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祛瘀生肌法对创面微量元素Zn、Cu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武[1](2021)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放化疗、周围血管病等常见的并发症,是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迁延难愈,愈后常复发。尤其是长期不愈合,呈现疮面清冷,脓液稀薄,疮周紫黯不温的症状,在中医属于阴证疮疡的疮面,治疗难度最大。近年来,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为主的细胞治疗在慢性创面修复中取得较大进展,但植入MSCs修复溃疡的治疗方法,存在细胞来源不稳定、操作复杂、不良反应及费用昂贵等不足,临床使用和推广困难。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其中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具有“肾精虚衰”的特点。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教授及其传人王玉章、吕培文教授以益肾填精、活血通络的回阳生肌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安全有效。鸡血藤作为回阳生肌汤活血通络的主要成分,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受到广泛报道,但鸡血藤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较少。干细胞具有中医“肾精”的属性,因此提出回阳生肌汤通过益肾填精、活血通络促进内源性骨髓MSCs的增殖,提升其趋化和迁移能力,达到化生气血、生肌长肉,而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假说。研究将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加以验证,探索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的作用和靶点。目的:研究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对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中医血管外科防治慢性皮肤溃疡阴证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BALB/C小鼠灌胃给药,制备含药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糖尿病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提取小鼠全骨髓细胞,采用显微镜下计数方法观察骨髓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干细胞标志物CD29、CD44、干细胞表面抗原(Stem cell antigen 1,Sca-1)、CD117阳性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MSCs标志物CD29、CD271阳性细胞数量;炎症因子芯片检测创面中白介素3(Interleukin 3,IL-3)、IL-6、IL-13等炎症因子表达;(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8mg/kg)的多柔比星联合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进行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称量胸腺及脾脏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采用血常规检测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大鼠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浓度;HE及Masson染色并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和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及外周血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采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提取和纯化各组药物干预后大鼠的BMSCs;EdU染色检测BMSCs的增殖能力;划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纯化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成脂和成骨分化鉴定BMSCs;使用H2O2刺激BMSCs制作氧化应激BMSCs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提取物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BMSCs的增殖活力;划痕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能力;Transwell趋化试验检测BMSCs的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中SDF-1和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1)对回阳生肌汤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共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萜类,皂苷类及糖类,含量较高者分别为刺芒柄花苷、汉黄芩素、马钱素、(6αR,11α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16-氧乙酰茯苓酸甲酯、莫诺苷、核黄素、β-谷甾醇、奥刀拉亭-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主要来自鸡血藤、牛膝、苍术、山茱萸、黄芪、茯苓;(2)对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分析,共得到8个化合物,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芒柄花黄素、阿夫罗摩辛、异甘草素、大豆素、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密花豆素、樱黄素、卡亚宁。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升高;在创面中,与模型组相比,创面肉芽组织新生增多,MSCs 标志物 CD29、CD271 阳性细胞数量增多,IL-3、IL-6、IL-15、Fas 配体(Fas ligand,Fas L)表达升高,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因子LIX/CXCL5表达降低;在骨髓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骨髓细胞数量增加,骨髓中MSCs标志物CD29、CD44、Sca-1阳性细胞比例升高。(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可提高模型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升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在创面中,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组大鼠中创面炎性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合成增加,干细胞标志物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骨髓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在外周血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血清中SDF-1和G-CSF的浓度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加,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多;分离提取药物干预后的原代大鼠BMSCs,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细胞数量增加,迁移能力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增多。