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大会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杨杨,刘江宁[1](2021)在《日本实验动物管理进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时间为节点介绍日本实验动物近代化运动的背景,梳理日本主要的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分析日本实验动物行政管理框架及教育培训体系。纵观日本实验动物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1)日本实验动物近代化运动起步早。(2)日本通过不断完善、修订最终形成一套严谨、规范的实验动物管理以及动物实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3)在实验动物管理方面,政府各行政机构权责分明,积极引导;各科研机构、大学参与行业管理,形成特色的自主管理模式。(4)实验动物其他关联团体积极配合,制订一系列行业标准。以日本实验动物学会等团体为中心,积极开展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培养优秀人才。介绍了日本实验动物管理的历史,总结日本实验动物的法律法规、分析日本实验动物管理体系,为今后我国实验动物立法,完善实验动物管理制度提供参考。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法制化建设。
罕园园,李娜,代解杰[2](2021)在《云南省实验动物工作40年发展历程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实验动物是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是国家保持科技领先、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对近40年云南省实验动物工作的法制化与标准化建设、主要的研究机构、科学研究特色与学术成就等发展历程,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等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为我国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唐利军[3](2021)在《西双版纳会议与湖北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40年历程》文中提出受《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杂志发起的"各地实验动物科学40年发展"专题征文通知启发,笔者回顾自己从事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经历,可以说是与该刊同步成长。而对于湖北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40年历程而言,本人既是参与者,也是决策人之一,曾于2014年参与主编出版过《湖北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回顾(1988—2014)》[1]一书。因此,当该刊编辑约稿,本人欣然应允。
贺争鸣,李根平,徐平,陈洪岩,孙岩松,荣瑞章,李冠民,卢胜明,高翔,潘振业,赵德明,江其辉,肖杭[4](2018)在《写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发布实施三十周年》文中研究表明《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行政法规。《条例》实施30年来,在实验动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保障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立法工作的深入,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条例》在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已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修订《条例》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对规范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支撑科技创新,以及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5](2012)在《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四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汇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我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阶段性划分和深入解读、评价,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对我国动物保护立法进程、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但是,这些仅仅是理论上的论述与总结,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现已公布实施、现行有效的立法到底有哪些?每一部立法又有哪些具体条文涉及动物保护的哪些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国相关着述或法律汇编中并未有所展示。为了弥补这个缺失,本课题组再一次对我国现行有效的动物保护立法进行全面梳理,
庞文彪[6](2012)在《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实验动物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为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以期推动山西省实验动物质量提高和动物实验水平的进步。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对象为24个从事实验动物生产或动物实验及相关研究且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及13个开展动物实验及相关研究但未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单位。资料来源本课题原始数据及资料来源于(1)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提交的实验动物现状调研表及近三年实验动物工作总结;(2)未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提交的实验动物现状调研表;(3)实地调研获取资料。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研究法、现场调研法、访问实验动物工作网站、电话和E一mail咨询等多种研究形式。研究结果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实验动物质量及动物实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及实验动物信息网初步建设并逐步完善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实验动物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法规制度不健全,实验动物法制化程度低;大专院校及医疗机构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各实验动物许可单位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不健全;实验动物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的需求;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实验动物设施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的浪费严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方式单一,培训面不够,达不到预期培训效果。研究结论为了促进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借鉴国内外实验动物管理成功经验,结合山西省实际,提出了一下建议及意见:加大对实验动物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对该项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强化山西省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在科技计划和科技成果管理中加强实验动物条件审核工作;推动大专院校及医疗机构许可证制度实施步伐,确保生物安全及动物实验质量;建立健全各实验动物许可单位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丰富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建立实验兔生产基地;加快促进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标准化;实验动物专家应积极参与动物实验设施建设论证;整合有限资源,建立区域性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调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教育培养模式,实行分类培训,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质量。
