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重点医院康复医学主任座谈会纪要

第一届全国重点医院康复医学主任座谈会纪要

一、首届全国重点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研讨会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蔡晓婷[2](2020)在《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河南省28家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现状,研究内容包括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情况、学科带头人能力调查、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职业认知、教育培训情况及其基本服务能力、全科门诊患者对全科的认识和全科需求;分析上述问卷结果,阐述目前学科建设现状,总结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建设的成效,发现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结合河南省全科发展实际情况,向卫生部门提出推进我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专题小组讨论法、专家咨询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展开调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专题小组讨论法和专家咨询法设计调查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问卷,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综合医院全科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年龄、工作、带教时间等采用构成比和均数±标准差表示。研究结果:(1)在欧美国家全科医学被公认为一门着名的学术学科有百年历史,学科声誉和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其学科建设体系和制度相对成熟。欧美国家医院没有等级之分,其全科医学建设的研究主要围绕初级保健临床研究、全科医生教学经验、全科医生执业模式研究、全科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社区流行病学研究。我国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有关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研究集中在基地建设、师资建设、门诊建设、住院医师管理等领域,但存在研究对象单一,研究内容不足等问题。(2)通过对28名全科基地主任问进行问卷调查,所调查医院均独立设置全科病房及门诊,并附属有基层实践教学基地。病房基本教学设备齐全,但大部分基地全科门诊设置未达到国家要求。全科主任平均每周门诊时间为(2.19±1.07)天,平均每周门诊带教时间(2.03±1.22)天,平均每周行政时间(3.22±1.73)天。88.89%的全科医学科成立了全科教研室及培训领导小组。83.33%的医院建立了培训基地管理办法。94.44%的医院有基地管理主任负责制及专/兼职秘书。但在科研领域,只有35.7%承担了全科领域课题。(3)通过对268名全科基地临床师资进行问卷调查,其从事全科前的专业集中在内科(75.0%),师资认证形式主要是省级及以上全科师资培训班(55.0%)。62.3%的全科医生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主要来源为工作量大。全科师资培训内容集中在医学知识(68.3%)、职业素养(63.4%)、与病人沟通能力(58.9%)、预防保健(36.2%)、临床操作技能(22.8%)、公共卫生服务(17.9%)、健康教育(13.4%)。全科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集中在临床医学(62.3%)、预防医学(54.1%)、康复医学(13.4%)、健康教育(32.5%)、急诊急救(33.2%)、精神心理卫生(19.7%)、营养学(29.1%)、医学影像学(29.1%)、交流与沟通(22.8%)、管理学(7.8%)、计划生育技术指导(4.1%)。(4)通过对840名全科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74.8%的患者就诊次数在3次以上,就诊目的为开药及开具检查单(28.3%)、健康体检(22.1%)、慢性病复诊(20.5%)。21.1%的患者认为全科医生是万金油医生,只有15.5%患者对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有所了解。患者希望得到的全科服务模式中全科医生上门服务(60.1%)、电话诊疗方式(58.8%),门诊医疗方式(56.2%)。83.6%已签约家庭医生,90.4%患者希望自己的家庭医生可以定期进行健康教育、疾病科普、心理咨询,88.9%患者希望自己的家庭医生能对慢性病患者定期进行随访、调药。门诊患者认为全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集中在出色的医疗技术(95.6%)、全面的医疗知识(98.4%)、较高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96.4%)、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87.9%)。研究结论:通过对河南省28家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基地主任、268名全科基地临床师资、840名全科门诊患者调查,发现各全科基地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各项规章制度相对完善,全科临床师资热爱自己的职业也支持综合医院开展全科医疗。但科研是学科建设之短板,质量低成果少。全科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师资认证标准,全科医疗服务内容不完善,培训缺乏针对性。居民对全科医生及惠民政策认识存在偏差。因此应规范基地建设,加强科研投入,建立师资培训体系,同时加强全科理念的宣传。

何丽[3](2019)在《澄江针灸学派在泉州地区的传承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澄江针灸学派以承淡安为创始人,程莘农、邱茂良、杨甲三、留章杰等众多承门弟子为支撑[1],致力于构建和发展近现代针灸学术体系,为弘扬针灸绝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留章杰作为承淡安的亲传弟子,自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学成返乡后,苦心钻研医术,悉心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了以留氏为中心,张永树、苏稼夫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团体,推动了泉州地区针灸事业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澄江针灸学派在泉州的传承与发展,探讨承门在泉州的学术团体对海内外所造成的影响力。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走访调查、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挖掘澄江针灸学派在泉州地区的传承事迹,梳理该学派在泉州传承发展的学术源流、传承脉络,归纳总结代表性传承人的个人生平、教育思想、学术经验等方面,探讨澄江针灸学派对泉州针灸发展的影响,总结泉州的承门传人对海内外的影响力。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澄江针灸学派研究现状。包括承淡安先生研究现状、澄江针灸学派研究现状、澄江针灸学派地域传播与发展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泉州历史地理背景,总结泉州古代和近代针灸的发展概况。第三部分阐明澄江针灸学派在泉州地区的传承概况,归纳分析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平学术及其继承发展,探讨承门在泉学术团体的特色针灸。第四部分探讨澄江针灸学派对泉州地区的影响,分析泉州承门传人对澄江针灸学派的传播所作出的贡献。

