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畸胎瘤2例报告

椎管内畸胎瘤2例报告

一、脊髓内畸胎瘤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辉[1](2019)在《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使用计算机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相关文章,按照标准纳入文章,并由两位作者独立挑选。所纳入文章的质量评价按照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排除评分低于5分的低质量文章后提取纳入文章的数据,运用Re 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Meta分析总共纳入14篇相关研究,共纳入1047例患者,其中半椎板组528例,全椎板组519例,研究表明半椎板组的手术时间[MD=-62.14,95%CI(-79.74,-44.54),P<0.00001]、术中出血量[MD=-257.51,95%CI(-344.77,-170.26),P<0.00001]、住院时间[MD=-6.69,95%CI(-8.03,-5.36),P<0.00001]、术后下床时间[MD=-18.61,95%CI(-21.49,-15.74),P<0.00001]、总并发症发生率[OR=0.26,95%CI(0.16,0.43),P<0.00001]、脑脊液漏发生率[OR=0.38,95%CI(0.17,0.88),P=0.02]、脊柱后突不稳发生率[OR=0.19,95%CI(0.05,0.65),P=0.009]、局部疼痛发生率[OR=0.22,95%CI(0.05,0.88),P=0.03]、脊柱不稳定发生率[OR=0.08,95%CI(0.03,0.19),P<0.00001]要低于全椎板组;半椎板组肿瘤全切率[OR=2.70,95%CI(1.16,6.25),P=0.02]、临床症状改善率[OR=3.21,95%CI(1.96,5.28),P<0.00001]要优于全椎板组,术后感染发生率[OR=0.59,95%CI(0.30,1.19),P=0.14]和肌无力发生率[OR=0.37,95%CI(0.09,1.62),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半椎板组和全椎板组术后近期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半椎板因手术切口相对较小,损伤小,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较快,相应的住院时间缩短,降低了治疗费用,能及早的下床活动,并且降低了院内感染,压疮,血栓的风险,脊柱稳定性较高,但在临床上仍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

黄磊,杨俊,王贵怀[2](2013)在《脊髓型囊虫病3例报告并文献回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分析脊髓型囊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提升对该病的总体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3例脊髓型囊虫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物全切除术。结果 3例均位于胸段脊髓,病理证实为脊髓囊虫,术后2例浅感觉减退,治疗后恢复。术后肌力较术前恢复,继续口服驱虫药物。结论脊髓型囊虫病发生率低,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建议用药物抗囊虫治疗。

史腾,周亮,刘建恒,苏祥正,刘郑生[3](2014)在《腰椎管内畸胎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腰椎管内畸胎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手段。方法我院于2013年5月13日收治1例腰椎管内畸胎瘤,患者男性,27岁。通过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腰椎管内畸胎瘤,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术中可见脊髓圆锥高位,畸胎瘤位于腰椎管硬脊膜下髓内脊髓圆锥位置,为囊实性,有包膜,内容物为豆渣样脂肪成分。结论发生于腰椎管内畸胎瘤罕见,须经病理检查诊断;目前治疗为显微镜下手术切除。

付强[4](2010)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率及手术全切率,改善预后。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2009年收治的198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病例,经过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获得12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预后评估。结果:12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术前无一例诊断;全部病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行“囊肿切除术”,其中6例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2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囊腔囊肿蛛网膜下腔沟通术”,术中仅1例疑似;术后12例均送病理检查,确诊8例,其中7例为肠源性囊肿(Ⅰ型6例,Ⅱ型1例),1例为支气管源性囊肿(Ⅱ型),4例漏诊,其中2例诊断为囊肿样病变,另2例诊断为单纯性囊肿。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复诊,2例原为肠源性囊肿(Ⅰ型)后诊断为肠源性囊肿(Ⅱ型),新增4例肠源性囊肿,其中3例肠源性囊肿(Ⅰ型),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Ⅱ型)。术后达到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脊髓损伤的Frankel分级(D级)1例,达到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脊髓损伤的Frankel分级(E级)11例,随访6月~3年,未见囊肿复发。结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临床少见,容易漏诊、误诊。脊柱MRI是首选辅助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在保存脊髓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切除囊肿是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全切囊壁可治愈本病,部分切除可致复发、播散及恶变。