3.体外实验:大鼠BMSCs细胞呈梭形,呈旋涡状、席纹状排列,折光性良好;第三代细胞MSCs标志物CD29、CD44阳性细胞比例分别99.9%和97.8%,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表达率为0.47%。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原代大鼠BMSCs的增殖活力降低,趋化和迁移能力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活力升高,迁移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升高。结论: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入血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的药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回阳生肌汤干预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能够加速创面愈合,并促进小鼠骨髓BMSCs的增殖,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调控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能够促进大鼠血清SDF-1和G-CSF的分泌,且激活模型大鼠BMSCs SDF-1/CXCR4信号轴,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趋化能力,并动员干细胞进入外周血中,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促进胶原合成,加速创面的修复;4.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在体外作用于大鼠BMSCs,能够激活SDF-1/CXCR4信号轴,保护氧化损伤的BMSCs的活性,提升氧化损伤状态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
樊炜静,柳国斌[2](2020)在《从气血理论探讨难愈性创面的中医药防治》文中认为难愈性创面是临床上常见且难治的疾病,其发病与气血关系密切。通过气血理论的角度分析,难愈性创面是一种以气血失和为根本病机,虚和瘀为重要致病因素、脾肾不足为脏腑病机的一类疾病,治疗上应以补血养血为主,佐以行气活血,化腐祛瘀,重视脾肾二脏的顾护,同时注重中医外治法的应用。在用药上应应以辨证为纲,注重分期论治,巧用各类常用中药药对,活用通经活络的药物,重视重用黄芪的作用,慎用寒凉之品。临证应多角度考虑,综合辨证,才能提高难愈性创面的疗效。
孙玉杰[3](2020)在《断体地龙促皮肤创伤修复并抑制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创伤修复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冲突、交通事故频发、动物的撕咬、手术造成的创伤、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均致使创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且创伤治疗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精力及经济损失,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负担。随着现代创伤修复研究地深入及治疗技术的进步,创面愈合速度显着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创面愈合一个重要并发症是瘢痕形成,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对患者心理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寻找将愈合速度及质量并重,适当调控愈合速度,使肉芽生长与再上皮化同步进行的创伤修复药物是一个长期而必要的举措。中医药对如何促进创面修复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地龙就屡有作为传统经方治疗烧烫伤等创面损伤的临床报道。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断体三天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提取液含有促进创伤愈合的活性物质,并经过多步活性追踪分离,得到了具有显着创伤修复作用的蛋白条带,鉴定得到24种蛋白,且初步探究了断体地龙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路。目的:本课题拟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探究断体地龙促创面修复作用与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关系,探索断体地龙对于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并建立ICP-MS法研究断体地龙促创面愈合作用与无机元素间的关系。方法:(1)采用SYB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断体地龙活性蛋白(13)对NIH3T3细胞MAPK/Erk信号通路中K-Ras、B-Raf、Raf-1和Erk1/2基因mRNA表达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3对NIH3T3细胞和Wistar大鼠皮肤创伤组织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中K-Ras、B-Raf、Raf-1和Erk1/2蛋白含量的影响。(2)建立大鼠皮肤急性创伤模型,通过大体观察、测定皮肤愈合率以评价I3对大鼠创面组织愈合速度的影响。于术后7 d、14 d和21 d采用HE、Masson等组织学染色方法及测定羟脯氨酸(HYP)的含量评价Wistar大鼠皮肤创伤组织病理形态及胶原纤维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断体地龙对大鼠皮肤创伤组织中PDGF、TGF-β表达含量。(3)建立ICP-MS法测定大鼠皮肤创伤组织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1)SYBR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断体地龙组(DT)较于空白对照组Raf-1、Erk1及Erk2基因mRNA表达显着性增加。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DT组明显提高NIH3T3细胞Ras/Raf/MEK/Erk通路中Erk1/2蛋白表达,各DT组可显着增加Erk2蛋白表达。(2)在21天实验周期内,大鼠术后活动状况正常,各组大鼠在21天左右皮肤基本愈合,相较于空白对照组,DT组创面较平整、柔软,形成结痂面积较小。造模后第0~14天,DT组大鼠皮肤愈合率明显提高,术后21天愈合率可达98%。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第7 d到第14 d,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愈合,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及未断体(WDT)组,DT组皮肤结构完整,真皮层中可见较多的毛细血管分布;第21天各处理组表皮层均有完整的表皮覆盖,DT组大鼠皮肤创面可见较薄的表皮层、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Masson染色结果显示,DT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和WDT组大鼠受伤皮肤真皮层胶原纤维所在区域及数量显着增多,且胶原纤维排列平行紧密。