李新[7](2010)在《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陈然[8](2008)在《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农林本科院校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数量有限,却在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中发挥着其他类型高校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独立设置的38所普通高等农林本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却陷入了困境,在招生、就业、专业与学科设置、经费投入等各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尝试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起源开始追溯,分解放前后两个阶段回顾其发展历程,厘清其发展脉络,总结了一百余年来这些院校的五种发展模式,即解放前的“独立-合并/独立”与“综合-综合”模式、解放后初期的“独立-独立”模式与目前的“独立-综合”和“综合-独立”模式;接着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林院校在组成与布局、学科与专业设置、重点学科与硕、博士点分布、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说明尽管当前的农林高校都已变为多科性院校,并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但从根源上看是传统的农林学科因专业目录调整后扩展分布到与农学相关的工学、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急速扩张造成的,其优势与特色还是在传统的农学领域;然后论述高等农林院校的社会适应性,先从社会外部环境着手,就经济、教育政策体系、宏观教育环境与人口等三个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林院校的影响和作用;再从高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角度,分析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做出的贡献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我国农林本科院校发展困境的政策与战略,说明农林院校要实现良性发展,不可能单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政府必须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农林院校也必须在从专门走向综合后不断巩固与强化特色。论文最后选取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农林院校做了较为详尽的个案分析,在实践层面上对前述研究结果做了适当验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全国农林院校从初创到当前的总体情况做了全面梳理,概括出农林院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并利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来分析农林院校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从高校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解决发展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孔琪[9](2008)在《全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掌握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现状,有效地整合实验动物资源,促进其有效保护、共享和开发利用,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更好地为实验动物管理和科学研究服务。我们对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本次调查方式包括发放资源调查表、访问国内外相关网站,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使用关键词检索中英文信息,使用万方、CNKI和PubMed数据库查询中英文文献,分析了各部委历次调查数据和一些内部资料,并通过电话咨询专家核对信息等方式综合采集海量信息,研究分析后汇成这篇论文。论文分六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实验动物管理体系、法规体系、资源现状、质量保障、机构设施和教育培训。1985-1986年中国农业大学连续招收了两期实验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班,开启了我国实验动物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的序幕。中日政府在1992年开展的人才交流培训活动(JICA),为我国培训了大量实验动物专业人员,大大促进了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在国家各级领导的重视下,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市逐步建立了实验动物学会(20个)、管理委员会(29个)等专业组织,350多个大专院校、研究所建立了实验动物中心(室),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规模大幅增长。随着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在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受到各级政府及各领域专家的重视。我国的实验动物管理模式是科技部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各省市科技厅(委)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除西藏地区外,有29个省市科技厅(委)组建了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配备了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通过推行许可证和年检制度加强了行政管理工作,规范了实验动物市场,促进了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和产业化进程。自1988年以来,科技部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颁布了10条配套法规,重点规范了实验动物管理、许可证制度、种质中心、质量检测网络和动物福利五个方面。各省市也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目前有北京、湖北、云南三个省市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通过了地方人大立法。还有黑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启动了立法进程。作为法律法规的辅助,国家标准在提高实验动物质量,规范实验动物检测技术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有92项国家标准,包括微生物、寄生虫、遗传、营养、环境五个方面。农业部制定了SPF鸡微生物等级和检测技术。计划制定的国家标准包括小型猪、犬、兔、猴等大型动物和笼架具、饮水机、饲料等实验动物相关产品。卫生部、农业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行业标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制定了地方标准。实验动物和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制定了企业标准以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实验动物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成为实验动物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科技部除推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外,资助建立了2个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7个种源基地,成立了国家省市两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29个省市开展了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许可证发放率达到70%以上。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建立的目的是保存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品系涉及到啮齿类动物、基因工程小鼠、兔、小型猪、禽类、犬、灵长类动物,今后还将增加水生生物、野生动物、低等动物和家用动物等,基本覆盖了常见实验动物资源品系。国家建立了6个国家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23个省市建立了26个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调查发现,我国实验动物生产量达到1900万只的规模,使用量也高达1600万只,高于欧盟25国的总和1210万只。环境设施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高端设备不断引进,这对于实验动物质量提高提供了硬件保障。