytoscα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完成“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治疗KOA方剂组成。结果:1.芍药甘草汤潜在靶点中的32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5条信号通路上,其中9条与KOA高度相关。11个化合物与14个靶点完成分子对接,通过ECTM数据库检索到含有这11个化合物的中药28味,初步完成“肝脾同治”组方数据库的构建。2.MTT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1β(10 ng/ml)72小时内对软骨细胞无毒性作用,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与未经治疗时相比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提高软骨细胞活性,在加入10%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后软骨细胞活力没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显着差异。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其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P<0.05)。软骨细胞中总IκBα的表达没有因为IL-1β的加入而增加,但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干组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p-IκBα含量升高(P<0.05)。3.病理学结果及评分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抑制软骨基质及软骨表面退化改善KOA大鼠软骨退变。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下降(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但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5),SOD含量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大鼠OA模型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而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大鼠滑膜中总IκBαα的表达没有变化,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予芍药甘草汤干预后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p-IκBα含量升高(P<0.05)。4.差异物筛选显示: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380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14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484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270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507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个158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351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27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KEGG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7条代谢通路中,;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5.“肝脾同治”组方中的中药大多归肝经、脾经、胃经,其潜在靶点中的48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6条信号通路上,其中13条与KOA高度相关。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芍药甘草汤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等。2.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具有抑制炎症作用,机制与其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3.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模型改善骨关节炎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4.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脂质代谢等途径改善大鼠OA模型。5.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肝脾同治”组方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血管生成及细胞自噬等。

孙岩[7](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万亚宁[8](2019)在《中医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为中医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方面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根据制定好的检索策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关于中医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时间限制为所检索的数据库建库的时间至2018年12月31日。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纳入文献中的临床总有效率、骨密度、骨代谢相关指标、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安全性指标等为评价指标,使用Review Man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766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试验组患者388例,对照组患者3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对比西医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总有效率[P<0.00001,OR=3.32,95%CI为(1.99,5.53)];各部位骨密度(腰椎、股骨近端、髋部)[P=0.004,MD=0.06,95%CI为(0.02,0.09)]、[P=0.03,MD=0.05,95%CI为(0.01,0.09)]、[P<0.0001,MD=0.16,95%CI为(0.08,0.23)];主要临床症状(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下肢痿软、下肢疼痛)积分[P<0.00001,MD=-0.62,95%CI为(-0.72,-0.51)]、[P<0.00001,MD=-0.63,95%CI为(-0.87,-0.40)]、[P=0.003,MD=-0.24,95%CI为(-0.39,-0.08)]、[P=0.0009,MD=-0.85,95%CI为(-1.35,-0.35)]等方面效果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骨代谢相关指标(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P=0.09,MD=0.13,95%CI为(-0.02,0.28)]、[P=0.54,MD=0.04,95%CI为(-0.10,0.18)]、[P=0.67,MD=1.27,95%CI为(-4.63,7.17)];安全性指标[P=0.06,OR=0.37,95%CI为(0.13,1.05)]方面,中医药组则与西医对照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研究结果可知,中医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疗效,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药组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提高各部位(腰肢、股骨近端、髋部)骨密度、改善主要临床症状(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下肢痿软、下肢疼痛)积分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但在改善骨代谢相关指标(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安全性指标评价方面则与对照组疗效相当。本次研究纳入文献数目较少,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因此本研究的方法学、样本量具有一定局限性,未来还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叶烨[9](2019)在《《中医内科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中国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体系中一颗辉煌的明珠,时隔千年仍然光辉不减,主要归功于其成熟而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中医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甚至已在一些国家作为补充替代医学手段服务于群众,并赢得他们的广泛支持和爱戴。中医药国际传播正在见证最好的时机,而作为连接不同文化间的桥梁,翻译的关键地位不容忽视。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记录了从译前准备到译后审校的基础工作,并结合翻译目的论的指导,重点举例分析了《中医内科学》节选章节的翻译过程和实际策略。该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要求译文在内容上要准确,在行文上要地道,在语言上要精简,客观和正确传递原文信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通过音译法、直译法、结构重组、增减译法等策略和技巧展开了本次翻译活动,解决中医文本在字词、句子及语篇上的翻译难点。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在引言部分介绍中医药发展和《中医内科学》的教材研究情况,从翻译任务概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实践总结几个方面全面细致回顾了本次翻译项目。第二章阐释了翻译任务背景、原文文本分析和翻译任务意义;第三章则从译前准备、译中处理、译后审校详尽描述了整个翻译任务的过程;第四章则根据具体案例分析了如何应用目的论实际指导中医翻译;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次翻译的经验和心得,并表达对未来中医翻译的希冀。

