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娇[1](2021)在《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新时代对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科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作为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培养目标应运而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中虽尚未明确提出,但其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不谋而合。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工作者们并没有像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一样对课堂作业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的挖掘和理解,尝试设计能够促进初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地理课堂作业,希望能够将初中与高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衔接起来,为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本文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与分析兴安盟部分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相关数据信息。从当前初中地理课堂作业在设计、实施、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情况着手,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通过对课标、教材与学生进行分析,尝试设计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以期为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丰富作业资源数据库提供帮助。本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首先对作业、地理作业、地理课堂作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教材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整理了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对问卷的调查目的、对象、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介绍,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并总结结论,归纳出问题。第四部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整体、教材内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性、教材作业系统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地理课堂作业进行了一个基本的分类。第五部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科书中活动模块进行逐节分析,从案例说明到案例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启示。第六部分是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过程。先是实施了一节设计好的案例,基于此案例设计后续的作业。依据设计原则,总结设计方法,呈现案例设计。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以及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望。
杨沙沙[2](2021)在《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与地理学综合性的学科属性相吻合。综合思维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培养时具有一定难度。深度教学作为深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教育方式和理念,强调通过教学过程将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能力。深度教学理念与地理综合思维高度契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课堂必须走向深度。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归纳总结了深度教学和地理综合思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了深度教学与综合思维的概念,探讨了目标分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在本研究中的指导。其次,将深度教学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和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要求有机融合,提出了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实现路径,并以章节为基本单元,从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两方面剖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和必修2的实现路径。再次,基于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深度教学和培养的实现路径,设计调查问卷,对日照市东港区两所高中的师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对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深度教学和培养的具体实现策略,教师教学方面存在虽然有意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但缺乏深入的实践应用;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面存在综合思维应用能力不强;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综合思维习惯尚未形成的问题。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综合思维深度教学和培养的实现路径,提出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深度教学和培养的策略:教师要深度提升自身素养;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不断渗透综合思维素养;在教学中渗透整体性思维进行地理要素整合,促进学生形成“分析—综合—思维”模式。
郝玉萍[3](2021)在《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初中地理会考结束后不再继续开设地理课程,形成了地理教学的“空白期”。高中自然地理知识难度大、理论性强,对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要求较高。而较差的初中地理基础必然会对学生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衔接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初高中地理教育的良性发展。首先,通过对现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确立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衔接策略的研究思路,以系统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衔接等概念作出界定。其次,从课标和教材两方面,对初高中的自然地理知识进行比较与分析,明确其在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高中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适应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衔接现状。结果表明,在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中,学生主要存在初中地理基础较差、地理学习习惯与方法不当、对教师依赖性太强等问题;教师主要存在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初高中地理教师缺少交流以及对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衔接点认识不足等问题。最后,尝试提出促进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顺利衔接的对策,如下:第一,正确认识初中自然地理的地位;第二,加强教师交流及师生交流;第三,勤用初中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第四,注重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第五,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七,注重研读课标和教材,合理设计教学衔接内容。
