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DCO-2型双源距碳氧比能谱测井仪(论文文献综述)
边松伟[1](2020)在《脉冲中子元素谱分析剩余油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寻找、开发剩余油,对国家的石油能源战略至关重要。国内大多数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层间矛盾大、剩余油分布识别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水淹状况和剩余油监测是油田开发最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各油田对剩余油精准测试有很大需求。[1]传统的剩余油测试技术,仪器精度低、解释方法适应性差,难以准确开展剩余油定量评价,无法满足国内中、低孔渗油田以及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需求,满足各类油田开发的剩余油测试技术[2]。随着国内外测井技术的进步,及仪器研发水平的提高,基于国内油藏的地质特征,研究满足油田需求的耐高温、高精度的“新型脉冲中子元素谱分析剩余油监测技术”具备了很强可行性。把元素监测和碳氧比饱和度测试两种方法相结合,开发出先进的采集处理技术、地面录取系统和剩余油解释方法,完成仪器加工制造和现场测试,就可以解决仪器精度差、耐温低、解释符合率差,难以满足国内中、低孔渗油田以及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需求的行业技术难题。本文研究的“元素谱分析+元素”脉冲中子元素谱分析剩余油测试方法,显着提高了剩余油测试的准确度和精度。经现场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脉冲中子元素谱分析剩余油测试系统,对大幅度提高中、低孔渗及高孔高渗油藏的剩余油测试水平,助力油田的勘探开发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国内“低孔低渗”油藏特征,采用“元素谱分析+元素谱分析”等方法,准确认识层内的非均质性,准确识别储层的剩余油和水淹程度。[3]为油藏动态分析提供重要依据,对油井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研究完成的“脉冲中子元素谱分析剩余油测试系统”显着提高了油田剩余油测试的技术水平,满足了油田勘探开发剩余油监测的迫切需求。仪器投产后,被各采油厂普遍认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祁峰[2](2020)在《高精度脉冲中子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油层经过长期的开发,目前含油饱和度的状态可能和当初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确定目前的剩余油饱和度是制定、调整后期开发方案的基础,对油田稳产、增产、降低含水率和改造关停井有重要意义。生产井由于套管的存在,获取剩余油饱和度参数对测井有很大难度。裸眼井中常用的电阻率法在套管井内失去作用,但是伽马射线、中子能穿透套管进入地层,反应地层内信息,所以可以通过核测井方法实现对剩余油饱和度的探测。目前,以脉冲中子源为基础的核测井方法已经成为主要的获取剩余油饱和度方法,但是仪器在低孔低渗地层、低矿化度地层等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测量精度差。为了在低孔低渗地层、低矿化度地层等复杂环境下能获取高精度的饱和度参数,需要从仪器硬件、谱处理技术和配套的解释技术三方面来综合提高测井资料的精度。Reservoir Data Miner(RDM)是目前最新推出的脉冲中子源剩余油饱和度测井仪器,仪器硬件精度高,且设计具有一定创新性,在本研究中,基于RDM仪器测井资料,从数据预处理和解释方法两方面对仪器测量精度做进一步提高。首先用Tukey提出的53H法对异常数据点进行检查和处理;使用了Savitzky-Golay滤波法对数据进行了平滑滤波降噪处理;在寻峰和校正峰漂处理中运用了Peak Utils寻峰算法和求导法,在校正峰漂时使用了B样条法;使用了扣除因子法获取纯净的非弹性散射谱,并且,提出了扣除H峰的评价指标;针对仪器结构,构建了近远中子计数率的比值信息;通过刻度罐数据和两口实际测井数据对以上处理方法效果进行了验证;通过曲线形态直接对比、交会图等方法,研究了RDM曲线与裸眼井曲线的相关性。通过综合预处理解释方法的运用,使得测井曲线和裸眼井资料对比关系更好;碳氧比曲线的广义动态范围提高了14%,区分油水能力更强;硅钙比曲线广义动态范围也得到较大提高,识别岩性能力增强;输出了同类仪器双倍的近远探测器计数率比值曲线;建立了丰富的定性识别油、水层方法;总结出了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应用效果。
