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04年新年贺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04年新年贺词

一、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2004年新春寄语(论文文献综述)

莫以丽[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彰显新气象,呼唤新担当,需要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时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青年一代有担当,才能承载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党的十九大寄语大学生:“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呼唤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不懈努力中书写人生华章。”当前,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考量,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更凸显这一重大变化的特征。从国内看,经过7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阶段,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但与此同时,也呈现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和挑战,意识形态更加复杂,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不断叠加,国家面临的风险挑战以及不可预料的事情越来越多。要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家庭和谐,就需要大学生有勇担重任、勇斗风险的气魄、有敢于担当的信念、善于担当的能力以及乐于担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种场合中强调担当精神,担当精神对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新时代担当精神的时代特征,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方法,在广泛地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培育对策。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为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内涵的概述。首先是界定担当和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概念,然后从国家和民族担当、社会担当、家庭担当及个人担当来阐述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先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习近平关于担当精神的重要论述及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来论述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然后从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三点来论述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必要性。第四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现状和原因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担当精神是主流,他们在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具有较强的担当意识,担当情感比较强烈。但当前大学生担当精神仍存在不足,如部分大学生看重个人得失、缺乏奉献精神、担当行为较被动、担当能力不足等。影响大学生担当精神欠缺、存在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复杂多元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过度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对他们实践能力和担当精神的培育缺乏关注。更有大学生自身对担当认知不够清晰、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及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等原因导致其担当勇气和担当能力欠缺。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为深入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效果的对策。这一部分是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先是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及贴近现实生活原则,然后是从优化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社会环境、增强高校大学生担当精神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家庭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视程度及强化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践行这四大方面来论述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可行性对策,促使新时代的大学生自觉肩负国家使命,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激发自身担当情感、提升个人担当能力,让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书写美丽的人生华章。

本刊[2](2021)在《部分商用车企业2021年新年献词》文中指出2021年即将到来之际,商用车产业界的许多领导代表公司发表新年献词(或祝词或祝福),在回顾不平凡的2020年的同时,表达了对2021年的殷切期望。大家认为,2020年,是历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乃至全球持续蔓延,

李亚楠[3](2020)在《红网“红辣椒评论”的话语分析》文中认为新闻评论一向被视为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是媒体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具体表现。而融合了时代特征的网络新闻评论,在传统新闻评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时效性强、交互性强、开放性强等新的特征,在满足新的时代背景下,大众的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亦满足了大众“指点江山”的话语需求,网络新闻评论俨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舆论引导最为有力的工具。“红辣椒评论”栏目在经济催生、政治指导及文化重塑等社会语境下顺势创立,为湖南省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红网”的核心和灵魂,是目前湖南省内影响最大的网络新闻评论平台。“红辣椒评论”栏目始终坚持“反映民众声音、培育时评新人”的宗旨,注重打造思想盛宴的平台,分享、交流评论写作技巧,重视对大学生等群体中时评新人的培养,使之在学界和业界均广受好评,亦获得诸多奖项,这与其独特的栏目特色自然密不可分。在文本生产策略上,“红辣椒评论”栏目的文本词汇将说服意图外化;语法使说服意图合理化;而双重话语结构则强化了文本的劝服效果,从而将文本的意义清晰且有效地传达给话语阐释者。在话语实践层面,“红辣椒评论”栏目亦采取了多种策略,如话语生产者方面采取多元化策略,以广泛反映民众声音;话语议题方面采取广泛性策略,以贴合受众需求;而在话语风格方面则采取了多样性策略,以优化受众的阅读体验。由此形成了“红辣椒评论”栏目独特的话语特色,使之成为众多新闻网站及同行竞相学习借鉴的对象。但“红辣椒评论”栏目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本地新闻评论占比较低,在定位方面,地方与全国界限模糊;对立意见供应不足,意见输出过于明显;与受众互动的形式相对单一,有效互动相对欠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红辣椒评论”栏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明确自身定位,提高本地新闻评论的数量;增设辩论栏目,注重提供多种评论角度的评论文本;亦需发挥媒介优势,开拓更多的双向互动形式。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及渠道,不仅红网的“红辣椒评论”栏目如此,其他众多新媒体亦然,均应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不断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以促进良好舆论环境的形成,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共同创造和谐社会。

