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酵苹果渣饲喂奶牛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姜鑫[1](2021)在《玉米蛋白粉固态发酵条件及对奶牛饲喂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饲料资源短缺,尤其是以豆粕为主的优质蛋白质饲料资源严重缺乏,因而急需开发一种新型的优质蛋白饲料。玉米淀粉加工副产物-玉米蛋白粉(Corn gluten meal,CGM)产量极为丰富,常被用作动物饲料以满足动物的蛋白需要。然而,CGM的低消化率和不平衡的氨基酸组成限制了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开发。固态发酵能够通过提高蛋白饲料的消化率、氨基酸组成和风味来提高其营养价值。因此,为攻克我国优质蛋白饲料资源短缺这一关键性难题,本研究从开发一种新型优质发酵蛋白饲料的角度出发,首次利用乳酸菌与酸性蛋白酶协同发酵,并利用响应面分析优化CGM的固态发酵条件,还进一步评估发酵玉米蛋白粉(Fermented corn gluten meal,FCGM)对断奶后犊牛和泌乳期奶牛的饲喂效果,这对于提高我国植物蛋白资源的利用,促进奶牛养殖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试验一:CGM固态发酵条件筛选以玉米肽产量为目标值,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不同水平麦麸与CGM比例、乳酸菌接种量、酸性蛋白酶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水分和初始p H对目标值的影响,从而确定各因素的最适水平范围;接着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在2个水平上确定以上7个变量影响目标值的主次效应,结果发现显着(P<0.05)影响因子分别为乳酸菌接种量,酸性蛋白酶添加量和水分;最后利用响应面分析中的Box and Behnken试验设计在3个水平上分析各显着因子间的互作效应,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CGM的最优发酵条件为:酶量=0.54%,菌量=5.6×109 cfu/g,水分=46%,发酵温度=36°C,麸粉比例=4:6,发酵时间=120 h,p H自然。所得玉米肽产量预测值为37.35%(%蛋白)。根据所得最优发酵条件对CGM重新发酵3次,所得玉米肽产量分别为35.97%、36.83%和37.96%,与预测值相近。试验二:CGM发酵前后各组分变化分析根据上部分试验得出的最优发酵条件对CGM重新进行发酵,并对CGM发酵前后营养参数、发酵参数、蛋白二级结构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发酵后CGM中粗蛋白、乙醚浸提物、还原糖、总酚和乳酸含量显着升高,而中性洗涤纤维、淀粉、灰分、酸性洗涤纤维、总糖含量和p H值显着降低(P<0.05)。聚丙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CGM中的蛋白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0 k Da~55 k Da之间,而FCGM的蛋白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5 k Da以下,说明发酵后CGM中的大分子蛋白被水解为小分子蛋白。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发酵后CGM中蛋白酰胺Ⅰ带峰面积和酰胺Ⅱ带峰高显着升高,而蛋白α-螺旋与β-折叠峰高比显着降低(P<0.05)。此外,发酵后CGM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Fe3+还原能力均显着提高(P<0.05),说明发酵后CGM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更高,因而生物活性更强。试验三:FCGM饲喂断奶后犊牛效果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取24头体重(平均值±标准差;83.36±5.96 kg)和出生日龄(56.21±4.26 d)相似的健康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两个处理组:(1)未处理基础日粮组(对照组);和(2)日粮添加5%FCGM处理组(试验组),进行8周饲喂试验。记录犊牛采食量,体重、体高、胸围和体斜长,采集犊牛血液和瘤胃液样品并分析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饲喂FCGM后犊牛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效率均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血浆总蛋白、葡萄糖、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能力、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和生长激素浓度均显着增加。饲喂FCGM后犊牛瘤胃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微生物蛋白浓度和蛋白酶活性显着升高,而瘤胃p H值显着降低(P<0.05)。此外,饲喂FCGM后犊牛瘤胃细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普雷沃式菌属_1(Prevotella_1)和普雷沃氏菌科_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而细菌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_S24-7_group(Bacteroidales_S24-7_group)和瘤胃杆菌属(Ruminobacter)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说明FCGM饲喂能够改变犊牛瘤胃细菌群落组成结构。试验四:FCGM饲喂泌乳期奶牛效果研究采用3×3重复拉丁方试验设计,选取体重(624±14.4 kg)、泌乳天数(112±4.2 d)和产奶量(31.8±1.73 kg;均为平均值±标准差)相似的经产(3胎)荷斯坦奶牛9头,进行3期试验,每期28 d。奶牛饲喂3种日粮处理中的1种,其中FCGM替代日粮中部分豆粕的处理分别为:(1)未替代基础日粮(0FCGM);(2)用FCGM替代日粮中50%的豆粕(50%FCGM);和(3)用FCGM替代日粮中100%的豆粕(100%FCGM)。记录奶牛每天产奶量和采食量,采集奶牛血液、瘤胃液、粪便和牛奶样品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饲喂不同水平FCGM奶牛的产奶量、乳糖和乳蛋白产量以及乳糖和乳蛋白浓度均较0FCGM组奶牛显着升高,且均随FCGM饲喂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P<0.05)。与0FCGM组相比,50%FCGM组和100%FCGM组奶牛干物质和粗蛋白全消化道消化率均趋于增加,且均随FCGM饲喂量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效应(P<0.05)。饲喂不同水平FCGM后奶牛血浆葡萄糖和免疫球蛋白G浓度呈线性升高,瘤胃总挥发酸、丙酸浓度和微生物蛋白产量呈线性升高,而血浆丙二醛浓度和瘤胃p H值呈线性降低(P<0.05)。与0FCGM组相比,50%FCGM组和100%FCGM组奶牛瘤胃细菌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糖精科(Saccharimonadaceae)、普雷沃式菌属_1(Prevotella_1)、新月形单胞菌属_1(Selenomonas_1)和候选单胞生糖菌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相对丰度均显着升高,且均随FCGM饲喂量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效应(P<0.05)。相反,奶牛饲喂不同水平FCGM后瘤胃细菌琥珀酸弧菌科(Succinivibrionaceae)、鼠杆菌科(Muribaculaceae)、琥珀酸弧菌科_UCG-001(Succinivibrionaceae_UCG-001)和普雷沃式菌属_7(Prevotella_7)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CGM固态发酵最佳工艺参数为:酶添加量=0.54%,接种量=5.6×109 cfu/g,水分=46%,温度=36°C,麦麸:玉米蛋白粉=4:6,发酵时间=120 h,p H自然,为市场上加工生产FCGM提供了数据参考。(2)通过乳酸菌和酸性蛋白酶协同发酵能够提高CGM的营养价值。(3)FCGM可作为豆粕替代物改善犊牛和泌乳牛的生产性能、瘤胃发酵模式和瘤胃细菌群落组成结构,说明FCGM作为豆粕替代物应用于奶牛生产中是可行的。
冯述娜[2](2021)在《苹果渣的饲料化利用技术及其对动物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提出苹果渣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将苹果渣直接饲喂或经过干燥、青贮、发酵处理饲喂动物,可以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繁殖性能、产奶性能,改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进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为促进苹果渣在饲料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文章论述苹果渣的营养成分及饲料化利用方式,讨论苹果渣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探讨苹果渣的养殖经济效益。