严语鸣[3](2018)在《基于LaBr3的集成化核能谱采集研究》文中认为核测井广泛地应用于石油、煤炭、金属矿物等各种地质矿物的勘探与开发,并随着当代核探测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成为尖端测井技术之一。在石油探测中,核测井主要应用于岩性、孔隙度、油气水含量、沉积环境分析、生产测井等领域。核测井利用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进行探测,仪器可以分为放射源、探测器、采集电路三大模块。本文主要针对探测器与采集电路进行改进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LaBr3闪烁晶体探测器的集成化核能谱采集电路。对探测器而言,对LaBr3闪烁晶体的具体性能进行测试并研究其在核测井仪器中的运用;对采集电路而言,设计基于FPGA和高速ADC的全波形采集电路,主要工作包括芯片选型、硬件电路设计、FPGA编程、PCB设计。电路的硬件部分大致可以分为脉冲信号整形和数字化芯片及其外围电路两个模块。脉冲信号整形模块包括前置放大模块、极零相消模块、基线恢复模块和带通滤波模块。数字化芯片及其外围电路包括ADC及其前置差分放大器、时钟驱动模块、FPGA、编程插口和电源模块。FPGA内部的功能模块有:锁相环模块、接收分流模块、数据缓存模块、脉冲幅度分析模块和串行通信模块。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绘制PCB电路板,对电路进行实测调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具有优秀的能量线性关系,钾峰处分辨率小于5%,死时间小于1μs,探测效率与BGO近似,较传统的采集系统有探测性能上的优势。
秦昊[4](2018)在《RAS饱和度测井蒙特卡罗模拟研究》文中认为脉冲中子测井技术是目前评价套后地层含油饱和度最有效的方法。为确定地层剩余油饱和度、监测剩余油分布规律、寻找潜力储层和判断水淹状况,国内引进同类脉冲中子测井仪器RAS。RAS饱和度测井仪集碳氧比测井和中子寿命测井于一体,能够测量丰富的地层信息。深入研究RAS测井响应影响因素对RAS碳氧比值的影响规律可以为RAS测井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论文第二章剖析了 RAS测井仪器结构,分析了 RAS测井原理、测量模式及测量曲线,探讨了 RAS测井仪主要应用范围。第三章首先介绍了蒙特卡罗数值模拟技术和蒙特卡罗模拟程序MCNP-5,然后结合RAS测井仪器结构、油田典型井眼环境和地层条件等信息,建立了 5.5英寸套管尺寸条件下的RAS非弹性散射测量模式的蒙特卡罗模拟计算模型,并对所建立的非弹性散射测量模式蒙特卡罗计算模型完成了测试;随后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模拟计算了 RAS在不同套管尺寸、水泥环厚度、地层岩性、地层原油密度和地层泥质含量条件下的RAS碳氧比值,建立了不同套管尺寸、水泥环厚度、地层岩性、地层原油密度和地层泥质含量下RAS碳氧比值与含油饱和度和孔隙度的关系图,详细分析了套管尺寸、水泥环厚度、地层岩性、地层原油密度和地层泥质含量的变化对RAS碳氧比测量值的影响规律,最后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 RAS碳氧比值的变化与套管尺寸、水泥环厚度、地层岩性、地层原油密度和地层泥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RAS碳氧比值随着套管尺寸的增大而非线性降低,其减小量与孔隙度成正比;水泥环厚度增加,纯水层碳氧比值线性增大,纯油层碳氧比增量值反比于地层孔隙度,当水泥环厚度小于100mm时,水泥环厚度对碳氧比值的影响基本是线性的;随地层原油密度增加,纯水层碳氧比值不变,纯油层碳氧比值增大,增大量正比于孔隙度;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纯水层碳氧比值下降趋势随孔隙度增大逐渐减小,纯油层碳氧比值在中低孔隙度条件下增大,高孔隙度时反而降低。总而言之,套管尺寸、水泥环厚度、地层岩性、地层原油密度、地层泥质含量对碳氧比值的影响都是相应影响因素与孔隙度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可以用于RAS测井仪及同类测井仪器碳氧比测井资料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的研究。