王勇丽[4](2018)在《基于ICF-CY的学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脑瘫是残疾儿童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障碍类型,除了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之外,往往伴随感知觉、认知、交流、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学前阶段的康复效果关系到脑瘫儿童能否在6岁后到相应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对患儿的人生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各种证据表明,对脑瘫儿童进行的康复必须兼顾与患儿生存质量紧密相关的核心障碍,从而采取科学的综合康复手段。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脑瘫ICF-CY核心分类,更加明确了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康复的重点。本研究基于核心分类,构建了学前脑瘫综合康复模式,以期为脑瘫康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提高学前脑瘫儿童整体生存质量。本研究共包括三个部分。研究一,康复现状调查。本研究对225例康复工作人员(康复的实施者)和1039例家长(康复效果的评价者)进行了学前脑瘫康复的现状调查。结果发现:(1)康复工作人员对学前脑瘫康复的建议以综合康复为最多,占59条,但对脑瘫儿童的关注点集中在常见身体功能上,以及部分活动和参与的内容,对环境因素关注非常少。(2)家长调查显示,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显着低于听障儿童和普通儿童;脑瘫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父母单方放弃工作的高达61.3%,40%以上的儿童年康复费用达6万以上;康复效果的满意度达到非常有效的仅占18.0%。研究二,基于ICF-CY的脑瘫综合康复模式初探。本研究首先编制了6岁以内脑瘫ICF-CY核心分类的具体评分项目,然后对所编制的项目进行评分者间信度、重测信度、校标关联效度等验证,并制定了正常参考范围。其次,通过对56例学前脑瘫儿童和同地区56例普通儿童进行ICF-CY评分项目的评估,观察脑瘫患儿健康特征。最终,选择与生存质量相关性显着的项目以及与普通儿童差异显着的项目的交集,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学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模式。结果显示:(1)编制的ICF-CY核心分类的30个类目的评估工具信效度较高,正常参考范围合理。(2)与脑瘫生存质量相关性显着的有17个ICF-CY类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3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交流与生活技能‖、―运动相关功能‖和“环境因素”,简称为“CME”综合康复模式。研究三,学前脑瘫综合康复模式的验证及课程设置策略的制定。本研究对112名学前脑瘫儿童进行CME模式下的类目评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来验证CME的合理性。根据构建的综合康复模式,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检测模式中的每个维度对生存质量的贡献比重,提出脑瘫课程设置策略。结果显示:(1)“CME”综合康复模式的结构欠佳,依据专业知识微调为新的模式:“运动相关技能(Motor functions)+生活自理(Activities)+沟通交往(Communication abilities)+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简写为MACE模式,MACE综合康复模式具有合理的拟合度。(2)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70.545-.839χ1-.630χ2-1.573χ3-1.915χ4。其中χ4(环境因素)的贡献率最高,说明同伴的支持和相互关系、卫生专业人员的支持和相互关系是学前脑瘫的生存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据此,对学前脑瘫综合康复课程设置提出以下策略:(1)以“综合康复”为指导思想——MACE模式的应用;(2)“同伴互动的集体课与个别化训练课结合”;(3)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课程设置;(4)以“儿童运动发育规律”相关理论为依据设置运动相关课程;(5)注重“沟通交往”能力的课程设置;(6)将ICF-CY理念切实应用到康复课程中;(7)重视该年龄段CP患儿的核心障碍表现;(8)干预者支持性策略;(9)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设置内容;(10)家长融入康复。结论:(1)目前国内的康复对脑瘫儿童核心障碍的关注不足,脑瘫儿童生存质量较低。(2)学前脑瘫儿童康复可按照“运动相关技能(Motor functions)+生活自理(Activities)+沟通交往(Communication abilities)+环境因素(Envir onmental factors)”综合康复模式进行课程设置,该模式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该模式不仅强调了脑瘫相关功能和活动参与能力的康复,更强调了环境因素对脑瘫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即朋友、卫生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对学前脑瘫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3)本研究编制的脑瘫ICF-CY核心分类评分工具信效度良好,可用于评价学前脑瘫整体健康状况。希望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为学前脑瘫儿童提供更高效的康复服务,来优化他们以后的教育、就业、休闲娱乐和社会角色功能。

涂轶群[5](2018)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以精神科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匮乏,而且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城市的三甲医院,存在严重分布不均。同时,医闹、伤医、杀医等恶性事件近年也频频发生,“扎堆看病、看病难、看好病更难、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且日益严重,临床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劣,医生离职转行潮开始涌现,使得原本严峻的就医形势雪上加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医疗人才紧缺、缓解严峻的就医形势,国家政府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其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两项重要的医改新举措。上海市政府积极响应,并于2010年和201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分别进行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举措,旨在增加有效临床医生数量的同时,提高临床医生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培养出更多能“看病”且能“看好病”的医生。