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活性污泥厌氧氨氧化生物反应器的启动

硝化活性污泥厌氧氨氧化生物反应器的启动

一、Start-up of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bioreactor with nitrifying activated sludge(论文文献综述)

奚望,薛同站,李卫华,沈晓伟[1](2022)在《厌氧氨氧化应用于城市主流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自养脱氮工艺,具有无需外加碳源、低污泥产量、低能耗等优势。文中总结了厌氧氨氧化应用于主流污水处理工艺时面临的困难挑战,分析了厌氧氨氧化处理污水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厌氧氨氧化菌(AnAOB)的截留、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有机物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在节能减排的时代要求下,为实现能源回用、资源回收的废水处理模式,提出了可能实现能源自给的工艺组合,为实现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工程化应用提供科学借鉴。

王胤,吴嘉利,陈一,周克钊,赵晓龙,赵志勇[2](2021)在《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厌氧氨氧化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废水生物脱氮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通过总结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现有研究应用成果,综述了其常见的工艺和反应器类型,回顾了国内外工程应用进展,并讨论分析了该技术在市政污水主流工艺应用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和潜在问题。目前的研究应用表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尽管目前主流工艺应用仍面临工艺启动缓慢、低温难稳定运行、厌氧氨氧化菌难保留等技术难点,但该工艺的可行性已通过各种规模的实践得到证明,随着污水资源化的推进,对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文中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仵丽洋,郝阳,温学友,云玉攀,曹凯成[3](2021)在《生物脱氮新途径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前景展望》文中提出介绍了人工湿地脱氮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分别简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全程自养脱氮、硫自氧反硝化等4种生物脱氮途径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它们应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比较了4种脱氮新途径的工艺特点、脱氮途径、启动运行情况以及优缺点;分析表明,通过生物脱氮新途径,可强化人工湿地的生物脱氮作用,同时也可以解决人工湿地脱氮处理技术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基于此,对人工湿地脱氮领域进行了展望:1)新型生物脱氮克服了传统生物脱氮存在的耗氧量大、碳源不足等问题,在未来人工湿地脱氮领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2)在脱氮过程中,将多种类型的生化反应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反应的局限,将成为人工湿地实现氮脱除的新思路;3)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湿地内的脱氮微生物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还可将传统生物脱氮与新型生物脱氮途径相结合,应用于人工湿地系统。

季军远,林久淑,朱晓桐,张倩,樊玉清[4](2021)在《ANAMMOX-UASB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生物特性》文中认为以絮状厌氧消化污泥为接种污泥,经过250 d运行后成功启动了ANAMMOX-UASB反应器。结果表明:在启动过程中,絮体污泥逐渐颗粒化并以不规则状的红色颗粒污泥和褐色絮状污泥为主;脱氢酶活性由启动前的3 909.51μg·(h·g)-1最终降至72.13μg·(h·g)-1;EPS含量在启动过程中先降后升,EPS组成中主要为TBEPS,占比由54.4%升至75.7%;启动过程中LB-EPS和TB-EPS中均以PN为主,且PN占比逐步增大,分别由初始的88.7%和89.5%增至99.6%和94.7%;启动过程中EPS的结构与组成均发生变化。ANAMMOX-UASB启动过程中微生物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先升后降,启动成功后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降低。污泥中微生物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中Candidatus Anammoximicrobium丰度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而Candidatus Brocadia丰度最终增至12.15%。

吕恺,姚雪薇,彭党聪[5](2021)在《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池生物膜作为接种污泥快速启动两段式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可行性》文中提出为探讨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池生物膜作为接种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可行性,启动了两段式亚MBBR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并成功运行。结果表明,经过90 d的启动,在进水NH4+-N质量浓度为750 mg·L-1的条件下,亚硝化反应器负荷(以NH4+-N计)可达到9 000 mg·(m2·d)-1,平均出水NO2--N和NH4+-N质量浓度比值为1.28,满足厌氧氨氧化的反应要求。经过180 d的启动,在进水NH4+-N和NO2--N质量浓度分别为360 mg·L-1和380mg·L-1的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负荷(以TN计)可达到13875mg·(m2·d)-1, TN去除率可达(84.14±0.66)%。活性测定结果显示,AOB和ANAMMOX活性(以NH4+-N计)分别可达6 423.84 mg·(m2·d)-1和6 448.32 mg·(m2·d)-1且均可维持恒定。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亚硝化反应器中的Nitrosomonas占比由0.02%增至20.09%,为AOB的主导菌属;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Ca. Brocadia和Ca. Jettenia为主要的ANAMMOX菌,占比分别达到11.00%和2.07%。采用好氧池生物膜作为接种污泥可快速启动两段式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