在造模后第7、14和21 d,空白对照组I、III型胶原数量比值保持基本不变,术后14~21 d DT组较空白对照组有更多的胶原纤维被染成亮绿色,且亮度明显。测定皮肤组织HYP含量结果显示,术后7天和14天,DT组HYP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及WDT组(P<0.05)。术后第21天,空白对照组HYP含量高于正常大鼠皮肤组织,WDT及DT组大鼠皮肤组织中的HYP含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DT组HYP含量与正常大鼠皮肤组织中HYP含量更加接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PDGF、TGF-β含量均是造模后第7天最高,之后逐渐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WDT及DT组第7天PDGF和TGF-β均显着提高(P<0.01)。第14到21天,WDT及DT组PDGF、TGF-β分泌明显减少(P<0.01),且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3)采用建立的ICP-MS法测定大鼠皮肤组织中无机元素,结果显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各元素在0μg/L~25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方法的检出限(3σ,n=10)为 0.02μg/L~13.04μg/L;加样回收率(n=6)为 85.4%~119.0%。样品测定结果显示,DT组较模型组可显着提高创面皮肤钾钙镁大量元素含量和锌铁铜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且有害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结论:(1)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可知I3促创伤愈合作用与调控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相关,主要提高Erk2表达。且发现DT组中,中剂量组对各基因表达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推测断体地龙调控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2)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I3可加速创伤组织愈合,促进胶原纤维蛋白和新生血管形成。I3在创伤愈合中期提高PDGF、TGF-β含量,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生长,在创面愈合阶段的后期可降低PDGF、TGF-β的分泌防止胶原纤维代谢异常,造成胶原沉积而预防瘢痕产生。创面修复过程中,13不会持续增加HYP含量,并可增加Ⅲ型胶原纤维数量,表明断体地龙可能有预防瘢痕产生的作用,具有更好的愈合质量。(3)建立ICP-MS方法测定大鼠创面皮肤中无机元素含量,经方法学考察表明此法简便快速、准确性好且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大鼠创面皮肤中多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断体地龙发挥促创面愈合作用与提高创面组织中金属元素相关,保证皮肤创伤部位各金属元素在较高水平有利于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从而有利于预防瘢痕的产生,并且不会提高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张静[4](2019)在《涤垢祛腐液对粉刺性乳痈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国家级名老中医周玉朱的经验方涤垢祛腐液对粉刺性乳痈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广泛开展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在安徽省中医院乳腺外科住院,诊断为粉刺性乳痈脓肿期(伴或不伴有局部溃破)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5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粉刺性乳痈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涤垢祛腐液治疗)30例和对照组(利凡诺治疗)29例。治疗方法:排除手术禁忌后,依据患者病灶的具体范围行乳房脓肿切排术或乳房脓肿切排术+区段腺体切除术。术后第二天治疗组创腔内涤垢祛腐液纱条换药,对照组利凡诺纱条换药。治疗过程中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创面VAS疼痛评分、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愈合率、肉芽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即年龄、创面原始面积进行均衡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结果:(1)粉刺性乳痈患者术后创面VAS疼痛评分:治疗后第3天与利凡诺组比较,t=1.0,P=0.32>0.05,第21天与利凡诺比较,t=0.2,P=0.84>0.05,无明显差异;第7天与利凡诺组相比,t=2.36,P=0.02<0.05,第14天与利凡诺组相比,t=2.05,P=0.04<0.05,均有显着差异。(2)粉刺性乳痈患者术后创面分泌物评分比较:治疗后第3天与利凡诺组比较,t=1.71,P=0.09>0.05,无明显差异;第7天与利凡诺组相比,t=3.49,P=0.001<0.05,第14天与利凡诺组相比,t=2.90,P=0.005<0.05,第21天与利凡诺组相比,t=2.75,P=0.009,P<0.05,均有显着差异。(3)粉刺性乳痈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率比较:第7天与利凡诺组比较,t=3.02,P=0.04<0.05,第14天与利凡诺组比较t=2.37,P=0.023<0.05,第21天与利凡诺组比较t=2.14,P=0.038<0.05,均有显着差异。(4)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治疗后第7天与利凡诺组比较,t=2.445,P=0.018<0.05,第14天与利凡诺组比较,t=2.258,P=0.029<0.05,均有显着差异。(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创面组织中新生血管数:治疗后第7天与利凡诺组比较,t=2.53,P=0.018<0.05,第14天与利凡诺组比较,t=2.22,P=0.029<0.05,有显着差异。(6)粉刺性乳痈患者术后总疗效评价:在治疗28天后,涤垢祛腐液组总体有效率为96.7%,其中治愈6例(20%),显效15例(50%),有效8例(26.7%),无效1例(3%),利凡诺组为有效率86.2%,其中显效13例(44.8%),有效12例(41.4%),无效4例(13.8%),经秩和检验得出Z=2.602,P=0.009<0.05,有显着差异。(7)在总的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反应。结论:涤垢祛腐液外用促进粉刺性乳痈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利凡诺组,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可能与增加创面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数和新生血管数有关。