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管淑慧[1](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李秀梅[2](2020)在《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会计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批准预算(钱袋子的权力)是国家对行政部门进行立法控制的主要形式,以确保纳税人的钱在法律约束下被使用(合规性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保政府有效提供满足公众偏好的公共服务与政策(绩效控制)。也正因为如此,改进与强化预算合规性与绩效控制功能成为建立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基础。预算执行作为预算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其合规性控制与绩效控制均高度依赖于适当的政府会计信息。因此,在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从政府会计角度探讨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与绩效控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与紧迫,考虑到这一领域相关研究薄弱尤其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了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意味着我国预算执行过程以强化合规性控制为主,逐步转变为合规性与绩效的双重控制。其中,合规性控制主要促进“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地构建,绩效控制关键在于促进预算绩效目标地实现。为适应预算管理改革要求,近几年国家全面实施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重构了政府会计体系和会计核算模式。但是,目前政府预算执行控制“松散”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控制“盲点”普遍存在。合规性控制问题主要表现为:克扣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的问题时有发生;预算调整频繁、预决算偏差较大、预算执行进度缓慢问题尚未得以有效解决。绩效控制问题主要表现为:财政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的问题较为突出。若这些问题不能有效治理,预算控制功能被消弱,预算法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现代预算制度的构建可能会流于形式,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难以有效落实,财政风险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不断紧缩,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期望,这给预算执行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预算执行过程控制,无不高度依赖于会计信息的支持。现代内部控制理论认为,良好的控制系统必须首先解决信息保障问题。尽管在政府会计领域中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权责会计全面引入政府部门,重构了政府会计体系与核算模式,但现行政府会计能否切实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需要系统回应的问题。国内学术界探讨预算执行控制和政府会计改革的文献逐步增多,但从政府会计视角探讨预算执行控制的文献依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另辟蹊径,尝试从改革政府会计角度探讨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控制之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层次的问题:(1)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与绩效控制所依赖的、最佳会计信息结构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政府会计形态可能生成所需的信息结构?(2)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在支持预算执行合规性与绩效控制中的效果、优势和局限性?(3)为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控制提供良好的会计信息支持,政府会计改革优先次序安排、改革具体路径及措施如何设计?为系统性回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共同池资源相关理论(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性访谈、案例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以改进和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合规性控制和绩效控制为目标,围绕如何构建适当的会计信息结构(1)及其相应的改革优先次序和具体路径展开研究,旨在为正在深化的政府会计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从我国现行预算执行控制与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背景入手,梳理现有文献,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即如何构建一个最适当的会计信息结构以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合规性和绩效控制。以此为基础,界定相关概念,延伸和细化具体的研究问题,并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为政府预算执行会计控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论证了政府会计在支持预算执行控制解决代理问题和共同资源池问题(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其次,从作用机制角度,分析政府会计的记录、控制、问责等功能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识别、分析及纠正偏差的作用,旨在论证政府会计支持预算执行控制的技术可行性。第三章为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的会计控制:基于支出周期模型。本章依托于共同池资源理论,分析了以支出周期模型作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并论证了在预算契约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中,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合规性控制高度依赖于预算责任履行和预算资金流动的“全过程”会计信息。进而对比分析了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现金会计及权责会计三种会计形态分别在支持预算执行“全过程”合规性控制的优势与局限性,结果显示:现金会计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现金流控制最恰当,但对于全过程的控制并不充分;权责会计扩大了合规性控制范围(从现金控制扩展到全部经济资源和负债的控制),但对于现金流和全过程合规性控制均不充分;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基于“承诺制”+“现金制”,动态的刻画了预算责任履行情况和预算资金在支出周期中的变化,为预算执行“全过程”控制提供了最为适当的信息结构。第四章为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的会计控制:基于结果链模型。本章依托于共同池资源理论,分析了以结果链模型作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并论证了在预算契约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中,预算执行过程绩效控制的核心是对产出成本控制,而产出成本控制高度依赖于标准化成本核算体系。该体系构建必须通过权责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种互为条件的会计形态共同完成。其中,权责会计在记录、核算资产价值的基础上,借助于折旧和摊销技术将资产成本归集与分配为当期运营费用;成本会计借助于分步式成本核算流程,将当期费用归集与分配为产出实际成本(关键技术是根据成本动因将成本追踪到成本核算对象上);管理会计引入标准成本法将标准成本信息与政策目标相关联,并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分析实施成本控制。第五章为我国政府会计对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作用的实证分析。首先,本章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围绕合规性(包括用途、时间和金额三个维度)和绩效偏差,对我国现行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执行偏差展开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十八大以来预算偏差有所改善,但合规性偏差和绩效偏差问题总体上依然很突出,特别是在2018年出现了普遍性恶化;部门预算偏差情况远比各级政府预算偏差情况严重;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预算偏差情况差异悬殊。预算偏差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管理等多个环节相关,其中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中的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是关键因素之一。其次,本章采用回归分析法和访谈法分别验证分析了政府会计在预算执行合规性控制和绩效控制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结果显示:(1)现行预算会计主要发挥现金会计功能,但仍存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有效衔接,部分预算资金流出预算会计监管范围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且由于“预算授权”和“承诺”记录的缺失,现行预算会计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合规性控制不充分。因此,在完善现行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开发支出周期下预算会计是改进预算执行全过程合规性控制的必由之路。(2)在当前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被强化的背景下,成本信息缺失成为预算执行绩效监控的瓶颈问题。尽管国家已全面推行了财务会计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部分资产计量方法缺失、责任主体划分不清等原因导致诸多资产尚未入账,运营费用核算不完整;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相关指引已陆续出台,而政策还未全面落实。目前这一系列改革还未致力于标准化产出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因此,政府会计改革在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绩效控制的潜在优势未能真正发挥作用。第六章为国际经验借鉴与改革思路。本章通过介绍和分析国外政府会计在强化预算执行过程控制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改革思路:一是完善现有预算会计,确保预算执行过程“预算资金”流动得以真实、全面监控;二是开发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以促进从预算授权、承诺、核实及支付全过程的控制;三是通过完善权责会计制度,推进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改革,构建标准化成本核算体系;四是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性改革,强化保障性条件,以确保政府会计改革顺利推进。