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精神障碍患者数量的庞大与精神科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精神科的医疗形势不容乐观,精神科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旨在通过对精神科临床医生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精神科医师,促使优质医疗资源可以有效下沉,从而整合和优化上海市精神科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基层精神科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努力实现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即“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根本上缓解严峻的精神科医疗形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整个医学终身教育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桥梁角色,既是医学学校基础教育的理论知识延伸与应用,也是医学继续教育的基石。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总结和归纳上海市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效果评价相关研究,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以精神科专业为例,通过对上海市精神科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及问卷调查,梳理上海市精神科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现状。同时,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上海市精神科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效果指标评价体系,并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调查及评价分析结果,进行对策分析,从而为解决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问题及为政府进一步完善上海市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与此同时,也为国家制定、完善和在全国推广应用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全国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和完善工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蓝本。

张洪安[6](2016)在《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在中医“整体理论”“筋骨并重”的理论指导下,探寻一种更全面、系统、疗效更好的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方法。方法:从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仁爱分院脑病科,收集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号顺序采用单双号分组,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入30例患儿进行脊柱-骨盆调衡术配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选入30例患者进行单纯现代康复治疗。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所有患儿依从性好,无病例脱落现象。治疗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岁6岁15例,710岁15例;其中双瘫21例,偏瘫8例,三肢瘫1例。对照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岁6岁14例,710岁16例;其中双瘫20例,偏瘫9例,三肢瘫1例。2组患儿的年龄、病情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两组患儿分别进行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与单纯现代康复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方法+脊柱骨盆调衡术的治疗:第一步,理筋手法:首先(头部理筋手法)轻刺激头部穴位;然后循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一线、二线上的腧穴顺序手指点穴、提捏、按摩并着力叩打;在四肢关节及肌肉起止点附近手法疏理、弹拨;每天1次,每次30min,3个月为1个疗程。第二步,进行颈胸腰椎调曲复位法、骶髂关节前后错位复位法、骨盆拔伸牵引调曲法。1.颈胸腰椎调曲复位法:颈椎施以拔伸牵引法或侧旋提推法或侧旋扳法;胸腰椎侧卧旋转复位每3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2.用“上下牵伸推压法”纠正骨盆倾斜:患者俯卧。术者立于骶髂关节偏高的一侧向骶髂关节推压;第一助手两手握住骶髂关节偏高一侧足踝部,斜向上45°持续牵引;第二助手立于床头,两手握于患儿两腋下,向上持续牵引。术者对骶髂关节“上下”倾斜使用方向相反的推压力。然后嘱患者侧卧位,术者一手扶肩、一手用力将骨盆向前推压,如此反复23次。操作中往往可听到“咔咔”响声,提示复位成功。每3日做1次,3个月为1个疗程。3.骨盆拔伸牵引调曲法:嘱患者俯卧。术者抱住患儿的骨盆斜向上持续牵引或一助手抱住患儿双下肢斜向上持续牵引3-5min;术者上下左右活动骨盆。如此反复45次。疗程:每3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4.功能锻炼:术者帮助或者指导患儿腰背肌过伸练功法,每次1020min;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指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痉挛分级量表、骨盆倾斜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记录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GMFM 66评分、Ashworth评分及其骨盆倾斜改善率。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两组在治疗后的GM FM-66评定评分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两组的差异。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率、痉挛改善率、骨盆倾斜改善率评级属于计量资料,用率表示,用c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GMFM 66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的GMFM 66评分与治疗后相比均有上升(P<0.05),说明治疗有效。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GMFM 66评分相比均上升(P<0.05),说明对照组治疗有效;但是治疗后GMFM 66评分总值提高较低。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GMFM 66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修订Ashworth评定比较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痉挛改善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骨盆倾斜改善情况比较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骨盆倾斜改善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等手法治疗均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有效方法之一。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疗效更好、更全面、系统;单纯现代康复治疗痉挛改善情况、纠正骨盆倾斜效果不理想。所以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效果好。

