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熊伟[2](2021)在《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40例成年患者,随机对照双盲分为2组(N=20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然后0.5μ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注射负荷量药物、切皮、锯开胸骨前后SBP及HR变化情况,注射负荷量药物后高血压、低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MACE)发生率。在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常规,在术前、停机时、术毕和出ICU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nI和TPS浓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TnI、TPS和NLR预测PMACE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负荷量药物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但切皮和锯开胸骨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DEX组较CON组的高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高,而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和多巴胺使用量,DEX组低于CON组;而阿托品使用率,DEX组高于CON组(P<0.05)。DEX组的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CON组低(P<0.05)。与CON组比较,DEX组在停机时、术后即刻和出ICU前的外周血中cTnI和TPS的浓度降低(P<0.05),且 cTnI 和 TPS 呈正相关(R2>0.9)。NEUT、MONO 和 WBC绝对值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而LYMPH绝对值和NL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单独使用NLR、TPS和cTnI预测PMACE具有较高准确性(AUC分别为0.831、0.833和0.848)。另外,联合使用NLR、TPS和cTn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用于预测PMACE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中联合cTnI和NLR,TPS 和 NLR,cTnI、TPS 和 NLR 的 AUC 分别为 0.902、0.892和 0.895。[结论]右美托咪定治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抑制切皮和开胸刺激,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术后cTnI、TPS和NLR,联合cTnI、TPS和NLR在预测PMACE中具有一定准确性。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缺血)和再通120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处理。在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只/组),Sham组、MIRI组、Group Ⅰ 组(C48/80 0.1 mg/kg.i.v.)、Group Ⅱ 组(C48/80 0.5mg/kg.i.v.)和 GroupⅢ组(C48/80 1 mg/kg.i.v)。在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Sham组、I/R 组、DEX+I/R 组(DEX20 μg/kg.i.v.)、C48/80+I/R 组(C48/800.5 mg/kg.i.v.)和 DEX+C48/80+I/R 组(DEX 20 μg/kg.i.v.+C48/80 0.5 mg/kg.i.v.)。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以及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成功构建大鼠在体MIRI模型,C48/80在一定范围内(0.1、0.5、1.0mg/kg.i.v.)可以加重I/R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与Sham组比较,I/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梗死面积比明显增加,cTnl和TPS含量明显升高;而这些损伤在C48/80+I/R组中明显加重,在DEX+I/R组中明显减轻(P<0.05)。另外,I/R组较Sham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明显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然而,这些损伤在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部分逆转。与Sham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I/R组中这些改变被部分逆转,而C48/80+I/R组中加剧了这些改变(P<0.05)。另外,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细胞凋亡率和HMGB1、TLR4和NF-κBp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在体I/R损伤。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心脏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 只/组),Control 组、MIRI 组、GroupⅠ 组[(C48/80 1 μg/mL×5 min+KHB × 5 min)× 4]、Group Ⅱ 组(C48/80 1 μg/mL × 5 min+KHB × 5 min)和 GroupⅢ组(20 μg C48/80)。离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Control组、I/R组、DEX+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I/R 组(C48/80 1 μg/mL × 5 min)和 DEX+C48/80+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 1μg/mL × 5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和心肌水含量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成功构建大鼠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中Group I组中反复的C48/80干预洗脱,可改善MIRI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而Group Ⅱ和Group Ⅲ经短时程C48/80干预激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加重I/R损伤(P<0.05)。离体正式实验中,与Control组比较,I/R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升高,cTnI和TPS含量升高(P<0.05)。I/R组较Control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上述改变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同时,DEX+C48/80+I/R组较C48/80+I/R组上述改变被部分逆转(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离体I/R损伤。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细胞H9C2(2-1)和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共培养体系,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10 nM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 10 μg/mL预处理。实验分为三组(N=6孔/组):S组(不予以任何药物处理)、C组(C48/8010μg/mL 干预 30 min)和 DC 组(10 nM DEX 预处理 60 min,然后 C48/80 10μg/mL干预30min)。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肥大细胞标志物TPS含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较S组的H9C2(2-1)和RBL-2H3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TnI和TPS释放明显升高,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可部分抑制(P<0.05)。另外,C组较S组的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中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炎性相关信号通路HMGB1/TLR4/NF-κB,从而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胡彬,钟泽[4](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36例,以是否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2例患者均未出现心律失常情况,研究组74例患者均出现心律失常情况。比较两组6个月后的随访情况及心电图电压、开通时间窗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血脂参数情况。结果住院期间:研究组死亡率为2.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梗死率为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死亡率为1.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梗死率为2.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电图电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开通时间窗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DL-C和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后,还是会发生因再灌注引发的心律失常及并发症情况。
黄武艳[5](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撤稿》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9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30例,未发生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62例,分析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护理措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位置(下壁)、病变位置(右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0级)、发病至急诊PCI时间(≤6 h)为影响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梗死前心绞痛为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对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预后风险。
