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特点对电大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谢刚,陈立武,程一斌[1](2021)在《我国开放大学试点研究考察——源于5本CSSCI(2012-2020年)来源期刊文献的启示》文中提出研究选择了与电大关联紧密的5本CSSCI来源期刊,选取试点期间有关"开放大学"主题文献,进行文献统计和计量分析作为研究分类的启示,从试点溯源、试点比较、试点探索、试点实践、试点成效和试点展望等六个维度,寻求与开放大学联系紧密的关联主题和与高频关键词联系密切的关联文献,分析不同维度视角下相关主题文献的研究观点和思想聚焦。通过研究认为,试点的结束是开放大学"顺势而为"的阶段成绩小结,是体系办学"水到渠成"的工作成效展现,在开放大学发展前行的征途中,虽有荆棘和困难,但前途光明、未来可期。
彭洁[2](2020)在《英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远程教育领域当中,学习支持服务属于一个核心议题。远程教育最早发轫于英国开放大学,属国际上远程教育的先驱,该校所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具有高质量特征。英国开放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及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特别是精到的信息提供、图书馆在线服务的创新学习支持、辅导教师在高质量学习支持中的作用发挥和基于大数据的的优质高效工具支持等,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2020年2月以来,因为新冠肺炎的传播,全球多数国家采取了学校停课措施以遏制疫情的蔓延。全国范围的停课导致全球近70%学生无法继续学业;其他实施局部停课的国家亦有数百万学生受到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各国通过远程学习保持全民教育的连续性,使得远程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文将英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分为四个要素:信息、资源、人员和技术,分别分析和总结了四个要素系统的主要特点。再结合对我国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剖析,以SWOT分析折射出我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难点。以英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成功经验为翘板,对比分析我国远程开放大学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之路上的可操作性提升策略。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英国开放大学在信息沟通方面具有高效性,能够确保学生所提出的疑问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解决,其中包含的丰富学习资源能够给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支持,良好的网络支持平台可以将学生学习轨迹完整记录下来,高素质的辅导教师队伍使得师生互动效果突出。上述要素使得英国开放大学得以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是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的模范,为全球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珠丽德孜[3](2020)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提出要加快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要切实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权,要构建出服务全民的教育体系,要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为民众提供更为个性化和灵活性的终身学习服务,努力构建出学习型的社会。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教育形式,是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互联网络性和实时交互性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言,远程开放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辅导教师的素养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辅导教师不仅要参与学员学习计划的设计,还需要认真完整地解答学员提出的课程相关问题,还需要在学员出现退缩性心理的时候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能够随时为学员提供教学信息资料等。可以这样说,辅导教师的素养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由此可见,辅导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所承担的职责是极为重要的。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理清研究思路、方法及过程;然后,从微观教育学的角度入手,在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个案研究,进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釆用叙事研究的方式,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研究对象的心路历程、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同时对研究对象的成长进行探索,力图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呈现研究对象作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成长历程,从而更好地诠释出辅导教师的职业素养及班级管理理念,探索了电大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最后,从辅导教师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出发,提出了关于电大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启示和建议,以期能充实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理论和实践。
江颖,夏海鹰,张佳妮[4](2020)在《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发展脉络和价值追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作为教育研究范式的分支,近半个世纪以来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和价值向度。通过对历史进程中我国远程教育研究400篇影响力最大的高被引代表性文献进行文本透视发现,其发展脉络的逻辑顺序为远程教育的思辨研究范式主导、定性研究范式崛起、多元研究范式结合、实证研究范式蔓延。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于哲学层面有自己的价值向度:本体论上,思辨逻辑和量化推理要结合;认识论上,批判反思与实证归纳相依存;方法论上,研究范式和元范式方法论须统一;语言论上,工具性语用特征和学科性语言表达相契合;伦理观上,学术真理与人文情怀关注宜并重。未来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在大数据驱动背景下,需要体现出开放性,其特征包括: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思维特征,思辨探究和数据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混合,抽样假设和全数据挖掘相结合的结构革命,协同交叉和动态研究相耦合的边界互涉。
宋谱[5](2020)在《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看,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表现为老龄人口队伍规模庞大,老龄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尤其是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社会的经济发展问题、社会安定问题、社会的和谐问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而教育是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本,发展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系列问题,助力社会发展。具体来看,推进老年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素质,增强老年人的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团结,还可以将人口负担转化为社会发展的能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显然,基于人口老龄化视域下研究老年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视域,对我国老年教育推进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概述。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再者,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最后,说明了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推进老年教育的意义。第三部分: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现状。从政策法律、教育机构网络、老年教育办学模式、老年远程教育四方面分析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现状。第四部分: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老年教育多头管理,管理效率低下;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其他社会力量尚未调动起来;老年教育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老年远程教育数字化网络资源有待丰富,内涵建设有待提升。第五部分: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策略。主要从五方面提出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策略:一是加强立法建设,推进老年教育法制化进程;二是规范管理,建立老年教育统筹协调机构;三是强化责任意识,推进多元主体办学;四是夯实资源建设,强化基础性保障;五是多措并举,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