邓仁双[5](2017)在《脉冲中子能谱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认为YX油田由于储层岩性差异大、矿物成分复杂、非均质性强以及在采油过程中采用的水驱油技术导致该地区地层水矿化度难以确定等问题,使中子寿命测井在该地区不再适用。为了有效监测地层剩余油饱和度,寻找潜力层,提高油气采收率,YX油田引进了脉冲中子能谱饱和度测井仪(PSSL)。该仪器集碳氧比能谱测井、中子寿命测井于一体,不受矿化度的限制,能够测量丰富的地层信息。建立具有地区性的解释模型有利于提高剩余油饱和度解释精度。论文第二章剖析了 PSSL的测井原理,主要介绍了 PSSL非弹性散射测量模式和俘获测量模式,详细分析了岩性、孔隙度、井眼环境及测井施工等因素对测井响应的影响。第三章对PSSL非弹性散射测量模式测井资料的处理解释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利用PSSL测井资料计算泥质含量、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基于岩石物理体积模型建立了碳氧比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和俘获测量模式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对于岩性、测井施工对测井资料的影响提出了校正方法。第四章通过对两口 PSSL测井资料的处理,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解释符合率较高。研究表明,PSSL测井仪测量模式丰富,其测井资料能用于泥质含量、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的计算。PSSL测井响应主要受岩性、孔隙度、井眼环境及测井施工等因素的影响。在PSSL测井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对含泥质、含钙质、零值漂移等影响进行校正处理,可提高解释精度。基于岩石物理体积模型并结合该地区未开发储层完井资料和PSSL测井资料建立的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克服了没有刻度井资料的问题,应用效果好,地区适用性强。
韩忠悦[6](2016)在《RPM测井环空流体校正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注水开发油田比例较高,寻找剩余油,提高老油田的产量成为重要目标。RPM碳氧比测井作为一种过套管测井技术,具有的不受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含油饱和度计算精度高等优势使得它在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套管井中防砂筛管的加入使得管柱结构复杂化,降低了碳氧比含油饱和度解释精度;油管、套管空间油的存在造成碳氧比异常高值,含油饱和度计算结果偏大甚至超过100%。针对测井管柱结构复杂化,本文使用蒙特卡罗模拟,建立了复杂管柱结构条件下的碳氧比响应图版,得到了适用于不同管柱结构的碳氧比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并对复杂管柱井进行处理解释,取得了较好效果;针对环空流体中油造成测量的碳氧比偏高的现象,通过蒙卡模拟研究了环空流体不同持油率条件下远、近探测器测量的碳氧比和孔隙度、饱和度的关系,建立了远近碳氧比环空流体校正方法并处理了实测井资料,校正后的饱和度与其它测试结果符合率较高。基于Forward平台,使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碳氧比测井解释软件并处理了实测井资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使用复杂管柱解释模型和环空流体校正后,碳氧比测井解释精度较高,形成了一套适合海上复杂管柱和环空流体条件下的碳氧比测井饱和度评价方法。