熊忙利,吴旭锦,朱小甫,张文娟[3](2021)在《不同苹果渣水平对关中奶山羊泌乳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液pH值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苹果渣水平对关中奶山羊泌乳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液pH值的影响,选取体重[(50.81±1.53)kg]、胎次(第3胎)、产奶量[(2.15±0.05)kg·d-1]、泌乳日期[(125.00±2.51)d]相近或一致的健康关中奶山羊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羊,每只羊为1个重复。各组苹果渣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9%、18%、27%和36%。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8%和27%组的产奶量和4%校正乳产量均极显着高于0(对照)、9%、36%组(P<0.01);各组干物质采食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间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18%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0(对照)、9%组(P<0.05),18%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0(对照)、27%和36%(P<0.05);各组间血清总蛋白、血清葡萄糖、血清甘油三酯、血清尿素氮无显着性差异(P>0.05);瘤胃液pH值随着苹果渣添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9%、18%、27%、36%组的瘤胃液pH值均显着低于对照(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量苹果渣可以提高关中奶山羊的产奶量,4%校正乳产量,粗蛋白与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等指标,降低瘤胃液pH值,改善羊乳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苹果渣作为一种新型饲料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且在本试验中,饲粮中苹果渣的添加水平为18%时效果最佳。
齐红杰[4](2020)在《发酵苹果渣对蛋鸡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发酵苹果渣对蛋鸡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3 600只健康无病的1日龄海兰褐蛋雏鸡,随机分为3组,第1组、第2组为试验组,自雏鸡20日龄开始,在育雏期、育成期、产蛋期饲粮中添加发酵苹果渣饲喂,第1组每吨饲粮添加发酵苹果渣3kg(3%)后饲喂,第2组每吨饲粮添加发酵苹果渣5kg(5%)后饲喂,第3组为对照组,饲喂常规饲粮。试验期间,统计测算产蛋率、产蛋量、料蛋比、生产每千克鸡蛋饲料成本等性能指标。结果显示:试验1组和对照组相比,产蛋率、产蛋量分别提高了2.08%、5.35%,差异均极显着(P<0.01),料蛋比、生产每千克鸡蛋饲料成本分别下降了4.13%、4.75%,差异均极显着(P<0.01)。试验2组和对照组相比,产蛋率、产蛋量分别提高了3.43%、10.44%,差异均极显着(P<0.01),料蛋比、生产每千克鸡蛋饲料成本分别下降了8.26%、8.88%,差异均极显着(P<0.01)。试验2组比试验1组,产蛋率、产蛋量分别多提高1.35%、5.09%,料蛋比、生产每千克鸡蛋饲料成本分别多下降4.13%、4.34%,差异均极显着(P<0.01)。试验表明: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发酵苹果渣饲喂蛋鸡,可提高产蛋率、产蛋量,降低料蛋比和饲料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并且在饲料中添加5%发酵苹果渣,要比添加3%效果更好。
高博兰[5](2020)在《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发酵品质及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不同乳酸菌添加水平和在苹果渣中添加米糠粕对苹果渣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并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苹果渣青贮料及苹果渣+米糠粕青贮料对荷斯坦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综合评价青贮苹果渣的营养价值,为苹果渣青贮料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2×4试验设计,分别在经烘干至水分在65%~75%的苹果渣(I组)和苹果渣+米糠粕(7:3)混合后的混合料(II组)中添加0(A组)、1.0×106 cfu/g(B组)、3.0×106 cfu/g(C组)和5.0×106 cfu/g(D组)的乳酸菌制剂,试验共8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青贮40 d后对各处理组的发酵指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制剂能够有效改善苹果渣青贮料的发酵品质。添加乳酸菌降低了苹果渣青贮料的p H和NH3-N/TN值,提高了有机酸含量,其中乳酸含量提高的最明显。各试验组的乳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I-C组和II-C组乳酸含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酸菌提高了苹果渣青贮料的CP、ADF含量,C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I-C组的CP含量最高,为4.84%,比I-A组提高了14.15%;II-D组的CP含量最高,为16.24%,比II-A组提高了11.08%;而NDF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但各试验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I组与II组的青贮品质质量存在差异,两种青贮料的p H、乳酸含量间的差异不显着,II组的NH3-N/TN值明显低于I组,II组的CP、NDF、Ash含量明显高于I组,II组与I组相比青贮质量更好。试验二:乳酸菌苹果渣青贮料对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将乳酸菌添加量分别为0(A组)、1.0×106cfu/g(B组)、3.0×106cfu/g(C组)和5.0×106cfu/g(D组)的苹果渣青贮饲料(I组)和苹果渣+米糠粕(7:3)青贮饲料(II组)作为发酵底物,每个处理3个重复,取健康荷斯坦奶牛的瘤胃液进行体外瘤胃发酵试验。试验期间在2、4、8、12、24、36、48 h记录每个处理组的产气量,并分别在24 h和48 h采集每个处理组的发酵培养液,试验结束后,对瘤胃发酵指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的青贮料经体外发酵的产气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乳酸菌添加水平的提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发酵24 h时,I-C组的DMD最高,为50.21%,比对照组提高了28.05%;II-B组和II-C组的DMD显着高于对照组,B组最高,为46.86%,比对照组提高了18.03%。发酵48 h时,I-B组、I-C组和I-D组的DMD显着高于对照A组(P<0.05),较A组分别提高了9.83%、11.00%和6.04%,C组的DMD最高;II-B组和II-C组的DMD显着高于对照A组(P<0.05),B组的DMD最高,为65.21%,与A组相比提高了9.89%。在24 h和48 h两个发酵期,I组和II组试验各组p H和NH3-N浓度均在瘤胃正常变化范围内。发酵48 h时,I-B组和II-D组的MCP浓度最高;I-B组和II-C组的AA、PA、BA和TVFA浓度高于其他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1)单一的苹果渣青贮与苹果渣+米糠粕(7:3)混合青贮相比,混合料的青贮品质更好,较单一苹果渣来说更有利于保存。(2)从青贮效果来看,乳酸菌能够改善青贮发酵品质,3.0×106 cfu/g和5.0×106 cfu/g两个添加水平青贮品质更好。(3)从苹果渣青贮料的体外发酵试验结果来看,单贮苹果渣料中添加3.0×106 cfu/g乳酸菌制剂的体外发酵效果最佳,苹果渣+米糠粕混合青贮料中添加5.0×106 cfu/g乳酸菌制剂的体外发酵效果最佳。