王博,王海男,石文晖,邹雨彤,彭永臻[6](2021)在《电气石在厌氧氨氧化工艺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厌氧氨氧化工艺具有节省曝气、无须外加有机碳源以及剩余污泥产量少等优点,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然而,厌氧氨氧化菌生长缓慢,其絮体形式容易从反应器中流失。填料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厌氧氨氧化菌的截留率。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兴的应用于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的投加填料-电气石,其具有调节水溶液pH、提高脱氢酶活性、提高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和稳定性等作用,在厌氧氨氧化脱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电气石对厌氧氨氧化菌代谢作用的影响、在不同类型反应器系统的应用及其自身的性能优化3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电气石在厌氧氨氧化工艺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艾胜书[7](2021)在《基于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的寒区城市污水处理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在完成脱氮除磷过程,多数是在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反应装置中进行,或是在时间上造成交替好氧和缺氧环境的同一个反应装置中进行,工艺存在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占地面积大等特点。而寒区城市污水处理往往还存在冬季低温运行不稳定、进水碳氮比低和耐冲击负荷能力差等问题。本文在总结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从构建反应器内混合液循环流态强化活性污泥性能和提升物质传递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研制了一种在同一空间内同时存在不同氧环境原位污染物同步去除的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Airlift Micro-pressure Dual-circulation Bioreactor,AL-MPDR)。为了探明AL-MPDR的污水处理性能及污染物同步去除机理,为反应器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本文开展了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和不同规模城市污水处理性能研究。首先,利用数值模拟和反应器实测手段研究了AL-MPDR的流场特性。研究表明:数值模拟的反应器液相循环流态随着曝气强度增大逐渐呈现中间流速低,四周流速高趋势,且在曝气量为0.6m3/h时,液相循环流态最稳定,中心区域流速最低,并以反应器主反应区几何中心呈均匀对称分布。通过流态清水验证试验进一步证明了反应器内能够形成循环流态,且循环时间随曝气强度增大而变小。而受反应器内液相流态的影响,反应器内不同区域标准氧总转移系数KLas差异也较大,在曝气量为0.6m3/h时,KLas变化差异最大,外围区域达到0.4529,中心区域只有0.1822,此时的液相流态最稳定。也正因为反应器内的特殊循环流态,致使反应器具有了以中心区域溶解氧值低、外围区域溶解氧值高的氧梯度分布规律,和中心区域高、外围区域低、反应器出口更低的污泥浓度分布规律的流场特性。在结合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应器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曝气强度分别为0.104 L/(min·L)、0.156 L/(min·L)和0.208 L/(min·L),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分别为8h、10h、12h和14h的运行条件下,AL-MPDR均表现较强的碳氮磷同步去除效果,并以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脱氮机制完成了氮的去除。反应器内的氧梯度环境是影响反应器内不同区域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因素,特殊的流场特征使反应器内同时富集了具有硝化功能的Haliangium和Nitrospira、反硝化功能的Acinetobacter和Zoogloea、以及反硝化除磷功能的Rhodoferax和Aeromonas等多种功能菌属完成污染物的同步去除,且系统具备完整的有机物、氮磷代谢途径。针对我国城市污水存在低温、低C/N的特征,结合AL-MPDR具有的流场特性及脱氮除磷机制,分别研究了低温和低C/N下的AL-MPDR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我国北方城市污水四季温度变化大特点,采取常温低污泥浓度、低温高污泥浓度的运行模式。反应器稳定运行后出水COD、NH4+-N、TN和TP分别保持在40mg/L、5mg/L、15 mg/L和0.5 mg/L以下,仍保持较强的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低温下反应器内TTC脱氢酶活性降低,胞外聚合物含量增加。但随着温度的降低和运行条件的改变,反应器内Bacteroidetes、Gemmatimonadetes、Nitrospirae和Firmicutes菌门相对丰度增大,一些耐冷、嗜冷菌属,如Flavobacterium、Zoogloea和Rhodobacter相对丰度也明显增大。此外,Haliangium、Nitrospira和Aeromonas等脱氮除磷功能菌群的相对丰度也略有增加。这些功能菌属在反应器内富集,形成优势菌群,保证了反应器低温运行效果。在进水C/N比为3.2~9.4之间运行条件下,反应器均保持较高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同步去除能力。随着C/N比降低,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并未受到显着影响,只是小粒径污泥占比越来越多,但反应器内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并未受缺氧微环境的影响,此时的平均SND率仍为88.67%。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随C/N比降低均略有升高,Denitratisoma、Thauera和Aeromonas等特殊功能菌属在反应器内富集,并且相对丰度提高,使系统可能存在短程硝化反硝化、自养反硝化和反硝化除磷等生物脱氮除磷机制,进而大大降低了反应器生物系统对碳源的需求,确保了反应器在低C/N比下的运行效果。在实验室小试研究基础上,对AL-MPDR装置进行了为期368天的现场中试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水温为6.9~16℃,COD、NH4+-N、TN和TP分别为111.30~2040.00mg/L、5.33~15.15mg/L、14.31~40.97mg/L和1.89~13.12mg/L的水质、水温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中试运行出水各项指标均优于(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表现出较高的污染物同步去除效果及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中试的AL-MPDR装置内混合液流态更趋于稳定,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且不同区域微生物群落差异性较大。相比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L-MPDR具有相似的优势菌群结构,不同的是相对丰度占比较高的优势菌门数量更多。在中试装置内同样富集了具有脱氮和除磷功能菌属,如Thermomonas、Terrimonas、Dechloromonas、Thaurea和Dechloromonas等。