徐可君[7](2014)在《栉风沐雨六十载 砥砺奋进铸辉煌——记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无锡同仁(国际)康复医院》文中认为太湖之滨、龙山脚下,坐落着一家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及由该院举办的一家全国首批三级康复医院——无锡同仁(国际)康复医院。一路走来,两家医院成为互促共赢的一株并蒂莲,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迁及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堪称医疗界的"无锡现象"。近年来,以祁国阳院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带领全院职工,坚持科学发展观,秉承"人文、博学、致远"的院训,求精务实、开拓创新,医院在精神医学及康复医学界独树一帜,成为提高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守护神。目前,医院人正以敢为人先、只争朝夕、埋头苦干、永续发展的精神,谱写着更加美好的璀璨华章。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8](2012)在《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关于开展康复医疗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中社康字【2011】第07号)、《关于举办"第八次全国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的通知》(中社康工委字【2012】第08号)文件精神,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领导同意,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会和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决定在举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9](2011)在《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文中提出2009年1月5日协会和宁夏民政厅联合主办的"爱心2008——走进宁夏"大型公益活动表彰会在银川举行。会议对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贺兰县民政局等9个先进集体和23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爱心2008——走进宁夏"公益活动自2005年9月启动,截至2008年年底,共救助贫困家庭病残儿童956名。1月6日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四川社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带着保暖内衣、外套、鞋子等物资前往北川任家坪安置点开展慰问活动,将过冬物品送到"灾区爱心助养"的孩子手上。

杨秋晔[10](2011)在《当代十七位针灸名家学术传承及流派探讨》文中指出我国的针灸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通过众多医家反复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研究,我国针灸医学在研究深度及广度上都有长足进展。医家们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为中心,运用独特的方法,技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因而形成了众多的学说和流派,这对丰富和发展针灸医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当代着名针灸学者,许多学术思想在针灸学术界已具影响力,且拥有其继承人或拥护者,但对其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总结其学术思想及经验的层面,未曾从中整理出其较为完整的理论学说,挖掘其中存在的针灸流派因素,对于当代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当代针灸学术流派发展源流,存在现状,传承、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的系统研究,除了澄江针灸流派、江苏的陆氏针灸学术流派及上海的杨氏针灸学术流派有较为完整的研究之外,其他流派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的状况,而本课题对当代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正好可以弥补以上诸方面的不足。针灸学术流派是难得的学术结晶,是经过众医家学者学习认可后保存下来的,为避免当代针灸学术流派因无继承人或无文献记载而失传,应对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认真研究,对现存的针灸学术流派进行挖掘及总结,作为珍贵的针灸学术资料保存下来,这对针灸学术流派的传播与继承,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访谈实录及信息采集模板基础上,以“十五”、“十一五”立项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课题中200多位名老中医为筛选对象,根据其所属专业不同,从中筛选出17明针灸核心医家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17位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流派发展现状及传承状况,从流派的角度分析针灸学术的发展状况。基于对17位针灸名老中医的研究,运用“当代中医学术流派评价指标体系”,解决当代各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创始人、当代代表人物、代表着作、学术特色、临证特点、师承关系、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对当今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及临床疗效等问题,总结出流派分布图(包括师承脉络、地域分布等)2.总体分析当代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流派概况。参考各家学说教材、研究文章等对当代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流派进行总结提炼。3.分析当代针灸学术流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结合当代针灸学术流派的发展现状,提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过初步研究,我们得出总结出七个较为突出的针灸学术流派:郑氏家传手法、靳三针、澄江针灸学派、陈氏飞针、石氏针法、孙氏腹针、王氏针刺手法。通过分析各流派之间的关系,可发现其存在共同点:针灸学术流派强调辩证论治、尤其经络辨证,以辩证施针,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属何经,并进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属络,它可以放映经络本身及所属脏腑的病证,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脉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同时注重选穴配穴组方,由于不同穴位有不同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根据穴位的特定性能和治疗作用而选穴、配穴,灵活运用五腧穴、原络穴、俞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和经外奇穴,互增功效,以提高临床疗效。西医传入的影响,使当代中医学术发生了较之此前要激烈许多的变化,传统的学派在绵延,新学派在现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与科技条件下产生,立足中医传统而融会现代科技,成为现代中医学派形成并发生影响的新特点。名老中医的特色经验、观点、思想既来自传统,又有所创新,并通过某种更可靠的方式绵延,形成新的学派。对于17位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传承研究可以看出,家传、师传与现代中医教育是当代针灸学术流派形成的主要源流因素,而师传仍是当代针灸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但也不难发现,家传的传承方式明显减少。而相对于古代针灸流派,国际交流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承方式逐渐为针灸学家们所推崇。