戚如鑫[6](2020)在《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稻草与白菜尾菜虽属于农作副产物,但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将稻草和白菜尾菜进行混合青贮不仅可以使这两种农作副产物的养分形成互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作副产物的利用率。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品质的影响、分析混合青贮微生物群体的优势细菌与真菌区系,并通过体外模拟发酵方式对青贮效果较优的组进行饲用价值评定,以筛选出最优青贮组合。试验一、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影响本部分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稻草与白菜尾菜比例、不同植物乳杆菌和纤维素酶的添加量对混贮养分和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稻草和白菜尾菜为青贮原料,采用L9(33)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将稻草尾菜比例、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添加量分别按3种不同的梯度进行正交设计,并设置对照组,共10个试验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1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2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3组);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5:5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4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5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6组);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6:4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7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8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9组);并设置对照组(CK组)。分别在青贮15、30、45 d进行养分和品质测定。结果显示: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的感官评分均值均高于其他组,且在青贮45 d时的评分也高于其他组;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的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含量、饲料相对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均值均高于其他组,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washing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washing fiber,ADF)含量均值均极显着低于其他组(P<0.01)。各青贮组的pH均在青贮45 d时达到最低,1、2、3组的pH在青贮45 d时均在4.0以下,且1、2、3组在各青贮时期pH均低于其他组。各青贮时期的氨态氮与总氮之比(Ammonia nitrogen/Total nitrogen,NH3-N/TN)均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较低。除CK组外其余青贮组的乳酸(Lactic acid,LA)含量和发酵品质总评分也均在青贮45 d时达到最高,且1、2、3组的LA含量均值和发酵品质总评分均值也均高于其他组。相关性分析及拟合分析表明,CP含量、RFV分别与LA含量、发酵品质总评分呈正相关二次方曲线关系,而与pH呈负相关二次方曲线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提升了 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降低了 pH、NH3-N/TN,且在青贮 45 d时青贮养分和品质相对其他组更好。试验二、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本部分试验通过对青贮45 d的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青贮组(1、2、3组)与对照组(CK组)进行细菌和真菌区系的测定,分析青贮中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青贮养分与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青贮品质与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1、2、3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且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相对丰度均极显着低于CK组(P<0.01),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均显着低于CK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与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干物质(DM)、NDF、ADF、乙酸(A A)含量、NH3-N/TN、pH则呈负相关关系;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子囊菌门(Ascomycota)、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 DM、NDF、ADF、AA 含量、NH3-N/TN、pH 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则呈负相关关系;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与对照组(CK组)相比,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提升了混合青贮养分、品质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混合青贮pH及镰刀菌属(Fusarium)等有害菌的相对丰度。试验三、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影响本部分试验对青贮45 d的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青贮组(1、2、3组)与对照组(CK组)进行体外模拟发酵试验,通过瘤胃发酵参数、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纤维物质降解及其结构观察以评定各青贮组的饲用价值。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12 h时,2组的微生物蛋白(Microbial protein,MCP)浓度显着高于CK组(P<0.05),1、2、3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s,TVFA)浓度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并以2组最高;在体外培养24 h时,各组间的MCP浓度虽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以CK组最低,3组的TVFA浓度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在体外培养36h时,1、2组的MCP浓度均显着高于CK组(P<0.05)并以2组最高,1、2组的TVFA浓度均显着高于CK组(P<0.05)并以2组最高。各组间的累积产气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2组的理论最大产气量和潜在产气量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并均以2组最高。虽然各组间的NDF和ADF的36h降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NDF36 h降解率最高的为2组,ADF36 h降解率最高的为3组。又通过电镜观察体外发酵36 h后的稻草降解情况,发现与CK组相比,1、2、3组的稻草纤维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2、3组的表面附着大量的微生物且降解程度均高于1组和CK组;但与3组相比,2组的稻草除了与3组有相似的表皮结构和表皮下细胞的严重降解外,其梁状结构处还出现了多处因降解产生的缝隙,因此总体以2组的降解程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CP含量与体外培养累积产气量、MCP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与其他组相比,2组不仅瘤胃发酵参数较优,且纤维降解程度也较高,因此该组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综上表明,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混合青贮组(1、2、3组)其养分、品质均较高;且该三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高于CK组,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均低于CK组;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当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植物乳杆菌添加量为0.035 g/kg、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25 g/kg(2组)进行混合青贮45 d时,其饲用价值相对较高,且较高的养分含量提升了其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了 pH及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促进了其青贮品质的提升。