张爱迪[4](2020)在《刘廷芳文学活动研究 ——以燕京大学时期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燕京大学在教会大学中的独特地位越来越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燕京大学在短短33年的办学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成就斐然的人物,仅就文学方面来看,就有周作人、冰心、许地山、郭绍虞、吴雷川等等。虽然燕大的人物研究成果并不欠缺,但笔者在整理文献的过程当中,却还是发现了刘廷芳这个曾经被誉为“燕大三师”之一,但现今却没有被足够重视的学者。刘廷芳作为司徒雷登建校之初最为得力的助手,不但在短期内将燕京大学神学院建成当时北方最好的宗教学院,而且还物色教授、创办校园杂志,为提高燕大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而四处奔走。除此之外,他在宗教改革、诗文创作、心理学研究及社会运动方面,也有相当杰出的贡献。刘廷芳一生创作颇丰,但其主要的文学活动都集中在他燕大任教时期(1920-1936),故而本文限此范围作为研究时段。本论文选取刘廷芳在燕京大学时期的文学活动为研究主题,通过史料的发掘和再现,以文学研究为中心,将刘廷芳创办杂志、翻译赞美诗、创作新诗、翻译纪伯伦作品、与现代作家交游等文学活动进行探究,希望能对刘廷芳生平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西学中用:刘廷芳在基督教“本色化”改革中的杂志编创。主要从刘廷芳主编的《生命月刊》以及创办的《紫晶》杂志展开梳理讨论,并对他在不同历史环境中改革基督教的努力做一个简略的分析。第二部分,圣乐国化:赞美诗集《普天颂赞》的编写。本章从《普天颂赞》的出版过程入手,先探究刘廷芳对《普天颂赞》成书的贡献,再对刘廷芳的赞美诗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从诗集编写和作品贡献两个方面探究刘廷芳对“圣乐国化”的努力。第三部分,同幅震动:新文学氛围下的诗歌及翻译创作。首先对刘廷芳的诗集《山雨》进行赏析,并发掘其文学价值,然后对刘廷芳翻译纪伯伦诗集的情况做出简介,并对刘廷芳对纪伯伦作品中“圣经文体”的把握和翻译做出分析,以期从新诗写作与散文诗翻译两个方面体现出刘廷芳的文学贡献。第四部分,文坛结谊:刘廷芳与现代作家群。从刘廷芳与徐志摩、胡适、冰心、赵紫宸等现代作家的文学交游入手,标识出刘廷芳独特的文学身份,并为刘廷芳的文学活动贡献出更为丰富的文学史料。附录部分整理和呈现了刘廷芳文学活动的资料,并配合论文写作顺序将刘廷芳在《生命月刊》中发表的阐述教会“本色化”观点的文章、刘廷芳在《生命月刊》上发表的文章、刘廷芳在《紫晶》上发表的文章、刘廷芳在《普天颂赞》中译述及创作的赞美诗、“风满楼丛书”内容与《山雨》目录等资料制成一览表,以便其他学者参考使用。