二、首届全国重点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研讨会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届全国重点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研讨会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概念阐述
        1.1.1 学科
        1.1.2 学科建设
        1.1.3 医学学科建设内容
        1.1.4 全科医学定义
        1.1.5 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内涵
        1.1.6 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要素
        1.1.7 综合医院建设全科医学科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现实背景
        1.2.2 学术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全科医学自身发展角度
        1.4.2 综合医院整体发展角度
        1.4.3 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角度
        1.4.4 全民健康角度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综合医院全科住培基地主任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全科基地临床师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全科门诊患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专题小组讨论会议法和专家咨询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3 研究内容
        2.3.1 对全科基地主任的调查
        2.3.2 对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的调查
        2.3.3 对全科门诊患者的调查
    2.4 质量控制
        2.4.1 前期控制
        2.4.2 中期控制
        2.4.3 后期控制
    2.5 技术路线图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问卷调查结果
    3.1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相关调查结果
        3.1.1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情况
        3.1.2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条件
        3.1.3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学科带头人胜任力情况
        3.1.4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1.5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情况
        3.1.6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科研建设情况
    3.2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问卷调查相关结果
        3.2.1 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基本情况
        3.2.2 全科临床师资对全科的职业认知情况调查
        3.2.3 全科临床师资对全科职业满意度调查
        3.2.4 全科基地临床师资培训情况
        3.2.5 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基本服务能力调查
    3.3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门诊患者问卷调查结果
        3.3.1 全科门诊患者一般情况
        3.3.2 全科门诊患者对全科医生及相关政策的认识
        3.3.3 门诊患者对全科医生的需求
4.讨论
    4.1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
        4.1.1 全科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齐全
        4.1.2 全科师资支持综合医院开展全科医疗
    4.2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全科领域科学研究能力不足
        4.2.2 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不完善,工作大力大
        4.2.3 居民对全科医学及相关政策的理解不到位
5.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国家政策导向与政府财政支持,促进全科医学发展
    5.2 规范培训基地建设,提升全科医生服务能力
    5.3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全科医生科研能力
    5.4 加强师资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
    5.5 加强全科宣传力度,改善居民对全科的认识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的创新与局限性
附录
    附录A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住培基地建设概况调查问卷
    附录B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调查问卷
    附录C 综合医院全科门诊患者对全科认知及全科需求调查问卷
致谢

(3)澄江针灸学派在泉州地区的传承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澄江针灸学派研究现状
    1 承淡安先生研究现状
    2 澄江针灸学派研究现状
    3 澄江针灸学派地域传播与发展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现代以前泉州针灸发展概况
    1 泉州历史地理概况
    2 古代泉州针灸发展概况
    3 近代泉州针灸发展概况
第三部分 澄江针灸学派在泉州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1 澄江针灸学派在泉州的发展概况
    2 第一代传承人
        2.1 留章杰
    3 第二代传承人
        3.1 张永树
        3.2 苏稼夫
    4 第三代传承人
        4.1 黎健
        4.2 庄垂加
        4.3 周文强
        4.4 阮传亮
    5 第四代传承人
        5.1 黄志强
    6 泉州承门传人的特色针灸
        6.1 妙用单穴,疗效显着
        6.2 活用灸针,突破局限