郑华,刘宪伟,董建华,沈付建,吕俊涛[7](2013)在《PNST脉冲中子全谱测井仪在大庆油田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腩要:PNST脉冲中子全谱测井仪用于套后地层参数评价,一次测井就能同时完成双源距碳氧比、中子寿命、脉冲中子-中子、能谱水流等测井功能。PNST测井仪在大庆油田已应用664井次,通常以70120 m/h速度测井,比传统DDCO-2双源距碳氧比测井仪时效提高1倍以上,依据PNST测井资料增油降水措施有效率可达85%。PNST测井仪不仅能提供饱和度资料,而且具有套后独立评价储层的能力:通过叠合远俘获伽马计数FTMD曲线和热中子计数TCTSP曲线直观评价地层渗透性和划分储层;以地层俘获截面SGFM曲线计算地层泥质含量,以近远俘获伽马计数比RTMD曲线计算储层孔隙度;以中子寿命测井近伽马计数、远伽马计数及SGFM曲线对气层进行识别和定量解释;远氧活化指数IFOA指示出水层位。PNST测井仪已全面替代了过去规模应用的DDCO-2双源距碳氧比测井仪,成为大庆油田稳产的重要支撑技术。
李王燕[8](2012)在《蒙特卡罗在C/O测井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外许多陆上油田已进入了开采的中后期,能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油田的剩余油饱和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碳氧比能谱测井能够透过金属套管井探测地层剩余油饱和度,提供了丰富的地层信息,为油田开发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研究测井环境中,测井仪中的用于中子屏蔽的材料选择和源探距、屏蔽厚度等仪器结构对中子屏蔽效果的影响;以及仪器结构、井内流体、井眼半径等对伽玛谱、碳氧比和钙硅比的影响。对于中子屏蔽,主要通过模拟研究了钨、铜、镉、银、含硼聚乙烯(含10%B4C的聚乙烯)、铝六种单一屏蔽层材料的屏蔽性能,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种屏蔽方案,比较各种屏蔽设计方案的屏蔽效果。其中混合材料的屏蔽效果比单一材料和多层组合屏蔽的屏蔽效果好。单一的六种屏蔽材料中钨的屏蔽效果最好,但对1keV到1MeV能量范围内的中子屏蔽能力最强的是含硼聚乙烯。混合材料采用的是铜和钨分别与含硼聚乙烯均匀混合而成的材料,钨与含硼聚乙烯的混合材料对中子的屏蔽效果略好于铜的混合材料,从经济实用角度来说用铜替代钨的混合材料更好些。通过模拟分析在不同源距、井内流体、井眼半径、测井仪偏离井壁的距离、套管厚度、泥饼厚度对测井碳氧比和钙硅比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近探测器的源距在20cm到25cm之间受到井内流体,套管厚度、以及地层孔隙度的影响比较小,远探测器的源距在40cm到55cm之间比较合理。分析了套管的最佳厚度为0.78cm,在采用测井仪偏离井壁的距离。采用碳与氧的非弹性散射伽玛峰值的比值能分辨低孔隙度的地层流体。
沈付建[9](2011)在《DDCO-3型碳氧比测井仪在水淹层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DDCO-3双源距碳氧比测井仪实现了中子发生器的自动控制和自动稳谱功能,通过优化设计结构,缩短了仪器长度,提高了仪器性能。集碳氧比、中子寿命和氧活化水流指示测井功能于一体,可以利用测井数据解释地层泥质含量、孔隙度以及地层含水饱和度,利用氧活化水流指示曲线定性判断出水层位,指导堵水。实践证明,DDCO-3双源距碳氧比测井能准确确定储层水淹级别,定性识别气层,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有效依据。
郑华,董建华,刘宪伟[10](2011)在《PNST脉冲中子全谱测井仪》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碳氧比测井仪不测量地层泥质含量、孔隙度等参数,影响老井饱和度评价精度,为此研制了PNST脉冲中子全谱测井仪。通过合理的传感器结构设计和电路设计,PNST一次下井能同时完成双源距碳氧比、中子寿命、脉冲中子-中子、能谱水流4项测井功能,仪器自动化程度高;测井资料能提供岩性、泥质含量、孔隙度、饱和度、层位产水等解释信息,可以不依赖裸眼井测井资料进行套管井剩余油评价。在89个21%31%孔隙度的砂岩地层将PNST解释结果与取心资料对比,有效孔隙度标准差为1.1%,剩余油饱和度标准差为4.5%。PNST适用于在套管井中寻找油气层、确定储层含油饱和度、监测油藏动态变化。