近年来我国实验动物的进出口越来越频繁,不断引进新品系,同时我国科学家也在培育一些特色品系,如小型猪、水生实验动物、犬、猫和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等,使得我国实验动物资源日趋丰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我国成为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大国,实验动物质量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不断扩大。低等级小动物使用量不断减少,SPF级、基因工程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使用量不断增加,这个发展趋势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似。欧美国家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实验动物使用量趋于稳定并有下降的趋势,我国尚处在高速发展期,实验动物生产使用量、设施设备、人员和机构数量等在今后几年还会增加。国内外研发人员或机构不断将生物医药研发动物试验外包给国内的动物试验机构,推动了实验动物行业发展。中国、印度成为国际生物外包最热门的市场,生物技术中心也逐渐东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兴起AAALAC认证和GLP认证热潮,并将催生中国实验动物机构认证和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等级培训工作,为中国实验动物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科技部同时还推动了实验动物信息网络建设和促进了动物福利水平的提高。在科技部的带动下,13个省市建立了省级实验动物信息网,提高了信息透明度。超过2/3的实验动物机构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宣传网页,这些机构的信息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简单快捷的检索到。目前有5家单位着手开展实验动物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建设。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加强了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今后我国实验动物行业的宣传力度将继续扩大,吸引更多的行业部门、科学家认识实验动物的重要性,关注实验动物行业发展。北京、上海等省市也注重了实验动物福利的研究和推广,如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发布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通过省人大立法的北京、湖北、云南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也加入了动物福利和生物安全的内容。动物福利是实验动物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诠释,欧美国家将动物福利融入到实验动物管理、法规、生产和使用的各个方面并颁布了动物福利法,以提高动物福利为核心提高实验动物质量。我国法制化管理以提高实验动物质量为核心,近年来除注重普及动物福利思想外,还建立了许多慰灵石、纪念碑或举办纪念仪式等方式来纪念为生命科学献身的实验动物。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等机构加强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扩展了国际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实验动物学历教育逐渐升温,全国有73所医学院、药学院,15所兽医学院和生物技术学院开设了研究生层次课程,其中13所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实验动物学课程,17所实力较强的院校开展了动物学专业下实验动物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只有8所院校开展了本、专科生层次专业教育,对实验动物行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实验动物从业队伍,普及了基本知识,提高了对实验动物的认识。实验动物学在我国学科设置中还属于三级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验动物学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等级技能培训还存在缺口,科技部和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已经开始计划开展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等级培训,等级培训考试大纲和培训教材已经编制完毕。随着经济和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也随之快速发展。中国用二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的路程。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验动物整体水跟他们十年前大致相似。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验动物质量参差不齐、品种较少、产业化社会化水平不高、学科地位低、学历教育不发达、技能培训和认证制度不完善等。我国实验动物行业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欧美国家的精华,同时也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如科技部主管的管理体系、许可证制度、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分类、各省市建设的省级实验动物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慰灵碑等。政府还需要继续增加对实验动物行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加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完善许可证制度、质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建设,推广和普及应用高质量实验动物,提高实验动物学的学科地位,在高等院校设立专业教育培训,积极培育实验动物兽医师,加快产业化进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是我国的实验动物学术机构,有必要对国内实验动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以全面了解全国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实验动物行业发展对策,为国家各级政府制定实验动物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广泛的综合调查分析,基本摸清了我们的“家底”。本课题调查是第一对全国实验动物行业发展做的最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可以作为学科发展报告和各级管理部门决策依据。
张庆德[10](2007)在《湖北省实验动物生产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生命科学领域内,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要用到实验动物,如借助实验动物去研究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措施;利用实验动物去承担安全性评价和效果试验等。在医学、生物学、制药工业、生物制品、轻工业与食品工业、农业、国防和军事科学、航天科学等领域,实验动物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实验动物的发展,各国政府与科学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发展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质量的动物生产与使用数量很少,动物品种品系少,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的标准化与社会化程度相当低,管理措施乏力,执法力度不强,资金投入不足,这使得我国实验动物产业基础薄弱,不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主题,科技工作者科研中要求使用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实验动物。在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轨,实验动物产业现状己不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这使得实验动物产业化提上了议事日程。本课题通过发放调查表,调查问卷,电话和E-mail咨询等多种形式,调查我国和湖北省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的人员、设施、动物种质、数字化管理等基本信息,对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供决策者参考,以期推动我国和湖北省实验动物标准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本调查分湖北35家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和国内其他省份的176家单位两个部分,分别从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人员分布、设施经费投入、引种需求和信息化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客观、定量、系统地揭示了我省实验动物科学和实验动物生产管理的发展现状。最后,本文根据我国和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实验动物生产发展对策,包括:(1)政府为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给实验动物产业化提供政策支持;(3)在实验动物产业的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4)规范实验动物生产的市场环境;(5)建立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信息网络,加强交流与合作;(6)饲养实验动物的相关单位应对动物做好卫生防范措施;(7)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在强调实验动物工作发展的同时,应积极促进实验动物科学的持续发展,在意识上应高度重视动物福利,应把保护动物与利用动物协调起来,在保护动物福利的前提下,科学、人道地使用动物。