陈晶晶[10](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抗骨质疏松中药组合和药对的药理作用机制》文中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骼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大多存在毒副作用严重或疗效不佳的问题。中药种类多,来源广泛且多为植物,具有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在治疗骨质疏松症这类慢性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中药方剂也存在着药材种类多、成分冗杂、功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不明晰、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抗骨质疏松中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本研究通过构建抗骨质疏松中药有效组方库,初步归纳统计抗骨质疏松中药用药概况,并通过聚类分析提取核心组合、关联性分析得出常见中药组合,最后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核心组合和淫羊藿-骨碎补这一常见中药组合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利用MG63细胞对淫羊藿-骨碎补这一常见抗骨质疏松中药药对的配伍效果和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抗骨质疏松中药有效方剂数据表,初步归纳抗骨质疏松中药用药概况发现,在抗骨质疏松方剂中,大多为补虚类药物,药性以温性频次最多,归经多属肝、肾、大肠经。进一步通过K Means聚类分析提取9组抗骨质疏松核心组合。通过关联性分析抗骨质疏松中药方剂中各药物组合规律,发现淫羊藿-骨碎补药对出现频率最高,具有较大临床用药价值。(2)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理论研究上述9组聚类方和淫羊藿-骨碎补药对的药理作用机制,发现虽然9组聚类方所含中药种类、数量及药性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各组聚类方作用于骨质疏松的靶点、信号途径基本相同;并筛选出31个淫羊藿、骨碎补的抗骨质疏松共同靶点和15个抗骨质疏松差异靶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种药物作用于骨质疏松的信号通路有一定重合也有一定差异,显示淫羊藿、骨碎补通过作用于不同的信号途径协同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3)通过MG63细胞模型实验研究淫羊藿-骨碎补药对的配伍效果,分析其对差异靶点的影响,以初步探索药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淫羊藿、骨碎补配伍后能增强MG63细胞增殖、成骨分化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淫羊藿-骨碎补组合提取物显着促进MG63细胞COL1A1、CAT、IL1A、IL1、GAR、RUNX2基因的表达,其对各差异蛋白的影响与淫羊藿提取物的作用趋势趋于一致,且作用效果较单味药物更显着。

二、补骨脂冲剂治疗腰痛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骨脂冲剂治疗腰痛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方式
        3. 西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 定义
        2. 方法
        3. 数据挖掘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运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
    1. 研究对象
        1.1 医案来源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收集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医案情况
        3.2 年龄统计
        3.3 临床症状统计
        3.4 月经情况统计
        3.5 中医诊断统计
        3.6 舌脉统计
        3.7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3.8 分期用药统计
    4. 分析与讨论
        4.1 临床基本情况分析结果讨论
        4.2 方药分析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2)月经前后诸证古代文献整理及王东梅教授辨治月经前后诸证用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月经前后诸证古代文献整理
    一、经行身痛
    二、经行发热
    三、经行感冒
    四、经行吐衄
    五、经行头痛
    六、经行眩晕
    七、经行昏厥
    八、经行情志异常
    九、经行泄泻
    十、经行呕吐
    十一、经行胃痛
    十二、经行便血
    十三、经行发癍
    十四、经行风疹块
    十五、经行浮肿
    十六、经行声哑
    十七、经行咳嗽
    十八、经行腰痛
    十九、经行胁气痛
    二十、经行吊阴痛
    二十一、经行小便痛
    二十二、经行潮热不食
    讨论
第二部分 王东梅教授辨治月经前后诸证用药经验研究
    一、研究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数据处理
        (二)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年龄分析统计
        (二) 临床病证分析统计
        (三) 处方分析统计
讨论
    一、患者年龄及临床病证分析
    二、导师王东梅教授辨治月经前后诸证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 常用药物分析
        (二) 药物归经及功效分类分析
        (三) 药对及聚类方分析
    三、导师王东梅教授辨治月经前后诸证的经验总结
        (一) 导师对月经前后诸证发病的认识
        (二) 导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治疗
研究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基于数据挖掘研究骨关节炎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骨关节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
    3 数据挖掘
    4 系统评价
第二部分 骨关节炎古今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文献来源与收集方法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数据规范化
        2.4 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3 研究方法
        3.1 中医文献学方法
        3.2 统计学方法
        3.3 分析对象的选取标准
        3.4 技术路线(图2)
    4 研究结果
        4.1 古代文献
        4.2 现代文献
        4.3 古今用药对比
    5 讨论
        5.1 用药规律探讨
        5.2 组方配伍规律
        5.3 有毒中药的使用探讨
        5.4 总结
第三部分 活血化瘀方治疗骨关节炎的系统评价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方法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文献排除标准
        2.4 文献筛检与质量评价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有效性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
        3.6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4 讨论
        4.1 本系统评价的新颖性
        4.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4.3 本系统评价的结果分析
    5 总结和展望
        5.1 本系统评价的临床研究意义
        5.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4)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腰肌劳损的研究状况
        一、腰肌劳损的概念
        二、腰肌劳损的发病因素
        三、腰痛的生物力学
        四、慢性腰痛的历史因素
        五、现代医学的治疗方向
    第二节 中医学对腰肌劳损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古文献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临床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案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研究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
        二、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结果分析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四章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5)基于数据挖掘的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分析及天畅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分析