二、DDCO-2型双源距碳氧比能谱测井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DCO-2型双源距碳氧比能谱测井仪(论文提纲范文)
(1)脉冲中子元素谱分析剩余油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关键技术和技术研究路线 |
1.3.1 关键技术 |
1.3.2 技术研究路线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脉冲中子元素谱分析剩余油测试技术方案优选 |
2.1 对晶体的性能进行对比技术优选 |
2.2 硼套和外屏蔽体的优化 |
2.3 仪器源距设计 |
2.4 屏蔽体研究 |
2.5 脉冲中子时序研究 |
2.6 伽马能谱和时间谱处理方法研究 |
第3章 脉冲中子元素谱分析剩余油仪器设计及研制 |
3.1 地面录取系统的研制 |
3.1.1 IPS地面系统特点 |
3.1.2 IPS地面系统电源 |
3.1.3 IPS地面系统深度和张力 |
3.1.4 IPS地面系统编码 |
3.2 井下仪器的研制 |
3.2.1 结构及参数指标 |
3.2.2 遥传短节 |
3.2.3 采集短节 |
3.2.4 发生器短节 |
第4章 评价解释方法的研究 |
4.1 能窗法和原子比法相结合 |
4.1.1 解谱 |
4.1.2 测试资料解释模型 |
4.2 解释参数选择基本规律 |
4.2.1 泥质含量计算方法 |
4.2.2 孔隙度解释方法 |
4.2.3 渗透率PERM计算 |
4.2.4 束缚水饱和度Swir计算 |
4.2.5 EPL的所有曲线归零化、温漂矫正 |
4.2.6 交互地层水矿化度估算 |
4.2.7 交互原油性质估算 |
4.2.8 非弹性散射截面比 |
4.2.9 泥质宏观俘获截面SESH |
4.2.10 声波、密度、中子、伽马的井径校正系数CALK |
第5章 脉冲中子元素谱分析剩余油测试施工工艺 |
5.1 施工前准备 |
5.2 地面检查 |
5.3 测量校深曲线 |
5.4 上提测量 |
5.5 结束测试 |
5.6 系统关机 |
5.7 数据格式转换 |
第6章 现场试验 |
6.1 现场试验综述 |
6.2 留17-92井现场试验 |
第7章 结论 |
7.1 取得主要成果 |
7.2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精度脉冲中子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脉冲中子饱和度测井原理 |
2.1 中子测井物理基础 |
2.1.1 中子的非弹性散射 |
2.1.2 热中子的扩散和辐射俘获反应 |
2.2 可控中子源和化学源对比 |
2.3 RDM测井仪简介 |
第三章 RDM测井预处理 |
3.1 异常数据处理 |
3.2 数据平滑滤波降噪 |
3.2.1 Savitzky-Golay滤波法 |
3.2.2 PCA降噪算法 |
3.2.3 Butter滤波器 |
3.3 能量漂移无损修正 |
3.4 纯净非弹谱获取 |
3.5 选择特征能窗边界计算地层信息曲线 |
3.6 地层宏观俘获截面 |
3.7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
3.8 预处理结果分析 |
3.8.1 刻度罐数据解释分析 |
3.8.2 实际井数据解释分析 |
3.8.3 小结 |
第四章 RDM测井解释评价 |
4.1 测井资料影响因素分析 |
4.2 快速定性识别油气水层 |
4.2.1 快速定性识别油层 |
4.2.2 快速定性识别气层方法 |
4.2.3 水淹层识别方法 |
4.2.4 岩性识别方法 |
4.3 泥质含量计算 |
4.4 孔隙度计算 |
4.5 饱和度计算 |
4.5.1 地层宏观俘获截面计算含水饱和度 |
4.5.2 碳氧比曲线计算剩余油饱和度 |
第五章 RDM测井解释应用分析 |
5.1 高矿化度地层中的应用 |
5.2 低矿化度地层中的应用 |
5.3 低孔低渗地层中的应用 |
5.4 水淹层中的应用 |
5.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基于LaBr3的集成化核能谱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核测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LaBr_3(Ce)闪烁晶体研究 |