张艳超[6](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吴灏远[7](2019)在《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经邓小平同志倡导与批准,利用卫星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的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我国的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开始发展。随着“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广播电视大学的职能发生改变。2012年,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开放大学揭牌成立,国家和地方各级开放大学相继改革转型。真正的转型并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教学手段等都需要重新定义。思想政治课是开放大学里每一个专业都需要学习的公共必修课。对于怀着“功利性”目的重回学校的成人在职学生来说,这种理论性强的课程通常不受重视。开放大学正在探索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本文首先解释了“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几个重要概念,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其次,笔者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课课堂中“学生学”与“教师教”所面临的困境,引出了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适合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再次,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教师进行访谈,分析了混合式教学在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上的实施现状。最后分别从线上、线下的层面,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分析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路径。开放大学的教师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需求理论、注意力曲线等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借鉴MOOC和SPOC的教学方式,在线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手机等科学技术手段实施教学;在线下采用问题式教学实现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教学相互配合达到混合式教学的状态。
王晓丹[8](2019)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文中提出电大,即国家开放大学(即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目前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迅速展开,我国远程教育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与此同时,伴随着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推广价值。但是,必须清醒的正视我国电大目前办学活动和未来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与困境。在影响电大发展的因素中,其办学模式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领域。探索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办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对于把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成为独特、开放、有活力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JZ广播电视大学为研究对象,对JZ电大现有的办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构建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从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电大办学模式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进行文献述评。第三部分: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构建理论框架。第四部分:对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以JZ电大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JZ电大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探索JZ电大目前具体的办学模式,分析总结JZ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JZ电大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方面存在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第六部分:分析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第七部分:针对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电大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电大存在着办学理念落后、办学定位不清晰不合理、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点;受传统办学定位影响;教学资源短缺;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存在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因此,本研究提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应该改变传统定位、改善传统办学体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发展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完善办学管理机构设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等改进建议。
徐莉[9](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蔺艳娥[10](2016)在《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到目前为止,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三种模式。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网络教育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质量保障并不是一个产品或结果,而是一个流动的持续过程。从较宽泛的意义讲,教育一经产生就有了某种形式的质量保障活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基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起监控和调节作用。我国远程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质量保障活动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运行机制。函授教育在我国大规模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函授教育质量保障实践包括严格的输入、输出办学模式,教育政策的规范引导以及教育评估监督;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办学思想、教材建设、师资建设、自学与面授以及函授站管理等方面。广播电视教育的繁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举措有“五统一”质量管理模式、教育政策引导规范、教育评估和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质量保障要素的讨论上,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和“五统一”质量管理模式等。网络教育始于1999年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方式有教育政策规范引导、教育评估监督、年报年检制度、网络统考制度、部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其理论探讨集中体现在远程教育质量观的讨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要素的讨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的讨论等。在这三种模式发展过程中,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脱离的一面;明显地表现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双向互动关系。理性地总结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互动过程,其成就集中表现在:实践发展推动人们认识与观念的深化,教育政策对实践发展起到指引、调节与规范作用。