    1.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分析方法
    4.研究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分析
        4.2 频数结果分析
        4.3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4.4 药物因子分析
    5.讨论
        5.1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识
        5.2 药物频数结果分析
        5.3 聚类和因子的分析
        5.4 用药经验分析
    6.结论
第二部分 天畅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机制研究及对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统计学方法
    3.实验技术路线图
    4.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测定结果
        4.2 各组大鼠子宫系数、血清雌二醇(E2)测定结果
        4.3 大鼠血清骨保护素(OPG)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比值测定结果
        4.4 大鼠股骨病理组织染色形态对比
    5.讨论
        5.1 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建立和评价
        5.2 基于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雌激素水平及子宫萎缩情况探讨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5.3 OPG/RANKL/RANK信号因子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5.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6.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OPG/RANKL/RANK 信号因子与骨质疏松症及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名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机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治则的认识
        3.1 从筋论治
        3.2 从骨论治
        3.3 筋骨同治
    4.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4.1 中医内治法
        4.2 中医外治法
    5. 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膝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
        5.1 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
        5.2 生物信息学与膝骨性关节炎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肝脾同治”论治膝骨性关节炎
    1. 中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2. 肝虚筋损是致病之本
    3. 少阳经失养是致病表现
    4. 脾土失养是致病关键
    5. “肝脾同治”治疗KOA
    6. “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KOA辨证论治
    7. 以“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方剂筛选
    8. 芍药甘草汤与KOA
    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检索
        1.2 KOA相关疾病靶点检索
        1.3 基于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大鼠KOA模型“潜在靶蛋白”
        1.4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1.5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1.6 靶点-化合物分子对接验证研究
    2. 结果
        2.1 芍药甘草汤活性成分筛选与ADME分析
        2.2 膝骨性关节炎疾病基因获取
        2.3 基于蛋白质组学获取的大鼠KOA模型“潜在靶基因”
        2.4 网络获取KOA疾病基因与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取潜在“靶基因”汇总分析
        2.5 芍药甘草汤有效化合物靶基与疾病基因汇总分析
        2.6 芍药甘草汤草药-靶点网络
        2.7 芍药甘草汤的靶点网络
        2.8 芍药甘草汤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2.9 分子对接实验验证芍药甘草汤有效成分与KOA靶基因的的空间匹配
    3. 讨论
        3.1 运用ETCM数据库进行数据检索的可行性
        3.2 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单味药有效成分与复方有效成分是否存在差异
        3.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KOA机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药复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式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信息提取
        1.4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学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成分分析
        2.4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归经网络
        2.5 文献纳入偏移情况分析
    3. Meta分析结果
        3.1 治疗总有效率
        3.2 治疗总有效率(调肝健脾药/总药含量)
        3.3 治疗总有效率(益肝健脾药/总药味数)
        3.4 VAS评分
        3.5 WOMAC评分
        3.6 安全性比较
        3.7 间接比较
        3.8 发表性偏倚
    4. 讨论
        4.1 本次系统评价的创新性和结果分析
        4.2 从“肝脾”论治KOA常用中药分析
        4.3 本次系统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4.4 本次系统评价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细胞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2.2 含药血清制备
        2.3 大鼠软骨细胞培养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 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
        3.3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3.4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的制备方法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指标检测
        3. 结果
        3.1 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大鼠KOA模型影响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含量影响
        3.3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SOD、MDA含量影响
        3.4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3.5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芍药甘草汤作用于大鼠KOA模型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代谢产物检测及产物分析鉴定
    3. 结果
        3.1 差异代谢物筛选
        3.2 热力图展示
        3.3 KEGG通路富集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部分 “肝脾同治”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析
    1. 方法
        1.1“肝脾同治”建库相关数据收集
        1.2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1.3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肝脾同治”组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点
        2.2 “肝脾同治”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2.3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靶点网络
        2.4 “肝脾同治”方的靶点网络
        2.5 “肝脾同治”组方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3. 讨论
        3.1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成分分析
        3.2 基因网络药理学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机制
        3.3 “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的方剂组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病名沿革
        1.1 西医病名沿革
        1.2 中医病名沿革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2.1 发病机理研究