2.1 理论基础 |
2.2 LaBr_3(Ce)闪烁晶体简介 |
2.2.1 核测井常用闪烁晶体性能对比 |
2.2.2 LaBr_3(Ce)的自发本底 |
2.2.3 LaBr_3(Ce)探头测试 |
第三章 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
3.1 采集系统方案选择 |
3.2 采集系统芯片选型 |
3.3 FPGA的选型 |
3.3.1 LFXP2-8E-5TN144I简介 |
3.3.2 FPGA的内部资源 |
第四章 采集系统电路设计 |
4.1 脉冲信号整形电路 |
4.1.1 前置放大电路 |
4.1.2 极零相消电路 |
4.1.3 主放大电路 |
4.1.4 基线恢复电路 |
4.1.5 带通滤波电路 |
4.2 数字芯片外围电路 |
4.2.1 电源模块 |
4.2.2 差分运放模块 |
4.2.3 时钟模块 |
4.2.4 接口模块 |
4.3 采集电路PCB设计 |
4.3.1 信号线的布局 |
4.3.2 电源线的布局 |
4.3.3 散热模块 |
4.3.4 电路板 |
第五章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5.1 ADC控制与数据接收模块 |
5.1.1 锁相环模块 |
5.1.2 接收分流模块 |
5.2 数据缓存模块 |
5.3 脉冲幅度分析模块 |
5.4 串行通信模块 |
第六章 采集系统功能测试 |
6.1 能量线性测试 |
6.1.1 测试环境 |
6.1.2 测试结果 |
6.1.3 结果分析 |
6.2 整机测试 |
6.2.1 整机测试环境 |
6.2.2 采集系统测试及探头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RAS饱和度测井蒙特卡罗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脉冲中子测井方法及测井仪器 |
1.2.2 碳氧比测井解释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RAS测井原理 |
2.1 中子与地层的作用 |
2.1.1 非弹性散射 |
2.1.2 弹性散射 |
2.1.3 辐射俘获 |
2.1.4 活化 |
2.2 RAS测井仪器 |
2.2.1 RAS仪器组成 |
2.2.2 RAS仪器特点和技术指标 |
2.3 RAS测井原理及测量模式 |
2.3.1 RAS测井原理 |
2.3.2 RAS测量模式及影响因素 |
2.3.3 RAS主要测量曲线 |
2.3.4 RAS主要应用 |
第3章 RAS饱和度测井蒙特卡罗模拟研究 |
3.1 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及模拟程序简介 |
3.1.1 蒙特卡罗模拟技术 |
3.1.2 MCNP-5程序 |
3.2 RAS蒙特卡罗计算模型建立及测试 |
3.2.1 计算模型建立 |
3.2.2 计算模型测试 |
3.3 井眼环境对RAS碳氧比值的影响 |
3.3.1 套管尺寸对碳氧比值的影响 |
3.3.2 水泥环厚度对碳氧比值的影响 |
3.4 地层参数对RAS碳氧比值影响 |
3.4.1 地层岩性对碳氧比值的影响 |
3.4.2 原油密度对碳氧比值的影响 |
3.4.3 泥质含量对碳氧比值的影响 |
第4章 结论及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5)脉冲中子能谱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脉冲中子测井方法概况 |
1.2.2 脉冲中子测井解释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PSSL测井的基本原理 |
2.1 中子与地层的相互作用 |
2.1.1 非弹性散射 |
2.1.2 弹性散射 |
2.1.3 辐射俘获 |
2.1.4 活化反应 |
2.2 PSSL测井仪概述 |
2.2.1 仪器组成 |
2.2.2 仪器特点 |
2.2.3 仪器技术指标 |
2.2.4 仪器测井的测量条件 |
2.3 PSSL主要测量模式及测量曲线 |
2.3.1 中子非弹性散射次生伽马能谱测量模式 |
2.3.2 中子俘获次生伽马能谱测量模式 |
2.3.3 中子非弹性散射-俘获次生伽马时间谱测量模式 |
2.3.4 中子俘获次生伽马时间谱测量模式 |
2.3.5 主要测量曲线 |
2.4 PSSL测井响应影响因素 |
2.4.1 孔隙度 |
2.4.2 岩性 |
2.4.3 含油饱和度 |
2.4.4 井眼环境 |