二、日本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大会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大会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实验动物管理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实验动物近代化运动的四个阶段 |
2 日本实验动物管理法制化建设 |
2.1 第一部综合法律诞生——动物爱护管理法 |
2.2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相关法律、标准、指南 |
3 日本实验动物的行政管理体系 |
4 实验动物关联团体、组织 |
5 启发 |
5.1 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法律、指南、增强指导性及实践性 |
5.2 进一步加强实验动物人员教育、培训 |
(2)云南省实验动物工作40年发展历程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体系的法制化与标准化建设 |
1.1 组织管理体系 |
1.2 政策法规体系 |
1.2.1 法规体系建设 |
1.2.2 标准体系建设 |
1.3 支撑保障体系 |
2 主要研究机构及条件平台 |
3 主要的学术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成就 |
3.1 学术组织 |
3.2 学术活动 |
3.3 学术成就 |
4 云南省实验动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4.1 实验动物工作法制化建设与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
4.2 小型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兔、豚鼠)生产与供应问题突出 |
4.3 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创新、整合和共享机制不健全 |
4.4 实验动物人才引进力度需要加大 |
附录:云南省实验动物重要事件 |
(3)西双版纳会议与湖北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40年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双版纳会议的历史背景 |
2 西双版纳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影响力 |
3 西双版纳会议对湖北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
3.1 湖北省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
3.2 湖北省实验动物标准化与专业化进程体现了地方特色 |
3.3 湖北省实验动物学术及科技交流活动形式多样 |
4 小结及展望 |
(4)写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发布实施三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条例》的诞生 |
2《条例》发布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 |
2.1 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 |
2.2 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机制的建立 |
2.2.1 许可证制度 |
2.2.2 质量合格证制度[10] |
2.2.3 实验动物机构认可评价制度 |
2.3 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 |
2.4 推动我国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
2.4.1 实验动物标准体系的建立 |
2.4.2 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 (或资源库) 和数据资源中心的建立 |
2.4.3 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网络的建立 |
2.5 推动我国实验动物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
2.6 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立项工作的发展 |
2.6.1 实验动物科研工作纳入我国科技管理体系并予以支持 |
2.6.2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的技术突破 |
2.6.3 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技术研究的突破 |
2.6.4 实验动物专用产品的技术突破 |
2.6.5 开创了我国比较医学的研究 |
2.6.6 创建了我国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系统研发体系 |
2.6.7 创建了我国遗传修饰动物资源保存与研发技术平台 |
2.6.8 创建了我国实验动物信息和培训网络 |
2.7 推动实验动物学术交流的开展 |
2.7.1 学术团体 |
2.7.2 学术专着和学术期刊 |
2.7.3 国内学术交流 |
2.7.4 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
2.8 推动实验动物福利工作的起步与发展 |
3《条例》修订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3.1《条例》修订的必要性 |
3.2《条例》修订的现实意义 |
4《条例》修订的基本原则 |
4.1 有利于服务和支撑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 |
4.2 有利于推动实验动物行业健康快速和有序发展 |
4.3 有利于推动和完善实验动物管理体系建设 |
4.4 坚持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实践与借鉴国际规则相结合 |
5 结语 |
(6)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调查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实验动物工作现状 |
2.1 国外实验动物工作现状 |
2.2 国内实验动物工作现状 |
第三章 山西省实验动物管理现状及对策 |
3.1 山西省实验动物管理现状 |
3.2 取得的成绩 |
3.3 存在的问题 |
3.4 山西省实验动物管理对策 |
第四章 山西省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和设施现状及对策 |
4.1 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及实验动物设施现状 |
4.2 取得的成绩 |
4.3 存在的问题 |
4.4 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及设施对策 |
第五章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 |
5.1 山西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现状 |
5.2 取得的成绩 |
5.3 存在的问题 |
5.4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与教育培训对策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实验动物现状与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四、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概况与家畜饲养管理经验 |
一、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
二、中国古代在家畜饲喂方面的主要技术 |
三、中国古代家畜饲喂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危机 |
一、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影响了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
二、国外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被引介到中国 |
三、中国传统饲养方式的延续与面临的危机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现代畜牧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
三、动物营养学日益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力量 |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