        2.2 临床治疗现状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1. 研究范围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3.3 检索范围
        3.4 收录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医案出处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分析法
        4.2 数理分析法
        4.3 因子分析法
        4.4 聚类分析法
        4.5 医案数据化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4.7 脉象规范化
        4.8 舌象规范化
        4.9 面色规范化
    5. 结果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5.4 医案处方情况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6. 小结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检索范围
        2.2 筛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3.2 文献数据化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4. 结果
        4.1 国别和年代
        4.2 脉象整理结果
        4.3 舌象整理结果
        4.4 面色整理结果
        4.5 方剂整理结果
        4.6 中药收录情况
    5. 小结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入选原则
        2.2 筛除原则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总体评价
        4.2 中药频数分析
        4.3 中药功效分类
        4.4 中药归经分类
        4.5 因子分析
        4.6 聚类分析
    5. 小结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比较研究法
        3.2 JACCARD法
    4. 结果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4.3 药物归经对比
        4.4 方剂对比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5. 小结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比较研究方法
        3.2 Jaccard法
    4. 结果
        4.1 中药集对比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4.3 药物归经比较
        4.4 离散度对比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5. 小结
第六部分 讨论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2.1 用药的回归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4.1 讳病失治
        4.2 未老已亡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第七部分 总结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1.1 病位
        1.2 病因
        1.3 病机
        1.4 病性
        1.5 “痰”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3.1 用药偏好
        3.2 药物组合
        3.3 用药建议
    4. 创新点
    5. 不足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8)中医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认识
    1.3 中医药治疗GIOP的优缺点及发展
    1.4 循证医学与中医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技术路线
    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结局指标
    2.4 文献检索条件及策略
    2.5 文献筛选
    2.6 文献信息提取
    2.7 文献质量评估
    2.8 文献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及解读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局
    3.2 纳入文献的信息情况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3.4 Meta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医药治疗GIOP的讨论
    4.2 中医药治疗GIOP的 Meta分析结果讨论
    4.3 本Meta分析局限性的讨论
    4.4 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医内科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任务概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
    2.2 原文文本分析
    2.3 翻译任务意义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翻译参考书的搜集
        3.1.2 翻译指导理论的确定
        3.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3.2 译中处理
        3.2.1 翻译计划的执行
        3.2.2 翻译标准的参考
    3.3 译后审校
        3.3.1 自我校对
        3.3.2 他人校对
第四章 翻译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4.1 中医英译与目的论的辨证思考
    4.2 术语翻译
        4.2.1 直译法
        4.2.2 音译法
        4.2.3 意译法
        4.2.4 音意结合法
    4.3 句子翻译
        4.3.1 结构重组法
        4.3.2 语态的调整
    4.4 语篇翻译
        4.4.1 增译法和减译法
        4.4.2 合句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国内外不同版本《中医内科学》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发表论文 从目的论角度试析《伤寒论》中医方剂名称的英译
附录3 :翻译原文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病
        第二节 痿病
        第三节 颤振
        第四节 腰痛
        方剂汇编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
附录4 :翻译译文
    Chapter 7 Limbs and Meridians Syndrome
        Section 1 Impediment Sydrome
        Section 2 Flaccidity Syndrome
        Section 3 Tremor
        Section 4 Lower Back Pain

(10)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抗骨质疏松中药组合和药对的药理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1.2 中药组方开发研究进展
    1.3 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抗骨质疏松中药有效组方的收集与概况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抗骨质疏松中药聚类方和常见中药组合作用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淫羊藿-骨碎补药对效果及其初步机理的细胞学实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抗骨质疏松中药有效组方
附录 Ⅱ 各聚类方活性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
    1 各聚类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
    2 各聚类方作用于骨质疏松靶点及信号通路

四、补骨脂冲剂治疗腰痛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D]. 刘依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月经前后诸证古代文献整理及王东梅教授辨治月经前后诸证用药经验研究[D]. 孙建一.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基于数据挖掘研究骨关节炎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D]. 李春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卢庆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基于数据挖掘的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分析及天畅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D]. 胡臣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D]. 钱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中医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Meta分析[D]. 万亚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中医内科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叶烨.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抗骨质疏松中药组合和药对的药理作用机制[D]. 陈晶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爆奶颗粒治疗腰痛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