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合并屎肠球菌感染性脑膜炎一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雷毕鹏[1](2020)在《腰椎术后感染与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术后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内固定手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多发病于术后一周左右,多呈急性发病,迁延难愈,症状明确,但较难诊断。患者多出现发热(局部或者全身)、局部肿胀、伤口渗出等症状,少部分病例感染侵入椎管导致意识模糊,虽大部分病例仅表现于局部感染症状,但感染易加重或恶化,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并需要花大量时间治疗,也极难确认感染完全治愈,最终导致患者局部伤口窦道发生、长期发热、内固定外露甚至死亡威胁。同时它也有可能也会导致费用增加,甚至需要二次手术的风险。据相关资料统计,全球范围内腰椎术后感染的发病率约为0.7-12.0%。脊柱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年龄、肥胖、糖尿病、吸烟)和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入路、融合部位、融合程度、内固定、持续时间大于3小时、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大于3天)。大多数感染(约89%)发生于早期(术后1个月以内),少部分(约7%)为迟发性感染(术后1-3个月)。切口深部感染是SSI最常见的类型(46.7%)。在感染病原体中,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占感染总人数的80%。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占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的58%。目前研究显示,腰椎术后感染的治疗措施,主要与感染部位、细菌种类和患者症状有关,对于浅层的局限性感染,大多数患者考虑以保守治疗为主,早期需行广谱抗生素治疗,并予以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定期复查实验室指标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但面对顽固性、深层面感染,是否行手术治疗对于患者及医生依然是一个难题。彻底清创后是否需要保存内固定物也存在部分争议。脑脊液漏同样也是腰椎术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腰椎手术出现脑脊液漏的概率为5%-9%。有资料表明,相关脑脊液漏的发生可能会导致术后概率增加和并发症的加重。硬膜撕裂导致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渗漏的发生率很高。术后一旦发生脑脊液漏,大多数研究表明缝合修补撕裂的硬膜可以阻止脑脊液渗漏。治疗脑脊液漏,最重要的手段是预防,包括术前危险因素评估和术中精细操作。与常规微创手术治疗相比,内固定可导致更多的空腔形成。为预防硬膜损伤的产生,椎旁肌填塞是防止小硬膜撕裂的有效措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硬膜撕裂不会导致蛛网膜破裂,脑脊液也不会渗漏。但由于蛛网膜薄而脆弱,任何增加腹腔内压力的行为,如从麻醉中剧烈苏醒、咳嗽、便秘和尿潴留,都会导致蛛网膜撕裂而发生脑脊液漏。所以,即使术中操作精细,术后依然会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脑脊液漏。同时,及时直接缝合修补硬膜撕裂的治疗方式已被广泛应用。目的:研究腰椎术后感染和脑脊液漏的相关性。了解两者同时发生对于患者及医疗方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荆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包括脊柱融合、椎板切除、椎间盘切除和椎体切除)作为实验组,腰椎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如性别、身高、年龄、体重、体重指数(BMI)、职业、吸烟与否、饮酒与否、基础疾病、总病程等,排除术前存在感染可能、相关病人资料不完全及相关脊柱肿瘤和结核患者。2、数据收集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两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费用、切口引流量、愈合时间、卧床时间、再次手术概率和死亡率等相关因素。以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为指导。3、数据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录入、处理及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s T tes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其与非参数数据的的分析均采用Mann-Whitney检验。多样本率之间的比较采用Chi-square分析,必要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最后对比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探讨脑脊液漏与腰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数据的比值均以P<0.05考虑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2010年1月-2019年12月共行腰椎手术5614例,满足纳入标准患者4955例。感染患者人数152例,医院感染率约为3.06%。2010年1月-2019年12月共发生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233例,纳入标准患者221例,伴有感染患者15例,医院感染率约为6.78%。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引流天数、引流量、患者卧床时间是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感染患者中,合并脑脊液漏患者的费用、愈合时间、感染持续时间(通过实验室指标检测)均较为突出。实验组2次手术人数10例,约占样本比例66.6%。对照组二次手术患者人数48例,约占样本比例31.5%。结论:SSI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脊柱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在脊柱融合术后。预防SSI的关键是严格无菌操作、术中冲洗、预防性抗生素和术前优化患者因素带来的风险。