刘春静,冯昆鹏[8](2021)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研究》文中提出采用上流式生物反应器培养厌氧氨氧化菌,探索厌氧氨氧化菌培养过程及菌落形态特征,研究厌氧氨氧化反应机理。经验证控制HRT为48 h,初始总氮容积负荷设为0.06 kgN/m3/d,通过逐步提高进水基质浓度的方式提升反应器容积负荷,运行50-70天,氨氮与亚硝氮按相近的比例去除表现明显,反应器启动成功。

蒙小俊,龚晓松[9](2021)在《主流Anammox工艺城镇污水处理的调控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污水与污泥的提升、生物处理的曝气与混合、污泥的稳定与处理、辅助机械设备运转等环节均会消耗大量能源。城镇污水厂的节能降耗与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可节省有机碳源,无需曝气,污泥产率低,工艺运行费用少,其在城镇污水主流工艺中的应用可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资源化利用和节能降耗提供新思路。介绍了Anammox反应的代谢机理,指出主流Anammox工艺在城镇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工艺结构、调整工艺运行条件和人工强化调控等措施。未来研究的重点在于低温条件下Anammox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和稳定运行,低基质条件下NO2--N的稳定积累,以及低温、低基质条件下NOB抑制的多手段协同调控。

张义悦,韦伟,朱曙光[10](2021)在《低碳源城市污水脱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当前城市污水厂普遍存在碳源不足情况,对总氮处理效果造成不利因素,影响了污水处理排放的稳定达标,低碳源污水处理的新工艺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针对低碳源污水处理现状,分析了低碳源污水处理的特点,比较了外加碳源和改变工艺进水方式等低碳源污水处理方案特点,总结分析了基于减少碳源消耗和提高脱氮效率的生物脱氮技术及脱氮新工艺的原理和特点,并结合污水处理发展,提出了对生物脱氮新工艺的展望。

二、Start-up of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bioreactor with nitrifying activated sludg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art-up of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bioreactor with nitrifying activated sludge(论文提纲范文)