芦岩[7](2020)在《体外产气与尼龙袋法筛选棉秆与甜菜渣混贮最佳组合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对10种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体外发酵特性、瘤胃消失率来筛选最佳的发酵组合和条件以及研究不同发酵组合对发酵体系中微生物区系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的制备、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来筛选最佳的发酵组合和条件,即甜菜渣的添加比例分别为10%、30%和50%,尿素添加比例分别为0.1%、0.2%和0.3%,菌液(乳酸菌和酵母菌)添加比例分别为0.05%、0.1%和0.2%,食盐添加量都为0.2%。本文以27种组合中的9种组合(A-I)和对照组(K)为试验对象:A)10%甜菜渣,90%棉秆,0.1%尿素,0.05%菌液,0.2%食盐,B)10%甜菜渣,90%棉秆,0.2%尿素,0.1%菌液,0.2%食盐,C)10%甜菜渣,90%棉秆,0.3%尿素,0.2%菌液,0.2%食盐,D)30%甜菜渣,70%棉秆,0.3%尿素,0.05%菌液,0.2%食盐,E)30%甜菜渣,70%棉秆,0.1%尿素,0.1%菌液,0.2%食盐,F)30%甜菜渣,70%棉秆,0.2%尿素,0.2%菌液,0.2%食盐,G)50%甜菜渣,50%棉秆,0.2%尿素,0.05%菌液,0.2%食盐,H)50%甜菜渣,50%棉秆,0.3%尿素,0.1%菌液,0.2%食盐,I)50%甜菜渣,50%棉秆,0.1%尿素,0.2%菌液,0.2%食盐,K)100%棉秆,0.0%尿素,0.0%菌液,0.2%食盐。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的体外产气特性及发酵参数。以100 mL玻璃注射器为发酵容器,采用体外发酵法测定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的体外产气量、产气速率和发酵参数(pH值、可溶性糖、氨态氮、乳酸、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试验二:本试验旨在研究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体外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区系和微生物数量。采用Illumina PE250平台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发酵液中微生物区系和数量进行分析。试验三:本试验旨在研究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的瘤胃降解率。采用尼龙袋测定棉秆和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营养成分的降解率。结果:试验一:48 h累积产气量I组与K组差异极显着(P<0.01),显着(P<0.05)高于A、D、F组;G组显着(P<0.05)高于K组56.03%;其他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I组DOM和ME最高,分别为722.40 g·kg-1和9.75 MJ·kg-1;各组慢速降解参数b,I组与K组差异极显着(P<0.01);G、H组与K组差异显着(P<0.05);各组快速降解参数a、产气速率c差异不显着;H组氨态氮浓度与其他各组差异显着(P<0.05),K组与D组、E组和F组无显着差异(P>0.05);H、I组可溶性糖与其他各组差异显着(P<0.05),H组显着高于B组44.06%、K组31.23%,K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显着;pH值、乳酸和微生物蛋白则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H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最高,为100.31 mmol·L-1,显着高于除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乙酸和丁酸浓度也最高,显着高于除G和I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丙酸浓度则为G组最高,显着高于除H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同时,其乙酸/丙酸(A/P)最低,显着低于A、B、C和K组(P<0.05)。通过对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隶属函数分析及综合价值排序得出各组隶属函数平均值分别为I组(0.719)>H组(0.692)>F组(0.595)>G组(0.591)>C组(0.407)>E组(0.400)>B组(0.395)>K组(0.374)>D组(0.307)>A组(0.243)。试验二:各组发酵产物中chao 1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发酵液中shannon指数,C组与I组和K组差异显着(P<0.05),与其他组均差异不显着(P>0.05)且高于其他各组;相对丰度在0.1%以上的菌门分别为拟杆菌门(53.91%)、硬壁菌门(35.76%)、变形菌门(3.61%)、未分类菌门(2.10%)、螺旋菌门(1.00%)、Kiritimatiellaeota(0.92%)、互养菌门(0.69%)和绿弯菌门(0.52%),相对丰度在1%以上的优势菌属有18个,其中前10种优势菌属分别为Rikenellaceae RC9 gut group(19.50%)、F082norank(11.97%)、Prevotella 1(6.94%)、Muribaculaceaenorank(5.80%)、[Eubacterium]oxidoreducens group(3.58%)、Christensenellaceae R-7group(3.48%)、Ruminococcaceae UCG-002(2.74%)、Lachnospiraceae ND3007 group(2.29%)、Prevotellaceae UCG-001(2.21%)和Unclassified(2.10%),各样品中拟杆菌门和硬壁菌门无显着差异,变形菌门B组显着高于除A和I组外的其他各组;螺旋菌门G和H组与B、C、D组存在显着差异;Kiritimatiellaeota菌门K组与C、D、H和I组存在显着,各样品中,Rikenellaceae RC9 gut group、F082norank和Prevotella 1无显着差异(P>0.05),Muribaculaceaenorank属中,G组与F、K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其他各组均差异显着(P<0.05),[Eubacterium]oxidoreducens group属中,K组与C组差异显着(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样品的总真菌和产甲烷菌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A、B、D、E、I和K组的总细菌差异不显着(P>0.05);G和H组的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无显着差异(P>0.05)且与其他组差异显着(P<0.05)。试验三:各组发酵产物不同时间点的DM、OM、CP、NDF和ADF降解率差异显着(P<0.05),I组72 h的DM、OM、CP、NDF和ADF降解率均为最高,I组与G组的DM和OM降解率无显着差异(P>0.05),与G和H组的NDF降解率无显着差异(P>0.05),与H组的ADF降解率差异不显着(P>0.05),其它则差异显着(P<0.05);各组的快速降解部分a,G、H和I组的DM、OM和ADF与其它各组差异显着(P<0.05),G、H和I组的DM和OM差异不显着(P>0.05),I组的CP与其它各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K组的NDF与A、B、C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的慢速降解部分b,I与G组的OM,H组的CP和NDF,G和H组的ADF差异不显着(P>0.05),其它各组则差异显着(P<0.05);各组的潜在降解部分a+b,I组与G组的OM,H组的NDF,G和H组的ADF差异不显着(P>0.05),其它各组则差异显着(P<0.05);各组的有效降解率,I与G组的DM、G和H组的OM、NDF差异不显着,K组与A、B和C组的OM差异不显着(P>0.05),其它各组则存在显着差异(P<0.05)。通过对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隶属函数分析及综合价值排序得出各组隶属函数平均值分别为:I组(1.000)>H组(0.911)>G组(0.862)>F组(0.425)>E组(0.350)>D组(0.310)>C组(0.176)>A组(0.151)>B组(0.150)>K组(0.004)。结论:以干物质为基础,棉秆与甜菜渣比例50:50,添加尿素0.1%,复合菌液0.2%,食盐0.2%的I组,瘤胃的降解特性最优,其混合发酵产物的体外产气量最高,可消化有机物和代谢能最大,乙酸和丁酸浓度次之,发酵组合综合价值排序最高,为最佳发酵组合,可作为饲喂反刍动物的粗饲料。不同的棉秆混合发酵产物会对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和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郝森林[8](2019)在《桑果渣的发酵特性及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肌肉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人们对水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产生大量果渣,据测算全国每年形成的桑果渣在10万吨以上。由于果渣中含有较多的糖分,易滋生有害菌,如何实现果渣的资源化利用使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饲料短缺一直是养殖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广东省是水果生产和消费大省,果渣资源丰富,如果果渣资源得到合理应用必将有效促进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相关研究表明,果渣中丰富的营养和抗氧化性成分能够提高动物的生产能力,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本课题首先分析桑果渣的理化性质,并进行单菌发酵特性的研究,然后进行混菌发酵桑果渣,并确定最佳混菌组合、发酵最佳时间和最佳培养基,最后分析混菌发酵果渣对肥育猪的肉质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桑果渣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脂肪、各种氨基酸及矿物质,其中粗蛋白含量(12.35%)比干苹果渣的蛋白含量(5.6%)多6.75%,超过一般的谷类(水稻、玉米等),并含有较高的粗脂肪含量,且粗纤维含量低于苹果渣,其作为果渣饲料的品质和适口性优于苹果渣。