汤素娥[5](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提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夏斌[6](2017)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 ——以《解放日报》(1978年—2012年)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改革开放,主流媒体"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忠实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强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借助传播学、统计学等多种手段,以1978年至2012年《解放日报》的理论报道为样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双重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梳理规律、提炼共识、思考完善路径。首先,重点梳理《解放日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重要理论传播阶段的案例,具体分为改革开放启动前后的理论传播、邓小平理论形成与成熟阶段的理论传播、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的理论传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传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传播五个章节。此外,专门辟出一节梳理有代表性学人的理论贡献及其与主流理论传播的互动关系,以弥补单纯线性概括的不足。其次,基于上述素材,深入分析不同阶段传播的内在联系,总结传播的特性、效果和规律。通过层层分析和研究,本人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尤其是主流纸媒传播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呼应与阐释并重,理论化和大众化共生;(2)重点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索;(3)提供各种观点讨论平台并主动引导。达到了如下传播效果:(1)把握主流舆论阵地和话语权;(2)文本、解释和构建渐次推进;(3)与时俱进、与民俱进、与世俱进。本文还初步提炼造势与传播的周期性、共识与生命力的倍增效应、"反复互动"与升级转化的良性循环这三大基本传播规律。再次,通过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宝贵经验的借鉴,结合新时期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传播媒介的优势和不足,对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展开思考、提出建议。具体包括:着力推进理论创新,明确创新底线;推进大众化,用发展的理论诠释新问题;创新传播话语系统,应对"消解"和"怀疑"思维,并注重精准投放;优化传播流程,合理把握议题设置关和传播节奏。最后,结合新时期社会思潮变动和舆论工具、业态的深刻变化,在上海报业媒体融合的初步成果分析基础上,就提升主流舆论吸引力、影响力予以展望。其中的一个基本结论是:现代传媒体系将继续朝着复杂化、社交化、移动化等方向加速演化,而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必将带来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传统主流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如果不能与互联网进行技术的融合、产业的融合、消费形态的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就难以承担起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任。

赵丽蓉[7](2011)在《当代选刊《小说月报》办刊特色研究》文中认为《小说月报》创刊于1980年1月,是公认的我国创刊最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可度的文学选刊。在纯文学期刊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本论文以当代着名选刊《小说月报》为研究对象,从办刊特色这一角度切入,通过详实的资料分析,梳理《小说月报》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总结其办刊得失,为纯文学期刊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小说月报》保持了完整的办刊历史,随着办刊环境的变化,刊物不免打上时代烙印。因此,文章前三章内容主要探究《小说月报》办刊历程中体现出的阶段性特色。具体来看,第一章初创期。《小说月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时而出,无论是优中选优的办刊模式还是服务读者的办刊宗旨,都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不仅体现了创办者开拓创新的办刊理念,而且摆脱了纯文学期刊一味关注作家的传统,为其形成鲜明的刊物个性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定型期。这阶段外界环境风云际变,经过不断的调整,《小说月报》树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刊物定位,形成了倡导现实主义,坚持现实导向的办刊方针,设立了读者评奖的“百花奖”,栏目设置逐渐完善,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基本成型。无论是刊物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特质都基本成型。第三章品牌拓展期。《小说月报》在此阶段进入了良性发展期,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广泛的影响力,积极延伸品牌内容,优化刊物结构,推出各种形式的选本和丛书,收效显着。总之,三个阶段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呈现各自的特点。此外,衡量刊物办刊特色是否形成,需要考察其在现实社会的影响状况。因此,第四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历史反思,概括它的贡献也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总之,《小说月报》跳出圈子,始终坚持的是服务读者的办刊宗旨,与时俱进的是为读者服务的形式,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共同作用形成了《小说月报》的办刊特色。

高铭暄[8](2010)在《纪念北京市法学会成立及《法学杂志》创刊三十周年》文中研究说明

贾振佳[9](2009)在《创新铸就《冰雪运动》的成长——对《冰雪运动》历史与发展的探索》文中提出《冰雪运动》创刊于1979年,30年的历史积淀书写了《冰雪运动》创造的业绩辉煌,探索《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对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地位,促进我国冬季体育运动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冰雪运动》经历了从传播冰雪运动的理论和知识走向对冰雪运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发展,从单纯的冰雪运动走向冬季体育研究,实现了从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体育产业、政策和法规研究的全方位转变,其影响因子从2005年的0.088,到2008年为1.463,提升了16倍,是办刊几代人的努力,是他们不断突破、转变和创新的结果。针对《冰雪运动》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采取注重栏目策划、开展多样式的学术专访工作、组织或创办学术论坛等措施,不断提升期刊质量和学术价值,实现新的自我超越,继续铸就《冰雪运动》新的辉煌。