涤垢祛腐液用于术后创面换药操作简单,方便,经济,且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蕴珠[5](2017)在《外用生肌类散剂的用药规律分析及海贝散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外用生肌法是中医外治法独特理论之一,中医古籍中隐含了大量关于溃疡辨证施治的内容,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外科古籍中外用生肌类散剂的用药及组方特点分析,总结外用生肌类散剂治疗溃疡的用药规律,以期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以指导临床。2、根据压疮创面特点,从中药外用以及传统剂型在促进创面自我修复的优势出发,将中药外用制剂海贝散应用于压疮创面,评价其治疗创面和促进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形成可在临床安全使用并适于推广的简便效廉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根据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中医类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为检索途径,其中以"临证各科-外伤科"为检索范围,以"生肌""收口" "长肉""生肉""生新""敛疮""敛口" "补肌""补肉"等为检索关键词,对于检索到的方剂从文献出处、年代、作者、方名、组成、功效主治、用法方面记录。以第七版《中药学》教材为标准,将从古籍中检索到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高频药物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2、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64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清创后分别予海贝散涂撒创面和藻酸盐敷料覆盖创面,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观察两组创面疼痛程度、创面色泽、新生肉芽组织、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和总体有效率等指标并做以记录,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外用生肌类散剂127首,共154味中药,对其进行高频药物统计,最常见的药物为乳香、轻粉、冰片、血竭、龙骨、没药、铅丹、儿茶、海螵蛸、石膏,最常用的外治药物是活血化瘀药,药物来源最多的是矿物类药,药物性味多寒、温、平,味多辛、甘、苦,归经多为心经、肝经、胃经。根据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最常用药物组合,前3位药对组合依次为:"乳香—没药"、"乳香-血竭"、"没药—血竭",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新的药群,其组成与外用药治疗溃疡的作用机制相吻合。2、海贝散外用治疗压疮创面,可明显减缓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创面色泽、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提高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吴雪卿,唐汉钧[6](2016)在《唐汉钧治疗疮疡的学术观点》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在总结各种疮疡病症诊治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主要阐述唐汉钧教授"益气养荣、清化托毒法"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祛瘀、补虚"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传承和创新中医外治疗法等方面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
杜艳萍,周国庆,李华,叶仕根[7](2015)在《中草药促进创面组织修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创面组织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活动,中药外用促进创面愈合的历史悠久,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中草药对创面愈合有缓解组织炎症、调节创面免疫、促进胶原合成等多种调控作用。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中草药对创面组织修复的临床与试验研究进展,并对中草药促进创面组织修复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冯鑫,周永梅,房德敏[8](2015)在《中药对伤口愈合干预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面愈合是创伤后的病理过程,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体调节功能使伤口愈合。但是临床上也常会出现因感染、血运不畅等多种原因导致伤口经久不愈的病例。外用中药在治疗难愈创面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中医药理论将外用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总结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煨脓长肉及祛腐生肌。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外用中药可以通过创面多种细胞及细胞生长因子间的交互调节作用;加强创面免疫活性细胞氧化代谢功能;改善创面微循环;调节创面p H值等诸多途径促进伤口愈合。文章将从这两个方面对近年来中药干预伤口愈合的作用机理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王军,张英军,张庚扬,徐阳[9](2014)在《外用中药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慢性难愈性创面主要包括烧伤、外伤、褥疮、手术后创面以及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等原发病所继发的各种经久难愈疮面。中医学认为其主要为久病正虚,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复染邪毒所致;主要特点是创面腐肉难去,新肌难生,迁延不愈,甚至逐步恶化。中药外用制剂能够通过体表透达腠理,舒畅经脉,驱邪扶正,调和气血等机制而发挥局部直接的治疗作用。现将外用中药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周灵君[10](2012)在《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来源于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煅炉甘石修订项目(YS-129)和江苏省2009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9B280Z),并对其进行深化研究。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古今相关文献,系统整理国内外多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专着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1.敛口生肌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包括疗效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2.炉甘石的研究进展,包括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鉴别与成分分析、炮制方法与工艺、炮制作用与机理、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3.