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对我国家电产销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童南鹰[1](2021)在《华星光电越南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
夏天雯[2](2017)在《基于内部控制的家电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以美的集团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伴随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许多企业相继上市。在大批上市企业出现之际,部分企业由于内部控制监管不到位,没有高度重视风险评估对于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多起严重的风险事件发生,最后使整个企业都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境地,也给全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经济影响。家电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地位不容小觑,但是,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家电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涨价、政策变更、技术创新等风险,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也为了追求更稳定健康的发展,家电企业开始重视风险评估的作用。作为开展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依据,只有对企业潜在的风险给予相当的重视,善于识别企业风险,然后对这些风险加以评价,最后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才能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出更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活动。本文首先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要素进行阐述,然后就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要素——风险评估进行深入研究,在对家电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进行分析后,运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各风险指标评分,然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一套基于内部控制的家电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最后以美的集团为例,对设计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加以运用,根据权重与分值,确定美的集团风险的综合分数,反映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和问题,为企业管理者优化风险应对策略提供基础。本文运用具体分值将无法量化的风险反应出来,弥补了定性指标评估不直观的缺点,能使管理者对风险的评价更加具体,便于企业进行更有效的风险管理。
邱岳华[3](2016)在《保健品软性传销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我国的保健品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在保健品营销上打擦边球,用非法的手段进行保健品的营销,于是产生了“保健品的软性传销模式”。这种模式和传统的传销、直销都有不同的地方,它采用免费体验馆、异地流窜会销、入股分红等几种形式来进行保健品的软性传销活动,这种新型的软性传销模式侵占老人财产,危害老人身体健康、造成家庭关系撕裂等危害。现阶段我国对这种保健品软性传销行为法律规制是存有漏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这种软性传销的认识不够且打击处理时缺乏法律依据和详细的执法指引,要有效打击保健品软性传销行为,必须要采用综合治理的手段,在法律规制方面我们从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角度去分析保健品软性传销法律规制的现状、保健品软性传销的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刑法角度提出要进一步修改组织策划传销罪的立案条件,加大对加大对传销类型犯罪的刑罚力度、对屡教不改的传销一般参与者考虑入刑这三个方面来完善刑法方面的法律规制。从行政法的角度提出要在《禁止传销条例》增加保健品会议营销的备案机制、追究保健品软性传销场所的相关责任、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调整范围和法律责任这三个方面来完善法律规制。从经济法的角度提出降低消费者的举证责任、建立保健品行业双轨制的信用体系、进一步规范保健品的广告这三个方面来完善法律规制。
徐群[4](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指出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张庆盈[5](2011)在《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探索中国文化产业法制理论的前提下,研究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法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外文化产业法制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的新情况,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中国文化产业法制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探讨文化产业法制的基本理论,首先回答文化产业法制的理论依据。之所以加强文化产业法制建设,源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一基本认识。而成熟的市场经济又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起作用的混合经济制度。市场原本就有缺陷,市场也可能失灵,当市场失灵的情况出现,政府的干预调控就是不可缺少的了。市场为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机制,国家干预管理必不可少,其中重要的手段就是法制。于是就有了文化产业包括立法、执法、司法三大主要环节的法制体系。这一法制体系是整个社会法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制度保障。在以上讨论基础上,文章转入实证研究,考察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立法、执法、司法的现状,侧重分析了法制进程和已取得的主要成果,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法制主要经历了以规范管理为主的探索阶段(1978年—2000年)和以促进发展与保障权利为主的发展阶段(2001年-)。在探索阶段,其成绩主要是通过立法建立文化市场、允许“双轨制”运行、推进社会资本准入、规范文化内容与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许可证制度。在发展阶段,通过制定、修改和废止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速培育市场主体,文化企业的所有制准入政策更加灵活;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走出去;运用金融和税收杠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引导,并采取若干措施引导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等,初步形成了一批法律法规制度文本。从执法、司法上看,也开始探索建立相应机制的步伐。