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一旦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早期成功清除感染后,仍可保留内固定,但在脊柱融合术后,如果需要终生口服抗生素或者感染未被完全抑制,可考虑通过移除内固定物来去除感染源。在治疗过程中尽早行外科手术干预,有助于修复复杂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方案取决于感染的时间和位置。SSI的时间分类可分为早期、晚期或潜伏期。部位分类可定位局限于椎间盘、深筋膜、浅筋膜和皮下。脊柱术后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会使患者伤口内部渗出严重、同时由于患者卧床时间延长,会对患者术后的康复造成一定的阻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术后感染概率的增加,也使的患者的术后感染症状更加难以控制。由于感染部位的细菌会随着渗出的脑脊液,在伤口内部蔓延。所以使感染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同时也有侵入椎管造成颅内感染的风险。两者同时发生,对患者的预后、费用和死亡率均造成了更坏的影响。所以一旦确诊腰椎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患者,建议积极行对症治疗,一旦患者感染部位不仅仅局限于浅层皮肤,便需要考虑对患者伤口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术中发生脑脊液漏患者,可考虑行硬膜修复及抗生素预防性冲洗治疗。
邓冯沂[2](2020)在《颅内感染多重耐药G+菌分布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其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多重耐药G+菌在颅内感染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2)分析颅内感染的初始病因,根据临床疗效评估的相关准则,评价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 疗颅内多重耐药G+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3)为临床优化用药提供参考,并期 望为专家共识、临床指南等治疗颅内感染方面的权威文献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搜索2017年6月-2019年6月两年送检的4986例阳性标本中纳入脑脊液标本259例,多重耐药202例。根据纳入标准选择124例使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万古霉素组(n=72)和利奈唑胺组(n=52),按照评价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颅内多重耐药G+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1)采集的4986例培养结果显示阳性标本中共有脑脊液标本259例,其中多重耐药菌202株(77.69%),数目排列在前四位的菌种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n=91,35.14%)、人葡萄球菌(n=29,11.20%)、头葡萄球菌(n=29,11.20%)、溶血葡萄球菌(n=27,10.42%);本研究没有出现菌株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均耐药的情况。其中CNS菌株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及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75%。(2)发生颅内感染与脑出血(28.23%)、颅脑损伤(19.35%)、蛛网膜下腔出血(19.35%)及颅内肿瘤(24.19%)等密切相关,124例患者中的116例患者行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3)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相比,在临床疗效(88.46%VS 62.50%)及细菌清除率(78.84%VS 47.22%)方面均显着优于万古霉素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万古霉素组(15.38%VS 25.00%)(P>0.05)。结论:脑出血、脑损伤和颅内肿瘤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后极易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菌。本研究表明:在治疗颅内多重耐药G+菌感染使用利奈唑胺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万古霉素,值得临床推广。因此,在颅脑手术后早期选用利奈唑胺进行抗感染治疗对颅内感染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肖科,钟利[3](2018)在《肠球菌脑膜炎1例》文中研究表明肠球菌是一组主要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具有共同生化特征的革兰阳性细菌,是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对人类致病的主要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前者占85%~95%,后者占5%~10%,其余为坚韧肠球菌和其他肠球菌。肠球菌感染多见于泌尿道、血流感染、腹腔感染、外科手术切口及心内膜等,神经系统感染较少,本文报道1例肠球菌脑膜炎并复习相关文献。
王丽媛,蔡晓唐,汪志凌,刘顺利,谢咏梅,周晖[4](2018)在《儿童屎肠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屎肠球菌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9例屎肠球菌脑膜炎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9例患儿均经血液或脑脊液或PICC端培养出屎肠球菌,其中6例(67%)为新生儿,2例(22%)为6个月以内婴儿,1例(11%)为3岁4个月幼儿。56%的患儿起病前存在致病高危因素:肠道感染、脑积水术后安置引流管,以及颅骨骨折、导管相关性感染和母亲围产期感染。以发热、反应差为主要表现,22%的患儿出现抽搐,均无脑膜刺激征及意识障碍。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CRP正常或升高;脑脊液有核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蛋白明显升高,糖降低。药敏均提示对万古霉素敏感,且万古霉素治疗有效,1例出现脑积水并发症。结论屎肠球菌脑膜炎主要见于新生儿及婴儿,存在致病高危因素的比例高,临床特征不典型,对万古霉素敏感。