但是,其存在问题必须予以重视,主要表现为:理论发展的依附性导致实践的无根性,理论发展滞后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实践发展遵循外生型路线,实践主体之间力量的消解削弱了实践效力及其向理论的转化。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远程教育学科基础理论薄弱,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缺乏独立性,缺乏对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转化应用程序的研究,远程教育实践的行政主导色彩浓厚,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存在着隔阂。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有利于远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此,本研究初步构建了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机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构成一个互动系统,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教育中介、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主体、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主体构成系统要素,而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系统各要素的固有特性及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这一系统中,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发展应具备科学化、体系化、本土化、独立化、时代化特征;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应走向专业化、自治化、独立化;教育中介联结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在国家、群体、个体层面分别是教育政策、规章制度、行为规则;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主体应提高专业素养、深入研究实践、变革研究方法;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主体应强化反思意识与能力,强化理论素养与思维能力,强化理论综合应用能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形成统一的理念、认识、意志与行动。在此基础上,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相互理解与对话,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其互动系统运行具有整体性、有机性、结构性、动态性特征。
二、英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特点对电大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特点对电大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开放大学试点研究考察——源于5本CSSCI(2012-2020年)来源期刊文献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基础 |
(一)数据来源 |
(二)文献筛查与选取 |
(三)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一)试点研究基本情况 |
1.试点研究文献情况分析 |
2.试点研究主题时序分析 |
3.试点研究社会网络分析 |
(二)试点研究文献考察 |
1.试点溯源:英国开放大学 |
2.试点比较:国际品牌建设 |
3.试点探索:办学改革与创新 |
4.试点实践:教学质量与模式 |
5.试点成效:办学成果与经验 |
6.试点展望:未来发展与目标 |
三、结论与启示 |
(2)英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远程教育 |
1.3.2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
1.3.3 开放大学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学习支持服务的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关于学习支持服务的国内研究综述 |
1.4.3 关于学习支持服务理论基础的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参与观察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1.5.4 比较研究法 |
2 信息服务支持 |
2.1 课程选择 |
2.2 教学资源素材匹配 |
2.3 课程基础信息推送 |
2.4 学习参考资源提供 |
小结 |
3 学习资源支持 |
3.1 优质的课程资源 |
3.2 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
3.3 强大的图书馆资源 |
小结 |
4 个性化人员支持 |
4.1 交流工具 |
4.2 支持服务内容 |
4.3 支持方式 |
4.4 支持服务团队 |
小结 |
5 技术支持 |
5.1 高效的档案管理工具——VOICE |
5.2 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学生支持工具 |
5.3 全方位、个人化的支持页面——学生之家 |
小结 |
6 比较与启示 |
6.1 我国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
6.1.1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基本情况 |
6.1.2 规划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
6.1.3 规范的学习支持服务 |
6.1.4 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
6.2 我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的SWOT分析 |
6.3 我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的短板 |
6.3.1 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水平低 |
6.3.2 教师队伍有待优化 |
6.3.3 “关注学习者”理念的渗透度不高 |
6.3.4 新媒体技术的综合性运用不高 |
6.4 英国开放大学的启示 |
6.4.1 通过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学校信息化水平提升 |
6.4.2 通过保障机制推动学习资源建设发展 |
6.4.3 以人工支持服务队伍建设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性 |
6.4.4 以导学助学服务为先导树立全员服务意识 |
6.4.5 以加强数据分析为支撑强化“持续关注理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3.研究综述 |
4.研究思路和方法 |
5.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专业成长故事 |
1.误打误撞学了师范 |
2.不想去中学教书,摸不透青少年的心理 |
3.珠丽老师好!小班主任好!与学员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
4.是刻板的师生关系,还是良师亦友? |
5.电大班主任的职业素养是什么,又该如何提升? |
6.从班主任到班主任管理岗,我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截 |
7.他人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
7.1 同事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
7.2 学员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
8.电大人认为电大班主任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什么? |
8.1 电大教职工眼中的班主任素质和能力 |
8.2 电大学员心目中的理想班主任是什么样的? |
第3章 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问题与现状 |
2.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
2.1 辅导教师个人层面 |
2.2 学校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4)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发展脉络和价值追寻(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教育研究范式形态及变迁 |
1.宏观层面:来自哲学范式的审思 |
2.中观层面:源自科学范式的推导 |
3.微观层面:根据方法范式的演化 |
二、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发展脉络文本透视 |
1.思辨研究范式的主导时期(20世纪80年代) |
2.定性研究范式的崛起时期(20世纪90年代) |
3.多元研究范式的结合时期(21世纪初期) |
4.实证研究范式的蔓延时期(21世纪当代) |
三、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的价值向度分析 |
1.思辨逻辑和量化推理相结合的本体论探究 |
2.批判反思与实证归纳相依存的认识论求索 |
3.研究范式和元范式相统一的方法论辨析 |
4.工具性语用特征和学科性语言相契合的语言论更新 |
5.学术真理与人文情怀并重的伦理观追求 |
四、大数据驱动下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范式追寻 |
1.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思维特征 |
2.思辨探究和数据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混合 |
3.抽样假设和全数据挖掘相结合的结构革命 |
4.协同交叉和动态研究相结耦合的边界互涉 |
五、结语 |
(5)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述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人口老龄化 |
1.1.2 老年人 |
1.1.3 老年教育 |
1.2 理论基础 |
1.2.1 终身教育理论 |
1.2.2 老年教育理论 |