田晴[4](2021)在《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上承课程总目标,下启教学全过程,是实施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数学概念课是实现学生掌握概念内容和本质、学会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课型。小学生在认知方面可塑性极强,并且具备极大的发展潜能,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相应的教学目标也应有所体现。编制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水平和科学评价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问题为:(1)合理的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基于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是什么?为了构建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首先初建指标体系,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为后续内容奠定理论基础,并利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92篇优秀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进行编码分析,提取出共同的结构要素;其次利用专家咨询修改指标体系;接下来构建评价模型,利用专家排序法和统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形成评价模型;最后进行指标体系检验,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评分者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论为:(1)《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个一级指标(课标要求、数学因素、学生因素)和12个二级指标(学段目标、能力素养、目标表述、情感表达、概念体验、概念抽象、概念本质、概念应用、知识技能基础、思想方法基础、经验基础、心理发展),其中12个二级指标对应12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良好,可以作为评价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测评工具使用。(2)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模型,可用数学公式表示(I表示教学目标设计总得分,T1-T12依次表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I=0.117T1+0.150T2+0.099T3+0.059T4+0.078T5+0.098T6+0.111T7+0.046T8+0.073T9+0.059T10+0.075T11+0.035T12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建议:(1)要熟读精思课程标准:关注学段目标;将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作为核心要求;目标表述要恰当、具体、可测;强调情感体验和态度培养;(2)深化理解数学概念:描述具体的概念体验过程以及活动过程;合理设置情境中的抽象活动;突出概念本质属性;注重加强概念应用。(3)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发展: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经验相匹配;考虑每个学生的当前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沈倬丞[5](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杞妃琼[6](2021)在《基于关联主义视角的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之下,地理学科是高中文科学生的必选科目。由于地理学科兼有理科性质的学科属性,文科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学习难度。由此,文理分科后的地理教学衔接在高考备考学习阶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文理分科的起始阶段如果实施了及时有效的地理教学衔接,对高考地理学科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地理这一学科来说是具有很多的好处的。本文在论文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比如文献研究法和针对学生的课程表现进行个案研究的方法;在理论研究上,主要采用关联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以高二文理分科阶段文科学生和地理教师为研究对象,对高中文科学生学情和地理教师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现状进行研究,找出造成文科地理教学衔接困难的原因。并从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难点及成因、高中文科学生地理学习难点及成因出发,提出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本研究从文科地理教师教学衔接角度和学生学习角度探究文科地理教学衔接困难的原因。提出文科地理教学衔接要遵循目标要求的量力性原则、教学内容的整体关联性原则、因材施教实施教学原则、知识节点的针对性实施原则、构建知识网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得出,要做好文科地理教学衔接地理教师要以衔接阶段为节点,加强学科认知;贯穿图文信息能力培养,连接不同知识模块;形成良好的地理教育教学习惯,构建完整教学网络;增强教学衔接能力,完善教师知识网络;与时俱进把握高考动向,更新知识网络,提高教学实效。在文中以自然地理模块、人文地理模块、区域地理模块中部分内容作为案例对文科地理教学衔接进行探讨和验证。
吴珊[7](2021)在《新课标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中地理要求的地理知识和能力,是在初中地理基础上拓展深入和延伸提高,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是影响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一轮又一轮地理教育改革实施,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不断变化。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以系统论、建构主义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探究2017年高中地理新课标颁布后的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与策略。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高中教师和学生存在如下问题影响初高中教学衔接和高中教学质量:教师对课标与教材生疏,缺乏交流对学情把握不足,教学衔接系统性不强,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基础薄弱,师生互动较少,低效学习方法和不良习惯增加高中学习难度,降低学习兴趣。然后,针对问题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断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课程设置的连续性和功利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习深度、教师研究衔接点水平、学生学习水平与态度存在差异性。接着,提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即增加地理教学课时、初三延续地理课堂学习;通过开放性作业设计和学习渠道多样化、加强户外学习活动等路径,避免课程实施功利性;丰富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机制补救课程标准差异;开设选修和编写过渡教材解决教材内容和学习深度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深入研究课标与教材等措施减少教师衔接研究水平差异;采用学习方法转变和良好习惯养成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提升。最后,从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内容、教学案例、效果总结三方面呈现实证研究过程,论证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策略的正确性。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谭慧芳[9](2020)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地理学习习惯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不断出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政策法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正在逐渐改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就学经历等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地理学科来说,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更是学好地理、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初中地理学习习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培养学生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在文献资料分析、个别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一份关于初中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使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以及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且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作为补充和说明,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地理学习习惯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统计结果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前预习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地理实践习惯、观察习惯和思考习惯较差,课前准备习惯、记笔记习惯、作业习惯以及地理读图识图习惯较好,但是从整体上与城市本地户籍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存在很大差距。分析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地理学习习惯的因素,既有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不够、地理知识基础欠缺和教育连续性差的个人内部因素,也有家长对地理学科投入少、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够、就读学校设备条件欠缺、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同伴影响等外部环境因素。