对国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法制的情况、主要经验和可资借鉴的方面进行了讨论,归纳了重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内容创意核心产业、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重视文化产业结构提升、重视文化产业主导行业等六条基本经验。国外文化产业通过立法确认经营性文化的产业地位,立足于产业的市场运作机制;重视文化产业宏观管理,强化战略谋划,通过立法确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化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重视科学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通过立法促进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鼓励文化产业创意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支持文化产业链的发育;通过立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文化经营者的权益,创造良好市场环境;通过立法支持鼓励本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占领国际文化市场的更大份额;通过立法实施文化保护,维护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抵御文化霸权主义,保护国内市场,重视国家文化安全。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应借鉴这些做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章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涉及文化产业的内容及其与我国文化产业法制相关的事项进行了梳理,讨论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面临的问题以及文化产业规制应当解决的新课题,主要是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推动文化产业资源市场配置的改革,促进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文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当中,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必须从中国文化产业起步阶段的现实出发,注重保护民族文化产业,有步骤、讲策略地开放国内文化市场,有选择、有区别地引进外资,在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络传媒产业领域应慎之又慎。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国内文化产业规制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扩大文化交流等,但是必须确保国家文化安全,这是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文章随后指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立法、执法、司法和整体法制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主要问题,立法上的主要问题是文化产业法律位阶不高、文化产业规章质量不高、文化产业立法重管理轻保障、文化产业立法滞后。执法上的主要问题是政企不分、管办混淆;政出多门、权责不清;忽视程序、缺少监督。司法上的主要问题是司法独立性和中立性有待加强、司法体制和审判方式有待改革、非诉讼手段解决纠纷有待推进、对侵权的打击有待加强等。文章最后部分,针对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法制的有益经验,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的总目标和任务。我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的总目标是: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与趋势,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经验,从中国国情出发,加强和完善文化产业立法、执法、司法体系,形成健全的文化产业法制保障环境,推动文化产业成长、壮大、可持续发展。从立法角度说,文化产业法制体系建设包括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根据《宪法》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法,如《文化产业促进法》来作为文化产业法制体系建设的统领性法律。二是制定与《文化产业促进法》配套的各种法律法规,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文化市场、宏观调控、财产权制度、企业生产经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保险与救济、支持公益文化事业等方面明确权利义务与具体措施。三是制定相关规章与实施细则,并制定各地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法制体系。根据此目标,文化产业法制建设的重点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立法级别、构建文化产业的实体法律框架、建立与完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等四大任务,同时应当注意转变政府定位,调整规制主体扮演角色;引入立法后评估,减少立法滞后型风险;优化规制行为,积极防范规制机构失灵等三个问题。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跨学科交叉融合、现实性与前瞻性有机结合的原则,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系统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论述,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深入探讨文化产业法制的理论依据、系统进行文化产业法制实证研究以及从建设法治社会高度立意,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文化产业法制建设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措施可行,富有建设性和前瞻性。
曾源[6](2011)在《ZZ市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务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呈现出了供水发展较快,供水规模增长迅速;污水处理发展迅速,但基础薄弱,处理率偏低;水务改革的市场化趋势加快;行业整合加剧,资源趋向集中等趋势。为理顺体制机制,逐步整合全市水务资源,实现“资产资本化、供排一体化、经营集团化、产权多元化”,借助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注入,水务集团通过资源配置优化、业务流程重组、提高效率、资本运作、公司上市等途径,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本文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在介绍ZZ市水务发展状况之后,通过对水务发展情况、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在遵循立足业务发展、整合内外资源以及培育核心能力、做强水务主业的发展原则之下,制定了“致力于成为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影响力的水环境产业发展商”的集团发展战略。在明确资源整合、业务延伸、能力提升的业务经营思路下,提出了集团总体战略目标,即经营目标实现资产规模20亿以上,销售规模突破5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大于5%,利税总额达到4000万;管理目标实现供排一体化的产业链,利用整合契机推进企业改革,改变经营机制。同时,构建与集团战略发展规划和总体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业务组合体系,即:集团核心业务,包含制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围绕供排水的相关业务,为集团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撑,构建集团未来发展的管理平台及品牌资源;增值业务,包含水服务、水务装备制造、水环境治理和水务地产等业务,成为集团利润和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集团品牌形象;衍生业务,包含水务运营管理服务、水质监测及相关、城市污泥处理和湘江流域治理业务,经可行性论证后,发展成为集团未来新的主营业务。