史桂玲,曹捷[10](2006)在《《情报资料工作》25年》文中认为 《情报资料工作》作为社会科学情报专业刊物,从1980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会刊、学报,该刊记录了我国社科情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轨迹,记录了我国社科情报事业在改革开放社会环境下不断前进的历史。值此刊创刊25年之际,我们搜集整理了该刊共147期总计8902页的全部文稿和信息资料,以时间和刊期为序,编写成文,供广大读者研究

二、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2004年新春寄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2004年新春寄语(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六)创新之处
一、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内涵的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担当
        2.担当精神
    (二)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主要内容
        1.国家和民族担当
        2.社会担当
        3.家庭担当
        4.个人担当
二、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
        3.习近平关于担当精神的重要论述
        4.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
    (二)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2.有利于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3.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二)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现状的调查分析
        1.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担当精神是主流
        2.当前大学生担当精神仍存在不足
    (三)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复杂多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2.高校担当精神教育实效性不够强
        3.家庭对担当精神培育的忽视
        4.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局限
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效果的对策
    (一)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
        1.坚持导向性原则
        2.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3.贴近现实生活原则
    (二)优化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社会环境
        1.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
        2.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和治理
        3.树立典型示范强化榜样力量
    (三)增强高校大学生担当精神教育的针对性
        1.与时俱进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
        2.加大实践教育力度
        3.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4.营造以担当为表征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提高家庭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视程度
        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
        3.父母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五)强化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践行
        1.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担当意识
        2.提高心理素质,培育担当勇气
        3.强化知识学习,增强担当本领
        4.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担当能力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研究调查问卷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部分商用车企业2021年新年献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汽解放2021新年献词
东风商用车新春贺词
中国重汽2021年新春致词
2021农历新年新春贺词——聚力新发展,奋进新征程
汉马科技新春献词
2021年新春祝福——请接收这一份来自上汽红岩的祝福
2021年新春贺词——牢记嘱托,追赶超越
2021年新春贺词——征程万里阔,奋斗正当时
2021年新春献词——让奋斗成为金龙人的底色
    (一)进一步夯实“可信赖”文化
    (二)进一步聚集核心竞争优势
    (三)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2021年新年献词——新梦想,新作为,新篇章
潍柴集团2021年新春致词
2021年新年寄语——新机育先机,变局开新局
    过去一年,挑战与机遇同在,苦难与辉煌并存、硬核与温情交融!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开启新航程!