一、相关科研机构的建立 |
二、相关教育机构的建立 |
三、相关学会组织的建立 |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相关学术着作与刊物 |
一、相关刊物的刊行 |
二、相关书籍的出版 |
第三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先驱人物及其贡献 |
一、陈宰均先生—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 |
二、王栋先生—通研植物动物生产的畜牧大家 |
三、许振英先生—为祖国工作六十年的动物营养科学先驱 |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和成果 |
一、动物营养及营养生理研究 |
二、科学饲养方式与传统习惯饲养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
三、国内各种常见廉价饲料的畜禽肥育效果研究 |
四、不同饲料饲用效能比较及替代试验研究 |
五、中外不同品种家畜比较饲养试验研究 |
第三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
一、1978年以前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学会组织 |
二、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学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的独立设置 |
三、畜牧教育资源的调整重组和动物营养专业的设置 |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重要书刊的出版和刊行 |
一、动物营养学重要书籍的出版 |
二、动物营养学相关刊物的刊行 |
第三节 动物营养学人才队伍 |
一、成名于此时的几位主要动物营养学大家 |
二、几支重要的动物营养学研究队伍 |
第四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
一、1949~1978年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三、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四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分析及社会影响 |
第一节 中国落后的畜牧业亟待改进 |
一、中国畜牧业落后情形日显 |
二、国外先进动物营养科技的直接影响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动物营养学发展 |
一、国家政策因素的重要影响 |
二、科技投入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发展空间拓展 |
一、粮食有余和畜牧业的大发展 |
二、饲料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急需动物营养学的跟进 |
第四节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对我国畜牧业和饲料业的影响 |
一、动物营养科学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 |
二、动物营养科学直接影响着饲料工业的发展 |
第五节 动物营养科学在改善人民膳食的同时影响着农业结构 |
一、动物营养科学为提高人民的膳食水平做出了贡献 |
二、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六节 动物营养科学与畜牧业污染 |
一、现代化畜牧业的污染问题 |
二、动物营养在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上的作用 |
第五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和未来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 |
一、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
二、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二节 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动物营养相关问题及需求 |
一、缓解饲料资源紧缺需要动物营养学发挥作用 |
二、解决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动物营养学方法加以调控 |
三、改善畜产品品质依赖动物营养新技术新产品 |
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动物营养研究改变传统观念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趋势 |
一、研究领域和视野的扩展与目标思路的调整转变 |
二、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
三、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与实践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释义 |
第一章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历史 |
第一节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起源 |
一、清末至抗战前的高等农林院校发展情况 |
二、抗战爆发至解放前的高等农林院校发展情况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高等农林院校 |
二、改革开放至今的高等农林院校 |
第三节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模式 |
一、解放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模式 |
二、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模式 |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模式 |
第二章 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的基本现状 |
第一节 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组成情况与地区分布 |
一、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组成情况 |
二、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地区布局 |
第二节 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
一、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学科门类 |
二、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 |
第三节 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重点和优势学科分布情况 |
一、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 |
二、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中的博士点和硕士点 |
第四节 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发展目标 |
一、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发展目标 |
二、普通本科农林院校发展目标中体现出的特点 |
第三章 影响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的社会因素 |
第一节 经济发展因素 |
一、建立农林院校的经济动因 |
二、农林院校区域布局与经济发展格局的关系 |
三、经济发展与高等农林院校发展取向的关系 |
第二节 教育政策体系因素 |
一、教育经费政策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影响 |
二、课程政策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影响 |
三、学生政策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影响 |
四、教师政策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影响 |
五、教育管理政策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影响 |
第三节 宏观教育环境及人口因素 |
一、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农业院校的影响 |
三、人口因素对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社会适应性 |
第一节 高等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 |
一、高等农林院校数量与学生数量的变化 |
二、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
三、高等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 |
第二节 高等农林院校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
一、高等农林院校的科学研究 |
二、高等农林院校的社会服务 |
第五章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途径 |
第一节 对政府的建议 |
一、提供政策与资金保障 |
二、建立高等农林院校、农业、政府之间的常设联动机构 |
第二节 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建议 |