2.4.5 施工作业的影响 |
2.5 PSSL主要应用范围 |
第3章 PSSL测井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研究 |
3.1 泥质含量解释方法 |
3.1.1 套后自然伽马计算泥质含量 |
3.1.2 宏观俘获截面计算泥质含量 |
3.2 孔隙度解释方法 |
3.2.1 能谱确定孔隙度的理论基础 |
3.2.2 地层孔隙度指示曲线对比 |
3.2.3 地层孔隙度的计算方法 |
3.3 非弹性散射测量模式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方法 |
3.3.1 解释模型建立的物理基础 |
3.3.2 碳氧比解释模型的体积模型 |
3.3.3 PSSL测井数据处理 |
3.3.4 解释模型的建立 |
3.3.5 解释模型的验证 |
3.4 俘获测量模式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方法 |
3.4.1 解释模型的建立 |
3.4.2 解释模型各参数的确定 |
第4章 PSSL测井资料解释与分析 |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6)RPM测井环空流体校正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采用技术路线 |
第二章 RPM测井技术 |
2.1 测量原理 |
2.1.1 中子作用基础 |
2.1.2 RPM测井原理 |
2.2 仪器技术指标 |
2.2.1 RPM仪器结构及参数 |
2.2.2 RPM仪器测量模式 |
2.2.3 RPM测井参数 |
2.3 小结 |
第三章 复杂管柱条件下RPM测井响应正演模拟 |
3.1 海上测井管柱结构及参数 |
3.2 蒙特卡罗模拟建模 |
3.3 复杂管柱条件下砂岩地层C/O响应规律 |
3.3.1 砂岩条件下模拟数据的实验刻度 |
3.3.3 复杂管柱条件下砂岩地层碳氧比测井响应 |
3.3.4 复杂管柱砂岩地层碳氧比响应规律分析 |
3.4 复杂管柱条件下碳酸盐岩地层C/O测井响应规律 |
3.4.1 碳酸盐岩地层模拟数据的实验刻度 |
3.4.2 复杂管柱情况下碳酸盐岩地层碳氧比测井响应 |
3.4.3 复杂管柱碳酸盐岩地层碳氧比响应规律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RPM测井环空流体校正方法研究 |
4.1 环空流体对碳氧比测井响应的理论分析 |
4.2 环空流体对碳氧比测井的影响 |
4.2.1 环空流体对探测器响应能谱的影响 |
4.2.2 环空流体对测量碳氧比的影响 |
4.2.3 环空流体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
4.3 远近碳氧比环空流体校正方法研究 |
4.3.1 计算碳氧比的理论基础 |
4.3.2 不同环空流体持油率的远近碳氧比响应规律 |
4.3.3 远近探测器交汇图版 |
4.3.4 模拟基准检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RPM测井碳氧比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方法研究 |
5.1 RPM技术(C/O)模式饱和度解释方法研究 |
5.1.1 碳氧比解释基本原理 |
5.1.2 RPM-C/O解释方法研究 |
5.1.3 复杂管柱条件下C/O解释公式 |
5.2 复杂管柱井实测资料解释 |
5.3 小结 |
第六章 解释软件模块介绍及实测资料处理 |
6.1 解释模块简介 |
6.1.1 软件平台简介 |
6.1.2 解释模块的简介 |
6.2 实测数据处理及解释 |
6.3 小结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PNST脉冲中子全谱测井仪在大庆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PNST简介 |
2 PNST碳氧比测井应用 |
2.1 测井时效 |
3 PNST综合测井应用 |
3.1 直观评价渗透性、划分储层 |
3.2 计算泥质含量和孔隙度 |
3.3 识别气层、计算含气饱和度 |
3.4 指示出水层位 |
4 结论 |
(8)蒙特卡罗在C/O测井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碳氧比测井研究现状 |
1.2.2 蒙特卡罗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测井的基础知识 |