刘晓静[7](2010)在《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在世界许多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文化的产业属性越来越强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势头,开始逐步加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分量,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成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近些年来,我国清楚的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从最高决策层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此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省市也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许多省区提出要建设成“文化强省”的目标。云南省是文化大省,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有悠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魅力多姿的自然风光,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云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1996年12月,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目标,文化产业在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遵循研究的规律,从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入手,介绍了文化产业的定义、分类和特征,以及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对云南省文化产业现状分析这一章节中,首先根据计算得出的云南省近十几年来的恩格尔系数,并且结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对云南省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变化情况分析,分析的结果是云南省近十几年居民文化消费一直在增加,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由于文化产业包含的行业很多,本文抽取了云南省几个主要的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本文选取了全国部分省区的数据,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资产配置情况、文化产业增加值、单位GDP含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居民文化消费增长态势这些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云南省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东部发达省区存在差距,仍需努力发展。在对云南省文化产业进行分析和比较后,提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构想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并与实事相联系,将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文化交流合作写在文章之中,云南省要抓住桥头堡建设的机遇,加强与西南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王立东[8](2009)在《东风股份轻型商用车公司物流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s of logistics in automotive industry.The motor company’s future developing goals is to integrating the supply, production, marketing system and making proper Logistics strategic planning with advanced logistics management technology.In order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tre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work combining the needs of DFAC.First, reading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to learn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not only summarizes the basic theory of automotive logistics but proposes innovative optimization method it needed and provides foundation for logistic implement in DFAC.Second, due to the starting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in DFAC, logistics management has many problems especially in purchasing logistics and production logistics. The article detailed analyses company’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operation of the processes、purchasing logistics management、produc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sales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find problems.This article stands at a high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company’s logistics management strategy presented optimization solut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existence of the key issues. First,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s strategic objectives propos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business model optimization ideas; then it followed by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 the company to improve the activities, proposed optimization proposals respectively from the purchasing logistics management、produc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sales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i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shop floor improvements and provides direction for the company’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刘翠[9](2007)在《台湾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因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中国台湾省取得了显着成就。