(3)红网“红辣椒评论”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研究
        0.2.1 关于“红辣椒评论”的研究
    0.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0.3.1 研究方法
        0.3.2 样本说明
        0.3.3 创新之处
第1章 “红辣椒评论”的社会语境
    1.1 “红辣椒评论”的经济催生
        1.1.1 话语方式的转变
        1.1.2 消费主义的影响
    1.2 “红辣椒评论”的政治指导
        1.2.1 新闻思想的发展
        1.2.2 政策环境的优化
    1.3 “红辣椒评论”的文化重塑
        1.3.1 话语权力的下移
        1.3.2 话语秩序的重构
第2章 “红辣椒评论”的文本生产策略
    2.1 词汇:说服意图外化
        2.1.1 词汇的过度化表达
        2.1.2 隐喻机制的使用
    2.2 语法:说服意图合理化
        2.2.1 情态动词强化语气
        2.2.2 修辞:内化的说服意图
    2.3 双重话语结构强化劝服效果
        2.3.1 微观层面的连贯性
        2.3.2 宏观层面的语篇结构
第3章 “红辣椒评论”的话语实践策略
    3.1 话语生产者的多元化策略
        3.1.1 地域分布广阔,思想碰撞激烈
        3.1.2 职业身份多样,知识权力突出
    3.2 话语议题的广泛性策略
        3.2.1 全国性议题为主属地均衡
        3.2.2 社会民生类议题居多贴近生活
    3.3 话语风格的多样性策略
        3.3.1 议论式为主话语形式新颖
        3.3.2 批评建议类文本居多指向全面
第4章 “红辣椒评论”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
    4.1 “红辣椒评论”面临的挑战
        4.1.1 本地新闻评论较少地方与全国界限模糊
        4.1.2 对立意见供应不足意见输出过于明显
        4.1.3 互动形式相对单一有效互动相对欠缺
    4.2 “红辣椒评论”未来的发展
        4.2.1 明确自身定位加强本地新闻评论
        4.2.2 增设辩论栏目提供多种角度评论
        4.2.3 发挥媒介优势开拓双向互动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日期抽样
附录B “红辣椒评论”样本统计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刘廷芳文学活动研究 ——以燕京大学时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西学中用:基督教“本色化”改革中的杂志编创
    1.1 风潮中改革的阵地——《生命月刊》
        1.1.1 《生命月刊》的创办与合刊
        1.1.2 《生命月刊》的办刊特色
        1.1.3 刘廷芳对《生命月刊》的贡献
        1.1.4 刘廷芳在《生命月刊》中对时代的回应
    1.2 乱世中“内修”的家园——《紫晶》
        1.2.1 《紫晶》的办刊背景
        1.2.2 《紫晶》的编辑与创作群体
        1.2.3 刘廷芳在《紫晶》中的贡献
第二章 圣乐国化:赞美诗集《普天颂赞》的编写
    2.1 《普天颂赞》的成书与出版
        2.1.1 《普天颂赞》成书的历史铺垫
        2.1.2 《普天颂赞》的出版始末
        2.1.3 刘廷芳在《普天颂赞》成书中的贡献
    2.2 刘廷芳在《普天颂赞》中的诗作分析
        2.2.1 刘廷芳在《普天颂赞》中的诗作分类
        2.2.2 刘廷芳在《普天颂赞》中的诗作特点
第三章 同幅震动:新文学氛围下的诗歌创作及翻译
    3.1 新诗集《山雨》的文学价值
        3.1.1 《山雨》中诗歌的主要题材
        3.1.2 《山雨》中诗歌的艺术特色
    3.2 纪伯伦散文诗集的译介
        3.2.1 同期译者的翻译状况
        3.2.2 《疯人》《前驱者》《人之子》的连载和出版
        3.2.3 刘廷芳对纪伯伦“圣经文体”的把握与翻译
第四章 文坛结谊:刘廷芳与现代作家群
    4.1 刘廷芳与徐志摩的相识相交
        4.1.1 刘廷芳与徐志摩的相识
        4.1.2 刘廷芳与徐志摩的会面和深交
        4.1.3 刘廷芳对徐志摩的三点评价
    4.2 刘廷芳与胡适的交游
        4.2.1 同窗之谊、工作互助
        4.2.2 刊登在《生命月刊》中的文字交游
    4.3 刘廷芳与冰心的文学交互
        4.3.1 《生命月刊》的征稿和诗文创作
        4.3.2 《寄冰心》的发表和《蓄道德能文章》的回击
    4.4 刘廷芳与赵紫宸的同志同行
        4.4.1 赵紫宸北上的一波三折
        4.4.2 刘廷芳与赵紫宸的交流与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刘廷芳在《生命月刊》中发表的文章
附录二 刘廷芳在《紫晶》中发表的文章
附录三 刘廷芳在《普天颂赞》中译述及创作的赞美诗
附录五 在读期间成果