温优良[5](2011)在《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及临床运用规范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一、模拟临床用量,研究骶管注射疗法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克服临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盲目性和主观性,为临床安全配伍提供理论支持;骶管注射所致并发症多是由于局麻药剂量过大,配伍用药过多,不熟悉局部解剖以及穿刺过深等所致,由此避免此类操作可减少骶管注射疗法并发症的发生率。二、糖皮质激素是骶管注射疗法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最易滥用导致诸多临床意外发生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具有保钠排钾作用,大剂量应用可致血钾降低,导致低钾血症。如果激素用量太大或药物的刺激性太强,易在椎管内形成高渗透压或刺激,对神经根造成化学性刺激和脱水变性,甚至不可逆损伤,还可引起前列腺增生、过敏性皮炎、肝脏肿大和哮喘等。为此,考察糖皮质激素在骶管注射疗法中常用配伍的稳定性,为规范化的药物配伍供依据。三、骶管注射疗法是从麻醉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遍认为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糖皮质激素注入硬膜外腔直接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子对神经根的刺激及抑制无菌性炎症,消除水肿及抑制粘连而达到治疗目的,以致临床上有人随意加大局麻药或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以期增加临床疗效。另外,不少学者认为注入大量的等渗药液,对硬膜外腔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和压力,有可能达到钝性的无创伤性分离粘连,推移对神经根压迫的突出椎间盘,起到所谓的“液体刀”作用。更有甚者声称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在骶管注射疗法中的作用好过糖皮质激素,完全可以取代之!通过观测骶管注射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期探究通过增加麻醉药或糖皮质激素用量、注入大量等渗性药液或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其疗效是否优于糖皮质激素。方法:一、将骶管注射疗法常用药物配伍按照基本药物组、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医药物组等依次分为13个小组。基本药物组为局麻药(2%利多卡因、2%普鲁卡因)与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注射液)配伍,西药组为基本药物与不同西药(维生素B、碳酸氢钠注射液等)之间的配伍,中药组为基本药物与不同中药注射剂(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之间的配伍,中西医药物组为基本药物与不同西药和中药注射剂之间的配伍。在室温下,分别配制各组药液后,各自在0min、30min、1.0h、2.0h、4.0h时观察其外观、pH值、紫外吸光度及不溶性微粒变化,详细的检测方法及评判标准见2005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附录ⅣA,ⅥH,ⅨC。二、本课题组在进行预实验时,曾选用醋酸强的松龙悬浊液进行配伍,发现悬浊液本身较容易影响到对溶液微粒数等的观察,且考虑到本研究所涉及的配伍组别多,所以全采用水剂的地塞米松注射液进行配伍稳定性研究,且所配伍的地塞米松注射液的剂量也是固定的。为此,参照上述骶管注射疗法中常用的药物配伍组方,把研究对象按照糖皮质激素的不同剂量、不同剂型及中西医药物配伍分为7个小组进一步进行专项研究。在室温下,分别配制各组药液后,测定在0min、30min、1.0h、2.0h、4.0h时各组的外观、pH值及紫外吸收度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配伍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变化。三、把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地塞米松低剂量组(B组,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地塞米松高剂量组(C组,地塞米松注射液20mmg)、曲安奈德低剂量组(D组,曲安奈德注射液5mg)、曲安奈德高剂量组(E组,曲安奈德注射液20mmg)和丹参注射液组(F组,丹参注射液5ml);每组各15例,各个组别的性别、年龄、病程、突出部位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各个组别具有较好的均衡性。每组患者均按照各自的组方配制成总液量为20ml的溶液给予骶管注射。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1周和2周均使用改良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M-JOA)腰痛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一、骶管注射疗法模拟临床时,13个不同配伍组别在4h内,其注射液的外观、pH值、紫外吸收度均无显着性改变;除基本药物组、西药组和中药组的简单配伍组等共5组别的不溶性微粒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外,其余8组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均不符合规定。二、丹参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混合配伍后立即(0min)有大量黄白色沉淀物体生成;丹参注射液组和红花注射液组各自配伍后也即有少量黄白沉淀产生,并且随着放置时间延长沉淀物增加明显。其余各组配伍后液体澄明,未见明显变色及沉淀物生成。三、除大剂量曲安奈德组出现较多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及中西医药物配伍组出现肉眼可见的大量棕色沉淀物外,其余各组别在4h内,其注射液的外观、pH值、紫外吸收度及高效液相色谱图均无显着性改变四、用甲醇配置曲安奈德,在13.15处有较大的色谱峰,峰型完美,所以用甲醇配置样品适合于曲安奈德的分析。分别于Omin、30min和1h、2h、4h进样,测得标示量平均值为99.85%,RSD=0.92%(n=5),表明配伍液在4h内基本稳定;但在配伍24h后可见曲安奈德注射液出现少量分解。