        6.3 交流学术,扬长避短
第四部分 影响力
    1 澄江针灸学派对泉州针灸的影响
    2 泉州针灸对海内外的影响
        2.1 对口支援架桥梁
        2.2 办班交流传中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泉州籍社员资料
    附录2 澄江针灸学派在泉州的传承谱系
    附录3 1980年福建省针灸进修班(泉州班)名单
    附件4 1982年福建省针灸师资班学员名单
    附件5 《针灸界》记录的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海内外进修人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ICF-CY的学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思路
    第一节 脑瘫概述
        一、脑瘫简介
        二、脑瘫障碍分级及伴随症状
        三、脑瘫的生存质量状况,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脑瘫儿童综合康复研究进展
        一、康复理念发展历程
        二、脑瘫儿童综合康复研究进展
        三、总结
    第三节 ICF简介及ICF-CY研究进展
        一、ICF简介
        二、ICF-CY研究进展
        三、总结
    第四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五节 研究目的和框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学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现状调查
    第一节 从康复工作人员角度调查学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现状
        一、研究目的及假设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从家长角度调查学前脑瘫儿童康复现状
        一、研究目的和假设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 基于ICF-CY的学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模式初探
    第一节 学前脑瘫儿童ICF-CY核心分类评分项目的制定及信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ICF-CY核心分类评分项目正常参考范围的制定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三节 脑瘫儿童ICF-CY核心分类的障碍特征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学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模式初探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章 学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模式的验证及课程设置策略
    第一节 学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模式的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基于学前脑瘫儿童康复模式制定课程设置的策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康复课程策略的制定
        六、结论与建议
    第三节 学前脑瘫儿童康复课程设置策略的应用示范
        一、课程示例——整体框架
        二、课程示例——课程内容
        三、课程示例——一节课教案
        四、总结
第五章 综合讨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以精神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介绍
        一、毕业后医学教育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不同评价内容的效果评价
        二、不同评价主体的效果评价
        三、不同评估模型的效果评价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与界定
        二、利益相关者分类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一、政策评估的定义
        二、政策评估的类型
        三、政策评估的模式
        四、政策效果评估的方法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卫生政策领域中的应用
        一、利益相关者分析在卫生政策领域中应用的发展
        二、卫生政策领域中利益相关者的确认
第三章 国内外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践现状
    第一节 国外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践现状
        一、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
        二、英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
    第二节 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实践现状与发展历程
        一、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践现状
        二、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践现状
        一、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内涵
        二、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上海市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上海市精神科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现状
        一、招录住院医师的生源情况
        二、住院医师培训状态情况
        三、住院医师离站后的去向及就业情况
    第二节 上海市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一、利益相关者的初步确定
        二、利益相关者分析
        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确认
    第三节 上海市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三、指标评价体系的确立
第五章 上海市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上海市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上海市精神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建议与对策
    第一节 重视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政策制定参与
    第二节 发挥第三方独立机构的政策评估及执行监控作用
    第三节 统一现有医学高等教育体制
    第四节 构建精神科本科教育体系
    第五节 建立临床医师职称晋升分类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关键利益相关者》专家咨询表
附录 2 访谈提纲(“住培”住院医师适用)(部分)
附录 3 访谈提纲(“住培”带教老师适用)(部分)
附录 4 访谈提纲(“住培”培训基地管理者适用)(部分)
附录 5 访谈提纲(完成“住培”住院医师的用人单位适用)(部分)
附录 6 访谈提纲(“专培”住院医师适用)(部分)
附录 7 访谈提纲(“专培”带教老师适用)(部分)