(5)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3.1 劳动价值论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3.2 劳动精神论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3.3 劳动主体论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3.4 劳动关系论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 ——以《解放日报》(1978年—2012年)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二) 运用传播学范式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的研究
        (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要素
        (五)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提升
        (六)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证研究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三) 研究难点
第一章 《解放日报》的传播历程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涵界定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二、改革开放启动前后的理论传播
        (一) 冲破"禁区"
        (二) "思想解放"
        (三) "小跑步行不行"
        (四) 怎样评价领袖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与成熟阶段的理论传播
        (一) 充满活力的经济模式
        (二) "均"则懒,懒则"寡"
        (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四、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的理论传播
        (一)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二) 系统性解读市场经济
        (三) 邓小平理论研究网络化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传播
        (一) "一场不停步的接力跑"
        (二) 科学把握"先进性"
    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传播
        (一) 什么是发展
        (二) 什么是"人本"
        (三) 什么是和谐
        (四) 什么是核心价值
    七、不同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理论贡献
        (一) 邓小平理论传播阶段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播阶段
        (三) 科学发展观传播阶段
        (四) 学人成长与理论传播的互动
第二章 传播特性、效果与规律
    一、传播特性
        (一) 呼应与阐释并重,理论化和大众化共生
        (二) 重点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索
        (三) 提供各种观点讨论平台并主动引导
    二、传播效果
        (一) 把握主流舆论阵地和话语权
        (二) 文本、解释和构建渐次推进
        (三) 与时俱进、与民俱进、与世俱进
    三、传播规律
        (一) 造势与传播的周期性
        (二) 共识与生命力的倍增效应
        (三) "反复互动"与升级转化的良性循环
第三章 完善路径
    一、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四) 注重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
    二、着力推进理论创新
        (一) 明确理论创新的底线
        (二) 推进经典着作通俗化
        (三) 发展理论诠释新问题
    三、创新传播话语系统
        (一) 推动大众传播话语创新
        (二) 应对消解和怀疑思维
        (三) 精准投放与贴近受众
    四、及时优化传播流程
        (一) 议题设置
        (二) 精心编辑
        (三) 把握节奏
        (四) 深化讨论
第四章 应对两大新挑战
    一、应对多样化思潮挑战
        (一) 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二) 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三) 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四) 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应对媒体融合的挑战
        (一) 上海报业"先行一步"
        (二) 继承和发展:扩展阵地别无他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当代选刊《小说月报》办刊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说月报》初创期(1980 年——1983 年)
    第一节 刊物的创办
    第二节 特色分析
        一、独具开创意义的办刊模式
        二、精心的封面设计
    小结
第二章 《小说月报》定型期(1984 年——2003 年)
    第一节 期刊概况
    第二节 办刊理念的定型化
        一、读者至上的刊物定位
        二、重写实的选稿标准
        三、读者评奖的“百花奖”
        四、市场化的经营方式
    第三节 外在形式的定型
        一、编读互动的栏目设置
        二、与时俱进的刊物包装
    小结
第三章 《小说月报》品牌拓展期(2003——至今)
    第一节 期刊概况
    第二节 期刊品牌的拓展
    小结
第四章《小说月报》得失总结
    第一节 《小说月报》对当代小说发展的贡献
        一、发现培养新人
        二、筛选优秀作品
        三、推动文学创作潮流
    第二节 《小说月报》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刊物内容的局限
        二、纯文学立场的弱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创新铸就《冰雪运动》的成长——对《冰雪运动》历史与发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的积淀, 构建新的起点
2 不断提高, 锻造不断成长
3 不断创新, 结出丰收硕果
4 超越自我, 铸就新的辉煌
    第一, 注重栏目策划。
    第二, 开展多样式的学术专访工作。
    第三, 积极开发优质稿源。
    第四, 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
    第五, 组织、创办学术论坛。

(10)《情报资料工作》25年(论文提纲范文)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四、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2004年新春寄语(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研究[D]. 莫以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部分商用车企业2021年新年献词[J]. 本刊. 商用汽车, 2021(Z1)
  • [3]红网“红辣椒评论”的话语分析[D]. 李亚楠. 湘潭大学, 2020(02)
  • [4]刘廷芳文学活动研究 ——以燕京大学时期为中心[D]. 张爱迪. 济南大学, 2020(01)
  • [5]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 ——以《解放日报》(1978年—2012年)为样本[D]. 夏斌.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8)
  • [7]当代选刊《小说月报》办刊特色研究[D]. 赵丽蓉.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 [8]纪念北京市法学会成立及《法学杂志》创刊三十周年[J]. 高铭暄. 法学杂志, 2010(02)
  • [9]创新铸就《冰雪运动》的成长——对《冰雪运动》历史与发展的探索[J]. 贾振佳. 冰雪运动, 2009(05)
  • [10]《情报资料工作》25年[J]. 史桂玲,曹捷. 情报资料工作, 2006(01)

标签:;  ;  ;  ;  ;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04年新年贺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