赤石脂的研究进展,包括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鉴别与成分分析、炮制方法与作用、化学成分、药理与毒理、临床应用等六个方面,以期为本课题即将开展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江苏省矿物药使用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使用的矿物药有43种,其中27种已被药典收载,包括金礞石、雄黄、轻粉等3个已很少使用品种,而常用药龙骨、龙齿和阳起石还未载入药典。此外,还存在对炉甘石、赤石脂等矿物药的产地背景不够重视、生熟混用等问题。因此,需加强对矿物药作用物质基础、炮制工艺和机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建立矿物药质量标准和矿物药质量认定体系,充分利用矿物资源。2.采用XRD法对17批炉甘石和15批煅炉甘石样品进行成分分析,药典法测定ZnO含量,以期对市售矿物药生、煆炉甘石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完善锻炉甘石质量标准,在对煆炉甘石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主成分为锌化合物的市售煅炉甘石进行性状描述,开展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和含量测定研究,规定煅炉甘石中ZnO最低含量。以抑菌活性和ZnO含量为指标,对炉甘石多次煅淬的煅淬次数和一次锻淬水飞的具体工艺进行研究,比较多次煅淬与煅淬水飞的优劣。采用XRD、IR、TEM等方法对炮制前后的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深入探讨炉甘石炮制工艺和炮制机理。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模型,观察炉甘石对小鼠的抗炎和镇痛作用。采用大鼠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通过考察炉甘石对损伤修复过程中大鼠体重和创面直径、创面肉芽组织的影响,开展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结果及主要结论概述如下:(1)炉甘石质量评价与煅炉甘石质量标准研究:市售矿物药生、煅炉甘石XRD谱显示其多为CaCO3及其它杂质而无应有的ZnCO3或ZnO,与ZnO含量测定结果一致。少数含有ZnO的煅炉甘石,其XRD图谱则显示为基本未经煅烧分解的生品,样品中Pb、Cd、Cu、As含量也较高。检测结果表明市售炉甘石原矿物品种来源较为复杂,炮制品质量控制较为混乱。因此,急需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方法及质量标准,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而XRD法可以应用于矿物药生、煅炉甘石的鉴定及其质量控制。(2)炉甘石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700 ℃煅制能使炉甘石分解较完全;若采用多次锻淬工艺,40目炉甘石1次煅淬后ZnO含量高、抑菌活性强,拇指盖大小炉甘石7次煅淬效果最佳;一次煅淬水飞时,40目炉甘石700 ℃煅烧1 h即可使其分解较完全,ZnO含量高,水飞后颗粒变得小而均匀,可溶性杂质减少,吸湿性增强,抑菌活性增强。且一次锻淬水飞法省时省力,节约能源,是炉甘石合适的炮制方法。ZnO、ZnC03、Zn5(C03)2(OH)6和ZnS04均有抑菌效果,推测炉甘石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锌元素。(3)炉甘石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生炉甘石组和煅炉甘石1.665 mg ZnO·(g·d)-1、3.330 mg ZnO·g·d)-1两个剂量组能明显减轻小鼠耳廓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提示炉甘石可对抗二甲苯所致的炎症反应,具有抗炎作用。生炉甘石组和煅炉甘石3.330 mg ZnO·g·d)-1剂量组有明显镇痛作用,而煅炉甘石低剂量组及黄芩膏阳性对照组均无明显的镇痛作用。对炉甘石抗炎、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生、煅炉甘石对于大鼠体重的恢复并无明显作用;生炉甘石有助于缩小创口面积,而锻炉甘石对创口面积的缩小没有明显效果。炉甘石和煅炉甘石在高剂量时均可以促进肉芽组织中的新生毛细血管生成(P<0.01),增加受损创面的血供,加速恢复。生炉甘石高剂量组在给药8天后,可以增大新生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的面积(P<0.05)。而煅炉甘石高剂量组不仅可以增加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的面积(P<0.01),还增加了毛细血管的周长(P<0.01)。生、煆炉甘石均可增加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管径和数量(P<0.01或P<0.05),对新生毛细血管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生、煆炉甘石均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增加受损创面的血供,加速创口愈合。煅炉甘石可激活中性粒细胞,通过增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数量,从而增强创面的免疫功能。炉甘石有抗炎和镇痛作用,炮制后吸湿性、抑菌作用增强,锌元素含量增加,敛口生肌作用增强,提示炉甘石的敛口生肌效应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3.采用IR分析和XRD法对14批赤石脂、3批锻赤石脂和1批白石脂样品进行成分分析,KF置换EDTA容量法测定Al2O3含量,以期对市售矿物药生、煅赤石脂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在对赤石脂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最主要成分为多水高岭石的市售赤石脂进行了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和含量测定研究。结合TG和烧失率分析,以Al2O3含量、吸湿性和抑菌活性为指标,对直接煅烧和加醋煅烧的赤石脂的具体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分析用醋与否以及用醋量、煅制温度、锻制时间对赤石脂炮制的影响。采用XRD、IR、SEM、TEM、ICP-MS分析和酸碱度、浸出物测定等方法对炮制前后的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探讨赤石脂的有效成分和炮制机理。研究结果及主要结论概述如下:(1)赤石脂成分分析与含量测定研究:市售14批赤石脂生品的IR图谱显示其中13批样品的IR图谱与文献多水高岭石特征相一致,但是XRD分析显示只有4批赤石脂的最主要成分为多水高岭石,各样品A1203含量测定结果与XRD分析结果一致。因此IR分析不能单独作为鉴别赤石脂真伪的手段,XRD法可以应用于矿物药赤石脂的鉴定及其质量控制。部分样品中Pb、Cu、As含量较高,因此,急需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方法及质量标准,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2)赤石脂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炮制后赤石脂的Al2O3含量增加,用醋与否以及用醋量、锻制时间对赤石脂的A1203含量和结构没有显着影响。每100kg赤石脂加30 kg醋和10 kg水调匀后搓条切段,700 ℃锻制1h能使Al2O3含量较高,吸湿性增强,浸出物增加,炮制后赤石脂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可以有效地酸化创面,降低创面的pH值,促进创面愈合,但是抑菌活性降低。铝在赤石脂中有无作用、有何作用、以何种形态发挥作用以及赤石脂的物质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本研究有以下创新点:1.