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观点:突出的预算偏差问题充分证实了我国预算执行过程控制松散与控制盲点并存,而政府会计作为预算执行控制的基础性信息手段,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不足。因此,若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控制,政府会计改革是必由之路。具体结论与观点如下:(1)政府预算执行的合规性控制需高度依赖于支出周期过程的预算责任履行情况和预算资金流动的“全过程”信息。现金会计提供的信息结构在促进“预算资金流”的合规性控制方面是充分的,但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责任履行情况的“全过程”控制存在盲点(不能记录和控制“预算授权和承诺控制”两个关键阶段)。权责会计主要优势在于绩效控制,对于合规性控制不充分。相对而言,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为预算执行全过程控制提供了最适当的信息结构。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中的预算会计,主要发挥着现金会计的功能,尽管对现金流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许多亟待改革的问题,且因其对预算授权、承诺与核实阶段预算责任履行情况信息记录的缺失,导致执行“全过程”合规性控制缺少适当会计信息结构予以支持。(2)政府预算执行的绩效控制需高度依赖于产出成本信息,而产出成本信息需要通过依次开发权责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并构建起标准化的产出成本核算体系得以生成。在我国,由于产出成本信息的严重缺失,导致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控制无法实质性推进,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因而产出成本核算体系构建迫在眉睫。尽管我国权责会计已全面实施、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改革方向已明确,但对于构建标准化产出成本核算体系依然任重道远。为此,本文提出支持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控制的三阶段政府会计改革战略:第一阶段,通过完善现行预算会计,进一步强化预算资金的合规性;第二阶段,开发并应用基于支出周期的预算会计,以改进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第三阶段,应用权责会计、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构建标准化的产出成本核算体系,以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控制。与此同时,关注改革战略优先次序安排并促进相关配套性制度改革。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国内外学者对预算执行控制和政府会计改革关注度较高,但是从会计视角研究改进和加强预算执行控制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本土化研究更为少见,因而,本文从会计角度研究如何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合规性控制和绩效控制以期丰富这一领域相关研究。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了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在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合规性控制中的重要性;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围绕合规性偏差(包括用途、时间和金额三个维度)和绩效偏差,对我国现行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偏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借助于半结构访谈法,分析了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在预算执行绩效控制中的作用与局限,旨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第三,研究观点的创新。本文以结果链模型为分析框架论证了标准化产出成本核算体系是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绩效控制的关键手段,并鉴别了权责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种会计形态在产出成本核算体系中贡献与不足,提出了标准化产出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当前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任务,旨在为预算绩效管理和政府会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本文的论题还需从下述两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第一,本文主要聚焦于会计信息生成阶段,其目的在于如何通过政府会计改革和完善,为预算执行合规性和绩效控制提供最适当的信息结构。但预算执行过程会计控制效果,还受信息使用阶段及其作用发挥等两阶段的多种影响因素。因此,未来还需要对政府会计的使用、效果发挥两个阶段展开系统性研究。第二,本文主要基于全国整体情况展开研究,未进行地区间、政府层级之间异质性研究。虽然预算执行控制和政府会计改革是在国家统一政策框架下实施,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参差不齐,各地区、各层级的政府预算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的理解和遵从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基于地区间、部门及层级之间的异质性,研究政府会计在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贾云洁[3](2018)在《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8月31日修订通过的《预算法》,明确了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职责授权,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作为一个必经的程序,内嵌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本级决算审计得到完整授权,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然而,授权并非意味着必然的供给。如何确保政府决算审计的有效开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关注的焦点话题。梳理现有文献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理论研究单薄,规范研究较多、实证分析偏少,且以实务操作研究为主,缺乏对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理论认知不统一、系统性研究匮乏。截至目前,既无博士硕士论文对决算审计的专题研究,也无决算审计的专着面世。现有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审计实践技术规范的建设,加上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制约,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基于现行研究的不足,本文期望在决算审计的发展变迁规律、供求偏差、审计体制改革、决算审计理论理念框架以及审计法规建设上有所突破。在基本概念界定和社会契约、委托代理、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等理论基础的分析支撑之上,本文梳理了我国制度环境变迁下的决算审计授权沿革。研究发现:一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影响决算审计授权变迁的动力来源,制度环境变化催生了决算审计需求的变化,由此形成不同阶段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及业务授权的变化;二是我国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特征:由单纯的行政属性审计逐渐向政治属性审计转变;从单一“上审下”模式逐渐向“同级审”扩展;真实、效益目标逐渐被重视、信息供给维度更加丰富;审计业务模式逐渐同世界接轨;专业化发展是审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政治属性审计定位下的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其外部“应然”需求特征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高质量的信息供给,专业化、规范化的政府决算审计服务。而我国决算审计的现实供给状况如何?来自审计一线的反馈信息可为佐证。为此,本文选择了案例研究法,在统计分析公开的决算审计项目相关信息基础上,优选已开展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四个审计机关作为案例样本,进行深入调研访谈。通过访谈问卷及公开数据发现: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探索起步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决算审计模式;在整合利用社会中介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审计报告模式、审计法规体系同步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其项目计划、审计方法模式、资源投入与整合、质量控制、审计意见发表、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法规依据、理论认知和审计体制保障等多个方面调查访谈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实然”供给状况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的发挥限受限,信息供给有限,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决算审计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的根源是什么?为此,本文在访谈问卷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分析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偏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内置于一级政府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与本级政府决算审计的政治属性授权存在冲突,出现了“下审上”、“内服务于外”的悖论,其实质影响是架空了政府决算审计的法律授权,政府决算审计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的审计体制保障。二是理论概念框架研究滞后,政府决算审计的报表审计业务属性不明确,鉴证职能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缺乏系统论证;审计目标层次缺乏区分、认知不统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概念界定不清晰,一致认可的审计意见类型和独立审计报告模式尚未形成。决算审计理论单薄,难以发挥实践指导力,更无法有效统领审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三是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一者是政府决算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尚未实现协同修订,再者是专门性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法及实施条例修订工作还刚刚起步,国家审计准则缺乏有关决算审计的实质性指导条款,决算审计专业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缺位,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分工和绩效考核制度也未能依据决算审计授权及时调整,这一系列审计法规建设的滞后,导致政府决算审计实践中无据可依,严重影响了政府决算审计实践的开展。