五、治疗前各组患者M-JOA腰痛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各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0.05),但M-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骶管注射治疗后,糖皮质激素各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比生理盐水组和丹参注射液组降低明显(P<0.01),但生理盐水组和丹参注射液组、糖皮质激素各剂量组之间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六、骶管注射治疗后1周,曲安奈德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降低程度比地塞米松组明显(P<0.05),但治疗后2周,曲安奈德组与地塞米松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依据M-JOA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定标准,改善率显示:各个组别改善率均达到优良,尤其以糖皮质激素各剂量组改善尤为明显,这表明经过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疗效确切,腰椎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DL)改善。结论:一、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越简单越稳定,不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制剂随着配伍药物成分的增加其稳定性降低,中西医药物更是不宜一起配伍使用。二、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应该严格遵循最低有效浓度和低剂量给药的原则,不宜盲目通过加大药物剂量来增强临床疗效。三、在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中,随糖皮质激素混悬液的剂量增加其药物配伍稳定性下降,不论是水剂的地塞米松注射液,还是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混悬液均不宜与中药制剂配伍。中药成分复杂,从众多中药中选出药效肯定、持久、无不良反应且适宜众多药物配伍的药物,还有待去探索研究。四、在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中,糖皮质激素混悬液之配伍液在4h内基本稳定,但最好现配现用。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疗法中,从临床疗效观察中药制剂的作用与生理盐水无异,中药制剂在本病的治疗中仍属一种辅助作用。目前临床上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所用中药种类较多,用中药取代激素也是一个思路,但从本课题临床观察发现此类配伍还不够成熟。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疗法中,起关键作用的仍是糖皮质激素,且临床临床疗效与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不明显相关,考虑到混悬液有误注血管的危险和骶管内结晶可引起的组织粘连等意外,建议临床运用中最好遵循低剂量给药和缓推水剂优先的原则。
范宁[6](2004)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合并屎肠球菌感染性脑膜炎一例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艳[7](2020)在《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MRI检查的多序列成像特点为基础,分析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Brucella Osteoarthritis,BOA)系列MRI表现,评价MRI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价值并提高对BO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38例BOA患者临床以及MRI扫描资料(序列包括TIWI,T2WI及STIR,包括8例T1WI增强扫描),由2位高年资中级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收集的68例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Brucellosis Sacroiliitis,BSI)、100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Brucellosis Arthritis of the Hip,BAH)、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及18例少见部位-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Brucellosis Symphysis Pubis,BSP)的临床资料与MRI图像进行分析,包括确定病变分期、病变发生部位、累及骨与关节(单侧/双侧)、T2WI关节软骨信号(增高/降低)、T1WI/T2WI/STIR序列骨髓信号(增高/降低)、骨质信号与形态改变(骨质增生硬化与破坏)、脂肪沉积、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信号及脓肿形成与否。其中,依据发病部位将BAH又分为骨髓水肿型、滑膜型和全关节型进一步研究其MRI特点;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骨髓炎型、关节炎型及脊柱炎型分别探讨。结果:本组收集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共计238例,男性18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32.3岁。MRI检查发现BOA急性期病变167例,亚急性期病变60例,慢性期病变11例,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BSI及急性期/亚急性期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18;p=0.341);其重要特征以累及单侧关节多见,单侧/双侧BSI及单侧/双侧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86;p=0.176);急性期/亚急性期BOA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2WI和STIR序列显示关节软骨及骨髓信号增高,T1WI序列骨髓信号减低,部分病变内见骨质增生硬化条状低信号,关节腔内少量积液,周围软组织炎性水肿、少数合并脓肿形成,增强后急性期/亚急性期骨与关节病变以均匀强化为主,周围脓肿呈环形强化,BAH较BSI软组织内形成脓肿更常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慢性期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及关节软骨小囊状破坏,边缘清楚,信号减低,出现骨质增生硬化,病变内脂肪沉积及部分形成慢性骨脓肿。