它拥有全球比例最高的中小企业,并享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美称。中小企业是创造"台湾奇迹"的功臣。台湾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发展,是由于其具有强劲的动力机制:这样,考察台湾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历程,借鉴台湾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探明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对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各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较大的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指出了研究台湾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意义和有关台湾中小企业发展及研究的现状。第二章探讨了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台湾省的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并说明了中小企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第三章介绍了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其发展的几个时期及其特点和发展的成就。第四章详细探讨了台湾中小企业的动力机制,认为市场导向的发展目标、高质量的雇主和雇主队伍、外向型发展道路、台湾当局的扶植与支持、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是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些力量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台湾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五章指出了台湾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第六章分析了中国大陆中小企业发展概况,并据此借鉴台湾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中国大陆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市场导向启示、劳资关系启示、外向型发展启示以及企业文化启示。
唐云松[10](2007)在《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滑雪产业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滑雪运动成为现代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许多雪资源丰富地区把滑雪产业作为发展经济新的增长点。黑龙江省在我国滑雪市场的主导和领先地位正受到威胁和挑战,市场份额不断下降。那么如何保持黑龙江的领先、主导地位、保持滑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我省滑雪产业区域竞争力,保持我省滑雪旅游强省、大省的地位,这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本论文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滑雪产业现状分析,明确滑雪产业的概念、内涵、发展滑雪产业意义;研究世界、我国和我省滑雪产业发展情况;SWOT分析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形势;并构建滑雪产业模型,构建滑雪产业指标评价体系:提出黑龙江省今天发展滑雪产业可以借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传统工业国家进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验,通过发展滑雪产业来改变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提高产业效益、拉长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吸收游资、吸引外资、为社会提供就业、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增强滑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政府指导效果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的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对策。
二、加入WTO对我国家电产销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我国家电产销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内部控制的家电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以美的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
1.2.2 风险评估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6 可能的创新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1.2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
2.1.3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
2.2 风险评估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的概念 |
2.2.2 风险的特征 |
2.2.3 风险评估过程 |
2.2.4 风险评估方法 |
2.3 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的关系 |
3 家电企业的风险分析 |
3.1 家电企业外部风险分析 |
3.2 家电企业内部风险分析 |
3.3 家电企业风险评估指标 |
4 家电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家电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家电企业风险评估的方法 |
4.3 家电企业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4 家电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5 家电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以美的集团为例 |
5.1 美的集团基本概况 |
5.2 美的集团风险评估指标分析 |
5.2.1 美的集团外部风险评估指标 |
5.2.2 美的集团内部风险评估指标 |
5.3 美的集团风险评估指标的计算 |
5.3.1 定性指标的计算 |
5.3.2 定量指标的计算 |
5.4 美的集团风险评估结果及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保健品软性传销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保健品软性传销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保健品软性传销概念的界定 |
一、健品软性传销的概念和特征 |
二、保健品软性传销和传统传销的区别 |
三、保健品软性传销和直销的区别 |
第二节 保健品软性传销的类型 |