1.2.3 需求层次理论 |
1.2.4 人力资本理论 |
1.2.5 公共产品理论 |
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
1.3.1 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 |
1.3.2 人口老龄化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
1.3.3 高龄老年人口增长快,比重大 |
1.3.4 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 |
1.4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意义 |
第二章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现状 |
2.1 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 |
2.2 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机构网络 |
2.3 初步形成了老年教育的办学模式 |
2.4 老年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有待优化 |
3.1.1 东部与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
3.1.2 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发展不平衡 |
3.1.3 城乡发展不平衡 |
3.2 老年教育多头管理,管理效率低下 |
3.3 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尚未调动起来 |
3.3.1 高校参与率较低 |
3.3.2 民间力量办老年大学较少 |
3.4 老年教育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
3.4.1 经费、场地设施资源短缺 |
3.4.2 人力资源短缺 |
3.5 老年远程教育数字化网络资源有待丰富,内涵建设有待提升 |
第四章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策略 |
4.1 加强立法建设,推进老年教育法制化进程 |
4.2 规范管理,建立老年教育统筹协调机构 |
4.3 强化责任意识,推进多元主体办学 |
4.3.1 发挥高校在老年教育中的功能作用 |
4.3.2 调动民间组织参与老年教育的积极性 |
4.4 夯实资源建设,强化基础性保障 |
4.4.1 健全完善经费、场地设施保障机制 |
4.4.2 健全完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
4.5 多措并举,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关于开放大学及远程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
(三)关于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的研究 |
三、创新特色及研究方法 |
(一)创新特色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开放大学 |
(二)思想政治课 |
(三)混合式教学 |
二、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
(一)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学习存在难处 |
(二)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教学面临困难 |
三、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 |
(一)混合式教学有利于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相互配合 |
(二)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三)混合式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
(四)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
四、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 |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
(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
(三)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支持 |
(四)众多教学平台的支持 |
(五)学校场地的保障 |
(六)学习者的支持 |
第三章 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现状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工具及内容 |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二、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良好表现 |
(一)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开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二)师生喜欢在思想政治课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
三、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中基层开放大学教师自主性较低 |
(二)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中平台及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
(三)思想政治课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与线下分工不明确 |
第四章 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大限制中把握小自由,变被动为主动 |
(一)师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
(二)教师重视学生学习需求 |
(三)教师积极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中的自由 |
二、选择合适教学平台,利用高质量课程资源 |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平台的选择 |
(二)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三、思想政治课线上与线下教学相互配合,明确分工 |
(一)线上线下教学的时间分配 |
(二)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分配 |
(三)混合式教学之线上教学的具体实施 |
(四)混合式教学之线下教学的具体实施 |
四、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
(一)学生线上学习的评价 |
(二)学生线下学习的评价 |
(三)学生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综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8)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图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有关开放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有关办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有关电大办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3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广播电视大学 |
(二) 办学模式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 终身教育理论 |
(二) 核心竞争力理论 |
(三) 信息化教学理论 |
第4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 |
一、我国电大的历史发展 |
(一) 萌芽期(1951-1978) |
(二) 发展期(1979-1995) |
(三) 繁荣期(1996-2011) |
(四) 改革期(2012-至今) |
二、我国电大目前主要的办学模式 |
(一) 独立办学 |
(二) 合作办学 |
(三) 依托办学 |
三、影响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因素分析 |
(一) 办学定位的影响 |
(二) 电大内部系统的影响 |
(三) 生源市场的变化 |
(四) 师资力量 |
第5章 JZ电大办学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设计 |
(一) 访谈目的 |
(二) 访谈对象 |
(三) 访谈方法 |
(四) 预访谈 |
(五) 正式访谈 |
二、JZ电大办学模式现状访谈调查分析 |
(一) JZ电大的办学宗旨 |
(二) JZ电大的学校管理体制 |
(三) JZ电大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
(四) JZ电大的教学模式 |
(五) JZ电大的学习支持设施系统 |
(六) JZ电大的教学评估体系 |
(七) JZ电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八) JZ电大的师资力量 |
三、JZ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 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问题 |
(二) 办学定位问题 |
(三) 教学资源存在问题 |
(四) 师资力量薄弱 |
第6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和经验借鉴 |
一、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历史原因分析 |
(二) 办学定位问题 |
(三) 教学资源短缺 |
(四) 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方面问题 |
(五) 办学经费来源方面问题 |
二、国内外先进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分析借鉴 |
(一) 英国开放大学 |
(二) 韩国开放大学 |
(三) 印度开放大学 |
(四) 日本放送大学 |
(五) 台湾空中大学 |
(六) 香港公开大学 |
(七) 北京开放大学 |