西方国家是否有独立的政府决算审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为了能从世界各国审计业务发展过程中,透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吸收借鉴其成熟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本文研究了政府会计、审计改革起步较早的OECD国家的实践经验,综合比较、归纳其较为代表性的经验做法:OECD国家基本没有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叫法和业务授权,与之相近的OECD国家大量开展的法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其是伴随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改革而同步确立的,且目前大多形成了成熟、规范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模式;随着为数不多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审计体制的改革变迁,OECD国家已形成独立性较强的审计保障体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律授权模式包括统一授权和分开授权两种;OECD国家均具有较为完善的财务报告审计法律和准则体系,大量整合利用社会中介审计资源和技术,形成了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在对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基础上,结合OECD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经验做法,充分考虑我国制度环境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第一,基于政治属性审计的功能定位,提高的审计独立性的和制衡能力、协同互补于国家治理体系整体改革设计、兼顾我国现实制度环境及机构编制精简原则,本文认为,我国审计体制重构宜采取强制性变迁路径,中长期的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国家审计委员会。设立中央和地方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审计委员会主任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审计委员会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同级人大监督;其直接的上位权力是全国人大行使的最高国家权力,国家审计权与行政、司法、监察权处于同一位阶。将现行审计机关从政府机构中整体移出,成为与本级政府平级的、专司审计监督的国家机关,并考虑其与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有效衔接。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向上一级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建立逻辑一致的政府决算审计理论概念认知框架。政府决算审计具备报表审计业务属性,需要发表总体审计意见,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息鉴证,可以提高决算信息的可靠性。政府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指针对政府决算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编制是否合法、信息反映是否真实,发表审计意见;具体审计目标分为:业务和事项层的真实、完整、截止、准确和分类目标;账户余额层的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和准确目标;列报和披露层的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准确、分类与可理解性目标。政府决算审计目标的实现,需准确界定政府决算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政府决算审计应对政府决算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发表积极式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以提高信息预期使用者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赖程度。审计风险是指决算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后发表不当意见的可能性。建立风险导向决算审计方法模式,在全面了解政府及其环境基础上,评估政府决算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建立融合简式报告优势和信息含量要求的决算审计报告模式。第三,建立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1.依据新预算法,协同修订政府决算审计授权与标准性法规。修订宪法中的审计体制设置条款;修订监督法,单列政府决算审计审查的内容重点,审计工作报告标题中单独提及决算草案审计;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增加并细化政府决算审计的条款;制定发布政府决算草案编制办法。2.构建决算审计专门法规体系。包括修订完善审计法及实施条例,明确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补充增加决算审计的个性化条款;修订国家审计准则,将其归位于基本准则,建立专业的决算审计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完善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修订国家审计准则中利用外部人员参与审计的相关条款、明确利用方式及责任界定,修订出台利用社会中介资源开展审计的管理办法及其审计报告质量核查制度,建立同业质量复核制度;修订审计管辖权限分工规定,建立与审计署业务协同安排的地方共享税收入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机关分类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加大审计质量考核比重。
熊冬红[4](2018)在《新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政府财政部门专门用来核算、反映、监督政府总预算资金以及其他财政资金活动的会计,是我国政府会计的主要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正处在不断改革的进程中,为适应财政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财务管理的要求,财政部多次修改预算会计制度,逐步形成了一个以财政总预算会计为主导、其他预算会计为补充的独立预算会计系统。为了规范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总预算会计核算,我国财政部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于2015年修订了该制度,新制度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本文以1997年和2015年印发的新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益阳市赫山区财政总预算会计为案例,对比分析新旧制度二者的差异。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接着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对本课题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陈述;其次对比分析了新旧制度在核算目标、核算方法、会计科目、核算内容、报表体系五个方面的变化;接着以益阳市赫山区财政总预算会计为案例,分析了制度变化对益阳市赫山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影响;最后总结了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认为,新制度存在权责发生制运用方面的问题、与《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以下简称《政府会计制度》)衔接方面的问题、与国际惯例存在差距的问题。应从加快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配套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升级软硬件配置;明确具体业务核算规定等方面解决权责发生制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的运用问题。从统一报表格式,汇总信息披露;统一会计软件、会计账簿、核算系统;统一改革与执行时间等方面解决新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从改革预算管理制度适应国际惯例,改革预算会计体系着手,缩小新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差距。总的来说,政府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政府预算会计工作。
张月玲,郝梓秀[5](2016)在《基于阶段的中国政府会计规范变革及其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以阶段为研究视角,探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会计规范的主要变化及其政治经济背景,借鉴国际经验及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会计改革,展望未来我国政府会计规范的走势。
杜思[6](2016)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欧洲部分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相关各国政府已经无法负担巨额的政府债务,开始出现违约。究其背后原因,政府虚假财务信息难辞其咎。欧债危机为我国敲响了警钟,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隐藏在经济发展背后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地方政府赤字和地方政府债务。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债务逐年累积成为可能。加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4万亿计划,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违规多渠道借债筹集配套资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扩大和蔓延。政府会计信息是债务信息的来源,在地方政府债务积聚、债务风险扩大的情况下,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提供的债务信息受到了质疑。现行政府预算会计无法满足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会计方面的需求,无法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地方债信息,无法发挥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作用,无法及时预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政府会计改革以此为背景悄然展开。政府会计是现阶段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但是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会计改革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获取全面、准确、可靠、及时的债务信息,从而进行指标测算、分析和比较,合理估计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利于及时预警和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此外,本文基于地方债现状对政府债务会计改革进行研究,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财政学相关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降低债务信息不对称、约束地方政府借债行为等方面探讨了获取和公开有效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理论方面论证了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此外,本文还采用了实证的方法,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大、增长快、构成复杂、风险显着,以此为背景,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角度审视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政府会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纵向对比中发现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外的做法,从横向对比中总结经验,结合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现实状况,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出建议,建议分阶段在我国政府会计中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对我国政府会计负债的核算内容的改进提出建议,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适时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的公开,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建设透明政府,有助于识别、评估、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有助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会计管理。