(1)厌氧氨氧化应用于城市主流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水主流处理工艺厌氧氨氧化的挑战
2 PN/A
    2.1 生物量的控制
    2.2 NOB的抑制
        2.2.1 基于DO的控制方法
        2.2.2 抑制剂添加
        2.2.3 含氮化合物控制
3 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工艺耦合
4 针对能源回收的厌氧氨氧化工艺
5 结论与展望

(2)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厌氧氨氧化技术工艺及反应器
    1.1 工艺类型
    1.2 反应器应用
2 工程应用进展
    2.1 国外工程应用
    2.2 国内工程应用
3 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技术难点
    3.1 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快速启动
    3.2 An AOB的富集
    3.3 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稳定运行
        3.3.1 稳定NO2--N供应
        3.3.2 低温运行
        3.3.3 主流工艺应用
4 结语与展望

(3)生物脱氮新途径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湿地脱氮新途径的基本原理
    1.1 短程硝化-反硝化
    1.2 厌氧氨氧化
    1.3 全程自养脱氮
    1.4 硫自养反硝化
2 人工湿地脱氮新途径应用的影响因素
    2.1 短程硝化-反硝化
        1)溶解氧(DO)
        2)碳源
        3)温度
        4)pH值
        5)污泥源
        6)污泥龄
        7)其他因素
    2.2 厌氧氨氧化
        1)底物因素
        2)环境因素
        ①温度
        ②pH值
        ③DO
        3)其他因素
    2.3 全程自养脱氮
        1)底物因素
        ①有机物
        ②C/N值
        2)环境因素
        ①温度
        ②DO
        3)其他因素
    2.4 硫自养反硝化
        1)底物因素
        2)环境因素
        ①pH值
        ②水力停留时间(HRT)
        ③DO
        ④温度
3 讨论与展望
    3.1 讨论
    3.2 展望

(6)电气石在厌氧氨氧化工艺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气石对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
    1.1 电气石有助于提高厌氧氨氧化菌活性
    1.2 电气石有助于提高厌氧氨氧化菌稳定性
2 电气石强化厌氧氨氧化系统的脱氮性能
    2.1 电气石对于序批式反应器系统的脱氮性能强化
    2.2 电气石对于其他类型反应器系统的脱氮性能强化
        2.2.1 连续搅拌反应器(CSTR)系统
        2.2.2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系统
        2.2.3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AFBR)系统
        2.2.4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系统
3 电气石在厌氧氨氧化工艺中的性能优化
    3.1 电气石与聚氨酯类填料的复合
    3.2 电气石与其他材料复合
4 结论