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伴随布鲁氏菌病抗体滴度成倍增加,BOA病变无明显成比例进展趋势;MRI可清楚显示BOA治疗后转归情况。(1)BSI急性期47例,亚急性期17例,慢性期4例;单侧关节受累51例(2例左侧,30例右侧),构成比为75%(51/68);双侧关节受累17例,构成比为25%(17/68);单侧BSI中右侧发生率(58.9%)比左侧(41.1%)稍高。(2)本组BAH急性期68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6例;单侧关节受累63例;双侧关节受累37例,构成比分别为63%、37%;BAH骨髓水肿型MRI检查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病变内见骨质硬化改变53例,慢性期股骨头内骨脓肿1例。(3)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急性期37例,亚急性期15例,仅累及单一部位39例,累及两个以上部位13例,共计65个部位。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三种类型,1)骨髓炎型,累及30个部位;2)关节炎型,累及30个部位;3)脊柱炎型,累及5个部位。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发生于长骨骨骺及干骺端、单侧大关节及脊柱椎体的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水肿,部分可见骨、软组织及椎旁、椎管内范围局限的脓肿形成。(4)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依据患者临床病史描述症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2例,慢性期1例;男性9例(左侧3例,右侧3例,双侧3例),女性9例(左侧1例,右侧2例,双侧6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以骨髓水肿改变为主,表现为耻骨联合一侧或双侧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呈高信号,以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骨髓水肿明显,可累及坐骨和/或耻骨支;耻骨联合周围软组织亦可明显水肿,肌间隙模糊,18例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关节间隙:18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关节横断最大层面间隙宽度为4-12毫米,平均关节间隙宽度为6.75毫米。结论: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以男性感染为主;多发生在较年轻年龄段,MRI检查通过多序列成像可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尽早清晰显示病变细节。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布鲁氏菌性关节炎以累及骶髂关节、周围单侧持重大关节为主,亦可见于关节少见部位,例如耻骨联合。另外,儿童布鲁氏菌性骨髓炎相较于成人更常见,以累及单侧长骨骨骺及干骺端为主;其累及上肢关节、脊柱相对于成人少见,脊柱以累及腰椎为主;由于儿童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重,病变发现早,发生骨质破坏更少见。MRI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方式对尽早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
刘金石[8](2019)在《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危险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外科中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极大增加了腰椎手术失败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痛苦。本研究回顾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腰椎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点,探索其危险因素,旨在为降低腰椎内固定术后SSI的发生率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依据。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实施腰椎内固定手术病例资料1073例,其中男性516例,女性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合并高血压212例,合并糖尿病90例,肥胖(BMI≥28kg/m2)27例,近期吸烟史1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86例,腰椎管狭窄症350例,腰椎滑脱症147例,腰椎骨折107例,脊柱畸形54例,腰椎肿瘤29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共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18~77岁(54.89±16.67岁),合并高血压7例,合并糖尿病5例,肥胖(BMI≥28kg/m2)3例,近期吸烟史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腰椎管狭窄症5例,腰椎滑脱症3例,腰椎骨折4例,脊柱畸形1例。收集感染病例术后发病时间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收集性别、年龄、BMI、吸烟史、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术前使用激素、术前ASA分级、手术开始时段、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无输血、内固定节段数、是否为翻修手术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病例1073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9例,腰椎内固定术后SSI发生率为1.77%,其中早发感染15例(浅表5例,深部10例),迟发感染4例(均为深部感染)。19位感染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4株,以革兰氏阳性菌最为多见(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迟发感染病例主要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导致。