陈静[7](2013)在《基于四维功能导向的政府负债会计研究》文中提出无论是强化债务预算控制,还是提搞债务资金使用绩效,或是增强政府抗风险能力,作为财政管理预警系统的政府负债会计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政府负债会计要实现有效监督,迄今为止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会计基础、计量属性与报告方式的选择上;如此重点研究要有实用性,有依赖于这样三个假设:能够明确特地环境中的政府责任,能够根据政府责任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这种调整能与其所属的政府会计系统相协调。然而,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并未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政府会计系统,至多只是一种以财政性资金运动为计量对象的、类似于预算会计的会计体系,这直接影响到政府负债会计框架的成型。因此,本文从更基础的层面,研究公共受托责任、会计环境、会计组成体系与政府负债会计的内在关系。期望能够在后金融危机这一特定背景下找到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会计系统,并在此系统下进一步完善政府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而为我国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此,本文以公共受托责任为出发点,以我国会计环境为背景,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根据利益相关者(会计规则制定者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负债会计的需求与改革态度,分析政府负债会计改革的内容与可行性,重点研究“三位两体”政府会计体系下控制型负债会计、管理型负债会计、战略型负债会计和政府负债会计报告的系统构建。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陈述背景和意义,界定政府负债、政府负债会计等重要概念,详述国内外已有文献,最后阐明本文的内容框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公共受托责任与政府负债会计。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的行为观与报告观进行论述。其次从债务预算管理、债务绩效管理、债务风险管理和公共选择这四个理论层面重新阐释了行为受托责任中合规责任、绩效责任和战略责任,以及旨在对行为过程及结果进行汇报的报告责任。最后将政府负债会计与这四种责任相结合,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对政府负债会计产生的需求(监督债务预算控制的合规性、反映债务状况及管理绩效、强调债务风险防控和增强债务透明度)各有侧重,不同的责任需求必将导致政府负债会计的功能细分,对应形成“控制”、“管理”、“战略”和“报告”这四大会计功能。第三章,我国政府负债会计现状与改革的可行性。本章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负债会计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现阶段我国政府负债会计改革的有利因素与实施障碍,通过对比分析两大利益群体在信息需求、改革模式与实现路径上的态度,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政府负债会计改革必然发生;利益相关者出于预算控制、绩效评价和风险防控的需要对债务信息的质量与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主导,地方创新”的渐进式改革是一条比较现实且可行的路径。第四章,基于四维功能导向的政府负债会计的构建思路。本章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政府会计体系的设计思路,结合我国政府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论与经验,构建了一个由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组成的“三位两体”的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进而提出了在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下政府负债会计的构建思路。第五章,控制型负债会计的构建。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对债务预算信息的记录应是政府负债会计的首要任务。本章基于对我国债务预算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的深刻剖析,探讨了债务预算管理对政府负债会计的特殊要求。进而借鉴“支出周期理论”的相关研究,以预算内资本性债务为会计对象,采用“承诺制+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以“债务预算支出周期”和“债务预算收入周期”为追踪主线,设计了控制型负债会计在筹集、使用、回收与偿还四个阶段的会计责任与核算方法。第六章,管理型负债会计的构建。本章首先阐述了我国债务绩效管理的现状,然后从政府整体偿债能力评价和债务支出绩效评价两个层面分析了债务绩效评价对管理型负债会计的特殊需求,最后构建了以直接债务为会计对象,以修正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管理型负债会计。第七章,战略型负债会计的构建。具备前瞻性的控制型负债会计可以提供预测性信息,却只限于那些纳入到预算管理中的债务;虽然管理型负债会计将核算范围扩展到了预算外债务,但那些可能引发风险的或有事项并不包括其中。为了填补政府负债会计在或有负债核算与披露方面的空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风险,本章首先分析了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其对会计信息的特殊需求,然后将战略型负债会计与债务风险管理流程相结合,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对或有负债的确认标准、估测方法和控制结果的反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构建。第八章,政府负债会计报告的构建。本章从报告主体(Who)、报告目标(Why)、信息需求者(Whom)、报告内容(What)、报告时间(When)、报告形式(How)这六个方面对我国政府负债会计报告模式进行了基本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债务预算报告、债务状况与管理绩效报告、债务风险报告为主体的政府负债会计报告体系。
刘慧芳[8](2013)在《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文中认为财政风险管理与政府会计关联十分密切。首先,政府会计提供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务信息是财政风险管理所需信息的重要来源。其次,各个国家面临的财务压力是政府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的激励因素之一,从政府会计改革的实践来看,国家面临的财务压力越大,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越强。再次,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与政府资产的规模和结构相匹配,以降低财政风险。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是表明政府信用情况的主要文件。一个完善的政府债券市场,离不开政府提供的政府财务报告。而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取决于一个国家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最后,在面临内外部的预算约束时,政府往往会产生财政机会主义行为,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政府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而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给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财政风险。所以,设计良好的政府会计可以更好地反映和预测财政风险状况,也是进行财政风险管理的基础性手段。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一方面需要政府会计在财政风险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同时我国的政府会计还比较落后。财政风险管理是通过对政府债务和政府资产两方面的管理来实现的,而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务信息。原因在于政府会计主体的设置不科学、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不明确、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及缺少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为:采用“双主体”的政府会计主体模式,“基金”主体和“组织”主体并存;分离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采用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并行的政府会计模式;将权责发生制逐步引入政府预算及政府会计领域,从政府会计到政府预算,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在此基础上,将预算会计要素设置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将政府财务会计要素设置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以政府资产负债表、运营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重构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对财政风险及政府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政府债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但政府债务本身说明不了财政风险状况,关键是能否与政府资产相匹配。财政风险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是将财政风险和政府会计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是对政府会计模式选择的过程。政府会计主体的选择模式存在“组织”主体和“基金”主体两种;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也是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关系的处理;不同的会计基础下,政府会计提供侧重点不同的会计信息。第二,对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的财政风险管理作用的发挥做出了评价。