完善煆炉甘石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成果被2010年版药典采用。参照药材标准,考察了煅炉甘石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在对收集的15批煅炉甘石饮片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的基础上,对主成分为锌化合物的煅炉甘石进行性状描述,建立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方法和限度,规定煅炉甘石含氧化锌(ZnO)不得少于56.0%。其中煅炉甘石的性状和含量测定已被2010年版药典采纳。2.采用现代方法和技术较为系统地阐释炉甘石的炮制机理。采用多种化学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手段,结合药效学指标优选出炉甘石的最佳炮制方法是煅淬水飞法,并对其炮制机理进行系统阐述:高温煅烧使碳酸锌分解成ZnO,且锌不易损失,因此锌元素含量增加;水淬使炉甘石易粉碎;水飞可除去水溶性杂质,且使颗粒变得小而均匀,更适于临床应用;经过炮制,炉甘石吸湿性增强,可以使创面保持干燥,增强其收敛功效。3.本文较为系统地对炉甘石外用中医功效及其作用物质基础进行了评价。炉甘石吸湿性较强,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能够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加速创面的新陈代谢,促进大鼠伤口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形成,加快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加速皮肤创口的愈合。文献认为炉甘石中起抑菌作用的是ZnO,而ZnCO3无抑菌活性,ZnO含量直接影响炉甘石的抑菌活性。本文通过多种含锌化学物质的抑菌活性测试和锌元素含量、物质结构分析,推测炉甘石抑菌活性的有效成分是锌元素,游离态的锌元素含量影响炉甘石抑菌活性。
二、祛瘀生肌法对创面微量元素Zn、Cu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祛瘀生肌法对创面微量元素Zn、Cu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综述一 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
1 表皮干细胞 |
2 间充质干细胞 |
3 毛囊干细胞 |
4 细胞外囊泡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回阳生肌法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进展 |
1 疮疡的阴阳辨证 |
2 回阳生肌法的现代理论体系 |
3 回阳生肌法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回阳生肌汤对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回阳生肌汤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鸡血藤水提物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体外对氧化损伤大鼠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从气血理论探讨难愈性创面的中医药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1.1 气血失和是难愈性创面的根本病机 |
1.2 虚和瘀是难愈性创面的重要致病因素 |
1.3 脾肾不足是创面难愈的脏腑病机 |
2 治法治则 |
2.1 补气养血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关键 |
2.2 行气活血是难愈性创面治疗的重要助力 |
2.3 化腐祛瘀能极大促进创面的愈合 |
2.4 温补脾肾是逆转创面难愈状态的关键 |
2.5 中医外治法能让治疗事半功倍 |
3 用方用药 |
3.1 慎用寒凉之品 |
3.2 辨证为纲,分期论治 |
3.3 活用通经活络药物 |
3.4 重用黄芪有奇效 |
3.5 巧用中药药对,事半功倍 |
4 讨论 |
(3)断体地龙促皮肤创伤修复并抑制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 |
2 瘢痕的研究进展 |
3 断体地龙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断体地龙对Ras/Raf/MEK/Erk通路影响 |
1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Ras/Raf/MEK/Erk通路mRNA表达 |
2 Western blot检测NIH3T3细胞Ras/Raf/MEK/Erk通路蛋白表达 |
3 Western blot检测皮肤创伤组织Ras/Raf/MEK/Erk通路蛋白表达 |
小结 |
第二章 断体地龙对大鼠创伤皮肤愈合质量的作用 |
1 实验试剂、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内容 |
3 实验结果 |
小结 |
第三章 ICP-MS法测定大鼠创面皮肤中无机元素含量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小结 |
实验总结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价值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涤垢祛腐液对粉刺性乳痈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粉刺性乳痈的认识 |
1.1 传统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
1.2 粉刺性乳痈中医治疗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粉刺性乳痈认识 |
2.1 粉刺性乳痈的病因病理 |
2.2 粉刺性乳痈的临床表现 |
2.3 粉刺性乳痈的辅助诊断检查 |
2.4 粉刺性乳痈的西医治疗现状 |
3 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在创面愈合中的概述 |
4 传统医学对创面愈合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 |
1.3 西医、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药物来源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创面干预方法 |
3 实验材料及器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器材 |
4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4.1 创面VAS疼痛评分 |
4.2 创面分泌物评分 |
4.3 创面愈合率 |
4.4 创面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观察 |
4.5 疗效评价标准 |
4.6 药物安全性检测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情况 |
6.2 创面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
6.3 创面渗出物评分比较 |
6.4 创面愈合率的比较 |
6.5 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比较 |
6.6 创面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比较 |
6.7 治疗28 天后总临床疗效评价 |
6.8 创面内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 |
6.9 药物安全性检测 |
7 讨论 |
7.1 涤垢祛腐液的单味药物的古代典籍中药性及应用分析 |
7.2 涤垢祛腐液单味药药理研究及应用 |