桑果渣(湿态)中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铁、钙、总磷的含量分别为61mg/kg、1.8g/kg、0.7g/kg,丰富的铁、钙、磷等微量元素可维持动物的营养平衡。桑果渣中还残留了丰富的花色苷、多酚和黄酮等活性成分,花色苷含量为43.25mg/100g,总酚含量为42mg/100g。(2)在混菌筛选实验发酵期间,1783混菌组合(产朊假丝酵母菌+纤维素酶菌+蛋白酶菌+罗伊氏乳杆菌)和1784混菌组合(产朊假丝酵母菌+纤维素酶菌+蛋白酶菌+乳酸片球菌)在第三天,p H均降至4.0以下,在发酵第五天1874混菌组合的可滴定酸含量最高,可使果渣快速酸化,防止梭菌等有害菌的污染。桑果渣混菌发酵过程中,随乳酸的产生,桑果渣的p H值快速下降;且可溶性结合酚的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在发酵第5天总酚的含量增加至最高值。配方三在发酵第三天,粗蛋白、乳酸和总酚的含量最高,且p H降低至3.84。(3)动物试验选取72头初始体重为70 kg左右的杜长大商品猪,随机分为三组,每个组24头猪,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分为对照组、桑果渣组(桑果渣添加10%(干重比)、桑果渣发酵组(桑果渣干重占10%)。试验期为50天。动物实验发现:在血清和肌肉抗氧化方面,发酵桑果渣可提高猪血清中CAT和GSH-PX的含量(P>0.05),但差异不显着,发酵桑果渣组与对照组和干果渣组相比,其肥育猪血清中T-AOC和MDA的含量有略微的减少(P>0.05),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桑果渣可提高肥育猪血清中T-SOD的含量(P<0.05),差异显着。与对照组相比,干果渣组和发酵果渣的肌肉中的MDA和GSH-PX的含量皆有略微的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发酵桑果渣组与对照组和干果渣组相比,肌肉中的T-SOD的含量可得到提升,差异不显着(P>0.05)。干果渣组与对照组相比,肌肉中的T-AOC的含量降低,差异显着(P<0.05);发酵组与对照组相比,肌肉中的T-AOC的含量有略微降低,差异不显着(P>0.05)。
廖云琼[9](2017)在《苹果渣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江苏省是我国苹果四大产区之一,其苹果种植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而位于苏北地区的徐州是江苏省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该地区已初步建成了果品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产业体系。苹果渣营养丰富,可用于发酵生产柠檬酸、提取果胶、提取苹果酚、膳食纤维、生产酒精、生产饲料等,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是作为饲料使用。大量的果渣既可以为养鸭业解决部分饲料来源,降低养殖成本,又能解决果渣污染环境的问题,增加苹果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苹果渣作为饲用安全有效,饲喂猪、牛、羊、鸡等动物能提高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未见肉鸭饲喂效果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拟在樱桃谷肉鸭日粮中使用不同加工方式的果渣、不同添加比例的果渣及分段添加不同比例果渣三种情况,研究苹果渣对肉鸭健康发育的影响,并测定对肉鸭体重整齐度、增重、采食量、料重比等生长性能指标,最终分析对肉鸭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干燥苹果渣和不同发酵工艺的苹果渣饲喂樱桃谷肉鸭,发酵苹果渣有利肉鸭健康发育,添加发酵苹果渣和膜发酵苹果渣的体重整齐度分别比对照组提高0.9%、2.5%(P>0.05);42日龄活重添加发酵苹果渣和膜发酵苹果渣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6%、5.0%,膜发酵组最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饲料转化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6%、7.6%、8.9%,膜发酵果渣组效果最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经济效益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46%、3.81%和4.85%,其中膜发酵苹果渣组效果最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利用发酵苹果渣按不同比例饲喂樱桃谷肉鸭,促进健康发育,羽毛更换更早更快,无啄羽异常掉毛现象。4%添加组最好,有利于提高体重整齐度,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肉鸭的采食和长速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饲料转化率均比对照组略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的经济效益分别高于对照组4.83%、10.15%、1.95%,其中4%添加组效益最好,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3.将膜发酵苹果渣按不同添加方式饲喂樱桃谷肉鸭,添加方式为全程4%添加与前期2%后期6%分段添加两种,两者均有利促进健康发育,体重整齐度分段添加最好,但与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分段添加对肉鸭生长速度及饲料利用的影响与生长阶段有关,前期效果最好,后期及全程略低于全程4%添加组,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最终效益两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两试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
袁翠林,于子洋,林英庭,王利华[10](2015)在《苹果渣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苹果渣的营养成分及其主要利用方式,综述了苹果渣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分析了苹果渣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经济效益,并探讨了苹果渣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发酵苹果渣饲喂奶牛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酵苹果渣饲喂奶牛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蛋白粉固态发酵条件及对奶牛饲喂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玉米蛋白粉 |
1.1.1 玉米蛋白粉的化学组成 |
1.1.2 玉米蛋白粉用作蛋白饲料的限制因素 |
1.1.3 玉米蛋白粉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
1.2 固态发酵技术在改善饲蛋白料价值方面的应用 |
1.3 影响发酵饲料品质的因素 |
1.3.1 发酵剂 |
1.3.2 碳源和氮源 |
1.3.3 水分含量 |
1.3.4 发酵温度 |
1.3.5 发酵时间 |
1.3.6 初始pH |
1.4 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方法 |
1.5 发酵玉米蛋白粉的开发及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主要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玉米蛋白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接种准备 |
2.1.3 试验设计 |
2.1.4 玉米肽产量测定 |
2.1.5 统计分析 |
2.2 玉米蛋白粉发酵前后各组分分析 |
2.2.1 固态发酵和样品收集 |
2.2.2 pH、乳酸含量和乳酸菌落数的测定 |
2.2.3 营养参数的测定 |
2.2.4 蛋白分子量分布和氨基酸含量测定 |
2.2.5 蛋白二级结构的测定 |
2.2.6 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2.7 统计分析 |
2.3 犊牛饲喂试验 |
2.3.1 试验动物、设计和饮食 |
2.3.2 数据记录和样品采集 |
2.3.3 血浆参数的测定 |
2.3.4 瘤胃发酵参数的测定 |
2.3.5 瘤胃细菌多样性的测定 |
2.3.6 统计分析 |
2.4 泌乳牛饲喂试验 |
2.4.1 试验动物、设计和饮食 |
2.4.2 数据记录和样品采集 |
2.4.3 饲料化学成分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测定 |
2.4.4 乳成分测定 |
2.4.5 血浆代谢物测定 |
2.4.6 瘤胃发酵参数和MCP产量测定 |
2.4.7 瘤胃细菌多样性测定 |
2.4.8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玉米蛋白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
3.1.1 麦麸与玉米蛋白粉比例对玉米肽产量的影响 |
3.1.2 接种量对玉米肽产量的影响 |