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使得各预算单位提供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务信息相当不真实;不同的组织形式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使得政府合并财务报告的提供缺乏技术上的可能性;财政总预算会计本质上为资金会计,对实物资产不核算。这些造成了我国的政府会计无法提供进行财政风险管理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不清,其次是政府会计主体设置不合理,最后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第三,阐明我国应选择“双主体”的政府会计主体模式、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并行的“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会计基础选择权责发生制。在选择政府会计模式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本国具体的政府会计环境。“双主体”为“基金”主体和“组织”主体并存的政府会计主体模式。我国的“双主体”具体形式为:对于符合“基金”确认条件的资金采用“基金”会计的模式,“基金”既为核算主体也为报告主体;对于政府其余的经济业务以“组织”为会计主体,其中,“机构”为核算主体和报告主体,“政府”为报告主体。“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指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并存。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预算收支的整个过程,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对预算支出的核算以支付周期为主线:既核算预算金额也核算实际执行金额;预算会计为资金会计,不核算实物资产。政府财务会计核算政府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包括与财政年度预算收支有关的活动,也包括与财政年度预算收支无关的活动;提供这些活动引起的会计期间内收入和费用的发生额、会计期末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余额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分析财政风险状况至关重要。只有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下,政府会计提供的资产和负债信息才是最真实可靠的。但是,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会带来一系列成本的增加。只有结合本国的政府会计环境,才能使得收益最大化。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步骤。地方政府对财政风险管理的需求大于中央政府,应先在地方政府债务核算及资产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预算在我国现阶段有存在的必要性,应先在政府会计系统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成熟之后,考虑在政府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的会计基础差异不应是一种长期存在。第四,重新构造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财务报告由政府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附注构成,由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产生。政府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运营表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运营表要素包括收入和费用;现金流量表要素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和现金余额。其中,资产负债表和运营表基于相同的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依据的为收付实现制。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由预算会计系统提供,预算会计要素设置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反映收付实现制预算下,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为政府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之一。第五,财政风险分为广义的财政风险和狭义的财政风险。广义的财政风险为公共风险,狭义的财政风险为政府组织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政风险又可具体化为短期的财务风险和长期的财务风险。将社会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合并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公共风险状况。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是国家资产负债表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分为三个层次:依据政府会计准则编制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包括了政府财务报告中披露内容的资产负债表、包括了政府所有资产和负债的资产负债表。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反映狭义的财政风险状况,其中依据政府会计准则编制的政府资产负债表更侧重政府短期的财务风险。论文将政府会计主体设置、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分离及权责发生制在预算及政府会计中的运用融合在一起,使得方案的设计更具操作性。同时,将财政风险的层次性与政府财务报告的层次性对应,理清了财政风险管理的思路,结合具体财务指标的设计及运用,提高了政策的实用价值。
金苗[9](2013)在《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会计信息公开方面有序进展。《预算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仅规定政府应该披露会计信息,没有对应该披露哪些信息,采用什么格式披露,披露的时间、频率,披露通过哪些途径,由哪些具体的部门披露,哪些部门与所辖部门合并披露,合并的范围等,这些具体的内容都没有准确界定。本文认为政府部门要树立披露意识,遵守相关制度要求,及时、全面、准确地披露政府会计信息。对于难以量化的自然资源、文化遗产、养老金缺口、政府或有负债等信息可以采用说明性文件的方式进行披露,还要利用报表附表和报表附注的补充功能,在制度规范中明确需要披露的信息范围、内容、方式等,提高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规范政府披露会计信息的行为。通过大量收集中央和地方政府披露的会计信息,分析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找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层面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构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执行机制和反馈机制,执行机制通过约束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目标、内容、方式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充分发挥执行机制的约束作用。反馈机制包括公众对政府行政支出信息披露的评价和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设计了公众对行政支出评价的指标,为公众评价提供依据和标准。同时提出将审计报告纳入政府报告体系,构建完整的报告体系增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反馈机制的反馈作用对执行机制的良好运行有促进作用。
王金秀,柳宇燕[10](2011)在《论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文中提出政府负债方面的会计信息对于财政风险管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由于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统一,科目设置的单一造成核算信息不明晰,收付实现制基础造成负债信息不完整,这些必然影响到财政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数量和质量。因此,文章基于财政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增强总预算会计的统一性,明晰政府负债的核算内容、并结合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等措施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2)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会计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预算执行的会计控制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1.2.2 预算执行过程控制文献综述 |
1.2.3 政府会计功能与预算执行控制关系文献综述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预算授权与预算功能 |
1.3.2 预算执行的合规性与绩效控制 |
1.3.3 不同预算执行控制类型及其逻辑关系 |
1.3.4 多种会计形态之间的勾稽关系 |
1.4 逻辑框架与基本思路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6.1 研究的创新点 |
1.6.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政府预算执行会计控制的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理论 |
2.2 运作机理 |
2.2.1 政府会计的基本功能 |
2.2.2 政府会计在预算执行控制中的运作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的会计控制:基于支出周期模型 |
3.1 支出周期模型与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合规性控制 |
3.1.1 支出周期模型(ECM) |
3.1.2 支出周期模型与“全过程”合规性控制 |
3.2 现金会计与“全过程”合规性控制 |
3.2.1 现金会计在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中的优势 |
3.2.2 现金会计在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中的局限性 |
3.3 权责会计与“全过程”合规性控制 |
3.3.1 权责会计在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中的优势 |
3.3.2 权责会计在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中的局限性 |
3.4 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与“全过程”合规性控制 |
3.4.1 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 |
3.4.2 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对预算执行全过程控制功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的会计控制:基于结果链模型 |
4.1 结果链模型与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控制 |
4.1.1 结果链模型(RCM) |
4.1.2 结果链模型与以产出控制为焦点的绩效控制 |
4.1.3 产出控制与产出成本核算体系 |
4.2 政府会计与产出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
4.2.1 权责会计为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提供费用信息 |
4.2.2 成本会计为产出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提供实际产出成本信息 |