一、通过免费体验馆形式进行保健品的软性传销 |
二、通过流窜会销形式进行保健品的软性传销 |
三、通过“入股分红”的形式进行保健品的软性传销 |
第三节 保健品软性传销法律规制的意义 |
一、保健品的软性传销侵犯老年人的财产安全 |
二、保健品的软性传销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 |
三、保健品软性传销造成家庭关系的严重撕裂 |
第二章 我国保健品软性传销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保健品软性传销的刑法规制现状 |
一、组织策划传销活动罪的相关规定 |
二、生产、销售有害食品罪的相关规定 |
三、集资诈骗罪的相关规定 |
第二节 我国保健品软性传销的行政法规制现状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直销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传销条例》的相关规定 |
第三节 我国保健品软性传销的经济法规制现状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
第四节 保健品的软性传销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一、保健品软性传销法律规制主体的权责范围不清 |
二、组织策划传销罪难以适用于打击保健品的软性传销行为 |
三、对保健品软性传销的一般参与者无法进行刑事处罚 |
第三章 保健品软性传销法律规制的完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保健品软性传销法律规制的宏观思考 |
一、明晰保健品的软性传销类型 |
二、进一步理清规制主体的权责范围 |
三、加强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的衔接和协调 |
第二节 完善保健品软性传销法律规制的刑法对策 |
一、明确组织策划传销活动罪的立案标准 |
二、科学设定保健品软性传销的刑罚 |
三、明确组织策划传销罪的主体条件 |
第三节 完善保健品软性传销法律规制的行政法对策 |
一、在《禁止传销条例》增加保健品会议营销的备案机制 |
二、追究提供保健品传销场所主体的相关责任 |
三、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调整范围和法律责任 |
第四节 完善保健品软性传销法律规制的经济法对策 |
一、减轻受害者的举证责任 |
二、建立保健品行业双重信用体系 |
三、进一步规范保健品的广告行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
一、海岸线变迁 |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
一、基本自然环境 |
二、农业自然环境 |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五、滩涂围垦造地 |
第五节 小结 |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五、滩涂围垦造地 |
第五节 小结 |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第五节 小结 |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
参考文献 |
(一) 方志类 |
(二) 专着类 |
(三) 论文类 |
(四) 学位论文类 |
(五) 电子文献类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文化产业法制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文化产业法制概念 |
第二节 文化产业法制理论基础 |
第三节 文化产业法制体系 |
第二章 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的状况 |
第一节 中国文化产业立法沿革 |
第二节 中国文化产业执法现状 |
第三节 中国文化产业司法实践 |
第三章 国外文化产业法制建设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文化产业法制的有关情况 |
第二节 国外文化产业法制建设的主要经验 |
第三节 国外文化产业立法的若干启示 |
第四章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中国文化产业法制 |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涉及文化产业的内容 |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中国文化产业法制 |
第五章 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中国文化产业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中国文化产业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中国文化产业司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一节 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的目标 |
第二节 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的任务 |
第三节 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ZZ市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水务管理现状 |
1.2.1 国外水务管理现状 |
1.2.2 国内水务管理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
2.3 企业战略规划的工具 |
第3章 ZZ市水务发展现状 |
3.1 ZZ市水务产业发展历史沿革 |
3.2 ZZ市水务产业规模 |
3.2.1 供水 |
3.2.2 污水处理和排水 |
3.2.3 资产规模 |
3.2.4 营业规模 |
3.2.5 各水务企业业务范围情况 |
3.2.6 人员情况 |
3.3 ZZ水务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3.3.1 产业优势 |
3.3.2 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ZZ市水务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
4.1 行业环境分析 |
4.1.1 政策 |
4.1.2 技术 |
4.1.3 社会发展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2.1 城市供给现状 |
4.2.2 投融资状况 |
4.2.3 运营状况 |
4.3 市场环境分析 |
4.3.1 中国水务市场参与者表现 |
4.3.2 ZZ水务集团竞争对手分析 |
4.3.4 市场环境分析总结 |
4.4 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
4.4.1 融资能力 |
4.4.2 研发能力 |
4.4.3 运营能力 |
4.4.4 业务发展能力 |
4.4.5 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总结 |
4.5 SWOT分析 |
第5章 ZZ市水务集团发展战略制定 |
5.1 指导思想 |
5.2 企业愿景 |
5.3 战略目标 |
5.3.1 经营目标 |
5.3.2 管理目标 |
5.4 核心能力培育 |
5.4.1 水务运营能力 |
5.4.2 资本运作能力 |
5.5 战略实施进程 |
第6章 ZZ市水务集团战略实施 |
6.1 业务组合及定位 |
6.1.1 业务定位 |
6.1.2 业务组合 |
6.2 核心业务 |
6.2.1 规划目标 |
6.2.2 发展策略 |
6.3 增值业务 |
6.3.1 规划目标 |
6.3.2 发展策略 |
6.4 衍生业务 |
6.4.1 规划目标 |
6.4.2 发展策略 |
第7章 ZZ市水务集团战略实施保障 |
7.1 财务规划 |
7.1.1 资产估算 |
7.1.2 财务模拟结论 |
7.2 资本运营 |
7.3 组织管理 |
7.4 人力资源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化产业理论概述 |
2.1 文化产业相关概念 |
2.1.1 文化产业的定义 |
2.1.2 文化产业的分类 |
2.1.3 文化产业的特征 |
2.2 国内外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文化产业的理论流派 |
2.2.2 国内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发展 |