3.1.3 酶添加量对玉米肽产量的影响 |
3.1.4 发酵时间对玉米肽产量的影响 |
3.1.5 发酵温度对玉米肽产量的影响 |
3.1.6 水分含量对玉米肽产量的影响 |
3.1.7 初始p H对玉米肽产量的影响 |
3.1.8 影响玉米肽产量的七个变量的Plackett-Burman设计 |
3.1.9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下影响固态发酵水平的回归方程系数及其显着性检验 |
3.1.10 优化玉米肽产量的Box and Behnken试验设计表 |
3.1.11 不同因素影响玉米肽产量的交互作用 |
3.1.12 响应面二次模型方差分析 |
3.2 发酵前后玉米蛋白粉各成分含量分析 |
3.2.1 发酵前后玉米蛋白粉营养指标、p H值和乳酸菌落数 |
3.2.2 发酵前后玉米蛋白粉蛋白分子量分布 |
3.2.3 发酵前后玉米蛋白粉氨基酸含量 |
3.2.4 发酵前后玉米蛋白粉游离氨基酸含量 |
3.2.5 发酵前后玉米蛋白粉蛋白二级结构 |
3.2.6 发酵前后玉米蛋白粉体外抗氧化能力 |
3.3 犊牛饲喂试验 |
3.3.1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犊牛血浆代谢物的影响 |
3.3.3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犊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3.4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犊牛瘤胃微生物蛋白浓度和酶活性的影响 |
3.3.5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犊牛瘤胃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3.3.6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犊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3.4 泌乳牛饲喂试验 |
3.4.1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3.4.2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营养物质采食和消化的影响 |
3.4.3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血液代谢物的影响 |
3.4.4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瘤胃发酵和微生物蛋白产量的影响 |
3.4.5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3.4.6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玉米蛋白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
4.1.1 不同因素对玉米肽产量的影响 |
4.1.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显着影响因子 |
4.1.3 Box and 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玉米肽产量 |
4.2 玉米蛋白粉固态发酵前后各组分含量变化 |
4.2.1 固态发酵对玉米蛋白粉营养参数的影响 |
4.2.2 固态发酵对玉米蛋白粉蛋白分子量分布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4.2.3 固态发酵对玉米蛋白粉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4.3 犊牛饲喂试验 |
4.3.1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2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犊牛血浆代谢物的影响 |
4.3.3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犊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4.3.4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犊牛瘤胃细菌群落的影响 |
4.4 泌乳牛饲喂试验 |
4.4.1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4.4.2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采食和消化的影响 |
4.4.3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血浆代谢物的影响 |
4.4.4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4.4.5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的影响 |
5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苹果渣的饲料化利用技术及其对动物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苹果渣的营养成分 |
2 苹果渣的饲料化利用方式 |
2.1 直接饲喂 |
2.2 干苹果渣 |
2.3 青贮 |
2.4 发酵蛋白饲料 |
3 苹果渣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3.1 苹果渣在禽类生产中的应用 |
3.2 苹果渣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3.3 苹果渣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4 苹果渣对动物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3)不同苹果渣水平对关中奶山羊泌乳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液pH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饲粮 |
1.4 饲养管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5.1 干物质采食量 |
1.5.2 产奶量及乳成分指标 |
1.5.3 养分表观消化率测定 |
1.5.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1.5.5 瘤胃液p H值测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苹果渣添加水平对关中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苹果渣添加水平对关中奶山羊乳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苹果渣添加水平对关中奶山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4 不同苹果渣添加水平对关中奶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 不同苹果渣添加水平对关中奶山羊瘤胃p H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苹果渣添加水平对关中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苹果渣添加水平对关中奶山羊乳品质的影响 |
3.3 不同苹果渣添加水平对关中奶山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4 不同苹果渣添加水平对关中奶山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 不同苹果渣添加水平对关中奶山羊瘤胃液p H的影响 |
4结论 |
(4)发酵苹果渣对蛋鸡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分组及处理 |
1.2.2 蛋鸡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
1.2.3 经济效益指标测定 |
1.3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发酵苹果渣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发酵苹果渣对蛋鸡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发酵苹果渣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发酵苹果渣对蛋鸡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结论 |
(5)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发酵品质及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苹果渣概述 |
1.1.1 苹果渣的利用现状 |
1.1.2 苹果渣的营养成分 |
1.1.3 苹果渣的利用方式 |
1.1.4 苹果渣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1.2 青贮类型和青贮品质评定 |
1.2.1 青贮原理 |
1.2.2 青贮的类型 |
1.2.3 青贮品质评定 |
1.3 研究的主要目的及主要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 |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乳酸菌苹果渣青贮料对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2.3 瘤胃液的采集及人工瘤胃液的配制 |
2.2.4 体外发酵装置 |
2.2.5 试验过程 |