针对以上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地理学习习惯需要以教师主力、家校合力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独特优势、融洽师生关系、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改进地理课堂教学;家长要加强对地理学科的教育投入,学校要充实教学资源和地理师资队伍、发挥学校德育功能,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学校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徐勇[10](2020)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充分体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即符合自主性、首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征,有其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本文从主体性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主体性发展背景,剖析了主体性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从教学过程、教学互动关系等方面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学中师生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主体性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程度并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课前的师生关系的处理,课中的知识传授过程和课后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策略。与此同时,本人对提出的主体性培养策略进行了教学实践,检验了主体性培养策略的有效性。从结果来看,实验班明显优于参考班级,表明主体性培养策略的提出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很好培养学生主体性能力的效果。总之,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策略的提出,促进了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养成,使学生形成创新创造能力,能积极主动的作用于客观对象,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动的解决问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挥自己的才干,具有其现实意义与价值。
二、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 |
3.初中地理课堂作业存在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1.地理作业研究 |
2.核心素养研究 |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作业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1.初中地理课堂作业实施现状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内容与类型 |
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课堂作业案例分析 |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案例设计 |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图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作业 |
2.地理作业 |
3.地理课堂作业 |
4.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5.教材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从做中学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法 |
4.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 |
2.地理课堂作业实施的问题分析 |
3.地理课堂作业评价的问题分析 |
4.教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了解 |
5.存在的问题 |
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内容及类型分析 |
(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整体分析 |
1.时代背景 |
2.地位与作用 |
3.知识体系结构 |
(二)教材内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性分析 |
1.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
2.核心素养要素分类分析 |
(三)教材作业系统分析 |
1.教材作业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
2.教材作业系统的结构与题量分析 |
3.教材作业系统的特点分析 |
(四)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分类 |
1.分类依据 |
2.作业类型 |
五、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课堂作业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来源与筛选 |
2.案例分析目的 |
(二)案例分析呈现与汇总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作业的难度设计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
2.作业的立意要依据作业目标 |
3.作业的情境和设问形式要丰富 |
4.地图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媒介 |
5.以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 |
6.课堂上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要讲究可操作性 |
7.人地协调观素养在初中阶段体现在更多方面 |
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 |
(一)案例设计 |
1.设计原则 |
2.设计方法 |
3.案例设计呈示 |
(二)案例实施 |
1.实施过程 |
2.实施结果 |
3.案例实施反思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相关问题调查(学生版) |
附录2 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相关问题调查(教师版) |
附录3 |
致谢 |
(2)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高考改革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度化提出了新要求 |
2.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新命题 |
3.地理学科属性要求深化地理综合思维的教学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深度教学 |
2.综合思维 |
3.综合思维和深度教学的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1.目标分类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认知结构理论 |
4.信息加工理论 |
三、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教学实现路径 |
(一)构建教学实现路径的逻辑思路 |
(二)教学的具体实现 |
1.夯实基础阶段,树立地理综合思维 |
2.积极引导阶段,培养综合思维方式 |
3.巩固训练阶段,强化综合思维应用 |
四、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深度教学教材分析 |
(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整体结构分析 |
(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内容分析 |
1.必修1 主体内容分析 |
2.必修2 主体内容分析 |
五、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调查 |
(一)调查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对象 |
4.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1.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2.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教师有意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应用 |
2.教学方法单一,相对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4.学生综合思维的应用能力不强 |
5.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学生未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
六、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深度教学与培养的策略 |
(一)深度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
(二)教学过程渗透综合思维 |
1.深度挖掘教学目标,树立综合思维培养思想 |
2.深度架构教学过程,促进综合思维素养提升 |
3.深度改进教学评价 |
(三)学生形成“分析—综合—思维”的思维模式 |
1.基于整体性思想,进行问题分析 |
2.整合地理要素,综合解决问题 |
3.归纳总结思路,形成综合思维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深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Ⅱ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致谢 |
(3)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初中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基础 |