2.3 文化产业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恩格尔定律 |
2.3.2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
第三章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3.1 云南省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变化情况分析 |
3.1.1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情况分析 |
3.1.2 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分析 |
3.2 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 |
3.2.1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
3.2.2 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效果初显 |
3.2.3 出现了大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
3.3 云南省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分析 |
3.3.1 出版发行业 |
3.3.2 广播电视、广电网络、影视业 |
3.3.3 文化旅游业 |
3.3.4 文博会展业 |
3.3.5 文化艺术服务业 |
第四章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
4.1 我国国内各省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比较分析 |
4.1.1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资产情况比较 |
4.1.2 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比较 |
4.1.3 单位GDP含文化产业增加值比较分析 |
4.1.4 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分析 |
4.1.5 国内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增长态势比较分析 |
4.2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
4.2.1 文化产业投入资金比较 |
4.2.2 文化产业科技水平比较 |
4.2.3 文化产业市场运作能力比较 |
4.2.4 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比较 |
第五章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
5.1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遇分析 |
5.1.4 挑战分析 |
5.2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
5.2.1 特色发展战略 |
5.2.2 龙头带动战略 |
5.2.3 区别发展战略 |
5.3 云南省文化产业分行业发展策略 |
5.3.1 出版发行业发展策略 |
5.3.2 广播电视、广电网络、影视业发展策略 |
5.3.3 文化旅游业发展策略 |
5.3.4 文博会展业发展策略 |
5.3.5 文化艺术服务业发展策略 |
5.4 促进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
5.4.1 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
5.4.2 改革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办法,放宽资金的注入方式 |
5.4.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能力 |
5.4.4 发挥丰富的文化遗产优势,变传统优势为现代优势 |
第六章 文化交流合作与云南桥头堡建设 |
6.1 桥头堡建设对于我国文化交流的重大意义 |
6.2 文化交流在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 |
6.3 进一步深化云南桥头堡建设文化交流合作的对策思考 |
第七章 论文结论和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论文不足 |
7.3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东风股份轻型商用车公司物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2章 汽车物流优化理论 |
2.1 物流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
2.2 汽车物流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
2.2.1 汽车物流的概念 |
2.2.2 汽车物流的类型 |
2.2.3 汽车物流的特点 |
2.3 汽车物流发展概况和意义 |
2.4 汽车物流的优化理论 |
2.4.1 第三方物流管理基础 |
2.4.2 JIT物流基础 |
2.4.3 物流绩效评价理论 |
2.5 小结 |
第3章 东风股份轻型商用车物流管理现状介绍及分析 |
3.1 东风股份轻型商用车公司简介 |
3.2 公司物流管理总体组织架构及运作流程 |
3.3 公司物流管理模式及问题分析 |
3.3.1 采购物流管理 |
3.3.2 生产物流管理 |
3.3.3 销售物流管理 |
3.4 小结 |
第4章 东风股份轻型商用车物流优化研究 |
4.1 东风股份物流管理战略目标及构想 |
4.1.1 东风股份物流管理战略目标 |
4.1.2 DFAC组织结构构想 |
4.1.3 DFAC经营模式构想 |
4.2 公司物流改善活动介绍 |
4.3 采购物流管理优化 |
4.3.1 供应商管理问题 |
4.3.2 采购入库物流改善 |
4.3.3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JIT采购 |
4.4 生产物流管理优化 |
4.4.1 生产零部件物流改善 |
4.4.2 看板管理实现生产零库存 |
4.4.3 生产物流信息化建设 |
4.5 销售物流管理优化 |
4.5.1 整车仓储物流改善 |
4.5.2 大力推行第三方物流管理 |
4.5.3 第三方物流的绩效评价及考核 |
4.5.4 加大销售物流信息化建设 |
4.5.5 社会物流资源有效整合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台湾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台湾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引起的思考 |
1.2 台湾中小企业研究现状述评 |
2 中小企业概述 |
2.1 中小企业的含义 |
2.2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3 中小企业与经济发展 |
2.3.1 推动经济增长 |
2.3.2 创造就业 |
2.3.3 扩大出口 |
2.3.4 推动科技创新 |
3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
3.1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时期 |
3.1.1 初兴发展时期(1945——1961) |
3.1.2 蓬勃发展时期(1962——1984) |
3.1.3 转型发展时期(1985至今) |
3.2 台湾中小企业的特点 |
3.2.1 灵活性 |
3.2.2 外向性 |
3.2.3 浓厚的家族色彩 |
3.3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就 |
3.3.1 增加外汇收入和财政收入 |
3.3.2 促进产业发展 |
3.3.3 创造就业机会 |
3.3.4 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
3.3.5 推动技术创新 |
3.3.6 化解金融风险 |
4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4.1 市场导向的发展目标 |
4.2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
4.2.1 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
4.2.2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