4.2.3 管理会计为产出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提供标准产出成本信息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会计对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作用的实证分析 |
5.1 预算执行控制效果分析 |
5.1.1 合规性预算偏差分析 |
5.1.2 绩效偏差分析 |
5.1.3 预算偏差原因分析 |
5.1.4 分析结论 |
5.2 预算会计对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作用的实证检验 |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2 研究设计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2.4 分析结论 |
5.3 财务会计在预算执行绩效控制中的作用与局限 |
5.3.1 研究设计 |
5.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3 分析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经验借鉴与改革思路 |
6.1 国际经验借鉴 |
6.2 完善现行预算会计 |
6.2.1 推进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 |
6.2.2 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衔接 |
6.3 开发与应用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 |
6.3.1 开展支出周会计科目与报表设计 |
6.3.2 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承诺管理 |
6.3.3 提高预算会计制度的法律地位 |
6.4 健全标准化产出成本核算体系 |
6.4.1 促进权责会计改革成功实施 |
6.4.2 着力推进成本会计改革 |
6.4.3 科学引入管理会计方法 |
6.5 强化政府会计改革的保障条件 |
6.5.1 加大政府会计培训力度,促进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
6.5.2 推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财务与业务系统有机融合 |
6.5.3 强化合规性控制,有序推进预算责任与权力下放 |
6.5.4 加快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配套性制度改革 |
6.6 切实促进政府会计在预算执行控制中的应用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2006-2019年预算执行管理与控制相关政策变化梳理 |
附表2 调查问卷 |
附表3 访谈记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概念界定 |
一、政府决算和决算草案 |
二、政府决算草案审计 |
三、政府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 |
第二节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
一、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 |
二、风险基础审计含义及程序特征 |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基础 |
一、契约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四、国家治理理论 |
五、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 |
第二章 政府决算审计的历史变迁和当前需求特征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缺位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专职审计监督职能机构被撤并取代 |
第二节 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行政属性审计功能定位 |
三、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
四、业务开展 |
第三节 不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行政属性主导的审计功能定位 |
三、不完整的同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
四、业务开展 |
第四节 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凸显 |
三、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
四、业务开展 |
第五节 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和现实需求 |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政府决算审计需求特征 |
第三章 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思路、目标和数据获取 |
一、案例研究的思路方法 |
二、案例研究的目标 |
三、案例选择的原则 |
四、数据获取与分析 |
第二节 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 |
一、A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情况 |
二、B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
三、C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
四、D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
第三节 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分析 |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二、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存在较大偏差 |
第四章 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审计体制与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悖论 |
一、影响我国政府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环境 |
二、政府审计中的多层级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
三、决算审计类型与审计体制独立性保障的差异 |
四、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的悖论 |
五、访谈结果基本印证本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问题 |
第二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研究支撑单薄 |
一、理论研究缺位,难以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
二、基本概念认知不统一,理论支撑单薄 |
三、访谈结果印证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
一、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协同建设不足 |
二、专门性审计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 |
三、访谈结果充分印证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问题 |
第五章 OECD国家政府决算(财务报告)审计实践 |
第一节 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审计制度的发展 |
一、各国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报告系统 |
二、各国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及审计改革背景 |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其审计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审计体制及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模式 |
一、各国国家审计体制设置变迁 |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分工模式 |
第三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
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
二、美国政府财务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
第四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资源、技术整合与质量控制 |
一、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资源整合 |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技术整合 |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质量控制做法 |
第六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决算审计体制保障重构 |
一、审计体制改革时机日趋成熟 |
二、审计体制重构的定位、原则 |
三、审计体制重构的路径选择 |
四、审计体制重构的模式选择 |
第二节 构架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概念框架 |
一、构建政府决算审计目标层次 |
二、明确重要性等概念框架及其运用 |
三、构建政府决算审计报告模式 |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构建 |
一、协同建设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制度 |
二、构建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专门性法规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
2.2 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 |
2.3 财政总预算会计 |
2.4 财政总预算会计发展理论 |
2.5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理论 |
2.6 国库集中支付理论 |
2.7 公共财政理论 |
2.8 本章小结 |
3 新制度相比旧制度的主要变化 |
3.1 明确核算目标,引入双分录核算方法 |
3.2 增删部分会计科目 |
3.3 完善各会计要素的核算内容 |
3.4 规范会计报表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4 益阳市赫山区财政总预算会计新旧制度比较分析 |
4.1 益阳市赫山区财政总预算会计简况 |
4.2 益阳市赫山区财政2016年主要会计事项汇总 |
4.3 资产的核算比较分析 |
4.4 负债的核算比较分析 |
4.5 净资产的核算比较分析 |
4.6 收入与支出的核算比较分析 |
4.7 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核算比较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制度变化对益阳市赫山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影响分析 |
5.1 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分析 |
5.2 资产负债核算内容的影响分析 |
5.3 会计报表项目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1 新制度存在的问题 |
6.1.1 权责发生制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的运用问题 |
6.1.2 新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 |
6.1.3 新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差距问题 |
6.2 执行新制度的几点建议 |
6.2.1 充分与规范地用好权责发生制 |