2.1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1.1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1.2 中子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 |
2.2 测井中的伽玛射线 |
第3章 蒙特卡罗方法简介 |
3.1 蒙特卡罗方法发展 |
3.2 常用的几种蒙特卡罗软件 |
3.3 MCNP 程序简介 |
第4章 物理模型建立 |
4.1 基本模型 |
4.2 实验的内容 |
第5章 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屏蔽效果分析 |
5.1.1 屏蔽材料的影响 |
5.1.2 组合屏蔽层的效果 |
5.1.3 混合屏蔽材料 |
5.1.4 地层岩性对中子屏蔽的影响 |
5.1.5 屏蔽层厚度对中子屏蔽的影响 |
5.1.6 套管厚度对中子屏蔽的影响 |
5.2 伽玛射线探测效率的影响 |
5.2.1 不同源距的径向分辨率 |
5.2.2 碳氧比、钙硅比与源距的关系 |
5.2.3 井内流体和井径对碳氧比、钙硅比的影响 |
5.2.4 测井仪偏离井壁对测量的影响 |
5.2.5 泥饼厚度对测井的改变 |
5.2.6 套管对测量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DDCO-3型碳氧比测井仪在水淹层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DDCO-3型碳氧比测井仪简介 |
2 资料解释方法 |
2.1 泥质含量及孔隙度解释方法 |
2.2 饱和度解释模型 |
2.3 水淹级别划分 |
2.4 氧活化曲线指示出水层位 |
3 应用实例 |
3.1 堵水实例 |
3.2 曲线重叠法定性识别气层 |
4 结 论 |
(10)PNST脉冲中子全谱测井仪(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脉冲中子全谱测井技术的实现 |
1.1 技术思路 |
1.2 PNST测井仪器设计 |
1.2.1 仪器结构和组成 |
1.2.2 工作模式 |
1.3 PNST测井资料解释方法 |
1.3.1 岩性解释 |
1.3.2 泥质含量计算 |
1.3.3 孔隙度计算与气层识别 |
1.3.4 剩余油饱和度计算 |
2 仪器性能实验 |
3 结 论 |
四、DDCO-2型双源距碳氧比能谱测井仪(论文参考文献)
- [1]脉冲中子元素谱分析剩余油测试技术研究[D]. 边松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2]高精度脉冲中子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及应用研究[D]. 祁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3]基于LaBr3的集成化核能谱采集研究[D]. 严语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RAS饱和度测井蒙特卡罗模拟研究[D]. 秦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5]脉冲中子能谱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邓仁双.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6]RPM测井环空流体校正方法及应用研究[D]. 韩忠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7]PNST脉冲中子全谱测井仪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 郑华,刘宪伟,董建华,沈付建,吕俊涛. 测井技术, 2013(05)
- [8]蒙特卡罗在C/O测井研究中的应用[D]. 李王燕.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9]DDCO-3型碳氧比测井仪在水淹层评价中的应用[J]. 沈付建. 石油仪器, 2011(03)
- [10]PNST脉冲中子全谱测井仪[J]. 郑华,董建华,刘宪伟. 测井技术,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