2.初高中地理教学存在断层现象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意义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衔接 |
2.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衔接 |
(二)理论基础 |
1.系统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比较与分析 |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比较与分析 |
1.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主要内容差异与联系 |
2.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具体内容差异与联系 |
(二)基于教材的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比较与分析 |
1.初高中地理教材编写体例上的衔接 |
2.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安排上的衔接 |
3.以“大气”为例的初高中自然地理教材内容分析 |
四、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衔接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1.调查背景 |
2.调查目的与对象 |
3.调查方式和问卷发放情况 |
4.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教师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衔接现状分析 |
2.学生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现状分析 |
五、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 |
(一)教学衔接策略 |
1.正确认识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地位 |
2.加强教师交流及师生交流 |
3.勤用初中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
4.注重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
5.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
6.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7.注重研读课标和教材,合理设计教学衔接内容 |
(二)教学衔接案例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教学目标与数学教学目标 |
1.2.2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 |
1.2.3 数学概念课 |
1.2.4 评价指标体系 |
1.2.5 评价模型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专家咨询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教学目标 |
2.1.2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 |
2.1.3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 |
2.1.4 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相关研究 |
2.1.5 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
2.1.6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2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要素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工具的构建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3.2.1 指标体系初建阶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方法 |
3.2.3 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
3.2.4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检验方法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
4.1 一级指标的由来与依据 |
4.2 二级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
4.2.1 “课标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 |
4.2.2 “数学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 |
4.2.3 “学生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 |
4.3 小学数学优秀课展示教学目标的NVivo质性分析 |
4.3.1 教学目标样本的确定 |
4.3.2 质性分析的工具与方法 |
4.3.3 质性分析结果与反馈 |
4.4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评价指标的筛选修订 |
5.1.1 研究方法 |
5.1.2 专家的选取 |
5.1.3 专家意见咨询结果分析 |
5.2 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 |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2.3 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
5.3 研究结果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
6.1 信度检验 |
6.1.1 评价人员 |
6.1.2 评价样本 |
6.1.3 评价的具体实施 |
6.1.4 评价结果分析 |
6.2 内容效度检验 |
6.2.1 评价人员 |
6.2.2 评价方法 |
6.2.3 评价的具体实施步骤 |
6.2.4 评价结果分析 |
6.3 研究结果 |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
7.1 讨论 |
7.1.1 与已有研究异同点的比较分析 |
7.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1.3 指标体系的局限与展望 |
7.2 结论 |
7.3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建议 |
7.3.1 “线段、直线、射线”案例分析 |
7.3.2 熟读精思课程标准——明确学段目标 |
7.3.3 熟读精思课程标准——培养能力素养 |
7.3.4 熟读精思课程标准——规范目标表述 |
7.3.5 熟读精思课程标准——锻炼情感表达 |
7.3.6 深化理解数学概念——描述具体的概念体验活动 |
7.3.7 深化理解数学概念——设置情境中的抽象活动 |
7.3.8 深化理解数学概念——突出概念本质属性 |
7.3.9 深化理解数学概念——注重加强概念应用 |
7.3.10 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发展——关注知识技能基础 |
7.3.11 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发展——关注思想方法基础 |
7.3.12 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发展——关注经验基础 |
7.3.13 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发展——关注心理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问卷 |
附录2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问卷 |
附录3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信度检验 |
附录4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检验 |
附录5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打分表 |
附录6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
致谢 |
(5)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
一、研究路径 |
二、总体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
一、文化意识 |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
一、概念及内涵 |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
一、文化历史理论 |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
一、目的与原则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
一、培养理念层面 |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
三、考评机制层面 |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基于关联主义视角的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
三、相关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衔接 |
二、教学衔接 |
三、文科地理教学 |
四、文科地理教学衔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关联主义 |
二、建构主义 |
三、最近发展区 |
第三章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现状研究 |
第一节 调查情况说明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目的与对象 |
三、调查方式和问卷收发情况 |
第二节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高中文科地理学习现状分析 |
二、高中地理教师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三节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成因 |
一、高中文科地理教学内容衔接梳理 |