7.3 涤垢祛腐液对粉刺性乳痈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分析 |
7.4 涤垢祛腐液对粉刺性乳痈术后创面愈合机制的分析 |
7.5 涤垢祛腐液治疗粉刺性乳痈的体会及注意事项 |
8 结论 |
8.1 意义 |
8.2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1 |
附图2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外用生肌类散剂的用药规律分析及海贝散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传统认识和现代实践 |
一、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传统认识 |
二、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现代实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生肌法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 |
一、祛腐生肌 |
二、祛瘀生肌 |
三、补益生肌 |
四、回阳生肌 |
五、中医生肌法作用机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外用生肌类散剂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生肌类散剂高频药物分析 |
(二) 生肌类散剂药物所属类别频数统计 |
(三) 生肌类散剂药用来源频数统计 |
(四) 生肌类散剂矿物类药含金属成分频数统计 |
(五) 生肌类散剂药物性味归经频数统计 |
(六) 基于关联规则的配伍规律分析 |
(七) 聚类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与分组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四、观察指标与方法 |
五、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一、基本情况 |
二、创面疼痛程度比较 |
三、溃疡表面色泽变化 |
四、新生肉芽组织变化情况比较 |
五、溃疡愈合率比较 |
六、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七、总有效率的比较 |
八、安全性检验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唐汉钧治疗疮疡的学术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益气养荣、清化托毒法”治疗重性感染性疾病 |
2 “祛瘀、补虚”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 |
2.1“祛瘀、补虚”理论的提出 |
2.2“祛瘀、补虚”理论的推广和验证 |
2.3“祛瘀、补虚”理论的成果转化———“复黄生肌愈创油膏” |
3传承和创新中医外治方法 |
3.1浸渍湿润疗法治疗慢性溃疡 |
3.2提出中药灌注加药捻疗法 |
3.3开创拖线疗法 |
4小结 |
(7)中草药促进创面组织修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草药促进创面组织修复的作用机理 |
1. 1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 |
1. 2促进创面血液循环,提供创面营养物质 |
1. 3激活、趋化巨噬细胞,调节创面免疫功能 |
1. 4对创面成纤维细胞及Ⅰ型、Ⅲ型胶原的作用 |
1. 5提高创面纤维结合蛋白( fibronectin,FN) 含量 |
1. 6对创面生长因子的作用 |
1. 7对创面微量元素、p H值的影响 |
1. 8对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
2中草药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应用 |
3展望 |
(8)中药对伤口愈合干预作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理论 |
2现代医学理论 |
3总结与展望 |
(10)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敛口生肌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
第一节 敛口生肌中药的疗效研究 |
1 中药内服 |
2 中药汤剂外洗湿敷 |
3 复方膏剂外治 |
4 复方散剂外治 |
5 单味药外用 |
第二节 敛口生肌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对创面生长因子的作用 |
2 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 |
3 对创面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的作用 |
4 调节创面免疫功能 |
5 对纤维结合蛋白(FN)的影响 |
6 对创面微量元素、pH值的影响 |
第二章 炉甘石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 |
1 品种考证 |
2 药材来源 |
第二节 鉴别与成分分析 |
第三节 炮制方法与工艺 |
1 传统炮制方法 |
2 现代炮制研究 |
第四节 炮制作用与机理 |
1 炮制作用的古代研究 |
2 炮制作用和机理的现代研究 |
第五节 临床应用 |
1 眼类疾病 |
2 皮肤病 |
3 肛门类疾病 |
4 慢性宫颈炎 |
5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
6 腋臭 |
第三章 赤石脂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 |
1 品种考证 |
2 药材来源 |
第二节 鉴别与成分分析 |
第三节 炮制方法与作用 |
1 传统炮制方法 |
2 现代炮制研究 |
第四节 化学成分 |
第五节 药理与毒理 |
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2 抗炎作用 |
3 止泻作用 |
4 保护消化道粘膜作用 |
5 对磷烧伤的治疗作用 |
6 毒性或不良反应 |
第六节 临床应用 |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江苏省矿物药使用现状及建议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矿物药化学成分 |
2.2 矿物药用量 |
2.3 矿物药名称 |
2.4 矿物药来源 |
2.5 矿物药使用类型 |
2.6 矿物药治疗范围 |
3 讨论 |
4 建议 |
4.1 加强对矿物药基源的研究 |
4.2 加强对矿物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
4.3 加强对矿物药炮制机理的研究 |
4.4 加强对矿物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炉甘石炮制机理和效应评价研究 |
第一节 炉甘石质量评价及煅炉甘石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XRD测试及分析结果 |
2.1.1 测试条件及方法 |
2.1.2 XRD图谱及分析结果 |
2.2 煅炉甘石性状 |
2.3 炉甘石重金属元素的检查 |
2.3.1 定性检查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
2.4 含量测定 |
2.4.1 煅炉甘石含量测定 |
2.4.2 铬黑T法测定市售生、煅炉甘石ZnO含量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炉甘石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实验用菌株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药物炮制 |
2.1.1 多次煅淬 |
2.1.2 煅淬水飞 |
2.2 ZnO含量测定 |
2.3 热分析 |
2.4 酸碱度与吸湿性 |
2.4.1 酸碱度 |
2.4.2 吸湿性 |
2.5 成分分析与结构表征 |
2.5.1 XRD测试 |
2.5.2 IR测试 |
2.5.3 TEM测试 |
2.5.4 ICP-MS测试 |
2.6 体外抑菌实验[6] |