6.2.2 做好新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
6.2.3 缩小新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差距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1.1 研究结论 |
7.1.2 论文可能的贡献点 |
7.1.3 论文存在的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阶段的中国政府会计规范变革及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同阶段政府会计规范发展的回顾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
(二)“五年规划”时期 |
1.“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
2.“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 |
3. 国民经济调整(1963—1965年)。 |
4.“三五计划”(1966—1970年)和“四五计划”(1971—1975年)时期。 |
5.“五五计划”(1976—1980年)和“六五计划”(1981—1985年)时期。 |
6.“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 |
7.“八五计划”(1991—1995年)时期。 |
8.“九五计划”(1996—2000年)时期。 |
9.“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 |
1 0.“十一五规划”(2006—201 0年)时期。 |
1 1.“十二五规划”(201 1—2015年)时期。 |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发展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
(一)我国政府会计规范发展的启示 |
1. 会计服务于经济发展。 |
2.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
3. 会计要发展,会计规范建设是关键。 |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发展的未来展望 |
1. 借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 |
2. 吸收国际政府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 |
3. 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体系展望。 |
三、结束语 |
(6)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会计 |
2.1.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公共资源和预算软约束 |
小结 |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政府会计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 |
3.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快 |
3.1.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构成复杂 |
3.1.4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 |
3.1.5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现状分析 |
3.2 我国政府会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3.2.1 我国政府会计的发展历程 |
3.2.2 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分析 |
3.3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 |
3.4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内容 |
小结 |
第4章 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借鉴 |
4.1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 |
4.2 法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 |
4.3 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 |
4.4 国外政府会计的做法对我们的启示 |
小结 |
第5章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优化 |
5.1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 |
5.1.1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实现路径 |
5.1.2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 |
5.1.3 我国政府债务会计改革的内容 |
5.2 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 |
5.2.1 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改进 |
5.2.2 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
5.3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保障措施 |
5.3.1 加强审计监督 |
5.3.2 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
5.3.3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 |
5.3.4 优化政府内部控制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四维功能导向的政府负债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政府负债 |
1.2.2 政府负债会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 |
第2章 公共受托责任与政府负债会计 |
2.1 公共受托责任的一般理论 |
2.1.1 公共受托责任的定义 |
2.1.2 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容 |
2.1.3 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
2.2 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会计需求观 |
2.2.1 政府会计的产生来自公共受托责任的需求 |
2.2.2 公共受托责任标准的变化要求政府会计的同步发展 |
2.3 政府负债会计的责任拓展与功能细分:基于四维理论的再考察 |
2.3.1 预算程序层面的合规控制责任观与会计控制功能 |
2.3.2 实体绩效层面的绩效评价责任观与会计的管理功能 |
2.3.3 风险防范层面的战略责任观与会计的战略功能 |
2.3.4 公共选择层面的综合报告责任观与会计的报告功能 |
第3章 我国政府负债会计的现状及改革的可行性 |
3.1 我国政府负债会计的改革发展与主要成就 |
3.1.1 我国政府负债会计的改革发展 |
3.1.2 我国政府负债会计改革取得的成就 |
3.2 我国政府负债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2.1 会计制度衔接程度低致使债务预算信息不完整 |
3.2.2 收付实现制会计影响对债务状况及管理绩效的客观评价 |
3.2.3 政府财务报告不符合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要求 |
3.3 会计环境、利益相关者与政府负债会计改革的可行性研究 |
3.3.1 理论分析与问题提出 |
3.3.2 研究设计 |
3.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3.4 研究结论 |
第4章 基于四维功能导向的政府负债会计的构建思路 |
4.1 政府负债会计体系框架的设计 |
4.1.1 国际政府会计组成体系的一般模式 |
4.1.2 我国政府会计组成体系的选择 |
4.1.3 “三位两体”的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提出 |
4.1.4 我国政府负债会计体系框架的确立 |
4.2 四维功能型政府负债会计的构建思路 |
4.2.1 四维功能型负债会计的内容 |
4.2.2 四维功能型会计的信息边界定位 |
第5章 控制型政府负债会计的构建 |
5.1 我国政府债务的预算管理实践 |
5.1.1 涉债法律、法规的修订与推行 |
5.1.2 涉债预算制度的革新 |
5.2 债务预算管理对控制型负债会计的特殊要求 |
5.2.1 会计对象的限定:预算内资本性债务 |
5.2.2 采用预算基础相适应的会计基础 |
5.2.3 全程监控债务预算的执行情况 |
5.3 控制型政府负债会计在政府债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
5.3.1 债务预算执行周期及各阶段会计的具体目标 |
5.3.2 控制型负债会计的核算方法 |
第6章 管理型政府负债会计的构建 |
6.1 我国政府债务绩效管理实践 |
6.2 政府债务绩效评价对管理型负债会计的要求 |
6.2.1 政府的整体偿债能力评价及其会计信息需求 |
6.2.2 政府债务支出评价及其会计信息需求 |
6.3 管理型负债会计在政府债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
6.3.1 政府借入债务 |
6.3.2 法定的应支未支款项 |
6.3.3 法定公务员养老金 |
6.3.4 应付社会保障金 |
6.3.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
6.3.6 债务项目完工后的未来经常性支出 |
第7章 战略型政府负债会计的构建 |
7.1 我国政府债务风险与管理实践 |
7.2 债务风险管理对战略型负债会计的要求 |
7.2.1 会计信息质量的新要求 |
7.2.2 会计对象的扩展 |
7.2.3 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对称引入 |
7.3 战略型政府负债会计在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7.3.1 风险识别与负债的确认 |
7.3.2 风险评估与债务的量化 |
7.3.3 风险控制与风险控制效果信息的反馈 |
第8章 政府负债会计报告的构建 |
8.1 我国政府负债会计报告模式的定位分析 |
8.1.1 报告主体的选择 |
8.1.2 报告内容的确定 |
8.1.3 报告时间的安排 |
8.1.4 报告形式的搭建 |
8.2 我国政府负债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
8.2.1 债务预算报告 |
8.2.2 债务状况及管理绩效报告 |
8.2.3 债务风险报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
附录 C 我国政府负债会计改革的现状及需求的调查问卷 |
(8)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财政风险及财政风险管理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2 政府会计改革的文献综述 |
1.2.3 财政风险管理中政府会计问题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写作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写作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政府会计模式的基本理论阐释 |
2.1 对政府会计模式的界定 |
2.1.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
2.1.2 政府会计模式与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
2.2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 |
2.2.1 会计主体的界定 |
2.2.2 会计主体确定的理论依据 |
2.2.3 政府会计主体的类型 |
2.3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 |
2.3.1 预算会计 |
2.3.2 政府财务会计 |
2.3.3 本文对“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界定 |
2.4 政府会计的会计基础模式 |
2.4.1 会计基础及其种类 |
2.4.2 会计基础在预算、政府会计中的运用 |
2.4.3 权责发生制实施需要的条件 |
3 财政风险管理与政府会计的关联性分析 |
3.1 财政风险及财政风险管理 |