二、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困难的原因 |
三、高中文科学生地理学习难点及成因 |
第四章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
第一节 文科地理教学衔接原则 |
一、目标要求的量力性原则 |
二、教学内容的整体关联性原则 |
三、因材施教实施教学原则 |
四、知识节点的针对性实施原则 |
五、构建知识网络的循序渐进原则 |
第二节 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
一、从教师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的角度出发 |
二、从文科学生地理学习角度出发 |
第五章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案例设计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教学衔接设计—以《气候的形成与分布》为例 |
第二节 人文地理教学衔接设计—以《农业及其影响因素》为例 |
第三节 区域地理教学衔接设计—以《亚洲概况》为例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 |
附件一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现状调查 |
附件二 高中文科学生地理学习困难调查 |
附件三 高中地理教师文科教学衔接现状调查 |
致谢 |
(7)新课标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继续探究初高中衔接这一永恒话题 |
二、支持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改革深化 |
三、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
四、帮助学生快速高效适应高中地理学习 |
五、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
六、支持地理课程改革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调查目标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对象 |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初高中地理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二、高一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断裂成因分析和衔接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断裂成因分析 |
一、课程设置的连续性因素 |
二、课程实施的功利性因素 |
三、课程标准要求差异性因素 |
四、教材内容和学习深度差异因素 |
五、教师研究衔接点的水平因素 |
六、学生学习水平与态度差异因素 |
第二节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
一、课程设置连续性策略 |
二、避免课程实施功利性的策略 |
三、缩小课程标准要求差异的衔接策略 |
四、教材内容和学习深度衔接策略 |
五、减小教师衔接研究水平差异的策略 |
六、学生学习水平与态度衔接策略 |
第四章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内容 |
第二节 教学案例 |
第三节 教学效果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高一学生地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初中教师地理教学衔接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C 高中教师地理教学衔接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D 高一1 班地理期末考试成绩单 |
附录 E 高一2 班地理期末考试成绩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地理学习习惯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地理学习习惯调查 |
2.1 访谈的开展 |
2.1.1 访谈对象选取 |
2.1.2 访谈内容确定 |
2.2 问卷调查的开展 |
2.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2.2.3 问卷信效度分析 |
2.3 课堂观察的开展 |
2.3.1 课堂观察对象选取 |
2.3.2 课堂观察内容记录 |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地理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
3.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学习习惯差异对比分析. |
3.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堂常规学习习惯现状 |
3.2.1 课前预习习惯 |
3.2.2 课中学习习惯 |
3.2.3 课后学习习惯 |
3.3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地理学科学习习惯现状 |
3.3.1 读图识图的习惯 |
3.3.2 勤于实践的习惯 |
3.3.3 善于观察的习惯 |
3.3.4 乐于思考的习惯 |
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地理学习习惯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个人内部因素 |
4.1.1 学习兴趣缺乏 |
4.1.2 学习动机不强 |
4.1.3 转学经历频繁 |
4.1.4 知识基础薄弱 |
4.2 外部环境因素 |
4.2.1 家庭教育投入少 |
4.2.2 教学方式不适宜 |
4.2.3 学校教学资源差 |
4.2.4 同伴群体影响大 |
5.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对策 |
5.1 教师主力 |
5.1.1 发挥学生优势 |
5.1.2 融洽师生关系 |
5.1.3 完善评价体系 |
5.1.4 改进课堂教学 |
5.2 家校合力 |
5.2.1 家庭积极参与 |
5.2.2 学校加强德育 |
5.2.3 家校密切联系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课堂观察记录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10)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主体性教育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主体性相关理论 |
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内涵 |
(一) 主体性内涵 |
(二) 主体性教育内涵 |
二、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理论 |
(二) 教育心理学中的主体性理论 |
三、高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
第3章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目的 |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依据 |
三、调查与访谈对象 |
四、调查问卷分析 |
(一)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二) 教师访谈分析 |
第4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主体性培养的策略 |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
(一) 民主与规范引导相结合 |
(二) 端正的学习态度与责任意识的培养 |
二、优化地理教学,符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特征 |
(一) 在教授地理知识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
(二) 在心智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
(三) 在地理教学问题地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
三、建立科学的学生主体性评价体系 |
(一) 地理教学主体性评价内容 |
(二) 主体性评价方法和一般课堂具体评价内容 |
第5章 基于主体性培养策略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
一、主体性培养策略下的地理教材处理(以湘教版为例) |
二、基于学生主体性特征的教学流程 |
(一) 教学流程设计注意的问题 |
(二) 高中地理主体性培养教学流程 |
三、实践案例(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 |
(一) 本节教材分析 |
(二) 学情分析 |
(三) 设计要求与思路 |
(四) 教学目标 |
(五) 教学流程设计 |
四、主体性教学实践结果的对比分析 |
(一) 教学考试成绩 |
(二) 教学过程观察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与展望 |
二、可能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课堂学生学习现状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二: 高中地理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D]. 陈雪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 杨沙沙.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初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D]. 郝玉萍.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田晴.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关联主义视角的高中文科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 杞妃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新课标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D]. 吴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地理学习习惯分析及对策研究[D]. 谭慧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策略的研究[D]. 徐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