2.2.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3.1.1 青贮前对青贮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
3.1.2 苹果渣青贮的感官评定 |
3.1.3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中pH含量的影响 |
3.1.4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中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
3.1.5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1.6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2 乳酸菌苹果渣青贮料对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
3.2.1 乳酸菌苹果渣青贮料对体外发酵产气量的影响 |
3.2.2 乳酸菌苹果渣青贮料对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
3.2.3 乳酸菌苹果渣青贮料对体外发酵VFA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4.1.1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中pH的影响 |
4.1.2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中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
4.1.3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4.1.4 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4.2 乳酸菌苹果渣青贮料对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
4.2.1 乳酸菌苹果渣青贮料对体外发酵产气量和DMD的影响 |
4.2.2 乳酸菌苹果渣青贮对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
4.2.3 乳酸菌苹果渣青贮料对体外发酵VFA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江苏地区农作副产资源概况及其营养价值 |
1.2 农作副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2.1 农作副产肥料化 |
1.2.2 农作副产能源化 |
1.2.3 农作副产饲料化 |
1.3 农作副产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3.1 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3.2 尾菜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4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技术及其应用 |
1.4.1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技术 |
1.4.2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5 小结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稻草与白菜尾菜原料的营养成分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4 不同处理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4.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
2.4.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
2.4.3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青贮中微生物区系测定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细菌区系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真菌区系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和品质与微生物区系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细菌区系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真菌区系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
4.2.3 人工瘤胃缓冲液的配置 |
4.2.4 试验设计 |
4.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2.6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纤维类物质降解的影响 |
4.3.4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体外培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4.3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纤维类物质降解的影响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体外产气与尼龙袋法筛选棉秆与甜菜渣混贮最佳组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棉秆和甜菜渣的营养成分 |
1.3 棉秆和甜菜渣的开发与利用 |
1.4 饲料在反刍动物瘤胃中的降解 |
1.5 体外产气法模拟饲料在瘤胃中的发酵 |
1.6 瘤胃发酵与瘤胃微生物 |
1.7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的发酵特性和参数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试验二 发酵体系中微生物区系和微生物数量分析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在瘤胃内的消失率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8)桑果渣的发酵特性及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肌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果渣发酵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1.1 果渣的种类特点及目前利用现状 |
1.2 国内外果渣发酵研究进展 |
1.3 发酵果渣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1.4 目前果渣发酵及应用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来源和立体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桑果渣营养成分分析及其产朊假丝酵母菌发酵特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原料 |
2.1.3 培养基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方法 |
2.3.1 桑果渣营养成分测定 |
2.3.2 桑果渣的发酵 |
2.3.3 样品PH和可滴定酸的测定 |
2.3.4 总酚的提取测定 |
2.3.5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CP) |
2.3.6 糖成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桑果渣营养成分分析 |
3.1.1 常规营养元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分析 |
3.1.2 氨基酸的含量 |
3.2 |
3.2.1 产朊假丝酵母厌氧发酵桑果渣菌落数的变化 |
3.2.2 产朊假丝酵母厌氧发酵桑果渣期间糖、PH值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
3.2.3 产朊假丝酵母厌氧发酵桑果渣总酚含量的变化 |
3.2.4 产朊假丝酵母厌氧发酵粗蛋白的变化 |
4 结论 |
第三章 桑果渣混菌发酵饲料工艺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原料 |
2.1.3 培养基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方法 |
2.3.1 实验设计 |
2.3.2 样品PH和可滴定酸的测定 |
2.3.3 总酚的提取测定 |
2.3.4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CP) |
2.3.5 糖成分分析 |
2.3.6 花色苷的提取和测定(PH示差法) |
3 结果分析 |
3.1 菌种的筛选与组合 |
3.1.1 不同菌种组合对桑果渣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3.1.2 不同菌种组合对桑果渣 pH 的影响 |
3.1.3 不同菌种组合对桑果渣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2 发酵最佳时间的确定 |
3.2.1 发酵时间对芽孢菌落总数的影响 |
3.2.2 发酵时间对乳酸菌菌总数的影响 |
3.2.3 发酵时间对酵母菌总数的影响 |
3.2.4 发酵时间对桑果渣 CP 含量的影响 |
3.2.5 发酵时间对桑果渣pH的影响 |