附录 8 访谈提纲(“专培”培训基地管理者适用)(部分)
附录 9 访谈提纲(完成“专培”住院医师的用人单位适用)(部分)
附录 10 调查问卷(“住培”住院医师适用)(部分)
附录 11 调查问卷(“住培”带教老师适用)(部分)
附录 12 调查问卷(完成“住培”的住院医师用人单位适用)(部分)
附录 13 调查问卷(“专培”住院医师适用)(部分)
附录 14 调查问卷(“专培”带教老师(用人单位)适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脑瘫中医学基础研究
        1.1.1 脑瘫的中医学病名
        1.1.2 传统医学病理机制研究
        1.1.3 中医学辨证论治脑瘫
        1.1.4 中医学常用内外治疗方法
    1.2 SCP畸形形成原理
        1.2.1 软组织活动与脊柱运动相关性
        1.2.2 脊柱-骨盆“帆船”学说
    1.3 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
        1.3.1 理筋手法中医机制
        1.3.2 现代医学对手法机制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病例来源
        2.1.5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治疗组
        2.2.3 对照组
    2.3 疗效评定标准
        2.3.1 GMFM-66 量表
        2.3.2 Ashworth scale评分
        2.3.3 静止性肌张力评分
        2.3.4 骨盆倾斜改善疗效评判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5 结果
        2.5.1 两组患者GMFM-66评分比较
        2.5.2 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痉挛改善率比较
        2.5.3 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疗效比较
        2.5.4 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静止性肌张力改善疗效比较
        2.5.5 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骨盆倾斜改善疗效比较
    2.6 小结
    2.7 评定量表的选用
    2.8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法比较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来源
    3.2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产生
    3.3 脊柱-骨盆调衡术操作流程
    3.4 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脑瘫的机理
        3.4.1 中医学基础理论
        3.4.2“筋柔骨正”理论
        3.4.3 生物力学理论
    3.5 脊柱骨盆调衡术
        3.5.1 治疗原则
        3.5.2 手法特点 1:整体观念
        3.5.3 手法特点 2:祛邪而不伤正
        3.5.4 手法特点 3:缓慢柔和、稳准巧
    3.6 问题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痉挛型脑瘫患儿手法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栉风沐雨六十载 砥砺奋进铸辉煌——记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无锡同仁(国际)康复医院(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篇:跨行业资源整合推进跨越式发展
技术篇:全方位学科建设构筑核心竞争力
服务篇:创新模式显大爱服务社会勇担当
创新篇:高起点新建医院传承发展奏新曲
院长介绍

(10)当代十七位针灸名家学术传承及流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针灸流派研究概况
    1. 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2. 古代针灸流派
    3. 现代针灸学术流派
        3.1 澄江针灸流派
        3.2 陆氏针灸学术流派
        3.3 杨氏针灸学术流派
    4. 小结
第二部分 名老中医学术精华及学术传承
    1. 郑魁山
    2. 程莘农
    3. 郭诚杰
    4. 张沛霖
    5. 秦亮甫
    6. 田从豁
    7. 张缙
    8. 于致顺
    9. 靳瑞
    10. 王翘楚
    11. 陈全新
    12. 石学敏
    13. 黄鼎坚
    14. 孙申田
    15. 张永树
    16. 孔昭遐
    17. 王国才
第三部分 当代针灸流派探讨
第四部分 当代针灸流派概述
    1. 郑氏家传手法
    2. 靳三针
    3. 澄江针灸学派
    4. 陈氏飞针
    5. 石氏针法
    6. 孙氏腹针
    7. 王氏针刺手法
第五部分 当代针灸流派特点
    1. 流派形成的学术源流
    2. 流派的地域分布
    3. 流派学术思想共性
    4. 学术思想及治法的创新性
    5. 流派的学术传承
第六部分 当代针灸流派的现状与未来
    1. 针灸流派的兴盛与没落的原因
    2. 流派弱化的利与弊
    3. 发展困境的解决方法
第七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名老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信息采集模板(例)
    附录二:本硕连读期间发表论着
致谢

四、首届全国重点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研讨会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现状调查[D]. 蔡晓婷. 河南大学, 2020(03)
  • [3]澄江针灸学派在泉州地区的传承发展[D]. 何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基于ICF-CY的学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模式的构建[D]. 王勇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5]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以精神科为例[D]. 涂轶群.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6]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D]. 张洪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栉风沐雨六十载 砥砺奋进铸辉煌——记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无锡同仁(国际)康复医院[J]. 徐可君. 中国医院, 2014(12)
  • [8]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A].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 《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5周年庆典及表彰活动纪念文集, 2012
  • [9]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A].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展蓝皮书(2009-2010), 2011
  • [10]当代十七位针灸名家学术传承及流派探讨[D]. 杨秋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第一届全国重点医院康复医学主任座谈会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