3.1.1 财政风险的内涵 |
3.1.2 财政风险管理 |
3.2 财政风险管理中的政府资产与负债 |
3.2.1 政府资产 |
3.2.2 政府债务 |
3.2.3 财政风险矩阵及财政风险对冲矩阵 |
3.3 财政风险的资产负债管理 |
3.3.1 资产负债管理及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
3.3.2 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 |
3.3.3 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与国家资产负债表 |
3.3.4 资产负债表与财政风险的关系 |
3.4 基于权变模型的财政风险管理与政府会计 |
3.4.1 Luider权变模型 |
3.4.2 财务困境及财务丑闻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激励作用 |
3.4.3 资本市场要求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激励作用 |
3.5 政府会计功能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体现 |
3.5.1 政府会计与财政风险管理 |
3.5.2 财政机会主义、政府或有债务与政府会计 |
4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的财政风险管理功能缺失分析 |
4.1 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模式 |
4.1.1 现行政府(预算)会计概述 |
4.1.2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 |
4.1.3 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关系模式 |
4.1.4 现行政府会计中的会计基础 |
4.2 现行政府会计中的政府资产与负债 |
4.2.1 政府会计对政府资产的核算和报告 |
4.2.2 政府会计对政府负债的核算和报告 |
4.3 财政风险管理功能的缺失 |
4.3.1 政府资产未能得到真实体现 |
4.3.2 政府负债未能得到真实反映 |
4.3.3 未能提供政府整体的资产和负债信息 |
4.3.4 政府资产和负债信息披露不充分 |
4.4 功能缺失的原因剖析 |
4.4.1 政府会计目标未考虑政府财务管理需要 |
4.4.2 会计主体设置未能体现“控制”导向 |
4.4.3 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带来的问题 |
4.4.4 缺乏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 |
5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模式选择 |
5.1 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 |
5.1.1 实行“双主体”的会计主体模式 |
5.1.2 将政府会计明确划分为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 |
5.1.3 引入权责发生制 |
5.2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选择 |
5.2.1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选择的国际比较 |
5.2.2 我国选择“双主体”模式的原因分析 |
5.2.3 “双主体”模式的具体设计 |
5.3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选择 |
5.3.1 预算与政府会计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 |
5.3.2 我国采用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理由 |
5.3.3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具体实施设计 |
5.4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预算及政府会计中的运用 |
5.4.1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运用的国际比较 |
5.4.2 我国是否适合引入权责发生制预算? |
5.4.3 我国是否适合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 |
5.4.4 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改进的具体思路 |
6 我国政府会计要素的设置与核算 |
6.1 政府会计要素的设置 |
6.1.1 对政府会计要素设置的不同观点 |
6.1.2 预算会计要素设计 |
6.1.3 政府财务会计要素 |
6.2 政府财务会计资产要素的核算 |
6.2.1 政府资产的定义 |
6.2.2 政府资产要素的内容 |
6.2.3 政府资产的核算设计 |
6.3 政府财务会计负债要素的核算 |
6.3.1 政府债务要素的界定 |
6.3.2 政府债务要素的内容 |
6.3.3 政府债务核算设计 |
7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
7.1 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分析 |
7.1.1 不同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 |
7.1.2 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分析 |
7.1.3 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 |
7.2 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重构 |
7.2.1 总体框架设计 |
7.2.2 资产负债表设计 |
7.2.3 运营表设计 |
7.2.4 现金流量表设计 |
7.3 政府财务报告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
7.3.1 指标设计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
7.3.2 狭义财政风险管理与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 |
7.3.3 广义财政风险管理与国家资产负债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政府会计研究现状回顾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
2.1 政府会计信息相关概念 |
2.1.1 政府会计的概念 |
2.1.2 政府会计信息的界定 |
2.1.3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
2.1.4 机制的界定 |
2.1.5 政府会计的主体 |
2.1.6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 |
2.2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章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3.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 |
3.2 财政总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分析 |
3.2.1 财政总预算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确定 |
3.2.2 财政总预算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结果分析 |
3.3 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披露分析 |
3.3.1 行政单位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确定 |
3.3.2 行政单位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结果分析 |
3.4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3.4.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
3.4.2 财政总预算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3.4.3 行政单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建立 |
4.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执行机制 |
4.1.1 规范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
4.1.2 遵循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
4.1.3 明确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
4.1.4 界定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
4.1.5 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载体 |
4.2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反馈机制 |
4.2.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评价机制 |
4.2.2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审计监督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论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政风险管理与财政总预算会计 |
二、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对财政风险管理的影响 |
(一) 总预算会计制度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核算内容不统一 |
(二) 负债科目设置的单一导致政府负债内容反映不明晰 |
(三) 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政府负债内容不完整 |
三、基于财政风险管理视角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建议 |
(一) 明确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统领地位 |
(二) 明晰政府负债的核算内容 |
(三) 逐步实施权责发生制 |
四、《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2]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会计控制研究[D]. 李秀梅.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3]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D]. 贾云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4]新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D]. 熊冬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5]基于阶段的中国政府会计规范变革及其展望[J]. 张月玲,郝梓秀. 商业会计, 2016(12)
- [6]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D]. 杜思.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7]基于四维功能导向的政府负债会计研究[D]. 陈静. 湖南大学, 2013(03)
- [8]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 刘慧芳.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9]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研究[D]. 金苗. 东北大学, 2013(05)
- [10]论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J]. 王金秀,柳宇燕. 华东经济管理, 2011(10)
标签:预算会计论文; 会计论文;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政府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