3.2.6 发酵时间对桑果渣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2.7 发酵时间对桑果渣总酚的含量的影响 |
3.2.8 发酵时间对桑果渣花色苷的含量的影响 |
3.3 发酵基质配方的筛选 |
3.3.1 发酵基质对桑果渣粗蛋白的含量的影响 |
3.3.2 发酵基质对桑果渣pH的影响 |
3.3.3 发酵基质配方对桑果渣乳酸含量影响 |
3.3.4 发酵基质对桑果渣总酚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第四章 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样品的采集 |
2.2 .指标测定 |
2.2.1 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测定 |
2.2.2 血液指标的测定 |
2.2.3 器官指数测定 |
2.2.4 胴体品质 |
2.2.5 肉品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桑果渣混菌发酵对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桑果渣混菌发酵对肥育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混菌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血清、肌肉的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1 混菌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血清CAT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2 混菌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血清GSH-PX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3 混菌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血清T-AOC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4 混菌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血清MDA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5 混菌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血清T-SOD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6 混菌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肌肉MDA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7 混菌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肌肉GSH-PX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8 混菌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肌肉T-SOD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9 混菌发酵桑果渣对肥育猪肌肉T-AOC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4 桑果渣混菌发酵对肥育猪肉质指标的影响 |
3.5 桑果渣混菌发酵对肥育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
3.6 桑果渣混菌发酵对肥育猪肠道pH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9)苹果渣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苹果渣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 我国及徐州苹果种植情况 |
1.1.1 我国苹果种植情况 |
1.1.2 徐州苹果种植情况 |
1.1.3 徐州苹果加工业情况 |
1.2 苹果渣的营养价值 |
1.2.1 苹果渣的营养价值 |
1.2.2 苹果渣抗营养因子 |
1.3 苹果渣利用的加工方式 |
1.3.1 鲜渣直接饲用 |
1.3.2 干燥后饲用 |
1.3.3 青贮后饲用 |
1.3.4 微生物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饲用的研究 |
1.4 苹果渣在动物饲养中的利用研究 |
1.4.1 苹果渣在猪生产的应用 |
1.4.2 苹果渣在牛羊兔等草食动物中的生产应用 |
1.4.3 苹果渣在家禽生产的应用 |
第二章 我国养鸭业的现状 |
2.1 我国养鸭情况 |
2.2 江苏徐州养鸭情况 |
2.3 鸭的生理特点及生长性能相关指标 |
2.3.1 鸭对粗纤维的利用特点 |
2.3.2 鸭生长性能的相关指标 |
2.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不同加工方式苹果渣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试验日粮 |
3.2.4 试验肉鸭饲养管理 |
3.2.5 观察测定指标 |
3.2.6 数据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苹果渣对肉鸭健康发育的影响 |
3.3.2 苹果渣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3 经济效益评估 |
3.4 讨论 |
3.4.1 苹果渣对肉鸭健康发育影响的分析 |
3.4.2 苹果渣对肉鸭生长性能影响的分析 |
3.4.3 添加苹果渣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添加比例苹果渣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 |
4.2.3 试验日粮 |
4.2.4 试验肉鸭饲养管理 |
4.2.5 观察测定指标 |
4.2.6 数据统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苹果渣对肉鸭健康发育的影响 |
4.3.2 苹果渣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3 经济效益评估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苹果渣添加方式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3 试验日粮 |
5.2.4 试验肉鸭饲养管理 |
5.2.5 观察测定指标 |
5.2.6 数据统计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苹果渣对肉鸭健康发育的影响 |
5.3.2 苹果渣对肉鸭各阶段生长性能的影响 |
5.3.3 经济效益评估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苹果渣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苹果渣的营养成分 |
2 苹果渣的利用方式 |
2.1 鲜苹果渣的利用 |
2.2 青贮苹果渣的利用 |
2.3 发酵苹果渣的利用 |
2.4 干苹果渣的利用 |
3 苹果渣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4 苹果渣对反刍动物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 苹果渣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 |
6 结语 |
四、发酵苹果渣饲喂奶牛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蛋白粉固态发酵条件及对奶牛饲喂效果研究[D]. 姜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苹果渣的饲料化利用技术及其对动物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冯述娜. 饲料研究, 2021(09)
- [3]不同苹果渣水平对关中奶山羊泌乳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液pH值的影响[J]. 熊忙利,吴旭锦,朱小甫,张文娟. 草业学报, 2021(03)
- [4]发酵苹果渣对蛋鸡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齐红杰. 现代畜牧科技, 2020(06)
- [5]乳酸菌对苹果渣青贮发酵品质及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D]. 高博兰.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6]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D]. 戚如鑫. 扬州大学, 2020
- [7]体外产气与尼龙袋法筛选棉秆与甜菜渣混贮最佳组合的研究[D]. 芦岩.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桑果渣的发酵特性及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肌肉品质的影响[D]. 郝森林.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9]苹果渣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D]. 廖云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10]苹果渣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袁翠林,于子洋,林英庭,王利华.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