2.6.1 增菌培养 |
2.6.2 样品配制 |
2.6.3 最低抑菌浓度测试(试管法) |
2.6.4 抑菌活性测试(平皿法) |
3 讨论 |
3.1 炮制工艺 |
3.1.1 煅制温度的选择 |
3.1.2 多次煅淬次数的选择 |
3.1.3 一次煅淬水飞工艺 |
3.1.4 多次煅淬与一次煅淬水飞的比较 |
3.2 炮制机理 |
3.2.1 有效成分 |
3.2.2 微量元素 |
3.2.3 酸碱度 |
3.2.4 吸湿性 |
3.2.5 炮制作用 |
3.2.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炉甘石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自制煅炉甘石 |
2.2 炉甘石洗剂配制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抗炎作用——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2.5 镇痛作用——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 |
3 讨论 |
3.1 抗炎作用——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3.2 镇痛作用——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和饲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条件 |
2.1.2 统计学方法 |
2.1.3 实验分组和剂量 |
2.1.4 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的建立[7,10] |
2.1.5 炉甘石对损伤的修复治疗 |
2.2 实验结果 |
2.2.1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体重的影响 |
2.2.2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直径的影响 |
2.2.3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毛细血管数量及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影响 |
2.2.4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新生毛细血管面积及周长的影响 |
2.2.5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新生毛细血管数密度、面密度及周密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体重和创面直径的影响 |
3.2 炉甘石对创面血液循环的作用 |
3.3 炉甘石对创面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
3.4 炉甘石对创面免疫功能的影响 |
3.5 炉甘石的抗菌作用 |
3.6 炉甘石对创面微量元素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赤石脂的质量评价与炮制机理研究 |
第一节 赤石脂成分分析与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红外光谱测试与分析 |
2.1.1 各批次赤石脂、煅赤石脂和白石脂红外光谱图 |
2.1.2 红外光谱分析[1-3] |
2.2 XRD测试及分析结果 |
2.2.1 测试条件及方法 |
2.2.2 XRD图谱及分析结果 |
2.3 砷、汞、铅、锡、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 |
2.3.1 定性检查 |
2.3.2 ICP-MS测定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
2.4 含量测定 |
2.4.1 KF置换EDTA容量法与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比较 |
2.4.2 KF置换EDTA容量法的方法学考察 |
2.4.3 KF置换EDTA容量法测定市售生、煅赤石脂和白石脂Al_2O_3含量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赤石脂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菌株 |
2 方法与结果 |
2.1 Al_2O_3含量测定[34] |
2.2 药物炮制 |
2.2.1 加醋对赤石脂Al_2O_3含量的影响 |
2.2.2 正交法优选赤石脂炮制工艺 |
2.3 热分析 |
2.3.1 TG曲线 |
2.3.2 烧失率分析 |
2.4 酸碱度与吸湿性 |
2.4.1 酸碱度 |
2.4.2 吸湿性 |
2.5 成分分析与结构表征 |
2.5.1 IR测试 |
2.5.2 XRD测试 |
2.5.3 SEM观察 |
2.5.4 TEM观察 |
2.5.5 浸出物测定 |
2.5.6 ICP-MS测试 |
2.6 体外抑菌实验[7-12] |
2.6.1 增菌培养 |
2.6.2 样品配制 |
2.6.3 最低抑菌浓度测试(试管法) |
2.6.4 抑菌活性测试(平皿法) |
2.6.5 验证不同工艺赤石脂、白石脂、硅酸铝体外抑菌活性(试管+平皿法) |
3 讨论 |
3.1 热分析 |
3.2 酸碱度 |
3.3 吸湿性 |
3.4 IR光谱分析 |
3.4.1 赤石脂及其热产物的IR光谱分析 |
3.4.2 醋处理对赤石脂红外光谱的影响 |
3.5 XRD分析 |
3.5.1 赤石脂及其热产物的XRD分析 |
3.5.2 醋处理对赤石脂的影响 |
3.6 SEM观察 |
3.7 TEM观察 |
3.8 浸出物测定 |
3.9 ICP-MS分析 |
3.10 正交试验 |
3.11 Al_2O_3含量 |
3.12 抑菌活性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炉甘石和赤石脂炮制及敛口生肌效应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
1 炮制方法 |
2 炮制机理 |
3 敛口生肌效应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二、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祛瘀生肌法对创面微量元素Zn、Cu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D]. 刘青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从气血理论探讨难愈性创面的中医药防治[J]. 樊炜静,柳国斌. 中医药学报, 2020(05)
- [3]断体地龙促皮肤创伤修复并抑制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玉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涤垢祛腐液对粉刺性乳痈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D]. 张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外用生肌类散剂的用药规律分析及海贝散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蕴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唐汉钧治疗疮疡的学术观点[J]. 吴雪卿,唐汉钧. 辽宁中医杂志, 2016(03)
- [7]中草药促进创面组织修复的研究进展[J]. 杜艳萍,周国庆,李华,叶仕根.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23)
- [8]中药对伤口愈合干预作用的机理研究[J]. 冯鑫,周永梅,房德敏. 辽宁中医杂志, 2015(08)
- [9]外用中药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进展[J]. 王军,张英军,张庚扬,徐阳. 湖南中医杂志, 2014(05)
- [10]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D]. 周灵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