肥胖(BMI≥28kg/m2)(OR=6.704,P=0.005)、糖尿病史(OR=4.071,P=0.008)、较长手术时间(手术时间≥3h)(OR=7.102,P=0.000)、手术开始时间为晚间(17:00以后)(OR=3.981,P=0.018)为腰椎内固定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SSI最主要的病原菌是革兰氏染色阳性菌(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少量是由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导致(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迟发感染中最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机会致病菌。肥胖、糖尿病史、较长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间为晚间为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梅升辉,朱乐亭,杨莉,赵明,赵志刚[9](2016)在《替加环素治疗颅内耐药菌感染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关注替加环素治疗颅内耐药菌感染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替加环素治疗颅内耐药菌感染的9例病例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与结论:替加环素治疗颅内耐药菌感染多用于革兰阴性耐药菌感染,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给药,维持剂量多为50 mg,bid,大多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由于替加环素较大的表观分布容积和较差的血脑屏障透过能力,导致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远低于治疗要求,从药理学上很难解释替加环素在合并用药方案中的有效性。提高替加环素在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的给药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徐丹,周立新,马国涛,高山,彭斌,崔丽英[10](2013)在《反应迟钝 头痛 发热》文中指出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8岁。主因反应迟钝、头痛伴发热2月余,于2012年11月9日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8月底)出现反应迟钝、精细动作缓慢,但生活可完全自理。约1周(9月6日)后出现阵发性头部胀痛但可耐受,以前额部显着且与体位变换无关,伴发热(体温38℃),无明显畏寒、寒战,无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视物成双、意识不清等症状与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合并屎肠球菌感染性脑膜炎一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合并屎肠球菌感染性脑膜炎一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腰椎术后感染与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研究报告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感染的诊断标准 |
2.4 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案 |
2.5 术后感染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无脑脊液漏患者和脑脊液漏患者的感染率对比 |
3.2 两组间(实验组感染伴脑脊液漏组、对照组感染无脑脊液漏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实验室结果之间的比较 |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术中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
3.4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术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
3.5 实验组相关病例的术后检查 |
3.6 实验组相关病例二次手术 |
第4章 讨论 |
4.1 术前相关因素对于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影响 |
4.2 术中相关因素对于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影响 |
4.3 术后相关因素对于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影响 |
4.4 脑脊液漏导致腰椎术后感染的易感细菌 |
4.5 脑脊液漏导致腰椎术后感染的诊断 |
4.6 脑脊液漏导致腰椎术后感染的治疗措施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突出症的病因和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颅内感染多重耐药G+菌分布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其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 颅内感染概述 |
2 治疗颅内G~+菌感染常用药物概述 |
3 颅内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及给药方案 |
3.1 抗菌药物使用指证 |
3.2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
3.3 抗感染治疗疗程 |
4 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颅内感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5 本课题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2 研究对象筛选 |
1.2 研究软件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 |
2.2 临床疗效评价 |
2.2.1 观察指标 |
2.2.2 疗效评价标准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