(7)基于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的寒区城市污水处理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1.2.1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发展
        1.2.2 常用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
        1.2.3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1.2.4 低温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1.2.5 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1.3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1.3.1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理论
        1.3.2 新型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1.4 循环流生物反应器研究及应用
    1.5 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流场CFD数值模拟研究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6.3 创新点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AL-MPDR实验室试验装置
        2.1.2 AL-MPDR中试试验装置
    2.2 试验设备与材料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试验用水
    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2.3.1 常规分析项目
        2.3.2 非常规分析项目
        2.3.3 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测序分析
        2.3.4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2.4 试验方案
        2.4.1 AL-MPDR流场特性研究方案
        2.4.2 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理研究方案
        2.4.3 低温试验研究方案
        2.4.4 低C/N试验研究方案
        2.4.5 中试性能研究方案
第3章 AL-MPDR流场特性及污染物同步去除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AL-MPDR构建
    3.3 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研究
        3.3.1 反应器内液相流态模拟
        3.3.2 反应器内液相流态清水验证试验
        3.3.3 反应器内气液传质特性
        3.3.4 反应器内溶解氧分布规律
        3.3.5 反应器内污泥浓度分布规律
    3.4 反应器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制分析
        3.4.1 不同曝气强度下污染物同步去除效果
        3.4.2 不同HRT下污染物同步去除效果
        3.4.3 反应器内OUR、TTC、EPS分布特征
        3.4.4 反应器内有机物降解规律分析
        3.4.5 反应器内氮的转化规律分析
    3.5 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代谢功能分析
        3.5.1 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
        3.5.2 微生物群落差异性
        3.5.3 微生物群落组成
        3.5.4 微生物功能及代谢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对AL-MPDR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的影响及机制
    4.1 引言
    4.2 反应器运行控制策略
    4.3 污染物去除性能
        4.3.1 有机物的去除
        4.3.2 氮的去除及脱氮机制分析
        4.3.3 磷的去除
    4.4 反应器污泥生化性能及菌群特性分析
        4.4.1 TTC脱氢酶活性变化
        4.4.2 胞外聚合物特性变化
        4.4.3 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C/N对 AL-MPDR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的影响及机制
    5.1 引言
    5.2 不同低C/N污染物去除性能
        5.2.1 有机物的去除
        5.2.2 氮的去除
        5.2.3 磷的去除
    5.3 不同低C/N反应器污泥性能及菌群特性分析
        5.3.1 污泥沉降性能
        5.3.2 污泥形态结构
        5.3.3 污泥胞外聚合物
        5.3.4 微生物菌群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AL-MPDR处理城市污水中试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污水处理效果
        6.2.1 运行期间水温变化
        6.2.2 SS的去除
        6.2.3 COD的去除
        6.2.4 NH_4~+-N、TN的去除
        6.2.5 TP的去除
    6.3 AL-MPDR内 MLSS和 DO的变化
        6.3.1 MLSS变化
        6.3.2 DO变化
    6.4 AL-MPDR中试装置微生物群落分析
        6.4.1 装置内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6.4.2 温度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影响
        6.4.3 AL-MPDR功能菌群特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1.2 实验用水
    1.3 实验方法
    1.4 分析项目及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启动过程氮素对比分析
    2.2 pH变化对比分析
    2.3 化学计量比分析
    2.4 污泥性状对比分析
        2.4.1 挂膜情况分析
        2.4.2 污泥性状分析
3 实验总结

(9)主流Anammox工艺城镇污水处理的调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Anammox反应
2 主流Anammox城镇污水处理存在问题
    2.1 低温
    2.2 水质影响
    2.3 菌株竞争
    2.4 反应器启动耗时长
3 主流Anammox城镇污水处理调控措施
    3.1 改造优化工艺结构
    3.2 调整工艺运行条件
    3.3 人工强化
4 结论与展望

(10)低碳源城市污水脱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碳源污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低碳源污水特性及现状
    1.2 低碳源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2 低碳源污水生物脱氮技术
    2.1 投加外部碳源
    2.2 优化进水方式
3 生物处理新技术
    3.1 短程硝化反硝化
    3.2 同步硝化反硝化
    3.3 厌氧氨氧化
    3.4 SHARON-ANAMMOX联合工艺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研究展望

四、Start-up of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bioreactor with nitrifying activated sludge(论文参考文献)

  • [1]厌氧氨氧化应用于城市主流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J]. 奚望,薛同站,李卫华,沈晓伟. 净水技术, 2022
  • [2]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王胤,吴嘉利,陈一,周克钊,赵晓龙,赵志勇. 净水技术, 2021(11)
  • [3]生物脱氮新途径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前景展望[J]. 仵丽洋,郝阳,温学友,云玉攀,曹凯成. 河北工业科技, 2021(06)
  • [4]ANAMMOX-UASB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生物特性[J]. 季军远,林久淑,朱晓桐,张倩,樊玉清. 环境工程学报, 2021(10)
  • [5]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池生物膜作为接种污泥快速启动两段式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可行性[J]. 吕恺,姚雪薇,彭党聪. 环境工程学报, 2021(10)
  • [6]电气石在厌氧氨氧化工艺中的研究进展[A]. 王博,王海男,石文晖,邹雨彤,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三), 2021
  • [7]基于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的寒区城市污水处理性能及机理研究[D]. 艾胜书. 吉林大学, 2021(01)
  • [8]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研究[A]. 刘春静,冯昆鹏. 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9]主流Anammox工艺城镇污水处理的调控措施[J]. 蒙小俊,龚晓松. 工业水处理, 2021(08)
  • [10]低碳源城市污水脱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 张义悦,韦伟,朱曙光.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1(04)

标签:;  ;  ;  ;  ;  

硝化活性污泥厌氧氨氧化生物反应器的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