第7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未来发展的建议 |
一、改变传统办学定位,让开放大学更加开放 |
二、改善传统办学体系,让办学系统更加深入 |
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
四、发展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
五、完善电大办学管理机构设置 |
六、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JZ电大办学模式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2 JZ电大办学模式访谈提纲(学生版) |
致谢 |
(9)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创新 |
四、研究综述 |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综述小结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
(一) 研究目标 |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
(三) 数据库建构 |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 信效度 |
(二) 伦理遵循 |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
结论 |
一、研究回望 |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研究展望 |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10)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教育质量对远程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关系既重要又复杂 |
(三)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丰富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
(四) 个人经历与研究兴趣的结合将为促进本职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
(三) 对国内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研究的评价 |
四、概念界定 |
(一)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 |
(二)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 |
(三)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 |
(四) 互动关系 |
五、理论基础 |
(一) 毛泽东的认识论与实践论 |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三) 系统论 |
(四) 哲学解释学理论 |
六、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 可能的创新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 |
一、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萌芽期 |
(二)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初创期 |
(三)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繁荣期 |
(四) 我国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期 |
二、我国三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
(一) 函授教育及其特征 |
(二) 广播电视教育及其特征 |
(三) 网络教育及其特征 |
三、我国远程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
(二) 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三) 为我国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四) 为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方式 |
四、我国远程教育历史发展中的质量保障机制及其意义 |
(一) 远程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质量保障机制 |
(二) 远程教育发展中质量保障的意义 |
第三章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函授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严格的输入、输出模式 |
(二) 函授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 |
二、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端正办学思想 |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三) 加强函授教材建设 |
(四) 强化自学和面授辅导 |
(五) 加强函授站管理 |
三、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第四章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教育质量“五统一”模式的构建 |
(二) 政策法规指导与规范办学质量 |
(三) 学生调查与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 |
二、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三要素说”的提出 |
(二) “四要素说”的探讨 |
(三) “六要素说”的讨论 |
(四) “八要素说”的完善 |
(五) 教育质量“五统一”模式的构建 |
三、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第五章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政策主导与规范下的曲折发展 |
(二)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 |
(三) 电大系统的“五要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四) 教育教学评估实践 |
(五) 年报年检制度的实施 |
(六) 网络统考制度的实施 |
二、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网络教育质量观的讨论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要素与标准的讨论 |
(三)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的讨论 |
三、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四、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
(一)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趋势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六章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
一、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理性总结 |
(一)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成就 |
(二)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薄弱 |
(二)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缺乏独立性 |
(三) 缺乏对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转化应用程序的研究 |
(四) 远程教育实践发展行政主导色彩浓厚 |
(五)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存在隔阂 |
三、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
(一)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系统的构建及其要素分析 |
(二)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系统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英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特点对电大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开放大学试点研究考察——源于5本CSSCI(2012-2020年)来源期刊文献的启示[J]. 谢刚,陈立武,程一斌.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1(04)
- [2]英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研究[D]. 彭洁.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3]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D]. 珠丽德孜. 西南大学, 2020(05)
- [4]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发展脉络和价值追寻[J]. 江颖,夏海鹰,张佳妮. 终身教育研究, 2020(04)
- [5]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研究[D]. 宋谱. 山西大学, 2020(01)
- [6]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D]. 吴灏远. 广州大学, 2019(01)
- [8]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D]. 王晓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10]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D]. 蔺艳娥.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