张卫宁,王帅,王政刚[5](2007)在《胸髓内畸胎瘤1例报告》文中提出

王树凯[6](2005)在《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文中提出椎管内先天性肿瘤为胚胎发育期残存的胚层细胞发展而成。依组织结构不同分为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肠源性囊肿、脂肪瘤、脊索瘤等。它们可由一个胚层构成,也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胚层组织构成。表皮样囊肿仅含表皮和脱屑,皮样囊肿除表皮和脱屑外,尚有真皮及皮肤附件如汗腺、皮脂腺、毛囊等。畸胎瘤含三个胚层结构。肠源性囊肿其组织学上以内胚层结构为主,是原肠组织在椎管内异位形成的囊肿。可认为属于畸胎样囊肿或畸胎瘤。 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发病机理目前仍不甚清楚。但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它起源于胚胎发育前3周内原始神经肠管、脊索、神经管的形成不全,以及上述诸结构、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之间而引起的紊乱。肠源性囊肿:典型的囊肿是透明状薄壁囊肿,内含无色黏液,囊壁由一分层或假分层的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有血管结缔组织滋养。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虽然都起源于外胚层组织,但由于滞留细胞成分的差异,使两者在组织学上各有特点。表皮样囊肿只含表皮组织,而皮样囊肿除表皮组织外,还含有真皮及皮肤附件,如皮脂腺、汗腺和毛囊组织。畸胎瘤包含三个胚层组织。脂肪瘤主要为中胚层结构。脊索瘤来自异位或残留胚胎脊索,其细胞形态学表现虽为良性,但其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却类似恶性肿瘤,因而将其列入恶性肿瘤的范畴。 病变部位:表皮样或皮样囊肿可发生在椎管内的任何部位,但以胸腰相接段

吴国兰,杨荣华,李凤强[7](2003)在《脊髓内畸胎瘤2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李杰,肖越勇,李国英,郁冰冰,潘立清,孙振峰[8](1998)在《脊髓内肿瘤MRI诊断》文中研究表明评价MRI对脊髓内肿瘤的诊断价值。对12例手术证实髓内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除脂肪瘤,表皮样囊肿外,多数肿瘤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脂肪瘤有特征性MRI信号,T1加权,T2加权均为高信号。血管母细胞可见细小病变内血管。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MRI表现。临床症状与体征,磁共振可以对髓内肿瘤进行准确地定位及定性诊断。

王青,李传福,田益民[9](1997)在《椎管内畸胎瘤的CT诊断(附四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李香凝,曾幼鲁,王盛锦[10](1995)在《椎管内畸胎瘤的CT脊髓造影表现(附5例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报告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畸胎瘤,重点讨论其CT脊髓造影的表现。椎管内畸胎瘤在CT上多表现为混杂密度的肿块,可同时测出软组织密度、脂肪密度和骨质密度,据此可与椎管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二、脊髓内畸胎瘤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内畸胎瘤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选择及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脊髓型囊虫病3例报告并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腰椎管内畸胎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讨论

(4)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诊断结果
    2. 随访结果及疗效判断
讨论
    1. 诊断
    2. 鉴别诊断
    3. 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4. 显微外科治疗
    5. 预后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椎管内先天性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正文
    1. 解剖生理基础与发病机理
        1.1 脊髓的解剖
        1.2 生理基础
        1.3 发病机理
    2. 病理学
        2.1 肠源性囊肿
        2.2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2.3 畸胎瘤
        2.4 脂肪瘤
        2.5 脊索瘤
    3. 发病率及病变部位
        3.1 发病率
        3.2 病变部位
    4. 辅助检查
        4.1 脑脊液检查
        4.2 肌电图检查
        4.3 X-线检查
        4.4 椎管造影
        4.5 CT扫描
        4.6 MRI
    5. 临床表现
        5.1 肠源性囊肿
        5.2 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畸胎瘤
        5.3 脊索瘤的发病年龄
        5.4 脂肪瘤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6.1 诊断
        6.2 鉴别诊断
        6.2.1 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
        6.2.2 脊膜瘤
        6.2.3 神经胶质瘤
        6.2.4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
        6.2.5 转移瘤
        6.2.6 脊椎退变性疾病
        6.2.7 脊髓蛛网膜炎
        6.2.8 运动神经元疾病
    7. 治疗
        7.1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7.2 肠源性囊肿
        7.3 畸胎瘤
        7.4 脂肪瘤
        7.5 脊索瘤
    8. 预后
        8.1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8.2 肠源性囊肿
        8.3 脊索瘤
    9. 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四、脊髓内畸胎瘤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王军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2]脊髓型囊虫病3例报告并文献回顾[J]. 黄磊,杨俊,王贵怀.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05)
  • [3]腰椎管内畸胎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史腾,周亮,刘建恒,苏祥正,刘郑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4(02)
  • [4]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D]. 付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5]胸髓内畸胎瘤1例报告[J]. 张卫宁,王帅,王政刚.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7(06)
  • [6]椎管内先天性肿瘤[D]. 王树凯. 郑州大学, 2005(08)
  • [7]脊髓内畸胎瘤2例报告[J]. 吴国兰,杨荣华,李凤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3(01)
  • [8]脊髓内肿瘤MRI诊断[J]. 李杰,肖越勇,李国英,郁冰冰,潘立清,孙振峰.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1998(01)
  • [9]椎管内畸胎瘤的CT诊断(附四例报告)[J]. 王青,李传福,田益民.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7(03)
  • [10]椎管内畸胎瘤的CT脊髓造影表现(附5例报告)[J]. 李香凝,曾幼鲁,王盛锦.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5(04)

标签:;  ;  ;  ;  ;  

椎管内畸胎瘤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