一、从专门学院到综合发展 |
二、在综合基础上强化特色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农业大学 |
一、目前的发展状况 |
二、基本评价与发展方向 |
第二节 华中农业大学 |
一、目前的发展状况 |
二、基本评价与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目前的发展状况 |
二、基本评价与发展方向 |
第四节 新疆农业大学 |
一、目前的发展状况 |
二、基本评价与发展方向 |
第五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一、目前的发展状况 |
二、基本评价与发展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全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动物管理体系 |
前言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国外现状 |
四、发展对策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动物法规体系 |
前言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国外现状 |
四、发展对策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动物资源现状 |
前言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国外现状 |
四、发展对策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实验动物质量保障 |
前言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国外现状 |
四、发展对策 |
五、小结 |
第五部分 实验动物机构设施 |
前言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国外现状 |
四、发展对策 |
五、小结 |
第六部分 实验动物教育培训 |
前言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国外现状 |
四、发展对策 |
五、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个人简历 |
发表文章及参加学术会议 |
致谢 |
(10)湖北省实验动物生产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国内外实验动物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 国外实验动物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1 质量实现标准化,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提高方面转化 |
2.1.2 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在增加,呈现出资源的多样化 |
2.1.3 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的专业化、商品化及社会化格局已经形成 |
2.1.4 实验动物管理法制化 |
2.1.5 实验动物的“3R”原则 |
2.2 我国实验动物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2.2.1 实验动物工作的法制化管理力度不断加强 |
2.2.2 实验动物的发展已取得可喜成绩 |
2.2.3 存在的主要差距 |
3 湖北省实验动物生产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方法及内容 |
3.3 调查结果 |
3.3.1 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地区分布情况 |
3.3.2 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及行业分布情况 |
3.3.3 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设施情况 |
3.3.4 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人员素质情况 |
3.3.5 实验动物生产品系和使用情况 |
3.3.6 实验动物3-5年种质资源需求情况 |
3.3.7 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颁发许可证情况 |
3.3.8 实验动物资源数字化情况 |
3.3.9 实验动物相关产业情况 |
3.4 对比分析 |
3.4.1 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多,生产和使用量大 |
3.4.2 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实施工作发展较快 |
3.4.3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素质较高 |
3.4.4 实验动物的种质资源独特 |
3.4.5 实验动物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较快 |
3.4.6 法制化程度低 |
3.4.7 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社会化程度低 |
3.4.8 动物实验标准化程度低 |
3.4.9 实验动物相关行业较落后 |
4 加强实验动物生产管理的对策 |
4.1 借鉴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发展的成功经验 |
4.1.1 政府为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
4.1.2 政府给实验动物产业化提供政策支持 |
4.1.3 政府在实验动物产业的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 |
4.1.4 政府规范实验动物生产的市场环境 |
4.2 基于我国和我省实情加强实验动物生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
4.2.1 建立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和信息网络,加强交流与合作 |
4.2.2 饲养实验动物的相关单位应对动物做好卫生防范措施 |
4.2.3 必须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
4.3 全面加强我省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需做好以下工作 |
4.3.1 加强新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
4.3.2 积极开发新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 |
4.3.3 在汉重点高校应积极倡设实验动物学专业或研究方向 |
4.3.4 建议政府导向性地设置实验动物方面的科技项目 |
4.3.5 加强法制化管理 |
4.3.6 建立扶持产业化基地 |
4.3.7 建立实验动物资源共享的机制 |
4.3.8 加强实验动物工作的数字化建设 |
4.4 关注实验动物福利,强化与国际接轨的意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日本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大会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实验动物管理进程[J]. 王杨杨,刘江宁.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1(12)
- [2]云南省实验动物工作40年发展历程与思考[J]. 罕园园,李娜,代解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05)
- [3]西双版纳会议与湖北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40年历程[J]. 唐利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01)
- [4]写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发布实施三十周年[J]. 贺争鸣,李根平,徐平,陈洪岩,孙岩松,荣瑞章,李冠民,卢胜明,高翔,潘振业,赵德明,江其辉,肖杭. 实验动物科学, 2018(04)
- [5]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四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汇编[A].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2012
- [6]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D]. 庞文彪.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3)
- [7]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D]. 李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8]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D]. 陈然. 厦门大学, 2008(08)
- [9]全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D]. 孔琪.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4)
- [10]湖北省实验动物生产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张庆德.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