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
1.2 病原菌耐药情况 |
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2.1 删除病例基本情况 |
2.2 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 |
2.3 纳入研究对象的手术及原始病因情况 |
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
3.2 两组患者细菌清除率比较 |
3.3 91例治疗有效患者脑脊液检测指标比较 |
3.4 91例治疗有效患者感染指标比较 |
4 两组患者使用药物剂量,联合用药及MIC值 |
4.1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使用剂量 |
4.2 万古霉素联合甘露醇使用情况 |
4.3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MIC结果 |
5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1 本研究的一般临床特征 |
2 颅内感染G~+病原菌耐药性及感染原因分析 |
3 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的疗效差异性分析 |
3.1 两种药物对血脑屏障的渗透性差异 |
3.2 两种药物对G~+致病菌的敏感性差异 |
3.3 万古霉素联合甘露醇的使用对抗感染疗效影响 |
3.4 两种药物在退热效果上的差异 |
3.5 两种药物不同给药剂量分析 |
4 使用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安全性分析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 本文中存在的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1 撰写论文 |
2 课题 |
3 获奖论文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肠球菌脑膜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临床症状 |
1.2 临床检查 |
1.3 治疗与结果 |
2 讨论 |
(4)儿童屎肠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一般资料 |
2.2致病高危因素 |
2.3临床表现及体征 |
2.4实验室检查 |
2.5影像学检查 |
2.6治疗及预后 |
3讨论 |
(5)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及临床运用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糖皮质激素在骶管注射疗法中的配伍稳定性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疗法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综述 |
一、骶管注射疗法药物配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研究和非手术治疗进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7)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骶髂关节炎MRI图像判定与分析 |
1.4 仪器与扫描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MRI诊断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少见部位-MRI 诊断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危险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
1.1 前言 |
1.2 资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9)替加环素治疗颅内耐药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替加环素的抑菌作用 |
2 替加环素的药动学特征 |
3 替加环素在颅内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 |
3.1 革兰阳性耐药菌所致颅内感染 |
3.2 革兰阴性耐药菌所致颅内感染 |
4 结语 |
(10)反应迟钝 头痛 发热(论文提纲范文)
病历摘要 |
临床讨论 |
讨论 |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合并屎肠球菌感染性脑膜炎一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腰椎术后感染与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分析[D]. 雷毕鹏. 长江大学, 2020(04)
- [2]颅内感染多重耐药G+菌分布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其疗效与安全性评价[D]. 邓冯沂. 宜春学院, 2020(07)
- [3]肠球菌脑膜炎1例[J]. 肖科,钟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8(03)
- [4]儿童屎肠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 王丽媛,蔡晓唐,汪志凌,刘顺利,谢咏梅,周晖.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8(03)
- [5]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及临床运用规范化研究[D]. 温优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 [6]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合并屎肠球菌感染性脑膜炎一例报道[J]. 范宁. 齐鲁医学检验, 2004(06)
- [7]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D]. 王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危险因素探讨[D]. 刘金石.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9]替加环素治疗颅内耐药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 梅升辉,朱乐亭,杨莉,赵明,赵志刚. 中国药房, 2016(14)
- [10]反应迟钝 头痛 发热[J]. 徐丹,周立新,马国涛,高山,彭斌,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