4.3 外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
4.4 台湾当局的扶植与支持 |
4.5 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
4.6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
4.6.1 社会秩序稳定 |
4.6.2 土地改革 |
4.6.3 贸易顺差 |
4.6.4 美国援助 |
5 台湾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
5.1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
5.1.1 融资困难 |
5.1.2 生产经营成本上涨 |
5.1.3 经营管理绩效低下 |
5.1.4 依赖性强 |
5.2 台湾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5.2.1 提供资金支持 |
5.2.2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
5.2.3 推广"中心卫星工厂制度" |
5.2.4 扩大对外投资 |
5.2.5 加大产品科技含量 |
6 台湾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启示 |
6.1 中国大陆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
6.2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的启示 |
6.2.1 市场导向启示 |
6.2.2 劳资关系启示 |
6.2.3 外向型发展启示 |
6.2.4 企业文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
1.1.2 论文写作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总体思路与内容框架 |
1.3.1 总体思路 |
1.3.2 内容框架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 |
2.1 滑雪产业理论 |
2.1.1 混合型滑雪体育产业类型 |
2.1.2 体育相关产业类型 |
2.2 区域经济理论 |
2.3 发展战略理论 |
2.3.1 发展战略的含义 |
2.3.2 发展战略的要素 |
2.4 比较优势理论 |
2.5 竞争优势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滑雪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国外滑雪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1 国外滑雪运动现状 |
3.1.2 国外滑雪产业现状 |
3.1.3 国外滑雪产业发展趋势 |
3.2 国内滑雪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3.2.1 作为滑雪产业核心环节的滑雪场发展情况 |
3.2.2 国内滑雪场所的现状特点 |
3.2.3 国内滑雪场所硬件设施情况与分析 |
3.2.4 国内滑雪场所软件建设情况与分析 |
3.2.5 国内滑雪场所的经营现状 |
3.2.6 国内滑雪产业的发展前景 |
3.2.7 我国未来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的几个趋势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的SWOT分析 |
4.1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
4.1.1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 |
4.1.2 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 |
4.1.3 国家把体育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
4.1.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滑雪产业的发展提供的机会 |
4.1.5 系列的大型国内外比赛将在我省举办 |
4.1.6 全球滑雪产业战略转移的历史机遇 |
4.2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威胁分析 |
4.2.1 来自欧洲滑雪胜地竞争 |
4.2.2 来自亚洲邻国的竞争 |
4.2.3 来自北美的威胁竞争 |
4.2.4 来自国内其他省市竞争 |
4.2.5 滑雪用品及滑雪装备国外品牌威胁 |
4.2.6 滑雪产业正面临尖锐的生态环境保护威胁 |
4.3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的优势 |
4.3.1 自然资源优势 |
4.3.2 规模经营优势 |
4.3.3 特殊的地缘优势 |
4.3.4 有着悠久滑雪历史与丰富文化底蕴优势 |
4.3.5 人才服务优势 |
4.3.6 政府主导优势 |
4.3.7 滑雪旅游渐成当地时尚 |
4.3.8 滑雪教育培训初步走上正轨 |
4.4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的劣势 |
4.4.1 自然条件上的劣势 |
4.4.2 资本资源的劣势 |
4.4.3 滑雪产品结构劣势 |
4.4.4 滑雪产业经营管理的劣势 |
4.4.5 技术力和信息力及人力资本上的劣势 |
4.5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存在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5.2 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 |
5.3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
5.4 关于评价指标的解释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对策 |
6.1 指导思想 |
6.2 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实施战略及布局 |
6.3 实施政策整合创新 |
6.4 加强国际化合作 |
6.5 加强以亚布力为代表的大型滑雪度假区的基地建设 |
6.6 提高滑雪场建设综合承载力 |
6.7 培育滑雪消费市场 |
6.8 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 |
6.9 拉长滑雪产业链 |
6.10 积极承办国际重大赛事 |
6.11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加入WTO对我国家电产销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华星光电越南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研究[D]. 童南鹰. 兰州大学, 2021
- [2]基于内部控制的家电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以美的集团为例[D]. 夏天雯. 广东财经大学, 2017(02)
- [3]保健品软性传销的法律规制研究[D]. 邱岳华. 广东财经大学, 2016(04)
- [4]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5]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问题研究[D]. 张庆盈. 山东大学, 2011(07)
- [6]ZZ市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曾源. 中南大学, 2011(03)
- [7]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刘晓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8]东风股份轻型商用车公司物流管理研究[D]. 王立东. 湖南大学, 2009(03)
- [9]台湾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D]. 刘翠.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7)
- [10]黑龙江省滑雪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唐云松.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