钟妮[6](2020)在《急诊PCI术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24小时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患者,并对可能影响其发生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医师预测及处理RA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80例,根据术后24小时内有无发生RA将其分为RA组及非RA组;根据RA类型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组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组;并记录可能影响RA发生的因素: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前是否发作心绞痛、心肌梗死的部位、是否为多血管病变、有无心脏扩大、心肌梗死至行PCI治疗术的时间等。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值<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0例AMI患者中47例发生RA,占比58.75%;性别、年龄、吸烟、有无高血脂、有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部位、是否多血管病变、心脏有无扩大、心肌梗死至PCI的时间与RA的发生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高血压、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糖尿病及与RA的发生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39,0.003,0.001)。前壁心肌梗死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25),下壁心肌梗死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01)。[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可能是RA发生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可能是RA发生的保护因素;RA的发生类型可能与心梗部位有关,其中前壁心肌梗死多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多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
张艳红,邵丽香,郑晓丹,伦爱美,李婉凤[7](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订前瞻性护理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段、开通梗死血管时间、心肌梗死范围、罪犯血管位置、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等因素对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分析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并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护理策略。结果 120例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者55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 83%,以术中发生为最多见,其次为术后6 h内发生,较少发生在术后7~72 h。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时间<6 h内、梗死范围、局限性梗死、罪犯血管(RCA)血管病变均是PCI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P <0. 05)。结论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发生的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的紧急突发事件,也是冠脉再通的指标,因此要重视对心律失常的早期预测和防治,掌握其特点及影响因素,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迅速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周湘,邹剑杰,罗晓鸣,闫玉九,薛丽,沙小梅,杨慧[8](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率及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就诊收治的96例经PCI治疗后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记录RA的发生率,分析R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发生RA 44例(45. 83%)。年龄≥45岁、伴随高血压与糖尿病、发病至进行PCI治疗时间<6 h、手术时间在0. 5~1 h、动脉压力波形异常、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为0级、梗死部位为下壁、病变血管数量多的AMI患者发生RA的概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伴随高血压与糖尿病、发病至进行PCI治疗时间<6 h、动脉压力波形异常、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为0级、梗死部位为下壁、病变血管数量为双支或多支是影响AMI患者经PCI治疗后发生RA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在经PCI治疗后AMI患者中,伴随高血压与糖尿病、发病至进行性行PCI治疗时间<6 h、动脉压力波形异常、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为0级、梗死部位为下壁、病变血管数量为双支或多支可增加发生RA的风险,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减少再灌注的损伤,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黄伟生,夏结婷[9](2018)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12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52例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68例患者未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对比分析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临床对比观察分析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年龄、病变血管位置、病变血管开通时间存在关联性。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与未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死率、再梗死率、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应对治疗。
韩雨[10](2018)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配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配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40例,均使用急诊PCI手术,并在手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情况,使用合适的护理配合。结果选取的患者经过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电击等抢救措施后,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完成急诊PCI手术,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合理的护理配合,具有很好的效果。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手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中使用合适的护理配合,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手术中及时发现异常,有助于手术的成功。
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2)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3.1.3. 3 丹蒌片(2B)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3.2.3. 3 丹蒌片(2C)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3.4.3. 3 丹蒌片(2B)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3.5.1. 1 临床问题 |
3.5.1. 2 推荐意见 |
3.5.1. 3 证据描述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 1 临床问题 |
3.5.2. 2 推荐意见 |
3.5.2. 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3.5.3. 1 临床问题 |
3.5.3. 2 推荐意见 |
3.5.3. 3 证据描述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4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4)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随访情况比较 |
2.2 两组心电图电压、开通时间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
2.3 两组血脂参数比较 |
3 讨论 |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撤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影响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单因素分析 |
2.2 变量赋值表(表2) |
2.3 影响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影响因素分析 |
3.2 护理对策 |
(6)急诊PCI术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完善术前准备 |
1.2.2 术中护理要点 |
1.2.3 术后护理要点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 |
2.2 两组STEMI患者行PCI术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且预后差的特点[3] |
3.2 STEMI患者行PCI术发生再灌注心率失常的原因分析 |
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A发生情况分析 |
3.4 不同类型RA的特点 |
4 护理对策 |
4.1 重视术前护理评估及抢救用物准备 |
4.2 术中护理 |
4.3 术后护理 |
4.4 心律失常的观察及处理 |
4.4.1 缓慢型心律失常观察及处理 |
4.4.2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观察及处理 |
(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PCI治疗后AMI患者RA发生情况 |
2.2 2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
2.3 影响AMI患者PCI治疗后RA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 |
2.2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病变血管开通时间的关系 |
2.3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病变血管位置的关系 |
2.4 出现与未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预后比较 |
3 讨论 |
(10)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D]. 熊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4]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J]. 胡彬,钟泽. 中国现代医生, 2021(08)
-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撤稿[J]. 黄武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11)
- [6]急诊PCI术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D]. 钟妮.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张艳红,邵丽香,郑晓丹,伦爱美,李婉凤.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06)
- [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周湘,邹剑杰,罗晓鸣,闫玉九,薛丽,沙小梅,杨慧.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08)
- [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 黄伟生,夏结婷. 临床急诊杂志, 2018(08)
- [10]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配合[J]. 韩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18)